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9-11 16: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漫话中国大学校歌
国有国歌,军有军歌,市有市歌,厂有厂歌……校有校歌。各行业各地区各单位的歌,都是为了塑造和展示自己的形象,都是形象之歌。大学校歌也不例外。校歌是一种宣示,宣示着自己的立校宗旨和传统,也是一种号召和承诺,对于学生的成才,对于学校的建设。校歌犹如学校的精神图腾,与校徽、校训等相得益彰,其作用概括说来有二:对内,在于自我激励,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对外,在于自我张扬,以展现风貌,广告天下。
中国最早的大学校歌,大概要数1897年问世的南洋公学(1896年创建于上海)师范院的院歌——《警醒歌》。歌词共四章,每一章都以“警警警”开头,“醒醒醒”结束。“惧而思奋,愧而思奋,勤学勤诲,急所当务”,警醒同道,激励师生的报国之志,是其主题。
这首院歌的影响应该是很大的。1902年,黄遵宪一口气写出《军歌二十四章》,每一章的结束语均为三个重叠的字,如“鼓鼓鼓”、“勇勇勇”,可能就是学了《警醒歌》。
南洋公学后改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交通大学前身),1909年有了由校长唐文治作词的校歌:“珠光灿,青龙飞,美哉吾国徽,醒狮起,搏大地,壮哉吾校旗。愿吾师生全体,明白旗中意,既醒勿睡,既明勿昧,精神常提起。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光辉吾国徽,便是光辉吾校旗。”
早期的中国大学校歌,有不少带着浓重的儒家文化色彩。创作于1916年前后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该校首任校长江谦作词,李叔同制谱,今南京大学校歌),就极为推崇万世师表孔圣人和儒家学说:“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1919年初诞生的《南开大学校歌》也是这样:“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锓锓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这大仁、智勇、真纯,文质彬彬,正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终于有校歌开始张扬科学民主精神,倡导思想和学术的自由。1925年,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复旦大学校歌》这样开篇:“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这大概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具风骨的大学校歌,鲜有可与之争锋者。刘大白是五四时代的新诗人,其《卖布谣》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的痛苦,广为流传。他做复旦大学教授时写下的这首校歌,展现了其诗歌的另一种风范。(1929年,刘大白出任教育部常任次长,学而优则仕,不知其此后对于不仕者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有无“羁绊”?)
1928年东北大学六周年校庆前夕,校长张学良邀请诗人教授刘半农、音乐家教授赵元任创作《东北大学校歌》,歌词深情地讴歌了东北的地灵人杰,抒发了学子们报效桑梓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并毫不隐晦地道出时人对于日、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掠夺我东北河山的担忧:“痛国难之未已,恒怒火之中烧。东夷兮狡诈,北虏兮矫骁;苟捍卫之不力,奚宰割之能逃?惟卧薪尝胆,庶雪耻于一朝。”这是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爱国情怀的又一次痛切的倾诉。
抗日战争中产生的《广西大学校歌》则分明是战火硝烟中的一代学子的牺牲报国的呐喊:“保卫中华,发达广西,是我们立校本意。为国牺牲,为民工作,是我们求学目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历“长沙临时大学”半年,值南京失守,更西迁昆明,立“西南联合大学”。由联大中文系教授罗庸作词的《西南联大校歌》,抒写了这段流亡的艰辛和悲愤,更表达了驱逐敌寇、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决心和信念,表达了一代学人的国运担当。足为岳飞《满江红》八百年后的一个新版。歌词中的“仇寇”二字,原为“倭虏”: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逐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1940年,河南大学流亡嵩县,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河南大学校歌》:“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济济多士,风雨一堂,继往开来扬辉光。四郊多垒,国仇难忘,民主是式,科学允张,猗欤吾校永无疆。”则于救亡语境中仍不忘民主与科学,有着救亡与启蒙的双重主题。
成仿吾(1897-1984)被认为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一生做过好几家大学的校长(及党委书记),从陕北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几乎是当一处校长,写一篇校歌。
且看他作于五十年代的《山东大学校歌》:“东临黄海,南望泰山,这儿是我们学习劳动的乐园。o(︶︿︶)o 唉和人民给了我们一切,教我们发展德智体,又红又专。我们高举o(︶︿︶)o 唉思想红旗,学习马列主义与科学知识,要彻底改造思想,服务于人民,要永远朝气蓬勃革命到底。奋斗啊,奋斗啊,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奋斗啊,奋斗啊,为了人类解放事业。”
还有1980年作的《中国人民大学校歌》:“记取,祖国的儿女们,为了挽救民族的危难,从四面八方冲破封锁,团聚到可爱的延水河边。忠诚,团结,活泼,紧张,学习马列主义,o(︶︿︶)o 唉思想,为了坚持华北的抗战,跨越祖国的万水千山。八年抗战,血染华北峻岭与平原,前进,人民的大学,继承先烈的革命模范。艰苦奋斗,勇于登攀,为新中国做出最大贡献。坚持无产阶级政治,克服非无产阶级错误流传。我们永远前进,前进,信守忠于人民的誓言,奋勇前进,争取共产主义的明天。”
1958年,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中国科技大学在北京成立前夕,院长兼校长的郭沫若起草了校歌《永恒的东风》:“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高峰要高过无穷,红旗要红过九重。我们是祖国的好儿女,要刻苦锻炼,辛勤劳动,在党的温暖抚育坚强领导下,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先锋。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永远向人民学习,学习伟大领袖o(︶︿︶)o 唉。”这校歌与他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有承袭之处。队歌作于1949年底,其中“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斗争,战斗在民主阵营的最前线”一句,到1953年改为“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o(︶︿︶)o 唉”。
东北师范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45年o(︶︿︶)o 唉从延安大学抽调部分教师和干部到东北创建东北大学。到八十年代末,公木作《东北师范大学校歌》:“烽烟滚滚,雪海茫茫,东北群英融汇一堂,越过平原,跨过松江,智慧的大队在战斗中成长。燃烧着青春的火焰,沐浴着党的阳光,扬起那科学的风帆,泛游知识的海洋。前进,前进,向着胜利,向着未来,前进,前进,向着共产主义理想。”(第二段略)
这些,就是延安以来的一种校歌风格,近似其军歌,或党校的校歌。
近年来的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是一些名校纷纷废止新校歌,或不再征选新校歌,而恢复老校歌。例如上海复旦大学,其老校歌作于1925年。试看其三段歌词之一: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
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其新校歌作于1988年:“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我们共同拥有新的理想。民族的崛起,人民的富强,未来的历史重任在我们肩上。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努力前程,为国栋梁。文明健康,团结奋发,复旦复旦,日月辉煌。”
2005年初夏,复旦百年校庆之际,在广大师生的强烈呼吁下,学校o(︶︿︶)o 唉决定停用新校歌,恢复老校歌。全校一片欢欣鼓舞。到复旦的校园网和BBS上去看一看:“新校歌轻飘飘的好像念儿歌”,“无论歌词还是曲谱,现行校歌和老校歌都不可同日而语,第一次听老校歌让我为自己是复旦学生而自豪,第一次听新校歌让我觉得无地自容”,“老校歌之内涵、思想、以及文笔,无需渲染,已够我辈激动自豪不已,特别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在国内是何等的缺乏,何等的令人神往”,“就是歌词的大气与个性,岂是新校歌所及万一”,“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歌不如故”……只不知如此拙劣的新校歌当年是怎样出笼的?怎么会有这等罔顾民意、让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怪事曾经发生?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清华大学老校歌诞生于二十年代,“文革”后,学校曾搞过新校歌的征集,但至今尚无一首得到大家的认同,倒是老校歌魅力依旧。
南京大学,经过近两年的征集,应征者踊跃,无奈“过尽千帆皆不是”,最后确定复辟该校历史上最早的校歌,即1916年前后问世的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反对者说,校歌应该有时代精神;赞成者说,校歌不是流行歌曲,更应该贯穿时代,超越时代,是学校文化底蕴的体现。
浙江大学校歌:“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为1938年11月该校流亡广西宜山期间,由竺可桢校长请国学家马一浮所作,其文辞古奥,含义深幽。1985年、1996年,浙大两次决定重写校歌,终因征集到的词曲均“新不如故”,不得不作罢。
也有坚持新校歌不改的。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其现行的校歌是:“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来到丽娃河旁,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漫步华夏路上。春风拂岸柳,夏雨催鸣蝉,秋水映丽虹,冬雾迎霞光。美丽的校园滋养着我们,百花齐放,未来的园丁努力学习,茁壮成长……”不知出于什么人的手笔,应该说浅白浮泛得可以。而作为该校前身之一的光华大学,其被人遗忘的校歌就很劲健:“鲲鱼久蛰北溟中,今已化为鹏,去以六月羊角风,重霄一奋冲。我有前圣羲与农,肇造文明启晦蒙。我有后圣周与孔,旁流教泽施无穷。观国之光远有耀,重任在吾躬。中华民气原俊伟,奋起自为雄……”
武汉大学1998年诞生的代校歌也嫌轻薄:“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百年沧桑,弘毅自强,根深叶茂育桃李,满园芬芳。啊,美丽的珞珈山,多少雄鹰竞翱翔……”远不及其国立时期老校歌的典重隽永:“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朝斯夕斯,日就月将……”
与之毗邻的华中师范大学,有一首《南湖秋月》据称是其校歌,在其百年校庆o(︶︿︶)o 唉上演唱,曾由中央电视台播出:“朦胧月光,夜色未央,南湖水摇醒一片蓝梦乡。万籁都寂静,暖风轻轻唱,花香弥漫中,灯火几扇窗。噢,南湖的夜啊,波光吻月光,青春的梦啊,伴月任徜徉……”可它分明只是一首情歌,一支小夜曲,与校歌相去甚远。而在该校历史上,是有过一首真正的校歌的:“同学兴起,立德立言立功。当仁不让,发奋天下为雄……”不知两校有没有“复古”之意。
北京大学百年校庆(1998)后,有人归纳了三大遗憾,其中之一就是没有一首能够代表北大精神的校歌。不过,北大历史上还是有过被称为校歌的作品的。
胡适做北大校长时,他的《兰花草》(原诗题为《希望》):“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校园中,希望花开早……”就在校园里流行,被戏称为北大校歌。其实,“兰为王者香,不与众草伍”,尚兰友兰,分明寄寓着一种不屑流俗的追求和自信,说是北大校歌,也并非全是戏言。
景山门启鳣帏成,均又新,弦诵一堂春。
破朝昏,鸡鸣风雨相亲。
数分科,有东西秘文;
论同堂,尽南北儒珍。
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
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
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
此歌名为《正宫锦缠道•寄北雍诸生》,为国学大师吴梅所作,被蔡元培用做北京大学校歌。据说,在北大百年校庆时,一些青年学子唱着它竟怆然涕下。有人感慨,可能“文章气节”这旧时文人的老生常谈真是和读书人久违了吧,而这才是北大的老传统、真精神。
棫朴乐英才,试语同侪,追想逊清时创立此堂斋,景山丽日开,旧家主第门桯改。
春明起讲台,春风尽异才,沧海动风雷,弦诵无妨碍,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
喜此时幸遇先生蔡,从头细揣算,匆匆岁月,已是廿年来。
此歌亦为吴梅所作,被认为是北大校歌之一。歌词回顾了北大初期的校史,流露了对“先生蔡”的景仰和怀念之情。蔡元培1916年12月被任命为北大校长。1919年6月发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提出中国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第一,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第二,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第三,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1923年1月蔡元培被迫辞职出走欧洲。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
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
狂歌曾竟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这首《燕园情》,应该作于1952年北大迁入燕园之后,也被认为是北大校歌。歌词先对五四先哲的夙求和西南联大的颠沛作了回顾,然后抒写今日学子的读书报国之志。按照时下的提法,用语比较规范,却已不大见“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这一为蔡元培公之天下的校训,用作校歌,格调似乎不够。
而燕京大学原来是有自己的校歌的:“菁莪雅化,学明行修,教泽奏奇功。人文荟萃,中外交孚,声誉满寰中。良师益友,如琢如磨,情志每相同。踊跃奋进,探求真理,自由生活丰。燕京,燕京,事业浩瀚,规模更恢宏。人才辈出,服务同群,为国效荩忠。”北京大学进驻燕园,鸠占鹊巢,又不好进而掠美,袭用人家的校歌。
而西南联大的校歌,三家分晋,北大只占其一,也不好据为己有,何况那是战乱年代的一段悲情记录,内容也不相宜。
可叹北大,至今没有一首响亮的校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