士人書畫
寫意
從北宋中期開始,宮廷書、畫院的制度逐漸完善,官方贊助的書法和繪畫藝術活動到達高峰,但是此時的藝壇卻開始蘊釀一場由士大夫階層所主導、影響深遠的藝術變革。到了十一世紀中、晚期,「書法是藝術家個性的反映」這種觀點已經深植人心,書法的發展漸漸擺脫二王的書法傳統以及貴族氣質的表現,轉而追求個人的獨特風格與文人氣息的結合。在北宋四大家─蔡襄、蘇軾、黃庭堅和米芾的實踐下,書法表現他們作為詩人、政治家、鑑賞家和評論家的複雜個性,成為個人生活經驗與感情世界的印記。
在書法產生變革的同時,文人畫的發展也臻於成熟。在這個階段,繪畫中形似的問題已經獲得解決,繪畫由再現自然轉向抒寫情感,追求個人的內在真實。當時文壇的領袖歐陽修提出了「古畫畫意不畫形」、「此畫此詩兼有之」的理念,強調繪畫應當與文學(詩)一樣,重視意境的表達而非形式的描寫。透過其門人蘇軾、黃庭堅等人的發揚,這種思想普遍成為北宋末期士大夫的繪畫觀。文人畫風的發展後來逐漸遠離繪畫的寫實風格,而與古典文學以及書法的傳統相結合。對於熟習書法而且具備高深文化素養的士大夫來說,繪畫遂成為個人生活體驗以及情感表現的最佳媒介,這種被稱之為詩書畫「三絕」的結合,成為後來文人畫遵循的典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3 13:56:4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