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北京冠礼,由笑非(ufe)等人组织,相关报导如下:</P>
<P><B>1.北京冠礼图(<a href="http://www.tianhan.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73&ID=12289&page=1" target="_blank" >http://www.tianhan.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73&ID=12289&page=1</A>)</B></P>
<P><B>2.文字报道:(<a href="http://www.tianhan.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14&ID=12281&page=1" target="_blank" >http://www.tianhan.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14&ID=12281&page=1</A>),见第3楼。</B></P>
<P><B>二、媒体上的几篇“质疑”性文章</B></P>
<P>1. 欲“成人”何必“返祖”
--------------------------------------------------------------------------------
<a href="http://www.sina.com.cn/" target="_blank" >http://www.sina.com.cn</A> 2006年03月06日10:01 生活报
首席评论员 刘涧南
据《京华时报》报道,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大三学生身穿明代汉服在圆明园举行成人加冠仪式,来自北大、清华等数所高校的10多名学生前来“捧场”。
据说,这名学生一直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中国是礼仪之邦,成人冠礼特别重要。
通过庄重的加冠仪式,可让一名青年从中认识到作为一名成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研究学习传统文化不是坏事,认识到成年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更是青年人的本分。或许,我们也真应该有一个“成人节”。但是以为穿“汉服”扮“儒士”就可以成人,那毕竟是把形式看得过重了。所谓“三次加冠”、“三次换服”,仪式固然隆重,但古代的礼节和现代人的应有意识之间的关系,还是一个应当深思的问题。
古人以男子20岁为成年,加冠三次,称为“弱冠”。应当说成人冠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对先民个体的成长具有激励作用。但古人“加冠”仪式的氛围及其文化含义,显然与今日大不相同。即便我们可以恢复古代的成人仪式,也不应重新倡导古代的孝、悌、忠、顺的伦理道德。我们对形式上的“复礼”没必要口诛笔伐,但假如在意识上“返祖”,则是精神上彻底的倒退。
一段时间以来,倡导“国学”的“复兴”,让小学生读“四书五经”的例子不少。传统文化中可以取其精华的东西不少。其中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珍惜态度值得肯定,但是不分皂白,让青少年一股脑地吸收古代的思想,则未必可以让其真正地“成人”。据此而言,古人的成人冠礼有保存的意义,但是全民性的倡导,或许应三思而行。
(生活报) </P>
<P>2. 汉服盔甲何必VS“大长今”
--------------------------------------------------------------------------------
<a href="http://www.sina.com.cn/" target="_blank" >http://www.sina.com.cn</A> 2006年03月06日00:57 时代商报
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大三学生身穿明代汉服在圆明园举行成人加冠仪式,来自北大、清华等数所高校的10多名学生前来“捧场”。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彭林说,中国人应好好挖掘并保留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否则会有更多的“大长今”风靡全国,产生越来越多的“文化倒灌”。
好像是在演戏吧?说穿了,无非是大学生们这身明代汉服的“行头”吸引人们的眼
球。加冠仪式可以,那是个人表演,也是自愿,但思想文化研究所的教授说法则需要商榷:难道看《大长今》就是被“文化倒灌”?
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底蕴丰厚,这不必说,而问题是,现在处于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时代,看一部韩剧怎么就被“倒灌”了?我们的宫廷戏历史戏被戏说得让人呕吐,当韩剧VS汉剧的时候,民众对娱乐节目的选择竟然被扣上这样的大帽子,怕是承受不起。如果中国人普遍看外国小说,能算是对本国文字和文化的不尊重吗?显然不能。
复兴传统文化不是长袍马褂,真正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从来都有着血肉的联系,传统文化要内涵,不要外衣,汉服盔甲根本没有必要去VS“大长今”。
◎海浪花</P>
<P>3. 生活时评:传统文化不是长袍马褂
--------------------------------------------------------------------------------
<a href="http://www.sina.com.cn/" target="_blank" >http://www.sina.com.cn</A> 2006年03月06日10:28 新桂网
据《京华时报》3月5日报道,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大三学生身穿明代汉服,在圆明园举行成人加冠仪式,来自北大、清华等数所高校的10多名学生前来“捧场”。
其实,类似的成人冠礼、成人宣誓仪式各地年年都在举办,比这规模大的也很多。为什么惟独这个成人冠礼仪式为媒体所关注?说穿了,无非是明代汉服的“行头”吸引人们的眼球。
是的,中国是礼仪之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庄重的加冠仪式,可让一名青年从中认识到作为一名成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但是,如果指望组织一场穿着汉服的成人加冠仪式,来挖掘并保留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恐怕有些言过其实。
中华文明泱泱五千年,传统文化传承丰厚。但传承传统文化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是在历史的延续中积淀起来的,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迁。实际上,没有延续和积淀就谈不上传统;同样,没有发展和变迁也就没有传统。在已经是信息社会的今天,让大学生穿上长袍马褂,复制一次成人加冠,它所追求的不过是传统文化的表象,给人带来的只是一种单纯的形式感。
仔细回顾,近年来,从人民大学的国学班,到苏州城里的长衫私塾,每一次复兴传统文化的声音响起,都有长袍马褂这类古人的生活“道具”相伴。在一些人的眼里,没有这些道具,似乎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他们惟独忘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从来都有着血肉的联系。刻意用传统道具复制传统文化,最终难脱把传统文化娱乐化的肤浅。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复制古人生活,更不是传统的服装表演。它应该是一种自然天成的生活常态,而不是一两次镁光灯下的作秀。
(程桂香)编辑:马骎作者:程桂香
</P>
<P>4. 红网:何必穿汉服行加冠仪式?<a href="http://news.qq.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261cdc>http://news.QQ.com</FONT></A>
2006年03月07日 红网
4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大三学生身穿明代汉服在圆明园举行成人加冠仪式,来自北大、清华等数所高校的10多名学生前来“捧场”。据加冠学生雷云介绍,自己一直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他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成人冠礼特别重要。通过庄重的加冠仪式,可让一名青年从中认识到作为一名成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据《重庆晨报》3月6日报道
古色古香的北京圆明园里,3名身穿各色汉服的女子各捧着一顶帽冠,面南站成一排。一名乐工,在台阶一角轻弹古筝。3套不同的汉服整齐地排在地上。随后,一位身穿灰色儒服的“儒士”,沿着方形路径,慢步走到已换上一套汉服的年轻人面前。两人对拜后,“儒士”为年轻人戴上黑色带孔布冠。这年轻人向四周的朋友行答谢礼。如果不是新闻标题已经说明,这是在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举行庄重的成人加冠仪式,笔者看到这样“古味十足”的场面,还真以为是回到了古代,或者电影公司在拍什么古装戏哩。这样的成人仪式实在令人“大开眼界”。
应该承认,青年人表示自己长大了,肩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更重了。举行成人仪式,完全是情理中的事情。而且早在1994年o(︶︿︶)o 唉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提倡各地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但是,成人仪式最大的作用就是表明自己长大成人,意味着一种社会责任。其本身只具有象征意义。而且时代变了,举行成人仪式的意义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审美理念。刻意模仿古人穿古装,举行加冠仪式,又能体现多少现代社会的责任感与传统文化呢?虽然,报道中清华大学彭林教授“中国人应好好挖掘并保留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主张是对的。但是,我并不认为,穿明代汉服举行加冠仪式,就是弘扬传统文化。
在笔者看来,举行古代的礼仪最多只是一种心理复古的个案而已,并不能代表什么传统文化的张扬。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明代汉服与加冠仪式不过是古代成人仪式的一种形式,这个时代的礼仪只适宜保留在国人美好的记忆中,并没有模仿的必要。其实,挖掘、保留传统文化,主要在于挖出、留住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底蕴。穿一次古代长袍,戴一次古代的帽子,搞一个古代的仪式,这最多只是一种传统形式的表演,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更不能证明有多少社会责任感。况且,这些古装也未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过去加冠宣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现在重复古代的故事,是否也代表一心摘取功名呢?
当然,如果雷同学纯粹是为了研究过过古装的瘾,表演一回古代礼仪,或者说他对研究古代礼仪有浓厚的兴趣,倒无可非议。如果硬要说借此弘扬传统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就有点言过其实,免不了让人发笑了。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0 2:37:0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