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84|回复: 2

《故事与法》——西门庆发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9 14: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left>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本期《故事与法》我们继续我们的话题,这次我们要讲的是西门庆发家的秘诀,或者是他起家的营生。大家都知道西门庆这个人,他是两部小说《水浒传》和《金瓶梅》共同的一个主角。当然这两部小说也非常巧,《金瓶梅》在历史上所谓秽淫的一本小说,《水浒传》是秽盗的,秽淫、秽盗这两本书都有西门庆这样一个典刑人物。 </P>
<P align=left>  但是这两部小说,是《水浒传》在前,《金瓶梅》在后,那么它对西门庆的描写,这两部小说里面就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们首先来看《水浒传》是怎么描写的,《水浒传》在第二十四回才开始把西门庆的出场,出场的时候它正面介绍,作者叩文就介绍,这个西门大官人,是个破落户财主,破落户,他们家原来有过钱现在破落了,在县衙前开一个生药铺,生药铺卖中药的,然后下面这个就讲不清楚了,五个字,近来爆发之。最近突然间发财了,怎么发的财他没有说?这个小说作者没有交待,以后王婆给他穿针引线,介绍潘金莲,王婆跟潘金莲介绍的时候,也只是想西门大官人如何如何有钱,但是这个也没有说他爆发之,他怎么爆发了,单单靠衙门里有门路,还是怎么样?他没讲,没说清楚。所以我们想一想,难道他就是因为占了个好地盘,他那个生药铺地段好,就在衙门对面,衙门里的人老生病,到他那里赊药吃,这恐怕也不大像,我们现在有句笑话,你给我吃药,这个吃药不是好事情,生病了才吃药,没病吃什么药,而且衙门很大,一个县衙门好几百号人,你这个路子哪来的这么野,你认识一般的人不行,你认识这些下面皂隶、捕快那都没什么用,六房书吏你各个打通,那就要十多个人,最最有权的是当官的,你怎么把这个当官的搞定,他没有讲。所以《金瓶梅》的作者就比《水浒传》的作者还要细心,他是把西门庆作为一个主要人物来写的,要从头到尾,一直到七十一回死掉,他都得写上去,所以在这里面,《金瓶梅》的作者就细心,他在一开场就介绍,东沈东平府清河县中,有一个风流子弟,就讲清楚,长得是状貌魁梧,性情潇洒,饶有几贯家资,年纪二十六七,把他出场先这样介绍一下,然后就讲他爸爸,原来是走川 贩药材的,也不过是个生药贩子。所以就在清河县开了一个大大的生药铺,西门庆是继承了他爸爸这个药铺的行业,他爸爸当时就是,他爸爸留给他的就是门面五间,到底七进的房子。 </P>
<P align=left>  那么西门庆究竟到了他那里,他爸爸是开生药铺的,他自己究竟是做什么行业的,除了继承爸爸这个生药铺以外,他又靠什么去赚钱,《金瓶梅》的作者这样给他写道,这个人生性刚强,做事机深诡谲,这是说他性格,性格特点,非常能干,然后点出,因为他能干,点出他干的那个行业,放官吏债。放官吏债,放了官吏债以后,那朝中高杨童蔡四大奸臣,他又有门路,与他浸润,这里什么意思,就是说明了因为他放了官吏债,所以跟衙门里的这些权贵都有了关系,有了门路。 </P>
<P align=left>  因为他放了官吏债,所以朝廷当中的四大奸臣,朝廷里面的很多官员都跟他有瓜葛,有了瓜葛以后,满县的人都怕他,他在朝廷里面到处都有门路,这个地方官放到这里来,朝廷里的人就托了这个地方官过来,要照顾西门大官人,所以他凭着这个,他就在衙门里面给人说事过节,满县的人都惧怕他,因他排行第一,满县的人都称他为西门大官员。这样一个铺垫,就把西门庆发家的原由就讲清楚了,他开始发家是靠他爸爸,生药铺是他爸爸发的家,到了他这一辈,他开始发家的营生就不再是开生药铺,不是正常的商业贸易,而是放官吏债。那我们下面就要讲下面一个问题了,什么叫放官吏债?什么叫官吏债? </P>
<P align=left>  中国因为它很早就有文官制度,所以它的俸禄制度,对官员的工资的发放它有非常严格的制度,这套制度也是非常严密的。这套制度就严密在所有的官员,他的俸禄、他的收入,都是发在他的职务上,应该说在职位上。就是他的工资都是按照职位来发放的,所有的官员一旦离开这个职位,不管什么原因,比如说父母过失,他请丧假,那么从他请假这一天开始,他的工资就没有了,生病了,不能履行政务,从生病这一天开始,从他请病假这一天开始,他的工资也就没有了,任满了,在这个地方当官当满三年,他任满,任满以后所有的官员都必须到中央去报到、到朝廷去报到、到北京来报到,那么这个报到,从他离任的这一天开始,他的工资就没有了,他到北京报到的路费,到中央吏部报到的路费是他自己的。到了中央吏部报到以后,吏部重新把他派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做官,这笔旅费只有一点伙食补贴,这个是不够的,所以中国古代实行的是所谓的,严格意义上讲都是不能叫工资,就是现在叫岗位工资,任何理由你只要一离岗,你就没有工资。不像我们现在,有岗位工资、有职务工资、有基本工资,他没有基本工资,你做官的一旦你离开了这个职位,你就没有工资,那么这样一来就造成,官员在离任以后他就碰到生活问题,他需要现金来旅行,回到家乡去守丧,拿钱去请医生,到北京去报到、到中央去报到,这些全都要现金,这些现金也没有,他就没有了。而且我们也知道,中国古代的工资是不够的,官员的工资是不高的,官员真正发财的是靠他的灰色收入,那么一旦他离开岗位,灰色收入也没有了。所以这个是中国古代官员他有一个很大的现金的需求,时段性的现金需求,而这种现金需求当他需要这个现金的时候,他只能去借贷、只能去借钱,不管是他准备到北京去报到,还是从北京出发到其他地方去,这个全部都要有一笔现金在手里。 </P>
<P align=left>  古代皇帝真的小气是小气的可以,我们举个例子,明朝、清朝时候的法律规定,如果你在北京当到五品官知州,那已经很高的官了,知州相当于现在局级干部这样的地位,从北京出去放到地方上去,给他多少钱呢?你从北京到外地,一个官员、一个知州,正局级干部,他只给三十五两银子,如果是一个县级干部,知县,七品官,现在大概是个正处吧,给三十两银子,县丞主簿,那就小了,县丞是八品官,主簿是九品官,那最低级的,十五两银子,小气在什么地方?这三十五两银子只是给他旅费,因为我给了你旅费了,所以你不得使用政府的驿站系统,它政府在公路上都设了很多招待所,这些招待所你就不能再用,你进这些招待所吃饭得付钱,你这个马匹,到那里换马匹得花钱。这笔旅费他要从北京走到云南、贵州、广西、广东这么远的地方,这个道里费知州也只有三十五两银子,三十五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当时一个人一个月的伙食费是一两银子,那么这样算比较简单,一个人一个月的伙食费是一两银子,从北京到广东这种地方,走得走三个月,官员不可能一个人去的,老婆孩子一大堆,一路上也不安全,他还得带上保镖,还得带上将来到了地方给他做顾问的师爷,还得有几个家人使唤,有对内使唤的,专门服侍自己家里的,还有对外的常随,专门给他联系地方上,官员什么的,那个叫长随,所以他这个旅行团,一个知州出去的旅行团总是五六十个人,五六十个人这三十五两银子给他们吃饭都不够,不要说租船雇驴的钱。 </P>
<P align=left>  所以实际上从汉朝开始,官员的这种旅费已经是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已经是没有办法了,必须是要放债的,必须要去靠借贷,从汉朝开始职业官员他去报到,他到哪个地方去就任,他都要借钱,已经发生这个情况。到了唐朝这个情况已经非常非常严重,当时这个债不叫官吏债,叫京债,北京的京,京债,在首都这个地方就是要借债,官员在去做官以前都要借债。那么这种京债到了明朝的时候,就是除了北京以外,沿着大运河,因为大运河是当时中国主要的一条交通线,沿着大运河的大城市,一开始出现这种放债的行业,那么《金瓶梅》的小说故事背景是山东清河县,清河县当时是大运河上的一个码头,所以这个也是合理的,这个设计也是合理的,所以西门庆可以经营这个行业,来来往往,经过清河县的这些官员没钱了,向他借钱,他就放债。 </P>
<P align=left>  官员欠着债去上班,去上任,那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也就从唐朝开始,法律里面专门有个规定,禁止官员借债,敢借债的话,在明清的时候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敢借债的,如果到北京报到的官吏,监生举人,就这些读书人,刚刚考上进士的读书人,借债了,而且跟这个债主一起跑到任所,到当官的地方去还钱的,只要超过五十两银子,借钱的人革职,不能再做官,借钱给他的债主,加号一个月,脖子上套个甲板,在那里示众一个月,原来的债全部没收,归政府,这个法律应该说是很严格的,非常奇怪,有市场需求的话,法律去限制,实际上很困难。每个官员都要借债,你法律禁止了以后,反而使得这笔高利贷主更加得到一个发财机会,为什么?我借钱给你,我冒了政治风险,我是冒着法律风险把钱借给你,所以我这个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我就要获得风险利益,所以那个利息就要比一般高得多。中国古代法律上它这个利息一般是这样规定的,民间的借贷月息百分之三,我借一百两银子,隔了一个月就得还一百零三两,法律限制最高就是这样,不能超过一百零三两,超过一百零三两就是违法举利,那是犯罪。 </P>
<P align=left>  但是民间,在明清的时候基本上也是百分之三,超过百分之三是非常少的,但是这个官吏在,他这个利息每个月就百分之五,为什么我们知道它是百分之五,这个也是《金瓶梅》里面,《金瓶梅》对于西门庆这项业务只提到一次,三十一回里面提到,西门庆的一个朋友,吴典恩他去买了一个官做,买了一个很小的官典史,那个官是未入流的官,很小。然后他算了算,他如果去上任的话选到驿丞,就是招待所所长,买了个招待所所长的官,这个官很低,但是像这样的官,他如果去上任,自办车马、自办服装,因为当时古代官员穿的服装不是国家发的,也是定做的,定做钱你自己拿出来,官员抬那个八轮大轿,你在路上走那个八轮大轿,那也是你雇的,你到了政府o(︶︿︶)o 唉,你在这里做官,这个是国家提供给你的大轿,人都是国家的,但是你在上任的过程当中,那个都是你自己的,所以吴典恩算了半天,少数也得七八十两银子,他没这么多钱,然后他就请西门庆的朋友应博爵,给西门庆借债,中人是应博爵,借的银子一百两,债主是西门庆,这应博爵写了一个合同,写了一个合同然后叫吴典恩签了字,然后交给西门庆,西门庆一看这个合同,就是自己的,这个是他惯用的合同,上面写着月利五分,每月利息五分,百分之五,这个比法律规定的百分之三就高了百分之二,也比一般民间的借贷,民间的借贷一般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那就高了百分之二,就高了两个百分点的利息,但是这个应博爵很会吹牛,很会讲话,拍马屁,结果西门庆一听,听了高兴了,拿了只笔,就把这个利息给抹掉了,他说你将来就还我一百两银子就可以了,当然吴典恩吴典恩,一点恩都不记得,没有一点恩的,后来西门庆死了以后,西门庆家倒霉的时候,吴典恩一点都没有帮忙,这个小说里是这样写的。 </P>
<P align=left>  从这里面我们知道,西门庆一般放官吏债都是百分之五,比政府规定的法律限制的利息要高,那这样一来,他就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不过这里面问题在里面,放官吏债除了能够获得利润以外,凡是敢于放这种债的,一般的都是势力很大的,因为他放官吏债才有可能给官,给来来往往的这些官员拉上关系,这些官员到了后来都怕他,为什么?因为法律禁止官员借债,如果他去揭发的话,你不还债,他请愿拼着自己的这个银子不要了,他去揭发你的话,那这个官员官就不想做了,所以放官吏债的人,对于官员的短处都捏得很紧,这个就造成以后把这些人都控制起来,这些人到了以后,随便他到哪里做官,都记得过去欠债的,即使他把这个帐还清了,他对这个债主还是有那个关系在里头。所以这个才使西门庆获得政治上的势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跟这些权臣,后来升上去的权臣,那些贪官污吏有了一个共同的利害关系。 </P>
<P align=left>  而且这个商人现在我们知道,这种商人放债的时候,说出来可能大家都不相信,这种债主,放官吏债的这些债主,到了后来他的势力之大,那些官员之渺小,简直难以相信,我们下面讲的故事就不是小说里的故事,我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在清朝的档案里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官员被那个债主活活逼死,我们讲一个案子。这个是乾隆四十八年发生的一个案子,1783年这个叫张有蕴案,张有蕴是个贵州人,贵州人中了一个举人,中了个举人以后到北京,等在北京的后缺,等那个职位,空缺出来以后他可以去做官,等了半天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山西知县一个缺,从北京到山西不算远,但是他在北京呆了这么长时间,肯定在北京欠了很多钱,租房子的钱,吃饭的钱,在北京他已经是亏空的不得了,所以他就在北京借了七百两银子,这个七百两银子是叫四扣三分七百两银子,什么叫四扣,他这个利息说起来不犯法,三分利息,所以叫四扣三分,每个月利息百分之三,没有超过法律限制,但是前面有个四扣,那个非常厉害,四扣就出门利,我借给你,文书上写着七百两银子,每月三分行利,但实际上我给你的是多少,实际上这里面扣掉了四扣,扣掉了百分之四十,给你的是百分之六十的钱,实际上张有蕴拿到的是多少?只有百分之六十,六七四十二,只有四百二十两银子,他将来还必须要还七百两银子,这个就叫四扣三分,张有蕴拿了这笔钱到了山西,每个月的利息就要二十一两,你叫他怎么过日子,到了那边以后不久,他到了山西那边又不行,他到了山西又没有钱了,所以怎么办呢?所以他又去借债,他在山西又去借了一笔钱,借了一笔钱结果两边的债主,就是他原来在北京的这个债主,还有在山西的这个债主都来逼债,这个张有蕴倒霉真是倒透了,他放到山西知县缺以后,到了山西在太原住下,想不到山西他原来放的山西知县那个缺的,又被别人谋去了,山西省的巡抚又把他挂起来了,在太原又呆了一年多,一年多他又没有收入,结果这个北京的债主好不容易等到一年半以后,他点到了山西灵丘知县,就是带领灵丘知县,他到灵丘县的当天,北京的债主马廷璧就赶到县衙门向他要钱,他刚刚上任,哪来的钱?然后居然这个马廷璧,居然就赖在这个衙门里就不走了,张有蕴没办法,只好把这个债主请到自己衙门里面,内衙,就是衙门里面他住的地方,请他住下了,住下了以后,马廷璧就天天在那里向他要钱。他的建议是张有蕴是这样想,他现在在代理,代理现在可以收税,他先收了一半税,我先还你三百五十两本金,然后这一年的利息,这一年的利息不得了,二十一两银子一个月,十个月就是二百十两,他现在已经是又欠了两百多两银子了,所以他一下子要还给债主还五百两银子,这个债主不同意,债主非得要他连本带利还清,一共是一千多两,结果这个知县实在是没有办法,实在走投无路,当天晚上就上了吊,就在衙门里自己上吊死了。 </P>
<P align=left>  这一件事情我们现在想想简直是荒唐,怎么可能会这样?但在中国古代这个案子非常有名,这种事情非常常见,这个案子以后,乾隆皇帝马上就做了一个批示,做了一个批示,他说我已经法律严格规定不准借官吏债,你们还在借官吏债,他就说我搞不懂,你们这些大小做官的,为什么脑子这么死!我劝告大家以后不要再借债了,劝告没用,这个批示很长,五百多个字,这个皇帝胃口好,写五百多个字的批示,把这些官骂一顿,五百多个字的批示下去,一点用都没有。第二年,就是乾隆四十九年,这个批示刚刚做出一年,另外一个债主,湖北又出了同样的案子,一个典史,又是上吊自杀,也被债主逼了上吊自杀,乾隆皇帝这次没办法了,发一个上谕,发布一个批示,事此已非一案,像这种事情每年都发生一次,至少都发生一起,实属不成实体,就不成体统,这个简直不成体统,怎么样呢?他还是希望大家赴任各官,各知自爱,洁身自好,谨守节用,大家节约一点用钱,不要落到这些商人的圈套里面去,实际上最简单,你拿钱出来,每个官员你给他补贴足了,旅费、生活费给他补贴足了,不就完了,不干,这件事情皇帝不干,所以我们从清朝的这个案子我们就倒过来想,西门庆这个案子里面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金瓶梅》里面,西门庆这个角色,他放官吏债,在当时马上就可以联想到,这个人在朝廷内外有一大批它的债务人,他在这个官僚队伍里面是绝对可以搞定的。所以《金瓶梅》解释的西门庆这个,他做的这个特种行业以后,在当时读者看来就理解,西门庆为什么势力这么大?为什么他的势力遍布整个全国、遍布朝廷?朝廷里面的到处的官,他都能够挂上钩,在当时的读者看来这就能够理解了,他是专门他是这些官员的债主,他如果不讨债,如果他不像前面的那个把人逼死的债主这么凶的话,或者像跟他朋友吴典恩那样,到了后来给这些官员利息稍微少算点,我收你百分之四,原来四扣,我现在三扣两扣,人家收四扣,我收三扣,那些官员还要把他封为恩人呢,他的势力就是这样来的。 </P>
发表于 2006-11-14 13: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厉害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5 10: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em0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1 09:27 , Processed in 0.22660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