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乌鸦

[國醫膳食之道] 【名医名方录】不断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P><b>【宁心复律汤】</b></P><P><FONT size=2><b>组成:</b> 人参9克(另煎兑入),麦冬15克,五味子9克,桂枝6-9克,赤白芍各6-9克,丹参30克,甘草9克,生龙牡各25克(先煎),琥珀3-6克(研冲)。

  <b>功能:</b> 双补气阴,调和阴阳,活血通络,安神定悸,通顺血脉,调整心律。
  
  主治: 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本方随证加减可以通治心悸、怔忡、虚劳等病属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的种种心律失常,包括气血阴阳偏虚夹气、夹痰、夹瘀、夹寒、夹火各证型。

 <b> 用法:</b> 水煎分二次服。

  <b>加减运用:</b> 充分发挥本方辨证论治的高度灵活性,全在于随证加减,其法如下:阳气偏虚,见结代脉者,桂枝加至12-15克;阳虚明显,脉偏迟缓者,除桂枝加量外,再加附子9-12克、远志9-12克。如有可能阳复而气亢者,须再加磁石(先煎)25克以防之;血虚不寝、健忘,夜卧多梦者,酌加炒枣仁12克、柏子仁12克、桂圆肉12克、夜交藤30克;阴虚明显,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眩晕,盗汗,舌光红者,去桂枝、加生地30克、阿胶9克、百合30克、龟板15克、鳖甲15克;有明显热象者,去桂枝;脉促或过疾,经细审确有热象者,不仅去桂,还可加苦参18-30克、沙参30克、磁石(先煎)30-60克;脉促无力属虚阳浮越者,桂枝改肉桂,再加附子9-15克、熟地15-30克、菟丝子15克;心火上炎而烦热亢奋,眠少不安者,去桂枝,加生地15-30克、川连3-6克;兼胃家实便秘者再加大黄9克、黄芩6-9克;肥人夹痰而晕者,去白芍、五味子,加半夏9克、白术12克、天麻9克;血脂高者,加桃仁9克、红花9克。肝肿大者,再加大黄蛰虫丸每日3次,每次3克。

  <b>典型病例:</b> 马某,男,59岁,干部。1989年5月29日初诊。患者自1988年初开始心悸,胸闷,气短,逐渐加重,到同年8月心电图诊断为冠心病合并频发早搏。后经中西药治疗,连续9个月,仍然频发早搏,心前区疼痛,遂来就诊。脉象弦细,舌下筋色紫黯,舌苔薄黄。证属心阳不宣,心脉瘀阻,用宁心复律汤加附子、桃仁、红花、降香、三七之属,调治一月而瘥,至今已一年另九个月早搏未复发。</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P><b>【温通复脉汤】</b></P><P><FONT size=2><b>组成:</b> 党参10-15克,黄芪10-15克,柴胡10克,干姜10克,升麻10克,肉桂1.5-3克(后下),白术10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净麻黄3-6克,细辛3-6克,制附子10克,炙甘草10克。
  
  <b>功能:</b> 益气补阳,温经散寒,提高脉率。
  
<b>  主治:</b> 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以心动过缓为表现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可以加速传导,提高脉率,改善虚寒证候。

  <b>用法:</b> 水煎服,每日1剂;也可制成丸剂服用,每日3次,每次3克。

  <b>加减运用:</b>温而无燥,口干者可伍石斛30克、知母、黄柏各6-10克,以制其燥,欲其温阳益气而不助火;有血瘀征象者,可加鸡血藤30克、川芎10克以活血通瘀;有咽干、牙痛“上火”征象,不宜用大辛大热药者,药量酌减。或以巴戟天10克、仙灵脾30克、补骨脂12克温润药取代肉桂、附子及麻黄。尤其久服者,更应注意阴阳寒热消长情况。

  <b>经验体会:</b>眩晕或晕厥发作,心率减慢,可以“生脉、四逆浓缩煎剂”30毫升服用(相当于常用量中药一剂);畏冷明显,脉沉者,肉桂末1.5克冲服,一日2-3次;恶心、心悸等痰饮征象,可伍用苓桂术甘汤;血压高且有头晕、头痛、肢麻症状者,可酌加珍珠母30克、葛根12克、菊花12克;心悸、腹胀者,可配合灸上脘、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等穴。</FONT>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P><b>【截喘汤】</b></P><P>方剂名称: 截喘汤
  组成: 佛耳草15克,碧桃干15克,老鹳草15克,旋覆花10克,全瓜蒌10克,姜半夏10克,防风10克,五味子6克。
  功能: 降逆纳气,化痰截喘。
  主治: 支气管哮喘,咳嗽痰多,气逆喘促。
  加减运用: 气虚者加白参3克、黄芪30克;肾虚者加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补骨脂15克,亦可加蛤蚧3-5克;阴虚有热者加黄柏、知母、元参、生地各9克;咳甚引起喘促无痰或痰不多者可加南天竹子6克、马勃6克、天浆壳3只;热喘加石膏15克、知母、黄芩各10克;寒喘加炮附片9克、肉桂3克,并以鹅管石9克研粉服或加服紫金丹(须特制,砒石5克、明矾10克、豆豉100克,糊丸绿豆大小,每服七八丸,日服2次,有肝肾病勿服,有效与否一星期为止,切勿多服常服);痰多咯不爽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10克;胃家实便秘者加服调胃承气汤一剂;喘止后常服河车大造丸、左归丸或右归丸,每服3克,每日2次。
  型病例: 陈某,男,46岁,干部。患支气管哮喘30多年,每届秋冬必大发,曾用氨茶碱、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但仅能当时缓解,药停又喘。某日因天冷受寒,哮喘大发已有四天,每晚看急诊。于1980年12月25日请姜老会诊。症见哮喘咳嗽,喉间痰多气塞,痰色白,恶寒,周身酸楚,胸闷夜不能平卧,苔薄腻,脉浮紧。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中医诊断:哮证(风寒挟痰)。
 处方:炙麻黄9克,防风9克,佛耳草15克,老鹳草15克,碧桃干15克,旋覆花9克,半夏9克,开金锁15克,合欢皮9克,细辛1.5克,皂荚3克 。
  此方服3剂后,支气管哮喘即有明显缓解,服至7剂,哮喘平止,胸部X片示“肺部感染消失”,其余症状也明显改善。又续服7剂巩固疗效,以后服用右归丸及人参蛤蚧散扶正固本,随访3年未曾复发。</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P><b>【佛耳草汤】</b></P><P>方剂名称: 佛耳草汤
  组成: 佛耳草15-30克,蕺菜15-30克,炙地龙12克,炙百部12克,车前草15克,川陈皮9克,炙甘草9克。
  功能: 镇咳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 慢性支气管炎
  用法: 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
  加减运用: 若寒甚者,加麻黄9克、紫苏9克以解散风寒;热甚者加葎草15-30克、半边莲15-30克清热解毒;湿甚者加苍术9克、川朴9克燥湿健脾;阴虚者加沙参15克、麦冬15克养阴清肺。
</P><P>  典型病例: 朱某,男,50岁。工人。原有咳喘病伴高血压病史15年,四季发病,长期病假,于1983年11月来院门诊。当时咳嗽较剧,气急痰多,每日量在300毫升左右,血压23/14Kpa;两肺听诊有干湿罗音中等;胸透:两侧肺纹理增深,透亮度增强。中医诊断:咳嗽、肺胀。西医诊断: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继发感染。辨证属肺气素虚,痰热恋肺,肺气失宣之候。治宜宣肺平喘,清热化痰。方用佛耳草汤一个疗程(10天),咳痰喘等症明显减轻,又连续服2个疗程,病情基本控制,两肺干湿罗音消失,血压亦降至正常。病员反映体力增强,并恢复了工作。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P><b>【肺炎合剂】</b></P><P>方剂名称: 肺炎合剂
组成: 麻黄6克,杏仁10克,石膏40克,虎杖15克,银花20克,大青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鱼腥草20克,青蒿15克,贯仲15克,草河车12克,地龙10克,僵蚕10克,野菊花15克,甘草6克 。  
功能: 清热解毒,宣肺平喘。
主治: 肺炎辨证属肺热喘咳者。
用法: 水煎服,或制成合剂备用。以上为成人一日量,小儿酌减。
临床观察: 治疗小儿肺炎232例,其中186例辨证为卫气实热型,均采用肺炎合剂治疗,其中仅69例加用抗生素。结果平均退热时间为3.6天,罗音消失时间6.5天,阴影消失时间7.5天。 </P><P>典型病例:
   李某,男,9岁。10天前因患感冒发热至今未愈,咳嗽较剧,经用多种抗菌素及中药治疗无效,于1977年12月17日入院 。查体:唇干燥,咽干,脉数,苔黄厚,体温39.2℃,白细胞10350/mm3,中性57%,胸透右肺下叶后基底炎变。
 辨证:风温袭肺,气分热盛
 治疗:入院后经用肺炎合剂,次日体温降至37.2℃。入院后第4天,右肺细湿罗音消失。入院后第7天胸透,肺部(-),咳嗽减轻,饮食基本正常,精神较佳,舌苔正常,痊愈出院。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P><b>【加味乌贝芨甘散】</b></P><P>方剂名称: 加味乌贝芨甘散

  组成: 三七粉30克,乌贼骨30克,川贝30克,白芨30克,黄连30克,甘草30克,砂仁15克,延胡索30克,川楝肉30克,佛手30克,广木香18克,生白芍45克。

  功能: 柔肝和胃,调气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
 
  主治: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肝胃不和)、胃脘痛、泛酸、呕吐、便黑、呕血等症。

  用法: 共研为极细末,每日早、中、晚饭后各吞3克,连续服用3个月至半年

  典型病例: 某女,18岁,脘痛2年余。自述脘痛阵作,入夜加重,辗转难眠,上腹及两胁胀满,时有反酸,嗳气频频,苔薄白,脉弦。经 X光钡餐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有 1 X 1.3cm龛影,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本病例肝胃不和,气滞较甚,于散中加入制香附18克,以增强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力,嘱其早、中、晚饭后各服3克,坚持服用三月。诸症好转。X线钡餐复查,十二指肠球部龛影消失痊愈。至今已17年未复发。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P><b>【加味一贯煎】</b></P><P>方剂名称: 加味一贯煎
  组成: 南沙参15克,麦冬10克,当归12克,细生地20克,金铃子10克,夜交藤3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柴胡10克,姜黄10克,郁金10克,薄荷3克。
  功能: 滋肾,养肝,疏肝。
  主治: 适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病,证见肝区疼痛,口干目涩,大便偏干,脉弦细滑数,舌质红苔薄黄干等,中医辨证属于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者。
  用法: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一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5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至300毫升为宜。每日服一剂,每剂分两次服用,饭后两小时温服。连服二剂,停药一天,每月可服20剂。或间日服一剂。服药过程中,停服其它任何中西药物。
  加减运用: 大便干结者,生地可加量至30克,并减少煎药时间,首煎20分钟即可;大便偏溏者,生地酌减用量,并增加煎药时间,首煎可煎至一小时;肝区疼痛较重者。加元胡10克;腹胀明显者,加砂仁6克、莱菔子15克;合并黄疸者,合入减味三五汤(生石膏30克 寒水石30克 滑石30克)
  典型病例: 刘某,男,32岁,1978年IO月初诊。 两年来患者肝区疼痛,疲乏无力,在外院多次检查转氨酶均在500单位以上,麝浊10单位左右,麝絮(十十~ 十),诊断迁延性肝炎。长期服用西药保肝药物及中药清热利湿解毒剂,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来诊时,肝区疼痛,疲乏无力,纳食尚可,口干渴欲饮水,睡眠不实多恶梦,大便偏干,小便偏黄,脉弦细沿数,舌质红,苦薄白中心黄而偏于。实验室检查:转氨酶500单位以上,麝浊10单位,麝絮(十十),诊断迁延性肝炎,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湿热内蕴。予加味一贯煎合减味三石汤。一月后复诊,上述症状已基本消失,复查转氨酶220单位,麝浊8单位,麝絮(- )。再服上方一个月,一月后复查转氨酶、麝絮均转正常,麝浊6单位。继服加味一贯煎原方,一月后再查,转氨酶、麝浊、麝絮均转正常。以后继续眼用本方至半年后停药。服药期间,每月复查肝功,均在正常范围,无明显自觉症状,肝炎已愈,疗效巩固。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P><b>【乌梅败酱方】</b></P><P>方剂名称: 乌梅败酱方
  组成: 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功能: 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
  主治: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用法: (1)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2)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枝打烂,和余药按原方比例配匀,烘干研未装入胶囊。每服生药1.5克,每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加减运用: 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热盛邪实者,减太子参、白术等健脾益气药,加白头翁、秦皮、大黄炭、炒椰片等清肠导滞之品;胃脘痞闷,舌苔白腻,湿阻气滞者,酌加藿梗、荷梗、佩兰、半夏、厚朴、苡仁等化湿理气之品;腹泻便溏,面黄乏力者,重用“四君”健脾益气;皖腹冷痛,畏寒肢冷,酌加淡附片、干姜、细辛等温阳散寒药;大便滑脱,重用乌梅,加煨诃子收涩固脱;并发肠息肉者,加莪术、僵蚕消瘀散结。
  典型病例: 王某,男,59岁,教师。1989年8月20日初诊。主诉大便粘滞不爽六年。六年前无明显原因开始发病,大便不爽,挟有粘液,偶带脓血,每日一行,伴腹胀、矢气频繁,时有里急后重。一年前在当地某医院,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刻诊:一般情况尚可,体丰,面色潮红,平素性情急躁,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沉弦小滑。证属湿热阻滞大肠,肝旺横逆克土,气血失调。治宜清肠导滞,泻肝和血。
  处方:葛根15克、黄连4克、秦皮10克、白头翁12克、炒白芍12克、当归10克、广木香(后下)9克、炒椰片6克、乌梅10克、败酱草12克、炒枳壳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剂。服药十二剂,大便通畅,粘液减少,腹胀好转。继服至30剂,大便粘液、腹胀、里急后重诸症消失,唯大便稀软。上方减白头翁加云苓15克、炒白术10克健牌运湿以止泻,又服药近月,诸症痊愈。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P><b>【降糖方】</b></P><P>方剂名称: 降糖方
  组成: 生黄芪30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元参30克, 葛根15克,丹参30克。
  功能: 益气养阴活血。
  主治: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方解: 现代医学将糖尿病分为两大类: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在我国以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为最多。在10余年观察中发现,糖尿病可分为5个类型:1、气阴两虚型;2、阴虚火旺型;3、阴阳两虚型;4、气虚血瘀型;5、燥热入血型。其中以气阴两虚型为最多见。
  降糖方为治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的有效基本方剂。患者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抵抗力弱,易患外感,舌淡暗、脉沉细等症状。降糖方的六味药通过药理研究证明均为降糖药物。生黄芪配生地降尿糖,是取生黄芪的补中、益气、升阳、紧腠理与生地滋阴、固肾精的作用,防止饮食精微的漏泄。使尿糖转为阴性。据药理研究,黄芪、生地有降血糖作用;苍术配元参降血糖。许多人认为治糖尿病不宜用辛燥的苍术,而施今墨先生云:用苍术治糖尿病以其有“敛脾精”的作用,苍术虽燥,但伍元参之润,可制其短而后其长。药理研究证明,苍术和元参都有延长降低血糖时间的作用。上述两个对药,黄芪益气,生地滋阴;黄芪、苍术补脾健脾,生地、元参滋阴养肾,从先后二天扶正培本,降血糖、尿糖确有卓效。自古以来,有关消渴病或糖尿病诸文献中,未见有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的报道。但在临床中遇到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者不少。通过血液流变学研究,糖尿病患者血液粘稠度多有增高。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者常见舌质暗,舌上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怒张等血瘀征象。故而加用葛根、丹参两味药通活血脉。实践表明,加用活血药后,疗效增强了。药理研究也证明,葛根、丹参都有降血糖的作用。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P><b>【抑亢丸】</b></P><P>方剂名称: 抑亢丸
 
  组成: 羚羊角2克(先煎),生地15克,白芍15克,黄药子15克,天竺黄20克,白蒺藜25克,沉香15克,香附10克,紫贝齿25克,莲子心15克,珍珠母50克。

  功能: 平肝清热,消瘿散结。

  主治: 适用于甲状腺机能亢进者。症见心悸,汗出,心烦,消瘦,易怒,瘿脉肿大,两眼突出,舌质红,苔黄干,脉弦数者。

  用法: 水煎服,日2次,早饭前、晚饭后30分钟温服。或制成蜜丸,每丸重9克,口服3次,每次1丸,服药期间停服一切中西药物。

  典型病例: 贺某,女,48岁,1988年4月20日初诊。患者半年多来颈前喉结两旁有结块,常伴有心悸、汗出,曾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宜手术治疗。患者怕手术,故来就诊。就诊时,该患者结瘿两侧脉部有结块,微肿大。伴有心悸,烦躁易怒,多汗,善饮能食,形体消瘦,两目有轻微突出,舌红苔白,脉弦数,检查T3:180毫微克%,T4:20毫微克%,I131:24小时60%,诊断为瘿病,肝郁痰阻证候,投抑亢丸,日3次,l次1丸,早午晚服。共服两周,心悸、汗出等症减轻,服药1个月诸症皆减轻,服药2个月诸症消除,查T3、T4、I131结果均正常。又服1个月药,巩固疗效。追访至今,疗效巩固,正常参加工作。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P><b>【益气化瘀通痹汤】</b></P><P>方剂名称: 益气化瘀通痹汤
  组成: 当归15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桂枝10克,降香10克,丹参25克,党参15克,炮附子10克,五味子10克,生苡仁30克,生黄花30克,麦冬15克,三七粉2克(开水冲服)。
  功能: 益气养血,通阳化瘀。
  主治: 适用于心脑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血管硬化、高血脂症等。症见心前区疼,头痛,口干,心烦易怒,脉弦劲,舌质红,苔薄白偏干,证属心肝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者。
  用法: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50分钟,二煎沸后煎3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350~5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每剂分两次服完,睡前温服一半,余者第二日早饭后两小时温服,连服两剂停药1天,服药过程中停服任何中西药。
  加减运用: 该病为虚中实证,虚为气虚,实为心肝血瘀。虚多湿邪阻遏,如舌苔润白腻者,可用高丽参加白蔻温化湿邪;血瘀必生热,如舌质嫩暗红者,可佐入半边莲,赤芍改为生白芍以敛肝阴;兼有肝气不疏者,佐入炒香附、炒枳壳;郁热之邪凌心犯脑形成失眠者,佐入少量的黄连、肉桂,因方中已有桂技,仅加入少量的黄连以清心脾之郁热。
  典型病例: 张某,53岁,干部,开封市供电局工作。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测血压170/110mmHg,一个月前病情加重,出现头昏沉,肢端麻木,健忘、胸闷,心前区疼、放射后背。 血流变检查结果表明;血液粘稠度偏高。 脉沉取弦滑数,舌体胖大,舌质淡暗红,苔薄白腻,证属:心脾气虚,健运失司,痰湿内生,湿邪阻遏。心肝血瘀,瘀而化热,郁热上扰清窍形成眩晕。 治以补气化湿,养血活瘀,方药予益气化瘀通痹汤。共服上药42剂,其间因舌苔厚腻,湿浊内蕴,佐入温阳汤一次。患者住院42天,血压稳定。头目发昏、胸闷。心前区疼。颜面手掌充血、肢体麻木均消失。1990年12月81巳,血流变复查,八项正常,唯有血小板粘附率偏高,血脂亦恢复正常,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患者要求出院。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5: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P><b>【软肝煎】</b></P><P>方剂名称: 软肝煎
  组成: 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楮实子12克,川萆薢10克,云苓15克,菟丝子12克,土鳖虫3克, 甘草6克,丹参18克,鳖甲(醋炙)30克。
  功能: 健脾护肝,化蹍软坚。
  主治: 肝硬化
  用法: 土鳖虫烘干研成细末。水三碗,入鳖甲先煎半小时,纳诸药煎至一碗,冲服土鳖虫末,渣再煎服。
  加减运用: 酒精中毒性肝硬化,加葛花12克;肝炎后肝硬化,加黄皮树叶30克;门脉性肝硬化,若硬化较严重加炒山甲10克;牙龈出血者,加紫珠草30克,或仙鹤草30克;阴虚者去川萆薢,加淮山药15克、石斛12克。
  典型病例: 陈某,男,40岁,印尼华侨。因肝大质硬、脾大八年于1985年5月9日入院(住院号28912)。入院检查:胸部有蜘蛛痣,肝大肋下1厘米,质硬,脾Ⅱ°肿大,B型超声波检查示肝硬化回声,化验A:G = 4.02:3.46,SGPT230μ,舌暗红,舌下静脉怒张,脉弦细弱。入院后予太子参30克、云苓15克、白术15克、菟丝子12克、楮实子12克、川萆薢10克、丹参18克、甘草3克。日一剂,治疗一月,病情明显好转,回印尼继续用上方巩固治疗。
 
  经验体会: 肝硬化之攻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最为重要。肝硬化的早期诊断,西医的诊断手段从生化检查以至B型超声、CT及X线等检查值得借鉴,给中医药的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中医舌诊发现,患者舌底静脉充盈曲张常与X线检查之食道静脉曲张相吻合。
  对于白蛋白低或A/G比值倒置的患者,可用鳖或龟(约500克左右)加淮山药30克、苡仁12克炖汤服,每周一次或十天一次,有较好的升高白蛋白作用。但服用时避免出现食滞。</P>
发表于 2005-8-13 15: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乌鸦</I>在2005-8-12 15:37:18的o(︶︿︶)o 唉:</B>
嗯,不过要求一般人来会活用,恐怕会有点难度。</DIV>
<P>很多“中醫”、“中西醫結合”醫生就是這麽抄書用方的,看起來他們也是一般人,但是他們有時掌握著病人的生殺大權……</P>[em09]
 楼主| 发表于 2005-8-13 15: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还是多提供一些医方让大家自己来看病最保险,hoho~!
发表于 2005-8-13 15: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乌鸦</I>在2005-8-13 15:28:23的o(︶︿︶)o 唉:</B>
多提供一些医方让大家自己来看病</DIV>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你把手術刀交給病人,讓自己切?</FONT>[em09]</P>
<P>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8-13 17: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P>汗。。。</P><P>好血腥。。。。</P><P>快速飘走。。。。</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P><b>【益气活血汤】</b></P><P>方剂名称: 益气活血汤
  组成: 党参(人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8克,瓜蒌皮15克,桂枝8克,丹参15克,川芎15克, 赤芍15克,莪术15克,红花10克。
  功能: 温阳益气,活血通脉。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
  加减运用: 心气虚衰,心功能不全者,加温阳强心的制附片、黄芪、刺五加、万年青,去瓜蒌皮;心阳不足,心动过缓者,加强心助阳的制附片、麻黄、细辛、鹿角片;心气不匀,心律不齐者,加强心调心律的苦参、万年青、当归、珍珠母;心肾两虚者,加补肾助阳的仙灵脾、仙茅、巴戟天、杜仲;血瘀阳亢,血压偏高者,加化瘀降压的天麻、桑寄生、野菊花、葛根、益母草;气滞血瘀,心绞痛频作者,加活血止痛的玄胡、罂粟壳、乳香、没药;血瘀痰盛,血脂偏高者,加健脾降脂的决明子、荷叶、山楂、苦丁香、三七;血瘀脉涩,血粘稠度高者,加活血抗凝的水蛭、虻虫、海藻。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P><b>【养心定志汤】</b></P><P><FONT size=2>组成: 太子参15克,茯神(茯苓)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丹参10克,桂枝8克,炙甘草5克,麦门冬10克,川芎10克,五味子6克,延胡索10克,龙骨15克。

  功能: 益心气,补心阳,养心阴,定心志。

  主治: 冠心病

  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

  加减运用: 胸闷憋气,胸阳痹阻较甚者,加瓜蒌、薤白;心痛剧烈,痛引肩背,气血瘀滞重者,加三七、金铃子;心烦易怒,心慌汗出,心肝失调者,加小麦、大枣。</FONT>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P><b>【针刺疖肿方】</b></P><P><b><FONT color=#0000ff>组成</FONT></b>:大椎,毫针进针1寸;灵台,毫针进针0.8寸;曲池,毫针进针1.2寸;委中,毫针进针1.2寸;血海,毫针进针1.2寸。</P><P>  <b><FONT color=#0000ff>功能</FONT></b>: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散结。</P><P>  <b><FONT color=#0000ff>主治</FONT></b>:疖肿、毛囊炎、丹毒、带状疱疹、结节性红斑、湿疹。</P><P>  <FONT color=#0000ff><b>用法</b></FONT>:每日针刺1次,得气后施行泻法操作,留针20~30分钟,期间重复手法1~2次。</P><P>  <b><FONT color=#0000ff>方解</FONT></b>:湿热之邪逗留脏腑,内不得疏泄,为病之本;蕴伏肌肤之外不得透达,是为病之标。本方主取督脉,可振奋诸阳经气,鼓动、调节全身之气血,有助泄邪之力,达强壮补虚之功。大椎穴属督脉经穴,能散阳邪,解里热,具有清热泻火、疏风散表之功,主治热病、疖肿、疔毒等外科、皮肤病证。灵台亦为督脉经穴,能疏通诸阳经气,清泄火邪,故清蕴热、消结肿之功卓著,为治疗疮疡疖肿之要穴,钩针刺络拔罐,更能引邪外出。曲池穴能升能降,可清热利湿、疏风解表、调和营卫,是治疗丹毒、瘾疹、瘰疬和疮疖的重要穴位。委中善治血证,可清热凉血、消肿散结,主治疖肿疮毒、发背、丹毒等病,是作者常用的经验穴。据现代研究:针刺实验性细菌性腹膜炎家兔的“委中”穴,可使细胞吞噬能力明显增强,病灶区腹膜粘连减轻,炎性细胞渗出减少或停止,细胞培养转阴时间明显提前,足见本穴具有明显的抗病、抗炎作用。血海属足太阴脾经穴,是理血的要穴,善清血分蕴热,有凉血、活血、清利湿热之功。</P><P>  <FONT color=#0000ff><b>临床应用</b></FONT>:凡有身热恶寒、全身违和者,当深刺大椎、曲池穴,行重泻手法,大椎穴处施行火罐连续扣拔法,然后静置留罐15分钟;委中穴改用钩针刺络放血。毛囊炎、疖肿、疮疡则施钩针局部刺络,重扣出血,施予火罐作连续扣拔,然后静置留罐;带状疱疹加施钩针行散刺法并作“围刺”,灶区局部艾条熨灸10~20分钟;丹毒、结节性红斑、湿疹可加配阴陵泉或三阴交等俞穴,并施行“透天凉”手法;凡疼痛剧烈者可加配外关、“四关”等穴。</P><P>  <FONT color=#0000ff><b>注意事项</b></FONT>:保持患处清洁,避免过度劳累,心情愉悦,并忌食鱼腥、生冷、厚味及辛辣煎炸之品。</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P><b>【皮炎汤】</b></P><P>[组成] 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竹叶10克,生甘草6克。</P><P>    [功效] 清营凉血、泄热化毒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08:43 , Processed in 0.07177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