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58|回复: 8

[原创]浅批《汉武大帝》系列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7 12: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face=宋体>    前言:我是个不大爱看书的人,自幼至今也未读过几本书。实在是羡慕那些饱学之士啊,因为看到厚厚的书,我实在是没有食欲。不过上天还是可怜我这类鄙陋之人的,近几年的一些历史正剧和《百家讲坛》栏目都让我得到了教诲。最近,在网上偶然看到了很有名的电视剧《汉武大帝》,由于以前没有细看,这次便打算好好看看。这一看,便不能收拾,竟上了瘾,看到第十集的时候还忍不住对本剧做起了评论。于是忽然一闪念:干吗不批一下呢?我以前也批过《智囊》、《菜根谭》、《韩非子说》等书,这次冒出批电视剧的想法,觉得新鲜有趣,就斗胆决定写他几笔了。本人的文笔、思想深度等等都很有限,此批只做闲谈,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不吝指出。</FONT> </P>
<P>                                    第一集:七国之乱·攘外先安内</P>
<P>    <b>“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b></P>
<P>    开头那一番话很让我自豪和振奋,接下来带有古乐特色的豪迈音乐又让我深深着迷,不禁跟着唱起来。故事一上来,说的是汉武帝召见司马迁,汉武帝说看了司马迁的书之后自己气病了。然后汉武帝笑了,说司马迁想让自己杀他,以成全他的忠烈之名,却使得自己成为暴君。其实汉武帝对司马迁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一句话“放心吧,朕不杀你。”但是,汉武帝真的是因为跟司马迁赌气,偏偏不让他当忠烈,且又不想成为暴君才不杀司马迁的吗?司马迁看的明白,于是他说:“陛下,您的心胸真如大海一样深邃。”这是什么意思?</P>
<P>    其实仔细想一想就知道,哪儿会有人为了让别人说自己是忠烈而希望被杀掉呢?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但汉武帝偏偏就这么说了,是汉武帝老糊涂了?不是,他这是在救司马迁的命。汉武帝心胸宽广,尽管非常反感司马迁的一些言论,但却能容得下他。然而,封建的顽固势力可不是只有皇帝一个人,朝廷上下难道不都是顽固势力吗?连汉武帝这样罕见的明君都能被司马迁的言论气病了,何况是满朝文武?汉武帝想放司马迁一条生路,可别人肯吗?君王虽然至高无上,但是面对满朝文武的压力也是无可奈何的。大臣晁错难道是死在了景帝的意志之下吗?他根本是死在满朝文武的压力之下的。那怎么打消别人要杀司马迁的想法呢?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古人讲究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充分的理由。汉武帝是高明的,他说司马迁是罪人,但是他根本就不打算活,而是希望自己杀他而成全他的英明、败坏自己的英明。这么一说,如果你是大臣,你还能上书跟汉武帝说要杀司马迁吗?那你岂不是要成全罪人的英明而败坏汉武帝的英明?这可是死罪啊。</P>
<P>    汉武帝恨司马迁,可他不但不杀司马迁,还要救司马迁。为什么?因为他更爱司马迁,爱他的才华,爱他对自己观点的执著,爱他对自己理想的执著。心胸如大海一样深邃,也不是说汉武帝是个老好人,对什么人都给个机会。汉武帝作为一个明君,他只是愿意给自己欣赏的人机会而已。汉武帝知道,对于司马迁这样的人来说,理想永远高于生命。既然饶了他的命,就要放过他的书。于是不但不毁书,还不让其修改。这是难能可贵的。想想秦始皇和康熙,也算是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康熙的大兴“文字狱”不知道害死了多少冤魂。要做到不杀人,已经是很不容易了,竟然还不毁书甚至不修改,这样的气度,你能说不如大海一样深邃吗?</P>
<P>    最后,汉武帝以一句话结束了整个倒叙部分。他说:“你以为你真的了解朕吗?许多事最终只有天知道。”这话真是意味深长……结束倒叙部分后,故事回到了正常轨迹上。匈奴来袭,杀男人,烧屋子,劫掠财宝、牲口、粮食和女人(注:貌似芙蓉姐姐那样的不要)。历史上能成就大业的人都是行仁的,像匈奴这样的只不过是强盗,到底是成不了气候的。历史上,要入侵中原的少数民族很多,但只有蒙古人和满人成功过。元朝我所知道的不多,但是看《百家讲坛》的纪连海老师讲满清入关的一些事可以知道满清能入主中原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行仁。起初他们也像强盗一样烧杀淫掠,所以尽管威风,但是成就不了大业。后来多尔衮听一汉臣的建议,不再烧杀淫掠,这才最后能入主中原。想来,日本鬼子之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就是无仁吧。这也正是历史的教训:强盗只能威风一时,到底是没有什么出息的。要成就大业,就要争取人心。你烧杀淫掠一番,是一时痛快了,却激起民愤、与众结怨。与天下人为敌,哪儿还有不败的道理呢?</P>
<P>    且说战事传到京城,景帝大怒。晁错劝景帝忍下去,因为内忧才是最大祸患。谁是内忧?即各藩王国,他们据地称王,久积财富、兵力,在地方藐视汉法、胡作非为,已经尾大不掉。一旦景帝对抗匈奴,很可能后院起火,这些藩王起兵作乱。届时,大汉王朝将腹背受敌,危矣。晁错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他的这番言论让我一下子想起了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想当年就是这个狗屁战略搞的偌大的东三省一夜之间被日本侵占,东三省的官兵不战而跑,这是多大的耻辱?!再往前说,曾国藩、李鸿章他们一心灭内患太平天国,而对外国强盗姑息、纵容。结果怎么样?众所皆知,不忍再提。因此我对这个“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是深恶痛绝。但就景帝此时的情况,又似乎只能先忍着。景帝选择了忍耐,此时晁错又说景帝同母所生的亲弟弟梁王刘武要进京,劝景帝和梁王结盟以抗藩王作乱。</P>
<P>    梁王终于来了,景帝重礼迎接了他,景帝还说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重视、疼爱这个亲兄弟。景帝为什么要搞得这么隆重呢?第一,收揽梁王的人心;第二,对各地蠢蠢欲动的藩王们强调一下梁王是自己的亲兄弟,一旦天下有变,梁王是站在自己这边的;第三,用亲情、面子促使梁王与自己结成同盟。可能大家会对第三点不大理解,我解释一下。人是很复杂的动物,有时候他会因为情感、面子的羁绊而做不想做的事、不做想做的事。我举个例子,我大学时代有个哥们叫大成,他参加了一个社团,后来失去兴趣便想退出社团。然后呢,他们那个社团的社长就跟他讲感情,说什么“哥无能啊,留不住你呀”,一副可怜相,试图用情感羁绊住他。最后他成功了,大成继续待在了那个社团。再反回来说梁王,他接受了景帝那般厚待,如果天下有变他不帮景帝,天下虽大恐怕也没人会看得起他。一个被天下人鄙视的人,难道还能有好日子吗?当然,综合当时的情况来看,即便景帝不隆重的迎接梁王,梁王也没的选择,只能与景帝结盟。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多少会觉得景帝这么隆重的迎接梁王有些多余。但是作为局中人的景帝来说,天下之事非同小可,为了应对未来的非常时期,现在能做多少准备就做多少准备。这叫尽量确保胜利,不能说是多余。</P>
<P>    把梁王接来之后,景帝没有带他去见窦太后,而是把他带到城墙上拉关系、套近乎。梁王呢,也得表示一下忠心。提到景帝年少时杀吴国太子一事,梁王就力挺景帝。景帝为什么忽然旧事重提呢?原来是要引出一句话“那件事也让朕明白了各地藩王对你我兄弟早就怀恨在心”。你说,这话跟杀吴国太子有关系吗?似乎没什么关系,又似乎有什么关系,这就是忽悠。莫名其妙的就把梁王拉到了自己的一边,好像很有说服力,迷惑性很强。然后景帝紧跟着提出了结盟的事。</P>
<P>    之后,镜头切换到家宴。值得一提的是长公主刘嫖的出场,当嫔妃们来拜见窦太后的时候,她马上起身,略带调侃的说道:“不是说家宴吗?看你们磕头都磕出汗来了。何苦呢?老太太反正也看不见。”这让我不禁笑了出来。这是后宫,是在家宴上,一方是窦太后,一方是嫔妃们,敢这么说话,还说得这么轻松。看来这个长公主是个地位很高的人,并且她不参与权力的斗争。如果参与权力的斗争,那眼前的这些人就都有可能是敌人,面对后宫之中的敌人要谨慎,哪儿会这么放肆呢?她说罢,窦太后也笑了。不久梁王来了,窦太后更是欢喜。皇上来后,开始大傩驱鬼的仪式。仪式结束后,窦太后借着话茬提出了让梁王做景帝储君的提议。这话一出,众人皆惊。景帝会答应吗?答应了,不符合自己的情感;不答应又该怎么拒绝呢?亲妈不能得罪,此时正需要梁王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江山,他更不能得罪。这下,可把景帝难坏了……</P>
<P>全文转自我的博客<a href="http://sywnb.blog.soh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333333>http://sywnb.blog.sohu.com/</FONT></A>我想这应该不算转贴、转载吧</P>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12: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H3>            浅批《汉武大帝》第二集:七国之乱·结盟削藩</H3>
<DIV class=item-label>
<DIV class=item-content></DIV><FONT size=4><FONT face=Arial></FONT>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斗兽棋,在斗兽棋里象吃老虎、老鼠吃象。景帝是老虎,却拿窦太后这只大象没辙。那么,谁是老鼠呢?现在匈奴猖獗,边境兵民深受其害。而眼下各地藩王就像是一个个的不定时o(︶︿︶)o 唉,若与匈奴开战,那点燃的就不仅仅是与匈奴的战火,还将点燃与各地叛乱藩王的战火,届时景帝将腹背受敌。因此,要先削藩。此时削藩,景帝非常需要借助梁王的力量帮自己守住梁国这个屏障近而保护长安。所以梁王必须待在梁国,怎么能到京都来做储君呢?景帝想拒绝又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尤其面对大象窦太后紧追不舍的逼问,一时情急乱了阵脚,竟然当众开口说:“其实这也没什么不行”。窦老太太听到这话,便马上让窦婴拿好酒来立个盟约。刚说完要酒,窦太后又说“天子一诺千金”,打算用道德、道理来捆住景帝,不让他反悔。然后趁热打铁马上拉起景帝和梁王的手,催促他们赶快饮酒定下此事。景帝一脸茫然,更加无措了…… </FONT></DIV>
<DIV class=item-body>
<DIV class=item-content>
<P><FONT size=4>    在这紧急关头,老鼠出来解围了。只见窦婴赶忙跪在地上,说帝位父子相传是祖宗定下的规矩,不能擅自修改。中国古代是很讲究辈分的,帝位父子相传是刘邦定的,用刘邦来压窦太后,窦太后一时也无话可说。此时局面还在僵持,窦婴于是紧接着给了景帝一个台阶,说他刚才是一不留神说错了话,还要让景帝罚酒一杯。景帝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可见刚才吓得不轻),然后哈哈大笑,罚酒一杯。这,可真是虚惊一场。</FONT></P>
<P><FONT size=4>    家宴毕,景帝疲惫的回到寝宫后一下子躺到床上。太悬了,此刻的景帝又是后怕,又是生气。这时晁错来了,称这件事不需再想它,过去就过去了,当务之急是抓紧拉拢梁王。景帝这才从又怕又气的怀心情中解放出来……</FONT></P>
<P><FONT size=4>    镜头切换到蹴鞠场,梁王的首席谋士韩安国正在一边吃东西,一边看球。剧中描写了一些蹴鞠比赛的场面,看得我有些奇怪,一会儿见球员们踢球,一会儿又见他们投篮,一会儿又见他们把球抛来抛去。难道蹴鞠就是足球+篮球+橄榄球吗?就是这么个奇怪的比赛,韩安国看得还挺起劲。这时有人送来几盘小菜,韩安国没有吃,而是先问:“官人到此看球,都享受此等待遇吗?”从这个细节就看出来韩安国这个人行事很谨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话大家都知道,可是能够在诱惑面前仍然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谨慎的言行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呀。这里我再多说两句,诱惑的后面有两种东西,一曰利益,一曰陷阱。因为惧怕陷阱而完全的拒绝诱惑,我想对大多数人而言那是很难受的。这么做虽然万无一失,但也少获得了不少的利益,这种保守的做法向来不是聪明人处事的风格。韩安国作为梁王的首席谋士,当然得是个聪明人。因此他面对诱惑,首先是冷静下来以防被诱惑所迷惑,然后问清这菜是怎么来的?问清楚是田蚡送来的之后,觉得可以吃,于是就吃下了送来的小菜。为什么可以吃呢?因为他不认识田蚡。要知道,作为梁王的首席谋士,起码要认识、了解政治上所有有头有脸、举足轻重的人物。你什么人都不认识、不了解,你怎么能看清形势、出谋划策呢?既然韩安国不认识田蚡,说明他是个小人物。一个小人物来给自己送吃的,无非是想巴结自己。一个小人物巴结自己并不涉及什么利害关系,是大可以放心吃的。韩安国是个聪明人,也是位老臣,他有足够的智慧和经验来看清楚眼前的诱惑背后是利益还是陷阱,所以能自如应对。诱惑不是迷惑,但对于智慧和经验不足的人来说,就很容易被诱惑所迷惑、把陷阱当成利益。这样的人,还是保守点比较好吧。</FONT></P>
<P><FONT size=4>    不久,田蚡登场,他一上来就开始套近乎,说自己和梁王是亲戚。哪门子亲戚呀?原来,这个田蚡的姐姐嫁入宫中,被封为王美人。田蚡和他姐姐是同母异父的姐弟,姐姐嫁给了皇帝,就是梁王的嫂子。这么一算,确实也是亲戚。但这个亲戚到底有些不值钱,想那皇帝后宫有三千佳丽,加上去民间偷偷“临幸”的女人,加上利用皇帝身份乱搞的女人,梁王得有多少个嫂子呀?说句尖酸刻薄的话,估计景帝站在城墙上随便指一个方向,你驾着马车按着这个方向走,天黑之前总能装满一车皇帝的丈母娘。物以稀为贵,倒过来说东西多了就不值钱了。所以尽管田蚡是景帝的小舅子,韩安国也并未在意。</FONT></P>
<P><FONT size=4>    讨好完韩安国之后,田蚡来到宫中找他姐姐。老实说,看完他的首次亮相后我不大看得起他。但是听完他跟他姐姐的对话之后,这个人在我心中的地位一下子涨了一截儿。我笑了,我看错他了。他都跟他姐姐说了些什么呢?匈奴扰边,景帝却不出兵,另一方面晁错到处去抓各地藩王们的小辫子。从这些事当中,田蚡看出了景帝的意图:削藩。并且他认为各地藩王的翅膀都已经硬了,削藩一旦开始,各地藩王难免要反抗的,天下就要大乱了。但是,乱也未必不是件好事。田蚡到底是个小人,而小人只有在乱下才能获利,所以田蚡不怕乱。不但不怕乱,而且还敢想,虽然只是一句“要下大棋一步都不能错”,他的野心却也可见一斑。之后他又提醒王美人说:“国事就是家事,不得不留意”,让她多注意、揣度政治上的事情。能看清局势的、看透人心,却不让外人知道自己能看清局势的、看透人心,再加上有野心且有胆量去实现野心,这样的小人才是最历害的小人。虽然他是个小人,但他是个一流小人。不要看他现在是个小人物,但我有预感他将在未来成为一个人物,准确的说是在汉武帝登基之后。这里要解释一下,王美人为景帝生了个儿子叫刘彘,刘彘后来改名刘彻,即汉武帝。我觉得“彘”这个字很奇怪,就查了一下字典,原来彘是猪的意思。我很奇怪,一个皇子怎么能叫猪呢?以前觉得杨伟这个名字就够丢人的了,没想到还有叫猪的,这不是贻笑大方,生生让人家耻笑吗?也不知道这个景帝是怎么想的。“彘”这个字的读音是(zhi四声),所以查它的时候也顺便查到了“雉”这个字。大汉王朝必须提到的吕后,她的名字就是吕雉。雉是什么意思?野鸡。以前我不知道,但是现在你要说一个女的是野鸡,她非往死里挠你不可。顺便说一句,景帝和梁王的亲姐姐,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长公主,您知道叫什么吗?刘嫖。这名字起得你说多丢人?我看,给她俩起名字的人才应该叫彘。好了,这都是闲谈,让我们回到剧中吧。</FONT></P>
<P><FONT size=4>    夜深了,景帝躺在床上抱怨窦太后偏心眼儿,抱怨她只疼梁王不疼自己。这时,一边的王美人开导景帝,说窦太后是疼爱景帝的,但是景帝身体不好,一旦故去,窦太后就无人可依靠了,这才想让梁王做景帝的储君的。这话实在说得太合情合理了,不由得你不信,于是景帝的怨气也就散去了。王美人没有说窦太后的不是,这是正确的。毕竟窦太后是景帝的亲妈,母子的情感是很深厚的,虽然闹别扭了,那也只是一时的。她要是顺着景帝的意思说窦太后的不是,正在气头上的景帝会觉得她贴心,但是气消了之后就会讨厌她。所以一定不要说窦太后的不是。可景帝抱怨窦太后偏心,窦太后要是没错,那错的岂不是景帝了?本来景帝这时候心情就差,此时批评景帝那不是找死吗?王美人很聪明,没有说谁对谁错。第一,窦太后和景帝是母子,家人之间闹别扭是没有对错的。不是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吗?为什么难断呀?就是因为家人之间的矛盾你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第二,一个是皇帝的亲妈,一个是皇帝,谁能得罪呀?谁都不能说错。景帝跟亲妈闹别扭了,王美人没说谁错了,而是合情合理的解释了窦太后想立梁王为储君的动机,而且把这个动机说得很能让人理解,平息了景帝的怒气。一方面不伤害太后,一方面又让景帝消气,景帝怎么能不宠信她呢?有的女人靠美貌获得皇帝的宠信,有的女人靠会勾引人获得皇帝的宠信,有的女人靠娘家人获得皇帝的宠信(比如汉武帝的第一个皇后陈娇),但这些女人得到的宠信都是难以长久的。最能得到皇帝宠信的,还是像王美人这样贴心、聪慧的女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王美人这样的女人总会受到优秀男士的青睐的,想找个好丈夫的小姐们要向她学习哦。</FONT></P>
<P><FONT size=4>    正在王美人给景帝消气的时候,韩安国来见梁王。这是韩安国正式的出场,他与梁王的一番对话展示了他的才华。当梁王急着问韩安国“怎么现在才来”的时候,韩安国却轻松的说道:“臣刚听说昨天宫宴上出了大事”。刚听说出了大事,怎么他看起来倒像是没事呢?他和晁错对这件事的态度一样:这事对以后的事情并没什么影响,也不是眼下的主题,过去了就过去了,不需要再去想它。那么,眼下的主题是什么呢?削藩。之后他又提出最能影响景帝的人是晁错,又说晁错这个人“明于国家大政,昧于人情世故”。明于国家大政,昧于人情世故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就是做事只考虑对错,却不考虑合适不合适。这可是很要命的。要知道,对的事情不一定合适,错的也未必就不合适。举个例子,我小学时老师让班干部制止同学的课上聊天行为。有一个班干部死心眼,谁说话就制止谁,制止不了的过后就到老师那儿打小报告,把人都得罪了。结果下次选班干部的时候就没人再选她了。你说她做错了吗?没错,是对的,可对又有什么用呢?她做得不合适,即便是对的也还是要招来灾祸的。因此做事要考虑人情世故,考虑别人的感受、想法,尽量做到合适。这是题外话了,咱们继续说韩安国。他说晁错最近到处抓藩王的小辫子,这是他打算近期削藩的征兆,而削藩之事一旦提出,各地藩王就会叛乱。那么叛乱一旦发生,梁王该怎么办呢?韩安国建议梁王坚定的站在景帝一边,道理很简单:梁王和景帝是亲兄弟,景帝被杀,梁王也跑不了。这里要说明一下,古代政治上的杀戮那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而是一家子、一派系的事。为什么古语有云“一人做事一人当”啊?因为你想一人承担自己的罪过往往是不被允许的,你要是犯了事,你的家人或者你所在的派系都是要受到牵连的。如果古代都像今天这样自己杀了人只有自己被判死刑,又何必说“一人做事一人当”来强调一下呢?因此梁王只有支持景帝这一条路。但韩安国同时又提出梁王也是藩王之一,一旦削藩成功,景帝下一个要对付的就是梁王自己了。怎么办?向朝廷要东西来强化自己的力量。反正现在景帝很需要梁王,梁王要什么,景帝都会给。通过强化自己,让自己也成为一条不掉的大尾巴,用韩安国的话说就是“让朝廷吃不进去,也吐不出来”。我个人认为《汉武大帝》的编剧在这里有点失误,既然吃不进去,怎么还说吐不出来呢?难道是“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故而即便是“吃不进去”,也还是有可能吐出来的,所以要强调一下“也吐不出来”?呵呵,开个玩笑。</FONT></P>    <FONT size=4>很快,某日朝上,晁错献上《削藩策》。晁错底气十足,历数藩王们的不是,大大宣传削藩的必要性。通过韩安国的分析,我们知道晁错是个做事只管对错、不顾及合适不合适的人,晁错此时提出削藩也的确是不合适,不合适往往不会成功。同样看到这一点的大臣们肯定会考虑到削藩之不合适的地方,那么他们是如何反驳晁错的呢?晁错又将如何应对其他大臣的反驳呢?</FONT> </DIV></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7 12:15:0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12: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H3>              浅批《汉武大帝》第三集:七国之乱·各自备战</H3>
<DIV class=item-label>
<DIV class=item-content></DIV><FONT size=4><FONT face=Arial></FONT>    上集说到晁错在朝上宣传他的《削藩策》,那么有没有官员反对他的这番论调呢?反对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反对一:景帝刚登基,龙椅还没有坐稳,这个时候不要得罪各藩王。反对二:各藩王与景帝有骨肉之亲,不宜削之以致骨肉反目。对于第一个反对理由,我以为是不成立的。个人认为,凡大刀阔斧的改革必要借助刚上任的锋芒才最有可能完成。对于这个观点,我没有充分的理论加以支持,因为语言不是完美的,很多客观存在的东西语言都无法阐释清楚。但是就我所知的历史中,还没有哪个大刀阔斧的、大动作的改革是在领导上任的中期或者后期(注:乱政不算改革,大到皇帝、小到村官都属于领导范畴)。我想,这就像是大姑娘嫁人,你说是嫁的时候向丈夫、婆家提出一些要求容易被答应呢,还是嫁了几年之后向丈夫、婆家提出一些要求容易被答应呢?固然,景帝刚刚登基、立足未稳,现在就削藩未免有些冒险。然而机会恰恰是藏在危险之中的。譬如康熙皇帝真正开始执政之后,就谋划杀鳌拜,最后不就成功了吗?欲成大事,除了要有过人的智慧,更要有过人的勇气、胆气。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其实都是赌赢的!因此我认为第一个反对理由不成立,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肤浅的一点见解。至于第二个反对理由,我想应该没有人打心眼里认为那是成立的。因为在古代的政治斗争中,至亲都会互相残杀,何况各藩王除了梁王以外和景帝还都算不上至亲呢。为了各自的利益,如何不能反目?所以这两个反对都很无力,景帝显然也没在意。但是,窦婴对《削藩策》的质疑却让景帝认真的思考起来。窦婴没有反对削藩,他认为削藩是对的,可问题就在于削藩的方式。窦婴的观点是:动作是一定要做的,然而大动作、快动作却很可能适得其反。晁错说削藩是先帝所认同的,拿先帝来压百官。窦婴针锋相对,漂亮的反驳道:“削藩即便是先帝所赞同,但先帝为什么不急于施行呢?先帝的办法其实不是用大火去烧,而是用温火,甚至用烟去熏。”不管先帝是不是打算慢慢削藩,也不管慢慢削藩的方法对不对,窦婴此话一出,先帝(即文帝)便马上从晁错那边跑到窦婴这边来给窦婴加油了,晁错则失去了先帝的支持。景帝很在意窦婴的话,但在思考之后还是决定按原计划迅速、大力度的削藩,但忌于吴王刘濞的势力强大,暂不动他。</FONT> </DIV>
<DIV class=item-body>
<DIV class=item-content>
<P><FONT size=4>    看完这段戏,我联想到小偷行窃。看到小偷行窃,大多数人不会拆穿,因为现在的小偷往往都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一旦行窃败露必拔刀而成强盗。届时,就不好收场了。在场的官员都不是傻子,难道他们不知道一些藩王的恶行吗?不知道应该削藩吗?他们很清楚。但是,各藩王就像是行窃的小偷,一旦把他们的罪行挑明了,要去依法惩治他们,他们就不再是小偷而会变成强盗了。小偷只是讨厌,但强盗是可怕的。百官属于大多数人,害怕强盗所以容忍小偷。但是晁错属于少数人,他偏偏就不怕强盗,因为他一身正气,因为他忠肝义胆,这样的人是容不得小偷强盗的。想到这儿,我的感情变得复杂起来。我失望于百官满心担忧的坐在那儿,但我不能说他们错;我欣赏晁错坚定不移的站出来,我也不能说他对。智慧,或者说人的思维系统并不完美。所以有些事如果不去做一做,就很难说怎么样是对怎么样是错吧。不,就算做了,有了明确的结果,恐怕也未必就能分得清对与错。<B normal?></B></FONT></P>
<P><FONT size=4>    退朝后,景帝去花园看望窦太后。窦太后反对晁错的《削藩策》,她教诲景帝道:“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皇帝,便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句话什么意思?皇帝虽然大,但那也是众人捧起来的。如果皇帝不照顾好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招致大众的怨恨、愤怒,那么众人便不会再捧皇帝了。皇帝被捧得越是高,众人这一撒手,皇帝就摔得越重。之后窦太后又劝景帝不要操之过急,景帝仍未动摇,母子不欢而散。</FONT></P>
<P><FONT size=4>    削藩是大战的标志,于是削藩一开始,双方都在积极的备战。吴王方面派人去联合其他藩王一同叛乱,景帝则找到了大将周亚夫。找周亚夫这事还有个小插曲。皇帝到军营中检阅军队是要提前通知军营的,但此次景帝临时决定来看周亚夫的军队,还没来得及下达通知。故而,站岗的将士不让皇帝进去,后来景帝不得已拿出玉玺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站岗的将士这才相信皇帝来了。这个小插曲在这里奏响,暗示着什么呢?这个插曲说明了这支军队的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的队伍,其纪律必定是严明的,即暗示了周亚夫的军队有战斗力。除了暗示军队有战斗力,剧中还暗示了周亚夫本人具有高人一等的才能。臣子见到皇帝,按说要下跪请安的。周亚夫却以身穿甲胄为由,只是给皇帝作了个揖。虽然这符合当时的礼制,但也未免吊了些。在皇帝的面前都敢吊,除了一等一的人才,谁还有这样的傲骨?不过与其说是傲骨,还是说傲气更合适些。既然是傲气,就容易得罪人。这不,景帝在回宫的路上就听说一些随行的大臣要参周亚夫的对景帝的大不敬罪。景帝说:“古往今来,凡大才俊者,必定都有不尽人意之处,不足为怪。”这话说的很好。做大事的人就要有大的胸襟,要能容得下人才的一些小毛病。如果景帝的眼睛里充斥着人才的小毛病,那景帝既不会重用、善待人才,人才也不会竭才倾力的为国效劳。那这国家不是要完蛋了吗?</FONT></P>
<P><FONT size=4>    这一集最后以景帝目送和亲匈奴的队伍作为结束。唉,打不过人家,就要用财宝和女人来讨好人家。果然,尊严是强者才有的。一个弱者,纵然你的胆气、勇气冲天,纵然你的骨头比钢铁还硬,你一样没有尊严。面对妃嫔,景帝是不折不扣的强者;面对匈奴,景帝是不折不扣的弱者。双重身份的景帝,在一个大雨瓢泼的日子里目送和亲匈奴的队伍,那心情该是怎样的复杂?然而,无论怎样复杂,都要暂时放下,因为与藩王的大战马上就要打响了……</FONT></P>
<DIV class=clear></DIV></DIV></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7 12:15:3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16: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汗,自己顶[em01]
发表于 2006-12-7 20: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帮你
发表于 2007-1-11 09: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这应该是近年来拍的相当不错的电视剧了</P>
发表于 2007-1-12 11: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P>难得楼主精心的写文章,我来帮你顶!</P><P>我们支持原创!</P>
发表于 2007-1-12 12: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P>汉武大帝的剧本写得不怎么样。要是换个高手写,这部电视剧会更好</P>
发表于 2007-3-28 18: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P>帮你顶起来</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17:28 , Processed in 0.06756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