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1a802e>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诗 小雅 南山有台》</FONT>
“北山”指岐山,“南山”则为秦岭。山在华夏文化里象征着威仪、尊严与仁和。冕服十二章中,山取象镇重,象征王者镇重安定四方,仅次于龙文,绘于君王的大裘冕、衮冕之衣上。《诗 秦风 终南》中也以终南(秦岭)之巍峨来托咏秦襄公之风范。于生息于此的周人和秦人来说,秦岭是至高无上的山神地祗。秦岭的气质也在不知觉间潜入了他们开创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中。
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中已有“秦岭”之名。据考,“秦岭”之名至迟源于汉代,因其为秦国之地,故称秦山或秦岭,而且异名众多,更悠久的有南山,中南,终南,太白,太乙等。
秦岭诸小多称为南山,屡屡见诸史料典籍典籍。在诗经中南山一词频频出现。虽在小范围内并非同一区域,但此“南山”,却为秦岭之南山。比如,《毛传》注《召南 草虫》一诗之“南山”云:“南山,周南山也。陈奂疏:“诗言南山虽系于召而实与周南不分疆域,故传云:周南山也,考周原在今岐山县东其南与眉县接界,太一山即太白山在县东,则周南山即太一山也。”而秦风中的终南山,山在酆镐之南,即今天西安城的南边。而后来“终南”与“南山”不再严格区分,甚至成为秦岭的代称。
除“终南”“南山”外还有“中南”一名,是以“自古帝都”长安的地理概念来说明其地理方位的。意即:天下之中,都城之南。
长安建都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四塞以为固”,秦岭是南面的天然关塞。秦岭之中,壁立千刃,植被繁茂。李白《蜀道难》叹曰:“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盘援……”这难于上青天的天险化解了历代众帝王的后顾之忧,他们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向北上,开疆拓土,或高枕安坐于歌舞升平的黼秀长安。再后来,当盛世都城变成了边西重镇,天下治平久安的宏远也就成了西疆清宁安定的奢望——长安,这个传奇一样的名字黯然成为“西安”,不再是一个巅峰盛世的故事,而是一个普通的,与“宁夏”“延安”“辽宁”一样有着共同意愿的边镇名称。和名字一起黯然的就是整个国土,国土一再缩水,统治者们退过秦岭,偏安于南国。秦岭,那曾经的后方屏障便转眼便成了前方藩篱,悲壮地撑起了民族的第二道长城。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诗 大雅 绵 》),这片土地自古就是人类文明孕育的温床。秦岭为中国地理水系的分水岭,在“黄河-长江”文明体系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秦岭以北的渭河断陷盆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华夏民族的重要脉支炎帝族和姬周族的发祥地。整个北麓几乎都可视为华夏文明的泉眼。后稷教民稼穑,古公亶父去豳迁岐,武王伐殷建周,秦人进封诸侯,其后大出天下…天汉雄风,盛唐气象…这里云蒸霞蔚。而历史的眷顾却几乎是嘎然而止的,政治文化中心东移,长治久安的福祉随之散去……千余年来兴衰荣辱的变迁,几乎是半部中国历史,也是这历史中最深刻的青年时代的回忆。
秦岭一带一直是战争的聚焦之地,不论南攻北伐,东兼西并,历来战事不断。政权割据、王朝巩固、改朝换代的故事层层迭起,此起彼伏。在峻岭与绝壁中自古就零星散布着的古隘栈道,记下了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战国秦惠文王时司马错攻蜀,西汉前夕刘邦暗渡而王关中,三国时曹操南下,蜀汉诸葛亮、姜维数次北伐,南宋与金隔山而据……斯人已去,故道尤在,沉默于千秋荒野。
很庆幸中国文明的主体华夏文明长成于斯,这里没有塞外流沙的凛冽不定,没有江南春水的旖旎风情,山岳的镇重与典仪赋予了先民相对稳固的家园和食源,也赐予他们威严不失仁和、端庄不失浪漫的性格基因。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一个长久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是一个与我们熟悉的黄河文明不大一样的文明模式,虽然灿烂如斯,却少有正朔文明口耳相传,以及可信正史典籍的印证,仅仅在模糊的神话传说里觅得一鳞半爪,秦岭将它隔在了我们视线之外,遥远的古蜀王国留下了不是空白的空白。巍巍终南,使得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隔山而居却脉脉不得语。想想,如果没有这道屏障,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从一开始就自由扩散,互汇交流,前者覆盖后者,其实也有可能。那历史就是另一种样子了。
膴膴周原,帝都长安,秦岭参与形成了中国大致的自然格局及人文格局。秦岭作为我国南北方气候的分界线、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它的两边也铺展开两种不同的人文景观。这种自然格局铺陈,可以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人文格局体系。巍巍终南,为中国古陆的历史文明挥毫下粗重的一笔。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而改造环境又是人类的天性。千秋古岳,它本身的故事又是怎么样呢?</P>
<P><B>秦岭地理环境概况</B>
秦岭山脉大致位于北纬32°30′~35°,东经103°~113°。西以岷迭山系与昆仑山脉为界,东至河南伏牛山麓,北界西段起自临潭北部的白石山,向东进入河南境内,以黄河南岸山地为界。秦岭西南以甘、川省界为界,南临汉江,与米仓、大巴山分界,东南直抵郧县。从地理上的便利来说,人们习惯上以嘉陵江为界分为东、西秦岭。西秦岭又以徽县、成县盆地为界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北秦岭西起白石山,东延至天水东南麦积山(1659米)。南秦岭西起岷迭山系,经岷峨山(2826~3299米),向东接东秦岭。西秦岭北有渭河,西有洮河,南有白龙江,东有西汉水,为四水分水岭。北秦岭山势较低缓,南秦岭山势高峻,多高山深谷、悬崖峭壁和急流瀑布。
秦岭并非一条单薄的山岭,从卫星照片上看则是莽莽苍苍的万千群山。秦岭山脉东西长约1600多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不等。起甘东,穿越整个陕西,延伸至豫西,并有小部分伸入鄂西北,呈两端微向北翘的“一”字形。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山脉北侧为渭河平原与黄土高原,南侧为低山丘陵、红层盆地(如汉中盆地、安康盆地)和江汉平原。
在古人的观念里,山是水的生命之源,山水相连,山生水,水养万物。这片群山在渭水南岸的百里之遥拔地而起,形成第一道横空出世的高峰绝谷,滔滔江河便从这道南山分开,北面水流绝大部分归于黄河,南面则大部分为长江所收编。
陕西境内的东秦岭是秦岭的主体。山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即太白、华阳岩基组成的秦岭主体。位于眉县、太白、周至三县交界处太白山为秦岭最高峰,主峰仙台海拔3767米。
“蜂腰”西面分出3脉,由北而南是大散岭(主峰玉皇山,海拔2819米)、凤岭(2000米)和紫柏山(2538米)。岭间分布有山间盆地,如太白、凤县、两当等。蜂腰东面亦分出数脉,由北而南是华山、蟒岭山、流岭和新开岭。山间盆地有洛南、商县、商南等。数支山岭和盆地相间排列。位于华阴县南的华山,海拔1997米,为“五岳”之西岳。
秦岭进入河南省境呈扇形散开,北支崤山(青岗峰海拔1903米),余脉沿黄河南侧延伸,通称邙山。位于登封县北的嵩山(1440米),即“五岳”之中岳;中间两支为熊耳山(主峰金宝山2094米)和外方山;南支伏牛山(玉皇顶2211米)环绕于南阳盆地的西侧和北缘。山间盆地有卢氏、伊川、淅川等。山脉与谷地相间,山间盆地与河谷呈串珠状相连,地势自西向东、北、南缓降。从中山、低山降为丘陵。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1 20:44:2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