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1-27 16: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P>第二节 秦汉时代
气候
秦代的气候比起春秋战国时代较冷的多,我们可从文献资料中略窥一二.《资 治通鉴》记载「始皇帝九年夏四月,寒,民有冻死者.」,《史记 秦始皇本纪》也出现「秦始皇二十一年大雨雪,雪深二尺五吋.」的纪录,由此可见秦代的气候曾经一度转寒,但未达小冰期的程度.
西汉以後,气候又慢慢转为温暖.从物候的观察来解释时,可一一佐证之. 《汉书地理志》曰:「鲁地地阪民众,颇有桑麻之业.」又曰:「齐地织作冰纨绣纯丽之物.」《汉书东方朔》亦云:「汉兴,去三河之地,止霸产以西,都泾渭之南,有杭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而桑麻等植物在温湿的环境生长的特别好,故在证明西汉的气候是比秦来的温暖而潮湿.
然而,西汉的气候虽然变得暖和,但温度并非一直增加,汉武帝时代可能是气候从温暖期进入寒冷期的震汤期.《资治通鉴》记载:「武帝元狩元年十二月,大雨雪,民多冻死.」又载:「武帝元狩六年冬,亡冰.」由此可见当时气候的异常.到了昭宣帝时,气候较为稳定些.而汉元帝时代气候真正进入了不稳定的寒冷期,《汉书》记载:「汉元帝永光元年三月,雨雪损霜伤麦稼.」又载:「汉元帝建昭二年十一月,齐楚地大雪,深五尺.」又载:「汉成帝建始四年夏四月,雨雪.」又「汉成帝阳朔四年夏四月雨雪,燕雀死.」可见当时气候寒冷之甚,这样的气候现象一直到东汉明帝时期才略微改善,但从桓帝之後,气候再度恶化,《徵典》记载:「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冬,大寒,杀鸟兽,害鱼鳖.」又载:「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琊井中冰厚尺馀.」又「东汉献帝初平四年夏六月,寒风如冬时.」在这百馀年间,中原的气候渐变为寒旱,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小冰期.
服饰
秦汉时期的服饰,大致可分常服,冠服,军服和少数民族服饰.一般人日常所穿的服装称作「常服」,它可以分长袍与短衣两大类:
(1) 袍服起源於先秦的深衣,可分为襌衣,襜褕,复袍三种.襌衣是单层的薄长袍,其质料为布帛或为薄丝绸.襜褕是一种较襌衣为宽的长袍,多用厚丝绸或毛织物织成,可夹毛皮装饰,春秋两季多用来御寒保暖.复袍则是一种夹服,里面多用白缚,也有的内填棉絮.
(2) 短衣类服装分为内衣和外衣,内衣的代表是衫和缚,外短衣的代表是襦和袭.衫贴身穿,不宜厚,因此为单衣,而缚是夹内衣.襦是一种及於膝上的棉夹衣,汉高祖是楚人,爱好楚服,楚服多短制,因此,襦变成贵族子弟中时髦的穿著.《汉书 叙传》说:「奉车都尉…与王,许弟子为群,在於绮襦纨 之间,非其好也.」绮襦是以白色细绫作襦,纨裤是以纨作裤. 因为襦的下摆刚好及於膝盖,所以下面必须穿著裤子.袭,是没有著棉絮的短上衣,是受北方游牧民族利於骑射短服影响的一种边塞常服.
冠服是国家规定的礼服,在秦汉时期它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关系,人们都能 「见其服而知贵贱」.百官依五时3*还会分别著青色,红色,黄色,白色和黑色的冠服,以与四时迎气之制相适应.
军服则包括了冠,帽,帻(束发之布)与防护的铠甲.
3*)五时即立春日,立夏日,先立秋十八日,立秋日和立冬日.
秦汉时期的少数民族较多,其中百越和匈奴分别是当时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主要民族,他们的服饰也是秦汉文明的一部分.考古发现百越人衣麻,苎麻,棉, 丝织品,即丝绸,麻布,纱衣,织棉等等.依据《汉书 匈奴传》匈奴人则是衣皮革,被毡裘.在内蒙古出土了匈奴的长衣,裤子,长筒靴和帽子,发现长衣内加裆,制作合身,颇稍松弛,和承担运动量,这非常适合骑马民族;裤腿较瘦, 帽带护耳,以貂皮贴边,当是为了保暖御寒.
《汉书 盐铁论》说道:「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茧紬缣练者,婚姻之嘉饰也.」《汉书 贾谊传》亦说「白谷之衣,罗纨之里,緁以编诸,美者黼绣」,我们若将其比对当时对於丝织品的总称「缯」,「帛」,及高级丝织品有锦, 绣,绮,谷等,可见,秦汉服饰的材质多为丝织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量纺织 品,多绚丽多彩,丝缕均匀,有的还「薄如蚕翼」,这代表当时纺织技术的发达.
</P><P>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
气候 由资料的记载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正好是镶嵌在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小冰期的时段.而且,根据这个资料,我们也对於魏晋南北朝的整个气候的大方向有了最基础的认识---寒冷乾旱的气候. 於是我们可以从这个著眼点,开始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气候上的走向如何,以及他所产生的影响.
※三国时代----「旱霜连年」.(魏文帝黄初元年~陈留王咸熙元年;西元220~西元264年)
三国志魏志文帝本纪:「黄初六年(西元225年),冬十月,帝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馀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赤乌四年(西元241年)一月襄阳大雪,平地雪深三尺,鸟兽死者大半.」
由上面两文可知---「三国时代的长江,淮河和汉水皆曾经结冰」,这正是小冰期气候的徵象,由当时的结冰记录经过推估後,我们可以知道此时的年均温低於现在温度约0.5~1 C.
※晋朝---「旱霜连年」.(晋武帝泰始元年~晋恭帝元熙二年;西元265~420年)
西晋,东晋共有150馀年,在这一时期中也是旱霜连年.
夏霜夏雪---6次
春秋霜---10次
冬季大雪奇寒---26次
,其中并无「冬无雪」,「夏懊」的纪录.
晋书武帝本纪:「武帝泰始七年(西元271年)五月雪.」,「武帝咸宁二年(西元277年)巴月暴寒且冰,河间暴风雪,寒冰,五郡国陨雪伤榖.」
晋书惠帝本纪:「惠帝元康元年(西元291年)六月,雝州大旱陨霜.六年 三月东海陨霜伤桑麦.」
晋书成帝本纪:「成帝咸和六年(西元331年)八月成都大雪.」
晋书康帝本纪:「康帝建元元年(西元343年)八月大雪.」
晋书穆帝本纪:「穆帝永和三年(西元347年)八月,翼方大雪.人马多冻死.」
晋书安帝本纪:「安帝元兴二年(西元403年)冬十二月酷寒.」
由上列晋书中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晋朝一直都是酷寒的气候.又司马光资志通鉴曾记载晋成帝二年(西元336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冰冻,冰上可以往来车马及三,四千人.可知当年均温比现在低1 C.
※南北朝---依然「旱霜连年」,(西元420~600年)
南北朝到隋初的气候纪录包括了下雪奇寒,夏霜夏雪,冬无雪无冰,大旱等记载.其中
夏霜夏雪---15次
春秋霜---20次
冬无雪无冰---2次
大旱年数---75次
所以南北朝与先前的魏晋一般,同属於连年旱霜的气候,而南北朝时期夏霜夏雪,秋霜的历史纪录较晋代为多.自神瑞二年(西元415年)到东魏孝敬帝天平四年(西元535年)一百二十年春夏秋陨霜杀禾稼之记载凡34起(其中夏霜雪占15起),次数之多为历代少有,所以我们可以由此清楚的知道南北朝气候之寒冷.
服饰
※便服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袍服」之风正炽的时候. 袍由内衣变为外衣之时,正好是襜褕的流行时期,由於袍中纳有绵絮,不便采用曲裾,所以在式样上较多倾向於襜褕,时间一长,襜褕和袍被融合成一体,变成一种服装,不论有没有绵絮,通称为「袍」,襜褕的命运便告结束.
袍服取代襜褕之後,用途变得更广.上自帝王下至百官,礼见朝会都可穿著.(在【後汉书˙舆服制】中多有记载).魏晋之後,帝王贵臣,官吏公服都用袍制,并以袍色辨别等差.袍服虽然有被用做礼服,但士庶百姓仍可穿著,只是质料较为粗劣.史籍中常出现「绨袍」,「麻袍」,「布袍」等名称,就大多指百姓所穿之袍.
在汉代,袍有下列几个特点:
1.采用交领,两襟相交,垂直而下.
2.质地较为厚实,有时还纳有绵絮.
3.衣袖宽大,形成圆弧,至袖口部分则明显收敛,以便活动.
可是到了汉魏之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款的服装---「衫」.特点如下:
1.直襟(袍为交领).
2.单层(袍多采双层).
3.袖口为垂直形,且袖口宽大(袍的袖口窄小且成圆弧形).
相较之下,「衫」又是比「袍」更加方便的一种服饰,尤其在夏天,衫襟可用带子系缚相连,也可以不系带子,任它自然敞开;而袍服是交领式大襟,就不可能做到这点.在魏晋时期,这种衫深受人们的喜爱,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南北朝时期因受胡服的影响,民间男女穿衫的人减少,一直到唐宋时期才重新流行.
</P><P>在便服类中还有另一种新的服饰出现,那就是「袄」.「袄」是属於短衣的形式中较为厚重的衣物,在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它是只到能遮臀的长度,但是因为袄是种夹绵絮的厚实衣物,所以,虽然它短,但是仍是冬季时保暖的衣物!
※亵衣类(内衣)
先秦时期,人们就有穿亵衣的习惯,到了汉代,款式就有了很多种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内衣,并没有什麼创新的发明,大多为沿承汉朝的内衣形式.以帕腹,抱腹和心衣为主,这些内衣多为包裹腹部,只有前片,穿上这种内衣,後背部就是袒裸的,而区分这三种内衣就在於有无带子,钩肩或档了.
然而,这时期还有一种内衣是有前後两片的,比上述的内衣还要保暖,俗称「两当」,「裲裆」(由晋代小说【搜神记】可见其描述),它也是後世背心的最早形式.而在魏晋时期,妇女们常将这种原本当作内衣的衣物穿出在外,只是裲裆上较为考究,多加上刺绣.
裲裆这种内衣在春夏之时,都是比较单薄的,到了寒冷时候,就穿上有纳丝绵的绵裲裆.
到了南朝的时候,还出现过一种类似裲裆的内衣,也是制成方形(裲裆也是方形的),只是这种内衣只有前片,被人称为「假两」(意为假的裲裆).
※下裳,裙,裤
我们知道,中原人士最早的服装是由衣,裳,裤三者组成.当时服装不分男女,全都做为两截:穿在上身的称为「衣」;穿於下体的称为「裳」;而裤子是没有裤裆的,只有两只裤管.但是,後来经过改进,终於出现了有裆的裤子,而且下裳也演变出了裙子.裙子从汉朝时期就有,多是妇女的穿著,但是当时的裙子很朴素,是没什麼花样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裙子较为普遍,式样也开始增多,而且在颜
色,纹饰上也更加的丰富. 而裤子在战国时期胡人就因骑马的方便而产生,当时中原还没有完整的裤子样式,只有两只裤管罢了.而最早有记载完整的裤子是赵武灵王时仿胡风而出现的,可是因为上流社会的人都习惯穿著裙,裳,对於这种只穿裤子,外面不罩裳裙的穿著觉得不得体,所以一直都只有军人和奴仆才会为了活动的方便而穿. 一直到了魏晋南北朝,士庶百姓的下体之服,以穿裤子为流行,而裤子的形制比较宽松,尤其是两只裤管往往做得十分宽大,俗称「大口裤」.和大口裤相配用的
上衣,一般做得比较紧身,名称较「褶」,褶和长裤穿在一起,在当时叫做「裤褶」,为士庶百姓(不论男女)的常用之服,一般是由厚实的布帛做的,到了秋冬则以兽皮制成.但是由於裤管太宽,人们常常用三尺长的丝带将膝盖处紧紧绑住,这样走路骑马的时候就比较方便,这种样式就称做「缚裤」.
※鞋,袜
这时期丝履的制作已经很精良了,已经由葛麻,兽皮发展到了丝履鞋成熟的时期,而且,常常在鞋上要求精美的花纹,鞋头还多有各式各样的变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时期的鞋是采用厚底.南朝宋时,出现了以木块或多层布片,皮革缝制而成的高底鞋,俗称「重台履」.
在袜子上,这个时期的记载中出现了两层的袜子,比以前所用的兽皮和布帛相
比之下更为细密而厚. 而这个时期也是木屐盛行的时候,尤其是六朝时期更为流行.士庶百姓不仅出
外,家居都喜欢穿著.【世说新语】中多有记载,而【晋书˙谢安传】中,谢安听到侄子谢玄战胜的消息後,在下完棋返回寝室时,兴奋得在过门槛时忘了抬脚而将屐齿折断的记载中,就可以知道家居著屐的纪录.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