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28|回复: 37

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3 01: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宋代是为中国最争光的朝代,也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宋朝也是中国为世界贡献最大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那时中国所谓的四大发明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大规模实际的运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垂线纺织,瓷器工艺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后难比及的高度。宋朝还发展起一门新科学,技术科学。这些辉煌的成就与宋的综合文明有直接联系。宋代的GDP是占全球的50%。国家的综合实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宋朝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国。宋朝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一、[宋朝的经济商业]

  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开创以来,即治坑矿、组织茶盐开发。因而大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民间经济受到刺激,突飞猛进。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在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赵框胤就号召人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诏“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令官员们研究理财求富之道。宋神宗则认为“尤先理财”,发过“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诏令。这些政策导向使商业大潮兴旺,商贸高速发展,钱庄业迅猛发展,促使宋朝在世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最早的纸币和银行。银行可以贷款、异地付款。北宋时期就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如造船厂、火器厂、造纸厂、印刷工厂、织布厂、各地的官窑等。厂里的工人按期领工资。南宋时的军器所工匠竟达七八千人。造会子局,有徒工一千二百余人。绫锦院织工达到四百余人。除公办的工厂外,一些私办的工厂也相继大量的出现与繁荣。因为经济的空前繁荣,宋钱币铸造量非常大,如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506万贯。(唐朝最盛的开元盛世年铸币32万贯)。

  宋代的货币形式与种类太过丰富。铜钱、银锭是宋朝的本位货币。宋朝铜币和铁币在有些地方并用,有些宋币含有合金成分。此外还有些银质钱币。宋代的钱币无论是种类、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造诣最多最好的钱币。宋币上铭刻的文字书法优美多为名家及皇帝手笔,篆隶真行草俱全,还古篆体、瘦金体。种种精美的货币使人爱不释手,宋钱币的艺术总类艺术性工艺最高。宋钱是当时周边各国最喜欢最坚挺的货币。宋钱成为南海诸国的镇国库之宝。虽然辽国、金国等国也仿制宋币造钱,但在辽国、金国流通最多最广的是宋钱。直到现在出土存世的宋钱还是最多的。在今天东到日本、西至欧洲、非洲的广大地区都有出土。足见宋的繁荣与强盛。为免携带大批铜钱来往之烦劳,在公元998年(咸平元年)前后在四川地区民间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但这种纸币只相当于担保的代币券。宋朝政府先后印刷发行的纸币种类有交子、钱引、关子、会子等几种类型形式。公元1023年(天圣元年)宋政府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负责纸币发行的官方机构“益州交子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人民银行。公元1024年宋政府开始印刷发行“交子”,此种“交子”铜板彩印,上面印有鸟兽、花纹、图案或故事等,异常精美。此种票据有如公债,分界发行。交子最初是以两年为一界,发行新交子的同时废止并回收旧交子,自公元1072年(熙宁五年)起,虽仍然是每两年发行一界,但是每界交子的流通期增加到四年。交子的面值为自一贯文至十贯文的固定面值,以铁钱为本,备有发行准备金,已经基本具备了近代本位货币的特征要素。其施用愈来愈广泛。票据的使用为商业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北宋崇宁四年,在江北、华北地区发行了称为“钱引”的新式样的纸币,但是只印了一界就因为流通不畅不能顺利使用而停印。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四川交子改称钱引,交子务也改称钱引务,开始大量印刷纸钞发行,由于数量发行过大,引起了钱引的严重贬值。公元1110年(大观三年)限制发行量为天圣时的125万贯左右,对流通地区也限在铁钱行用的四川、陕西、河东地区,后又采取了受兑、停用旧钱引,增加准备金等多种方法,使钱引的价值得到恢复。南宋时期宋政府在杭州设立“行在会子务”专门管理印制“会子”。先后印造了一千文、两千文、三千文及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六种面值的会子。会子以三年为“界”,到期作废,逐旧造新换旧。从公元1171年到公元1240年,共发行了十八界会子。后来政府规定第十七、十八界会子可以永久流通。这是真正意义上由政府发行的纸制的纯粹钱币。纸币逐渐代替了铜钱做为主要交换媒介。商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宋王朝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轻民的传统做法,义利并重相当重视经济立法。法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专门设置了专卖法,如盐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其立法活动频繁,法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法规的制订、实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宋的经济法令,注意到了国家与经济活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丰厚的社会财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税于民又能保证政府收入。这就缓和了社会矛盾,进入治理国家的良性循环。宋朝的经济,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公元1077年,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宋朝已经走出农业文明了,宋时中国的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商业社会那迈进了。宋朝的手工业中还出现了铜板印刷的广告。比西方资本主义印刷的广告要早三百多年。大学者苏东坡曾给一做油食老妇人做过一首广告诗,使之生意大振。沈括的货币流通速度论达到了现代货币理论水平。此外宋朝已出现类似现代报纸的“小报”了。北宋末年一些中下级的政府官员和书铺主人合作,将未经官方审查、不准发表或呈报尚未发表的消息,私自“以小报书之,飞报远近” 。当时人民把这种小报称之为“新闻”,这就是“新闻”一词的来历。世界的中国的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诞生于大宋强盛的商业浪潮中。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的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发展。宋代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化。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宋朝发达的交通为人类封建史之最。宋朝每十里设一邮亭,每三十里设一驿站。各地的官道星罗棋布、四通八达。宋政府对邮驿是十分重视的“以法治邮”的做法,保证了邮驿的正常运行。“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宜驿分明。”地经就是地图,宋朝的地图已经相当的精确。宋朝四京是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宋代大城市人口集中,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临安都是超过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宋朝人口如泉洲一样超过二十万的有六个。宋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几个增加到四十六个。(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万人口。)在城市所有干道的塔上都挂有一个时针。每个钟都有一个人看守照料。他敲着铜罗报时,即使在很在窄的小巷都会回荡着这种声音,随后他用文字把时刻展示给人们看。北宋富强160多年,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汴梁城不仅旱路畅通发达,水运也十分发达。“舳舻岁岁衔清汴”,“联翩漕舸入神州”。“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宋朝的汴梁城已经用煤(西方称之会燃烧的石头)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饭取暖了。当时西方都是用木头劈柴生活作饭取暖。中国1949年解放后的各大城市都没有达到这一点。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极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宋朝的城市不像唐朝的城市一到黑夜就一片黑暗了,宋城在黑夜里是灿烂的光明之城。因为宋朝不像唐朝一样实行宵禁,宋人有夜生活。一到夜里,宋人就自己的房间里、在家门口、庭院门口都点上了灯,因而到处都有灯光。在夜晚赶路游玩的人们都拿这各种各样的灯笼。因此在夜晚整个城市都在闪烁。在夜晚城市里灯火通明,叫卖声到天明。在“瓦子”、“勾栏”等固定娱乐场所百戏伎艺竞演,市民集中观看。夜间饮食店铺生意兴隆,直到太阳从新升起街上一样挤满了人。“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面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其余桥道坊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亦有卖卦人盘街叫卖,如顶盘担架卖市食,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酒垆博塞杂歌呼,夜夜长如正月半。”,“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不止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等少数的宋人而是城里的广大的市民、大多数的宋人。宋人生活得是如此富足幸福。宋朝没有“路有冻死骨”的贫穷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观绝望。只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的乐观、繁华。

  宋朝开发了南方,实际是开发了领土。为南方人更像中国人做出了历代都难以比拟的贡献。虽然古之时有所开拓,但南方相对中原北方大部分仍是蛮荒之地。这种开发不是战争的开发是文化经济的渗透侵略。宋朝的强盛使南方人也成为真正的中国人。南方各少数民族也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宋以后中国在再没有南北分裂,中国各地的中原人北方人南方人在富强繁荣的大宋王朝已逐渐捏合成一个整体。北宋真宗、仁宗时就打破了“南人不为相”的传统。临江人王饮若、苏州人丁渭担任宰相。开宝九年在曾是三苗之地的湖南长沙兴建四大学之首的岳麓书院,宋真宗亲笔赐书正门“岳麓书院”四个大字,留存至今。宋朝的文人朱熹等文学思想大家来此授学讲课,传授儒家经典、立国齐天下和民贵君轻等民主思想。公元1024年秋——公元1028年春范仲淹在泰洲亲率民工四万余人修建完成了一百五十余里的捍海堤工程。从此盐场、农田有了保障,使往年受灾外迁的数千户人从返家园。人们为纪念范仲淹的功劳,这条海堰被称为“范公堤”。范仲淹被贬苏州时经过一年多与广大民工的劳作修建完成了苏州水利工程。使相对贫瘠的苏州成为旱涝保收的大粮仓。公元1085年苏东坡被贬到杭州,那时杭州还是相对较落后地区,苏东坡修建六井解决了全城用水。并全面整治西湖,挖出大量湖底葑泥用之修建一条沟通南北的柳堤。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取名“苏堤”,“苏堤春晓”至今仍是西湖胜景之一。苏东坡一生先后转徒知密州、徐州、湖州、杭州、颍州、扬州、英州、惠州等地,最远最南到达海南岛,可以说一路上督劝耕稼、兴修水利替百姓排忧解难。宋朝犯错误或因政见不合被贬的官员一般都是被流放到南方落后地区。从而使他们有机会报效国家、证明自己、造福那里的人民。

  两宋时期是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跃居全国前列的关键时期。苏州在雍熙(公元984年-公元987年)前后的耕地数至多不超过1,400,000亩,在景祐年间(公元1034-公元1037)苏州出税之田3,400,000亩。50年间耕田数增加近1.5倍。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苏州总耕地数越在12,000,000亩左右,为景祐耕地数的3.5倍,雍熙耕地数的8.5倍。宋政府高度重视疏浚工程和堰闸工程,时常大规模开展水利工程,大力提高了生产力。创造了成功的经验。首先,疏通河湖港浦的水利工程,使广袤农田去水涝之害而得沾溉之利。如公元1055年(至和二年),调发民夫15.6万,疏浚诸泾64、浦44、塘6,筑成至和塘,“田无洿潴,民不病涉”,两岸膏腴之地数百万顷都蒙其利。公元1119年(宣和元年),赵霖役工278万余,历时19个月,浚治1江、1港、4浦、58渎,使平江府“二十年间并无水患”。公元1115年(政和五年),江阴浚治横河、市墩河、东新河和代洪港以后,使附近“十乡之田,频苦旱涝,尽除其患”,得益农田达6,573顷。公元1167年(乾道二年),开浚顾会浦河道,“故水所败田数万亩还为膏腴”。开通疏导河湖港浦,不仅保证了太湖水系能循环畅通地流入江海,而且使当地农田能够有力抗御水旱灾害。在各种水利工程的综合效应下,太湖流域的农田建设大受惠益,是宋代全国水利田最密集的区域。有人对北宋熙宁年间各路水利工程、水利田及其占总耕地数作过统计,太湖流域所在的两浙路均位居第一,水利工程为2,294处,水利田为10,484,842亩,占总耕地数的28.8%。南宋淳熙前后,以太湖流域为主体的浙西路水利工程为2,100余处,接近熙宁时期两浙之和。《宋史·食货志》说:浙西“南渡后水利之田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太湖水利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而数百里之内,常获丰熟”,经过治理的太湖流域“畎浍脉分,原田棋布;丘阜之间,灌以机械;沮洳之滨,环以茭楗;则泻卤硗确,变为膏泽之野;萍藻葭苇,垦为秔稻之陆”,成为宋代集约化农业的首善之区。

  宋朝南渡定都杭州后,大量北方、中原人民迁移到南方。全国精英云集杭州。使南方更是繁荣起来。迁徙的人们怕后代们不知道自己祖先的来处,发展形成了宗祠的文化。公元1102年杭州人口仅二十万户,公元1274年人口达到一百二十四万户。杭州人口大部分都是外迁人口。宋朝在南方的开拓与经营,奠定了南方的富裕。从此以后历代南方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楼主| 发表于 2005-8-13 01: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宋的科技技术]

  宋瓷是当时中国的国家标志。宋时的五大名窑是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可以说人类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工业是宋朝的瓷器工业。宋瓷是最精美艺术与精确工艺完美的结合。宋瓷神韵文明与大众文化巧妙的融合与统一。各地名窑瓷器大量地生产,不仅供皇家贵族使用,还为官员学者们、及市民阶级所珍爱、使用。宋瓷的各种窑类造法制造出来的瓷器品种层出不穷。让所有见着的人都赞叹不已。宋瓷许多的工艺都已失传。宋瓷许多的工艺水平即使现代都难达到。宋朝的瓷器是如此的精美,可以说宋朝遗留下的名窑瓷器几乎都价值连城。宋时中国的大众丝绸工艺从实用化走向细腻化精密化。宋朝的丝绸,超乎寻常的先进。非常尖端的织机,包含1800个活动的构件。各种绣法让中国的丝绸更艺术化、更美学化。外国富人穿的是粗布麻衣,中国平民穿的是柔丝绸缎。有的农民也穿上了丝绸。“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对天文、历法、医药、数学等都有研究。沈括写《梦溪笔谈》记载了大量科技成果与科学发现,如地磁角的发现、摩擦起电现象的记录及讨论了光学问题等等。沈括还提出了冲击成陆的观点,此观点西方十九世纪以后才出现。《梦溪笔谈》被西方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科技百科全书。宋代随着农、林、牧、副、渔各项事业的发展,宋的农业生态系统物资循环观点与今天人类正建设的现代化生态大农业的观点,在原则上达到了完全一致。宋的医学规模及水平较唐代有了大幅度提高,宋代还创造了法医学,《洗冤集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西方同类专著早了三百多年。宋朝对石油、煤炭、天然气各种能源广泛运用。宋代用焦炭冶铁,早于西方五百多年。
   
  人类史上最早使用热兵器的是宋。把指南针用一军队的行军也是宋。北宋初年,政府对制造火药武器非常重视。宋军在功灭南唐,夺取金陵的战争中就使用了火炮、火药箭。公元1000年(咸平三年),唐福呈献火箭、火球等新式火药武器,受到宋政府嘉奖。从此,火药成为宋军必备装备。后来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和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公元1044年曾公亮等编著军事著作《武经总要》里记录了三种火药配方及多种火药武器,并配有插图。公元1161年宋朝军队里出现了投掷榴弹的弩机。公元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为筒,内装火药的突火枪。由于宋朝出现了火炮,中国象棋也在宋朝时基本定型,出现炮。宋代《事林广记》中就记载着中国最早的象棋谱。宋朝还发明了救生圈并用于军事,《宋稗类抄》所载: 宋将韩忠武派王权到金山,同时命令他不准用船渡江,王权就发给每个士兵一个“浮环”渡过江去,完成任务。“浮环”就是现代救生圈的前身。其实,宋朝时期的发明创造还很多如,“火腿”还有“东坡肉”......
   
  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雕印全部的《大藏经》,刻板十三万块,印行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费时十二个春秋。做如此浩大的工程印制书籍世界第一。中国最早的小说总集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3年)的《太平广记》,共有五百卷,分九十二大类。我国的类书之冠是宋太宗时的《太平御览》,共一千卷,分为五十五门。我国现存最早的剧本是南宋的《东海黄公》。北宋熙宁以后私刻、坊刻蔚然成风。有的私刻书铺有刻工几十人之多。宋朝雕版印刷进入鼎盛时期。宋政府推广印刷术大众化,传播技术手册,诸如农业手册和医药书籍。大量的私人出版社的产生,改变了世界文字的发展,传播了知识。宋哲宗时期商人徐戬,刻印《夹注华严经》等书,运往朝鲜等地贩卖,获取了大量的利益。庆历年间,毕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遗憾的是活字印刷并未得到大规模的运用,但其意义巨大。系统可分解为要素,要素集结起来构成主体。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应用系统思维的具体实例,是应用系统思维、改进工艺、提高效率的典范。宋版书讲究质量,雕版细致,字体工整,刀法圆润,纸坚色白,墨色香淡。北京图书馆所存的宋版书,至今还有一股清香味。   

  沈括《梦溪笔谈》中记有装置指南磁针的四种方法:水浮、指爪、碗唇、缕悬。北宋时期,人们创造了适用于航海的指南针,把航海事业推向了新的时代。那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宋的商船是当时人们能够想像出的最大的船只,有的有六层桅杆,四层甲板,十二张大帆,可以装载一千多人的巨型船只。这些船不仅拥有精确得近乎奇迹的航线图,还拥有几何学家以及那些懂得星象的人,还有那些熟练运用天然磁石指南针的人。通过指南针,在茫茫的大海中可以找到通往陆上世界尽头的路。宋朝是当时最重要的海上的贸易大国,泉洲、明洲都是当时最大海上贸易港口。海上贸易的税收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占到了一半的财政收入。北宋时中国就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阿拉伯,东非,印度,东南亚和东亚的日本与朝鲜。正是由于宋朝的高度繁荣和发展与开放的经济政策,导致了人类史上空前的东西方技术和物资交流。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等等先进高超的技术迅速传遍西方,中国大宋创造出的灿烂文明让正处在野蛮时期的西方人第一次较完整的体验拥有了文明。中国文明各个方面都影响着西方,给西方后来的文艺复兴与文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是中国古代数学的最繁盛时期,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颠峰。宋朝涌现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出现了大批有份量的数学著作。宋代最抽象的数学成就极高,在希腊文明与西方之间的空白地带鹤立鸡群。宋的代数学充分发挥了绝对化的方法,把汉代方程解法的组合变换式发展到了一个奇妙的境界,不但在解法上解决了很多问题,也提出了高次方程、虚根等问题。西方的方程学在几个世纪之后才出现。宋的方程学是一个发达的数学学科。沈括的“燎积术”是中国第一个高阶级等差级数。沈括的会圆术是一个几何问题,把勾股定理用于从弓行的弦、和矢求弧长。宋朝著名数学家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中提出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增乘开方法”用于求解高次方程,是在求得一位商后即以之乘高次未知数的系数加入新方程一次项系数。在作法上把商、常数项、新方程一次项系数和高次未知数系数分别排列,再用上法对这个组合进行变换。七百年后西方人才发明了同样的方法(1819年才由英国人霍纳发现)。贾宪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与17世纪欧洲出现的“巴斯加三角”是类似的。南宋杰出的数学家秦九韶,公元1247年在《数书九章》中将“增乘开方法”加以推广,论述了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并且例举20多个取材于实践的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为十次方程)。16世纪意大利人菲尔洛才提出三次方程的解法。另外,秦九韶还对一次同余式理论进行过研究。秦九韶还推广了孙子定理,他的“大衍求一术”将孙子定理的方法从较小的数和较少的同余式个数推广到一般解法。秦九韶还得出了与希腊海伦公式等价的从三角形三边求面积的公式。刘益的“益积术”、“减从术”也是对系数组合进行变换的技术。数学家李冶公元1248年发表《测圆海镜》,该书是首部系统论述“天元术”(一元高次方程)的著作,在数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数学家杨辉公元1261年在《详解九章算法》中用“垛积术”求出几类高阶等差级数之和,给出了几种高阶级数的求法。公元1274年在《乘除通变本末》中还叙述了“九归捷法”,介绍了筹算乘除的各种运算法。此外杨辉还发展了九宫图,他作了圆、直线交叉的组合。使宋在组合数学上也有进步。杨辉在数学组合上指出4乘4数学方阵上交换对角结果,可惜他以后没有进一步发展。数学在宋代已经开始得到重视,数学的研究成果在宋朝已开始有应用的环境了。数学家秦九韶认为数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经世务,悉万物”,“窃尝设为问答以拟于用的”。数学家李冶公开批判轻视科学实践活动,将数学贬为“贱技”、“玩物”等长期存在的士风谬论。他说“术虽居六艺之末,而施人之事,则要实惠得多。”中国的数学在宋代领先西方几个世纪。遗憾的是宋以后中国的数学开始衰落,虽然在元朝中国古代数学还有零星发展,但中国数学整体的已没有继续、发展运用的大环境了。中国宋代是数学是世界的奇迹,但也是中国科学的一个悲剧......


三[宋朝的政治民主]

  赵匡胤得意于诸侯割据,他深深的知道诸侯割据对国家人民的种种坏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吸取了唐朝诸侯割据[实质上是国家四分武裂]的经验教训。是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祖国统一的深谋远略。宋太祖赵匡胤不仅没有杀害有功大臣,还用法律形式规定以后皇帝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宋太祖传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的“誓牌”。历代皇帝都严格执行这一祖训。即使是因战乱得位的杀害岳飞的宋高宗赵构,也只开三回杀戒。这在其他历朝历代都是极其罕见的。宋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吸取中国过去的历史教训。司马光编著了著名的《资治通鉴》。以参知政事的设立为标志,宋朝实行宰辅集体领导制,是中央集权更理性化运转的一种标志。在相当程度上皇帝也必须听取宰辅集体的意见,应该说最高统治者不能凭一己之喜怒哀乐随意处置朝政或决定大臣的去留乃至生死命运。国家治理的“文臣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宋朝仁义立国,政局清明。宋朝的没有地方势力的割据,也没有宦官、后妃、外戚的专权干政乱国。宋朝没有文字狱,官员们不会因为说错话写错字而掉脑袋、全家抄斩、灭门九族。宋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宋仁宗时近一步增加台谏力量,和庭辩力度。以文治国是中国从野蛮社会走向现代文明进程的标志。开明宽厚的政治氛围,使官员们敢于抨击朝政,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致使宋朝涌现出大批中国历史上敢于直谏的官员,如寇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苏轼等等伟大的名字。中国历史上只有宋代才能出现像包拯这样和仁宗皇帝在朝堂上当面争吵,包拯的唾液都飞溅到宋仁宗皇帝的脸上的事。宋仁宗即使再生气也没把包拯怎么样。包拯照样勇于直谏、照样升职为官。“终仁宗之世,疑狱一从于轻”。宋仁宗对疑难案例都是从轻发落。可见宋代皇帝的开明与民主。整个社会尊重知识份子,文化人地位空前提高。宋朝历代都特别爱惜人才,优待官员。即使是卢多逊和丁谓图谋皇位,这样的重大犯罪也只是流放了事。宋代并没有形成所谓的官场,下级官员可以告上级官员。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也难幸免。其中包拯就把他顶头上司及几位比他职位高的官员弹劾倒了。包拯这样的人物只有在开明的大宋王朝才能产生。宋朝民告官的事也屡见不鲜,各级衙门门口都贴着反腐规训,人民可以上诉、告官,直至胜诉。

  宋太祖招令300人去天竺求取经书与舍利。宋太宗曾亲自接见古印度婆罗门僧人和伊斯兰教徒。在宋朝有大量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及其它教徒拥有自己的屋舍、教堂、寺庙。加上宋的儒教、道教的繁荣昌盛。可见宋朝的中国以是多宗教并存开放的国度了。只是在宋朝基督教、犹太教及伊斯兰教根本竞争不过儒教、道教、佛教。早在马克菠罗到达中国之前就有大量的欧洲商人到达中国经商。现西方又发现有意大利商人兼学者雅各.德安科纳早在1271年就到达中国的泉洲并记下了传记。那时只是在泉州生活经商的就有大批威尼斯人、犹太人、英国人、萨拉森人、法兰克人、锡兰人、印度人、小爪哇人、比萨人及一些黑人,还有来自亚力山大里亚、布鲁格等地的人。大批欧洲及亚洲人在中国经商或定居,那时泉洲已有大量混血儿。其中宋朝更是**了大批犹太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只是有记载的在宋朝首都开封就有犹太人的17个大家族,接受“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约法三章之后,定居中国。**犹太人足见宋朝各个方面的强盛。可见中国文明及科技技术在宋朝时就传播、影响到西方。各种信仰的各种人一同和睦相处的生活在开明富强的大宋社会里。合而不同是大宋王朝的整体写照。

  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第一次出现了工匠传统和哲学传统合流的迹象。宋朝闻名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嵩阳书院)成为儒家弟子吸取文化乳汁的圣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宋仁宗赵祯爱好学习崇拜儒家经典。赵祯首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拿出来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四书五经为太学规定的必修课程。军事方面的最高学府称武学,相当于军事大学。宋还有科技一类专门学校,如算术、医学等。此外宋还有大量的家塾、舍馆、书会等学习场所。“每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遇大比之岁,间有登第补中舍选者。”南宋设在曾是岳飞府地的太学院最多有太学生一千七百余人。太学有学生宿舍还有体育场。太学考生来自四面八方。录取比例在3%——6%。太学实行五年制的三舍法。初进太学在外舍学习,一年以后学习合格者进入内舍在学习两年,合格者升入上舍学习。在上舍再学习深造两年,考试合格者毕业。太学生伙食费完全由政府包办,每人每年要花费三千贯左右。宋政府只是给太学院太学生的伙食费一项,每年就投入花费500多万贯。科教兴国不仅促进了科技、商业、文艺的繁荣,也推动了政治的多元化思维,民主开明的政治报复思想的派系建立等。

  宋朝的政坛并非一滩死水,宋有民主的党派之争,宋有改革派、保守派、主战派、主和派等等。改革派,保守派并不是简单的两个派别。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公元1042年范仲淹、欧阳修变法实行“庆历新政”。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反对变法,欧阳修也反对,苏轼也反对。但反对和反对的观点也不同。苏轼在变法派执政时反对变法过急,又在保守派执政时发对对新法全都抛弃。司马光与王安石彼此相互尊重,只是政见不同。两派人士虽然观点立场不同,都不是为私利而是以国家利益、人民为重。宋的党派之争是民主政治的典范。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早在先秦时代,《老子》、《易经》已表明有对立统一的原理,宋代的张载、沈括等人更是对辨证逻辑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华民族早就拥有辨证的思维、深邃的思想。“当希腊、印度人很早就仔细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对发展辨证逻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宋人把中国系统哲学推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宋学深入到现象世界的背后,探索了宇宙系统的本体和深层内在联系,并把宇宙的发生学和横向结构融为一体。宋人宇宙生成演化的系统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社会系统与天地系统的和谐统一。

  朱熹把“理”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理学集大成者。理学由朱熹发展到高潮,并从他以后开始衰弱。后代思想家也没有本质的突破。朱熹曾说:“凡人须以圣贤为己任”。这是宋儒理学的中心思想。朱熹认为常人和圣贤的天赋禀性没有什么差异,并教导人民在道德情操与学问躬行两方面下功夫。常人只要立定志向,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的学习就能成为圣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劝导人们积极入世,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宗教思想。告诉人们现实世界就是人生的全部奋斗环境。这种思想号召教导人们在心性、精神、体验中去接近天理。所以说宋时的儒教是文化人的宗教。
发表于 2005-8-14 18: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发表于 2005-8-16 19: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P>破灭于蒙古侵略,回光反照于大明盛世,从此文化消亡!</P>
发表于 2005-8-20 18: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也喜欢宋朝,不过一直有这样一句话评价宋朝--国家不兴,文人兴.</P>是个带有悲剧色彩的朝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0 18:35:32编辑过]

发表于 2005-8-20 23: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P>俺最嚮往的朝代~[em02][em02][em02]</P><P>不過文中引用“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顯然不明白“闌珊”的詞義。[em01]</P>
发表于 2005-9-15 11: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朝什么都好,就是军事太弱
发表于 2005-9-15 20: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P>也有一定的时代原因的。</P>
<P>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是宋太弱而是其周边民族刚好在那时发展起来、强大起来。</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5 20:02:12编辑过]

发表于 2005-9-15 20: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朝的以文抑武的制度有问题。
发表于 2005-9-15 21: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御龙氏</I>在2005-9-15 20:50:37的o(︶︿︶)o 唉:</B>
宋朝的以文抑武的制度有问题。</DIV>

重文轻武,有宋一代的皇帝大都害怕武将拥有很大的权力,功高震主,威胁到皇权,因为开国皇帝是武将出身,被下属发动宫廷政变拥戴当上的皇帝,自然也就忌讳手下的武将以后仿效。
发表于 2005-9-16 12: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矫枉过正了。
发表于 2005-10-30 09: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御龙氏</I>在2005-9-16 12:29:35的o(︶︿︶)o 唉:</B>
所以矫枉过正了。</DIV>

赞同!
发表于 2005-10-30 15: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P>在蒙古弹指间灭亡东西方诸国的情况下,能独立支撑到最后,</P><P>实在也是不容易的了</P>
发表于 2005-10-30 15: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华文化的积累与集大成之时。</P><P>以至于    空前绝后......</P>
发表于 2005-10-31 15: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吉日辰良</I>在2005-10-30 15:00:37的o(︶︿︶)o 唉:</B>

<P>在蒙古弹指间灭亡东西方诸国的情况下,能独立支撑到最后,</P>
<P>实在也是不容易的了</P></DIV>
<P>然。宋以“弱宋”而為詬病,並不公平。</P>
发表于 2005-11-1 17: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P>抵抗了50年, 不容易了~ </P><P>中国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比较悲剧的命运</P>
发表于 2005-11-3 00: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能否认,抵抗强势蒙古,大宋已经殊为不易。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大宋的经济实力、人口总数、军队人数和质量、武器先进程度等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指标没有一个是弱于蒙古的,大宋有什么道理被蒙古灭国?我觉得话应该反过来说,根据大宋具备的各种前提,蒙古不被大宋灭掉应该算是走运的了。可惜.............政治暗弱的大宋,毁了整个民族的历史,毁掉了民族自信。</P>
<P>当然,如果客观评价大宋,当然大宋在某些方面是很值得称道的,就如楼顶文章所描述的很多事实一样。但我不得不认为,大宋值得我们称道和赞赏的“功劳”是远远小于这个王朝给我们这些后人带来的“耻辱”。</P>
<P>大宋的历史,反复证明了一个事实:一个国家仅仅把眼光盯在富足的生活上是愚蠢的,因为那是羸弱的富足。一个民族真正之强大不是单纯的富足,也不是单纯地武功,而是富足与民族精神强大的集合体。</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5 10:05:41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2-13 01: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篇文章太过情绪化,扯淡的东西很多,我以前贴过驳斥它的文章,这里再贴一遍:</P><P>作者:对马</P><P>windg 3000字的回帖,主要的部分应该是出自网上著名的“被世人忽视的伟大的宋朝”一文,这篇文章似乎在jc也被引过无数次。歌颂宋的网民几乎都是在把这篇文章贴来贴去,这也是我所谓网上对宋朝的“幻觉”的一大由来。

Windg的回帖我不谈了,还不如直接谈谈他部分转引的那篇著名网文好了。那篇文章确实引了很多数字,但也杂糅着许多作者对这些数字的一知半解甚至全无理解。那篇文章很长,时间有限,不可能全部一一回复,这里就说几个原作者认识的不清不楚的问题。

一、??该文作者曾说宋朝的财政收入最多一年达到1亿6000万贯文,实际上,这个数字是一个绝大的笑话,因为所谓“一亿六千万”,它的单位不是什么“贯文”,而是“贯石匹两”。这个“一亿六千万”,就是不考虑单位,只考虑数量,乱七八糟加在一起,一个毫无意义的数字。宋朝搞的是货币+实物的赋税制度,钱的单位是贯,米的单位是石,布帛的单位是匹,白银的单位是两,丝绵的单位还是两(一两白银价值1贯钱,一两丝绵价值50文钱,然而在这个1亿6000万的大杂烩统计里,一两白银+一两丝绵=2两),对了,还有草……单位是“束”。就比如说:熙宁十年(1077)的财政收入中属于农业税收入的部分大约是5200万“贯石匹两”,然而其中有“草”1765万束,折合成钱才35.3万贯(当时草大约是20文/万束)。把这乱七八糟的各种东西都按照当时的价格换算成钱,那一年大致的租税收入是2021万贯左右(此价格数字根据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这篇文章前面说了个“一亿六千万”,然后喜滋滋的夸奖宋朝的这个数字比之汉唐明如何了得,是10倍还是多少倍。然而他在文章后面开列了三个北宋有代表性年度的财政收入(至道3年、天禧5年和熙宁10年),却只有三千多万贯到七千万贯出头的样子。那些个过亿的年份都哪里去了?其实很简单,这三个数字是当代的史学者按照我上面的那种以当时物价换算的方法统一折算为贯的结果,自然一落千丈。该文作者到了这里显然另抄了本现代学者的书,因此他的数据和自己文章开始的1亿6000万就差之万里了。而他自己在文中还是这么说的:“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这样的表述恰恰说明了该文作者缺乏起码的常识。因为北宋的中后期财政收入远远多过前期,而且保持持续上涨,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作者因为抄了两本书,看了两种口径的数据,于是自己把自己转晕了。他和宋朝政府一样,只看数量不看单位,居然把北宋财政收入描绘成了下降趋势。只看这开宗明义的第一个数字,就知道这个作者不但只会抄书,而且抄的毫无常识。他来歌颂“伟大的宋朝”,实在当不了称职的吹鼓手

一、??该文作者另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伟大的宋朝的伟大的工商税收入。这也是网上带给网友最多错觉的地方。他说:“那么那庞大的财政收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组数字就知道了。熙宁10年(1077)北 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朝著名的 明神宗(万历)以“矿税”的名目,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不足宋朝的一个零头),占70\%。”

这段话说了两个意思,一个是北宋政府收入中工商税比例大,另一个是绝对数字惊人,让明朝望尘莫及。实际上这里的数字并没有大错,但作者将北宋的“工商税”全都理解为工商业的发展,就大错特错,而与明朝的那个比较,更是不靠谱。

以前有位网友说过其与明朝比较的错误,我基本同意他的看法,这里转一下:“而(北宋的)工商税则是以商品交换为基础收的税,包括:榷课(国家专卖权,包括盐、酒、醋、茶、各类矿产)、商税、市舶收入等。贴主居然拿这个来和明神宗的矿税两监来比较,实在是莫名其妙,矿税两监的收入顶多只能算榷课项目中矿产课而已,而从来矿税的数目都是小头,远远比不上盐课等项目。”

口径不一致,就无法比较。

再来说说这个“工商税”本身,从这位网友的话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那时候的非农业收入(从现在开始不再用“工商税”这个错误的概念),成分复杂,绝对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因工业商业活动产生的国家税收(比如增值税所得税之类),而是包括了国营工商业的利润(禁榷收入)、商业税和对外贸易税几个大部分。这其中,宋朝的时候,实际上是从唐朝就开始,最大的部分恰恰不是商业贸易的税收,而是国营工商业的直接利润!

首先先说说该文作者的一个或者出于无知或者出于存心误导的数字,他说:“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每年商税收入达1975万贯”,这是事实,但是,他怎么不提提此前此后的数字?事实上,此前商税收入最高刚刚到1000万贯,而此后的庆长九年(1049),陡降为800多万贯,直到北宋末年都是如此。换句话说,1041-1048是一个罕见的特例。原因何在?熟悉宋史就知道,这期间北宋开始与西夏长期交战。因此需要招募商人运输粮草到西北卖给官府,而官府则支付给他们茶、盐、香药等专卖品的票据,商人凭借票据可以到指定地方领取这些商品,抛售赢利。这样,从西北到江浙,形成了特定条件下的长距离商品流通,带来了商税收入的激增。而为什么到了1049又跌落了呢?并不是战事结束的缘故,而是因为在此前一年改解盐法之官卖为通商法。由商人拿着钱到边境购买盐钞,然后到解池取盐进行销售,而边境就直接用商人买盐钞的钱来就近购买粮食。这样,商人的长途运送粮草的军用物资的流量锐减。当时的人就说的很清楚:“先时,大商富贾为国贸迁,而州郡收其税。今大商富贾不行,则税额不登,且乏国用”(续资治通鉴长编)。该文作者用一个特殊条件下的绝无仅有的数字作为北宋商税的一般情况,再反推北宋的工商业发展,简直是胡说八道。而这个畸形的数字反而恰恰说明:北宋的所谓“商业税”,其涨落完全是专制国家军需和财政政策的产物,而非单纯的工商业发展所决定。工商业的发展,并不是主要因素。我们下面再以两宋比较正常的非农业收入结构进行分析:</P><P>还以熙宁十年为例子,这一年的非农业收入约4250万贯匹(与该文的数据可能略有出入,这是因为我参考的资料运用的物价换算方法可能与该文引用的数据来源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其中市舶司的收入(外贸)约54万贯匹(很遗憾这里的数据只有这么一个混合单位数,好在这一年的商业收入中只有这里是混合单位,而且数量所占比例不大,我们就姑且忽略了)、商税+市易(也就是正经的商业税)约869万贯、矿税(工业税)合计不到400万贯、对娱乐业征收的坊场钱约600万贯。几项加起来,大约1900万贯左右。那么剩下的那一大半呢?酒:787万贯、茶203万贯、盐1203万贯!

这酒、茶、盐几项怎么来的?根据学者的分析(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P>
发表于 2005-12-13 01: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1、??垄断的生产性利润:也就是国营工商业的与民争利,而且是利用国家权力进行的垄断性的不平等竞争。宋朝对盐、酒两项,自始至终采取国家绝对垄断的“禁榷”制度,官营盐场盐井、官营酒务曲务。劳动力基本是附近州县征发的役夫,以及当地厢军。后者本是仰食国家的军人,前者则是属于封建差役。虽然宋朝对封建差役也给以一定的工钱而非无偿占有,但其支出不按市场价值规律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这种生产利润本身的超额剥削性十分明显。其实,前面说的矿业中也有许多是国营的,或者政府让与官绅经营的,其役使的工匠,许多干脆就是在押罪犯,属于劳改产品。这样经营产生的利润自然相当惊人,实际上是一种超经济剥削。宋朝工匠的工资待遇,按照现在搜集的资料分析(可见《中国价格史》),北宋时期一般在1石米到3石米/月之间,南宋还要低(因为物价涨了),最好的大概一月才能买到1石多米、一般都只够几斗。即以两宋平均2石来算(其实已经高估了,因为大多数情况都只有1石多而已,3石米是个别重体力行业,比如搬运工),也不高于唐朝的水平。所谓的“待遇优厚”,大概只能是个别受到重视的技术人员的情况。更何况,宋朝的官营企业,特别是南宋,对工匠的工钱克扣十分严重,到了南宋后期,干脆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拿“会子”抵帐,会子是纸币,靠的是政府信誉,而南宋的后期随着政府财政的恶化,用印发会子支撑财政支出成为常道,而且并不予以认真兑付,乃至不允许劳动者以会子纳税,就是说只许我用会子换你的商品和劳动,不许你用会子来支付应付我的税赋,这已经明目张胆的骗取民财了。拿到这种“一贯500文”会子作为月工资的工匠,在会子信用越来越差,经常无法流通的情况下,又如何生活?这种会子付帐,到了后期,实际上与开白条无区别。而所谓“手工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不知道那些被征发来的差役之工乃至监狱里的罪犯,拿着微薄的且无保证的工资干着繁重的劳动,又有什么地位可言?

2、??特许专卖税:全靠国家控制生产到销售的全环节,除了行政成本较高等因素外,弊端横行、无法抑制。因此北宋中后期,对于茶、盐、酒都在官营之外部分的允许民间经营,但从经营的许可到定价、产量、销售地域范围等都严密控制。而且,实行“卖扑”“买扑”等税收。也就是说,本来这些买卖只有我官府才能做的,现在特许你来做,便要交我特许专卖之税。这个税不在正税之列,因此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征法、增加数额,成为两宋特别是南宋的一大弊政。该文作者,以及windg反复强调的都是两宋的商税收入持续增加是基于工商业的发展。但实际上,看看历史数据就很清楚,以政和年间的盐引法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特许专卖税,当时的一个地方榷货官员(地税局?)说:过去当地榷货收不到2万缗(相当于贯),现在几乎都有4、5万缗。一次变法,就增加了一倍有余。而盐业的生产规模在一两年中有此增加吗?当然不是。再如周必大提到南宋茶盐的“常赋、杂征”是北宋的三倍还多,南宋以江南四川之地,茶盐产量能比北宋时还锐增两倍吗?显然不是。这中间,真正起了主要作用的,是“征榷之利”,也就是政府以扩大和提高特许专卖收费的方式来牟取暴利,换句话说,就是榨取民财。相比之下,那总共不过5\%的正税又算个p哦(对了,另外说一句:唐朝的商税是每贯税20文,也就是2\%,比宋朝低)?这些拿到特许经营许可的商人,正税还是要同时交的哦,卖扑买扑是额外的。

3、??商业经营性利润:哈,终于说到似乎是正常的贸易利润了。国营企业赚取利润总是天经地义吧?可惜,可惜,揭开面纱看本质好了。这部分利润大致还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批发垄断利润,另一类才是比较正常的商业零售利润。前者怎么来的?原来官府将生产分散在小的手工业户,但不允许手工业户直接向市场销售这些“禁榷”产品,而必须统一销售给官府,然后官府再批发给有特许经营许可的商人。也就是说,明明可以民产民卖民销的市场贸易,官府在生产和流通环节间插了一手。插这一手有什么好处?多收些“正税”?别傻了,那不是自己从自己口袋拿钱吗?真正的奥妙在价格上。宋代的盐价,官府收购价一般是每斤10文左右,多不过20文,而官卖批发盐价一般是每斤50到70文,到了南宋的时候,甚至高达100到130文!可以算算是百分之几百的利润率!真是生财有道啊。酒价也差不多,酒的原料是米(原材料成本),而宋朝的官定酒价,通常是同期米价的5倍,相比较唐朝,则一般是1倍半而已。宋政府从酒中取利就数倍于唐,以至酒价昂贵到了“酒政为民之害至此极矣”(通考)的地步。再看茶,好一点,“榷茶”中的腊茶,买价约每斤20钱到190钱(根据质量好坏),而卖价是47钱到420钱,悬殊一倍有余!当然,茶的官府专卖实行时间比较短些。

官府垄断批发是这样的强取豪夺,所谓的商业零售又如何呢?应该说,好一些,官茶、酒、盐的零售大体还得遵守价值规律。然而,事实上,在封建社会,这种“遵守”也是全靠官府良心发现而已。因为官府毕竟垄断着行政权力和暴力机器,而其有一万种办法和一万种理由来以此干涉市场。在两宋,官府逼迫商人和民间摊派购买官茶、盐、酒是极其普遍的现象。以盐为例,政府垄断盐业销售,因此希望尽可能多的出售食盐换取收入,也因此罔顾市场供给情况,盲目生产,大量囤积,导致供大于求,但各级官府却强制的决定销售数量,甚至直接根据本年预算开支来决定要卖出多少食盐,把整个财政都压到盐的销售收入上。卖不动怎么办?直接强令民户购买,甚至直接用盐来冲抵财政支出支付。这种变态的官方控制的商业销售,可能培育出近代化的市场经济体系吗?称之为对市场经济的巨大破坏,丝毫不为过。

综合前述,两宋的工商业虽然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水平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提高,这是必须肯定的成就。但从宋政府本身的政策而言,则惟一的目的就是千方百计的与民争利乃至敛取民财。黄仁宇说这征榷之利是“商业方面的收入”,这些国营专卖部门是“最前进的部门”,这完全是一种扯淡。真实的情况是:宋朝的国营工商业占据了国家工商业的主要部分(前面只约略谈了茶盐酒三大项,实际上外贸、坊场、矿业,很多都是国营的,而且是按照类似的敛财之术运作的,宋朝的民间商人,往往不过是官府垄断下的二级分销商而已),而其本质是以工商业为途径,以另一种形式向民众征税。高昂的销售价格,最终是要由人民群众承担的,更何况其垄断最力的,恰恰是人民生活所必须的茶盐酒!这种经营,依靠国家权力、强行攫取垄断的暴利,它根本不是市场经济的正常利益,也不是工商税收的正常征收,而是融合了暴力掠夺、无偿占有和超经济剥削的大怪胎。国家追逐工商利益,自然也会推动工商业的进步和发展,但事实却是,国家工商收入的增长幅度远远快过和大过工商业发展的幅度,这种收入增长,就只能是一种非正常的畸形增长了。丝毫不能被用来将宋朝打扮成一个“准资本主义”“准市场经济”的天堂社会。
发表于 2005-12-13 01: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 后 再 说 说 这 位 作 者 错 误 百 出 的 农 业 税 方 面 。 他 简 单 的 比 较 了 一 下 宋 朝 的 “ 两 税 ” , 就 喜 滋 滋 的 称 宋 朝 的 税 不 比 前 代 为 重 。 然 而 , 在 史 学 界 , 宋 朝 赋 税 之 重 于 前 代 , 是 一 个 常 识 。 这 一 点 宋 人 自 己 丝 毫 不 否 认 , 朱 熹 说 “ 古 者 刻 削 之 法 , 本 朝 皆 备 ” , 林 勋 说 “ 本 朝 二 税 之 数 , 视 唐 增 至 七 倍 ” , 蔡 勘 称 : “ 赋 敛 烦 重 , 可 谓 数 倍 于 古 矣 ” , 汪 见 辰 则 说 : “ 古 今 财 赋 所 入 , 名 色 猬 众 , 未 有 如 今 日 之 甚 者 ” … … 如 此 的 议 论 , 在 两 宋 三 百 年 间 , 越 到 后 来 越 是 频 繁 , 多 如 牛 毛 , 数 不 胜 数 。 宋 人 自 己 都 不 得 不 承 认 的 事 情 , 到 了 数 百 年 后 的 今 日 , 倒 有 一 帮 人 去 找 几 个 数 字 来 就 推 翻 了 。 难 道 那 许 许 多 多 的 古 人 , 都 是 存 心 反 当 朝 政 府 的 抹 黑 分 子 ?

宋 朝 的 “ 两 税 ” , 确 实 相 对 比 较 固 定 。 宋 朝 的 制 度 大 多 因 袭 唐 朝 , 赋 税 也 是 一 样 , 两 税 直 接 拿 来 就 用 。 因 循 保 守 是 一 特 点 。 以 后 的 财 税 改 革 , 无 非 是 局 部 的 修 补 , 并 无 大 的 增 动 。 因 此 两 宋 的 正 税 , 确 实 没 有 明 显 增 加 , 平 均 衡 量 , 甚 至 很 轻 。 然 而 , 如 果 以 “ 两 税 ” 来 衡 量 宋 朝 农 人 的 赋 税 负 担 , 那 就 差 之 万 里 。 以 为 在 通 常 情 况 下 , “ 两 税 ” , 只 是 赋 税 的 一 小 部 分 , 它 的 主 要 作 用 是 为 别 的 乱 七 八 糟 的 税 提 供 计 算 依 据 。

正 税 之 外 , 两 宋 各 地 往 往 会 以 各 种 方 式 和 名 目 “ 增 税 ” , 王 曾 瑜 先 生 曾 经 统 计 过 , 增 税 的 形 式 大 约 有 : 支 移 、 折 变 、 加 耗 、 义 仓 、 附 加 税 钱 、 分 钞 及 合 零 就 整 、 大 斗 小 斗 、 斗 面 斛 面 、 呈 样 、 预 借 、 重 催 、 畸 税 漏 催 等 等 十 几 种 。 这 些 都 附 着 在 正 税 上 , 有 些 是 征 税 方 法 上 做 手 脚 ( 比 如 上 帖 介 绍 过 的 折 变 ) , 有 的 是 直 接 巧 立 名 目 , 有 些 更 简 直 就 是 诈 骗 。 各 地 增 税 的 手 段 不 胜 枚 举 , 其 超 过 正 税 至 少 在 两 三 倍 以 上 , 极 端 的 甚 至 达 到 十 几 倍 乃 至 几 十 倍 。

此 外 还 有 “ 诸 色 钱 ” , 这 些 花 样 大 约 有 : 和 买 、 和 籴 、 免 役 钱 、 助 役 钱 、 折 帛 钱 、 月 桩 、 板 帐 、 经 总 制 钱 等 。 如 和 买 、 和 籴 、 折 帛 等 , 本 来 都 是 调 剂 余 缺 备 荒 备 灾 的 社 会 保 障 措 施 , 结 果 在 宋 朝 政 府 手 里 也 都 成 了 敛 财 的 恶 政 。 以 折 帛 为 例 , 原 意 是 官 府 在 春 荒 时 给 钱 于 民 让 其 度 荒 , 秋 后 由 农 民 以 帛 输 入 官 中 作 为 偿 还 。 然 而 后 来 官 府 春 天 不 给 钱 , 秋 后 还 是 让 农 民 输 帛 , 把 一 项 交 换 变 成 了 单 方 面 的 税 赋 。 这 还 不 是 极 至 , 完 整 的 “ 折 帛 ” 是 官 府 不 要 帛 , 而 命 令 农 民 折 成 现 金 缴 纳 , 利 用 物 价 控 制 再 盘 剥 一 道 。 以 绍 兴 年 间 ( 高 宗 ) 为 例 , 折 帛 之 价 格 五 年 间 就 上 涨 了 1 倍 半 。

苛 捐 杂 税 , 是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 乃 至 近 代 社 会 的 通 病 , 然 而 名 目 之 多 、 花 样 之 繁 、 负 担 之 重 , 宋 不 名 列 头 名 , 也 要 在 三 甲 之 列 了 。

然 而 , 以 上 的 , 还 都 是 官 方 认 可 的 “ 法 内 之 征 ” 。 除 此 以 外 , 各 地 方 政 府 的 法 外 加 税 更 是 多 不 胜 举 ! 当 代 学 者 都 没 人 能 做 出 个 比 较 全 面 的 统 计 , 只 有 各 种 史 料 中 数 不 清 的 “ 民 不 聊 生 ” 。 以 统 称 为 “ 杂 钱 ” 的 各 色 杂 税 为 例 子 , 就 包 含 有 农 具 、 牛 皮 、 面 钱 、 鞋 钱 、 、 大 礼 银 钱 、 天 申 节 银 钱 、 人 使 岁 钱 、 亭 馆 钱 、 雇 船 钱 、 帖 拨 钱 等 等 等 等 , 无 事 不 税 。 乃 至 发 生 诉 讼 , 败 诉 的 需 要 交 纳 罚 钱 , 胜 诉 的 得 交 欢 喜 钱 , 可 谓 货 真 价 实 的 “ 吃 了 原 告 吃 被 告 ” 。 在 法 外 加 税 之 外 , 还 有 官 吏 直 接 的 贪 婪 。 当 然 , 那 就 不 在 讨 论 范 围 内 了 。 但 宋 朝 的 地 方 税 赋 管 理 极 其 混 乱 , 是 贪 官 污 吏 上 下 其 手 而 无 法 纠 正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地 方 上 如 此 多 法 外 开 税 , 有 些 人 可 能 要 归 结 为 是 吏 治 的 原 因 , 来 为 宋 朝 的 政 策 开 脱 , 实 际 上 , 这 也 怨 不 得 地 方 , 还 恰 恰 得 从 宋 朝 的 政 策 上 找 原 因 。 上 帖 已 经 说 过 , 宋 朝 的 国 策 就 是 聚 敛 财 富 于 中 央 , 因 此 天 下 的 法 内 正 税 几 乎 都 集 中 于 中 央 国 库 , 留 给 地 方 上 的 越 来 越 少 , 到 了 后 来 , 少 到 地 方 政 府 无 法 维 持 的 地 步 。 一 个 地 方 的 正 常 年 收 入 , 常 常 比 中 央 向 其 索 取 的 义 务 要 少 一 半 还 多 , 也 就 是 亏 空 了 一 半 , 那 么 这 一 半 怎 么 办 ? 自 然 只 有 想 尽 了 办 法 从 老 百 姓 身 上 榨 取 。 地 方 征 敛 之 酷 , 固 然 有 吏 治 的 问 题 , 但 与 历 朝 历 代 都 不 同 的 , 在 宋 朝 , 首 先 是 中 央 榨 取 地 方 太 过 , 然 后 促 成 地 方 再 去 压 榨 民 间 , 这 是 宋 朝 财 政 的 一 个 特 点 , 也 是 其 特 有 的 制 度 缺 陷 决 定 的 。

最 后 再 说 说 所 谓 隐 田 问 题 。 实 际 上 这 本 无 可 说 。 有 常 识 的 人 都 知 道 , 在 中 央 到 地 方 的 封 建 统 治 体 系 基 本 完 整 的 情 况 下 , 有 能 力 “ 隐 瞒 田 产 ” 的 , 只 有 与 官 府 有 一 定 勾 结 或 者 在 地 方 上 有 很 大 势 力 的 富 户 。 一 般 的 小 民 , 在 宋 朝 严 密 的 基 层 控 制 下 , 是 隐 无 可 隐 的 。 而 地 方 政 府 为 了 保 证 财 政 收 入 , 在 富 户 隐 田 匿 户 的 情 况 下 , 又 要 维 持 税 赋 额 , 自 然 只 有 再 向 贫 下 户 盘 剥 。 而 富 户 利 用 制 度 漏 洞 , 也 将 其 赋 税 差 役 负 担 转 移 给 贫 下 户 。 因 此 , 虽 然 占 人 口 相 当 少 数 的 大 户 豪 强 确 实 赋 税 明 显 减 轻 , 乃 至 兼 并 田 地 而 税 不 增 , 但 实 际 上 , 羊 毛 总 是 要 出 在 羊 身 上 的 , 广 大 的 中 小 农 民 , 就 成 了 这 苛 重 负 担 的 惟 一 承 受 者 。 宋 朝 各 阶 层 的 贫 富 悬 殊 极 其 惊 人 , 而 其 赋 役 的 严 重 不 平 等 也 是 原 因 之 一 。 认 为 有 “ 隐 田 ” , 农 民 就 可 以 摆 脱 封 建 义 务 , 过 上 好 日 子 , 那 是 天 真 幼 稚 的 想 法 。

宋 人 有 句 名 言 : “ ( 天 下 赋 税 ) 农 夫 输 于 巨 室 、 巨 室 输 于 州 县 、 州 县 输 于 朝 廷 ” 。 这 真 是 对 宋 朝 财 政 的 精 妙 概 括 ! 巨 室 以 巧 滑 躲 避 赋 税 , 将 负 担 转 嫁 到 农 夫 , 小 民 困 焉 , 州 县 将 财 富 上 供 朝 廷 , 州 县 困 焉 。 而 朝 廷 “ 三 冗 ” 之 余 , 又 复 铺 张 浪 费 奢 侈 无 度 , 于 是 聚 敛 天 下 之 财 富 却 还 是 不 免 困 焉 。 象 东 京 汴 梁 , 虽 然 辉 煌 灿 烂 到 极 点 , 但 却 是 以 全 国 之 用 堆 积 起 来 的 一 个 巨 大 畸 形 的 消 费 城 市 , 它 中 间 也 许 有 那 么 一 些 能 穿 上 丝 绸 的 劳 动 者 , 然 而 , 这 与 全 国 的 反 差 又 多 么 的 大 。 当 时 的 人 , 多 少 次 沉 痛 的 形 容 过 这 些 普 通 劳 动 者 、 直 接 生 产 者 、 宋 朝 辉 煌 财 富 的 创 造 者 们 的 生 活 , 归 根 到 底 , 始 终 不 过 是 “ 苟 且 辛 苦 过 一 世 耳 ” , 而 他 们 在 艰 苦 的 环 境 中 创 造 出 来 的 文 明 , 集 中 在 中 央 , 却 在 外 敌 一 击 之 下 , 中 央 受 制 , 全 局 瓦 解 , 统 统 化 为 乌 有 。 这 就 是 宋 朝 , 好 一 个 “ 伟 大 ” 的 宋 朝 !

至 于 宋 朝 没 有 发 生 大 规 模 农 民 起 义 和 被 农 民 起 义 推 翻 的 原 因 , 我 上 个 被 转 的 帖 其 实 谈 了 , 只 是 那 位 朋 友 没 有 一 起 转 来 , 大 致 可 归 纳 如 下 :

“ 两 宋 的 农 民 抗 争 , 从 无 断 过 , 而 且 仔 细 分 析 就 可 以 发 现 , 所 有 的 民 变 , 几 乎 都 是 因 为 封 建 负 担 过 于 苛 重 的 问 题 。 而 两 宋 最 后 没 有 爆 发 全 国 性 的 农 民 运 动 , 也 没 有 亡 于 民 变 , 究 其 原 因 : 一 是 重 兵 对 内 , 一 方 面 通 过 招 募 士 兵 变 寇 为 兵 来 缓 解 社 会 不 稳 定 因 素 , 另 一 方 面 可 以 保 证 对 民 间 的 严 密 控 制 和 镇 压 。 二 是 宋 朝 始 终 面 临 巨 大 的 外 患 , 也 面 对 着 巨 大 的 民 族 矛 盾 。 在 这 个 背 景 下 , 民 族 矛 盾 和 国 家 外 来 危 机 一 定 程 度 上 、 一 定 时 间 范 围 内 可 能 超 过 内 部 阶 级 矛 盾 而 上 升 为 主 要 面 。 当 辽 人 南 侵 或 者 金 人 蹂 躏 中 原 的 时 候 , 广 大 民 众 , 在 当 时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 也 只 能 选 择 竭 尽 自 己 的 最 后 精 血 去 支 持 一 个 尚 能 组 织 抵 抗 的 政 府 。 此 在 南 宋 尤 其 显 著 , 翻 查 南 宋 立 国 初 期 的 历 史 资 料 , 常 常 惊 叹 于 这 样 一 个 对 内 横 征 暴 敛 专 制 强 暴 的 朝 廷 居 然 还 能 维 持 , 可 以 说 , 如 果 没 有 当 时 巨 大 的 外 患 威 胁 一 定 时 期 内 淡 化 了 内 部 矛 盾 , 这 样 一 个 政 府 , 激 起 全 国 性 的 巨 变 , 乃 至 发 生 汉 末 那 样 的 脆 性 崩 溃 也 是 完 全 可 能 的 。 最 后 一 点 , 自 然 就 是 这 个 政 权 终 于 糟 糕 到 在 竭 尽 民 力 的 情 况 下 还 是 无 法 尽 到 它 保 全 自 己 和 保 护 将 希 望 寄 托 于 它 的 百 姓 的 义 务 , 为 外 敌 所 灭 亡 , 来 不 及 等 到 内 部 的 矛 盾 将 之 彻 底 摧 毁 — — 虽 然 到 了 末 期 , 这 种 内 部 瓦 解 的 趋 势 也 已 经 不 可 逆 转 。 — — 认 为 南 宋 末 期 国 家 运 转 还 大 体 良 好 的 也 完 全 是 在 扯 淡 。 ”

再 补 几 句 : 宋 的 养 兵 政 策 , 确 实 有 它 的 积 极 作 用 , 但 其 消 极 面 是 主 要 的 。 超 过 百 万 的 强 壮 劳 动 力 , 仰 食 国 家 , 不 从 事 农 业 生 产 ( 甚 至 不 从 事 任 何 生 产 ) , 这 在 封 建 时 代 是 自 挖 国 本 的 举 动 。 而 其 游 手 好 闲 到 最 后 , 国 家 无 一 兵 可 用 , 还 得 在 边 境 就 地 募 集 土 兵 ( 北 宋 后 期 惟 一 的 精 锐 “ 西 军 ” 就 是 陕 西 的 土 兵 , 而 非 百 万 禁 军 ) , 最 后 终 于 因 国 贫 兵 弱 而 被 外 敌 击 破 , 这 是 一 个 惨 痛 的 教 训 。 任 意 夸 大 其 积 极 面 是 不 符 合 事 实 的 。

前 述 几 帖 多 引 用 归 纳 《 宋 代 地 方 财 政 史 研 究 》 《 中 国 价 格 史 》 《 中 国 史 纲 要 》 《 国 史 大 纲 》 以 及 其 它 宋 朝 商 品 供 给 、 茶 法 、 酒 政 的 专 著 的 数 据 和 论 据 。 讨 论 历 史 问 题 , 还 是 得 多 找 找 靠 谱 儿 的 资 料 , 光 指 着 网 上 转 来 抄 去 的 , 法 乎 中 者 得 其 下 耳 , 更 何 况 , 这 篇 什 么 “ 伟 大 的 宋 朝 ” 的 网 文 , 根 本 是 一 棒 槌 , 它 强 在 能 看 出 抄 引 了 不 少 来 源 很 正 的 资 料 , 却 能 把 逻 辑 和 事 实 都 整 的 一 塌 糊 涂 的 错 谬 百 出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05:45 , Processed in 0.0831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