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70|回复: 25

佛学概论笔记整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 04: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佛教,在释迦在时为一个哲学学派,其死后一百年至二百年间,因教徒日益稀少,为延续壮大,故将佛祖神化,所谓佛祖出生异相等等,都是这个时候杜撰而出。为了发展,作为一个宗教,比一个学派更加容易,所以逐渐演变至今,当今的佛教,在信徒眼中,就是宗教,在大师眼中,仍为哲学</P>
<P>佛学概论笔记整理(1)
第一讲  导言  为宗教正名
一 何谓之宗教
宗教,是用来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其最核心问题就是生死问题。佛教亦不例外。
信仰宗教的基本契机:现实生活中文化无法解释一些问题,无法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二 “平等观”
现实中存在着“平等观”的问题,全面的平等是不可能的。然而接受不平等现象需要后天教育,平等观是人天生具有的。不平等是绝对的,真实的;平等则是相对的,不真实的。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这与市场经济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然而每个人能力不等,天然就有着差别,所以这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等。
共产主义实行“事实平等”,看每个人付出的劳动能力的百分比来分配,达到一种结果上的平等。资本主义实行的是“价值平等”。

三 “死”的问题(缺乏一种文化完结?)
“死”最大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死去。
佛教认为有生就有死,人们害怕死亡,产生恐惧感,主要是因其不可预知性,死亡的偶然性,比如猝死。
佛教之中,对死亡的解释不单是死亡本身,更多是与人生问题相关联。
世界上真正的唯物论者是最大胆者。
唯物论的生死观:一期生命,死后为物质、灰尘,不存在鬼神世界。
人的一生中,基本上在18-65岁期间处于可独立行动时,所以如果是唯物主义者而没有崇高的理想的话,就容易及时享乐,因为对于死后,没有任何制约。
以前的共产主义者因为有着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而伟大无畏,那时精神不朽的层面,如今现实生活中精神层面坍塌,导致很多社会问题。
精神层面,在宗教上有终极关怀作为支撑。
终极关怀:佛——六道轮回(了生死)
          儒——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基督——死后上帝审判

四 结语
宗教是一种有意味的文化形式。
(第一讲完) </P>
 楼主| 发表于 2006-7-2 04: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
续上一讲
人生观、风水、相术。(其间谈到了老舍,可是汗,不小心忘记了具体的内容)
宗教、信仰——古人生活内容——衍生术士
宗教文化意义——对信仰者提供社会生活解释
“西方人为上帝而活,中国人为祖先而活。”
中国两大信仰:祖先崇拜、鬼神崇拜
最重要的佛教策源地——中国
现代佛教三大系统:汉传佛教(最大);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东南亚)。
民族宗教——世界性宗教
佛教突出特征:无神论(佛教徒认为并承认佛陀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人)即信仰对象由人转变而成

第一章
一、什么是佛?
(一)佛陀基本创教过程及思想
宗教分为人为(制造)宗教(佛教)、自然宗教(道教)、神启宗教(伊斯兰、基督教)等
佛教认为人人可以成佛
具体过程:罗汉=&gt;菩萨=&gt;佛
佛陀本名:悉达多·乔达摩(后为姓)(前565年-前485年)迦毗罗卫国人(现尼泊尔一代)
其父净饭王为该国国王。
后人称此时为轴心时代,佛陀与中国之孔子、希腊之柏拉图皆为同时代人。
当是时,印度半岛战乱起(印度文明未曾统一过),迦毗罗卫国为小国,夹在大国之间,岌岌可危。(附:印度人种变迁:中亚的雅利安人向东南走=〉印度人=〉东欧人,雅利安人把达罗毗图人赶走,吸收了当地的文化,创造了文明。)
在佛陀时代,印度半岛信奉婆罗门教(主管各国祭祀),因而当时的人分为四种:婆罗门、国王(贵族)、首陀罗、吠舍(即贱人、贱民)
各种族间通婚则形成亚种姓,现在印度依旧有种族制度。(不过前几年印度有吠舍种姓的人当选总统)
婆罗门垄断了宗教权力,地区范围包括现在的:阿富汗,斯里兰卡(部分)、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在当时此地区共有16大国。

佛陀出生
在佛教出现二百年后被神化的佛陀出生形象:
  出生前预兆,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梦到白象(相当于中国的龙的地位),摩耶夫人是另一个小国的公主,按当时惯例,女子生孩子要回娘家去,但走在路上就诞下了佛陀,且七日后即死。
  佛陀出生后下地连走七步,步步生莲,且有九龙洗身,(印度龙与中国龙不同,有很坏的龙,而且也指大蟒)洗身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言曰:“上天入地,惟我独尊”。
  佛陀生日为农历四月八日,浴佛节(联系,少数民族泼水节)。
  佛陀出生后,有人预言说长大后若不出家,即成为转轮王(统一全印度的王);若出家,则常转法轮(法王)。
  佛陀七日丧母,由母妹抚养长大。

佛陀出家
  佛陀出生后,净饭王听人预言说此子出家可能性极大,如若一日内看到四苦,即会顿悟。他渴望儿子能复兴自己国家,于是从来不轻易让佛陀出宫,在佛陀16岁时就给他娶妻,17岁生子罗后罗,并且宫中还供养许多伎人,即宫女,然而佛陀依旧每天都很忧郁。
    一日宫中宴会,酒罢,当时身为太子的佛陀出厅散布,看到许多美丽的伎人的醉态,心生厌恶之情,领悟到“世上最美丽的人也有其丑恶”,即美与苦的感受。
    之后,佛陀有一天出外,一路上依次看到了生、老、病、死(即前文所讲的四苦)四种景象,感会“生命诞生的本身即为悲苦”,人生是苦、幻灭、无常、变化的,遂于当天半夜骑白马出走,由四仆跟随,入大森林追随婆罗门修行。即逾墙出家,此时的佛陀29岁。
   
佛陀出世
婆罗门修行的目的:肉体与精神两分,凡我一如。祛除自我欲望。
阶段:17岁前,学习期,学习生活各种知识
      成人后,家居期,为家庭成员创造财富,一般是进行商业活动
      财富积累完毕即为林栖期,与自然为伍(苦行)
      苦行结束后成为仙,回到人间,主持宗教活动。
    在苦行期间,食:每日只吃一种食品的一颗(反观现代人:食不厌精);住有三种,一种是住在荆棘丛中;一种是住在树上(搭巢);一种是与虎狼同穴而居。修行期间不穿衣服(穿也是树皮叶子之类的);不洗澡。
    佛陀一开始进入的就是苦行期。
    修行了六年之后,在佛陀35岁时,他开始怀疑婆罗门的修行方法——无法达到目的,于是佛陀去河边洗澡,因为长时间饥饿,佛陀洗完澡后几乎没有方法从河水中回到岸上(差点淹死,可怜的孩子),被一个婆罗门的仙用树枝拉了上来,之后碰到一个好心的放牛的少女给了他自己吃的乳糜,佛陀恢复了力气,可以开始思考事情,遂在菩提树下入定,即禅定。
    禅定姿势:祭迦婆坐。(瑜珈)
    佛陀一直打坐了49天(亦有说法说28天),期间感官感受不到外界变化,最后悟出四缔十二因缘,终于成道,佛陀出世。
    四缔十二因缘正向是解释社会人生,反向则为修行解脱。
    佛陀成道后先找到四仆说教——初转法轮,之后开始游历传教。
    佛陀六十余岁时,回家省亲,也是传教,此番归国,带走部族中很多精英一起跟着他出家,净饭王心中悲苦无奈,恳求佛陀答应他一个请求,即日后,在请求父母同意(要有书面允许)之后,儿女方可出家,佛陀应允。
    七十余岁时,祖国被灭,人民惨遭屠杀。在佛陀后来被神化的过程中,称祖国人民被屠杀时,一霎那间,全国皆变为罗汉
 楼主| 发表于 2006-7-2 04: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讲
二、佛教的发展
佛陀在世时,佛教是一个伦理型的学习团体,与人生社会相结合,死后二百年,开始被神化。
佛陀的称号(如导师、世尊等)十个称号都与人生相关。
(一)原始佛教
普通王子—&gt;圣者
(二)部派佛教
佛陀死后一二百年,佛教面临的最大问题:人格魅力降低,宗教如何维系?
佛陀遗言:以法为师,以戒为师
百年后,佛教面临两大选择:人间化及宗教化。
若佛教人间化—&gt;影响越来越小,思想作为指导,持续力远低于宗教。
若佛教宗教化—&gt;宗教化意味着教义中有引诱外加威胁的成分。
于是佛教由伦理型=&gt;纯宗教型(有神论),佛陀成为崇拜对象,开始被神化,并且具有了超自然力(保佑),传教手段也宗教化。
佛法:亦宗教亦哲学,非宗教非哲学。
“佛”:修养道德很高的胜者。
(三)大乘佛教:终生皆可成佛(公元1世纪~公元2世纪)
 楼主| 发表于 2006-7-2 04: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P>当年问老师的问题和答复</P><P>问:第一,在种种佛经中有没有提到过对于不信佛的认识什么态度?如果说时间万物平等,那
么信与不信本来就没有讨论的意义,那为什么又要把他们严格划分开呢?

第二,我认为对于修习佛教,所谓斋戒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形式。正如释迦当年苦行一样,
到了他顿悟之后,这一切也就都失去了它们的含义。而人们说佛陀看破红尘,我认为是更
深入地进入了红尘,如果他真的看开一切,便不会为世人留下佛教,因为这已与他无关,
他没有必要这样去传教。所以他是关心太过,才会与众人不同,给人一种出世的错觉。不
知道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第三,中学时候讲佛教有一种教义就是教人忍耐,从而成为了历代统治者愚弄百姓控制百
姓的工具,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我认为佛教之所以要人去忍耐。应该是佛陀的一种
无奈的选择,佛教素有“八苦”之说,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
蕴盛,然而要解决这其中任何一种,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佛陀便选择了教凡人去忍耐
,在苦中求乐,从而达到内心的澄明,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和宁静,不知道这样想对不对?


第四,您上次课上讲唯物论者是最大胆的,我深以为然,并且有一种大胆的设想:认为古
代所谓枭雄者,应该都是朴素的唯物论者。而且他们又相当聪明,并不说破这一层,反而
很虔诚的样子去利用宗教为自己的政治生涯服务,因而能获得一般人达不到的成功。
</P><P>答:回答关于佛教的几个问题的
1、佛经中对于不行佛的人表现出了足够的宽容与悲悯。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
2、斋戒是一种表面上的形式,是对的,关键在于心。佛、菩萨是在看破红尘的基础上,以
大慈大悲之心救渡众生的。
第三,中学时候讲佛教有一种教义就是教人忍耐,从而成为了历代统治者愚弄百姓控制百
姓的工具,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我认为佛教之所以要人去忍耐。应该是佛陀的一种
无奈的选择,佛教素有“八苦”之说,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
蕴盛,然而要解决这其中任何一种,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佛陀便选择了教凡人去忍耐
,在苦中求乐,从而达到内心的澄明,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和宁静,不知道这样想对不对?
——说的很好!!
</P>
发表于 2006-7-2 12: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P>從道不從師,勸掃眉MM反出師門。[em07][em05]</P>
发表于 2006-7-2 12: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P>同舍兄,依法不依人。</P>
 楼主| 发表于 2006-7-2 15: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P>可是......我觉得她是个很棒的老师呢......那么,楼上的朋友可否为我解惑?(就是我问老师的那些问题)</P>
发表于 2006-7-3 09: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帖子,先作个记号,等心静下来拜读。</P>
发表于 2006-7-3 10: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未言尊師不棒。尊師以彿教為知識對象,研究其教義,史事及産生縯變之社會環境,所處立場或宗教為人民鴉片之類。尊師之“彿學”可稱為社會科學,非關證悟生命之“彿學”。
 楼主| 发表于 2006-7-3 18: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不过“證悟生命”对我来说貌似早了一点呢,呵呵
发表于 2006-7-3 23: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P>證悟生命者,非為要MM做看破紅塵狀。靈犀獨抱,和年齡是無關的。擔水砍柴,無非秒道,漸脩或有頓悟,未悟時擔水砍柴,悟了還是擔水砍柴。</P><P>純以以研究者的角度,說儒的終極關懷是“鬼神崇拜、祖先崇拜”也是極其淺薄的,如果是非漢學外國學者也還情有可原,作為個中國學者,恕我直言,該打屁股。
</P>
 楼主| 发表于 2006-7-7 08: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知为什么,想起了三种境界……</P><P>1、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P><P>2、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P><P>3、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P><P>看来舍大人已经到了悟而归真的境界了呢,小妹佩服~~</P><P>不过,恕我直言,大人的最后一句话……不厚道哦!</P>
发表于 2006-7-7 11: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P>2和3的顺序错了,最后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P><P>既然MM认为了在下已经“归真”,最后一句话就当是童言无忌了[em07]</P>
发表于 2006-7-10 23: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em01]
发表于 2006-7-21 12: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P>首先,能否改正文中別字?</P><P>在我看來,此等問題,屬錦上添花。《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P><P>修行當著其本,切勿本末倒置。修行之階段,有初入門徑;有初得其本,喜不可勝言,然雖曰得,實未得也,其道矇矓似可見,似不可見,故曰實未得也。</P><P>凡心有執著,其疑不休。</P><P><FONT color=#000000>“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菩萨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理事无别,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FONT></P><P><FONT color=#000000>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是解脱,解脱者即是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不待时节。</FONT></P><P><FONT color=#000000>若见此理,真正不造诸业,随分过生,一衣一衲,戒行增熏,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FONT>
”</P>
 楼主| 发表于 2006-7-21 17: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兄长高见,常交流[em1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1 17:18:13编辑过]

发表于 2006-7-21 18: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P>小凡是弟弟不是兄長</P>[em01][em01][em01]
 楼主| 发表于 2006-7-21 18: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汗......后生可畏,后生可畏[em17][em17]
发表于 2006-7-22 14: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P>过奖了,实在不敢当.舍兄才高八斗,我充其量也就半斗而已.</P>
发表于 2006-7-22 18: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12:46 , Processed in 0.0943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