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09|回复: 2

[推荐]武当各式太极拳和拳谱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5 18: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当太极拳简介
    武当内家拳,是一种集<a href="http://www.wudang.cc/Htmls/About/About_Wushu.shtml" target="_blank" ><FONT color=#ff0000>武术</FONT></A>养身为一体的精妙拳法,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千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亦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更有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实为中华武术之晶体,东方文化之瑰宝。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俩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修练功法。
.
<b>    1、两仪拳</b>
    又称太乙拳,用来练习手、眼、身、法、步、及混元劲(暴发力、反弹力)的一种拳术。
其风格是:快慢相兼,刚柔相成,有行如龙,坐如虎,闪如电,发如雷的武术特点,有后发先制的实战效果,是太极门中的必练长拳。道曰:“阴阳和合为太极,分开曰两仪”此拳或快或慢,或刚或柔,阴阳各见所长,故曰“两仪”。  
<P>    <b>2、太极拳</b>
内合其气,外合其形,位居其中,形气相含,神形俱妙,容武术养身於一体,偕称绝妙玄学。
    <b>太极十三势:</b>
    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棉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b>三丰太极拳
</b>    是第二代太极拳法,有108式。相传乃为三丰祖师门下弟子,根据十三势演化而来,虽五步八法,功防精要,五脏八脉,养身特点,没有明显表现,但尽含其中。其它动作特点
要领,内修功法,练习要求,尽与十三势相同。三丰太极拳,亦能通经活络,益寿延年,历为门下弟子普修之法。

   <b> 3、无极</b>
    素闻太极生於无极,无极生於道。无极功,是一种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修炼精气神人身三宝的道家静态丹法(内丹功),能发人潜能,开人智慧,是修练太极拳法的最高境界。太极拳中,习练俩仪,以壮其彪,修炼无极,以培其本;三者同修,能使其拳,如龙乘云气,虎借风威,相依相托,相辅相成。此三者,是太极拳法的整体,为武当武术的秘宗。
<b>  太极十三势
    </b>1、起势           2、抱球势         3、单推势            4、探势
    5、托势           6、扑势           7、担势              8、分势
    9、云势          10、化势          11、双推势           12、下势
    13、收势

<b>    武当三丰太极拳(谱)
</b>  <b>  一路
</b>    1、预备势   2、起式          3、退步崩式       4、揽雀尾
    5、正单鞭        6、提手上式      7、白鹤亮翅       8、左搂膝拗步
    9、手挥琵琶     10、白鹤亮翅     11、左搂膝拗步    12、右搂膝拗步
    13、左搂膝拗步  14、手挥琵琶     15、上步搬拦捶    16、如封似闭
    17、十字手     18、抱虎归山
   <b> 二路
</b>    19、倒撵猴     20、右搂膝拗步   21、斜穿掌        22、揽雀尾
    23、斜单鞭     24、肘底捶       25、右搂膝拗步    26、倒卷肱
    27、斜飞式     28、虚步推掌     29、提手上式      30、白鹤亮翅
    31、左搂膝拗步 32、海底针       33、闪身搬拦捶    34、推窗望月
    35、揽雀尾     36、正单鞭       37、云手          38、正单鞭
<b>    三路</b>
    39、高探马      40、狮子右蹬脚   41、狮子左蹬脚     42、转身临其境
    43、右搂膝拗步  44、上步伏虎捶   45、闪通背         46、上步搬拦捶
    47、小擒拿手    48、右踢腿       49、左打虎式       50、右打虎式
    51、右弹腿      52、双插掌       53、双风贯耳       54、十字手
    55、跨虎式      56、独立式       57、上步搬拦捶     58、如封似闭
    59、十字手      60、抱虎归山
<b>    四路</b>
    61、倒撵猴      62、双插掌       63、斜穿掌         64、揽雀尾
    65、单鞭        66、野马分鬃     67、揽雀尾         68、正单鞭
<b>    五路</b>
    69、玉女穿梭    70、揽雀尾       71、正单鞭
<b>    六路</b>
    72、云手        73、正单鞭      74、单鞭左下式     75、单鞭右下式
    76、独立锁喉捶  77、倒搓肱      78、斜飞式         79、虚步推掌
    80、提手上式    81、白鹤亮翅    82、左搂膝拗步     83、海底针
    84、闪通背      85、迎面捶      86、上步搬拦捶     87、揽雀尾
    88、正单鞭
<b>    七路</b>
    89、云手        90、高探马        91、斜穿掌        92、右斜插脚
    93、左搂膝拗步  94、狮子右蹬脚    95、右搂膝拗步    96、左切掌
    97、指膛捶         98、揽雀尾     99、正单鞭
    <b>八路</b>
    100、单鞭下式     101、上步七星    102、退步跨虎      103、双摆莲
    104、弯弓射虎     105、上步搬拦捶  106、如封似闭      107、十字手
    108、抱虎归山
<b>综合太极拳谱
</b>    1、预备式         2、起势           3、金刚          4、拦扎衣
    5、正单鞭         6、白鹤亮翅       7、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如封似闭      10、揽雀尾        11、斜单鞭       12、肘底拳
    13、迎面掌       14、倒卷肱        15、斜飞式       16、虚步推掌
    17、斜行         18、野马抖鬃      19、小擒合手     20、右踢腿
    21、左打虎式     22、右打虎式      23、弹腿         24、双擦掌
    25、双峰贯耳     26、左挂面腿      27、金鸡独立     28、上步搬拦拳
    29、如风似闭     30、抱虎归山      31、野马分鬃     32、单鞭
    33、玉女穿梭     34、单鞭          35、云手         36、高探马
    37、斜穿掌       38、右插脚        39、右搂膝       40、狮子蹬脚
    41、右搂膝       42、白鹤亮翅      43、指膛拳       44、上步拦雀尾
    45、单鞭         46、单鞭下式      47、上步七星     48、退步跨虎
    49、双摆莲       50、弯弓射虎      51、虚步亮掌     52、收式

<b>   太极拳18式</b>
    1、起式         2、退步崩式       3、正单鞭       4、提手上式
    5、倒转肱       6、左搂膝拗步     7、野马分鬃     8、正单鞭
    9、玉女穿梭    10、单鞭下式      11、上步七星    12、弯弓射虎
    13、独立格档   14、上步搬拦捶    15、如封似闭    16、十字手
    17、抱虎归山   18、收势

<b>    太极拳二十八式</b>
<b>    第一节</b>
    1、预备         2、起势          3、退步崩式       4、揽雀尾
    5、正单鞭
<b>    第二节
</b>    6、提手上式     7、白鹤亮翅      8、左搂膝拗步     9、手挥琵琶
    10、小擒拿手    11、右踢腿       12、左打虎式
<b>    第三节</b>
    13、右打虎式    14、左搂膝拗步   15、野马分鬃      16、正单鞭
    17、玉女穿梭    18、正单鞭
<b>    第四节
</b>    19、下势        20、上步七星     21、退步跨虎      22、双摆莲
    23、弯弓射虎    24、上步搬拦捶   25、如封似闭      26、十字手
    27、抱虎归山    28、收势</P>
发表于 2007-5-2 07: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名字,和别的太极拳也没差太多,,,,,区别在哪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5-5 14: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好意思,最近上网时间比较少,刚看到,自己所知甚少不敢乱说,目前关于太极拳起源尚有争论,一个说法是陈家沟起源,另外还有说法是明张三丰武当创的,武当太极拳主要是武当上山上流传下来的,</P><P>关于其它五种主要流派,查了资料</P><DIV align=center><P>太极拳流派</P><P align=left>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另外赵堡太极拳也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的流派。</P><P align=left>陈式太极拳 </P></DIV><P>中国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 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因其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又由陈氏族人代代相传,对其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故名。陈式太极拳为最古老的拳种之一,后来的杨式太极拳等均脱变于此。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 所不同。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 “採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 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採挒肘靠”为主, 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 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P><P>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 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 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 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P><P>杨式太极拳</P><P>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 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其拳路逐渐 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 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 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 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P><P>杨式太极拳来源于陈式,但风格上有较大改变,趋于更加柔和,因而流传最广,国家体委编订的一些普及推广性套路大多取材于杨式。杨式太极拳架势舒展大方,速度均匀连贯,身法正中安稳,行拳自然流畅,轻灵洒脱,劲力圆满、沉静,内涵充沛。 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有杨班侯、杨建侯、李雅轩等。
武式太极拳 </P><P>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 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 自成一派。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 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 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 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 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 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 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 形三者合一。</P>
<P>孙式太极拳 </P><P>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 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经多年研练,功夫深厚。后有从师郝为真学太 极拳,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园活,敏捷 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 “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P><P>吴式太极拳 </P><P>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 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 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P><P>赵堡太极拳 </P><P>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是有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祖师王宗岳传蒋法。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传张敬芝,传陈英明,传王庆升,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理论有:王宗岳师尊的专著《九要论》《太极行功歌》《捷要论》《运天机轮》《五字诀》《撒手法》还有《论推手》《论擒拿法》和《论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极拳花园中赵堡太极拳是民间流传的一门太极真功,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和显著特征。
  赵堡太极拳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为立式画圆,走立式化圆,是本拳种的核心与特征,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
</P><P>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在演练过程中,练至数趟,一经启动,旁人观之、见走圆画圈,却找不到头与尾,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03:58 , Processed in 0.0737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