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91|回复: 2

有关礼制起源研究文章之目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6 22: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冠 礼
129、黄俊郎:《冠礼的起源及其意义》,《孔孟月刊》19卷2期,页10-15,1980年10月。
130、徐福全:《成年礼的渊源与时代意义》,《台北文献》第95期,1991年3月,页25-50。
131、彭  林:《士冠礼的礼法和礼义》,《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2辑,5—12页,三秦出版社1994年
132、尹德民:《仪礼冠礼、成年礼礼原》,《台北文献》第113期,页43-51,1995年9月。
133、叶国良:《冠笄之礼的演变与字说兴衰的关系——兼论文体兴衰的原因》,《台大中文学报》12 期,2000年5月,页57-59+61-78。

2、婚 礼
134、顾颉刚:《由“烝”“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文史》14、15辑,计54页,中华书局,1982年7、9月。
135、周国荣:《媵婚制述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1期,页114-115转页125,1985年。
136、黄  浩:《昏礼起源考辨》,《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页101-109。  
137、李衡眉:《试论婚礼形成的时间和原因》,《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页60-66。
138、王文锦:《我国远古的一种婚姻形态》,《文史知识》1987年第11期,页42。
139、盛  义:《先秦婚俗散论》,《民俗研究》1989年第3期,页49-57。
140、郑慧生:《周代婚姻关系与国家政治》,《上古华夏妇女与婚姻》页200-227,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
141、张彦修:《西周春秋一夫一妻制婚姻的时代特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页37-42。
142、王玉波:《中国婚礼的产生与演变》,《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页79-94。
143、李衡眉:《周代婚姻禁忌述略》,《人文杂志》1990年第6期,页78-81。
144、蔡  峰:《西周春秋的婚制与婚俗》,《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页37-44。
145、张彦修:《论西周春秋的婚姻礼仪及其社会功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页55-59。
146、卢  云:《先秦两汉时期婚姻礼制的地域扩展与阶层传播》,《历史地理》第8辑,页113-132,1990年7月。
147、蔡  峰:《从春秋战国时的婚俗变异看当时社会的进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页29-34。
148、文  功:《春秋时期婚姻状况中的原始遗存》,《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
149、宋秀丽:《春秋婚制考述》,《贵州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1年第10期,页21-24转页36。
150、盛  义:《中国古代婚龄考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页73-79。
151、翟婉华:《试论中国古代的婚姻六礼及其实质》,《兰州学刊》1991年第2期,页90-96。
152、陈永生:《“同姓不婚”的历史探讨》,《社会科学家》1987年第5期,页56-63。
153、李衡眉:《论周代的“同姓不婚”礼俗》,《齐鲁学刊》1988年第5期。
154、李衡眉:《也谈齐国“同姓不婚”习俗》,《学术月刊》1991年第8期,页60-62。
155、葛生华:《试析西周“同姓不婚”制》,《兰州学刊》1992年第1期,页69-75。
156、李炳海:《先秦新婚习俗的多元性及其演变——〈仪礼〉、〈诗经〉对比研究》,《学术论丛》1994年第2期,页67-71。
157、云博生:《春秋与春秋左传反映的原始婚俗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页47-52。
158、邓伟志:《从左传看春秋时期的妇女和婚姻问题》,《唐前婚姻》页30-94,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8月。
159、骆宾基:《从叔孙氏始祖“僖叔”的亲称看齐鲁三世属于古昭穆制的婚姻关系:读书随笔》,《克山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2期,页15-20。

3、其 它
160、姜  楠:《“射礼”源流考》,《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页53-55。
161、王国维:《祼礼榷》,《广仓学君丛书》甲类(又名《学术丛编》)第一集,上海 圣明智大学排印本  1916年
162、许新堂:《八蜡考》,《民彝》1卷1期,1927年8月。
163、容肇祖:《月令的来源考》,《燕京学报》18期,页97-105,1935年12月。杨建芳:
164、卷  章:《读容肇祖先生“月令的来源考”质疑》,《益世报》(天津)读书副刊,38期, 1936年3月15日。
165、蒙季甫:《月令之渊源与其意义》,《图书集刊》6期,页9-10,1945年5月。
166、许维遹:《饗礼考》,《清华学报》14卷1期,页119-154,1947年10月。
167、陈  槃:《田祭歧说释义》,《大陆杂志》3卷4期,页12-15,1951年8月;《通论经学》页254-257,台北  大陆杂志社。
168、胡玉缙:《夜饮礼考》,《许庼学林》页61-63,北京  中华书局,1958年7月;台北  世界书局,1963年4月。
169、林政华:《论投壶之礼及其相关问题》,《孔孟月刊》22卷9期,页9-10,1984年5月。
170、叶文琦:《左传中士与庶人的身份地位及其演变》,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年,许锬辉指导。
171、《龙纹﹑涡纹﹑谷纹﹑蒲纹﹑乳丁纹﹑东周玉器主要纹饰的演变及定名, 兼论〈周礼〉成书年代》,《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2,页87-102,1991 年。
172、高智群:《献俘礼研究》(上),《文史》第35辑,页1-20,中华书局 1992年6月;        (下)文史  第36辑  页11-26  中华书局 1992年8月。
173、周聪俊:《殷周礼制中醴及醴器研究》,《大陆杂志》86:4,页1-14,1993年4月。</P>
发表于 2006-11-15 16: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P>谢谢从风姐的分享阿!</P><P>这么多资料。这样大家要想自己也来研究研究,可就方便多了。</P>
发表于 2006-11-23 03: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加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14:13 , Processed in 0.0651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