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1 11: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可见,七夕日在台湾上述地区,除流行乞巧等常见的节日习俗外,还尚有纸糊供奉织女“七娘妈亭”彩亭的特殊习尚。七娘妈,又称曰‘七星娘’。谓七星娘为幼年子女守护之神,为年达十六岁之子女祈求美好的未来。这与海峡彼岸的石塘箬山以“小人节”的祭拜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石塘箬山“小人节”的祭拜,是小孩出生后,年年当生日过,直至十六岁。而台南、高雄等地,据上述文献的文字记载,似乎只在16周岁才进行一生唯一的一次。祭祀的执着,繁琐,持久显然大陆的石塘箬山显然要比台湾一些地区丰富。说它来自台湾,证据似乎不充分。那么,它究竟是从何而来呢?
三、北宋京城七夕风尚的遗存和滥觞
穿过元明清三代七夕地方风习的云雾,追根溯源,我发现当今温岭石塘箬山“小人节”的祭拜和台湾台南、高雄七星娘娘神诞祭祀,殊途同归,共同源于北宋期间京城开封流行的七夕时尚。宋代文人笔记颇多记录。
《梦华录•七夕》云:
七月七夕 , 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 , 皆卖磨喝乐 , 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 , 或用红纱碧笼 , 或饰以金珠牙翠 , 有一对直 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兔雁、 鸳鸯、鸿鸦、龟鱼之类 , 彩画金缕 , 谓之 ' 水上浮 '。 又以小板上傅土 , 旋种粟令生苗 , 置小茅屋花术 , 作田舍家小人物 ,皆衬落之态 , 谓之 “谷板 ” 。又以瓜雕刻成花样 , 谓之 ' 花瓜 '。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窟儿 , 请之“果食花样”, 奇巧 百端 , 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胃者 , 如门神之像 , 盖自来风流 , 不知其从 , 谓之“果食将军”。又以?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 , 生芽数寸 , 以红蓝 彩缕束之 , 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七夕前三五日 , 车马盈市 , 罗缔满街 , 旋折未开荷花 , 都人善 假做双头莲 , 取玩一时 , 提携而归 , 路人往往磋爱。又小儿 须买新荷叶执之 , 盖效聋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 , 竞夸鲜丽。至初六日七日晚 , 贵家多结彩楼于庭 , 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 , 或儿童裁诗 , 女郎呈巧 , 焚香列拜 , 谓之“乞巧”。 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 , 次日看之 , 若网圆正 , 谓之 “得巧 ' 。里巷与 妓馆 , 往往列之门首 , 争以侈靡相向。
《梦梁录.七夕》:
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傍晚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责之家,于高搂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赡斗列拜,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振小盒盛之,次早现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内庭与贵宅塑卖磨喝乐,又名摩候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衤阑]座,用碧沙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又于数日前,以红[火鹿]杂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禁中意思蜜煎局亦以鹊侨仙故事,先以水蜜木瓜进入。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候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下改,不知出何文记也。
反映南宋杭州风土人情真实风貌的《武林旧事•乞巧》,对此也有记录:
立秋日 , 都人戴揪叶 , 饮秋水、赤小豆节物 , 七夕节物,多尚果食、茜鸡。及泥孩儿号 “ 摩喉罗”,有极精巧 , 饰以金珠者 , 其直不赀。并以蜡印凫雁水禽之类 ,浮之水上。妇人女子 , 至夜对月穿针。侸饤杯盘 , 饮酒为乐 , 谓之“乞巧 ” 。及以小蜘蛛贮盒内 , 以候结网之踈密 , 为得巧之多少。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 , 手持荷叶 , 效颦摩喉罗。大抵皆中原旧俗也。
七夕前 , 修内司例进摩喉罗十卓 , 每卓三十枚 , 大者至高三只 , 或用象牙雕镂, 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 , 悉用镀金珠翠。衣帽、金钱、钗组、佩环二真珠、头须及手中所执戏具 , 皆七宝为之 , 各护以五色续金纱厨。制阃贵臣及京府等处 , 至有铸金为贡者 , 宫姬市娃 , 冠花衣领皆以乞巧肘物为饰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