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空格

内家拳旧闻(转载点故事给大家看着玩)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5 15: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旧闻37
   ---- 李瑞东先生及其武功(续)

冯福明叙述:
  另外李瑞东先生还传有“太极白虎十三刀”、“太极青龙十三枪”、“太极清丰剑”等器械套路,均是先生的创造。李派传人练习太极拳并不仅仅是练习拳法的套路和推手、散手等,还要练习多种辅助功法和内功功法。做到内外皆修,其辅助功法也十分丰富,有球、尺、板、袋等辅助器械。借以练习体验各种劲法。比如李派传有“十二揉球法”、操绳法、桩法等。李瑞东先生以“四大硬功”著称,所谓四大硬功是:披麻甲、抖绠绳、盘桩、打袋。其中抖绠绳是借助于器械练出抖劲来,先生所练绠绳粗可双手一掬,两丈余长,重三十六斤。一端固定在木架上,另一端设一铁环,练习者单手持铁环将绠绳抖起来要抖到绳子看不清,并且嗡嗡作响。一般人的力量是根本抖不起来的,初练时抖十二斤的绳子都很困难,循序渐进,最后能将三十六斤的绳子轻松自如地抖起即可。盘桩即八卦九宫桩,用软藤捆扎成直径八寸到一尺的藤束九束,按照八卦九宫方位栽于地面,练习者在其中挤靠穿行,由于藤束富于弹性,对于练习者体验太极拳理法非常有益。李派的辅助功法很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李派历来认宗于武当派,尊张三丰为祖师,除宗谱记载外,还有诸多内功修炼之法可以佐证。比如“太极十三丹”、“百日筑基功”、“卯酉周天功”、“九转还丹功”、“圣胎还元功”、“天罡钓蟾功”等等。这些都属于道家功法,始终伴随着太极拳代代流传、沿袭下来。凡是有根基的太极拳流派都应有类似的功法继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太极拳的起源地绝不在陈家沟,而在武当山。
  过去的武术门派无论内家外家大都练内功,没有内功的武术是不会练出高手的。内功和武术始终是相辅相成承的,尤其是内家拳,在练拳的同时也要练内功的。因为内功不仅能修身,还可增强拳法的打击力度、增强练习者的抗击打能力。李瑞东先生所继承的钓蟾功可谓一种不可多得的内功绝技,其中的大蟾气就是能直接运用于实战的一种功法绝技。当年李瑞东先生在与徒弟们试功夫时,十几个弟子依次双手搭在前边人的肩上,最前边的一个双手搭在李瑞东先生的胸前,先生猛一吞气,十几个弟子就象触了电一样,个个痉挛着瘫软在地。先生家中一头大犍牛受惊跑了出来,横冲直撞,无法制服。家人叫先生,先生迎上去一手抓住牛角,另一只手在牛的肋部拍了一掌,牛顿时仆倒在地,口吐鲜血而死。武清城里的屠户李八将牛剥开后一看,断了三根肋骨,且五脏淤血。此事本来非常确凿,后来越传越神,有人说牛骨皆被震碎。多年前,李进修的侄子李仰真老人对笔者讲述了上述两件事,而且李仰真老人和其叔当时就在李宅,还吃过那头牛的肉呢。后来,在民国年间出版的《北方健者传》一书中也提到了此事,作者杨明漪是听程廷华的弟子周祥所说,周祥否定了碎骨之说,但肯定了李瑞东先生一掌击毙一头牛的事。周祥还讲述了另外一件事,有一次周祥在李宅时,李瑞东先生叫他闭上双眼盘坐在石板上,先生伸手掌至于周的头部上方寸余位置,先生说:“祥子,我把你提起来了!”周祥便觉得身体离开了石板很高,又听先生道:“祥子,我把你放下来了!”周祥便觉落于石板上。其实周的身体始终未
离石板,而是全身气血随李瑞东先生的手掌上下起落,所以周会产生错觉。这就是内功的神奇。据李仰真先生说,当年李瑞东先生在房屋内猛然一抖全身,房屋的窗户顿时一阵乱响,窗户纸全碎。
  李瑞东先生在创出李派三盘太极拳后,仍然继承了许多各派太极拳内容,尤其是杨禄禅先生所传的杨家老拳,比如“八大手”、“老三推”、“十三丹”、“十三硬架”、“六十四式老架”等等,李派继承的传统太极拳械内容很多,有数十个套路,至今仍在李派内部传习着。如今人们普遍怀疑太极拳的实战效能时,这些传统“老拳”的价值将会被人们所认识。现在看来,很难说由杨家老式太极拳所繁衍出的各派太极拳比之杨禄禅时代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因为当今人们居然怀疑起太极拳的实战效能来了。

  从1900年到民国元年这一阶段,李瑞东先生主要在武清老家研究武学、传授弟子。李派太极拳就是在这一阶段创编出来的。先生生性豪侠,仗义疏财。与武林中人交往很广,无论功夫高低、贫富、地位如何,凡是来访者先生总是热情招待,坦诚以对,对于缺少盘缠者,先生总是慷慨解囊,所以先生在武林中的朋友很多。家里常有食客数十人,武林中送给先生另一个绰号——“小孟偿”。先生对贫苦百姓颇具慈悲心,每逢灾荒之年总要在京津两地专设粥棚,整大车地送粮,救济饥民。先生医术高超,且有求必应。从不向患者收取诊费,对穷人有时连药费也免去,所以声誉很高。但另一方面,先生嫉恶如仇,对坏人从不手软。在李派的戒条里就有“七戒见义不为”和“六戒见恶不除”、“应救不救无勇无刚”这三条。早在李瑞东先生于端王府时,曾经有一次在庙会上,遇见一伙秧子们欺负一个上香祷告的妇女,先生上前劝解,秧子们不但不听,反而仗着人多围攻先生,先生只一掌将为首的一个打得牙齿飞出,竟然嵌进柱子里,该秧子顿时倒地不省人事,众秧子见状立即作鸟兽散。先生在京期间,京北某县土匪肆孽,啸聚五百余人,劫掠乡里。官兵屡为所败,李瑞东先生侠肝义胆,仅带弟子数人摸入匪巢,驱散徒党将匪首生擒,由此可见先生艺高人胆大。此事在民国出版的书籍中也有记载。还有一次,先生乘轿车携长女进京购置嫁妆,轿车行至京东采玉时,路遇一伙强盗拦路。为首的一个持一把左轮枪,车夫以为这下可完啦,强盗们有枪。李瑞东先生不慌不忙下车,突然闪电般地飞身上前,一掌将为首的那个持左轮枪的打倒在地,其余匪徒均作鸟兽散。被打倒的那个,当时一命呜乎,头骨碎裂,两个眼球迸出,样子十分吓人。李瑞东先生说了声“没事。”就带长女(笔者祖母)进京办嫁妆去了。等两天后返回时,才看见官府正在验尸,围观者甚众。先生佯作不知情,还下车看了看。
  李瑞东先生武功早入化境,远非寻常人可比,全国各地千里迢迢到武清城里访先生者很多,因此先生的武功也是靠实战打出来的。当时李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上门者,都要热情款待,但来访者也都要在“来时露一手,走时留一手”。由于来访者很多,几乎是络绎不绝,所以先生经历的实战机会很多,可谓见多识广。因此各门派留在李派的拳械套路也很多。有好的内容就记载下来。李瑞东先生虽然家资雄厚,但也因此几尽家产。由起先的四十余倾良田,变成了后来的四倾多。俗话说“穷文富武”,可见没有相当的财力是难以做到的。李瑞东先生从不向徒弟索要财物,先生传授弟子基本上是尽义务的。先生有些弟子长期在李宅吃住,只是自觉地从家里带些粮食而已。李宅内有一个四合院专门用来住徒弟和客人的。先生对徒弟要求很严,练功夫严禁偷懒,一经发现,轻则严厉训斥一顿,重则重则逐出师门。先生有弟子百余人,著名者近二十来人。先生有三子二女均精李派拳法:长女奇英、长子伯英、次子仲英、次女菊英、三子季英,弟子项润田、李进修、李子廉、张滔、陈继先、程安和尚、蒋万和、蒋万良、文实权、罗子鸣、王凤鸣、刘子鸣、高瑞周等人。原本是通背门的名家王荣标(人称“大枪王荣标”者)先生,在李瑞东先生逝世后,因仰慕先生之名,曾经与先生长子伯英结为师兄弟,从伯英学李派拳法。先生的弟子中功夫最佳者为李伯英、项润田、李子廉、张滔、李进修等人。伯英身高力大,拳法精湛,据说其所练杆子长两丈余,时常挑着几十斤的铁锁练习,与人比试大枪时,常在双方大枪一触之间,令对方的大枪脱手,伯英有个绝招:对方持枪,伯英持杆子站立不动,令对方用枪尖扎伯英的杆子头,对方无论如何也扎不到,双方调换,伯英让对方持杆子随便动,自己用枪尖只一招就刺中对方的杆子头,李伯英的杆子练得出神入化,为了练出一种粘劲来,常在李宅后面的水坑边缘跑着练,边跑边用杆子抽打水面,久而久之练出了这种粘劲,后来在场院内,伯英用杆子往碌碡上一抽,杆子一抬,碌碡就被得带翻滚起来。李伯英后在设于北平的东北陆军大学任教,月薪一百二十块大洋,远远高于其他武术教师。伯英的弟子有通县的任万良、北京的陈月舫、等人较为著名。李子廉曾经在天津东北军万福麟部任教,其弟子有山东人杜咸三,天津的郝铭较为著名,杜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为硕士研究生,在天津任教。后回到山东。曾经参加过济南打擂,一举夺魁。郝铭为京剧大师郝寿辰的胞弟,曾经任天津怀才学校校长,后在南开大学工作,1936年中国出席柏林奥运会代表团领队就是郝铭先生,当时中国代表团成员均为武术运动员,所以派出的领队是精通武术的。

  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下帖请李瑞东先生赴京担任其拱卫军武术总教长一职。同年,先生到天津与盟兄弟李存义、张兆东等人创中华武士会,先生首任会长一职。(先生逝世后由李存义任会长)会址设在天津中心公园大四合院内(原造币厂),李派占正房东屋,形意门占正房西屋,武士会成立后,在中心公园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当时称为“天下英雄会”,李瑞东先生主持了大会,并亲任总裁判长。这很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对于当时宏扬民族精神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武士会创立后,到中心公园学习武术的人络绎不绝,常有军人排着队前往学习武术。可谓盛况空前,由此可见中华武士会的创立对于推动中国武术的发展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是李瑞东、李存义、张兆东、李书文等老前辈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派在中华武士会的教学工作,是由李进修的儿子李昭堂、李昭棣,侄子李昭荫代理的,后来李昭荫被叫到南开中学与蒋治中(万良)创立“广武学会”,当时校长是张伯苓先生。李瑞东先生则常在北京任教,不定期地到天津武士会看看。1917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李瑞东先生从京城回到武清家中过年,因使用煤炉不当,煤气中毒于次年正月初一日逝世,终年六十六岁。李瑞东先生逝世,由于事发突然,顿时谣言四起,一些后辈拳家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制造谎言,说什么曾经战胜过先生。然而深究起来,无一例经得起推敲,此种武林陋习实不足取也。
 楼主| 发表于 2006-9-15 15: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旧闻38
   ---- 关于霍李比武的百年冤案

冯福明叙述:
  在金恩钟先生所著的《国术名人录》一书中有关于霍元甲与李瑞东比武的描述,众所周知,霍元甲是一位爱国的武术家,其爱国的行为历来为武术界及广大群众所称颂,其精神激励着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对于我们民族来说,霍公元甲无疑是民族英雄的化身。他武艺精湛,行侠仗义,战无不胜------然而,透过笼罩在霍元甲先生身上的光环,我们将看到一个普通的、真实的农民武术家的形象,一个人而不是神。霍元甲先生被人神化了!不知诸位是否看了前几个月中央电视台5频道一个关于天津武术家的系列节目?其中有关霍元甲先生的部分,霍元甲打败外国大力士的说法基本上不是事实,即霍元甲并没有真的和外国大力士比武,但叫板是有的(敢于向外国大力士叫板也很了不起)。因为某外国大力士慑于霍元甲的名气而没有赴约。这是中央电视台5频道的专题节目所说的,是经过考证的。
  霍元甲字俊卿——天津近郊小南河村人,其父霍恩娣,祖传秘宗拳,人称“迷踪艺”,其实秘宗拳只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普通的外家拳流派而已。在沧州一带曾也有流传。霍元甲承袭了其父的衣钵,继承了秘宗拳法。在清朝光绪年间,为了谋生,霍元甲到了天津法租界怀庆药栈海河码头当脚夫,由于习武,他身强力壮,很有膂力,后来当了脚夫头儿,这应该是1900年以后的事。到了1909年,霍元甲到了上海。
  关于“霍李比武”的事,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那应该就是发生在1900年至1909年之间。金恩钟先生的《国术名人录》出版于1933年,其中在介绍霍元甲的文字中有如下描述:   直隶武清李瑞东(即江湖人称之鼻子李)之弟子摩二巴者,清真教人也。游津门,见俊卿曰,吾师慕君久矣,请往一游。俊卿以无暇谢之,三请乃许。俊卿之徒刘正声与摩二巴拟其胜负,各从其师不下乃以物为赌注,摩贫,署券质其居室。俊卿至武清,瑞东大喜,钦洽备至。与俊卿观其徒习技,俊卿赞叹不已。越数日相较,李年花甲,时衣锦袍,俊请宽衣,李笑而不答,格斗良久,李少却,俊进以肘,李后格于炕,乃呼曰止。俊留数日而归。摩与兄共居,患以无赌券,缢死。

   以上是《国术名人录》中所云,在1983年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中有静海县人写的一篇题为《名扬四海的武术大师霍元甲》的文章,《纵横》杂志1984年第三期转载了这篇文章。现摘录如下:
   七、挫败李侍卫光绪二十九年,有一个自称是武清李侍卫的门人,前来邀霍元甲相会,最初霍元甲婉言谢绝,接着在社会上就传出“霍元甲怕李侍卫,不敢较量”的流言蜚语。正在这时,李侍卫又打发门人来相邀,霍元甲一怒之下决定前往较量。
  李侍卫名富东,武清县人,因鼻子特大,被人称为“鼻子李”。他武艺高强,精于摔跤,曾任清朝皇帝侍卫,充任教头多年,他年过花甲,告老还乡。因在皇宫应差多年,有些积蓄,便置了一座庄园,养一帮门人,使拳弄棒,称雄乡里。对于人们传说霍元甲的名声,他很不服气,便派人把霍元甲邀来比个高低,目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威名。
  霍元甲应邀来到李富东的庄园以后,李富东虚情假意地表示热情招待,然后比武。李富东提出:第一,走三圈笸箩边。此功为软功,不会丹田提气、无飞檐走壁之能是万万走不了的,李富东让霍元甲先走。霍元甲对此功练得不深,但既然来了就不能含糊,他抖擞精神,踏上笸箩边,走了两拳半,便踏翻了笸箩。李富东的门徒们哈哈大笑,讽刺羞辱霍元甲。然后李富东表演,他面带得意之色,略舒身躯跃上笸箩边,体轻如燕地走了三圈,笸箩纹丝未动,众徒弟连声喝彩、拍手。
  第二项是比击掌,每人各击对方三掌,此功为硬功,李富东提出由他先击,霍元甲此功甚硬,胸有成竹,欣然同意,霍元甲站桩已定,李富东运动全身力气于掌上,第一掌击出,霍象没事一样,只是脚下青砖裂开了,第二掌,霍仍安然无恙,脚下青砖碎裂。李富东见此情景,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这才知道霍元甲功夫确实可以。他知道第三掌如果胜不了霍元甲,可能就要甘拜下风了。于是李富东用尽全身力击出第三掌,霍元甲双脚陷入青砖地里三寸多深,而全身毫无损伤。李富东的门徒们一个个不胜惊讶,都伸出了舌头。霍元甲拔出双脚微微一笑,说声:“老师傅请了!”李富东只好壮着胆子站稳,等待霍元甲击掌。他哪里知道霍元甲铁砂掌的厉害?只一掌就受不住了,晃了一晃,一头栽倒在地上。众门徒见师傅有失,立刻蜂拥而上,想要动手,霍元甲怒喝道:“依仗人多势众吗?不怕死的过来!”李富东惟恐吃亏,立刻喝退众门徒,然后爬起来,笑脸相陪,承认失败,并邀霍元甲住下,容后再比。
  霍元甲被请至庄园东北角的一所小阁楼内住下,哪知刚一进门,就被锁了起来,霍元甲看出李富东居心不善,必须立即设法脱身,但见阁楼墙壁,都是大块青砖砌成,只有一个窗户,窗栅是粗铁棍制成,别无出路。要逃只能从铁窗出去,好容易挨到天黑,他使出全身神力,抓住铁棍,三摇两晃,把铁窗整个推了出去,墙壁也塌了一块。霍元甲纵身跳出阁楼,飞身跃上一丈多高的围墙,随后跳出墙外的壕沟。
   霍元甲推倒铁窗的声音,惊动了李富东的家丁,待李富东打开寨门,带着众徒弟追至壕沟边时,霍元甲已上岸远去了。
大家可以从《国术名人录》和《名扬四海的武术大师霍元甲》两段文字中看出,同一件事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异!可惜,两段文字叙述的情节都离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
   首先,两段文字的作者都并不了解李瑞东先生和武清城李氏古宅的情况。
  就《国术名人录》来讲,它所叙述的情节与事实根本不符。首先李瑞东先生并没有一个叫“摩二巴”的弟子,或者说名字不对。先生在1900年从清宫辞职后,一直在家中研究武学,传授弟子。期间曾经收过一个回族弟子,此人叫穆巴,是天津城附近穆庄子村人,穆巴十分痴迷武术,但是只因没有文化,言行粗鲁。进而违反了“尊师重道”的门规,被李瑞东先生赶出师门。穆巴被赶出后十分懊悔,后来也曾经多次登门欲重新被老师接纳,但是李瑞东先生一直没有答应。后来穆巴为了谋生在天津法租界怀庆药栈海河码头当了脚夫,也就是说和霍元甲在同一个码头当脚夫。
  当时,霍元甲在脚夫们中间是很出色的一个,被称为大力士。在海河——运河一段水运码头的脚夫们中间很有名。这是靠了来往于海河、运河的船工们传颂。无独有偶,在武清一段的河西坞运河码头上也有一位大力士,叫金达官,他的膂力也是非常出众的。经过船工的传言,霍元甲知道了金达官,有所不服,欲与金达官一比高下,于是就搭船到了河西坞码头,找到了金达官。金达官除了力大只会摔跤,二人一比,金达官输给了霍元甲。于是金达官就对霍元甲说,武清城里有个“鼻子李”,你要能把他赢了,就算你真能。结果霍元甲在河西坞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就真的去了武清城关,找到了李瑞东先生。当时李瑞东先生正在李宅前院的武书房内教弟子练功。见到霍元甲后,李瑞东先生很热情地招呼他。问他会什么功夫,霍元甲说会摔跤。李瑞东说,你用泼脚踢我几下,霍遂用脚踢了李瑞东脚外侧几下,没有踢动李瑞东。李又问霍还会什么?霍才说出他有家传的拳法“秘宗拳”,二人就在李宅的武书房内比试起来,只一招,霍元甲就被李瑞东发出去,跌到了院子里倒地。所谓的“霍李比武”原本就是这样!当时因时间关系,霍元甲也不可能返回天津,李瑞东晚上设宴款待了霍元甲,并留他住在李宅的西跨院客房内,和李瑞东先生的弟子李进修住在一个房间内,次日晨,李瑞东让徒弟招呼客人用早餐,却不见了霍元甲,原来霍元甲天一亮就起来走了,为此李瑞东先生感到客人没用早餐就走了,很是过意不去,就叫弟子李进修追回来用早餐,李进修是个实在人,竟然追出去十几里也未能追上。日后,穆巴来到李宅,说霍元甲回去后说了,这次到武清战胜了武术名家鼻子李,穆巴不信就亲自来弄个明白。李瑞东先生听说后很是生气,但是也不相信穆巴,就派弟子李子廉和穆巴一道到天津海河码头找霍元甲理论。李子廉见到霍元甲后,问到此事,霍元甲矢口否认自己曾说过战胜鼻子李的话。而且由于码头上的脚夫们也都说霍元甲没说过此话。李子廉当时就把穆巴给骂了一顿,穆巴跟李子廉又回武清李宅,李瑞东也痛斥穆巴不该搬弄是非。而穆巴发誓赌咒说自己说的完全属实,这时,有谁还相信穆巴呢?李瑞东先生责令穆巴以后不准登门,将其赶出家门。穆巴临走时,在祖师牌位前磕了三个响头,然后离去,穆巴回去后想不开,自缢死了。这就是所谓“霍李比武”的整个经过。所谓“霍李比武”实在是一件百年冤案!为此竟然出了人命!试问其责任在谁???   后来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术名人录》有关章节中竟然把霍李比武说成了前面的那段文字。作者连穆巴的名字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他具体是哪里人,更不知道他是和霍元甲在一个码头当脚夫,可见金恩钟先生是在一种什么条件下写的那段文字吧!后来,向慨然(笔名平江不肖生)在其小说《大刀王五霍元甲侠义英雄传》中更是尽力发挥想象,连谁是外家,谁是内家都没弄清,其可信度又有几何?《国术名人录》的那段文字说对了一件事,那就是穆巴的死,但是死因也没说对,穆巴明明是受了冤屈才自缢的。为什么还给他扣上了为打赌而自缢的帽子?
  以当时李瑞东先生在武林中的威望,怎么可能会向一个脚夫发出挑战呢?而且还是三请?李瑞东先生本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武术名家,对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作过贡献,否则,怎能以自己的威望创立天津的中华武士会并成为武士会的领袖人物呢?但先生身后却被一些人以歌颂英雄的名义所诬陷(看《名扬四海》一文即知)。
  李宅的建筑布局是:共有前中后三层院落(后边另有一层大院住长工),另有东、西跨院,还有一个东大院,是个场院。东跨院是私塾,西跨院是客房。宅园的东北角是一排猪圈,根本就没有什么阁楼之类的建筑。共有八十余间房屋,整个宅院也根本就没有什么阁楼!宅院后面也没有什么壕沟,而是一片大水坑。而且李家也从来没有什么家丁!由此可见《名扬四海的武术大师霍元甲》一文的作者根本就是在撒谎!!!李宅是个古宅,在李瑞东先生上几代就有了,并不是李瑞东拿自己当侍卫挣的银子置的。李宅拆毁于大炼钢铁的1958年。现在武清城关一些年纪大的人都还记得李宅的布局。笔者的祖父是李瑞东先生的女婿,曾经在民国初年作过民国的外交官(驻法国巴黎大o(︶︿︶)o 唉官员),父亲就是在李宅长大的!对李宅非常熟悉。
  笔者曾经在1985年走访过天津市政协文史办公室,当时因对《名扬四海的武术大师霍元甲》一文中对李瑞东先生的污蔑很感气愤,也因《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就是天津市政协文史办编的。当时主任郭璞先生接待了笔者,听了笔者的陈述,看了笔者写的材料后,郭璞先生也因受骗而感到气愤。
   霍元甲的武功原本是很平常的,根本就没有那么神,其人品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可见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只要透过那层层光环来看--- ---
   以上是笔者在二十多年前回武清家乡专程调查走访所得,仅供参考。

skate注:霍元甲和黄飞鸿等人一样,是电影电视及小说捧出来的英雄人物,其象征意义更大于人物历史事实,因为近代中国百年衰败,备受洋人欺凌,需要塑造一些这样的英雄以满足老百姓的心理需求。霍元甲的迷宗拳在中国拳术中不过是一种不太起眼的外家拳。至于黄飞鸿的无影脚,则不知是否为后人杜撰。

 楼主| 发表于 2006-9-15 15: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旧闻39
   ---- 李派太极创始人李瑞东先生旧闻

老熊叙述:
  关于天津中华武士会,据我所掌握的来看,成立于1912年没错,问题是,在宣统二年时,李瑞东先生就和其金兰兄弟李存义、张兆东等人在天津创办了一个“中华武术会”,但是,当时由于客观原因,中华武术会的规模不大。也没有形成多大影响力。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宣统二年成立“中华武术会”,单就其名称来说也还是属于非法的,所以响应的人不会太多。另一方面,当时清廷也无暇顾及这类事务,尽管中华武术会对于清廷来说属于非法,竟也无人过问,只是中华武术会没有成功,散了。后来,民国元年时,袁世凯当了民国大总统,遂下帖请李瑞东先生担任其拱卫军武术总教长,李瑞东先生推脱不过,也就赴京任职了。同年,李瑞东先生到天津与盟兄弟李存义、张兆东,朋友的弟子李书文等人在天津成立“中华武士会”,成立这样的组织在当时是经过袁世凯政府许可了的。需要说明得是,李瑞东先生并不是常在天津,而是由自己的弟子李进修等人代为执教。而李瑞东先生自己则常在北京任所,偶有重大活动,先生才去天津。中华武士会的会址设在天津中心公园的大四合院内(此处曾为清朝的造币厂之一),李瑞东先生一派占北正房东屋,李存义、张兆东占北正房西屋,其余各派各占厢房。李瑞东先生担任中华武士会名誉会长。期间在李瑞东先生的倡导下,于中心公园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武术比赛,有意思得是当时称为“天下英雄会”,先生主持了大会,并亲任“总裁判长”,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武术名家前来参加。当时的武术比赛还没有分类,拳法套路、器械套路、气功和各种表演都混在一起进行,而且也没有对抗性的比赛(主要是怕伤人)。最后由裁判们凭印象排名次。这当然很不合理
,但毕竟是初次举行武术比赛,存在缺陷是在所难免的。比赛的最后,大家一致要求李瑞东先生作表演,先生推托不过,就在场地中表演了一手功夫:用一把单刀刀尖冲下,用一根手指顶住刀把,将单刀顶入三合土夯过的坚硬的地面下,然后用两根手指夹住刀把,将单刀拔出,只留刀尖在地面下,然后跃上刀把,一只脚站在刀把上。先生二百余斤的体重竟没有将单刀压下去一丝一毫,胖大的身躯随着刀把颤动着。顿时全场震惊,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最后裁判们在排名次时一致要将先生列为第一,先生执意要把一位练铁线拳(“线”字不一定对,是这个音)的拳家(失其名)列为第一,最后裁判们将先生的表演列为第二,李存义的表演列为第三,沧州李书文表演的大枪列为第四。   以上情况是由李派第三代传人李仰真老先生以及其他李派传人讲述的,李昭印,号仰真,出生于1883年,是李瑞东先生的弟子李进修的侄子,曾经在1912年参加了中华武士会,并长期留在那里工作。据老人的讲述,李派长期留守在中华武士会的主要是李进修的儿子李昭堂、李昭棣,李瑞东先生只是不定期地去看看。先生一直在北京从事武术教学,直到1917年农历正月初一日因煤气中毒逝世的前两天,也就是腊月二十八日才从北京回到武清家中过年,这一点和李瑞东先生亲属的说法是一致的。而且在民国出版的武术书籍上所记载的相一致,应该是确凿的。李仰真老人曾经亲自接触过李瑞东先生,而且还受过先生的指点,对其师爷的经历是比较了解的。李仰真还曾在南开中学协助其师叔蒋治中(李瑞东先生的弟子)创办“广武学会”,当时南开中学的校长是张伯苓先生。李瑞东先生的另一个著名弟子李子廉(是先生的亲外甥)也曾在天津教拳,李子廉的弟子主要有两位比较著名,一个是郝铭,一个是山东人杜咸三(为清华大学数学系硕士,当时在天津从事教学工作),郝铭字金沛,是京剧名家郝寿辰的胞弟,1936年中国出席柏林奥运会的领队就是郝铭先生。
  李瑞东先生曾经在清宫当了六年侍卫兼教师,后来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先生在该年年底辞职回武清,处于半隐居的状态。这一阶段,先生潜心研究武学,将平生所学六大门派的武术融会贯通,创李派太极拳,并广泛传授弟子。直到1912年袁世凯当了民国大总统,派人下帖接李瑞东先生赴京,先生才再次进京,此后一直在京从事武术教学。这是很确凿的事,其实先生在袁世凯的手下做事也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因为毕竟袁世凯在中国历史上也不是一个光彩的角色,李派传人一般不愿意提起李瑞东先生的这段经历,但历史应该受到尊重,不应该抹去。
  二十多年前,大成拳传人王选杰撰文《两个武术家在旧社会的遭遇》说什么李瑞东先生在逝世前的一个月,和王乡斋比武给袁世凯看,事实上袁世凯早在1916年六月即已病死,也就是说在李瑞东先生逝世之前的一个月,袁世凯已经死去半年以上了!李王比武给袁世凯看,逻辑上怎么能够成立呢?还有的意拳传人在《武魂》发表文章说在1903年,王乡斋比武战胜了李瑞东,因此李瑞东一气之下离开北京。事实是王乡斋出生于1890年(户口记载),1903年王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怎么可能独自一人到北京与李瑞东先生比武呢?还有的意拳传人说什么1913年,王李比武,李瑞东败北后一气之下离开北京,“因此武林中有王乡斋气走鼻子李之说”,事实是李瑞东先生是在1917年农历正月初一日逝世前两天(腊月二十八日)才从北京回家过年,何来“王乡斋气走鼻子李”之说呢?
   李瑞东先生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拳论和笔记,对自己的学艺得传经历以及个人经历有一些比较详尽的记述,有的事件还记载了年月日。因此,李瑞东先生一生的经历是清晰的。先生创中华武士会,对中国武术的贡献也是不言而愈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9-15 15: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旧闻40
   ---- “张占魁生平轶事”的补充

观瀛轩叙述:
    “张占魁生平轶事”是一篇黄积涛的文章。其中隐略并改动了几个事实,现补充如下:
  1、张占魁最早是跟周玉祥学八卦掌,后来因为他帮助程庭华打赢了一场官司,要回了程家的10几亩旱田,才得到程庭华的传授。当时董海川已死,由于张占魁与李存义是结拜兄弟,于是程庭华要张占魁在董海川坟前递帖,名义上算是董海川的弟子,实际上张占魁是跟周玉祥和程庭华学的艺。
   2、张占魁只是在华北运动会上做过国术比赛的裁判长,在杭州、上海及南京五运会上都不是裁判长。
   3、所述“谁不服气直接找我张占魁”之说纯熟子无须有,未见于当时的任何记载。
  4、张占魁与韩慕侠过手,本来因张占魁年长,其体力不支而处下风,张渐渐不敌,这时李存义看不过去,大声呵斥韩慕侠住手,韩刚一住手,既遭张占魁一掌,将韩打得吐血。因此韩慕侠与张占魁从此反目。张占魁晚年感觉对不起韩慕侠,主动与韩慕侠接触,其师徒间的隔阂逐渐淡化,张占魁也承认韩慕侠的反八卦确有可取之处,于是嘱咐其晚年的得意弟子赵道新向韩慕侠学习反八卦。赵道新比韩慕侠年轻31岁,与韩切磋时,赵竟不敌,屡屡被击倒。于是赵也深服大师兄韩慕侠的功夫。

netevil 叙述:
   一、张占魁虽名为董海川的弟子,实际其八卦掌得自程廷华,这一点张先生也承认,马金镛在一篇文章中谈及此。程廷华代师传艺已是公认事实。
   二、为什么有记载才一定是真的,没有记载就不是真的吗?历史上的记载就一定真实吗?如现在见于报刊的一些骗人鬼话,在若干年后变成了史料,也就因此而真实了吗?难道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随时都有人去记载吗?您是否翻遍了当时所有记载了呢?
  三、师兄弟之间切磋可能互有胜负,这是正常现象,并不是谁胜了一局就表明谁高过谁,韩慕侠和裘稚和切磋也曾失过手,裘将此编入了其所创的“螺旋拳”。其拳的名目大都有来源,如“顺风扯旗”就是源于上文中张占魁与左振英切磋时的一招,其师兄弟韩慕侠、赵道新及其他名家的搏斗经验也都做了有机融合。这一条是泛泛而论,并不是要反驳上述第四点。

问到底叙述:
  赵道新生前尊崇的前辈是张占魁和吴翼晖,赵道新不认为王芗斋有什么真实的功夫。更不认同王芗斋的拳理。赵认为他与王芗斋的结识的唯一收获就是,能有王这样一个经常过手的陪练。在他们的切搓中,开始是互有胜负,王曾用冷手突袭将赵击倒,赵道新也曾将王芗斋踢得站不起来。到后来王芗斋只剩下挨揍的份儿了。于是后来也就使这种切搓逐渐演变成一种游戏,再后来连游戏也很少一做了。从赵的心会掌与大成拳有着完全不同的理念,就可以反射出赵对王的拳术的认识。但是,当今的大成拳门人硬要把赵的心会掌拉入其大成拳的体系,不能不说这是由于大成拳技术内容空虚、贫乏所致。

小辈叙述:
   尽管如此,王芗斋还将是赵道新列为自己弟子,薄家骢的《意拳---中国最新实战拳学》里收录了王芗斋手书的弟子名录,其中就有赵道新,此书尚有赵道新拳照一张及其拳学论丛。

 楼主| 发表于 2006-9-15 15: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旧闻41
   ---- 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一

剑阁闻铃叙述:
   府内派太极拳是肖公卓所创。
  富英在家中行二,人称富二爷,与陈微明时有过从,并向陈讲述其习拳经历。这是民初时的事,当时富二爷就已经40余年不练拳了。因此肖功卓从富英处得府内派之说难以成立。肖功卓是1892年生人,完全有可能接触过李瑞东的传人如陈继先、李季英等。因此肖功卓结合其通背、八卦,完全有可能创编出他的太极拳。肖功卓在世时,从未提过什么府内派。其三传时,才有府内派之说。况且李派传人武淑清长期在保定普及太极五行捶,因此客观上也为所谓的“府内派”太极拳的创编提供了参考。其实,浪涛东去先生谈的很有道理。当年肖功卓先生本身一代名家,其功夫远在缀拳40余年的富英先生之上。肖氏武艺之全面、精到,即使与李瑞东先生比也毫不逊色。因此完全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去杜撰什么府内派,就称以肖派太极拳也未尝不可。若强称什么府内派,专业学者一番考证下来,难免落个伪拳之讥。本来是挺好的东西,何苦要自找这番不待见呢?

雍阳人叙述:
  关于府内派的称谓,我也以为不太妥当。但是,他们的东西绝非李派所传,这是其一,因李派传人过去很保守的,比如象“太极十三丹”这样的内容,连入室弟子都未必一定能学到,何况外人乎?武淑清老师在门中属于李派第三代传人,笔者称她师姑。关系很好的。武老师根本就不会十三丹和上述内容,这一点笔者很清楚。其二是,上述内容也绝非肖公卓所创,因李派早就有上述内容。其三,肖公卓的功夫如何,与李瑞东先生没有可比性,硬要相比的话似有“关公战秦琼之嫌”。考证历史要真有考证才行,不能靠揣测估计,可以推理,但要遵循逻辑思维的定理。既然府内派传人从来也没承认过是从李派学过拳,而且李派也没承认向他们传过上述内容,那么绝不可以无中生有地得出您的结论来。李派很保守的,一般来说象“太极五行捶”传得稍多些,而十三丹绝不向外人传授,不信您就去找李派传人打听一下。笔者以为,所谓府内派,称谓虽然不妥,但确实是杨家老拳这一点也不会错。对照一下李派和府内派的拳谱,可以搞清好多事的。关于肖公卓创拳,此为臆说,根本就不能成立,也不符合逻辑。至于专业学者他们也要遵重客观历史,也要讲道理。也不能靠主观臆断来考证历史。
  李派第四代传人张绍堂先生曾经和府内派的传人接触过,张先生说,府内派那个传人把李派也称作府内派,当时就遭到了张绍堂的反对。张绍堂对他说:“李派就是李派,我们从来就不叫府内派。”据张先生说,府内派之所以如此称呼本派,就是根据当年杨录禅、杨班侯父子在端王府教拳时所传授的就是这些内容。因李瑞东先生也是在端王府学的太极拳,另外李派也继承了这些内容,他们就把李派也称作是府内派。但李派却反对这么称呼。
   我认为府内派称呼固然不妥,但确实是杨家老拳,比现在的“杨式太极拳”要好,杨禄禅、杨班侯的功夫、造诣都比杨澄甫高得多。杨家老拳的实战效能很好,也更注重实战和技击能力的培养。府内派的内容其实是杨班侯一系所传,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考证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9-15 15: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旧闻42
   ---- 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二
                                                              
后来者叙述: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是杨露禅当年进京城入王府所传授的原汁原味的杨式太极拳。但由于封建保守的门规限制,又由于杨澄甫为适应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修改、定型的杨式大架八十五式广于传播,反而使杨露禅当年在王府内所传之拳鲜为人知。
  杨露禅当年在王府内正式收徒有二人,一是王兰亭,一是富周。后王兰亭与司星三,李瑞东等人因与杨班侯反目,创编了“太极五行捶”;而富周则遵守门规不传弟子,只传其子富英。民国初年,时在东北军任要职的保定市肖公卓得知富英学得杨家全部太极,苦苦追求,得拜于门下,承其所学。肖公卓先生解放后在保定授徒多人,得其真谛者有翟英波、冉国颜等人。翟英波又传李正等人。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仅拳法就有十套,即:1、智捶,2、太极大架,3、太极老架,4、太极小架,5、太极长拳,6、小九天,7、后天法,8、太极散手三十式,9、太极十三丹功,10、太极点穴法。这十套拳法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组成了杨式太极拳完整的体系。当年杨露禅正是凭着这些才在京城称霸武林人称“杨无敌”。否则仅有一套经杨澄甫改编的杨式大架八十五式是撑不住门户的。
  杨式太极拳约十套拳法与当今流传的陈式太极拳毫无相通之处,甚至大相径庭。因此,李正先生认为杨露禅当年虽学拳于陈长兴,但陈长兴则学拳于蒋发,蒋发学拳于王宗岳,而王宗岳则是武当山张三丰所传太极拳的北派代表人物。李正先生认为,陈家沟祖传的拳术不是太极拳而是炮捶,当然炮捶也是一门很好的拳术,在技击和健身上有其独到之处。但由于当时陈家沟地处偏僻,闭塞保守,本门拳术不准传给外族人,也不准本族人学习其他拳术。陈长兴虽违背族规学得了蒋发的太极拳,却不准将这套学于外人的拳传给本族的人。陈长兴无奈,只好将所学全部传给了外族人杨露禅,岂料杨露禅凭此拳进京城,入王府登峰造极,待陈家沟人意识到如此绝妙的拳术差点与陈家沟擦肩而过时,陈长兴已年老,不能将全套太极拳依样传授,只能将太极拳的某些动作和劲路揉进陈家沟原有的炮捶,形成了一个新的太极拳流派--陈式太极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杨式太极拳是经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陈长兴--杨露禅传承下来的原原本本的太极拳,而陈式太极拳则是陈长兴或
其后人揉进了陈家炮捶后形成的新的太极拳流派。否则就无法解释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从套路到拳式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如果说是杨露禅向陈长兴学了拳后即进行了改编,么杨露禅则是比陈长兴或陈王庭更伟大的一位创拳大师。
  从杨式太极拳府内派传授的十套拳来,与历史上关于太极拳的记载可以接上茬,因唐、宋时期就有关于“小九天、后天法、长拳”等太极拳前期拳法的流传。另从这十套拳的拳式演练、名称及功法,也符合中国道家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因此,从杨式太极拳府内派的内容可以推断,太极拳源于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武当山张三丰道士创太极拳或集大成发展太极拳是真实可信的。

netevil叙述:
  按照府内派的说法其传承为杨露禅---富周--富英---肖功卓---翟英波、肖铁僧等---李正、宋爱琴等。府内派全称为:杨式府内派太极拳。标明了是杨家所创。据李正的文章介绍,当年杨班侯对其父将太极拳合盘端出感到不满,就把众门人召集起来,要求以后专攻大架,意在收拳,富周表示愿意跟老师"错下去",并向杨班侯保证不外传,如此才将十套太极功法保留下来。大意如此。我曾问:杨露禅既然是先练陈氏,在陈氏基础上形成自己风格,此套拳又那么原汁原味,为什么没有一点陈氏的痕迹,但得不到满意的答复。雍阳人先生所说"李派拳谱记载,杨录禅当年所得不仅是陈家沟一派的太极拳,而是有几派的太极拳。"我认为可以解释此疑。李瑞东先生一派太极也源自杨氏,和同是源于杨氏的府内派有如此多共同之处,似可以按此追溯杨传太极之原貌。至于李瑞东先生所传内容多我认为是李氏跟过多位老师,后又融会贯通,有所创新。另:有一名贾安树的在《武魂》上介绍班侯传太极拳,为大架低势,动作刚猛迅速,爆发力强,不知和府内派有无相似之处?
  据称:府内派在历史上一直是单传、秘传的形式流传,知者少,流传不广,富英所说缀拳不练是否谎称?若富英将其拳合盘托出而又和杨澄甫所传不同,必会产生谁真谁假的争执,这对于受恩惠于杨家的富某来讲,是不义之举。若富英没真本事肖功卓为什么要挂靠到富英名下?难道就是图个杨氏真传的名声?若真是从李瑞东一系学来为何不以实相告?李瑞东名气武功也很大,从武功、师承来讲都不逊于富英,肖功卓会舍李而从富吗?富英既不练拳了陈微明和他时相过从其意何在?此为我的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06-9-15 15: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旧闻43
   ---- 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三

雍阳人叙述:
   原来笔者推断的也有错处,将富周一系说成了杨班侯一系,而府内派的源流则是杨禄禅——富周——富英——肖公卓------一系。愚以为这是可信的。从府内派所传的十套拳法来看,李派也有相似内容。而且李派所继承的内容更多,李瑞东先生在光绪六年开始从学于王兰亭,兰亭名永泰、号兰亭。身高体壮,原来习练“十二连拳周岳图”,属心意拳一系。曾经随直隶总督官秀翁任职保定时,也就是清同治七年,有他的同学富仲权(此人是否为富周?值得研究。)到保定和他见面,富仲权是位军官,也好武术。两位同学说起了拳勇之道,富仲权对王兰亭再次(此前富仲权曾在同治乙丑年三月和王兰亭说起过一次)说起了太极拳的妙处,王兰亭羡慕不已。就在这一年,王兰亭调任京都,在端王府任“管事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总管”,为从三品官职。这时,王兰亭就到“东都门”(疑为东直门)拜杨禄禅先生为师,“从学七载”,得太极拳真传。这是王兰亭先生写于同治十三年的一篇序言中所记载的其本人学太极拳的经过。李瑞东先生在一篇序言中也记载了杨禄禅逝世于光绪初年。王兰亭从同治七年到同治十三年正好是虚年七年。王兰亭由于年长于杨班侯、健侯等,尽管王兰亭入门时间晚,所以他们都称王兰亭为大师兄,另外也可能是王兰亭官职高,故而大家尊重的缘故。关于杨禄禅、杨班侯父子进端王府教拳的事,笔者以为应该是王兰亭所引荐的才更合乎情理。杨禄禅之所以能将太极拳真谛尽传于王兰亭,其原因是,一因为杨禄禅看王兰亭人品好,为人忠厚,二是因为王兰亭把杨禄禅父子引荐到端王府教拳,(王兰亭才有这个能力)杨禄禅对王兰亭怀有感激之情。

  根据李瑞东先生写于光绪七年七月三日的一篇序言记载,光绪六年四月廿八日,“忽有新津王兰亭因奉差由都赴坨,从武经过,顺便到寒舍相顾,晚间闲话,偶尔谈及拳勇,一时投其所好------”,李瑞东先生与王兰亭在李家的武书房内试手,结果李瑞东先生“三战皆北”,负于王兰亭手下。但是却当场与王兰亭结拜为师兄弟,从此李瑞东先生随王兰亭进京,经王兰亭引荐,内务府核准,李瑞东先生进端王府当了庄园处的“田亩总头”,为从五品官员。由于庄园处的业务是季节性的,所以平时有很多时间学习太极拳术。再加上李瑞东先生十分刻苦,天资聪颖,在光绪九年,王兰亭将所有“口诀心法”、“各派太极拳谱、及宗派谱系一并”传之于李瑞东先生。李瑞东后来苦练数载,终于练成了一身出众的太极拳功夫。关于王兰亭向李瑞东传授心法口诀及各派太极拳谱、宗谱一事,有李瑞东先生在光绪九年所写的一篇题为《太极拳之源起》可以佐证,此文长达两千余字。详细地记载了其师兄王兰亭及李瑞东先生自己得诀得谱的经过。后来王兰亭先生进山遁入空门,临行前给李瑞东先生留下了《进山图》一张。相约若干年后在山中相见。王兰亭走后,李瑞东先生仍然留在端王府内,后来,李瑞东先生要进山和师兄相会,但是那张《进山图》因遭鼠啮,无法辨识,所以李瑞东并未能践约。王兰亭走后,李瑞东在端王府内任教。外界风传杨禄禅教端王载漪习太极拳一事,其实是个错误。杨禄禅父子进端王府时,端王才12岁,根本不可能随习太极拳,端王学太极拳是从王兰亭和李瑞东二位先生学得太极拳,这是李派前辈传人所云,在时间上更为合乎逻辑。端王先从王兰亭学武术,后来又拜李瑞东为师,李瑞东先生三子李季英当年还珍藏过,端王载漪给李瑞东先生的拜师贴呢,李季英的弟子张万生亲眼见过。过去对于外界的风传和唐豪等人的考证,李派传人从来未予理睬。以至于以讹传讹,造成了影响,许多假的东西被当作历史。到1894年,李瑞东先生进宫作了宫廷侍卫兼教师,后来有江南甘凤池之曾孙——甘淡然(字霈霖)时年108岁,专访李瑞东先生。甘淡然收先生为徒,将南派太极拳108势等套路以及绝技钓蟾功传给了李瑞东先生,钓蟾功是一种能直接运用于实战中的气功功法,也称“天罡大法”,李瑞东先生后来将各派融汇贯通,创李派太极拳,其套路为天盘拳36势,地盘拳72路(即太极八法奇门拳),人盘拳108势(即太极五行捶)。另外还有器械套路若干。其余拳法套路全部是继承下来的传统套路,有拳谱资料可以证明各种套路所属的流派。李派有很多继承下来的传统套路都是单势套路,象八大手、老三推、十三硬架等,我认为这也是杨式老拳。

  我对太极拳的历史很感兴趣,多年来也曾经发表文章进行探讨。我很愿意和府内派传人进行交流,以便进一步探讨研究太极拳的历史。请把电子邮件地址告诉我,因有些资料我不愿在网上公开。有一些人十分武断,跋扈之极,又十分无知,未进行考证研究就敢下结论。和他们无法探讨交流,弄得不好还惹气生,实在是空费精力,最好是敬而远之。府内派太极拳的内容既然李派也有,那就可以肯定不是肖公卓所创,否则与逻辑不合,府内派传人与李派传人并无来往,更无传承关系。如果单纯就名气来说,李瑞东和李派太极拳远比富英和府内派高,流传也比府内派广,影响也大得多。肖公卓如果从李派所学,那他没有任何理由隐瞒,李派也没有任何理由不予承认。两个流派的亲缘关系是由一个来源所决定的,那就是共同发源于杨禄禅所传的杨家老拳,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王兰亭写于同治十三年正月的那篇序言所记载的,王兰亭的同窗好友富仲权很可能就是府内派所说的富周先生,过去的人都有名、字、号,仲权不是其名,那么就应该是字或者号,这一点还需要府内派来进一步证实。王兰亭正是由于富仲权的引荐,才到“东都门”拜在杨禄禅先生门下的,这一点由《王序》的文字记载可证。

   综上所述,府内派太极拳正是杨家原传的原汁原味的太极拳无疑,绝非后人所创。
 楼主| 发表于 2006-9-15 15: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旧闻44
   ---- 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四

雍阳人叙述: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不是肖公卓所创
                              
  看了netvil先生的介绍,笔者以为杨式太极拳“府内派”所传的内容好象不是什么肖公卓所创编的,理应为杨禄禅、杨班侯父子在北京所传的内容才对。笔者之所以如此说,当然是有着充分的依据的。从先生所介绍的内容来看,竟然和李瑞东先生所传的李派太极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象“五捶”,李派有“太极五行捶”,另外“大架”、“老架”、长拳、十三总势、小九天、后天法这些内容李派拳谱都有记载,部分内容李派传人也擅长。尤其是“十三总势”,李派也称“太极十三丹”,在当今李派也属于秘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十三种动物命名的,确切地说,十三丹既是动功又是拳法。这十三种动物简称“四禽六兽龙、蛇、蟾”,四禽为:“鹊”、“鹤”、“鸡”、“凤”,六兽为:“猴”、“狮”、“熊”、“虎”、“马”、“猫”,外加龙、蛇、蟾是也。其歌诀云:“长蛇串珠扭腰功,曲伸开合身体轻。尾能护头头顾尾,柔软功夫第一宗。灵鹊起尾头相连,梅花枝上喜又欢------(略)”如果netvi先生有拳谱的话,请核对一下看看是否一样?我以为一定会相同的。历史上确实没有府内派之说,那么为什么会出来一个府内派呢?笔者以为,那是因为当年杨澄甫先生创编了后来“广为流传的杨式太极拳”,而未将杨禄禅原来所传的真东西向社会普及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杨澄甫根本就没有将这些内容继承下来)。而另一方面,杨班侯的一系传人则继承了下来,为了保证原汁原味儿,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府内派”!大概意思是指杨禄禅父子在端王府时所传的杨式太极拳法!这应该就是历史的真相!!!若要不信,就请将此“十三丹歌诀”的开头几句核对一下,我敢肯定没什么大的出入!

  李派所传的内容,要比这多多了!李派还有“太极十二形”、“六十四式老架太极拳”、“太极十三硬架”、八势(八大手)、五步(进、退、顾、盼、定)、“老三推”、“太极离粘随群战八大趟子”、“太极八掌”、“七十二路太极奇门拳”、“三十七式太极拳”等等;此外还有各种功法,比如:(辅助功法类)十二揉球法、操绳法(即抖绠绳)、“八卦九宫桩”(即用九束捆扎成直径约八寸的软藤按照八卦九宫方位栽于地面,练习者在其中穿行挤靠,主要是借助于弹性来练习沾粘连随)等等;还有内功类:“太极十三桩”、“太极吊蟾功”、“九转还丹功”、“筑基功”、“圣胎培育还元功”等多种。
   器械方面我只举三种:一是刀法,李派所传是“太极白虎十三刀”,二是剑法:李派的剑法是李瑞东先生所创,称“太极清丰剑”六十四式,枪法是:“太极十三枪”也称“子龙十三枪”。李派还有用筷子作武器的方法称“太极箸”。

   笔者以为所谓的府内派也就是杨班侯一系所继承的,原汁原味的杨家老式太极拳!!!非常珍贵的!前面两位先生所说的,是因不知内情而失于武断!笔者十分看重杨家老式太极拳,那才是太极拳的精髓,真正的太极拳!至于杨澄甫先生所创的“杨式太极拳”根本就无法相提并论!老式太极拳十分注重技击实战的,并不是象有些人说的那样“太极拳不是实战拳种”,太极拳的历史让唐豪与顾留馨搅得乱七八糟,掩盖了历史真相多年。李派拳谱记载,杨录禅当年所得不仅是陈家沟一派的太极拳,而是有几派的太极拳。也就是说“小九天”、“后天法”、“三十七式太极拳”等也是杨禄禅当年所传的内容。要不李派和府内派怎么会有这些内容?假如有机会对照一下两派的拳谱,一定会明白很多。好啦!暂时说到这里吧


 楼主| 发表于 2006-9-15 15: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旧闻45
   ---- 乐奂之

一叶叙述:
  近观胡朴安《病废闭门记》中记载:“我在病废以前,每日清晨六时,必练太极拳一遍,已有十七八年之久……认识乐奂之,奂之河南固始人。……其太极拳极精,能手不拈身,即将对方打出。……奂之能用空劲,相隔一丈,对方即立脚不稳。……我往时与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推过手,虽一拈手即被打出,但是于有知觉之中,无法与之抵抗,不如奂之之如行云流水,若然无所事也。……(奂之)出其手,在电灯下,撑开五指,如烟雾之气,蓬蓬勃勃。如烟雾之气者,即所谓空劲也。”
   从文章中看,乐奂之的工夫似乎比孙、杨、吴诸人尚高,胡朴安想试验一下乐奂之的空劲,但是乐告诉他,他的拳尚不到家,如果试的话可能会很危险。但是胡与乐推手,四次皆在不知不觉中跌出,手法甚是高明。

贾志浩叙述:
  小弟只知道乐奂之晚年在上海过的,他是靠功夫和医术吃饭的。至于隔空劲兄弟实在不了解,以前认识一位练气功的老先生是乐奂之先生的学生,未见其功夫多少高明。不过据说乐先生的功夫独到,而且对于禅宗、密宗的功夫有相当造诣,由此看来乐先生的隔空劲似乎有一些道理,但是没有亲眼看见,没有在这个上面吃过亏,没有被人用隔空劲打过,至于可信度有多少各位自己看着办了。
   根据乐先生的门人裘松林先生(现年83岁高龄)的叙述,乐先生的内功相当了得,曾经用手掌吸起一张八仙桌,太极拳功夫和医术同样相当了得。

 楼主| 发表于 2006-9-15 15: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没有来得及继续,今天多帖一些。


[em01]
发表于 2006-9-16 00: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都有点内幕消息的意思了,内家三拳的名家们的确很少提起孙存周,孙剑云倒是很活跃
发表于 2006-9-16 00: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少侯以散手闻名,弟子们也比较沉默,没准真藏着什么厉害功夫。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00: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旧闻46
   ---- 道家太极

六水叙述:
  一,芗老是一位奇才巨子,但是芗老如你所说,学规矩。可其脱规矩太早!为什么这么说?芗老的功夫并不是无往不是胜的。高处不胜寒!我曾经请益过我老师,我问芗老的功夫。我老师说,王芗斋先生的功夫并不是高到极顶了。他在天津的时候曾被韩??(对不起,我没记住)给打败过。这些我就不细说了,有些跑题,我只是说,芗老并没有达到武学的大乘,还有很多东西他没有,这就是他离师过早,空有聪明,只能自研而成。但真的不得不佩服芗老的智慧和求学态度以及创新之举!可也是芗老才引得后来很多的人肆无忌惮的编功夫,“创功夫”,所谓的练几大劲,挑几大筋…………可笑啊!好似历代各门祖师都是不如他们一般!这些东西不是哪个门内之密而少人知,而是门内根本没有。我老师曾和我偶然说过某某人的功法其实是八卦和形意的东西,什么结构啊!瞎编!我曾说过,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可以批判的继承,但不是批判的抛弃。有疑惑可以于体悟中再体悟。不能因自己练的,理解的不是那么回事就说那谁谁留下的法子不对。杨澄浦先生确如你说的,少年不勤,到父兄过世时才醒悟。他也是一个有大智慧和大毅力的人。杨门中人也承认,他要是在其父在世时能下工夫,那他能赶及健侯公,可他还是没有达到那个层次。这也是有智慧,无师的后果!!!当年王兰亭先生和李瑞东先生都在后来各自的得到了其他的玄门功夫。象李先生就有道家一绝“五雷掌”。再有李派的钓蟾功那也不是高境界的啦。在太极门里还有一个境界叫‘神修’,我不能乱说,否则又会找来责难。我懂的不多,但很多人更是浅薄!我说这些本来是为你们好啊!我记得李兆生先生好象引用过几句古语示人,其中的一句好似是“不是古籍玄幻,是人迷幻”。我说这么多,我都违背了门规了,可能还是会有人以为我故做高明!!!继祥先生说的站桩我同意,那就是妙学傻站,这才是出的自然功夫,凡是“呼吸鼓荡”者那都是曲解了太极拳的内蕴。我每天练拳,站桩都做笔记。为了什么?为了用自己的身体和体会感受先人的理法的意义。我从来不怀疑先人留下来的东西,我不理解我只能自认是我的境界和体悟没到。有些东西,书里没有的,我又认为那是先人没写的,那我也要琢磨。我爱先天,不喜后天。先天无形,无迹,最不好得,但是一点也不烦琐。后天有形有迹,但终究是在气血上下工夫。人不立大志,不能得大学!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有不行的地方我自己知道,我也常自己琢磨自己,可我不想有人乱猜,一是没用,二是对你的功夫又有何用???五趾抓地,那也是自然的工夫,可以为之那的确不对,但是五趾能抓地,这是不可否认的。是前辈们的总结。这抓地也有一妙,和挑四梢有关,和下盘通“气”有关。
  二,芗老的确说的很对。这个对不是我定义的。因为那是我们犹龙派和李派也有的,并不是我有就对,而是不谋而和,说明了武术是相通的。我老师和我说,太极要有一摸即炸的东西;太极要练混元力,那是如老树之根千缠百绕的东西,象钢丝床床丝的连接一样。这就是犹龙太极和李派太极的技击内蕴。我没拜识过杨门的嫡传,我不知道他们那里是不是。可北派太极和南派太极那是真的不一样!我倒觉得以北派为入手,与南派交替的进行更好。我学犹龙太极就是与李派交错的学。李派太极在开始时是北派的东西。不知道谈的是不是偏了。首先说一声对不起,但我想,说出来也算借机会让我们共同增长学识也是好的啊!

三,“气”在太极门里她有,但是北派和南派好象对她认识不一致。“虚灵在中”我认为就是“气”。以意为主宰,在慢,送当中,练者也不用提气,深呼深吸,那久了也会感到手臂是沉实的,有一种不是力的东西。不是力是什么?反正不是神仙一类的虚幻,她就是太极的“气”。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也反对。这主要还是受了很多年的这个气的定义的名相的阻挠。要是把太极的“气”单独的理解,那就能够渐渐的明了“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而还要“在意不在气”的理论了。无为无不为。这是唯物的啊!我的老师对我说过一次“全体透空”的境界的理。他说那是身内的“气”和大自然的“气”混为一体了。我分析那就是羽化的前身阶段,这我在《犹龙派太极拳内涵初探》(可能是《武当》第四期里刊出的)一文中已经提及过。我觉得芗老可能太过于在身相上太用功了!如果他要是再有一位道家的老师,那我可以肯定,那真的会成为一代宗匠。可惜仍是无师之痛。
  四,太极真练,那是真苦!!!我腿也疼,但不疼不出功夫啊!我还会打班侯拳的一些散式,那运动量也很大。我也是从这上面体会出不练北派,难学南派的道理。班侯拳的发劲是丹田催动一股劲,脚蹬腿送上脊背一股劲,两臂弹抖又是一股劲,三个劲要发顺了,的确是很干脆和舒坦。但是也练着练也累。我思索杨班侯先生当年是文功不够,武用已及,练的是杨式传抄老谱中太极三乘解下乘的东西。因此他没能达到杨禄缠先生和杨健侯先生的另一种境界。本来由武入道是太极的一部分,可能是班侯先生喜武不喜文,练的过了也为可知。这我们权当自由的讨论,我也上相对的分析,如果有人能说清楚,那是补了我的认识的不足,我很高兴,真的:)文不是文化,而是内里修养的“精”,在“三乘解”中叫体育。我还认为太极得到技艺而费尽精力,那只是以后天养后天,和现代的竞技体育应该道理是一个。我们门里好象没有那些,都是练先天的东西。李派太极是有外法的,很系统,可人家也是后天和先天结合呀!我入犹龙门时间不长,大家也许不会相信,我只见过我老师两面。我学的那些还不及老师的百分之一呢!但已经很是受用了。我以前没有老师练的相片过几天传上来,大家可以指点。因此,我是知道一个几百年的门派他是有很深的系统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00: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旧闻47
   ---- 柳印虎

sjm叙述:
  柳印虎,河北故城人。曾习形意、八卦多年,在首届国术国考上获中等。不久即与胡凤山、曹晏海一起拜在孙老门下。柳身体矮胖,尤喜太极拳术并得孙氏八卦剑之传。柳从孙老学习数月后,即有长足进阶。一次,柳与中央国术馆的少林门科长马裕甫公开比剑。马裕甫是首届国术国考最优等获得者,功夫颇硬。比试时,双方都用竹剑,且都带上头盔、护具,头盔配有用钢丝制成的面罩。一交手,柳印虎剑随身变,其剑法、劲势均占上风,马裕甫难以招架。交手未几,马裕甫已身中数剑,不觉恼羞成怒,遂弃手中之剑,一手攥住柳刺来的竹剑,另一手去揪柳印虎的面具,欲将柳掼倒在地,双方纠缠恶斗一团。杨松山见状,急忙上去劝解,将两人分开,遂比试作罢,然高低已分,从此柳印虎善剑,为同人所识。

  柳笃于太极拳,为了潜心研究,心无旁鹜,未参加浙江和上海的国术大赛。柳从孙老习太极三年,是同期弟子中对孙氏太极拳学得最专的一个,故颇有心得。有人问:"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是否就是要用意识打人?"柳认为既是也不是。言其是,盖不仅太极拳,任何一种拳练到高深处,都是意气形之统一,意到、气至、形随、劲发。言其不是,盖修习太极拳时,所谓用意不用力,不是指上述那个意思,而是指要用意随彼、调身于己。用意随彼,目的是调己之身,以使彼劲走空或失中,同时使已劲合机、中整。并非是用意主动打彼,而是据彼意,调整好自己,彼不失中,我亦无意打彼,而是接定彼劲与彼洽合,不即不离。彼若失中,而我中整,则接入彼劲,用其所失,僵则用其僵,偏则用其偏,滞则用其滞,彼重去之则急,彼轻去之则缓也,此方为太极拳之用意不用力也。故练习太极推手,其要并非是将彼推倒,如此,则与摔跤无异矣。练太极推手,其要全在于知彼意、调己身,使二者协调如一而己。一旦练之有成,则与彼一搭手,即能知彼有何不顺,一问一应,即刻为我所用。若彼技高于我,一搭手,顿觉彼四下皆空,便知自己暴露于彼无遗矣。若功夫相当或相差不远,摸着彼劲并非全空,而是若有若无,于是需倍加谨慎全神贯注于彼,以洽合彼意,此乃是太极推手之意义也,所谓"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

  又有人问:"摔跤与推手有何不同?"柳印虎说:"摔跤是无论使用何法,以将人摔倒为能事,求的是个胜负结果。而推手不过是个修习听彼劲、调己身之方法,求的是个作用道理,故意义不同。但摔跤至上乘,同样是以巧胜人,以听劲调身为妙。而推手有成,也同样能摔得人出。故而,初,两者手段不同,理法似异,至上乘则相通。然虽曰相通,其异犹存,摔跤总是主动欺身,而推手总要劲随彼意。高低成败存乎于当事者,与修习何种技术无关。令人多推崇太极推手,盖此能健养身性,渐悟天道,且致雅精密,引人入理,非唯技击术耳。若以为推手乃跌入之捷径,则必自误其身矣。如馆中之马承智、袁伟,皆以善跤称著,当今海内善太极者,除禄堂夫子外,何人能胜之?以马兄之体魄,即使所用不在道理,我亦难胜,所谓功大不讲理也。而太极推手,非求功大力伟以跌扑对手为能事,乃是研究互相作用之道理耳,故要只用其意不用其力,亦无撕搂顶抱之用耳。"

  柳印虎除随孙老习太极拳外,与孙存周、孙振岱、陈健侯等亦多有交流,论及推手入径之法时,柳印虎说:"与孙夫子推手时,浑然不觉其法,只觉自身气血随夫子之意,时而自耳侧直冲而上似欲冲出头顶,时而又直落而下身体如坠深渊,自己全然无法把持,用意也罢、用力也罢,皆无助于事,身体似已不属于自己。此为禄堂夫子之推手,乃造极之用也,然绝非常人所能企及。至若寻常之推手,以余之经验,不过随彼调身而己。"随彼之要,一曰敷,二曰穿,三曰摧。敷者,盖也,无论彼如何变化,我总要通过彼之来劲掌握彼之重心,使彼之重心变化不离我手。若一旦彼之重心脱出我手,我即陷于被动也。穿者,串彼之身也。摧者,重心顺彼劲瞬间平动也。随彼劲,并非全随彼劲,若全随彼意,
必被彼放出矣。随彼劲,要敷彼身、串彼中、摧彼根。比如,若彼之重心前动,我之劲随亦彼向前,然要串其重心,向其前足尖前一寸至三寸之地面处走劲。走劲之瞬有如用线串住其重心顺其向前之势往此处接。此时彼若不能解脱我之串劲及时转换重心,则必前栽,至若是一寸,还是三寸,则视当时情势而定。然而,向前最多不可超出三寸,否则极易被彼借势进肘或反夺我中。少亦不能少于一寸,否则,彼若脚趾有力,则仍不至前栽。在此范围之内,彼进,则必栽。撑,则无支点,亦必栽。彼唯有抢先转换重心。若转换不及,我劲顺之一摧,彼心栽无疑。若彼重心后动,我之劲虽顺其意向后,但我之意要串住其重心,并向其后足跟外沿至其后三寸之地面处走按劲。此时彼若不能解脱我之串中,则其重心必转换不及,我略往前一摧其根,敷必后跌矣,所胃走劲不出三寸。敷、穿、摧言之为三,用之只在一践一裹之中。总之,推手第一要知彼之重心,然后需知如何随彼而动,该往何处走劲。同时要使自己之重心不为人知。一旦重心被人串上,则必陷于被动矣。

"调身之要,一曰整,二曰顺,三曰进。整,即整劲也,身体无论怎样变化调整,总要寓以整劲而不失。顺,通顺也,即重心转换圆活无方、劲势变化通达无碍。我顺,则我易知彼之重心而不为彼所知。彼顺,则彼知我知。若要'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需要'顺'字上下功夫。修习之道可从走架、推手中求之。进,对进也。如彼劲左来,我重心潜换于右,左随彼,而右进。彼劲右来,我重心潜换于左,右随彼,而左进。彼击我上,我重心下潜,上随下进。彼击我下,我重心侧转(不可上浮),下随上进。总要随化随进,二者同步。进即是化,化即是进也。二者不可分也。进则要进彼之中,串彼之重心也。 "

  时有人论拳曰:"形意刚,太极柔,柔能克刚,故太极比形意高妙也。"柳印虎闻之,颇不以为然。柳说:"刚分整、拙,柔分真、伪。拙刚易出,练力便可得之。整刚难求,若无真人传授内外合一之妙,怕是终生未可得也。形意初成于刚,刚至贯通则达柔,何以判之不如太极耶?真柔者乃是转运刚整之劲于周身,求其贯通而不发也,欲发,则随时随处皆可也,故真柔是以刚整为其基也。以余之见闻,能得到整至纯者鲜,能由至纯刚整而入真柔者更代不数人,侪辈中仅见振川、振岱二兄能臻此境。曾则兄亦近于此。伪柔者,无刚整之劲也。因无刚整之劲,与人较量时,不得不靠技巧变化也。虽变,然其不整。虽巧,然其不通。人一旦逼人,即刻散溃或以拙劲缠抱也。此等伪柔安能克真刚乎?当今习太极拳者多犯此病也。近年数次大赛,专习太极者皆一触即败,即源于此病。而振川、振岱、曾则诸师兄及郝月如、杨澄甫诸先生所以能不畏彼刚,盖其自身本有刚整之劲耳。故唯真柔方能克刚,盖此乃寓刚之柔也。"

  柳印虎又说:"刚柔互济可生奇劲。如震抖之劲,即顺、截二劲合一所生。振岱兄于此劲甚妙。他震你头,你即头昏眼黑。他震你胸,你即心颤血乱。他震你周身,你即四肢欲散。欲得此劲,第一,自身整劲出得要快。第二,对彼之劲听得要灵。第三,认彼骨缝认得要切。用时,先顺摧彼劲,即刻以整劲截之。前后只是一瞬,两手一抖而己。欲震其头,先要顺摧其重心,继而以截劲向其颈椎骨缝处走。欲震其胸,截劲要走彼腰椎骨缝处。劲打不到彼脊椎骨缝处,震劲不生。总之,顺不离其重心,截不离其椎缝。上下一线贯穿,如抖绳子一般。然此震劲不可劝用,盖此劲伤人深矣。若施以重手,可使彼脊椎骨节错位,乃至伤彼中枢神经,彼即废矣。慎乎之。 "

  1932年起,柳印虎在镇江开始传授太极拳,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在教拳中,柳教学互长。期商,尤与孙振岱过从较密,所得颇多。时江南太极拳名家陈微明、武汇川、叶大密、陈绩甫、吴兆基等闻柳名,曾先后与柳进行交流,皆盛赞柳技。那时,太极拳家们交流,都是为研究个道理,并非是为了分出我高你低。故或进或退,或你把他放出,或他又把你打出,都很自然,很少有红脸的。打的人并未觉着自己就比对方高,被打的人亦未觉着自己如何丢面子。常常打的人某一手走得漂亮,被打的人跟着一起欣赏。更有,打的人并不知道自己这一手到底是怎么用的,要求被打的人再挨一次,以找出刚才那个劲的走法,被打的人一般也不拒绝,故研究气氛较浓。以后柳印虎去杭州时又与黄元秀进行过交流,给黄元秀留下较深印象。解放后,谈及柳印虎时,黄元秀曾与人说:"习太极拳者众,然多以健身养性为旨。能得其妙用者,屈指可数。柳印虎后来居上,可入此列。"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00: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旧闻48
   ---- 孙禄堂授徒

sjm叙述:
  初,孙老命曹晏海演技,曹示以通背、劈挂、滑拳等。观后,孙老曰:"汝之技,无需再习形意、八卦、太极诸艺,只需换一付腿"。原来,曹上肢已练得颇有功夫,只因步拙腿僵,故在实战中难合其用。于是,孙老未授曹任何拳架,只授曹"飞九宫"之术。"飞九宫"者,乃地插九轩,人在其中以所善诸艺往来穿梭(《拳意述真》中论之甚详)。数月,经孙老悉心教授,曹之步法由拙渐活。于是,孙老又授曹散腿之用。所授散腿皆由八卦暗腿演化而出,因曹已有"飞九宫"之基础,故能得此散腿之用。

  孙老之用腿与众不同,教授时,孙老将双手背于身后,对曹说:"我不用手,只用腿,你随意攻守,注意,三秒之内我必起腿。"言罢,孙老潜步走近,曹刚要出拳或出脚,孙老的脚已抵在曹的心窝处。如此反复多次,总是如此。曹总是夺不着先机,又挡不住、化不开、躲不及,而孙老的腿法很简单,就是一抬腿而已。原来,凡人用腿必先移重心,否则无法平衡,故腿动必先肩动。所以,只要集中注意力,在对手出腿时,一般还是可以作出反应的。然而,孙老出腿时,却无这种迹象,故使人防不胜防。于是曹晏海问:"孙老师,您出腿时,怎么全身竟无一丝迹象,好像凭空出来了一腿?"孙老曰:"这是因为我周身各处都能作为重心,故能出腿时与出腿前一个样。所谓暗腿、第三条腿就是指这种功夫。此需有一定内功基础,才能做到"。于是,曹又得孙老内功修养之传。从此曹只食素,不食荤,以后练成轻功,有"草上飞"之美誉。

  孙老教授曹晏海近身用腿之法。两人相距咫尺,孙老对曹晏海说:"近身亦可用腿,抹踢即是一例。"于是要曹任意进攻。两人相对瞬间,曹突抢中门,孙老一腿早到--膝顶、腿旋、足发,曹急后跳,仍被孙老的腿抹中,曹当即栽倒在地,脸色陡变,虚汗如雨,好一会儿,才得恢复。曹晏海说:"孙老师,您这一脚虽然只是抹了我一下,却使我不仅痛入骨髓,而且心如电击,好像整个内脏都散了"。孙老曰:"此为内劲这威力"。接着,孙老详细讲解了抹踢的练法、用法、变化和走劲。该腿踢出后,在空中的轨迹像个"8"字,速去速收,倏乎若电劲。退一动,就要蕴涵、潜换着足之踩踏、膝之冲顶、腿之旋搓、脚之贯劈,要一气贯穿。其特点是,不仅踢出后要力贯足底,而且整条腿都要有浑圆劲,也就是即使对手躲过了膝顶、足踢,只要被腿抹上同样能发出威力。甚至在脚下潜回收的过程中亦有用足跟劈钉对手之意。非得有很好的控制和利用自身重心变化的能力并辅以一定的内功,才能在实战中用好这一腿。由于曹晏海此时通过"飞九宫"的练习在控制自身重心和内功修为上均有明显进步,故能在月余的时间内初步掌握了此腿的用法。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00: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旧闻49
   ---- 犹龙派太极

六水叙述:
  王逸樵先生是我的师叔爷.当年在天津海关曾任一处长之职.他打的那也不叫"龙形太极".那就是"犹龙四气".因为形若龙动.首尾相连,下盘都是旋转,所以外人名之.据我老师说,好象山东倒有一个"龙形太极",但是,当年曾有前辈亲自去过,一看那不是"犹龙太极".培元尘.门内还叫裴远尘,不能一定,可能是地方语音而使名字发生变化.他是武当山的紫霄宫的道人.和尚之谓不知何人所造?我门内还不知道他是不是和尚或是道人吗?乱认宗祖在早时武术界是不允许的.那种后果也是我们今人所难想象的.
  当年,司星三祖师本来是练的杨派太极.后来在北京外城遇到裴远尘道长.据说那时裴祖师已经一百多岁了,但仍如三十几许!因为有这么一段话曾世代口传下来.裴祖师和司星三先生(两者称谓只能这么称呼了)来到其府上,见正堂正位供着三丰祖师的牌位.裴祖师笑着说:"嗨!你还真行,还供着我的老师的牌位呢."当时,司先生很是生气.说:"我善待与你,你怎么能这样无礼?"裴祖师笑着说:"你看你年届天命,就已经满头白发.我已过百岁,却是一头青丝."这就是裴祖师年龄的得知由来.
  此拳是三盘同练,以应天地三才.这您可以看<武当>今年第四期的我的拙作"犹龙派太极内涵初探"一文.中下盘是显之于外,人可见之.上盘是神练之所,外行难见,见了就不是犹龙太极,也练不出功夫. 看着难,其实不难.因为和别的太极不一样,所以看着不舒服,不理解.
   当年陈发科先生的大弟子,马天行先生赠给张振之师祖爷一首诗中说:"斜肩吊背真难看,位置自然有高见."练犹龙太极很苦,也很难.每天都要走"一字线法",她是别家所没有的,练犹龙太极所必须的.说中下盘就是指的她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00: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旧闻50
   ---- 南京中央国术馆

  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于1928年6月,发起人张之江(1882-1966)任馆长、李景林任副馆长。该馆工作范围包括开展武术研究、教学、编辑出版武术刊物,进行全国武术管理。馆内设理事会为权利机构。初期设少林门、武当门负责业务工作。旋弃两门,改设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该馆教学强调泛学博通,要求学生练打兼能。提倡武术竞技化,设摔(摔跤)、打(散打)、劈(劈剑)、刺(刺枪)为主课。
  1928年10月,中央国术馆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办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简称“国术国考”)。国考分预试和正试。预试为套路表演,依评分取得正试资格。正试的内容包括徒手对抗的“拳脚门”(散打)和“摔角门”,持械对抗的“刀剑门”(短兵)和“棍枪门”(长兵)。正试比赛不按体重分级,三打二胜,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统一的护具规定和要求。经三轮角逐,取中最优等15名:朱国福、王云鹏、张长玉、马裕甫、张英振、窦来庚、杨法武、杨士文、顾汝章、王成章、朱国祯、张维通、朱国禄、马丕智、胡炯。
   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中央国术馆在南京公共体育场国术场举行第二次全国国术考试,来自该馆和21个省、市的438人参加了考试。这次考试项目中正试增加了“搏击”(拳击)。
   这次国术国考共取甲等43名。其中拳术对试(散打)13名,长兵3名,短兵6名,摔角3名,搏击(拳击)重、中、轻3级共9名。参加女子组正试9名选手,皆取为甲等,以鼓励女性习武。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00: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旧闻51
   ---- 杨家旧闻

魏树人叙述:
  汪师曾说,他少年时自家与杨宅都住在内城的西南角,当中只有一直一斜两条街相隔,杨宅坐落在南沟沿的北头(后为纪念七七事变中牺牲的爱国将领佟麟阁将军,南沟沿更名为佟麟阁路),汪宅在东铁匠胡同。得天时地利之便,复遵师爷之命,汪师少年时每天都要到杨家走上一趟拳架请师爷指点,闲来帮师爷端茶倒水犹如孙辈一般。久之,师爷喜爱他勤快肯学,不时带他到住所西边的一座破庙里盘架子说拳。闲暇时常见师爷倒背着手,久久盯着庙檐下的风铃一动不动。汪师不解其意,便问师爷为什么这样看。师爷便将拳艺中以钟喻人的奥妙一一道来,直讲得汪师豁然开朗。汪师曾在师爷的房中见过一张图上面标示着祖孙三代的功夫进阶。全图共有十三层台阶,最高处绘着一座南天门,第八层台阶上标着祖师爷杨露禅的名字,健侯公排在第六层台阶上,班侯公在第五层,少侯公在第四层,当时汪师曾就此图请教师爷太极拳的功夫等级,健侯公答曰,第一层为懂劲,第二层是能用劲……,到第十三层才能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并说杨家没有人达到第十三层的境界,自己没得到凌空劲……。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00: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旧闻52
   ---- 吴图南回忆练习太极拳的经历
摘自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
自叙
......他检查出我患有:先天性肝炎、先天性肺结核、先天性癫癇。他说:很难治好,因为是先天胎裏带的,我得慢慢调理他。经过相当时间的调理,我的病渐渐好转。後来李大夫向家长建议说:最好叫这孩子练练功。那时清朝北京地方上有各种功房。此如学写字、绘画的叫书画房。练弓刀石的叫弓刀石房。练拳的叫拳房。於是我在九岁那年由家长带我到练拳的功房去。教拳的老先生是全佑先生。由他的儿子爱绅号鉴泉教我。我一方面由李人大给治病,一力面练拳。练什么呢,就练太极拳。我跟监泉先生学了八年,後来由鉴泉先生介绍又跟杨少侯先生学了四年。前解後共学了十二年。

练功苦难挨,曾经想自杀
  那时候练拳练的很苦。传统的太极拳有一种形式的练法叫定式。比如揽雀尾分六个动作,按每个动作去练定式。定着不动要定多少时间呢,定六个呼吸,然後再换势。揽雀尾要用三十六个呼吸,差不多两分钟才能定完。正常人每分钟营十八个呼吸,以此类推,全套拳有二百六十八个动作,你看要定多长时间?所以那时定的我筋疲力尽,汗流浃背。
  到冬天天气严寒,练完拳穿的鞋像淌过水一样,一脱掉可以倒出汗水。可是这么一定,把肝炎、肺结核、癫痫全定没啦,身体逐渐强壮起来。也不一着急就死过去了。我的两条腿因为抽疯,左腿比右腿短二寸,後来练拳要练碘筋,结果也碘好了。提起碘筋好厉害,找一棵树,叫我背靠着树,我的两只手向後反抱着树,身体扳直,老师在前边用脚把我的底腿勾住,树上钉一滑车,有一皮兜兜住我一条腿的脚後跟,往上拉,把脚趾拉到脑门,再把拉绳拴住,定住不动。这样还好些,住後碘筋要把脚心拉贴在後脑勺上,这个罪真够受的。那时我做梦都害怕它。如此类推,什么撼腰、踢腿、铁板桥……等等,先折腾出来弄好了才开始练拳。过去练拳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开始就去摸鱼。要把上面说的功夫练出来,其实人人练都能成,就看你练不练,如真练就能成功。那时像我这么个病孩子,一折腾实在是受不了。我曾经想跳井自杀。有时老师看见我怕苦,责备我说:又想病好父怕吃苦,没出息。後来我想一个人为什么叫人说没出息呢。我是蒙族人,我的祖先在元朝时曾经打到日耳曼。我怎么变成没出息的,—定要有出息的。 学各样推手,练三步功夫就这样我把定式练拳练完了,再练打手。
  打手就是推手,那时叫打手,後来传到上海以后才改叫推手。练打手先练单手推,两人谁也别不住谁之后再练双手推。由平推、立推、斜推,好像个女字形,把这些路子推纯熟以後,两个人身体逐渐向下矮,边往下矮边推,一直到身体擦着地而去推。如用手一捋对方,自己的身体向後擦着地撤回去,等向前出去时,身体父擦着地出去,如同蛇一般左右回旋。各位听起来容易,可练起来就难了。记得有一次老师跟我说:你拿个筐去砖瓦铺买二斤疙瘩炭去。我以为老师有用处。就到砖瓦铺买了—斤,多买了—斤,交给老师。老师说:我在跟你说笑话,叫你把炭烧红了,好烤一烤你的筋。经过苦练,不动步的推手才算练成了,再练动步的推手。不动步的推手是正的,叫棚捋挤按四个正方;动步的推手是斜的,叫采例肘靠四个斜角。当然不是绝对的,正与斜是互相牵涉的。
  老师教你时,他站在中央,身子一转用手—采,你在外圈要随着紧跑,跑了冬少步,刚追到头,他一转身又去了,你又紧跑再去追,所以练得满头大汗。后来我研究易经才知道,这就是得其圜中不支离,意思足围绕着一个园心去跑外圈时,不支也不要离。听着也很容易。但这劲头很难掌握好的。总之这仅是素材,也就是才练了个大概,然後才开始练功。
  练功自先要练松功,这松功可难了,要由脚趾、脚腕、膝盖、腰、两肩、上臂、小臂,手腕、手指、脖颈的七个颈椎除了头颅之外全要松开。这么一练差不多把人给拆散了。然後再练太极拳的三步功夫:第一步功夫叫着功,太极拳毕竟是个拳种,这么—来干什么使,那么一去干什么用,如揽雀尾是干什么的,单鞭为什么要那样一转,一着一式,二百六十多个动作都弄熟了,都会使了,但还不算成,因为你只知道死谱,不知道变化,故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变化。第二步功夫叫劲功,为什么叫劲功不叫力功呢,因为它不尚拙力,都是柔柔轫韧的,但这裏边东西很多,等把劲功练完了,往下练更难了。第三步功夫叫气功,我说的气功不是外边练的气功,我说的是太极拳裏边的气功,它的练法可分两部份:一部份是运气,运气是把气运到周身,想叫它到哪裏它就到哪裹。周身内外由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无一处不能运气,身体也无一处不能打人的。你如不信可以试试,我用手指指你的手心,你会感觉有气的。你也可以随便往哪裹按我。我那裏就能打你。另—部分是使气,既然能做到运气了如何能使气出於你的身体之外,而又能达到对方的身体上去,然後要使你的气跟对方的气沟通,两个人变成一个,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自如了。你想叫他跪下他就跪下,你想叫他躺下他就躺下,他这个人就受你控制了。这个功夫很不好练,我前后练了十二年,十二年的时间很长了。我再愚鲁也不至於糊涂,为什么跟它干上没完呢?其中必然有它的兴趣和滋味。就如同吃橄榄一样,初食很涩,愈吃愈清香可口。这时候我练出甜头来了。身体也强壮起来了。

杨少侯教拳,连摔兼带打
  我是吴鉴泉先生的第一个徒弟,後来他又介绍我跟杨少侯先生学拳,这位老师很厉害,连摔带打,跟他学拳,他—伸手我就来一个后仰,又一下把我撞到墙上去。我们家那时候住的房很大,练功的大厅当中有六扇风门,晚上关门要上木拴,门的两边各有一个铁套环钉在柱子上,上拴时把木拴横插进去。我印象最深的—决是,老师一撒手,我的腰正撞到门柱的铁套环上,疼痛难忍。老师说:怎么啦,没志气。我连忙说:有志气,有志气。可是再来的时候,我要躲着点那柱子上的铁套环了。那时我家裹的桌子椅子是红木的,椅子背打掉了变成个橙子,凳子面板砸没了,变成个火炉架子。後来每逢老师来家裹教拳,我祖父叫人先将家具摆设挪开,预备着摔打。练功时老师怕我偷懒,由厨房抬来四张油桌,油案桌腿较高,是厨师专为站在那里切菜用的。把这四张油桌拼起来,叫我钻到桌子底卜去练,如同练太极拳着功裏有个矮式叫七寸靠,就是用自己的肩膀去靠对方小腿上的七寸之处。差不多的老人都知道那时候我受的许多罪。总之我认为要把太极拳练好,除了要有真传之外,你必须要有万夫不挡的勇气,要有百折不问的毅力,否则必然是功败垂成。我和杨少侯先生学完四年,他说:你差不离了,我要走了。那时候的老师有良好的风格,虽然他依靠教徒弟吃饭,但当他教完之後,就告诉你教完了,他就走了,你再请他也不来了。只是到过年过节时大家再聚会。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00: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家拳旧闻53
   ---- 陈氏太极拳的一个历史问题
               
请教一个历史问题              
  本人在顾留馨著《太极拳术》一书中看到:陈照丕到北京后,有好友好事,在一家报纸上刊文说,今有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传人陈照丕到京,各路好手可前来试技交流。结果,许多拳手手拿报纸前去交手,无人能胜,来人越来越多,朋友便劝其在某庙前设擂,连打十六天无敌手,陈氏太极始名声大振,各团体、院校纷纷聘请教拳。后来,时任南京市长多次邀其到南京教拳,北京方面又苦苦挽留,陈照丕便荐其三叔到京教拳。
  现在有的地方说,陈发科在京设擂十七日无敌手,扬名北京,有的说是陈照丕在京打擂遭败,回来请三叔前去打擂。到底真实情况如何?我想顾留馨作为陈发科的弟子,其所言当更可信,请各位朋友议一下。
               
松松叙述:       
   杨氏南下后,有一陈沟人与同仁堂岳府相识,推荐陈家人来京教拳。在旧社会上层人士是有这种爱好的。当时陈发科和堂侄照丕(陈正雷的大爷)在家乡类似保安团的部门供职,

  陈发科是农民出身,先叫曾做小商贩,见过点世面的陈照丕抵京,但问题来了,人们都知道杨禄禅是从陈家学的,但陈照丕只会老拳架和斜身一进一退的打手,加之当时杨氏已居北京几十年,在应酬和场面上要比从小地方来得陈氏强的多,所以并没有多大市场。要知道,在今天也不完全是靠本事吃饭的,教拳是三分本事七分人缘。所以,后来勉强支撑的陈照丕请堂叔来京,但受到当时在京同行们的压制,也不是效果很好,到解放初的时候,陈发科登记教授的还是炮捶,不叫太极拳。当然,顾留馨同志和唐豪等人的书对陈氏太极拳的发展确实功不可没。
                     
空空叙述:                    
   顾留馨特别讲义气,他是陈兆奎最佩服的人之一。任过上海的体委主任。是他介绍陈到上海教拳。但当时上海的太极拳混乱,陈无法正常教授,故才当了大家的面打了一位空劲大师,用的是背折靠,人一按肘就飞了出去。陈这才在上海站住脚。
   我想当年陈兆丕的功夫不一定能在北京站稳,陈虽号称全国无敌手,但北京可是藏龙卧虎之地,他虽设擂,但真正的大师是不会亲自打擂的。因此,擂台上的赢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
   而实际上陈发科在北京的名气也是在56年全国大比武后才真正响亮的。但后时逢文革,太极拳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几乎到了出现断层的局面。实在另人心痛。要知道,你功夫不到,师傅不教,仅靠看书是不行的,看了也是天书。个人想法,见笑!

无极氏叙述:       
一摘自《武当》杂志

  顾留馨,1908年生,上海市人,1925年在上海南洋高级商校毕业,考入文治大学。1926年从刘震南学六合拳,1927年人陈微明致柔拳社,然后参加汇川太极拳社学杨式太极拳,两次学拳均不满一年,养生拳架尚未练顺,更谈不上任何太极功夫。顾氏于1934年人共青团,不久又加人中国o(︶︿︶)o 唉。因其对革命有功,解放后曾任黄浦区区长,1950年任上海市武术协会主席,后来又主持市体育宫工作,成为上海武术界最高领导人
                 ......
  顾氏本身并非武师,却以武坛盟主自居,说一不二。顾留馨组织各路拳师参加学习,首先关注田兆麟。因其继承健侯、少侯、澄甫三位宗师之大、中、小拳架及推手、散手、器械技艺,集杨家功夫之大成,故请其献宝,揭示杨家秘传真功。田兆麟功夫乃数十年挨打、苦练而成,岂肯无缘无故轻易泄漏?于是他摸摸光头装糊涂,推托道: “吾年纪大了,都不记得了。”田作霖、陈微明只知练拳必须有真功夫,不知一切均须服从党的领导,见顾氏毫无功夫,自然心中不服。
                 ......
  顾氏深知功力深厚之第四代杨门前辈无法驾驭,一方面鼓吹陈王廷造拳谬论,褒陈而贬杨。另一方面,将傅钟文升格为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借助各种传媒大树特树,并且故意冷落田兆麟、田作霖、陈微明等资深前辈,聘请傅钟文在体育宫教杨式拳架,聘请张玉在武协教杨式推手。陈微明因爱徒赵敌七被人暗杀、独子陈邦武英年早逝,心灰意冷,吃素念佛,又遭唐豪、顾留馨批判,愤郁而终。田作霖晚年贫病交迫,丧葬费由复兴公园武术组长张玉出面募集。田兆麟空有一身功夫,甚至不能在体育宫谋一个教练职位,只能以民间艺人身份,在公园设场授拳,无固定工资收入,有时不免借酒消愁。某弟子送两瓶高浓度白酒,与田师伯共饮。弟子走后,田师伯举杯独酌,将所剩之白酒饮完。翌晨,家属呼唤田师伯起床,始发觉其酒精中毒身亡。此后学习杨式太极拳者日渐增多,不过是徒有其表之柔软晨操而已。欲觅“哼哈二气”、  “出手见红”、 “四两拨千斤”之杨氏太极真功夫,可谓难上加难。传闻四川李师伯、杭州牛师伯以及海外董、杨、郑师伯一脉真传尚存,吾辈当焚香祝祷,望其发扬光大,保存杨门武技之精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05:35 , Processed in 0.23319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