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哲群

最綺麗時代 六朝---初唐 衣裝圖片收集(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5 23: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P>见19楼</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5 23:26:09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7-5-6 01: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哲群</I>在2007-5-5 22:20:11的o(︶︿︶)o 唉:</B>

<P>大概是花钿礼服</P>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7-5/200755221941560.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7-5/200755221941560.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DIV>
<p>这个大概就是钗钿礼衣和12单的过度状态了
发表于 2007-5-6 01: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P>结构就是个12单吗?就是颜色诡异了点……</P>
<P>看唐衣、看“裳”------扇形,后披</P>
<P>哦,“袿”不一样!</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6 1:14:31编辑过]

发表于 2007-5-6 01: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P></P><P>这个鸟毛立女屏风中反映的中唐以后的唐土时尚,但是当时的日本服饰制度已经和唐有些大的差异了</P>
发表于 2007-5-6 01: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娃娃哭了</I>在2007-5-6 1:12:54的o(︶︿︶)o 唉:</B>

<P>结构就是个12单吗?就是颜色诡异了点……</P>
<P>看唐衣、看“裳”------扇形,后披</P>
<P>哦,“袿”不一样!</P>
</DIV>
<P>裳的系法也不同,成熟后的12单中的裳是系在唐衣下的.唐衣的领子也不同,而且感觉整体还没有后来的那么拖蹋,我觉得是钿钗礼衣和12单之间的过度时期</P>
发表于 2007-5-6 01: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吴丝蜀桐</I>在2007-5-6 1:14:50的o(︶︿︶)o 唉:</B>
<P></P>
<P>这个鸟毛立女屏风中反映的中唐以后的唐土时尚,但是当时的日本服饰制度已经和唐有些大的差异了</P></DIV>
<P>这个应当是盛唐的吧,光明皇后赐给东大寺的残留的6个之一,
<P>偶怀疑的是日本的为什么都有两裆,而且都是中腰,没有盛唐的高腰……</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6 1:21:17编辑过]

发表于 2007-5-6 01: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P>还有,我对比了一下初唐和日本的奈良时代服饰,日本的很象,但是仍然有差异,日本的要短小局促些,似乎样式也要单调些</P>
发表于 2007-5-6 01: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吴丝蜀桐</I>在2007-5-6 1:19:12的o(︶︿︶)o 唉:</B>


<P>裳的系法也不同,成熟后的12单中的裳是系在唐衣下的.唐衣的领子也不同,而且感觉整体还没有后来的那么拖蹋,我觉得是钿钗礼衣和12单之间的过度时期</P></DIV>
<P>日本的“裳”只有两个概念,没有中国的含义那么广泛。
<P>一个是前期的学习唐朝的的,就是襦裙的裙----“裳”
<P>一个就是12单的后边拖着的那个</P>
发表于 2007-5-6 01: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娃娃哭了</I>在2007-5-6 1:20:45的o(︶︿︶)o 唉:</B>


<P>这个应当是盛唐的吧,光明皇后赐给东大寺的残留的6个之一,

<P>偶怀疑的是日本的为什么都有两裆,而且都是中腰,没有盛唐的高腰……</P>
</DIV>

哦,那就是我记忆有误差,这幅画在日本的绘画史差不多是老祖地位的东东.光明皇后是差不多李隆基那个时间段的人
发表于 2007-5-6 01: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娃娃哭了</I>在2007-5-6 1:25:09的o(︶︿︶)o 唉:</B>


<P>日本的“裳”只有两个概念,没有中国的含义那么广泛。

<P>一个是前期的学习唐朝的的,就是襦裙的裙----“裳”

<P>一个就是12单的后边拖着的那个</P></DIV>

那个据说是因为衣服越做越长大,又舍不得舍弃裙子,只好系在腰后了
发表于 2007-5-6 01: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吴丝蜀桐</I>在2007-5-6 1:22:41的o(︶︿︶)o 唉:</B>
<P>还有,我对比了一下初唐和日本的奈良时代服饰,日本的很象,但是仍然有差异,日本的要短小局促些,似乎样式也要单调些</P></DIV>
<P>我的思路是:

<P>中国------六朝、隋朝、唐朝、中晚唐、五代

<P>日本------百济等三韩影响(当然包括南朝的,找清日本根源)、圣德太子初步汉化(对比隋朝、初唐)、奈良全面汉化(对比盛唐、中唐)、平安早期(对比晚唐、五代)

<P><FONT size=5>不过楼主的帖子和六朝、初唐的关系真的不大</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6 1:31:08编辑过]

发表于 2007-5-6 01: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认为在圣德太子时期开始大规模引进中土文化前,虽然也受中土影响,但是还要从三韩间接过去一部分,有些东西到他们手里已经是嚼过的馍馍,他们本土的文化虽然落后些,也不可能自己啥都不长,所以用来完全印证六朝的服饰是不行的.就现有的资料里面,有好多东西也是他们那边没有或者不一样的.
发表于 2007-5-6 01: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吴丝蜀桐</I>在2007-5-6 1:41:41的o(︶︿︶)o 唉:</B>
我也认为在圣德太子时期开始大规模引进中土文化前,虽然也受中土影响,但是还要从三韩间接过去一部分,有些东西到他们手里已经是嚼过的馍馍,他们本土的文化虽然落后些,也不可能自己啥都不长,所以用来完全印证六朝的服饰是不行的.就现有的资料里面,有好多东西也是他们那边没有或者不一样的.</DIV>
<P>所以说日本的看看就算了,也别当作中国的,楼主的这个原贴子很误人子弟,也很……
<P>韩国人不是还是天皇有百济血统吗?……
<P>所以我想即时……</P>
发表于 2007-5-6 11: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P>有参考作用肯定不假,所谓礼失求诸野,也不是空话.总有一些东西是保留下来了,或者变异后仍然可以找到它的典故在那里.汉风是倭风的渊源,但是肯定不等于倭风,就象一枝脱离了母本的枝条,嫁接到别的树上,在别处的水土上结出的果实,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颜色和味道</P>
发表于 2007-5-6 11: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吴丝蜀桐</I>在2007-5-6 11:14:02的o(︶︿︶)o 唉:</B>

<P>有参考作用肯定不假,所谓礼失求诸野,也不是空话.总有一些东西是保留下来了,或者变异后仍然可以找到它的典故在那里.汉风是倭风的渊源,但是肯定不等于倭风,就象一枝脱离了母本的枝条,嫁接到别的树上,在别处的水土上结出的果实,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颜色和味道</P></DIV>

17楼第二个图是……,你能看明白吗?
发表于 2007-5-6 13: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P></P>
<P>一块南北朝的画像砖,有什么特别的吗?我就看见三个侍女跟在一辆车后面.</P>------------------------难道你是指那个大领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6 13:20:35编辑过]

发表于 2007-5-6 13: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P></P><P>有人觉得这个象漫画《古镜奇谈》里面的李盈吗?</P>
发表于 2007-5-6 17: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P>關於十三、四樓的圖片</P>
<P>我要插一點話</P>
<P>我曾藉著台灣某個討論日本傳統服飾的帖子</P>
<P>連結到日本的風俗博物館網站所看到的</P>
<P>然後我將連結轉到了漢網</P>
<P>那是日本奈良時期的文官與武官服飾</P>
<P>網址如下</P>
<P><a href="http://www.iz2.or.jp/fukushoku/f_disp.php?page_no=0000016" target="_blank" >http://www.iz2.or.jp/fukushoku/f_disp.php?page_no=0000016</A></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6 17:25:58编辑过]

发表于 2007-5-6 23: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令狐聪</I>在2007-5-6 23:15:41的o(︶︿︶)o 唉:</B>
大家都辛苦了啊,我不喜欢日本的妆,太吓人了啊,比鬼还吓人![em05]</DIV>

他们的白妆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据说在平安时代贵族男子跑出去寻芳都是在晚上,这种白妆在幽暗的灯光下看起来美艳动人,(大白天拉到日光下就能吓死人).据说涂黑牙是为了使脸看起来更白,还有固齿之效(用醋和铁屑作成的染料)。额头上两个豆豆眉据说是因为披发使脸型长了画在中间取得视觉平衡~~~~~日本唯美主义作家谷崎润一郎有一篇文章《阴翳礼赞》中谈到阴暗的住宅环境对于日人审美趣味的影响。谈到幽暗的寺院中穿金斓袈裟的高僧的庄严宝相,但是到了明亮的环境中就不相称了。她们那种浓艳的服装和化装也该是这个道理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6 23:33:27编辑过]

发表于 2007-5-8 18: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P>那和中国的白妆有什么区别呢???</P><P><b><FONT size=3>敷粉,敷铅粉,古时称粉锡或铅华,如作画的底色,古时女子对擦粉的执着,恐怕只能引句诗来表达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洗脸之后的水,已经如泥水一般了,可以想象,她们的粉妆之厚。《博物志》中说是商纣王发明了烧铅锡炼粉,让后妃敷面修饰仪容,这就是铅粉,又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铅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从古籍记载中来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括了铅、锡、铝、锌等多种化学元素。早期的铅粉,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因此也称为胡粉。汉代以后,人们将这种铅粉脱尽水份,制成易于久藏的粉末或固体,流传就更广泛了。福建福州宋代黄昇墓中出土的粉盒里装有被压制成几何形和花瓣型的粉块,每块直径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厘米左右,粉块上面还有凹凸的梅花,兰花及荷花纹样。</FONT></b></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12:28 , Processed in 0.15024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