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来源 天涯社区 煮酒论史 作者 有毒元素</P>
<P>近日见过黄宗羲写的一篇“深衣考”,颇有些感慨.“深衣考”中讲得都是衣服的制式。这位写出《明夷待访录》明末大儒,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其实把它放在满清剃发易服的大环境之下,就很容易体会到黄宗羲的良苦用心。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只把服装的样式通过文字流传下去,将来才有恢复的可能和希望。
在明末顾、黄、王三大儒中,黄宗羲的生命时间最为长久,所以也面临了比顾炎武、王夫之更为严酷的晚年。华夏衣冠已失不复,明儒思潮中的众多思想精华被满清统治者的文字狱政策扼杀。较之明末遗民的四种选择,反抗、混世、避世和入世,其中黄宗羲在晚年,最终从抗清转向了入世了,这就有了其人生历程中向满清统治者妥协的一面,也就是现在为世人所病诟的地方。显然黄宗羲放弃了原本的华夷之辩的立场,但同时黄宗羲承担起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在满清文字狱的残暴行径之下,抢救和存留正在流失的文化精华。或许为了这个目的,黄宗羲必须放弃其部分信念和立场,向满清统治者做出妥协,以换取一种相对安定的生存环境,以换取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流传下去的可能。
假如没有黄宗羲的妥协,可能《明夷待访录》就不会留传下来,我们现在就不可能知道原来中国古人的思想曾经达到过这样的高度,假如没有黄宗羲的妥协可能就不会有《明儒学案》,我们就不会知道明代的儒林士子们在想些什么争论些什么。我们现在要知道的是,在明末不会只有一种《明夷待访录》,也不会只有一个“黄宗羲”。我们现在对明儒的认识,是透过满清文字狱封杀留传下来的,这只是明儒学潮中很小的一部分。黄宗羲是人类最早的启蒙家之一,他的时代早于西方的卢梭,他的文化价值和生存意义本应是卢梭所处的那样的社会里体现,但他在晚年却身处在满清文字狱这种密不透风的极权统治之下。假如卢梭处于黄宗羲晚年的环境之下又能怎么样呢?启蒙社会已经是不可能了,尽可能的存留文化才成了其最终的深远的文化目的,黄宗羲正是因为其对“天下”的高度责任感,所以不惜以牺牲个人品质,做出这种妥协选择。
另外要指出的是,黄宗羲放弃了华夷之辩的立场,但他坚守了终身“不仕”,其临死时没用棺木,只在身下放了块青石板,表达了一种肉身“速朽”的意愿,这或许是对自己的憎恶,也许是其临终时对曾经被迫放弃的信念的追思。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