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74|回复: 10

我们丢掉了什么——一份中国文化传统的遗失清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6 2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B>我们丢掉了什么</B></P>
<P><B>                        ——一份中国文化传统的遗失清单</B></P>
<P>                              侯虹斌</P>
<P>----------------------------------------------------------------------------------</P>
<P>寻找传统,不是为了全面复辟,而是为生活增加一种美好的文化形态;不是为了击退西方文明,而是让他们有所比较,有所区别,然后,有所思考。</P>
<P>-------------------------------------------------------------------------------------</P>
<P>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未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见。 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新少年中国》,而不仅仅是《少年全球化》?</P>
<P><B>[忠孝仁义信礼智勇]</B></P>
<P>何谓忠孝仁义?何谓信礼智勇?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P>
<P>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的事要忙。</P>
<P><B>[四书五经]</B></P>
<P>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群“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绝望。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司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孩子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现在,舒乙在北京创办了一家现代私塾馆,专门教授四书五经。</P>
<P><B>[任侠之气]</B></P>
<P>何谓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在,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地渔女。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再不见独行千里为曾允朋友一诺的男人,再也没有了“拚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女子。高晓松在他的《青春无悔》的文案里这样幽幽地写道。</P>
<P>从小就被教导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何来的狂狷豪迈之气?何谓风流洒脱的风骨?从来没有过年少轻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读再多的金庸古龙也不管用。</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6 21:23:3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6 2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b>[匹夫有责]</b></P><P>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们既没有为别人奉献的义务,也没有权力向别人索取,只能为自己负责。《大学》开篇所说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于是,我们坚持长不大,看日本漫画,听TWINS,玩PUPA或HELLO  KITTY,穿满身口袋的阔脚裤,口号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而年方10岁的那一拨孩子,耳濡目染的是这一代的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会知道责任感是何物呢?</P>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6 2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b>[诗词曲赋]</b></P><P>如果上世纪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接触周杰伦的《东风破》里才开始接触到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有点迟了?《全唐诗》有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首,李白有诗900首,陆游有诗六千多首,这还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然而,我们直到中学毕业所背的还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如何让我们爱慕上我们的浩瀚诗海呢?</P><P>不是说古典诗词应被广泛应用,但它从我们的视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一个从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袅情丝吹来闲庭院”、“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情韵滋养着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P>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6 2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b>[琴棋书画]</b></P><P>现在,年轻有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懂得如何赚钱还要懂得如何花钱,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浊世佳公子了。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学琴(指的是钢琴而非古琴)一定要考级,下棋除非是想成为常昊那样的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为的是升学时加分……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P>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6 2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b>[孔融让梨]</b></P><P>“孔融为什么让梨?”“是因为大的是坏的。”那个固执而陈腐的孔融如果听到现在的孩子这样回答,肯定气得在棺材里跳起来。是的,传统的道德范式正在流失。90年代的孩子被教导:不劳动者不得食。他们几乎从懂事开始就置身于竞争当中,天生就是达尔文主义者。三年级的孩子每周要上40节课,每天练3小时的琴,六年级的孩子每天课外还要参加数学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学生会竞选……他如何能说:同学,第一名我不要,让给你吧?</P><P>没有人会感激孔融。只是,当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同“谦逊使人落后”这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的时候,中国古人那种曾有过的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没了。</P>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6 2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B>[民风民俗]</B></P>
<P>过年摸门放鞭炮,元宵节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随着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的非物质所获得的野趣,也就逐渐稀释。有多少孩子还知道飘色?有多少孩子还知道台阁?</P>
<P>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P>

<P>(完)</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6 21:21:18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1-16 2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顶楼主一下,关于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失去得太多太多了。</P><P>既然我们能在这个地方相识,希望我们能够支持并发扬的不仅仅是汉服,更多的还有我们华夏先民的精神风骨,道德,知识,各个方面的内容,对上,对下,对家人朋友,对敌人宵小,对许许多多的同胞兄弟,对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人,对一些丑恶的现象,对我们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责任就在于能尽一己之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这是不现实的,也是空谈。</P><P>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要我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追求真善美,o(︶︿︶)o 唉假恶丑。引用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千教万教,<FONT size=2>教人求真,<FONT color=#000000>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一个真正的人,顶起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FONT></FONT></P>
发表于 2004-11-18 14: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既然我们能在这个地方相识,希望我们能够支持并发扬的不仅仅是汉服,更多的还有我们华夏先民的精神风骨,道德,知识,各个方面的内容,”</P><P>举双手支持!泣血支持!</P><P>寻求真、善、美!</P>
发表于 2004-11-19 0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知道的是,这些文化传统是从什么时候真正被阉割和丢失的?
发表于 2004-11-19 0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丢掉了什么——一份中国文化传统的遗失清单

我想目前最需要的问题是怎样保留和发扬的问题,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再怎样计较都不会回来,如果一味的计较下去,而不是去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事情,那么我们的结果只能是失去的更多。
发表于 2004-12-8 14: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们的确已经失去的太多太多</P><P>现在补救还来到急,文化教育应该从小时候抓起</P><P>现在的中学语文多加了许多文言文,就是一个体现,但这些</P><P>还是远远不够的.</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17:54 , Processed in 0.07941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