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59|回复: 19

[时代信报] 2006:汉服骚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8 23: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2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 height=60><FONT size=7>2006:汉服骚动</FONT></TD></TR>
<TR>
<TD height=23><FONT size=7></FONT></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left height=200>
<P>信报记者 陈富/文 黄伟/图</P>
<P><b><IMG src="http://www.timesnews.cn/UploadFiles/200628154148608.jpg" align=left border=0>  “我们懂得了民主自由,却常常忘却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很多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雅典奥运会上,许多国家运动员以自己的民族服装出场,而中国队的西装却使得诸多海外华人感到失落。”
  一群中国年轻人显得有些冲动的行为,其实是在全球化的状态下寻求身份变异,在民族复兴的背景下寻找自己的国家符号……</b>

<b>拍古装剧的来磁器口了</b>
   2006年2月5日,旧历的大年初八,人头攒动的重庆沙坪坝节日的气氛依然浓烈。
   老镇磁器口。兴高采烈的游客们突然诧异地发现,10位穿着宽袍长袖古怪服装的年轻男女联袂走来。有小孩拽住妈妈的手:“妈妈,你看,拍古装戏的来了。”
   除了拍戏,都市里确实很难见到这样的一群人:将蓄得长长的头发束成发髻,穿着大袖长袍的古装,在街头谈笑自若。
   有人认定是拍汉朝的戏:“他们身上穿的,跟《汉武大帝》里面的有点像。不过料子看起不怎么样,莫非是群众演员?”
   面对游客们的好奇,古装队伍中一位清秀的年轻人终于发话了:“我们不是演员,我们是汉友。我们穿的是汉服,也就是汉朝的传统服装,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复兴汉民族的服饰艺术。”
   “哦……”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恍然大悟式的声音,虽然大多数人的表情表明他们依然觉得不可思议:这帮年轻人吃多了撑的啊?
   在建文帝塑像前,穿着汉服的年轻人站成四排,男的行“叉手礼”,女的袖手,毕恭毕敬地90度鞠躬。其中一位在旁边抚琴伴奏,琴声悠远,在古镇上袅袅飘散。
</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timesnews.cn/UploadFiles/200628154219819.jpg" border=0></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这群人莫非是拍电视的群众演员?
</FONT>
   弹琴的叫李段泉,职业是建筑设计师。在钟家大院,李段泉再次弹起了古琴,许多人驻足倾听。李段泉说,尽管我不是个好手,但是古琴中蕴涵的汉朝气象,让人生景仰之心。
   “我们的汉服都是我们买了面料,叫做唐装的裁缝找着式样给我们缝制的,面料和打工还都不是最好,所以还不能传达出汉服最漂亮的感觉。”一位汉服秀“模特”有点抱歉的对记者解释。
   这身着汉服的11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他们通过“汉网”论坛相识,并相约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度过春节,他们身上的朱子深衣和茧绸长裙是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绝迹了300多年的汉族服装。虽然穿着古装,但他们里面穿的是西式衬衣,脚上穿的是旅游鞋,脖子上吊着手机。大学生邱少华说:“我们都是有普通爱好的年轻人,也要吃麦当劳,也要喝可乐穿外国牌子的衣服,我们热爱汉服只是希望这种汉族的民族文化精华能够在今天得到足够的尊重。”
<IMG src="http://www.timesnews.cn/UploadFiles/200628154335794.jpg" align=left border=0>   汉友们说,他们这样做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推广汉服”,发动一场“重庆汉服运动”让人们重新接受这一传统服装。
   事实上在此之前,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就已经由汉友掀起了汉服运动热潮,引发了各方关注和争议。人们更多的是在关注这场汉服运动背后的所蕴藏的文化和社会含义。
<b>
冒着被人看稀奇的危险上街</b>
   他们在春节前酝酿“汉服街头秀”时,其实心头多少有些忐忑。在平时他们都是不高调的人,甚至有些拘谨,有个脸上还长满青春痘的男孩一说话就脸红。更重要的是,此前一些“汉友”在其他城市的类似活动遭遇的尴尬让他们有所顾忌。
   郑州电力系统的一名普通工人王乐天是最积极的汉友之一,他也是穿汉服上街的第一人。2003年11月23日,王乐天第一次穿上汉服走上郑州街头,这件汉服是依据电视剧《大汉天子》中李勇(原型李陵)服装的样式仿制的,独自从早上11点走到了下午4点多,特地逛了街,游了公园,乘坐了公共汽车。好奇的眼光倒没有什么,早在意料之中,但是一群半大孩子竟然以为这是日本服装,竟然对着他嘲笑地喊:“八格牙路!”
   2004年10月5日,北京的30多名青年,齐聚北京袁崇焕墓前,进行祭祀活动。当天,丁晓棠和好友共8人身着古装到王府井游览购物。
   然而,令丁晓棠和朋友非常气愤的是,10月6日晚,他们竟然在一些国内网站的论坛上看到一条被伪造的虚假报道,标题为《寿衣上街?改革开放多年,封建迷信上街》,上写:“昨晚,8名寿衣打扮的青年惊现在京城闹市王府井……这次身穿寿衣走上王府井,他们希望能够为恢复传统的殡葬业做出贡献。”他们最后不得不把上传图片的一家数码公司告上法庭。
   尽管有这些前车之鉴,重庆的这帮汉友最终还是决定出动。“他们遇到的尴尬恰好说明汉服是什么,需要更多人知道。”
  在磁器口的祭奠结束以后,他们决定来一次更大的“冒险体验”:到人流密集的沙坪坝闹市区去潇洒走一回。
<IMG src="http://www.timesnews.cn/UploadFiles/200628154434348.jpg" align=left border=0>  “我们一站在三峡广场就立即吸引了这么多人过来询问,人山人海啊,我们就是要告诉大家这是汉族的服装。”此次活动的召集人、20岁的大学生邱少华告诉记者,刚才他从大渡口来沙坪坝的一路上什么声音都有:韩国人,日本人?后来,他戴上了头巾就有人问:你是道士还是书生?更多的人干脆问他:你是哪个朝代的?这让邱少华有些哭笑不得。
  面对路上行人偶尔投来的异样目光,背着一副古琴的李段泉是这次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本身从事建筑设计行业。“我们古代的人上至公侯,下至百姓,都穿汉服,就像现代人穿牛仔服一样普通,可是到了现代,汉服消失都已360多年了,我们不想就这样看着汉族文化被历史的长河淹没。”
  身着粉红色汉服的公司职员阿九告诉记者,前几天,她穿着这套汉服去公园拍照留念,结果被路人嬉笑,以为是戏子,结果她就当众给这些人上了一堂历史课,居然发展了几个汉服爱好者。阿九有两套漂亮的汉服,别看她只有21岁却已经是一个非常资深的汉友了。
  “现在我几乎每个节日都会穿着汉服过,穿惯了越发不爱穿西式衣服了”。学旅游历史文化出身的导游蒋雨洁向记者自述其穿汉服的经历: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看,还有人很没礼貌的哈哈大笑,但是我早就免疫了,只是到最后,一个小女孩的话把我刺痛了,她说“哇塞,这还是人吗!”声音很大,大家都笑了。我其实很生气也很悲哀,很多人已经不会欣赏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了,“我就是要穿给他们看!”。她是专门从成都赶过来的汉服爱好者,今天还有母亲前来作陪。
  旁边有人在问,穿这样的衣服麻烦吗?“今天,我只用了几分钟就穿戴整齐了,头发很牢固哦,到现在一点都没散。”年轻的西南大学历史系学生张梦钥大声说:“以后不要说汉服麻烦了,她跟现代服装没什么不同。”
</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timesnews.cn/UploadFiles/200628154457370.jpg" border=0></P>
<P>             <FONT face=楷体_GB2312> 好奇的温州游客将他们当成了“景点”。</FONT>

  虽然有点被当成猴子看的不爽感觉,但是总的来讲这场重庆汉服秀还算和谐。最头疼的是第一次参加活动的在渝中区某政府部门工作的小余,他穿着一身制服来参加聚会,与汉友碰面后第一次穿上了汉服。“对于复兴汉服,我是绝对赞成的,作为占95%的汉人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是有些羞耻的”。但是,当他母亲得知他要搞这些出位的活动后,大为担忧,一路上不停地给他打电话,甚至出动了单位领导给他打电话。“我们是正当活动,又不是非法聚会,担心什么啊!”他对着话筒喊。
<IMG src="http://www.timesnews.cn/UploadFiles/200628154650660.jpg" align=left border=0>  “无论穿着这套汉服在大街上会受到多少误会和歧义,我都希望通过努力去追寻300年前淡忘的记忆,唤醒更多人对失去文化的渴望和热诚”。邱少华这样向记者描述他第一次穿着汉服上街的情景:没敢直接在大街上穿,是把汉服带到成都武侯祠里才穿上的。当时还是犹豫了很久,本来我这的性格就比较害羞。我知道,穿上汉服后会引来百之百的回头率,会有很多不同的目光向我看来,而且大多也会是惊讶、奇怪、好笑、不解……最后我在刘备墓前还是穿上了汉服。自从穿上这个承载了民族精神的圣物,我也慢慢习惯了那些目光。现在,把汉服穿在身上,觉得很骄傲。
  邱少华告诉记者,在重庆大约有20个汉友,加上潜水的大约有100多个,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人都有。由于当天是节后第一天,好几个在工作的汉友都未能参加活动。“他们都打电话给我,很想来,可惜脱不开身。”
<b>
“汉服运动”在全国星火燎原</b>
  “今后只要有机会,我就要经常穿着传统服饰走到重庆的大街上。身着汉服上街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这是件严肃而又光荣的事。”邱少华说,穿汉服只是一种形式,实质是要复兴汉民族文化,为这个复兴的国家找到更多国家符号。2003年,他曾在四川德阳孔庙举行自己的成人礼。邱少华并不是一个激进的汉服主义者,他认为,不是什么时候都穿汉服,但至少要让汉族人知道汉族人是有服装的,自己的民族不是一个光屁股的民族。以前,他的这些想法都找不到可以沟通的人,后来在一次偶然机会,他发现了一个朋友的贴子里有汉网的链接,从此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汉友,相见恨晚。
  这邱少华口中的“梦中的好地方”,也被网友称做“汉族人之网”。在其首页,他们这样庄严地宣告:“我们是汉族人,热爱汉族,也热爱中华民族。我们把光荣与55个兄弟民族一起分享……只有一个强大且自信的汉民族才有能力扶助和支持兄弟民族,才能真正的凝聚起中华民族。”
  因有汉网存在,汉服逐渐为更多的普通人所了解欣赏。因为喜欢汉服,越来越多的像邱少华这样的网友相聚在网上。版主之一王允告诉记者,汉网由2003年元月成立之初的四五人,发展到了现在注册ID有36000多人。这些成员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本身对汉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另一种是无意中浏览到汉网的内容,受到汉网网友影响,也成为汉文化或汉服的爱好者。”如今,有关汉服的内容成了许多以讨论传统文化为主的网站的热门话题,很多综合性论坛,也纷纷出现此类讨论区。
  据王允介绍,目前汉网还没有正式组织过活动,但各地网友自发的活动很多,也很丰富,活动经费都是AA制。在北京、上海网友们还举行了很多大规模的活动:穿着汉服参观、祭祀,组织读经、弹琴听琴等等。今年2月2日,他们在上海也举办了“穿汉服过春节”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30多位网友参加。
好奇的温州游客将他们当成了“景点”。
</P></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23: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img src="http://www.timesnews.cn/UploadFiles/200628154721379.jpg">   汉网成立两年多来,在网友们的推动下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复兴“汉服运动”,引起各方关注。发起复兴“汉服运动”的中坚力量大约100多人,大部分都是青年人,以在校大学生和刚参加工作的人居多。
   西南大学的张梦钥正做着“汉服”的文字收集整理工作,她打算出一本关于汉服的书。汉网网友欧阳雨曦也特别搜集了网友们穿“汉服”的感受,在极力提倡符合历史原貌的情况下,欧阳雨曦得出结论,在日常生活中穿“汉服”,通过实践检验,发现并没什么不方便的。只是因为“汉服”断代久远了,所以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认为“汉服”一定拖沓,这不过是一个误会。
   重庆女孩蒋雨洁已经开始了汉服如何适应现代节奏的思考:如何让现代人也能够穿上汉服?女装应该问题不大,估计男装上需要设计师多费些周章。现在的男士不蓄发,再完全沿用过去的服饰就会显得有些古怪,所以,可以改进一下衣服,更简洁、精干一些,正式场合可以有两种类型的服饰:一种是改良的中山装,一种是汉服改良,后者的改动需要更多的智慧,两种服装分别应对不同场合。“咱国家人那么多,相信应该会有这样的智慧吧”。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timesnews.cn/UploadFiles/200628154741316.jpg"></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对衣冠的看重,是否可以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真精神的认同?</FONT>

   更多的网友们则在网络上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一位名叫自由骑士的网友说,少数民族还能穿美丽的民族衣裳,在国外,阿拉伯人和印度人一眼就能够通过服饰认出来,而现在我们汉民族的很多人却不知道属于自己的汉民族服装是什么,为此很没有文化归属感。“以前总是说中国是文明古国,做一个中国人很骄傲,可是没有了文化的依托,一切都是空谈。”
   网友微风绣女认为,没有任何爱国的口号比亲自穿着汉服更响亮。“当你穿上了‘汉服’,不是为了表演,而觉得是和汉祖先融为了一体。”
   当然,除了“从推广汉服开始到实现中国的文化复兴”这样的声音以外,也有另外的情绪:“汉服的复兴有利于我们继承古人的审美传统,现在的时代是个混沌的没有道德的时代,我们需要重建道德”。大批网友在立志复兴汉服的帖子上还发表宣言:他们团结并亲近今日的兄弟民族,他们要坚定而温和地复兴汉文化和汉服。
<img src="http://www.timesnews.cn/UploadFiles/200628154821227.jpg">   王允说,其实汉网不是组织者和发动者,它只是一个平台,是一个合理、合法表达民族感情,寻找民族定位的平台。汉网上经常会有不同的声音,也有对于民族精神不同的理解,但这只是一些网友思想上的分歧,不能用任何“主义”来贴标签。汉网网友只是汉服的爱好者、实践者和倡导者,目的是让更多人认识、热爱民族文化。
  “汉服的复兴其实也是一种自信自尊自爱的表现”。网友庐山面目说,“汉族人本就该有自己的礼服啊,哪种服饰最合适我们、最端庄、历史最悠久、我们对它有最多的期待,哪种就成为我们自己选择的正式服饰,这没有任何问题吧。”
  对此,国际著名华文媒体《联合早报》发表评论文章说,在汉网上兴起的汉服事业,从2003年1月1日建立时的清淡平静到2003年后半年之后的热闹景象,让人看到了希望。
  汉服运动,有可能从一群年轻人显得有点冲动和幼稚的行为,演变成一场更深层次的思想文化事件。
<b>
<img src="http://www.timesnews.cn/UploadFiles/200628154833860.jpg">“汉服运动”难逃“作秀”之嫌?</b>
   随着民族的复兴,汉族人逐渐意识到了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恢复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汉服运动出现。目前,关于汉族的民族服装仍存在争议。比如,有人认为汉服是汉族的民族服装,作为这个民族的象征应该予以全面恢复。而反对者认为,汉服只是汉族的民族服装。汉族人可以效仿其他民族,在节日庆典、休闲时穿着汉服,平时仍着现在的服装。另外的声音则坚持汉服是古装,现代汉族应该以马褂、旗袍作为民族服装。当然,坚持汉族没有民族服装看法的人也大有人在。
   《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文章批评说这是一次行为艺术的表演,便立即有人跳出来反驳,说这样的批评是反应过于激烈的表现,会导致大众对原本事件的误解,甚至很不客气地说,这已经对“汉服”事件的参与者们构成了人格侮辱。不过,这的确是具备争议的话题。在艺术上,这场汉服运动似乎就是一种行为秀,很突兀地穿上汉装,行走于现代的流行服饰王国里,的确是难以逃脱作秀的嫌疑;而在文化上,也没有人能说清楚,穿上汉服,不能给他人一种对召唤传统文化的印象。
   网友羽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对衣冠的看重,是否可以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真精神的认同?或者说,要想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这种服装表达是否可取——它是在推进,还是在阻挡我们的承继?甚至还可以问,我们想用传统文化中“拿来”的是什么,这必然要求装上古典衣物才能实现吗?是的,没有人能给这些复杂的问题一个肯定的答案。对此,羽戈自己的看法是,“汉服”事件中所流淌的对传统文化的情怀,仅仅是形式上的,同时也是笼统的、没有仔细区分优劣的——汉服的确很有美感,但它如果具有足够的优点,怎么会被西装等所取代呢?羽戈说,即使我们承认,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忠义诚信”,那么在现代社会里实践这些理念,难道必须要穿上汉服吗?服装能给我们带来如此厚重的信心吗?对于“汉服运动”羽戈说他愿善意地做出这样的结论:这不过就是一场基于狭隘的民族观念的行为艺术,只是比较有文化味道而已。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李世平教授则告诉记者,看过几部韩国连续剧,包括去年上映的《大长今》,一直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韩国的民族传统保存得那么的好,和现代文明相辅相成,展现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形态。我不禁要问,我们国家所依赖生存的的文化根基到哪里去了?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这是由于中国近代历史使然,伴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有必要找回失去的民族的特征性的东西。“选择汉服这种形式作为回归传统的象征,是因为它简单直接。汉服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直接体现汉文化的复兴。”
<b>
<img src="http://www.timesnews.cn/UploadFiles/200628154841778.jpg">附着于汉服的民族文化图腾</b>
  事实上,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对于汉服消亡的解释,汉友李段泉解释说:清灭明后,清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洲贵族统治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并禁止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并不是真正唐朝的服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是满族的民族服饰及其延续,而非汉族的民族服饰。
   邱少华说“我一直很讨厌西装那种束缚人的感觉,所以我买过一件短袖唐装,我穿到外面去过。”但在接触汉服之后,他不穿唐装了,他管那个叫“伪唐装”。
   “我们的民族正经历着变革,走向昌盛和复兴。然而,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民族性和主体性却没有以相同的速度加强,甚至在很多领域出现了文化荒漠”。汉友李段泉说,我们提倡汉服、宣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就是使人们对汉民族的文化历史遗产有正确、理性的认识,并且能够将它发扬光大,能够从心底里深深的记得:我们是黄帝的后代。  
<img src="http://www.timesnews.cn/UploadFiles/200628154915181.jpg">   何谓复兴?汉友们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汉网创始人李敏辉说:“复兴和复古的区别在于,复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而复古只有承前和继往,并没有传承的概念,我们要做的是把消失了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捡起来,并且把它发扬下去,找回汉民族的主体性。”
   汉友邱少华说,恢复汉服是恢复汉民族文明的最佳切入点。张梦钥研究汉服多年,她认为,对于任何文明而言,表象和内在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面。而文明外在的表象之一,就是相应的服装礼仪。由于中华民族的概念替代了主体民族,汉族自身的定位被虚化了。而通过穿汉服可以让汉族人了解到自己文化中的礼仪,进而深入的了解汉文明,做到表象和精神合一。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李世平教授表示,汉服与满服一样都是民族服装。汉服与其他服装一样美,只不过它作为汉族的服装有其他服装不能代替的美;它体现了更古老的历史的印记。“但切忌将汉服运动上升到民族复兴的高度,更不能和历史纠纷联系在一起。”李教授说,如果夹杂了太多政治历史的东西,就不好了。“现在的人讲求自由,汉服的喜欢与否也是个人权利。从穿上汉服,引起对传统文化的美好感觉,只要不自大,不故步自封,在传统文化与审美的尺度下,汉服是有生存之地的”。</P><P><b>■新闻背景
</b>遗失的文明——汉服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却不多。中国56个民族中,藏族、蒙族、o(︶︿︶)o 唉等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惟独汉族却似乎忘记以至丢失了自己的民族服装。
  其实汉族并非自古以来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相反汉族古时的民族服装还是非常有特色的。春秋战国时代,汉族的民族服装基本定型,这就是宽衣肥袖的汉式服装。汉族服装的另一个大特点就是不用衣扣。
  宽衣大袖的汉族服装也反映了汉族的人生观,即追求悠闲清净的安祥生活,不喜欢搞激烈冒险的活动。宽衣大袖的服装,对于观月赏花、吟诗作画、抚琴下棋的悠闲生活是再合适不过,但穿这样的服装搞骑马打猎等激烈活动就非常不便了。自古以来中原周围的少数民族,多采用窄袖紧身的服装,以适应他们喜欢骑射冒险的生活方式。战国时赵武灵王曾经想推行窄袖紧身“胡服”,但由于传统势力太大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果。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窄袖紧身的胡服也曾风行过一时,但并没有对传统的汉族服饰造成很大影响。
  满清使汉族人的服装面貌产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将延续了两三千年的汉民族冠冕衣裳送进了坟墓。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从此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头,改梳发辫。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汉族宽衣大袍传统服饰从此灭绝,汉族成了没有自己传统服装的民族。
尽管传统的汉式服装在中国绝迹,却在日本与韩国生根开花。日本在推古朝代,汉族服饰就逐步进入日本,奈良朝代向中国大量派遣“遣唐使”后,日本更是积极引进唐朝汉式服饰,日本民间也大举流行所谓“唐风”服装,日本今天的“和服”,就是在唐朝汉式服饰基础上形成的;而作为受汉文化影响极大的民族,韩国传统服装更具汉服风韵。
  但现在汉人已无法讨还自己发明创造的汉服发明权——世界上已把宽衣大袖服装看成是日本的民族服装,西方人也按照日文发音把此类服装称作“KIMONO”,而满族的民族服装旗袍则被称为“CHINA DRESS”。</P>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23: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a href="http://www.timesnews.cn/web/html/20062/200628154919.html" target="_blank" >http://www.timesnews.cn/web/html/20062/200628154919.html</A>
发表于 2006-2-9 00: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P>小兄弟的报道很及时!</P><P>脚踏实地,善借媒体,非常好!</P>
发表于 2006-2-9 00: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发表于 2006-2-9 01: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P>如此大篇幅的报道实在是可喜可贺!</P><P>支持!感谢大家的努力!</P><P>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汉服,知道汉服的人就会越来越多!</P><P>继续努力!!!</P>[em17][em17][em17]
发表于 2006-2-9 12: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那个蒋雨洁说的几句话和我接受采访被另外一个杂志报道的一模一样啊?难道记者也会到处找东西抄?
发表于 2006-2-9 12: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P>支持,佩服,顶!</P>
发表于 2006-2-9 12: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P>支持~ 这篇报道很深入,也很客观!</P>
发表于 2006-2-9 13: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东东抄很正常,可能是运用的资料一样吧
发表于 2006-2-9 13: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P>非常好!</P><P>为少华兄和重庆的汉友欢呼!</P>
发表于 2006-2-9 13: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报道基本属实,有点不完全相符的地方也是可以理解的,记者肯定是要按照自己的设想适当的添加、删减和篡改一些内容的。不过唯一让我不爽的是居然把我的姓搞错了,我姓“于”,不是“余”!
发表于 2006-2-10 21: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错!继续支持!</P>
发表于 2006-3-4 21: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大的支持 支持永远支持
发表于 2006-3-4 23: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em01]
发表于 2006-3-6 15: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已阅。。支持。。
发表于 2006-3-24 22: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6>第四張照片裏面出現了兩個錯誤的字!!!應該是復興漢服(复兴汉服),而不是復與漢服复与汉服)。</FONT></P>
发表于 2006-3-26 18: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P>小心错别字啊.........不清楚繁体字没关系,可以先查字典,写错了可就8太好了.......</P>
发表于 2006-3-27 1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hehe,好!
发表于 2006-3-27 17: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P>伴随着国力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汉民族文化回潮是必然的,对未来抱乐观态度</P>[em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15:42 , Processed in 0.10267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