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59|回复: 1

[推荐][转帖]古琴与养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6 03: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琴与养生


                              杨平(南京大学医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

    古琴又名七弦琴,为古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从古至今既有百乐琴为首的说法,亦有“琴中太古意,方外无为心”等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的道家思想。琴道传承中华文化至真、至善、至美的内涵,历尽沧桑而不绝。中国音乐神远韵长,感人至深,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欧洲文化系统的内在气质;代表主流文化精神的广义上的雅乐,特别具有源于自然、合于中道、沉静安详、内涵深厚、注重自性修养等等特点,这和中国文化的整体,人生的价值在于“参赞天地之化育”,在于“完成人格,止于至善”都是一以贯之、相融相通的。好的音乐对人的益处也是身心两方面合二为一的:调节情绪、修养身心、启发灵感、高尚情操,从而健康身心,和雅情智。

    乐、医是我国两种早熟的文明, 几乎同步形成, 其思维亦型构相同, 其o(︶︿︶)o 唉享的概念不仅为后世医家与乐家继承, 而且在实践层面上亦不断应用, 从而对民族的体格与气质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乐和医在道、气、自然、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概念上有相通之处, 因而融合成就了别具民族特色的养生理论。

    祖国医学首要重视“未病先防”, 谓“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预防方法主要在加强体质水平, 正气充盛, 则邪气不侵。《内经》说养生, 更注重心理健康, 认为调摄精神, 情志不失, 正气充盛, 可避免生理出现病变;《素问》所提出的健康基本准则, 在乎生理与心理整体的平衡, 谓“内外和调,邪不能害”;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庄子亦谓“阴阳和静, 鬼神不扰, 四时得节, 万物不伤, 羣生不夭”。天人同应, 医家养生依从“平、和”的指针, 内守精神使冲淡, 外节声色滋味使情欲不过,是在生命科学层面上呼应大宇宙的规律,是效天地, 法自然的思维方法。

    周代以礼乐治天下, 礼以别异, 乐以和同, 并为先秦文明之表征。西周盛世,礼乐的措施全面贯彻于整个统治机制,晚周礼乐理论高度成熟并已出现完备的音乐养生功能理论。《荀子·乐论》指出:“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 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充分说明音乐可以给人带来的愉悦的感官享受和精神升华,,也从另一方面肯定了音乐养生治疗的意义。“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和”作为音乐重要的审美特质, 它与天地一样和谐, 同时又能调畅人的情志, 使“血气平和”, 正合医家调摄精神, 使“内外和谐, 邪不能害”养生的原理。《史记·乐书》则更加符合五行理论, 指出五音的调协可使得五脏和正,“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 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故宫动脾而和正圣, 商动而和正义, 角动肝而和正仁, 征动心而和正礼, 羽动肾而和正智”。

    魏晋以后,音乐和医学,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一步有所融合, 文士有意识地将音乐与养生联系, 并且融注到生活之中。古琴“中正和平,清微淡远”的审美趣味, 特得文人喜爱, 传承三千年未曾间断, 琴音淡泊之有益于养生, 乃是儒道与医家的共同认识。唐宋之后的僧家,陆续加入琴人行列, 古琴又被引用到与仙家吐纳, 佛家默坐静修之中, 古琴成为儒、释、道各家共许的修身手段, 养生的功能受到普遍肯定。古琴与医家二种门类, 不但结构内在相互关连, 且具有极久远的继承性。清代《五知斋琴谱》“琴之为器,其声正, 其气和, 其形小,其义大, 如得其旨趣, 则能感物。志躁者, 感之以静, 志静者, 感之以和。和平其心, 忧乐不能入, 任之以天真, 明其真, 而返照动寂, 则生死不能累”。七十年前胡滋甫发表的《琴心说》一文谓:闻宫音则意凝, 意凝则脾静, 脾静无思。闻商音则魄静, 魄静则肺宁, 肺宁无言。闻角音则魂藏, 魂藏则肝平, 肝平无逐。闻征音则神清, 神清则心安, 心安则无观。闻羽音则精涵, 精涵则肾澄, 肾澄无忧。

    近几十年西方音乐治疗发展迅速, 大量实验证明音乐引起人生理与心理上的反应, 所谓治疗不外是通过音乐使病人进行自我调节:其中偏向低音频的音乐可以缓和紧张松弛神经, 中速的节奏与人的呼吸心跳同速, 有助稳定心血流量, 柔和音色与协谐的旋律令人舒心畅意等。有趣的是, 此类观察和经验, 古琴早已做到了,其情况恰恰和祖国医学超前(与西医相比)的理论和实践一样。古代天人相应观念和阴阳五行的文化符号, 强有力地长期引导祖国医学与音乐的发展。这套朴素的理论, 在漫长的历史中维持了社会稳定, 保护了人民健康, 促进了文化繁荣。假设今后传统文化不走向彻底崩溃的话, 传统艺术得到保护, 在适合的文化生态与教育条件的配合之下, 民族过去的智能和经验, 将来可望行之久远。事实是明白的, 理论是朴素的,重功能实际, 不喜抽象辩解是中国民族特性。古琴中正平和的审美观, 作为中国民族美学理论的典型, 与我国医学共创具有文化优势的养生预防学, 显示了鲜明的民族思维特性, 此中蕴含着民族深层心理,文化遗传基因, 其中精深奥妙, 值我们更进一步的探索与挖掘。
发表于 2007-1-26 20: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07:29 , Processed in 0.0609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