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09|回复: 11

[詩文丹青之道] 狼烟四起,旌旗八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6 0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狼烟四起旌旗八方
转自天涯


??【一】狼烟起,江山北望
  从未踏上过长江的北岸,最近的一次也只是隔江眺望着那边的海门。长江以北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但一切都不能阻止思绪的游离,游离在滔滔江水的那一边。
  自古以来,长江就已经成为了对中国统治权争夺的分水岭。似乎谁能够渡江南下,那就再也无人能够阻止他的骠骑兵在辽阔富庶的土地上四处驰骋。又似乎谁能够跨江北上,那他的重装步兵又能够在中原大地上纵横一时。当两边都无法打破彼此的平衡时,想必也只能这样隔江向望了。但这毕竟不是真正的中国,长江无法阻挡我的思绪继续向北飞奔,摆脱青山绿水对视觉的干扰,步履轻轻点过一片片的古战场上那曾经的喧嚣,止步于长城脚下。
  长城。想来可笑,在我读中学的时候,每一位历史老师的责任似乎就是告诉我,“长城是封建帝王征发百万劳动人对其进行奴役的血泪见证。”段段长城下,谁闻孤魂泣。回忆起这个片断不由地触及到祖龙来。
  且不说再以前的秦赵燕个自的那几段城墙,只看始皇帝动用千万征夫而修筑的万里长城,到了现在已经是成了民族的骄傲,中国的象征。象征就象一个祭器,只是这样放在太庙中供人瞻仰的。任何喝醉酒的人都能够冲动地将它轻易击碎,就好像我们现在那些开着土方车的司机。我难以相象长城竟能够神话的这个程度,同时又脆弱到这个地步。
  其实在我看来,当烽火台上狼烟不在。她已经趋于衰亡。然而比她衰亡得更早的还是我们的秦始皇。止步长城的我推测着骊山秦陵的他,自身渺小是唯一的感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秦始皇三十四年(前 213 ),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建议依据古制,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秦始皇采纳其建议,下令除秦国的史书、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凡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等均限期交出焚烧。此外还规定偶语《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诛,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 30 日不烧,黥为城旦。
  焚书对古代文化典籍造成极大的破坏。次年,为秦始皇寻觅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卢生,因难以继续行骗,便以始皇贪于权势,未可为求仙药为由,相约逃亡。秦始皇闻讯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黔首,于是下令御史案问诸生,受株连的儒生达 460 余人,全被活埋于咸阳。焚书坑儒暴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这是我们现在一般的评价。460余人,累下万世骂名。用现代的观念来苛求,又是何苦?
  在我看来 书,尚旧复古。儒,废郡县,立分封。逆流而上,螳臂挡车。始皇诏令,天下整肃。以法治国的理念至于今天依然受用。只是他过于勤勉了,他的改革步伐走得太快,完全超出了当时人们所能接受的了。但我始终相信无始皇,无中国。何谓英雄,此为英雄。
  现在让时间飞速回转,回转到那个旌旗招展的年代。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虽死魂犹在,孔教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0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谈到中国的象征,除了长城,不得不提的就是龙了。因为才疏学浅,龙图腾的起源不得而知了。秦始皇号祖龙,想来必定有龙的特性。一个龙的年代。
   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秦军刚刚横扫天下,以摧枯拉朽之势攻破六国。可以说秦军推锋之处,后服者先亡。很难想象两千年前的大秦帝国怎能拥有一支人数过百万的虎狼之师,这又是何等的武功呢?就是这百万执戟之士用锋利的青铜剑蘸着潺潺鲜血在中国历史上划了深深的一笔。这时的中国龙是怎样的一个形态呢?孤傲,冷峻,坚定,威严。秦始皇已经将自己神话了,但他环顾世间,又有谁能振臂一呼呢?因为他知道正是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这里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洋大人们在繁华街道上,豪华饭店里肆意地挥霍着美元。我的思绪怎么又突然回到了这里?一些男人卑躬屈膝一些女人花枝招展,我的思绪开始停滞,完全不能感觉到龙的气息。但令人欣慰的是秦始皇是看不到这些的,否则又要龙颜大怒,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了。
  相比之下,当时秦帝国所面临的洋大人危机更是险峻。。。。。。。
  马,显得很安静,只是在不停的喘气。晨风吹在脸上很冷,但我们就像雕像一样排得整整齐齐,面无表情。没有人知道是不是能够活着回去,也没有人怀疑我们是否能够取得今天的胜利。整个草原是如此空旷,只能听见风吹动草发出得声音。在我们对面的人,穿着皮衣戴着皮帽,目光和手中得弯刀一样冷酷。马开始嘶叫,阵形开始推进,步伐加快,擂鼓震天,杀声动地。
  匈奴,这便是秦帝国身边的一个不安详。
  史书上说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代子孙,叫淳维。唐尧、虞舜以前就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住在北方蛮荒之地,随着畜牧活动而迁移。他们的牲畜较多是马、牛、羊,他们的奇特牲畜是骆驼、驴、骡、駃騠、騊駼、騨騱。他们追寻着水草而迁徙,没有城郭和经常居住的地方,不搞农业生产,但是也有各自分占的土地。没有文字和书籍,用言语来约束人们的行动。儿童即能骑羊,拉弓射击鸟和鼠,稍微长大就能射击狐兔,用作食物。成年男子都能拉开弓,全都披挂铠甲,骑着战马。匈奴的风俗,平常无战事时,则随意游牧,以射猎飞禽走兽为职业;形势紧急时,则人人练习攻战本领,以便侵袭掠夺,这是他们的天性。他们的长兵器有弓和箭,短兵器有刀和铤。形势有利就进攻,不利就后退,不以逃跑为羞耻之事。只要有利可得,就不管礼义是否允许。自君王以下,都以牲畜之肉为主食,皆穿皮革衣服,披着带毛的皮袄。强壮的人吃肥美食物,老年人则吃剩馀之物。他们看重壮健之人,轻视老弱者。父亲死去,儿子则以后母为妻;兄弟死去,活着的兄弟就娶他的妻子为妻。匈奴人有名却不避讳,但没有姓和字。
  最近有流行这一本《狼图腾》,估计也是说得这种生活状态,但我没有姜戎先生的那种激动心情。我只是想像这龙和狼的较量。一场文明与野蛮的较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匈奴为生存而战的时候,其作战能力是惊人的。
  阳光已经弱了,到处是死去的人和马,我们开始寻找兄弟的尸体,同时开始焚烧死了的匈奴人。烟时不时的遮住了夕阳,和开始的时候一样,偌大的草原没有什么声音,除了风。周围是红色的,不知是落日的余晖还是我们的鲜血。只有秦军的剑,剑气如霜!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0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心似黄河水茫茫
  “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中国的历史可以武断地说就是一部战争的历史。黄帝击破蚩尤后,兼并炎帝的部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一个比较模糊的民族概念-华夏族,其势力范围大概分布在黄河流域。这个民族能够考究的太少,只有黄河的滔滔依旧在耳边在眼前。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这样一条中华的母亲河,她究竟会蕴育一个怎样性格的民族呢?有一点似乎是可以肯定的,华夏族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民族,居住在固定的地方。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或许是黄河的雄大深深地影响了这个民族,造就了这个民族的巨大的包容性。正是这样的民族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开始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在富于创造的同时,又能接受其他民族的文明,进一步地同化和发展。
  另外一方面,华夏族应该也是绝对的尚武吧。特别是对于当时处于蛮荒状态的游牧民族。游牧好比蝗灾一般,对华夏族的危害巨大而且不愿臣服。所以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可见当时战争之频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游牧民族荤粥的作战了,史书上并没有很多的记载,就结果看基本上扫清了来自北部的边患。
  这里还是要顺便再次提及姜戎的《狼图腾》中关于游牧狼对农耕羊输血的问题来。这种想法我不知道这位先生是从何而来的?只是回想起当年秦人的一句話来“人生无二事,唯耕战而已”。时间推逝,民族也随着发展。历史又戏剧性的将两个民族推到了前台。
  荤粥,那被击退的,现在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匈奴。千百年来,他们的发展微乎其微,可以说几乎是停滞。但他们跟着狼在流窜,跟着畜生在寻找草地。为什么这样的民族会没有灭绝,我一直问着自己。答案似乎相当的简单,因为本能,求生的本能。进而演化成狂热的好战性格。可以说匈奴的军事实力是当时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比拟的。因为他们的每天的生活其实就是一场求生的战争。
  华夏,也有一个新的名字-汉。当时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最终还是刘邦终于笑到了最后。于是一个庞大的新帝国诞生了,而其文明更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汉族的概念也第一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巧合?玩笑?帝王?单于?终于还是在先辈战斗过的地方,拉开了诗史的画卷。
  但第一次接触,汉帝国全线溃败,败得我一想到高祖站在城墙上的神情就想发笑。不停地骂着娘,不停地向城下的单于竖中指。我站在他的边上,没有说话,只是笑。但另一边的陈平却开了口。
  这时汉民族的另一个性格得到了自由的发挥。我们缘何会有这样的忍耐?蒋中正好像有过这么一句話“大丈夫跳得龙门,钻得狗洞。”我们送出了美女珍宝,接受了野蛮人给我们的凌辱。如果当时有愤怒青年的話会是怎样?
  匈奴人是不会看到当时流在汉人胸中火。文景期间的人们,也只是重新在那荒芜了的土地上重新挥洒下自己的汗水,禾苗和火同时在心田中成长。游牧的狼始终是不能了解人的,也不能了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含义的。
  中国忍耐的底线也就是反击的开始,一旦帝国的反击展开,任何于汉族为敌的人只能在百万雄兵面前瑟瑟发抖了。因为帝国的反击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冷酷,从未体会过的恐惧。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汉族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尚武民族,可惜已经晚了,现在,匈奴马上就能体会到了。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唐 王昌龄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0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又是一个甲申年,天气开始渐渐的热起来,阳光也跟着强烈起来,走在街上的人不禁得显出自己紧张。早上九点晚上五点,生活和那古老的摆钟一样即有节奏同时又是如此的单调。但三百六十年以前的那个甲申年,却正是一个多事之秋。最后一个汉族帝国在农民军的起义中吊死煤山。从开始到结束,是如此的漫长又是如此的短暂。一个个帝国灰飞烟灭,一位位帝王冢中枯骨。但是什么支持着中国到现在,除了文化别无它物。
  再次原谅我的武断,从中国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后,中国的文化伦理体系已经完全地确立起来了。以后的一切也只是在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发展,而不是再创造了。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宗教在中国产生的影响与外国相比要小得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现在再回到汉朝来,汉初的确是出了许多杰出的君主。汉孝文帝接受的汉家天下,不夸张的说是百废待兴。楚汉争霸,以及建国后的诸候的大规模叛乱,以及匈奴的连年扰境,导致人口急剧下降,生产力底下,军备不足,府库空虚,放眼望去满目疮夷。诸多的内忧外患摆在他的面前。
  “上无为,则无所不为”的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是得到坚决贯彻。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轻赋税,少官吏,于民修养生息。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很难想像一个自己种地的皇帝,一个自己纺布的皇后以供应后宫所需了。正是这个象农民一样的皇帝,为匈奴掘了第一抔土。
  等到汉孝景帝之后,一个姓刘名彻的人走了出来。
  底下是一班早朝的大臣,个个貌似求道中人。言语必及虚妄,体行必及无为。奏上来的事都是讲述一些哪里马厩又满了要修建一些新的,哪里府库的钱串子又烂了需要重新做点新的,听得人是昏昏欲睡。只是一个叫张骞的能说一点新鲜的事情,来自西边的事情。说是那里的人想用马匹换点我们的丝绸。我同意了,但张骞还是苦着脸。原因我是知道的。
  儒家虽然有点迂腐,不如黄老来得悬,但是对于臣子们来说却是最好。以现世为己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的是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皆多慷慨赴死之士,追求天下大同皆服王化。我觉得不错,就拿来用了。为了打通通向西域的贸易道路,我决定这次一定要彻底解决匈奴的问题,是该算帐的时候了。下面有人说匈奴铁骑势不可挡,非我步军能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也有骑兵,我也想让他们尝尝大汉铁蹄的滋味。下面有人说匈奴居无定所,不能一战而胜。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那我就每年都打,天天打、月月打、年年打,打仗还是讲究的是实力。
  此后的几十年间,对匈奴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恶梦,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汉家好儿郎。开始在长城以北驰骋纵横。相继在焉支山、祁连山击败匈奴,“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元狩四年,汉开始对匈奴进行决战,卫青、霍去病的十万铁骑,兵分两路,直进匈奴。卫青斩匈奴一万九千馀级,大单于仅有百骑远遁。霍去病更是深入匈奴境内两千馀里,与其左贤王战,斩首七万,追击匈奴败军一直到漠北之极的狼居山,大概是今天的外蒙古了。回军前这位年轻的统帅登山该山,南面中原,祭拜立碑,又是何等的气概万千。此后赵破奴再出塞是竟然已是千里不见匈奴。元封元年,汉武帝亲率铁骑十八万出塞,驻军单于台,昼則则旗千里,夜则篝火如星,军威赫赫,匈奴不敢战,竟然一口气迁居到了贝尔加湖去了。再加上西征大宛,东伐朝鲜,南讨南越。到这时,在汉帝国周围已经没有任何军事势力可以与之相抗了,正是在强大的武装和打击下,保证了之后中国数百年的和平,真正的和平!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执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密州出猎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0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中国的爱一般都显得十分的腼腆,可能是因为劳累的路人得到了你不经意间的一碗水,也可能是因为夜里迷路而得到了你手中的一缕灯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不知道在外国的谚语中是否也有同样的说法。但孔夫子的爱仁,始终是中国人精神的基石。不能了解这一点的人是不可能完全了解中国人的。其实在中国人的最底层的情感因素不外乎人情而已。所以这个民族更加趋向于感性生活,克己复礼,生活上更富有动感,而不像别的那样更加理性,理性到一切都可以用数字,表格的科学来了解,来控制。
  深沉,含蓄,温和。就是这样一个民族的另一面呢?
  恨,伴随着爱的存在而存在。那我们的恨是不是也是如此的深沉呢?
  其实历史上很多的战争都是和人的仇恨有关,对中国来说更是如此。自古以来中国的自尊心常常表现得很突出。唯我华夏一族乃天朝圣国,高度的文明也足以傲然于世。身边的只不过是些东夷、西羌、北狄、南蛮。充满浓厚的大汉族主义情节。但是显得相对的温和。对那些愿意接受王化的蛮夷显得如此的包容,这种特性很快就会产生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和现在的美国的心态差不多)。但是对匈奴这样屡屡侵犯边界,为祸为乱的来说,战争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促成战争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先前提起的恨与自尊心。
  “强力反弹,有限扩张”汉族对外的战争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起因:反抗侵略。当异族的侵略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必然会引起强力的反弹。反击是猛烈的,中国人这时就有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想法。彻底击溃入侵者,将其完全驱除。但这并不是战争的结束,有趣的是其后必然紧跟着一次领土的扩张,有限的扩张。这一点与历史上其他的那些征服者不同,亚历山大,恺撒,亚述,奥斯曼,辽,西夏,铁木真,希特勒等的扩张是疯狂而又无节制。统治的欲望已经远远超过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所以为什么有怎么多的帝国由兴盛到灭亡都如此的来去匆匆,留给世界的只是那段段残墙,段段沧桑,段段神往。相反中国却能将自己的文明流传到现在。止戈方能为武的道理除了中国人又有几个人能体会呢?
  同时有谁又真正能了解,在那开疆扩土的年代,英雄辈出的年代,真正的英雄又是谁人?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蠢话不晓得是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来的。我眼前看到的是秦国总动员时国人的激奋,汉军出征前的猎猎旌旗。我们的先辈绝对不是懦弱胆怯之辈,他们虽然出阵后,有很多再也不能回到他们的故乡,再也不能孝敬自己的父母,再也不能养育自己的儿女。但我还是能够看到他们坚定的目光,好个汉家男儿有泪不轻弹。眼前的无垠大漠,可怜谁又知道下面埋着多少手足忠魂!但我们这些长眠他乡的先辈无愧于国家民族,虽然青史上无有他们的姓名。
  漫步在老山烈士的墓前,到处荒凉地长着杂乱的草,哪怕是清明时节也是少人问津。想起那些在北朝鲜被掘起的志愿军墓时,不觉已是满心的悲凉。伫立在那层层叠叠的墓碑前,突然觉得很累,一切都太沉重了,我一个人根本承受不起。我靠着墓碑坐下,洒上一抔土,打开一瓶酒,故去的战士们能感觉到吗?感觉到他们的后人那深深的一跪带来的震动,或是品尝到顺着那土壤流下来的酒。可能你们会觉得这酒为何有一种苦涩的味道?因为你们没有看见流下来的酒中还夹杂我们活着的人的泪。。。。。。
  
  
  “操吾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懟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 国殇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0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何惜百死报家国 忍叹息 更无语 血泪满眶
  经历了两汉的辉煌,历史的轮回再次降临在这片大地上。请允许我在这里略为打断一下,再回顾一下中国这个称谓的由来,因为我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这更能说明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也就能更好的了解在遇到危机时这个民族的思维。
  中国,在历史上本就不是一个明确的国家概念。确切的说,朝代更加符合现在的国家概念的需要。而朝代的名称也是随着皇帝姓氏的不同而变换,这一点和西方历史大不相同的。那中国的概念又是指的什么呢?首先,很久以来就没有什么世界的意识在我们的脑海里的,历来只有天下而没有世界。中国只是一个相对的地理名词,在天朝圣国周围只有四夷,从来没有把他们当成平等的外国来看待过。最简单的证明就是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根本就没什么世界地图,只有以中国为中心的《海内华夷图》等等。
  神州,我们一直喜欢把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称为神州大地。何为神州?就是神所青睐的地方,我们的先人也总是认为自己就是上帝所挑选的人来到这片土地上。有类似于德意志是上帝的选民,美国是自由民主的上帝的选民的色彩包含在里面。总得来说中国人的民族优越感相当的强烈。这样性格的民族在收到侵略的时候,其心情是很容易相信的到的。
  现在接着来看两汉以后,三国时期各路诸侯都忙着打内战,所以对周边蛮夷的讨伐相对缓慢。但其中还是要提到公孙瓒,曹操和诸葛亮,其中曹操北伐乌桓及诸葛亮的南征,对稳定中国当时的边疆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等到晋国统一天下后,原本以为会是中国历史的又一个大飞跃,可惜西晋的士族实在是。。。。。也许是四海一统了,天子觉得可以想清平了,官员o(︶︿︶)o 唉成风,士者以虚妄隐居沽名为乐,整个上层阶级食药成瘾,什么竹林七贤,皆非可用之人,到个个是纵酒群交的高手。加之诸侯王的叛乱,整个神州大地在这时是如此的混乱。完全是自己的原因才促成了之后的五胡乱华之局面。
  其后,东晋王朝只得偏安于江南一隅,北方汉族大举南迁。
  长江,又是长江。我又一次站在那长江的南岸。极目北眺,我不知道我能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在江北,不停的变换着异族大王的旗帜。那又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啊,那些统治者竟然驱虎狼食人为乐。我不敢相信中原的人民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求得生存的,无数的村落被焚烧,滚滚浓烟数月不绝,同胞的妻女被欺凌,孩子的哭啼声振聋发聩。我不愿再驰骋我的想象力了。
  再看看我们江南的人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中国人始终相信家天下,国破则家亡。如果家亡,对中国人来说那他的一切也就随之结束了。但我们还是站在长江的南岸;我感觉得到,当时必当多有慷慨之士,群情激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也想重整山河。但我们还是站在长江的南岸;淝水之战虽然直接促成了苻坚的伪秦帝国的灭亡,但我们还是站在长江的南岸;以前有位同窗看着大中国的地图问道,中国的边界是怎么定下来的?我回答是我们的重装步兵手中泛着青光的斩马刀,骠骑兵踏着大漠凄冷月光的铁蹄和全国人民的鲜血定下来的。但当时我们还是站在长江的南岸。
  叹息是懦弱的,我忍住了。但是我也不想说话,只是这样看着北面。我知道身边还是有很多的人和我是一样的心情,愤怒的恨在胸中无法抑止。
  这就是那个年代,长江分割了神州中华,但我还是要站在这滔滔的江水上,仰望苍天,振臂一呼,“天,你可曾看到我们的胸中已满是怒火,眼中已满是血泪!!”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示儿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0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马蹄南去 人北望;人北望 草青黄 尘飞扬
  隋,中国终于又回到了统一。
  唐,中国的文治武功已经登上了顶峰。
  期间的辉煌,我不想提起了。那些成就属于古人,我们只是今天在承受他们的恩惠而已。而且我们也没有办法面对他们,别人的感觉怎么样,我不清楚。但我绝对有愧,愧对我们的列祖列宗。有一点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汉民族主义者,我有着很强的民族优越感和自豪感。但和南朝鲜人那种自大的民族情结不同,我根本不想听什么“朝鲜族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四大发明是朝鲜人创造的。”的鬼话,公鸡还会下蛋呢。但我能够理解他们是如何会产生这种情感的,从他们开始从树上下来直立行走后不久,中国已经开始在那里设置郡县了,这一点在大汉的版图上写的明明白白,在随后的岁月里一直就是中国的藩属。之后,又被日本殖民到二战结束,紧接着被美国强奸到现在。朝鲜的军队似乎从来就没有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哪怕是那么一丁点的胜利。有着这样历史的民族,其被长期压抑的民族感情我是能够理解的。但他们发泄的方式还是证明了他们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所以他们无视明军对他们抵抗日寇的巨大帮助,一系列歪曲事实的影视作品,在世界杯上卑劣的“胜利”。从而使自己在精神上得到一丝满足。但在美国主子的一声令下,南朝鲜的大兵哥们却又乖乖地到了伊拉克。
  这样一比较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我们的民族主义是一个高层次的了。宋代,不夸张的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颠峰,甚至比唐帝国都来得富庶。但宋帝国的武功则大相径庭了。首先是对辽国的战争是败多胜少,后来干脆又跑到了江南,象皇帝都被人俘虏的事情更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了。
  历史就是这样进行轮回的,仿佛有是回到了东晋时代。尽管上层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但在广大的民众中,民族主义的情绪依旧十分的强烈。对收复国土的要求更是人人的共识,这才是真正的民族主义。不光是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尽管当时的人完全可以享受富足的生活,闲暇的时间做做文章,篡改一下历史,在精神上对女真的金国胜利一把。
  我策马向南飞奔,后面是辽金的蛮兵,但我还不时地向北望去。这是一种不甘心,绝不是无可奈何。我们一定会回来的。不久就有了一个领导人,岳飞。
  小时候听《说岳全传》的时候,大家都是很兴奋。心情随着情节而起伏。直捣黄龙时我们也是如此的豪气万千,风波亭的时候我们又是如此义愤填膺挡不住的悲伤。记得当时好像还莫名其妙地打了一个姓秦的同学。愤青难道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现在的学生估计没有这么好的兴致了,泡在南朝鲜泡菜网游里面是他们的征途。最近,也不知道是谁吃饱了撑的开始讨论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靠 这也能讨论。统统绑了到杭州岳爷爷庙前去跪着,朝那几座青铜吐口水已经令人觉得单调了。
  难道这就是一个进行颠覆的年代,只是为了满足几个生活上不怎么如意的,为了自己能长点名气就能随便翻案的年代?你们这些人与跳梁小丑有何区别。是在证明秦大人是一位促进民族团结的爱国志士还是在证明你们是有独到眼光的资深学者?学问做成这样,还不如不做。
  草总是由青而黄。尘土一时间会起飞扬,但还是有尘埃落地的时候。原谅我在这篇用了如此多的粗俗的词语。只是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我的感想罢了,但我想说的只是如果不能理解我们的民族情感就不能正确看待我们的历史,不能正确看待我们的历史,我们就无所谓创造我们的未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 北固亭怀古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0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我愿守土复开疆 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应该缓和一下我的语气,以免在别人看来民族主义者都是一些粗糙的人。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所以我还是极力想避开对之后的蒙古帝国的议论,如果深入地探究的話,我不能保证我是否又要破口大骂了。有一点是世人都达到共识的,蒙古的扩张是一次野蛮对文明的总入侵。谁对无法避免和回避。蒙古骑兵所到之处,皆归帝国所有,可以说蒙古帝国的国境线是每天跟随着前进中的马蹄而前进的。至今为止再也没有人能达到它的高度了,期间的胜利一个接着一个,其他的征服者和铁木真及他的子孙比起来是如此的黯淡无光。这是历史对武力崇尚的顶峰。
  但蒙古终究是历史的过客,如果指望一个连文字都没有的民族带领其他民族进入一个更新的文明时,我们太难为他们了。所以结果只能是在被征服的土地上被被征服民族的迅速同化,而一旦接受了同化,也就不存在什么纯正的蒙古了。之后蒙古的各个汗国的结局也早已放上了历史的舞台。
  日月谓之明,中国终于第一次出现了由南向北的统一,当然其后还有蒋介石的那一次。汉族政权再一次建立起来。。。。。。
  写到这里我突然不想写了,好像是钢笔没有墨水了。
  我生活的这个都市每一天都很繁忙,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劳碌奔波。可能是生性懒散,在学校里我总是不能把英语学好。看到那些字母总是头晕眼花,昏昏欲睡。终究四级的考试没能通过了,从此我就被明确地从“人才”的范围里被划分出去了。
  盛世当做富家子,乱世应觅万户侯,离开学校后有点无所适从。曾经去过一家外资面试,人事经理的英语真是叫好,好的我一点都听不懂,可以说比美国佬说得还地道。身边别的应试者也是面目光鲜,我不知道现代人哪里来得这么多的自信。或许只是一件名牌西装或许只是时不时的从嘴里蹦出个英语单词,从那家公司出来后,我按照夫子的教诲三省吾身,突然发现自己也变得自信满满,因为我发现刚才那个经理写中文的时候一行有五个错别字,那些进入第二轮面试的朋友汉字个个都是歪歪斜斜。
  为什么英语在现在的中国是如此的重要?从文字的角度来看它没有任何优势呀。
  遥远的不列颠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它的武装力量横行世界几个世纪。殖民,不仅是对你的领土要求,更为可怕的是文化的侵略。曾经报纸上报道过一个美国人在青海办学几十年,历经千辛万苦,看到照片里那些藏族学生能够求学的兴奋,我感到汗颜。其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语言的掌握程度最高为藏语,其次是英语,其次是汉语。就是说这些学生讲英语比汉语流利的多。
  现在,太多的人在诉说我们昔日汉唐帝国的辉煌,疆土的辽阔。以此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对台湾、o(︶︿︶)o 唉的论战此起彼伏,对蒙元、满清的历史地位问题更是不依不饶。但是在我看来有比这更加险峻的战场,教育就是我们的阵地。可是还有多少人在守卫这片土地呢?偌大的一个中国何来希望小学一说呢?接受教育,汉文化教育是每一个孩子的义务,而不是申求的权利。只要守住这片阵地,民族的复兴指日可待。守土方能开疆,真正有了自己的文化底气的民族才能在先前提及的那些战场获得胜利。而不象那些只是依靠武力的,武力消亡,民族消亡。
  上下五千年,几度兴亡事。宁愿每个人的眼中多一丝忧患,少一份自大。把热烈的民族情感放在心灵的深处,一声长啸,天佑中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0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忠报国
  
  狼烟起 江山北望
  龙起卷 马长嘶 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二十年 纵横间 谁能相抗
  恨欲狂 长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
  忍叹惜 更无语 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 人北望
  人北望 草青黄 尘飞扬
  我愿守土复开疆
  堂堂中国要让四方
  来贺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0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狼烟四起,旌旗八方

发表于 2004-11-12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发表于 2004-11-15 1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快人心,汉族一旦统一,力量足使宇宙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10:02 , Processed in 0.2022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