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乌鸦

[國醫膳食之道] 【名医名方录】不断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P><b>【滋阴除湿汤】</b></P><P>  [组成] 生地30克,元参10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地肤子10克,蛇床子10克。

    [功效] 滋阴养血,除湿润燥。

    [主治] 慢性湿疹、亚急性湿疹、脂溢性皮炎,异位性皮炎反复发作者。

    [用法]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方解] 慢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化而来,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甚为复杂。年高体弱者,精血渐衰,加之渗水日久,伤阴耗血,遂更致阴虚。阴虚为本,理当滋阴培本扶正,但纯用滋阴则有助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性粘腻,湿邪偏盛,蕴郁肌肤,则发而为湿疹。邪盛为标,理当得湿治标祛邪,但继用利湿则有伤阴伐正之忧,本病辨证属阴虚湿恋之证,故治拟滋阴除湿之法,滋阴扶正可以抵邪外出,除湿祛邪亦有利于正复,故滋阴除湿,并用不悖,使湿去阴复,病安而愈。方中以生地、元参、丹参、当归滋阴养血和营,补阴血之不足,防渗利诸药之伤阴;茯苓、泽觉泻利湿健脾,祛湿邪之有余,制滋补诸品之腻滞,使湿去而无伤阴之弊,阴复而无助湿之嫌;白藓皮、祛湿止痒,合而为剂,有滋阴养血,祛湿止痒功能。故慢性湿疹,证属阴虚湿恋者,用之每收显效。

    [按语] 凡由于渗液日久,阴伤血耗,皮肤干燥,脱屑发痒,舌红少苔,或舌淡苔光等证属阴虚湿恋者,均可投用本方。

    [典型病例] 赵某,男,年近八旬。

    双膝下至足背泛起湿疹6年余,反复发作,皮肤呈黯褐色,表面粗糙,覆有干痂皱皮,下腿紧胀刺痒,搔痒处糜烂渗水。某医院诊为慢性湿疹,经中西药调治,疗效不显。初诊时,自述刺痒难忍,反复搔抓,糜烂渗水增加,结痂连片,干燥脱落,此起彼伏,痛苦异常,伴有咽干口渴,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沉滑。诸症杂沓粉纭,虚实相兼,然以热诸症较为突出。初予龙胆泻肝汤化裁以清热利湿,外用生地榆、黄柏水煎温敷患处。5日后复诊,诸症同前。虑其热久羁,非数日所能清利,仍投原方内服外敷,续用10日。三诊:诸症仍有增无减,口燥便干,痂皮脱落更甚。患处湿敷,敷则渗水止,停则水湿出,刺痒难忍,夜不能寐。利湿而湿不除,清热而热反甚。治不中的,必有因未审。细观察其形赢体弱,肌肤干燥失润,虽口咽干燥但饮水不多,舌红绛少津,脉沉滑细无力。辨证为阴虚于内,湿盛于外,本虚标实之证,法当滋阴除湿。处方:生地30克,当归12克,丹参15克,玄参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藓皮10克,蛇床子10克,水煎服,每日1剂。7日后复诊,咽干口燥好转,刺痒稍减。效不更方,连服半月,瘙痒明显减轻,夜卧转安,患处糜烂渐收,大片痂皮脱落,唯肤色变化较慢。遂在原方基础上加红花、牛膝、黄柏以活血化瘀,清利湿热;酌配砂仁、x29711d理气调胃,而生地、玄参久用滞脾碍胃之弊。坚持治疗半年多,基本治愈;双下肢皮肤恢复正常,唯色素沉着未去。</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P><b>【清中消痞汤】</b></P><P><FONT size=2><b>组成:</b> 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
  
  <b>功能:</b> 养阴益胃,清中消痞。

  <b>主治:</b> 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

  <b>用法:</b>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两小时温服。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一天。俟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停药,服药过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药物。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需坚持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

  <b>方解:</b> 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疏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栀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络;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门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诸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b>  加减运用:</b> 泛恶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太子参易沙参;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气逆咽梗不适加旋复花、生赭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清薄加山药、扁豆,减栀子、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FONT>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P><b>【逐瘀调经汤】</b></P><P><b>组成:</b> 当归10克,赤芍10克,五灵脂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益母草15-30克,肉桂3克(后下)。

  <b>功能:</b> 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b>主治:</b> 临床上表现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经,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

  <b>方解:</b> 本方从《医宗金鉴》(妇科心法)琥珀散化裁而成脱膜散,又由脱膜散加味而成。方中肉桂、五灵脂、三棱、莪术四味药,肉桂、五灵脂温经化瘀,且有止痛作用。子宫内膜病症之所以形成,主要是肾阳不足,气化不及,痰浊与血瘀互凝所致,欲逐其瘀,必当温补肾阳,此肉桂之所以用也。痰瘀互结,非一般化瘀药物所能瘳,三棱、莪术攻逐血瘀,且有消散症瘕之能,故非此不能脱膜,此棱、莪这之所以用也。原方用散剂吞服,鉴于临床,病重药轻,不足以除痛,故又加当归、赤芍、益母草养血行血,增强子宫收缩力和紧张性,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但是,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在行经的初期(1-2天)或行经的中期(2-3天)最为适宜。

  <b>加减运用:</b> 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克、杜仲10克、狗脊10克,必要时亦可加入制附片6-9克,艾叶10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进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神疲乏力,小腹作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10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煨木香5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亦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腹痛剧烈,胀痛拒按者,加入延胡10克、炙乳没各6克、景天三七10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炒蒲黄6克(包煎)、血竭粉6克分吞、花蕊石15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胸闷烦躁、舌苔黄腻者,加入制苍术10克、炒柴胡5克、炒丹皮10克、钩藤15克,以清除肝经湿热。若烦热口渴、大便干燥者,可加枳壳10克、大黄6克(后下),以增强逐瘀脱膜的功能,达到迅速缓解病情之目的。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P><b>【加味桂枝汤】</b></P><P><b>方药组成:</b> 桂枝3克,白芍6克,生姜2片,红枣3枚,清甘草3克。

  <b>功能:</b> 调和营卫,促醒胃气。

  <b>主治:</b> 腠虚汗多,纳呆厌食。

  <b>用法:</b> 本方量少味不苦,每剂煎一次,约小半碗,分二次温服,患儿喜饮。

  <b>加减运用:</b> 见有不同的兼证,须加味处理。如舌红花剥,阴液不足者,加养胃生津之品,玉竹、百合、石斛、麦冬、生扁豆、生地等斟酌选入;鼻衄加白茅花、藕节;便秘加生首乌以润之,切忌泻剂;寝汗淋漓者,加麻黄根、糯稻根以止汗;舌淡阳虚,可入附子;虚寒腹痛,倍芍药加饴糖等等。至于新邪感袭,须辨其轻重而别作化裁。

  <b>体会:</b> 目前流行的小儿厌食症,是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加上喂养不当,漫进滋补,久之脾胃生化机能失常。有的父母还要强喂、打骂,更造成小儿精神紧张,营养紊乱,出现形体更弱,腠虚汗多,面色不华症状。经仔细观察,发现患儿大多舌净苔少,腹软无积,大便坚硬,容易感冒发热。凡此种种,都因食养不当,营养过剩之故。此症既无积可消,又胃不受补。 从中医“脾胃主一身之营卫,营卫主一身之气血。”的理论考虑,分析此病是由脾胃不和而影响营卫失调,需采用鼓舞营卫的方法来振奋胃气,于是投以桂技场加味治疗,数剂后营卫和,胃纳开,疗效满意。 在长期实践观察中,验明此方实为一个体质改善剂、强壮剂、神经安定剂,或里虚里寒、中焦化源不足、潜在虚质的一贴调节剂。尤在泾说;“此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 此方能调和营卫,促醒胃气,使之思食,故称此为“倒治法”。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P><b>【清肝化脂汤】</b></P><P><b>方药组成:</b>大黄15g,枳实15g,厚朴10g,小叶野鸡尾30g,茅根、车前草、山楂、干葛、赤芍、丹参、泽兰、三棱、莪术、当归、玄胡、郁金、白芍、柴胡、制香附各15g,甘草3g。

  <b>功能:</b>通腑泻热,化脂清肝。

  <b>主治:</b>脂肪肝

  <b>方解:</b>本方以大黄、枳实、厚朴,即大承气汤为通腑主药,使湿热之邪从大便排出;小叶野鸡尾、茅根、车前草苦寒以佐大承气汤清热解毒;山楂、干葛、赤芍活血化脂,以清肝经之瘀脂;丹参、泽兰、三棱、莪术、当归、玄胡、郁金活血化瘀;白芍、柴胡、香附疏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清肝化脂之效,为治疗脂肪肝之有效方。本人用此方治疗脂肪肝,疗效满意。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P><b>【松粘汤】</b></P><P>功能:通脏行气、活血化瘀、降浊利湿、缓急止痛。
  
  组成:生黄芪15克,皂刺15克,生苡仁30克,海藻15克,赤芍10克,丹参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炒菜菔子15克,蒲公英30克,槟榔10克,生大黄10克,黑木耳10克。
  
  主治:手术后肠粘连。适用于外科手术后,有屡发腹痛病史,疼痛多在进食后发生,阵发加重。伴不同程度腹胀,肠管充气,矢气和排便后可减轻,部分病人伴有呃逆,呕吐,大便秘结。腹部听诊肠鸣音亢进,舌质红、欠润,苔薄黄或浊腻,脉弦数、沉滑或沉涩。
  
  用法:每日1剂,加冷水适量浸泡20分钟后始用武火煎开,然后用文火煎30分钟,如法煎3次,药液混合分早中晚3次服用。便秘者大黄后下,10~15剂为1疗程。
  
  方解:手术后肠粘连,属祖国医学“肠结”范围,病机责之特异体质或为禀赋不足,因手术戕伤正气,气滞血瘀,湿渍浊聚,致肠络粘连,食积格阻,升降悖逆,脏气不通,传导失职。松粘汤根据病机立法,针对性选药,方中黄芪、皂刺、海藻、生苡仁化浊行湿、松解粘连;丹参、红花、赤芍活血化瘀、疏导肠络;莱菔子、槟榔沉降逐排胃肠滞气;生大黄、蒲公英清热解毒、除积通便。全方疏通气机,活血化瘀、宽肠缓急,故能祛腐除积、祛痰生新、解痉止痛、松解粘连。
  
  加减运用:气虚加党参、黄芪各20克;血虚加当归、川芎各10克;病程日久血瘀加三七3克(冲服)、紫河车10克;阳虚加附片3~10克;大便干结加生地15克;腹胀加枳壳、厚朴各10克;呕吐呃逆加竹茹10克、代赭石30克;腹痛不止加白芍30克、甘草6克。如欲巩固疗效,症状消失后可按原方2倍剂量加三七20克、当归20克烘干研末过筛装胶囊,每次服3克,每日3次,远期疗效可靠。</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P><b>【利胆解郁场】</b></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32 border=0><TR><TD><DIV align=right></DIV></TD></TR><TR><TD>
</TD></TR><TR><TD vAlign=center width=561>〔组成〕柴胡15克茵陈50克马齿笕15克元胡15克银花15克川枧子15克
  
  〔功能〕疏肝理气,利胆解郁。
  
  〔主治〕适用于慢性胆胀病。症见胆区疼痛,并向右肩背放射,纳呆口苦,胁痛腹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而数者。
  
  〔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早饭前,晚饭后30分钟温服。服药期间,停服一切与本病有关的中西药物。
  
  〔方解〕方中柴胡、川谏疏肝理气止痛;茵陈清利湿热;银花、马齿觅清热解毒;元胡理气活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利肝胆、理气止痛之功。
  
  〔加减〕偏少阳证加黄芩15克、胆草15克、清半夏10克,水煎服,并同服紫金锭;偏湿热加水通15克、滑石75克、郁金助克、青皮15克,水煎服,并送服紫金锭一锭;见胆郁证者,减银花加砂仁壳10克、香橼15克,水煎服。
  
  〔按语〕本方虽为慢性胆胀病而设,但从组成来看仍为一首祛邪之剂,故病虽为慢性,但证当属实,对于虚证胆胀,则不宜之。
  
  〔典型病例〕何某,女51岁,1986年11月10日初诊。3年来,阵发性有上腹部疼痛,并向右肩背放散,曾多次用西药治疗,时好时犯,反复发作,常因食脂肪后诱发。近日来疼痛加剧难忍,症见有上腹部疼痛,可向右肩背放射,身热、身重,心烦口渴,纳呆不欲食,皮肤微黄,尿黄沙、大便于,青红苦黄、脉弦滑而数。B超示:胆囊壁欠光滑,提示胆囊炎。中医诊断:胆胀湿热证候,投利胆解郁汤加水通15克、滑石75克、郁金30克。青皮15克,水煎服,同服紫金锭一锭。共服11剂,症状大减,B超正常,再取6剂,诸症皆除。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照常参加工作。
</TD></TR></TABLE></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P><b>【金菌茶】</b></P><P>〔组成〕茵陈金钱草(等分)
  
  〔功能〕清热利胆、利湿。
  
  〔主治〕胆囊术后综合征、单纯性胆囊炎。
  
  〔用法〕上药适量,开水浸泡当茶饮用,一日数次,长期饮用不再复发(症状完全缓解后再坚持服用二周停药)。
  
  〔方解〕方中茵陈苦辛微寒,入肺胆脾经,功擅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金钱草苦酸凉,入肝胆肾膀胱经,功擅清热解毒,利尿排石。二药皆入肝胆,均有清肝利胆之功,且都含挥发油,开水泡茶较易保存其有效成分,放疗效卓著。
  
  〔按语〕胆囊术后病人部分出现有上腹痛、向肩背放射、发热、恶心、食欲不振等症,西医称之为“胆囊术后综合征”。对此,无法再行手术,抗生素使用治疗效果不著且易复发。鉴此。刘老立此方,简便易行,患者乐意接受,并有药到病除之效。值得推广,可以师法。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P><b>【舒肝汤】</b></P><P>〔组成〕香附10克郁金10克枳壳6克赤芍15克枇杷叶10克藕节15克川芎9克百合15克
  
  〔功能〕舒肝理气,行气活血。
  
  〔主治〕胆囊炎、急慢性肝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肋间神经痛等。证属肝气郁结、肺气怫者。临床以胸胁闷痛或呼吸迫促等气机不得舒畅之症为特点。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方解〕方中主以香附行气之中兼能理血,辅以郁金,破血之中兼能理气;主以枳壳入脾、肺而理气消胀,辅以赤芍入肝经而活血散瘀;杷叶专入气分,、降肺胃之气逆;藕节专入血分,宣经络之瘀滞;川芎活血兼能行气;百合养阴柔肝以润燥,并防诸气药辛燥伤津之弊。诸药相伍,功能行气解郁,舒肝理气,使气行血运,源洁流清。
  
  〔按语〕胆囊炎尤其慢性者治疗颇为棘手,目前多以疏利肝胆、清热解毒利湿之剂统治,有效有不效。盛老舍柴胡、茵陈、金钱草等品不用,另辟溪径,从肺肝论治,从气血入手,创舒郁汤,疗效颇著。盖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不畅,诸气愤佛;肺气一调,诸气皆畅。肝主疏泄,喜调达,恶抑郁。肝气郁结,肝病(包括胆囊炎)乃生,故肝病应以调气为主。又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反之亦然。所以,调气不忘活血,理血不忘调气。气血同调,肺肝兼治,故顽症可愈。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P><b>【金钱开郁汤】</b></P><P>〔组成〕金钱草30克柴胡9克枳实9克白芍9克炙甘草3克郁金9克乌贼骨9克浙贝母9克
  
  〔功能〕疏肝利胆,解郁镇痛,清热化石。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方解〕本方取柴胡疏肝达郁;枳实理气污浊;白芍缓急止痛;甘草益胃缓中;郁金解郁止痛;大贝母化痰散结;乌贼骨中和胃酸;金钱草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现代研究表明其有利胆,并能促肝细胞的胆汁分泌,肝内胆管内胆汁增加,内压增高,胆道括约肌松弛,而使胆汁排出,还能使小便变为酸性,而促使存在于碱性条件下的结石溶解。综合全方,具有利胆、消炎、排石之功。
  
  〔加减〕若兼脘痛者,加公英、甘松、天仙藤;若明虚血热。烦躁、头昏头痛者,则去柴胡,加焦山桅、决明子、旱莲草;若兼瘀血者,加川芎、当归、丹参或失笑散。
  
  〔按语〕乌贼骨与浙贝母相伍为一有名的乌贝散(青海王药雨制),专治溃疡,疗效颇著。魏老移用于胆囊炎、胆石症,让人匪夷所思,想必魏老定有所本,否则不会随便移用。考历代本草,唯《本草纲目》谓“乌贼骨,厥阳血分药也,其味咸而走血也;厥阴属肝,肝生血,故诸血病皆治之”入肝的记载;治疗结石、胁痛均无记载。作者认为,乌贝治疗结石、炎症可能与下列二个因素有关:一是其味咸,能软坚散结,软化结石。二是肝主酸,”酸主收主敛,结石因酸生焉;乌贝制酸胜酸,肝之酸收、敛性被遏,结石不复聚敛。究竟机理何在,有待探究。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P><b>【加味五金汤】</b></P><P>〔组成〕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 10克 川郁金 10克玉米须 15克。
  
  〔功能〕清热利胆,化结排石。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孟肾炎、膀肌炎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方解〕方中金钱草为大金钱草苦酸凉,入肝胆肾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排石;海金砂甘淡寒,入小肠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鸡内金入脾胃小肠膀胱经,健脾胃、消食滞、止遗尿。化结石;郁金辛苦寒,入心肝肺经,行气活血,疏肝利胆;金铃子清热利湿、理气止痛;玉米须甘平,利胆、利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胆、消炎排石之效。
  
  〔加减〕肝胆结石加枳壳6克、朴硝6克;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后入);尿路结石加石苇12克、猫须草12克;有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按语〕中医认为,饮食厚味、劳逸失宜,则湿热内蕴,郁于肝胆,不通则痛,内灼胆汁,炼液成石,或湿热蕴于下焦致淋,煎熬尿液则成石淋等。本方即针对湿热内蕴、炼液成石这一病理特点,而采用清热利湿、化结排石的药物配伍组方。验之临床,疗效颇著,不但病情能得以控制,而且结石也多随之而化。
  
  〔典型病例〕林某,男,60余岁,1984年8月就诊。患者侨居印尼40余年,4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有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小便经常色黄如茶。因年老不愿手术,此次以家乡甲子年灯会,特返国观光,前来求治。俞氏鉴其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嘱其连服30剂,以观后效。未服药前,曾作B超检查,服药后又作检查。处方: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京丹参12克、绵茵陈15克、山桅子6克、川黄柏6克、制大黄10克(便通停用)。水煎服,连服30剂,每天1剂,日以金钱草、玉米须各20克,水煎代茶。患者服30剂后,又作B超检查,胆囊未见结石,右胁胀痛亦除,小便黄色消失,患者喜甚,登门道谢。嘱其原方带往印尼,如有发病,可照原方再服。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P><b>【金钱利胆汤】</b></P><P>〔组成〕金钱草60克平地木30克板兰根30克枳壳9克柴胡3克赤白芍各9克生军3克(后下)生甘草3克硝矾丸 4. 5克(分吞)。
  
  〔功能〕疏肝清热,利胆排石。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胆湿热者,临床以胁痛、寒热、厌油口苦、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方解〕方中金钱草功擅清热利湿,利胆、溶石、排石为君。硝矾九、生军利胆排石、溶石为臣。板兰根、柴胡、枳壳疏肝清热解毒;赤白芍、平地水养血、凉血、活血为佐;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胆、排石之效。
  
  〔按语〕胆囊由于解剖和生理上的特性,胆囊结石不易排出,目前尚无特效中西药物。临床上将炎症消除(暂时),即算收效。张老处方,不在排石,”重在溶石(金钱草,硝矾九均有很好的溶石作用),冀大石化小,小石化了(更小),最后“了”随胆汁入肠排外,以收全功。思路之新,用药之巧,足可师法。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P><b>【变通一贯煎】</b></P><P>〔组成〕生地12克首乌9克拘杞9克茵陈12克虎杖12克生大黄6-9克(后入)生山楂12克鸡内金3克(研粉分吞)麦芽12克玫瑰花3克佛手6克绿萼梅6克。
  
  〔功能〕养肝柔肝,疏肝利胆。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阴不足者。临床胁痛隐隐、体倦乏力,口干咽燥,头晕目涩,舌质红、体瘦小,苔薄黄或少苦,脉弦细为特征。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方解〕方中生地、首乌、构杞甘寒补肾,滋水涵木,养肝柔肝;茵陈、虎杖、大黄清热利胆,消炎化石;山楂、麦芽、内金梅胃消食化滞,内金尚有化石之能;玫瑰花舒肝和血;佛手、绿萼梅舒肝理气。诸药合用,共为滋水涵木、疏肝利胆之剂。
  
  〔按语〕胆囊炎、胆石症多为肝胆湿热之实证,加之医者多困于炎症,每以清热利胆之剂统治,故收效不尽如人意。顾老则另辟溪径,既辨证又辨病,针对西医之炎症和中医肝阴不足之病理特点,创制是方。一方面滋阴扶正,使水生木旺而不恋邪;一方面清泻祛邪,使炎消石溶而不伤正,相反相承,正复邪除,故收效颇著。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P><b>【变通大柴胡汤】</b></P><P>〔组成〕柴胡18克大黄9克白书9克枳实9克黄芩9克半夏9克郁金9克生姜12克
  
  〔功能〕疏肝利胆。
  
  〔主治〕急性胆囊炎证属肝胆湿热者。临床以胁痛、发热、厌油、恶心、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用法〕日1-2剂,水煎分服。
  
  〔方解〕方中柴胡味苦微辛,气平微寒,具轻清上升,宣透流达之性,长于疏泄肝胆之邪热,与黄芩相伍能和解表里、清热利湿,与白芍同用,能柔肝舒肝止痛;半夏、生姜化湿和中,除逆止呕;大黄、枳实泻府清热、利胆消炎;郁金辛开苦降,性寒泄热,入气分行气解郁,入血分凉血化瘀,为血中之气药,并有利胆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热利湿,通腑利胆之效。
  
  〔按语〕现代研究表明,柴胡有解热、抗菌、抗炎、利胆、护肝、镇痛等作用;大黄亦有很强的解热、抗菌、抗炎、利胆等作用;白芍有很好的镇痛、抗炎等作用;郁金、黄劳均有利胆、抗菌作用,故本方既能治“本”(抗菌、消炎),又能治“标”(止痛、退热),诚为一首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方剂。由于本方多苦寒之品,故于脾胃虚弱,正气不足之急性胆囊炎不相宜。临证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可套用照搬,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P><b>【止嗽饮】</b></P><P>组成:黄芪30克,党参10克,炙百部10克,炙紫苑10克,冬瓜子10克,杏仁10克,大麦冬10克,枸杞子10克,甘草5克。</P><P>  功效:益气养阴,化痰止咳。</P><P>  主治:小儿久咳不愈,或咳嗽反复发作,面色欠华,食少易汗,晨起或活动后咳嗽加重,喉间有痰声,舌质淡红,舌苔薄净或薄黄,脉濡滑,常用于小儿支气管炎、类百日咳综合征、小儿迁延性肺炎、慢性肺炎等表现有上述症状者。</P><P>  用法:每剂水煎2次,合并2次煎液,约300~400毫升,冰箱冷藏,服时温热,分4~6次,2天服完。</P><P>  方解: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腠理疏松,特别是面色少华易汗者,更是卫表不固,询其既往常有厌食、挑食或腹痛反复发作,大便不调等病史。正虚邪恋,是久咳之根源。故方用黄芪、党参为君,补肺脾之气,扶正祛邪。两药同用,既能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又可入肺补气,固护卫阳,旨在增强免疫功能,此为正本清源之治。用杏仁、冬瓜子清润肺气,化痰止咳,配炙百部、炙紫苑共用为臣,二药炙用,更善温润,清温并用,使方药温而不燥,清而不寒,顺肺守中和之性,则咳嗽乃平,佐以大麦冬、枸杞子能养肺肾之阴,气阴双补,肺脾肾同治,则咳嗽自愈。方中甘草为使药,既能益肺脾之虚,助参芪之功,又能调和诸药,祛痰治咳。</P><P>  综观全方,集气阴双补、温润并用、肺脾肾同治、化痰止咳于一体,可使卫表固密,脾胃健运,肺气肃降。对小儿虚证久咳可谓药证相符,疗效明显,常能药到病除,临床屡试不爽。</P><P>  加减应用:若口干,舌质红,肺胃阴虚明显者,加玉竹、生地黄以养肺胃之阴,润肺止咳。若咳而有痰,喉间痰鸣,可加莱菔子、苏子等肃降肺气,温化痰湿。若咳呈阵作,甚则咳剧呕吐,加姜竹茹、旋覆花和胃化痰,降逆镇咳。若伴咽干燥痒者,加玉蝴蝶、元参清咽润喉。若咽红伴有外感者,加马勃、望江南以疏风利咽。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海南子以通腑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以降为顺,腑气通则肺气降,肺气降则咳嗽平。</P><P>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P><b>【利湿通络汤】</b></P><P>组成:杏仁10g,白蔻仁8g,薏苡仁15g,滑石15g,通草12g,竹叶12g,,川朴8g,鸡血藤15g,半夏12g,党参15g,丝瓜络10g。
  功能:利湿通络,调和气血。
  主治:因湿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的畏寒怕冷症。畏寒怕冷尤以脊背、足部为甚,炎暑穿厚衣袜仍觉寒冷,腰膝酸痛重着,神疲无力,用补肾壮阳药如鹿茸、海龙、海马、肉桂、附子之类均无效者。
  用法:上药加水300ml,文火煎煮至150ml,每日2次口服。
  方解:大凡畏寒怕冷者多责之于阳虚,然本病并非阳气虚,实乃湿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能温养所致。
  本方以三仁汤化裁而成。方中杏仁苦辛,开上以通利肺气;白蔻仁辛苦,宣中以化湿舒脾;生薏苡仁甘淡,导下以渗泄湿热,三药并为君药。半夏辅助杏仁行气化痰,厚朴辅助白蔻仁可行气燥湿、消痞散满,滑石、竹叶辅助薏苡仁清热利湿,共为臣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党参、鸡血藤益气补血,监制辛散太过,而为佐药。丝瓜络通经活络,通草引热下行,共为使药。诸药相伍,共奏疏利气机、宣畅三焦、上下分消、清热利湿之功,湿热阻滞去,气血运行通,阳气复常,则寒气自消。
  临床加减:如腰背部畏寒怕冷明显,可加入狗脊10g、杜仲15g、续断15g;如手足部冷甚,可加入桂枝10g、白芍12g、桑枝15g,可使疗效更好。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P><b>【治疗血小板无力症的基本方】</b></P><P>【治疗血小板无力症的基本方】(遵医嘱加减)
熟地6克 首乌6克 女贞子10克 旱莲草10克 当归炭6克 白芍10克 生地10克 仙鹤草6克 水牛角10克 丹皮6克 三七粉1克(分冲) 阿胶6克(烊化) </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18: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P><b>【治疗口腔溃疡基本方】</b></P><P>【治疗口腔溃疡基本方】(遵医嘱加减)
生地12克 竹叶9克 银花12克 蒲公英15克 紫花地丁15克 连翘9克 干草3克 野菊花12克 天葵子15克 土茯苓15克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12:10 , Processed in 0.15458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