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426|回复: 48

[原创成果]百家大姓名人率排行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2 14: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百家大姓名人率排行榜   
名次排行 姓氏 中国人口比例% 中国名人比例% 名人率 人口主要聚居地
1 钱 0.22 0.68 309.09% 江浙。
2 顾 0.25 0.61 244.00% 江浙。
3 陆 0.31 0.74 238.71% 江浙。
4 崔 0.28 0.63 225.00% 东北、河北、山东、江苏。
5 汪 0.38 0.81 213.16% 安徽。
6 沈 0.5 1.03 206.00% 江浙。
7 史 0.25 0.5 200.00% 山东、江苏、安徽、东北、河北、陕西、湖南。
8 萧 0.59 1.09 184.75% 湖南、江西、四川。
9 杜 0.4 0.62 155.00% 山东、辽宁、吉林、陕西、青海。
10 孔 0.29 0.43 148.28% 山东、江苏、安徽、东北、河北。
11 方 0.36 0.53 147.22% 安徽。
12 孟 0.24 0.34 141.67% 山东、东北、河北、江苏。
13 郑 0.78 1.09 139.74% 浙江、华东、广东、湖南、湖北、四川、东北、河南、陕西。
14 范 0.36 0.5 138.89% 东北、河南。
15 姚 0.35 0.48 137.14% 江浙。
16 许 0.54 0.74 137.04% 江浙、云南、甘肃西部。
17 金 0.32 0.41 128.13% 江浙。
18 尹 0.19 0.24 126.32% 湖北、江西、湖南、东北。
19 薛 0.42 0.52 123.81% 陕西、江苏。
20 江 0.26 0.32 123.08% 华东。
21 汤 0.19 0.23 121.05% 江浙、福建、湖南、黑龙江。
22 潘 0.41 0.49 119.51% 海南、江苏、甘肃西部。
23 田 0.38 0.45 118.42% 山东、四川、东北、河北。
24 石 0.35 0.41 117.14% 东北、河北、山东、四川、陕西。
25 吕 0.47 0.55 117.02% 山东、江苏、安徽、东北、河北。
26 毛 0.27 0.31 114.81% 江浙。
27 邵 0.24 0.27 112.50% 甘肃西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28 侯 0.25 0.28 112.00% 湖南、安徽、东北。
29 龚 0.17 0.19 111.76% 江苏、长江流域。
30 秦 0.26 0.29 111.54% 江苏、河南、四川、黑龙江。
31 朱 1.3 1.44 110.77% 华东。
32 卢 0.47 0.52 110.64% 广东、海南、广西、甘肃西部。
33 程 0.57 0.63 110.53% 安徽、湖北。
34 曹 0.57 0.63 110.53% 四川、西北。
35 韩 0.68 0.75 110.29% 山东、江苏、安徽、东北、河北。
36 魏 0.45 0.49 108.89% 山东、东北、河北。
37 蔡 0.46 0.48 104.35% 江浙、福建、广东、吉林。
38 袁 0.54 0.56 103.70% 江浙。
39 叶 0.42 0.43 102.38% 浙江、广东。
40 蒋 0.47 0.47 100.00% 华东、四川。
41 戴 0.39 0.39 100.00% 江苏、长江流域。
42 丁 0.42 0.4 95.24% 江苏。
43 文 0.17 0.16 94.12% 海南。
44 邱 0.27 0.25 92.59% 四川、江西、湖北、广东。
45 贺 0.18 0.16 88.89% 山西、内蒙古、青海、湖南。
46 徐 1.7 1.51 88.82% 华东。
47 吴 2 1.77 88.50% 华东。
48 冯 0.64 0.56 87.50% 广东、山东、河北、江苏。
49 谢 0.72 0.63 87.50% 广东、江西。
50 赵 2.3 1.99 86.52% 东北、华北、华东。
51 董 0.61 0.52 85.25% 山西、东北、河北、山东、云南。
52 万 0.24 0.2 83.33% 江西、江苏、四川、宁夏。
53 高 1.21 1 82.64% 山东、江苏、安徽、东北、河北、甘肃西部。
54 段 0.23 0.19 82.61% 四川、山西、河北、吉林、云南。
55 夏 0.39 0.32 82.05% 江浙。
56 马 1 0.82 82.00% 东北、河北、山西、江苏、安徽。
57 苏 0.47 0.38 80.85% 广东、黑龙江。
58 宋 0.81 0.64 79.01% 山东、江苏、安徽、东北、河北、四川。
59 任 0.38 0.3 78.95% 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
60 贾 0.42 0.33 78.57% 黑龙江、四川。
61 武 0.18 0.14 77.78% 河北、辽宁、内蒙古、山西。
62 孙 1.5 1.15 76.67% 山东、东北、河北、江苏。
63 傳 0.51 0.39 76.47% 云南、山东。
64 郭 1.15 0.87 75.65% 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吉林。
65 余 0.41 0.31 75.61% 安徽、云南。
66 周 2.1 1.56 74.29% 长江流域。
67 彭 0.49 0.36 73.47% 湖南、江西、湖北、四川。
68 熊 0.32 0.23 71.88% 湖北、江西、湖南。
69 唐 0.65 0.46 70.77% 西南、湖南、江苏、山东、河北。
70 邓 0.54 0.38 70.37% 四川、重庆。
71 姜 0.37 0.26 70.27% 山东、东北。
72 王 7.4 5.19 70.14% 东北、华北、华东、西南、西北。
73 曾 0.5 0.35 70.00% 广东、江西、湖南、重庆、四川。
74 邹 0.33 0.23 69.70% 江西、四川、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75 乔 0.18 0.12 66.67% 山东、江苏、黑龙江。
76 何 1.2 0.79 65.83% 四川。
77 刘 5.4 3.46 64.07% 东北、华北、华东、西南。
78 李 7.9 4.95 62.66% 东北、华北、华东、西南。
79 黄 2.2 1.35 61.36% 广东。
80 黎 0.18 0.11 61.11% 广东、江西、湖南。
81 常 0.18 0.11 61.11% 黑龙江、甘肃西部。
82 雷 0.23 0.14 60.87% 四川。
83 胡 1.3 0.78 60.00% 江西、安徽、湖北、四川。
84 梁 0.84 0.5 59.52% 广东。
85 白 0.29 0.17 58.62% 四川。
86 杨 3.1 1.77 57.10% 西南、山东、东北。
87 张 7.1 3.83 53.94% 山东、东北、河北、江苏。
88 林 1.2 0.64 53.33% 东南沿海。
89 罗 0.86 0.43 50.00% 广东、四川。
90 钟 0.38 0.19 50.00% 广东、江西。
91 谭 0.34 0.17 50.00% 湖南、江西、广东。
92 廖 0.34 0.17 50.00% 广东、江西。
93 康 0.28 0.14 50.00% 甘肃、四川。
94 陈 5.4 2.68 49.63% 东南沿海。
95 易 0.19 0.09 47.37% 长江中上游地区。
96 龙 0.24 0.11 45.83% 湖南、西南。
97 郝 0.3 0.13 43.33% 山东、河北、山西、东北、内蒙古。
98 阎 0.41 0.15 36.59% 山东、河北、甘肃西部。
99 于 0.62 0.19 30.65% 东北、河北、山东、陕西。
100 赖 0.18 0.04 22.22% 广东、海南。</P>
<P>注释:     
1.判断名人的标准是以《中国人名大词典》(臧励龢等编,1980年上海书店重印)收录的4万5千多个人名为准。     
2.该姓氏的名人率=中国名人比例%/中国人口比例%。     
3.转载请注明出处。     
</P>
单选投票, 共有 6 人参与投票

距结束还有: 3298 天38 分钟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楼主| 发表于 2006-8-12 00: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笑谈百家——钱 QIAN
1 钱 0.22 0.68 309.09% 江浙。
笑谈:钱氏名人率高达309.09%,人口虽少,但历史上名人不少。

钱--周有钱府上士官,子孙以官钱姓出

  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说: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陆终是颛顼的曾孙,他的妻子怀孕三年,剖腹产,生出6个儿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寿星,《世本》说他"姓笺,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他的后裔彭孚,在西周任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职为姓氏,就是钱氏。因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必在京为官,故钱姓形成于陕西。一、寻根溯祖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说: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陆终是颛顼的曾孙,他的妻子怀孕三年,剖腹产,生出6个儿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寿星,《世本》说他"姓笺,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他的后裔彭孚,在西周任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职为姓氏,就是钱氏。因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必在京为官,故钱姓形成于陕西。

二、迁徙分布

钱氏早期除部分分布于今山东、河南等省外,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秦朝有御史大夫钱产,子孙居下邳。西汉徐州人钱林,因王莽专政,弃官隐居长兴陂门里。钱逊,因避王 莽乱,徙居乌程。唐初,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中原钱姓钱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宋元时期,钱氏发展到今广东、四川、安徽、湖南等省。明清时期,今上海、云南、湖北等省市均有钱氏的聚居点。从清代开始,居住在闽、粤及沿海的钱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徙居海外者。 唐末杭州临安人钱谬,任镇海节度使,896年击败董昌,据有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地区,于907年被后梁封为吴越王,他自称吴越国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兴修钱塘江及太湖水利工程,有利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吴越国公传5主84年,末代国君为钱谬之孙钱叔,于978年献所拒之地归北宋,被封为邓王。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钱氏政权。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吴越堂":钱谬是五代吴越开国君王。他在后唐时只是一个偏将。但是他深通兵法,很会打仗,打败了王郢,消灭了黄巢,剿平了刘汉宏。皇帝因他战功累累,升他为镇海节度使。这时董昌造反,他有剿平了董昌,皇帝就封他为越王,后来又封他为吴王。到了梁太祖的时候,封他为吴越王。

【郡望】下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下邳。辖地北至江苏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彭城郡:西汉改楚国为彭城郡,不久复为楚国。东汉时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吴兴郡:三国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四、家乘谱牒

江苏:崇川钱氏世谱不分卷、吴越钱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吴越钱氏京江分支六修宗谱、润州南朱钱氏族谱十卷、郭村钱氏宗谱十二卷、文林钱氏宗谱十六卷、钱氏宗谱三卷钱氏湖头宗谱二卷浙江:武林钱氏宗谱一卷、钱氏家乘十四卷附录一卷、吴越钱氏象派宗谱六十卷首一卷、钱氏家谱一卷、临安钱氏宗谱四卷、钱氏家乘六卷、文安钱氏宗谱三卷、钱氏家乘不分卷、吴兴钱氏家乘三卷、武林钱氏宗谱一卷、华圆钱氏家乘不分卷、安徽:钱氏家乘不分卷、彭城钱氏宗谱五卷、唐昌钱氏宗谱八卷、江西:钱氏家乘六卷、钱氏分房支谱、钱氏五修族谱十三卷首三卷钱氏世谱、钱氏宗谱十六卷、钱氏宗谱备要不分卷、钱氏宗谱二卷、

五、历史名人

钱 谬:五代政治家,吴越国的创立人,公元907至932年在位。居梁时被封为吴越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钱 起:唐代大诗人,字仲文,吴兴人,天宝年间考中进士,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朗士元齐名,世称"钱朗"。有《钱考功集》。钱 易:北宋钱姓成名最早的名人,浙江人,十七岁时考取进士,时人称他"有李白才"。钱乐之:南朝宋太史令,元嘉中奉诏铸造原为东汉张衡创制的浑天仪,后又作小浑天仪。宋末元初有画家钱选、明代有学者钱德洪、画家钱谷、明末清初钱谦益、清代有藏书家钱曾、学者钱塘、文字训诂学家钱大昭,画家钱杜、篆刻家钱松、近现代有植物学家钱崇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2 10:29:45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2 01: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P></P>
<P>笑谈百家——<B><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330000 size=5>顾</FONT></B> GU</P>
<P>2 顾 0.25 0.61 244.00% 江浙。</P>
<P>笑谈:历史上有“东南吴姓,朱张顾陆为大。”的说法。顾氏和钱氏一样也是一个名人倍出的望族。人口也和钱氏一样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为最集中的地区。只是虽然人口比钱氏多一点,大概多了40万人。但历史上的名人却不比钱氏多。只能屈居次席了。</P>
<P>一、来源有二 1、出自己姓昆吾氏。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为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了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东),后代便是昆吾氏。夏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夏末顾国被商汤攻灭,散居各地的顾伯子孙便以国为氏,称顾氏。 2、出自越王勾践的后裔。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春秋末年,越国常与吴国交战,公元前494年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后终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并向北扩展,成为霸主。战国时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经秦至汉,传至勾践的7世孙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闽越族首领,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都东瓯,俗号东瓯王。后来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氏,称顾氏。史称顾姓正宗。 </P>
<P>二、迁徙分布 今江苏省有顾山,地当无锡、江阴、常熟交界处,很可能因顾国移民迁居而得名。据宋人所载,顾氏"初居会稽,汉有顾翱者,事母孝,母喜食雕胡(即菰米,长于池沼),徙居太湖(跨江苏、浙江二省)。湖中自生雕胡,得以养母。"。三国时顾徽居盐官(今浙江海宁)。顾徽的12世孙顾胤,仕唐,封余杭公。唐代还有虞部郎中顾云,为池州人(今安徽贵池)。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官职调迁等原因,顾氏不断向南北各地播迁,至明代,不仅分布于今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但是,综观顾氏家族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 </P>
<P>三、郡望堂号【堂号】 "三绝堂":唐朝顾恺之,才绝、画绝、痴绝(痴是专心画画,好象呆子),时人称他有三绝。 顾姓又以"会稽"为其堂号。【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及福建全省。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武陵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相当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P>
<P>四、历史名人 顾炎武:大思想家、学者。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为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顾恺之:东晋画家。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他和师法他的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他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顾宪成:明代人,人称东林先生。曾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他们议论朝政人物,并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形成一个集团,就是历史上的东林党。 顾野王:南朝梁陈时,训诂学家、史学家。著龟占侯,虫篆奇字,无所不通。有《玉篇》三十卷。 顾 璘:明代文学家、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 顾祖禹:清代历史地理学家。他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一书,记叙了历朝疆域、政区的演变,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名著。 顾 况:唐朝诗人。善画山水,其诗同情人民,针砭时弊,后隐居茅山,号"华阳真逸"。</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2 10:22:45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2 06: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P>姓赖的人少,可比谁都有名,大名鼎鼎的赖昌星啊。</P><P>如今,不知道赖宁的不少,不知道赖昌星的不多。</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2 23: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P></P>
<P>笑谈百家——<B><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330000 size=5>陆</FONT></B> LU
3 陆 0.31 0.74 238.71% 江浙。
笑谈:陆氏人口418万多人。比钱氏和顾氏都多,历史名人也比前两者多。但平均数却屈居于第三。但仍然高于平均值两倍多。同样是人才辈出的氏族。与前两者共揽前三甲。并且同样以江浙地区的人口分布最集中。历史上有“东南吴姓,朱张顾陆为大。”的说法。</P>
<P>一、 姓氏起源</P>
<P>1、相传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在陆乡一带,称陆终。其后代以陆为姓,为山东陆氏的起源。</P>
<P>2、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有孙子名通,受封于平原县陆乡,即陆终的故地,因此以陆为氏。史称陆氏正宗,也为山东陆氏的起源。</P>
<P>3、出自陆浑国。春秋时有一国名为陆浑国,公元前525年为晋国所灭,亡国之后的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氏,后代以陆为姓。</P>
<P>4、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有北鲜卑复姓步陆孤氏,随魏文帝迁如洛阳后改为陆氏。  </P>
<P>二、 迁徙分布</P>
<P>陆氏的发源地有多处。从繁衍的大致情况看,历代陆姓是以今山东、河南、江西、湖北、浙江、江苏六个省为主要分布的地方。分布于这些地方的陆姓大多为战国时宣王的儿子陆通之后。 陆姓早就兴盛于江浙一带,据史料记载,陆通有子陆发任齐大夫,子孙后来又有迁徙至荆州、丹徒的。汉末三国鼎立的时候,位于江东的东吴,陆氏人才辈出,著名的如孙权手下的陆逊、陆逊的儿子陆抗、孙子陆机和陆云,可见当时陆氏在此地的兴旺。到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各地的陆氏都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宋元之后,陆氏遍布全国各地。  </P>
<P>三、 郡望堂号</P>
<P>郡望:1 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此支陆氏为陆通的直系后裔,其开山始祖为西汉时的陆烈。2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3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治所在禹县。此支陆氏为吴郡陆氏的分支,其开山始祖为东汉颍川太守陆闳。4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5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西晋移至野王。 </P>
<P>堂号:1、忠烈堂: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誓死不降元,立益王于福州。元兵杀来的时候,陆秀夫从容拔剑将妻子、儿子驱逐下海而死,然后自己也投河自尽。 2、黜霸堂:汉朝时,陆贾随刘邦灭秦建汉。他的口才相当好,两次出使南越。有《新语》送给高祖,要义是崇王黜霸; 3、翰⑻茫耗壳吧虾B叫盏囊恢В?鹪创?迹?4、陆氏又以河南、平原、河内、吴郡为其堂号。 </P>
<P>四 家乘谱牒</P>
<P>上海:云间陆氏家乘四卷首一卷、云间珠溪陆氏谱牒不分卷、云间珠溪陆氏谱不分卷、 崇明陆氏大宗世谱不分卷、陆氏世系表不分卷;江苏:淮安山阳陆氏族谱八卷、泰县海陵陆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丹阳云阳陆氏族谱十卷、丹阳云阳陆氏族谱八卷、武进晋陵茅庄陆氏宗谱八卷、武进樟村陆氏宗谱十六卷、武进樟村陆氏宗谱十八卷、常州白云湾支陆氏会修宗谱一卷、武进陆庄陆氏宗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武进陆庄陆氏宗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武进晋陵陆氏宗谱十二卷、无锡陆氏世谱摘录不分卷  </P>
<P>五、 历史名人</P>
<P>1、陆陇其:平湖人,清代著名学者,与陆世仪并称“二陆”,学宗程朱,反对王守仁的“致良说”,以“居敬穷理”为主。  &lt;BR&gt;2、陆心源:浙江吴兴人,清代藏书家,他收藏了两百本宋朝的珍善本书,因藏书扬名于天下。著有《潜园总集》。  &lt;BR&gt;3、陆广:元代著名画家,吴人。  &lt;BR&gt;4、陆游:山阴人,南宋时著名的诗人。曾在朝廷任官,在政治上坚决抗金,主张充实军备。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变。一生中创作了很多诗歌,现存的有90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生活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求和,风格浑雄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均为传世名作。 &lt;BR&gt; 5 陆羽:复州竟陵人,唐代著名的茶道专家,为人诙谐风趣,闭门著述,不愿为官,一度靠做零工维持生计,与女词人李季兰友谊颇深。一生的嗜好是喝茶,是当时品茶的最高权威。人称“茶神”。  &lt;BR&gt;6 陆贾:西汉著名政治家、辞赋家,他自从汉高祖定天下以后,常作为说客出使诸侯。力主提倡儒学,“行仁义,法先胜”,并辅以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作为地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对汉初政治曾起过较大影响。 &lt;BR&gt; 7 陆逊:三国吴国名将,善谋略,出谋击败关羽,后火攻大败刘备,因战功显赫而官至丞相。</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2 10:20:30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3 04: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个原创真是够辛苦。没有一段时间完不成这么庞大的统计。</P><P>不过,郑兄的名人标准如何定呢?</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10: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蒹葭从风</I>在2006-8-13 4:48:44的o(︶︿︶)o 唉:</B>

<P>这个原创真是够辛苦。没有一段时间完不成这么庞大的统计。</P>
<P>不过,郑兄的名人标准如何定呢?</P></DIV>

判断名人的标准是以《中国人名大词典》(臧励龢等编,1980年上海书店重印)收录的4万5千多个人名为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22: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P></P>
<P>笑谈百家——<B><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330000 size=5>崔</FONT></B> CUI</P>
<P>4 崔 0.28 0.63 225.00% 东北、河北、山东、江苏。
笑谈:崔氏和顾氏人口相当。名人率排在第四位。历史上出过许多宰相。称得上是宰相世家。与前三名相比较,分布上有一点不同。崔氏发源于<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山东省"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山东省</FONT></A>境内。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河、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其间,崔氏向四处发展,形成东北、江苏等聚居区。</P>
<P>崔姓来源 </P>
<P>一、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初年,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为官太师,也称师尚父,又俗称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为诸侯国,建都营丘。姜太公有一子名(亻及),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却让位于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遂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为崔季子。 </P>
<P>《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述为:“姜姓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姜姓部族是羌人的一支,姜、羌二字古音相同。羌字从羊从人,表示族名;姜字从羊从女,表示族姓,他们都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说文》云:“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从羊”;《风俗通》谓:“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而姜姓部族原来也居住在今<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陕西省"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陕西省</FONT></A>扶风县一带。《水经注·渭水》说:“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这里所记的姜水和姜氏城,可能就是姜姓部族最早活动的地区。由于姜、羌同源,故《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近代人章炳麟也指出:“姜姓出于西羌”,追其祖先都应是以牧羊为主或以羊为图腾的部族。然而,姜姓部族很早就从羌人中分离出来,他们的居住地在羌人的东部,其经济生活也由游牧转变为以农业为主。据传姜姓部族的始祖为神农氏,或称炎帝。《说文》释“姜”字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帝王世纪》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关于神农氏开始从事农业的故事在古代流传极广,可知以炎帝神农氏为始祖的姜姓部族,实为羌人中最先进入农业经济阶段的一支。 </P>
<P>在中国古史传说中,最早、最显赫的氏族即姜姓炎帝族与姬姓黄帝族。炎帝族的姜姓部落和黄帝族的姬姓部落原来十分接近,两族还有亲属关系。《国语·晋语》曰:“昔少典氏娶于有(足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姜、姬两姓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他们不但世为婚姻之族,而且不断争斗,其中最著名的是蚩尤与黄帝之战,或曰炎黄之战,战争的结局以炎帝族失败与黄帝族胜利而告终。在史前时代,姜姓部族辗转四迁之地甚多。在历史的进程中,炎帝的许多子孙分为很多支系,变易为其他姓氏。 </P>
<P>姜姓较主要的一支即吕氏,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吕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偏(通遍)掌四岳,为诸侯伯(通霸),号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可见,吕姓,源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并告诫他说:“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为玖清明才能正直。”伯夷牢记帝舜教诲,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吕之臣”(吕,据许慎《说文解字》:“吕,脊骨也,象形。”《新唐书·宰相世系》:“吕者,<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膂"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膂</FONT></A>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心吕之臣意即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也是当时强大的部落之一。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主要分支。《诗经·大雅·崧高》称:“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这里的甫就是吕,《尚书·吕刑》在《礼记·表记》中引作《甫刑》,就是明证。) </P>
<P>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东迁。在申人迁至今陕西甘泉县之北的上申川时,吕人同时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即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白云山"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白云山</FONT></A>,东流注于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正是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进入山西的落脚点。有人考证:“吕氏旧地,疑当在是”。这里接近舜都蒲坂及夏都安邑,伯夷便在此接受帝舜的赐封,建立侯爵国吕国,世称吕侯。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元和郡县志》记载:“霍邑西南十里有吕乡。”霍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西周中期,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 </P>
<P>商周之际,吕侯支孙吕尚(据《竹书纪年·帝系名号归一图》,又称臧丈人、吕牙、吕望、吕消,后来人们又从其祖姓称他为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在灭商建周的过程中建立了盖世功勋,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P>
<P>《史记·齐太公世家》说他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说他“东夷之士”,《战国策》又说他是“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而《竹书纪年》 (战国时魏国史臣纂录古书及其国典籍而成的史书)则说:吕尚为“魏之汲邑(今河南卫辉)人”,西晋《太公吕望表》、东魏《太公碑记》、宋《太公舟人》诸文,均称吕望为汲入。近年来,<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陕西省"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陕西省</FONT></A>宝鸡市太公钓鱼台管理处曾为研究吕尚的籍贯,从豫南吕姓封地《西周时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到古称东海郡的山东郯城,最后来到河南卫辉。他们遍查各地,均未能查到说明吕尚籍贯的史实资料,更末发现任何历史遗迹,而关于吕尚为汲人,确有多方面的论证依据。 </P>
<P>吕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曾在朝歌 (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南)司厨卖饭,他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他曾游说诸侯,却无人欣赏,失望之余,遂隐居下来,此即《孟子》所言“太公避纣(乱),居于东海之滨”。<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后来"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后来</FONT></A>,吕尚听说西伯姬昌(周文王)在西岐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徙至今陕西。这时的吕尚已届古稀之年,但他谙识典籍,见闻广博,胸怀治国之道,心藏用兵之术,兴世强国之心不衰。相传,吕尚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与姬昌出游狩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非常投机。姬昌听了吕尚侃侃而谈的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并高兴地对吕尚道:“我先君太公曾预言:‘当有圣人到周,周因而能兴盛,此即指先生吧?我的太公期望先生好久啦!”姬昌尊吕尚为“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 </P>
<P>吕尚辅佐西伯操练兵马,励精图治,西伯攻灭密须(今甘肃灵台西)、黎(今山西黎城)、崇(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建丰邑(今陕西长安县沣河以西),多出自他的谋略。西伯死后,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迁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姬发继位后的第九年,在吕尚和周公的协助下,率军东征,进攻商朝,会盟孟津,当时有800多个大小不等诸侯背殷投周。吕尚认为虽然灭亡殷商的条件基本成熟,但殷纣的实力还不可轻视,建议暂缓出兵伐纣。又过了两年,殷纣王杀比干、囚箕子之后,招致天怒人怨、众叛亲离。于是周武王以吕尚为国师,率部伐纣,由孟津渡河,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周军在吕尚指挥下,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纣王之军如堤溃岸崩,纷纷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o(︶︿︶)o 唉。根据吕尚的建议,周武王悬纣王首级示众,到社庙前,祀告天地,宣布伐纣战争的最后胜利。武王灭商之后,在各国拥戴下建立了周朝,他派人封比干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散发鹿台所藏钱财和巨桥国库所积粟米赈济贫民,又派人视察传国之宝——九鼎。接着,吕尚又带兵东征商的亲族同盟军——淮夷、徐夷、莱夷以及奄、齐、郯、薄姑等17国。 </P>
<P>周武王称王天下后,大封同姓宗族和异姓功臣谋士。吕尚受封东夷族齐国故地,仍称齐国,他即是齐太公。齐国为侯爵,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齐国地处泰山以北,多处近海,地处僻远,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差,受中原影响较小,东夷人的风俗习惯更为浓厚。齐太公在打败了东夷人莱侯的进攻,安定了封国后,对于东夷人的风俗采取了保留与因袭的态度。齐太公没有强制性也推行周朝的制度和礼仪文化,对于东夷人的传统习俗不是加以革除,而是加以因袭,只是对其君臣之礼略加简化。在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方面,重视发展经济,利用靠近大海的条件,因地制宜,在注意发展农业均同时,还注意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齐民争为渔盐之利,齐文化更多地表现出许多工商社会文化的特点。齐国很快成为经济、军事强国。 </P>
<P>周武王灭商后不久便病逝,其子成王姬诵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辅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等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商王纣子武庚乘机拉拢管叔、蔡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郡,起兵反周。周公率领大军东征,齐太公参与了平叛。周成王策命齐太公对五侯九伯有征讨其罪的权利:“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关,北到无棣,在此范围之内的五等诸侯,九州方伯,若有罪,皆得以征讨他们。”齐国从此代替天子征讨不服从者,成为东方大国。 </P>
<P>姜太公有个儿子叫(亻及),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周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个嫡子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或许出自宽厚与世无争的秉性,或许厌倦了纷争的人世,看破了红尘;或许惧怕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担当兄弟反目为仇相互残杀,骨肉相残,杀庶逐弟的罪名,姜季把父亲传给他的齐国国君的位子拱手让给了弟弟姜乙,自己甘愿要了一个名叫崔的地方为食邑,过一种田园生活,崔邑即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其后,姜季子就在这里定居并繁衍生息,他的子孙逐渐以邑为姓,改姜姓为崔姓。 </P>
<P>
<P>二、少数民族崔姓 </P>
<P>据有关资料,现在彝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崔姓分布。唐时新罗国有人姓崔,今朝鲜半岛崔姓是该地的主要姓氏之一。清代高丽人崔姓共分四个支派,出易州、瓜克山、刚城府、得州等地,今为朝鲜族第一大姓。清代满洲人有姓崔的,世居辽阳。清代满洲八旗姓崔佳氏者后改为崔,如今满族仍有崔姓。</P>
<DIV>
<DIV class=legend>介绍文件</DIV>崔姓迁徒史
<DIV class=textBody>
<P>崔姓迁徒史 </P>
<P>崔氏发源于<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山东省"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山东省</FONT></A>境内。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和、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其间,崔氏还繁衍到了河南、<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陕西"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陕西</FONT></A>、<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山西"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山西</FONT></A>、甘肃等省。 </P>
<P>东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浙江"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浙江</FONT></A>、<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江苏"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江苏</FONT></A>、<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广西"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广西</FONT></A>、<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安徽"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安徽</FONT></A>、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时被列为北方氏族之首。唐代以后崔姓大批南迁,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宋代时,崔氏最集中的地方在清河和博陵。 </P>
<P>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广,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 </P>
<P>
<P>迁台及移居海外 </P>
<P>崔姓移居台湾,多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康熙帝时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归顺后,清在台湾设府置县,招徕东南沿海居民到台湾垦殖,以开发、建设台湾的这一阶段。现居台湾的崔姓居民大多是从广东、福建两省迁居而去的,现分布在台湾全省各地。 </P>
<P>1949年,大陆解放,崔氏一些成员随国民党迁移至台湾,其中较有名气的有崔书琴、崔垂言、崔百城等人。 </P>
<P>此外,还有一些崔氏成员在中国近代时期移居香港和澳门,其中最具盛名的是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澳门建筑置业商会会长、澳门基本法协会会长崔德祺。 </P>
<P>自明末以来,东南沿海省份的一些崔姓人士为谋生的需要,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海外崔姓主要聚居地在今朝鲜半岛。 </P>
<P>朝鲜半岛崔氏与李、朴同是大姓之一,朝鲜崔姓也修有家谱。如朝鲜朔宁《崔氏世谱》,三编,总目一卷,崔鹤九编,1913年朝鲜铜活字本,4册。该谱以崔天老为始祖,崔善甫为一世祖。分甲乙丙三编,各编又分上下,皆世传。末册版心刻“朔宁崔氏谱总目”,内载行状、墓志等。</P></DIV></DIV>
<DIV class=visualClear></DIV>
<DIV>
<DIV class=default>
<DIV>
<DIV class=legend>家谱</DIV>
<DIV>
<DIV class=containerLegend><B><FONT color=#663300>家谱文件</FONT></B></DIV>
<DIV>
<DIV class=legend>家谱文件</DIV>崔姓家谱介绍
<DIV class=textBody>
<P>崔姓家谱介绍 </P>
<P>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即用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物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家谱大致包括13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30年左右续修一次。一位对谱牒研究有素的学者认为:“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话,那么就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来说,当首推谱牒。”前代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在治学中,也都重视使用家谱资料,以补正史之不足。在历史上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族人流亡或迁徙,首先要携带的就是家谱。 </P>
<P>《盱南崔氏族谱》(建昌崔氏)为清雍正年间崔仁懋等编。该支崔氏奉崔伦为始祖,崔伦自唐代乾符年间由抚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为建昌崔姓一世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各族支派皆其后裔。此家谱共16卷,卷一为谱序,卷二至十六为世传。 </P>
<P>安徽太平崔氏《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崔森编,该谱记唐代崔群之后世居宣州,至元代寿一公始由宣城洪林桥迁太平东乡<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黟"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黟</FONT></A>山之阳,为始迁一世祖。传至第四世,分为东分、西分两派。传至第八世,东分有(火+漢-氵),生五子:琬、珊、武、文、曼,遂为五房,此谱载蟆下五房之世系,故称“五房支谱”。卷首外纪统谱世系(自汉代崔篆至唐代崔篆至唐代崔群)、内纪统谱世系(崔群到寿一之父省五)、人物类志,卷一敦五堂世系总图考,卷二至九二房至五房世系图考,卷十艺文,卷终墓图。 </P>
<P>民国十三年(1924年)崔铸编的《仟源崔氏悼叙堂支谱》(共10卷,首一卷,终一卷)为《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中第九世崔滚一支,这支谱,属东分。“悼叙堂”即滚公支堂名。卷首新序,卷一旧序、簪缨考,卷二至九世系图及世传,卷九至十墓图、契据、艺文,卷终为本支祠产及历置公产及创修支谱跋。 安徽无为《濡须崔氏宗谱》(八卷),为崔筱云等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戟堂活字本。该谱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有舜民自铜陵迁无为,是为始迁祖。但该支自舜民以后世系不详。此谱以明宣德至嘉靖人崔彪为大房之祖,崔志清为二房之祖。 </P>
<P>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共25卷,末一卷,崔黼编,为民国二年(1913年)默荫堂活字本。该谱以南宋时崔比为始迁祖,崔比自江西迁来宁乡。所存各卷为乐吾房、举臣房、赞明房、让吾房、爱台房、斗宇房、养心房、少州房、少溪房之系图,以及世传、墓图,卷末为存族编(辑名存而传阙者)、收族编(辑远徙各处者)。宁乡《崔氏八修族谱》系民国二年谱之重修本。宁乡崔氏支系又有崔荫樾等纂修的《博陵崔氏四修云岫支谱》(10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戟堂木活字本。该谱以南宋人崔比第76代孙崔守曾为宗祖。崔守曾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筑别墅于宁乡板石衡,题曰“云岫”。卷一谱序,卷二系图,卷三至九行传,卷十墓图、字据等。 </P>
<P>家谱可为研究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提供有力佐证。如明朝初年的洪洞迁民,正史中虽然也有记载,但不甚详细,而家族谱 (尤其今河南、山东等地家谱)中记载得较为详备。 </P>
<P>另据<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河南省"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河南省</FONT></A>孟津县大崔沟《崔氏家谱》记载:崔氏本居山西洪洞,迁于河南,相传;五门河北横岭,一居巩县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阳太古庄,一居大崔沟,崔沟祖茔在村后北岭……今河南省巩义市《白沙崔氏源流》记载:白沙崔氏始祖崔思义,兄弟四人,原籍<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山西省"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山西省</FONT></A>潞安州等籍长子县:兴宁村。元末战乱迭起,人民离散。明太祖定鼎后,河南一带,地广人稀,官府组织移民。其长兄思仁守祖业于山西,其三弟、四弟思礼、思智分别迁居河南温县南部驼坞村、遂平县沙河店。二弟思义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居巩县白沙村,成为白沙崔氏始祖。始祖下分五门,今已繁衍二十四世。1995年统计,白沙计有崔氏后代 6000余人。今河南省洛宁县、沈丘县、郸城县、宜阳县、<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洛阳市"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洛阳市</FONT></A>郊、偃师市、永城市、<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濮阳市"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濮阳市</FONT></A>区和<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山东省"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475c>山东省</FONT></A>鄄城县等地的崔姓家谱,都记有明初洪洞迁民事,均将其支系自山西东迁之人奉为其始祖。</P></DIV></DIV></DIV></DIV></DIV></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2 10:17:59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4 17: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连载。。</P><P>请郑兄继续  [em27]</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20: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P></P>
<P>笑谈百家——<B><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330000 size=5>汪</FONT></B> WANG</P>
<P>百家大姓名人率排行榜   
名次排行 姓氏 中国人口比例% 中国名人比例% 名人率 人口主要聚居地
            5    汪               0.38               0.81       213.16%     安徽。
笑谈:汪氏的名人率排在第五。人口比前四者都多。总人口有513万多人。是前五名中第一个突破500万人的大姓。如此大的姓氏其名人相对而言比较集中,的确不容易。从其地区分布看:主要是安徽。原来汪氏家族繁衍于新安,是新安郡望族。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说。受教育影响到的作用较多。造就今天这样一个名人辈出的望族。</P>
<P>一、汪氏家族起源于平阳(春秋时的平阳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城西三十里),繁衍于新安,是新安郡望族。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说。</P>
<P>汪姓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河南鲁山的古鲁国,封与其子周公旦之长子伯禽,是为鲁国。周武王灭商后,委派鲁伯禽东征商的盟国徐、奄17国,讨平后,命伯禽长驻奄地,即今山东曲阜,鲁国由河南鲁山移封山东,成为春秋时东方强大的诸侯国。传及鲁国第21位国君鲁成公黑肱(公元前574年)生庶子取名满。因姬满有功于鲁,为上大夫,受封为颍川侯,食采于“汪”地(在当时鲁国的平阳),人称汪侯。其后代以采邑地为氏而得姓,颖川侯姬满为汪氏得姓始祖,即一世祖。「汪侯生子挺,挺为周司谏,生子诵、芒,诵为司马,生子金钺、铨、踦(锜),皆有令名」。最早见于史书的汪姓人物汪踦(即第四世)。</P>
<P>二、 迁徙分布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琦,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湖北,陕西等地也有不少的汪姓居住.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P>
<P>三、 郡望堂号【堂号】汪氏的堂号主要有:"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公。 "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另外,汪氏还有堂号"平阳"、"六桂"。【郡望】平阳郡。周朝的平阳城址,“春秋时属邾地,后为鲁平阳邑”。战国时为齐南阳邑。汉设平阳县,均属兖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撤平阳县,并入邹县。宋元时称平阳镇,明清时置平阳社。现在是山东邹城市平阳寺镇。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来移到了歙县。六桂。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闽县,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代景云年间改武荣州置县。</P>
<P>四、历史名人见于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后,以清代为最多。唐代有泾县人汪伦,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侍,李白因赋《赠汪伦》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南宋有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渊,曾经两下东西洋,游踪广远。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明代有戏曲家汪道昆、汪延讷。清代有医学家汪昂,著有《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非常实用,流传很广,对普及医学有所贡献;有散文家汪琬;有书画家汪士慎,善于写诗,精通篆刻和隶书,工画花卉,尤其擅于画梅,笔墨清劲,对后世影响较大,是"扬州八怪"之一;有军机大臣汪由敦,以o(︶︿︶)o 唉公文敏捷干练而著称,也善于书法;有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汪中,早年因曾经助书商贩书,所以遍读经史百家和天文历算,所作《哀盐船文》被杭世骏所叹赏,从此文名大显。他尤其致力于西洋数学,曾经自制仪器多种,测绘黄河新旧海口地势。他还曾为墨子荀子翻案被统治者视为"明教之罪人"。有女作家汪端,编著有诗集《明十三家诗选》、小说《元明佚史》。还有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京剧演员、剧作家汪笑侬。 有早期话剧活动家、演员、剧作家汪优游;著名诗人汪国真,网络诗人汪艾若(爱若干)。 汪精卫:字兆铭,清末著名革命义士,曾有“引导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民国日军侵华时期,摇身一变而成为最大的o(︶︿︶)o 唉头子,后死于日本。而汪精卫也成为o(︶︿︶)o 唉卖国贼的现代同义语。据说其后代就是当代的上海国师汪某人。</P>
<DIV>注1:公元前484年,这一年是汪氏一世祖出生后的第90年,其第四世的小孙子踦十几岁,而这一年孔子67岁(公元前551-479年)。</DIV>
<DIV>注2:汪氏并非来自于防风氏。请各位汪氏本家到《汪氏宗亲网》上查看相关资料,我们共同探讨。</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2 10:16:17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0: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P></P>
<P>笑谈百家——<B><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330000 size=5>沈</FONT></B></P>
<P>百家大姓名人率排行榜   
名次排行 姓氏 中国人口比例% 中国名人比例% 名人率 人口主要聚居地
            6    沈          0.5                    1.03        206.00%          江浙。
笑谈:沈氏人口有675万多人。人口在前五个之上。名人更是达到了1.03的百分率。沈姓历代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望出吴兴,东汉时有沈戎举家徙居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此为沈姓南迁之始。魏晋南北朝是沈姓大举南迁之时。至唐代,沈姓已散居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现在人口主要聚居在江浙。与前三个姓氏一样。受江浙文化影响较深。</P>
<P>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先守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为周天子的司空,因平叛有功,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 3、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国为氏。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P>
<P>二、迁徙分布 </P>
<P>沈姓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间地。</P>
<P>季载生伯桓,伯桓生向,向生采,采生乙初,乙初生杼,杼生庚向,平王东迁时入周为卿;庚向生忽,以父勤王事,仍封汝南子爵;忽生不离,袭子爵,不离生幸袭子爵,幸生己济袭子爵,己济生迂,袭子爵,敬贤礼士数十年,国不被兵;迂生楫袭子爵,成公八年(前583),晋栾书来侵,获沈子楫从晋;楫生德胤,袭子爵,德胤生傅袭子爵,傅生逞;逞字循之,袭子爵,敬王元年(前519),吴伐州来,乃助楚及诸侯之师救之,吴攻之,溃而卒;逞生嘉,嘉字惟良,袭子爵,定公四年(前506),晋应蔡侯伐楚之请会诸侯于召陵,沈子嘉不会。沈国灭。</P>
<P>夏,晋使蔡公孙姓灭之,秋,楚以沈故围蔡;嘉生二子尹丙尹戊,尹戊字仲逵,奔楚为左司马征吴,春秋传称其忠壮,封叶公,尹戊生诸梁;诸梁字子高,袭叶公,戍申城时,孔子游学至,拜晤叶公(前 489);诸梁平白公胜之乱,任左司马兼楚令尹,位兼将相,为楚之一人;功成身退,归叶,约前473年,老于叶。其裔有以叶为姓者,故云沈叶一家。</P>
<P>诸梁生尹射尹文等三子,文为楚令尹;文生随,为楚内史参军,平民乱封吴兴侯;随生永中,为左司马;永中生犹行,为齐卫大夫;犹行生安仁,为齐大夫;安仁生同,为齐大夫;同生郢,字文明,秦徵为丞相不就,避居江南;郢生平,字俊之,为汉司马,竹邑侯;平生祖,祖生保,汉文帝时征蛮功,封竹邑侯;保生遵,字伯吾为齐太傅,封敷德侯,徙居九江寿春,生二子盛达;达字伯弘,骠骑将军;达生乾,字仲元,为尚书令;乾生泓,字元良,南阳太守彭城侯;泓生昴,昴,为河南太守;昴生奋,字仲异御史中丞;奋生恪,字仲悌,将作大匠;恪生谦,字文恭,封尚书关内侯;谦生靖,字文光,济阴太守,避王莽之乱隐于桐柏山,三子勋戎台;戎,字威卿,以说降剧贼尹良封海内侯辞不就,避居会稽乌程,卒后追封述善侯,生四子丰懿齐恭;丰字圣通,零陵太守,在治有芝草黄就之瑞,生四子浒仲高景;浒为妄平王相;浒生鸾,字建元,卅举茂才,为别驾从事;鸾生直,字伯平,有清名;直生次子仪,字仲则,汉末徵辟不起;仪生显,字元礼,为左中郎新都都尉封定远侯,以才智显于吴;显生矫,字伯仲;矫生次子陵,字景高,官太傅,东海王越辟为从事,迁长沙太守镇东将军;陵生延,字思长,为桓德安西将军,颖川太守;延生贺,字子宁,中郎参军,圉表真于寿阳,勇冠一时;贺生警,字世明,为京口参军;警生穆夫,为会稽令。穆夫生四子,林,字敬士,东晋安皇帝义熙十二年秋随太尉列裕督军,发建康伐秦,裕谴公将水军出石门自汴入河后以攻,晋征虏将军封汉寿伯,武康县志有传详;</P>
<P>林生四子,璞字道真,宋太祖时除南平王太常侍淮南太守,文帝元嘉廿七年,守时胎,以地当要卫,积财谷储石矢为守城之备,见武康县志;璞生约,字休文,左目生瞳腰有紫痣,宁始中才兴宗引为安西记室参军,入齐为太子家令,累迁吏部郎,隆昌元年出为东阳太守,明帝徵拜五兵尚书,高祖时任中书令,约历士三代博物多识,武兴府署属公旧宅,故称吴兴地,国史方志均有传记,今各支皆多分派于此,吾派其大宗也。</P>
<P>约生旋,字士规,八岁能文,十五举茂才,擢为大学博士,迁南康内史;旋生次子字仲师,累迁尚书,史书陈书有传;众生纯,宝谟阁待制;纯生遽,遽生处俭,处俭生永光,永光生亮,唐中宗嗣圣初徵为相国,旋因谱武辞归;亮生长子伟,为涪川令,后追封太师;伟生恒,追封太傅;恒生介福,追封太傅;长子易直学士,女为唐睿宗皇后,德宗即位诏封三代,赠其家官爵赐之官诰凡一百二十轴皆饰以锦翠,时以为荣;</P>
<P>介福生次子易良官司空;易良生晦,自成德号义伦;晦生彦金,知卒章事;彦金生清,大历中为婺州刺史,领兵逐逆党,力战而死赠卫尉卿立祠祀之;清生说,为副团练;说生芳,芳生续,字道坦,登进士,除临海令,因父殁于难以大理寺丞致政,赠赐光禄大夫,娶兵部侍郎史伯瑜女赠太宁郡太夫人,生景术,为尚书左仆射,景术生延年,登进士,为荆州刺史;延年生克,克生进,进生操;操字节夫,登宋太宗淳化壬辰年,贤良方正直言进谏,除监察御史,纠劾权贵,为时所重,卒赠荣禄大夫郇国公;操生长子绅,字子书号心齐,登宋仁宗宝元六年吕秦榜进士,知淳安,除监察御史,历官待读太常寺卿,敷文阁学士,赐金紫金鱼光禄大夫,晋爵开国男,食三百户,赐第凤仪桥,卒赠少师,原配杜平章女,生子二,讳未诨,续梅尚书女,生三子伶备仲;仲生道,道生儒,博学能文著述百部,隐居豫章天岳山,儒生崇仁等六子. </P>
<P>东汉时有沈戎举家徙居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此为沈姓南迁之始。魏晋南北朝是沈姓大举南迁之时。至唐代,沈姓已散居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P>
<P>唐初,中原有沈姓将佐随从陈政、陈元光父子领军入闽开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子孙散居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等地。</P>
<P>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当地沈族人不屑与审同音,变沈字为尤字,即为尤姓,故沈尤一家。</P>
<P>南宋初有吴兴人沈启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辅,随父入闽,后迁居福建省建阳县。沈廷辅有8子,分居宁化、龙岩、长汀、清流、延平、连城、上杭等地,其后又有人徙居广东的大埔、梅州等地。</P>
<P>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县善化镇,为沈姓移居台湾之始。清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漳州、泉州及广东沈氏,又有多支迁往台湾,进而又移居海外。</P>
<P>沈姓历代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叶氏尤氏均为沈氏分支,沈叶尤三氏均为季载后裔。</P>
<P>三、郡望堂号 </P>
<P>【堂号】 "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著有《梦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 </P>
<P>【郡望】 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省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P>
<P>四、历史名人 </P>
<P>季载:西周初人,周文王第十个儿子。他受周成王之封,建立了沈子国,子孙以地为氏。但他并没有做沈子国首领,因为当时周公旦辅佐年幼的成王,发现聃季载行为端正,谋略超群,足以授以重任,就任命他为周朝的司空。主管农业及水利工程等大事。由于他办事认真,善动脑筋处理各种难事,因此取得了很在的政绩,使周朝的农业水利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季载本人也赢得了天下老百姓的敬佩 。</P>
<P>
沈 郢:东周时人,是聃季载的后代。品德高尚,谋略超人。当时沈子国已经灭亡。秦王每每听到传闻,都说他有济世之才。秦王国想使秦国强盛,当天下霸主,至处收拢人才。于是秦王就请他到秦国去当宰相。但他坚辞不就,不愿与虎狼之国的秦有来往。便在自己的家乡颍河(泉河当时称颍河)之滨建了一个亭子,名叫“沈亭”,常在此钓鱼游息,自得其乐,直到幕年。他高洁的品格很受后世之人敬仰。 </P>
<P>沈 约:南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书》的作者。他首创"四声"之说(把每个字分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运用声调变化,能使诗歌动听,讲求声律对仗,推动诗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著有《晋书》、《四声谱》等书。今天的国语注音符号,就是以《四声谱》演变而来的。</P>
<P>沈佺期:唐代著名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曾官至太子少詹事情、修文馆直学士。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P>
<P>沈既济:唐代文学家,长于史学,又善作小说。撰有《建中实录》10卷及传奇小说《枕中记》《任氏传》等。《枕中记》中记述了卢生在邯郸住旅馆的时候,借道士吕翁的枕头用,梦到自己登科当了丞相,非常荣华,醒来店主所蒸发黄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贵功名不过是做了一个梦而已。这就是"黄梁梦"的出处。明代汤显祖写的杂剧《邯郸记》即以它为题材写成的。</P>
<P>沈 括(约1031年——1097年),北宋科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有百科全书性质的《梦溪笔谈》。他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医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贡献,在化学、工程技术等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此外,沈括在文学、音乐、艺术、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而它突出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梦溪笔谈》中。《宋史·沈括传》称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李约瑟评价沈括“可算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了”。1979年7月1日为了纪念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P>
<P>沈万三:原名沈富,元代中期随其父由湖州南浔迁至周庄东坨,以躬耕起家,后来凭借周庄特有的地理优势通番,进行海外贸易活动。最终成为“资产巨万、田产遍天下”的江南首富。</P>
<P>沈 度(1357——1434),明书法家。华亭(属今上海淞江)人,字民则,号自乐。善篆、隶、真、行、八分书,其书婉丽飘逸,雍容矩度,最为明成祖所赏。官至侍讲学士。与其弟粲名重一时,号大小学士。
沈 周(1427 ——1509):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属今江苏吴县)人。博览群书,文学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擅画山水,多江南山川、园林景物,师法董源、巨然、黄工望。兼工花卉、鸟兽、人物。为明代吴门画派四家之一。著有《石田集》、《石田诗钞》等。
沈 和:戏曲作家,所作杂剧时人称为"蛮子关汉卿"。</P>
<P>沈德潜(1673——1769)清代诗人、诗论家。字确士,号归愚。长洲(江苏苏州)人。著有《说诗晬语》、《沈归愚诗全集》等。</P>
<P>沈葆桢(1820——1879),清末大臣。福建侯官(属今福州)人。原名振宗,字幼丹。林则徐女婿。道光进士。初任监察御史,1861年任江西巡抚,镇压太平军,捕杀幼天王洪天贵福,1866年调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1874年为钦差大臣,o(︶︿︶)o 唉台湾等处海防。与李鸿章同为筹建海军的主持者。有《沈文肃公政书》。</P>
<P>沈雁冰(1896.7.4 ——1981.3.27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著名革命文学家。他先后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等杰出的文学作品。</P>
<P>沈钧儒(1875——1963),字衡山,生于浙江省嘉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法学家、教育家。</P>
<P>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P>
<P>沈 醉(1914——1996),字叔逸。国民党陆军中将,长期服务于国民党军统局,深得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信任。先后担任少校行动组长、稽查处上校处长、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28岁)、国防部保密局云南站站长、国防部少将专员、云南专员公署主任、中将o(︶︿︶)o 唉司令。1949年12月9日被卢汉(原国民党云南省主席)扣押,参加云南起义,后协助卢汉逮捕了在昆明的大多数特务。1960年11月28日被人民政府特赦(第二批特赦人员),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1980年被中央有关部门由战犯改为起义将领。1981年11月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著作有《解放前夕军统在云南的活动》、《抗战前军统特务在上海的罪恶活动》、《我所知道的戴笠》、《中美合作所内幕》等九篇文章,登载在《文史资料》上、《爱国将领卢汉》(《新华文摘》1988年第5期)和《我这三十年》等多部作品。 </P>
<P>沈 湘(1921——1993),男高音歌唱家,天津市人。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学生多人多次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成为歌唱家,如郭淑珍、李晋玮、杨彼得、梁宁、迪里拜尔、殷秀梅、刘跃等。</P>
<P>沈 鹏:中国著名书法家 。</P>
<P><B>沈刚伯</B>(1896年12月4日-1977年7月31日),历史学家。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梅花村人。
<P>   1907年就读湖北方言学堂,辛亥革命后于1914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因成績優異,留任該校附中教授歷史及英文等課程。1924年考取湖北省官費留學,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历史学,專攻英國史、憲政史及埃及學。1927年学成回国,先后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金陵大学。1931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1942年继金毓黻出任历史系主任。1944年,任四川三台东北大学教授,1946年任南京国立政治大学教授,兼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1948年应教育部长朱家骅坚请同赴台北协办台湾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1950年傅斯年去世任代理校长。1954年发起在台湾成立中国史学会,任理事长。1970年以其学贯中西、开史学新风、对中国史学及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独到见解,被遴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7年7月31日终因心脏衰竭而病逝。 </P>
<P>沈刚伯夫人曾祥和,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院文学硕士,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2 10:12:57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8 12: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LZ, 强,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8 18: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P> </P>
<P>笑谈百家——<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330000 size=5><B>史</B><FONT color=#000000> SHI</FONT></FONT></P>
<P>百家大姓名人率排行榜
名次排行 姓氏 中国人口比例% 中国名人比例% 名人率 人口主要聚居地
7 史 0.25 0.5 200.00% 山东、江苏、安徽、东北、河北、陕西、湖南。
笑谈:史氏人口337万多人,名人率高于平均值一倍,也是货真价实的人才辈出。分布上以山东最集中。</P>
<P>一、史氏来源
 史佚的远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后稷为周始祖,历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 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职,辅佐武王克商,与周、召、太公共辅成王。一生为人严正,《桐叶封臣》里“天子无戏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史佚子孙以官职“太史令”的史字为氏,称史氏。史氏来源也有下五种说法: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二、史氏发源地: </P>
<P>史姓为当今常见姓氏,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人数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5,居第八十五位。分布很广,山西、湖北较为集中,两省史姓约占全国汉族史姓人口的39。
史氏的家族文化源远流长,自汉武帝时期开始,有记载至今已经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且至今族谱的世系严明,是我国除孔孟家族外族谱最完整的一家。孔孟家族自古至今均为皇室出资修谱,而史氏族谱是自唐以后,均为历朝历代贤明人士和在朝为官的族人发起修葺。最近几年,溧阳埭头、浙江宁波、山西平定、江苏泗阳、河北沧州、贵州六盘水等许多溧阳侯史崇后人相继完成了各自族谱的修葺。

溧阳埭头是史氏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史氏故乡,埭头史氏都是一世祖史崇(据考证目前国内现存的史氏宗谱中几乎都称史崇为一世祖)的嫡系后人。

溧阳埭头世系简图:(一世-----八世分三大支)
崇--- 颢 --- 茅 --- 洽 --- 泽--- 铉--- (子三嵩、懿、隐)
--- 嵩(后代迁终南, 其后又分居眉州、四明、吴中等地)
--- 懿(后代居埭头或迁定海、真定、饶州、诸暨、歙州簧墩、山东乐 陵、河北泊头、沧州等地)
--- 隐(其后迁居江西弘都等地)

三、迁徙分布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因政治、战争等多方面的原因,后面离开中原迁徙的史氏部分移民,又改为姓石。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恭玄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P>
<P>四、郡望堂号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郡望】
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桂阳郡:公元前202年置桂阳郡。西晋建兴三年(315),分设桂阳、平阳郡。西汉时,桂阳郡,领县十一;南北朝时,宋、齐、梁称桂阳国,陈时又称桂阳郡;隋文帝开启九年,一度废桂阳郡,置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又称桂阳郡;宋称郴州桂阳郡,设知军;(今湖南郴州永兴一带)。

五、家乘谱牒
1、史氏宗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清)史在 等编 清康熙三十二年 八行堂刊本 八册 天津图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於江苏溧阳,浙江绍兴、宁波等地。


溧阳史氏宗谱十七卷 (埭头、夏庄)公元2003年史腊宝、史福甸等纂修 北图、上图、南京图书馆
史氏宗族概述一卷 公元2003年河北沧州史淑杰、史建民等纂修 北图、上图、南京图书馆

2、史氏八行垂训:

孝、友、睦、姻、 任、恤、中、和。

3、史氏皇祖十戒训:

力戒不孝不悌、不睦宗党、 不尚节俭、赌博、奸盗、嗜酒、行凶、 误入优隶、出入衙门、不完国课。
4、史氏家训:

立身、孝友、敬祖先、睦亲族、敬师、取友、教弟子、和邻里、肃闺门、御仆蜱、 酬恩释怨、排难解纷、治家敬宾、施药传方、不妄杀、官箴。



六、历史名人

史 籀: 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 恭:汉宣帝时是宣帝舅公,凉洲刺史、赠杜陵侯抚 养辅佐宣帝有功、而先后有十几人获封候。

史 高:乐陵侯、车骑大将军、辅佐汉元帝有功。

史 崇:封溧阳万户候,为溧阳埭头史氏一世祖。

史务滋:溧阳侯之21世孙,唐左纳言、司宾卿

史 浩:溧阳侯之35世孙,南宋宰相,为岳飞平反昭雪,出自宁波东钱湖下水史家,一门三宰相,七十二进士;四世两封王。

史弥远:溧阳侯之36世孙,南宋宰相,史浩之四子。

史嵩之:溧阳侯之37世孙,南宋宰相,

史天泽:溧阳侯之37世孙,蒙元著名军事家、宰相、枢秘使 金紫光录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忠武镇阳王。

史可法:溧阳侯之49世孙,民族英雄,抗清名将。明朝文渊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

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史 夔:溧阳侯之51世孙,清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师。康熙字典主笔。

史贻直:溧阳侯之52世孙,清文源阁大学士 宰相,军机大臣。

史宏肇:西汉武将
七、史侯祠

  史侯祠沿革:史侯祠,为史氏家庙,祭祀东汉溧阳侯赠司空史崇。从汉朝兴建,三国吴时和晋朝世代保持(史侯祠旧址,即埭头中学现址)。  

八、历代各房字辈

1、 江苏埭头分支---47世开始:以--忠--良--显--瓒--述--是--景--企--嘉--彦--庆--斯--衍--方--正--守--宗--法--诗--书--佩--圣--贤
</P>
<P>2、江苏夏庄分支---47世开始:继--致--顺--积--美--乔--期--仍--愈--贤--来--裔--仪--悠--远--会--运--昭--简--编

3、湖南永兴、桂阳分支---54世开始:尚--学--德--义-世--维--昌--昭--承--久--济--美--习--庭--顺--XX-财--明--高--阳--慎--忠--仁--福--初--达--重--其--勇--从

4、山东栖霞分支---24世开始:大--本--汝--先--树--峻--德--志--克--明--统--绪--务--可--继--延--世--善--永--存

5、河北沧州史家楼支---56世开始:锡--汝--林--焜--淑--铭--清--树--炳--坮--祖--恩--贻--泽--远--万--世--永--承--昌--忠--信--振--国--运--孝--友--传--家--本--和--善--秉--先--久--端--品--在--淳--良--贤--达--惟--圣--学--文--方--保--济--祥

6、河南邓州-----天 清 载 德 政 代 传 永 流 芳

7、济南淄川县---振,海,俊,宪,克,向

8、山东省莒县鸡山沟村----永、桂、兴、高、力、业、成

9、江苏丰县:迁丰后长房11世~30世 :一--惟--克--敦--宗--九--运--复--肇--宏--友--恭--延--绪--

广--蔚--起--焕--家--乘

迁丰后二三房13世起:以宽厚作基,用忠孝为先,志经德蔚起,庶百世永绵

31世起长二三房共用:乐遵砚祖训,教诲见天真,业隆声誉远,品端由学纯

九:史氏联络



为健全完善我史氏资料和追溯我史氏文化及在中华大地的分布,建议观临此网址的史氏朋友、长辈留下联络姓名、地址、电话或电子邮件地址,方便在适当的时间由我史氏同胞出版《史氏春秋》,让我们曾经为史氏春秋提供过资料、资讯的朋友名流史册,让我住有100人以上的史氏村落载入《史氏春秋》的史册。谢谢大家的参与。



1、史英豪 山西阳泉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 地 址:山西省阳泉市德胜东街24号) 电子信箱:yicec@163.com 电 话:0353-8582655传 真:0353-2041357 史氏春秋网 <a href="http://www.sscqw.net/" target="_blank" >http://www.sscqw.net</A>
2、史建民 河北沧州沧县计生局 电话:0371-3053220,3053650,3053212

3、史兴友 山东省莒县鸡山沟村 邮编:276518 电话:0633-6432450

5、史克成 济南淄川县(现住黑龙江) QQ:328530081 电话:0451-55978021

6、史志强 辽宁锦州 85412648,13548126256

7、史树峰 辽宁锦州、祖籍河北、落户于杭州。电话:13967120535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2 10:11:55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3 21: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P></P>
<P>笑谈百家——萧 XIAO
百家大姓名人率排行榜  
名次排行 姓氏 中国人口比例% 中国名人比例% 名人率 人口主要聚居地
8 萧 0.59 1.09 184.75% 湖南、江西、四川。
笑谈:萧姓人口在796多万人。与前几个姓氏相比之下也可以算是一个大姓了。萧姓望族居兰陵、广陵。历史上名人众多。名列于“王谢袁萧”四姓世族的也是这一支。所以一般人(有历史常识的人)说起萧家,下意识想到的都是兰陵萧氏。而且以门第论,兰陵萧氏五朝冠盖,五代盛德,足以与太原王氏相提并论。看来其地位也绝非浪得虚名。侨姓与吴姓之争,当地朱张顾陆与外来王谢袁萧,就是典型的外来与当地之别。南北朝时的王谢袁萧四大姓,连皇帝老儿都得让三分。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章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字文、陆、源、窦首之。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
“萧”是一个光荣的拥有古老历的姓,但是姓“萧”者有一个令人痛心的问题——千千万万的族人变成姓“肖”者。“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o(︶︿︶)o 唉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子姓,以封地命姓。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2、古代嬴姓部落首领柏裔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叫萧孟亏。其后沿袭姓萧。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 【郡望】 萧姓望族居兰陵、广陵。 兰陵郡:西晋时从东海郡分出一部分,置兰陵郡,治所在丞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镇)。隋时废此郡。 三、历史名人 萧 何:西汉大臣。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佐刘邦起义。刘邦率军入咸阳时,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财物,他收取秦王朝的文献档案,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当时社会状况。楚、汉矛盾激化时,他说服刘邦暂作战略退却,以保存汉军实力。楚汉战争中,他荐举韩信为大将,自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汉朝建立后,他协助刘邦、吕后消灭韩信、英布等叛乱;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又参照《秦律》,制定《汉律》九章。 萧 统:南朝梁文学家昭明太子。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立为太子。少时读遍儒家经典。及长,参与朝政。善诗赋,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研讨儒事文学,兼探佛理。辑《文选》三十卷,选出上至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编辑而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朝贵: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参加领导金田起义,任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封西王八千岁。在攻打长沙时,中炮阵亡。 南朝时有萧道成建立齐朝,共传三代五帝二十四年,接着萧衍建立梁朝,共传五代七帝八十六年。唐代有萧至忠、萧嵩、萧瑀等萧姓宰相十人,有散文家萧颖士,清代有画家萧云从。
在此,建议所有“肖”姓家人都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改回祖宗留下的姓“萧”。
大陆同族人改姓背判祖宗之事,也引起了全世界萧氏宗亲的同情。另据可靠消息,现兹有世界萧氏宗亲会等全球数十个宗亲会已联合向国家语委、公安部建议,利用在明年全国换发二代身份证的机会,为所有姓“肖”者改回姓“萧”提供方便,让千千万万族人能认祖归宗!!这也希望众多族人也珍惜这个机会!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2 10:11:04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4 19: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P>请问 基姓 来源</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14: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P>只找到一点:</P><P>嬴为其部族基姓,随着族众的世代繁衍,要不断地别宗立氏,即逐渐由基姓分化出许多新的姓氏。</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7 18: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照这么贴下去。。多久才到我的姓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30 23: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P>楼主辛苦了</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1 06: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P>本人小姓竟不在收录之列。[em06]</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1 6:40:4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4 17: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啊,楼主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14:12 , Processed in 0.09231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