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size=4><B>《笑傲江湖》曲——————(点击播放)
<IMG src="http://bbs.cqzg.cn/images/attachicons/flash.gif" align=absMiddle> </B></FONT><a href="http://www.tianhan.com.cn/flash/swf/xajh.swf" target="_blank" ><FONT color=#112277 size=4><B>Flash: http://www.tianhan.com.cn/flash/swf/xajh.swf</B></FONT></A><FONT size=4><B>
庞大的明朝皇族——凤阳朱氏数十万成员,大部分在第一场劫难中被李自成造反军屠杀了。另一部分又在抗清卫国的战争中壮烈殉国了。除了这两部分外,在这场空前浩劫中侥幸逃生的皇族成员,又开始了更加艰难的生活
据历史记载,在明清鼎革之际,有一部分皇族成员,如皇太子朱慈(火+良)、明崇祯帝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火+召),秦王朱存枢、晋王朱求桂、代王朱传(火+齐),先被李自成造反军俘虏至北京。后金入关后,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马乱中失踪,生死不如,下落不明,一直成了历史疑案。
明崇祯帝太子存身何处?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的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召见三个儿子,命他们换上百姓服装,由太监护送出外逃生,以期日后光复大明基业。次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帝自缢殉国于煤山。此后,太子朱慈良下落不明。
清初,后金顺治、康熙两朝不断出现自称为崇祯太子的人。如后金顺治元年,一青年找到周奎,自称太子,周奎上报满清政府,朝廷派多人审理此案,仍然真假难辨,最后处死了事。后金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时,北京有人趁势响应吴三桂,其中有人自称是崇祯三子,又有一人自称崇祯太子,在两广招兵联和吴三桂。两人被捕后,送至北京,公堂对质,竟互不认识,均被处死。
还有一个南明弘光朝的假太子事件。有一少年从北方逃到浙江,自称明朝宗室皇太子。南明朝廷派官员带回南京,福王朱由崧召集大臣马士英等对他进行盘问,他竟对答如流,连在场的一些大臣名字也能叫出。由北京南逃来的原宫中内监,也认为他是太子朱慈良。但是,他却不认识另一些作为太子应该认识的大臣。最后,经过酷刑相加,断定他是假冒太子,是一位驸马的侄孙,名叫王元明。因他略知宫中之事,想投机,碰碰运气。后来,百姓因为不满南明福王政权,坚信这位年轻人是真正的崇祯太子,趁清兵南下尚未到达南京、福王逃离的短暂空隙,拥立他为王监国。清兵攻破南京后,后金豫王多铎把他掳至北京,从此不知所终,想必为清廷所害。
真太子朱慈良的下落究竟如何?传说有几种结局。
有人说,是在匪首李自成掌握之中。据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太监栗宗周把太子献给了李自成。李自成将他留在军营中交刘宗敏看管。后来太子被李自成封为宋王。
有人说,太子落发为僧。有人考证是李士淳带着太子一起潜逃到粤东嘉应州阴那山灵光寺,在那里削发为僧,度过余生。
李士淳是明朝翰林院编修,曾任太子讲官,明亡后被迫接受李自成封的官职,与太子同在一处,负责看护太子的刘宗敏又在战斗中负伤,趁农民军节节败退,自顾不暇之时,他带着太子逃跑了。
也有人说,太子被清廷处死。有人说,太子先被一民间老太太收留藏匿于民家三个月后,因其家贫无力收养,被送到亲属周奎家,周奎不敢收留,听到清廷的搜捕命令后,便将其上交刑部,满清统治者担心崇祯太子会成为明末汉族人民的精神支柱,不利社稷的稳定,即下令将他处死。
为了躲避满清的迫害,一部分明皇族宗室成员,在国破家亡之后,纷纷隐姓埋名,或窜伏山林,或辗转流徙,开始了艰难的逃亡生活。如出自宁藩的宗室八大山人,在明亡后,便自动放弃了朱姓,自号雪个,后来干脆出家当了和尚,只是把明亡的日期,偷偷地组成花押签在他的画里,以志不忘自己是大明子孙。
周藩分支安昌郡王朱肃渣,在安昌沦陷后,逃往浙东,投奔鲁监国以海。舟山战败,他战死,其子安昌长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携带逃出,后为躲避清廷迫害,来到杭州杭净寺,出家拜豁堂和尚为师,做了和尚,后来到松江一个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临死时将王印交给儿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结果安昌王长子仍被清兵抓捕处死,同庵僧人受牵连而死者数百人。
而在广东梅县地区也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北京沦陷后下落不明的皇太子朱慈(火+良),其实与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的嘉应人李七淳一起潜回了李的家乡梅县。后为躲避清廷,太子也削发为僧,取法号“(大下面加罗)和尚”。并在梅州阴那半山中人迹罕到之处,建了一座庙,名叫“紫殿”,又叫“圣寿寺”,后便老死在此深山中。死后,他被当地人尊为“太子菩萨”。
《清稗类钞·姓名类》记载,明亡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罪惟录·楚昭王桢传》也记载,楚藩分支祁阳王朱某,在明末楚藩沦陷后逃到福建。后福建沦陷,他与一个叫严炜的书生一起“更姓名入瑶中自保”。因此,今瑶族中,也应有明皇族的血统。
《罪惟录》还记载,有某支宗室出生的诸生,明亡后绝望出家,初在无锡太子庵做和尚,后人又在界灯寺做住持,法号个纳,能诗会画,在当时颇有名气,但从不与人讲起旧时故事。
还有一部分明朝宗室成员,则被迫降了清朝,接受满人的统治,以使家族免遭绝嗣断代之劫。前期投降清朝的有潞王朱常(氵+芳),其后裔不明。最后也是最大一批投降清朝的是逃到台湾的那一批。当年国姓爷郑成功父子收复台湾后,优礼明朝宗室,所以1661——1663年间,有大批明宗室成员渡海来到台湾。如1663年,辽藩长阳郡王之子宁靖王朱术桂保护鲁监国朱以海妃陈氏及遗腹子朱弘桓东渡至台湾。此间来台湾避难的还有泸溪郡王朱慈(火+著)、泸溪郡府将军朱慈某、奉新郡府将军朱慈(火+广)、奉南郡王朱和睦、益王朱怡镐、舒成郡王朱慈(火+喜)、乐安郡王朱义浚、巴东郡王朱尊(氵+柬)。这些宗室皇子王孙们受到郑氏父子礼遇,在台湾留居几十年。但到后金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满清施琅攻陷台湾,郑氏政权降清,逃到这里的明朝宗室大都被俘,被迫投降,接受满清统治。据说当年施琅来到台湾,立即收缴这些皇族宗室的谱牒和印信。后金至此一统全国,大局稳固,便假示宽仁,没有再杀害这批明朝宗室遗民,而是将他们强迫内迁大陆,安置于山东、河南等郡县。这部分宗室后裔因此能够传递下来。
在台湾失陷时,宁靖王朱术桂不忍做亡国奴,上吊自杀殉国。他没生子,以比他低一辈的益王朱怡镐之子为嗣,取名朱俨珍,当年才七岁。据史书记载,这位朱俨珍被强迁回到大陆后,于1693年被清朝安置在河南开封府杞县,后裔遂居于此。
又据资料表明,宁藩的一部分宗室后裔,明亡后仍留居江西,直到今天,仍是江西朱氏中的重要一支。这支家族在清末民国时还续修了《江西八支朱氏宗谱》,至今仍保存在江西省博物馆。另湖北沔阳一带,今天也有明朝宗室后裔存在。
每当朝代鼎革时,新建的王朝总要铲除前朝皇族。但没有哪一个政权像满清王朝一样,因为自己是异族入侵,做贼心虚,对明朝宗室怕得要命,所以清初对明朝宗室实行血腥的屠杀政策。这给凤阳朱氏带来了比明末农民起义更残酷、更可怕的灾难。直到后金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情况才稍有好转。
后金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满清爱新觉罗·玄烨才下了这样一道圣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满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南巡时,又两次到南京拜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并下令求访明朝后裔,使奉守朱氏世祀。但因无法访察,没有结果。再到满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正式访查出明宗室后裔朱之琏,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这样,明皇族后裔又有一支加入满族)。
至此,明王朝宗室后裔才结束逃亡生活,恢复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欲知详情请看《明王朝宗室的变迁》网址如下:
</B></FONT>
<a href="http://www.no1190.net/bbs/cgi-bin/topic.cgi?forum=40&topic=425&show=25" target="_blank" ><FONT size=4><b>http://www.no1190.net/bbs/cgi-bin/topic.cgi?forum=40&topic=425&show=25</b></FONT></A></P>
<P>
<FONT size=4><B>注: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号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等。江西南昌人,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是第九世孙。明亡后,遭国毁家亡之难,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23岁因不堪受满清“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辱,削发为僧,取法名传綮。由于长期积忧抑郁,遂患颠狂之疾,颠态百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后金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号之一。
朱耷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他的简笔写意花鸟画,以独特的面貌,开一代新风。他的书法亦与他的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到晚年喜用秃笔,一变锐利的笔势而变成浑圆朴茂的风格。
近人研究八大书法,追其师承渊源众说纷纭。或曰宗二王、宗董其昌、宗王宠等等,终如寻其书画师承,至今无一定论一样。据王方宇先生考证,最初,八大山人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的行草,又转入黄庭坚的夸张开阔等,多方探索,再追寻魏晋人书法的气质,终于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锋圆润,又婉约多姿且厚重浑成,富有晋人气度。他的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笔法的改变。</B></FONT></P>
<P><FONT size=4><B></B></FONT></P>
<P><FONT size=4><B></P>
<P></B></FONT>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7 15:39:3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