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30|回复: 23

《大明王朝》:电视剧下的明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31 16: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800040>刘和平说:“只呼唤明君、清官的文化不是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讨论人在各种生存状态下的觉悟。如果全民皆说娱乐,思想会萎缩,多说忧患是必要的。在位、退隐的政治家都喜欢研究明史,o(︶︿︶)o 唉手中常拿着一部《明史》,张学良被软禁后专攻《明史》。”</FONT> </P>
<P></P>
<P>    湖南广电局长魏文彬说《大明王朝》看得他眼泪长流,这部剧下午15点30分正式通过重大题材办公室的审查通过,16点钟他就打电话给总制片人兼编剧刘和平,要求独家播出。“我要找省里领导,要求到哪一级干部必须要看这部戏。盛唐时中国的GDP占全世界的37%,到了清朝那个老太太时只有4%,现在是5%,为什么会这样?看了这部戏就知道。”魏文彬说。</P>
 楼主| 发表于 2007-1-31 16: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P>    <b><FONT color=#800040>嘉靖海瑞的太极结构</FONT></b></P><P>    很多人听到《大明王朝》,以为是朱元璋的故事,向来电视剧是要表现开国明主的,何况又是陈宝国主演,人们把它和陈宝国的另一部戏《传奇皇帝朱元璋》混为一谈,其实《大明王朝·1566》还有一个副标题——“嘉靖与海瑞”,以正视听。</P><P>    海瑞是琼州(海口)人,刘和平拜奠海瑞墓时行了三跪九叩之礼,“海瑞的了不起在于所有大臣都把矛头指向严嵩,唯有他看到o(︶︿︶)o 唉的症结在嘉靖,为什么他的奏折能被称为‘天下第一疏’呢?”在他看来,这个行使“自杀式袭击”向皇帝宣战的清官不但没有被杀,嘉靖还特意把他留给儿子隆庆皇帝作为反腐利剑,从原来的财政部一个小小的副处长,一跃成为皇帝的办公室主任和江苏巡抚,嘉靖更是个成谜的皇帝。这部戏写到第六集海瑞才出现,于是变成了群戏,严嵩、严世蕃、胡宗宪、戚继光、秉笔太监冯保……这些在明史里忠奸分明,在刘和平眼里都成了功过需要细细分析的人物。嘉靖和海瑞以太极结构出现,海瑞是至刚至阳之臣,嘉靖是至阴至柔之君,严嵩等人是边上的八卦。</P><P>    这部戏宣传册上有一句话:“嘉靖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无为而无不为;海瑞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无畏而无不畏。”基本上概括了创作者的观点。嘉靖在史学界曾是批判对象,他不仅是大清官海瑞的对头,也是壬寅宫变的主角。他一次廷杖打死几十个大臣,逼得宫女要勒死他自保,电视剧的第一场戏就是钦天监监生被廷杖致死。嘉靖25年没上过朝,躲在西苑一间小屋里作法求长生,每天神神叨叨。</P><P>    他只和奸相严嵩单线联系,写的手谕需要打哑谜去猜。严嵩和徐阶能当上内阁首辅,就因为只有严的儿子严世蕃和徐的夫人能看懂皇帝手谕。只要大臣能写一手漂亮的“青词”(烧给神仙看的颂文),嘉靖就龙颜大悦。海瑞当面痛斥他,他却没有杀他,只是无限期关在牢中,留给儿子处理。表现这样一个奉行老子哲学的皇帝的戏,却异常顺利地通过了审查。</P><P>    刘和平说:大家都以为拍有赫赫文治武功的皇帝的戏才能通过审查,他们筹备《大明王朝》时也惴惴不安过,但没想到很多史学家给他回信,表示认同,并为这部剧写了推荐函。“重大题材办”的老人们每天看14集,几天就审查通过,他是喜出望外。“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有助于今天治理国家,嘉靖25年不上朝还能紧握军权、财权,时代容许研究他。”他说。</P><P>    1566年嘉靖驾崩,隆庆即位,尽管刘和平否认受到黄仁宇的影响,剧组成员甚至演员的助理都被要求阅读《万历十五年》。他说:“明朝十七帝中我印象最好的是隆庆,明皇帝都是一人独治,只有他推行君臣共治,起用了徐阶、高拱、张居正,嘉靖一死他第一个就把海瑞从牢里放出来升官。”这部戏从嘉靖三十九年(1560)写起,写到四十五年(1566)他死去。刘和平原计划还有下部,从隆庆元年写到万历十五年,阐述他的明史观:明亡自万历始。结果写到嘉靖去世就已经50集了,现在下部一个字还没写,魏文彬已经预定了。</P><P>    表现明朝的影视集中在朱元璋和崇祯身上,还有一些闹剧以正德皇帝为主角。刘和平认为1566年是一个特殊年份:“封建体制走到了尽头,明朝的特点是家国同构,有家规国法,缺乏过渡的社区。紫禁城前三殿和后三宫的分界处叫乾清门,门以外是国,门以内是家;门以外是朝,门以内是廷。”所以皇帝把大臣用家规处置,不经过法律程序直接在皇帝家里杖毙。同时,明朝又有它辉煌之处。</P><P>    四大名著中有三部都产生于此时,市井经济空前繁荣,《大明王朝》里还讲到了李时珍。五代、元朝、清朝,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地和农耕汉人同化,刘和平认为,明代是最后一代汉人。“我父亲死时就是穿的明朝服装入的殓,多尔衮入关时曾同意‘十从十不从’,其中有‘生从死不从’。”刘和平曾是《雍正王朝》的总编剧,把人们脑海中残忍阴险的雍正塑造成最勤政的皇帝,该剧播后曾有评论说他们为“封建帝王歌功颂德”,另一方面,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又在酒店包了十桌宴请他,感谢他为祖宗翻案。刘和平没有去,他很不愿意听见“翻案”二字,同样,他也否认为嘉靖翻案。</P><P></P>
 楼主| 发表于 2007-1-31 16: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b><FONT color=#800040>电视剧的历史观</FONT></b><P>    去年邢贲思先生发表了一篇名为《历史、历史学、历史剧》的文章,被理论界认为是历史题材创作的理论标准。文中说“历史剧的史鉴作用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历史学”,并以慈禧为例,认为这个人物没有必要反复解读。据说,审片小组中有人称《大明王朝》是官场教科书,而魏文彬说它是“人生教科书”。刘和平说:“只呼唤明君、清官的文化不是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讨论人在各种生存状态下的觉悟。如果全民皆说娱乐,思想会萎缩,多说忧患是必要的。在位、退隐的政治家都喜欢研究明史,o(︶︿︶)o 唉手中常拿着一部《明史》,张学良被软禁后专攻《明史》。”但他同时也承认,电视剧里承载不了这么多的信息,只是希望观众看后能去搜索有关人物的资料,指望所有人看了电视剧就能顿悟是不现实的。</P><P>    在他看来,历史剧很难做到二者合一: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又没有任何针对性。他下保证说,《大明王朝》不会说嘉靖是明君还是昏君,严嵩精明抑或奸诈。嘉靖半生修道,老子对世界的认知是:不要说是什么,只能说不是什么。因此只能说戏里的嘉靖不是昏君,而他被宫女勒脖子后躲在西苑,并非因为怕死,西苑里同样有宫女,他只是悟到托尔斯泰的那句话:“帝王是历史最大的奴隶。”他找到了应付体制的方法,不做奴隶做主人。</P><P>    这个对帝王的认知确实有别于当下的历史剧,戏中的每个人都没有流露出创作者的好恶。在传统的《海瑞罢官》中,胡宗宪是严嵩的门生,是纵子作恶的奸臣,可是史书上他却功绩彪炳,指挥抗倭。有人劝胡宗宪,如果和严党划清关系,他就能进入《明臣录》,胡宗宪却说:“我可以不做明臣,不可以做小人。”在编剧看来,大义灭亲有时也等同于忘恩负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P><P>    剧中演胡宗宪的演员王庆祥说:其他剧本可以改词,这个本子一个字都改不动。不知是不是溢美之词。刘和平写作时采取口述,打字员记录。他说:“每当我闭着眼睛,我就变成了海瑞,嘉靖、严嵩,那一刻附体了。”(来源:三联新闻周刊)</P>
发表于 2007-3-13 20: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历史剧是我看过的最棒的,同时鄙视下眼下泛滥的辫子戏,一群螨虫
发表于 2007-3-22 13: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P>历史正剧,很棒很棒。比毫无意义且泛滥的后宫斗争剧强N倍!</P><P>历史正剧我喜欢,拍得很好的后宫斗争我也喜欢(如《金枝欲孽》)~~~</P>
发表于 2007-3-24 21: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P>今年追着看的两部历史剧一个是《大明王朝1566》另一个是《贞观之治》。</P>
发表于 2007-3-25 20: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lt;&lt;大明王朝&gt;&gt;还有续集?是不是真的?叫什么名字啊?我等着看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14: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秦风·无衣</I>在2007-3-24 21:42:39的o(︶︿︶)o 唉:</B>

<P>今年追着看的两部历史剧一个是《大明王朝1566》另一个是《贞观之治》。</P></DIV>
<P>《贞观之治》让我很失望,包括《卧心尝胆》
<P>也不知道是我欣赏水平太高,还是伯的太差!!!</P>
发表于 2007-4-29 20: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P>指望那些剧作家、导演和戏子来演义历史?</P><P>做梦吧……</P>
发表于 2007-5-13 21: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明王朝续集好像是写万历一朝。已经筹拍了吧,首播还是由湖南卫视买断。不过到现在除了湖南台拍过其它电视台没见有播的。晕死了,那个什么长歌播的倒是挺勤的[em04][em04][em04]
发表于 2007-5-13 21: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P>贞观之治讯雷下不齐全啊 </P>
<P>这个大明王朝还不错 但是感觉还是美化了嘉靖</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3 21:11:41编辑过]

发表于 2007-6-30 15: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P>刘和平认为,明代是最后一代汉人。“我父亲死时就是穿的明朝服装入的殓,多尔衮入关时曾同意‘十从十不从’,其中有‘生从死不从’。”</P><P>这句话很有意义啊</P>
发表于 2007-6-30 15: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哥舒翰</I>在2007-5-13 21:10:53的o(︶︿︶)o 唉:</B>

<P>贞观之治讯雷下不齐全啊 </P>
<P>这个大明王朝还不错 但是感觉还是美化了嘉靖</P>
</DIV>
<DIV class=box2>胡宗宪</DIV>
<P>
<TABLE 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DIV class="box2 p14"><a href="http://baike.baidu.com/pic/15/11779212172228283.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baike.baidu.com/pic/15/11779212172228283_small.jpg" align=right border=0></A> <B>胡宗宪</B>(?—1565年),字汝贞,徽州绩溪(今属安徽绩溪)人,<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371.htm" target="_blank" >明朝</A>名将。

    <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04341.htm" target="_blank" >嘉靖</A>十七年(1538)<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076.htm" target="_blank" >进士</A>。初任知县,三十三年出任<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4150.htm" target="_blank" >浙江</A>巡按御史。当时倭寇大肆攻掠沿海州县,严嵩党羽、工部侍郎赵文华奉派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依仗严嵩权势,恣意横行,打击不肯阿附自己的总督浙江、福建、南畿军务的张经和浙江巡抚李天宠。将张经等的王江泾大捷之功归于宗宪,又陷害李天宠,擢胡宗宪为右佥都御史,代天宠御倭之任。后文华又排斥新任总督杨宜,以胡宗宪为兵部右侍郎代杨宜任总督。三十九年,又以平海盗王直功,加太子太保。以得明世宗宠信,晋<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1580.htm" target="_blank" >兵部</A>尚书。

    胡宗宪在主持东南御倭战争期间,发挥了一定作用。他推荐<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0438.htm" target="_blank" >戚继光</A>任参将,并允其招募新军,使戚家军成为浙江御倭的主力。又以剿抚兼行及反间计,先后诱捕通倭海盗首领王直、徐海、陈东等。但他屡次虚报战功,为减轻浙江压力,甚至有意放走倭寇,纵其寇掠<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812.htm" target="_blank" >福建</A>,并嫁祸于<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8579.htm" target="_blank" >俞大猷</A>等,使他们蒙冤下狱。

    史载宗宪“多权术,喜功名。因文华结严嵩父子”,“威权震东南”。后又累献祥瑞,讨好明世宗。严嵩败后,言官劾其为严党,革职逮问,明世宗特令释放闲住。后发现其与严嵩子严世蕃勾结的信件,而下狱,病死狱中。著有《筹海图编》。


   胡宗宪(1512年-1565年) 字汝贞,号梅林,明正德七年(1512年)出生于绩溪县龙川村。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任浙江巡抚按御史,旋擢总督,总制七省军务抗倭灭寇。他广揽人才,招贤纳俊,戚继光。俞大酉犬均为胡宗宪部将,并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的作战策略。转战江浙,每役皆躬擐甲胄,指授方略。于是斩徐海、俘陈东、降汪直、断倭寇之内应。不数年,弭平倭患,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并加少保。曾两次入狱。两次都因严嵩父子所累。第二次入狱后他愤然上书数千言,发出“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慨叹!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病死狱中。
   隆庆六年(1572年)宗宪时得以昭雪,并“史录平倭勋”。万历十七年(1589年)赐谥“襄樊”。
   胡宗宪原系文官,因抗倭有功遂成著名儒将,于戎马倥偬中辑著《筹海图编》十三卷。 </DIV></TD></TR></TABLE></P>
发表于 2007-6-30 15: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width="98%"><TR><TD height=38><DIV align=center><FONT size=3><b>胡宗宪</b></FONT></DIV></TD></TR><TR><TD height=30><DIV align=center>作者:<a href="mailtsgqyj604@sina.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佚名</FONT></A> 发布时间:2007-05-30 11:32:30 来源:<a href="http:///"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网络资源</FONT></A> <HR align=center width="100%"></DIV></TD></TR></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break-all" vAlign=top height=180><FONT><P><FONT face=Verdana>  从古至今,对于统治者来讲,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最需要的,但是德才兼备又谈何容易。如果一个人才干突出,能力非凡,但品行上不够光明磊落,这个人值不值得肯定呢?回顾明代抗倭功臣胡宗宪的一生,这个问题就无法回避。</FONT></P><P><FONT face=Verdana>  南倭北虏,明朝中叶注定是个多事之秋。尤其是历时多年的抗倭斗争更给这段历史打上了鲜明的印记,同时也使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走上了历史的前台,胡宗宪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嘉靖年间,东南倭患愈演愈烈,胡宗宪临危受命,精心布局,贿斩徐海,诱擒王直,为保障大明王朝海疆的安宁做出了贡献。有人将他和于谦相提并论,称二人是明代功勋最大的臣子。于谦抵御蒙古,胡宗宪抗击倭寇。时人比较二人,认为“于谦的功劳,是在保存宗庙;宗宪的功劳,是在安定东南。于谦的品行,白璧无瑕,于本朝是第一人物,于古可称为社稷臣;胡宗宪的品行,瑕不掩瑜”。</FONT></P><P><FONT face=Verdana>  抗倭奇功与品行争议汇集一身,儒生出身却纵横疆场,胡宗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FONT></P><P><FONT face=Verdana>  胡宗宪(1512—1565),字汝贞,号梅林,南直隶徽州府绩溪人。正德七年九月二十六日,胡宗宪出生于绩溪县华阳镇龙川村。龙川胡氏是当地的强宗大户,胡宗宪的曾叔祖胡富在成化十四年(1478)考中进士,曾官至南京户部尚书。</FONT></P><P><FONT face=Verdana>  胡宗宪作为龙川胡氏的第三十四代孙,自出生起就被家人寄予厚望。其父胡尚仁,善于治家,家境殷实。其母方氏,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胡宗宪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稍长,他的父母不惜出重金聘名师教授。胡宗宪聪明好学,对于兵法谋略之类的书尤其用心,唯独在科举功名上没有兴趣。这让他的父母大为伤心。后在其父苦苦规劝下,胡宗宪才有所收敛,专心科举。嘉靖七年(1528),胡宗宪成为绩溪县学庠(xiánɡ)生。嘉靖十三年(1534),胡宗宪乡试中举。嘉靖十七年(1538),胡宗宪考中进士。此时距他的曾叔祖胡富考中进士正好是一个甲子,整六十年。后胡宗宪累官至兵部尚书。至今,在安徽绩溪的龙川村(现为大坑口村)村头还矗立着颂扬他们事迹的“奕世尚书坊”,“奕世”就是代代相传的意思。</FONT></P><P><FONT face=Verdana>  胡宗宪考中进士后,被安排在刑部观政,学习政务。从此,胡宗宪开始了仕途生涯。嘉靖十九年(1540),胡宗宪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的县令。上任后,他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干。他先组织广大人民扑灭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灾,后又对益都当地的强盗进行招降。盗贼在益都为害多年,胡宗宪用安抚劝降之策,不仅使群盗解散,还将其中可用的千人左右,编为义军。胡宗宪日后抗击倭寇的文韬武略,在治理益都时就已初步展现。</FONT></P><P><FONT face=Verdana>  嘉靖二十一年(1542)四月,胡宗宪母亲去世,他奔丧回绩溪故里。两年后,其父胡尚仁也因病去世。胡宗宪前后在家乡为父母守孝长达五年。在这五年中,他刻苦攻读《大学衍义》、《武经七书》等书,学识大为长进,为日后大展鸿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FONT></P><P><FONT face=Verdana>  胡宗宪进士出身,先任益都知县、余姚知县,后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防重镇,整军纪,固边防,为明王朝的边疆稳定作出了贡献。嘉靖三十年(1551),胡宗宪又巡按湖广,参与平定苗民起义。在胡宗宪踏入仕途这十多年里,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政绩显著。他的从政经验和能力都毋庸置疑。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世宗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按理说,一个巡按监察御史,并不是多大的官,不值得大书特书。但是,这个任命对胡宗宪来讲却意义非凡,这一任命决定了他的前程和他的后半生。历史给胡宗宪提供了一个舞台,他可以由此建功立业,眨眼间功成名就;他也可能面临彻底的失败,背负祸国殃民的千古骂名,功名利禄烟消云散。这还要从明朝的倭患谈起。</FONT></P></FONT></TD></TR></TABLE>
发表于 2007-6-30 15: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Verdana>元末明初,岛国日本由于多年的战乱(日本的南北朝时代),使得很多战败的将领、武士和破产的农民等无以谋生,纷纷逃亡海上。同时,中国原本割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方国珍部在被朱元璋打败后,其残余力量流窜到海上,还有两国的不法商人也夹杂其中。这样,几股势力互相勾结,形成庞大的海盗集团。他们经常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疯狂的侵扰和抢劫,这就是所谓的“倭患”。东南沿海地区的百姓备受其苦。到了嘉靖时期,倭患已经愈演愈烈。嘉靖二年(1523),日本二批使臣前后来华朝贡贸易,因市舶司的太监对待不公,互争贡使资格,引发大规模的仇杀,史称“争贡之役”。此后不久,明朝罢市舶司,并严申海禁。正常的贸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诱惑下,更多的亡命之徒铤而走险,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骤然加剧,而浙江和南直隶为甚,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FONT><P><FONT face=Verdana>  在此背景下,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可见朝廷对他寄予厚望。胡宗宪也感到责任重大,临行前立下誓言:“我这次任职,不擒获王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上任伊始,胡宗宪针对辖区内明朝官兵纪律松驰、软弱涣散的积弊,以严明赏罚为手段,大力进行整顿。通过胡宗宪的努力,明朝官兵的军容、军纪有了改观,士气也逐渐有所恢复。</FONT></P><P><FONT face=Verdana>  不久,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受内阁首辅严嵩的推荐,以祭海神的名义,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为人奸诈骄横。他排挤、陷害忠良,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都先后因其陷害而被杀。如何和这种人搞好关系而不致于误了正事,胡宗宪对此非常清楚。因此在与赵文华共事的过程中,胡宗宪谨慎小心,有时甚至行事圆滑,最后不仅没有受到赵文华的阻挠,还得到了后者的赞赏。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此时,胡宗宪可以调遣江南、江北、浙江等省重兵,所掌握的权力要比一般总督大得多。</FONT></P><P><FONT face=Verdana>  胡宗宪知道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他一方面招揽、重用各种杰出的人才,如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把颇负盛名的文人徐渭招到自己的幕府中来;另一方面,有骁勇善战的将领,还得有训练有素的士兵,胡宗宪支持部下练兵,其中成就最大者当属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后来发展为抗倭主力军。在胡宗宪的抗倭斗争中,最能表现其才干、最有影响的两件事情就是他与两大倭寇首领王直、徐海的斗智斗勇,在此,不能不提。</FONT></P><P><FONT face=Verdana>    王直,亦称汪直,号五峰,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徽州人有经商的风气,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徽州商帮。明清时期,徽商是中国最大的商帮之一,在商界叱咤风云。他们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为依托,吃苦耐劳,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所以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当时能与徽商相抗衡的商帮只有晋商而已。</FONT></P><P><FONT face=Verdana>  王直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仗义,也就是有江湖义气。人们都称呼他为“五峰船主”。此外,他还很聪明,脑子快,主意多,因此得到周围人的信赖和拥护,在他的身边自然就聚集了一批朋友,如叶宗满、徐惟学等人。后来,王直带领众人乘海禁松弛之际,开始用巨舰运送大量违禁物品到日本或西洋等国贸易,获得巨额利润。开始时,王直只是违反明朝的海禁政策,从事海上贸易。后来随着东南沿海局势的日趋紧张,王直为增强自身实力,大规模招集各种亡命之徒,甚至还和日本倭寇相勾结。由此,王直组建了一个庞大的海盗集团,并逐渐成为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的首领和中坚人物。</FONT></P>
发表于 2007-6-30 15: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Verdana>胡宗宪对海上倭患的形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他曾说过:“海上的贼匪只有王直机警难治,其余的都是鼠辈,不足为虑。”胡宗宪认为,实力强大的王直是东南倭患的根源所在。多年来,朝廷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来抗倭,但见效甚微,倭寇之祸反而愈演愈烈。胡宗宪的前任们只以武力剿杀倭寇,最后不但没有完成朝廷交给的使命,还都招来了杀身之祸。因此,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胡宗宪制定了剿抚并举的抗倭策略。使用计谋招抚、擒拿王直,这是胡宗宪抗倭斗争的关键一着。</FONT><P><FONT face=Verdana>  胡宗宪先以王直的家人为诱饵。胡宗宪为了表示招抚王直的诚意,与王直自认同乡,特地将王直的母亲、妻子从金华府的监狱中释放出来,并妥善安置她们,给她们干净的房子居住,保证她们丰衣足食。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胡宗宪就秘密派遣两个知海情、有谋略的生员蒋洲和陈可愿前往日本。胡宗宪派他们此去的任务,表面上是宣谕日本诸岛停止侵犯中国,实际上是o(︶︿︶)o 唉王直等人的详情,并试探性地进行招抚。蒋洲、陈可愿的这次行动很成功。他们意外地见到了王直的义子王滶(áo),并得以见到王直本人。蒋、陈二人对王直恩威并施,一方面以明朝抗倭的决心和沿海布置的数万军队进行威慑,另一方面,以王直的家人为筹码,说服王直立功赎罪,保全家人。王直听后,默不作声。原先他误听传言,以为妻母早已被明朝诛戮,今天听到家人安然无恙,心有所动。为了表明立功赎罪的诚意,王直向蒋、陈二人报告了另一倭寇首领徐海要率领倭寇进犯明朝的情报。陈可愿遂同王直部属叶宗满等人回国报告消息。诡计多端的王直却将蒋洲扣留下来。过了将近两年,王直以亲自送蒋洲回国的名义,乘巨舰,带领精兵数千,满载火炮等器械,有备而来,停靠在舟山岑港。胡宗宪知道来者不善,他紧急部署沿海各卫所高度警戒。同时为了稳住王直,还派通事夏正与王直进行谈判,去摸清王直的底细。</FONT></P><P><FONT face=Verdana>  在招抚王直的过程中,胡宗宪的谋略和才干得到充分的体现。自王直的船停靠在岑港之后,胡宗宪就派了王姓千户装扮成卖菜人,接近王直。王千户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很快得到王直的赏识和信任。一天晚上,王直到王千户的船上饮酒,乐而忘归。王千户将船的缆绳悄悄解开,使船顺水漂至岸边。胡宗宪终于有机会见到王直,并将王直奉为贵客,对他礼待有加。会面结束后,胡宗宪也任由王直大摇大摆地离去。至此,王直对胡宗宪的防范稍有松懈。</FONT></P><P><FONT face=Verdana>  但是,王直一日不降,胡宗宪一日不安。为了能让王直释疑,尽快归降,胡宗宪又使一计,他特意邀王直义子王滶同居一室,并将早已写好的请求朝廷赦免王直的奏疏和十多篇诸将的请战书都放在书桌上。后来,胡宗宪假意出门赴宴,让王滶有机会看到这些文稿。深夜,胡宗宪大醉而归。大家入睡后,胡宗宪就装作醉酒,吐得被子和床上到处都是,却依然酣睡。王滶躲在被中,观察胡宗宪,确定他是真的醉酒睡着了,就偷偷下床,将书桌上的奏疏抄录下来。然后,潜回被子继续装睡。次日,王滶立即告辞,去给王直送信。胡宗宪知其中计,让他离去。王直听了义子的汇报,疑惧减去了许多,便带着两名部下拜见胡宗宪。胡宗宪对之安慰备至,让他们去杭州见巡按御史王本固。谁知王本固将王直等人逮捕入狱。</FONT></P><P><FONT face=Verdana>  胡宗宪使用连环计,成功诱降王直。按其下一步的计划,是利用王直将在舟山岑港的王直余孽一举清除。本来,胡宗宪是要上疏请求朝廷宽宥王直,让他在海上立功,以贼制贼,利用他的声望招抚其他海寇,但是,王本固坚决要求处死王直,而群臣也传言胡宗宪受了王直的重贿。胡宗宪没有办法,只得改词上奏,同意了王本固的意见。接着,胡宗宪便调结兵力,围剿王直在舟山岑港的余部。俞大猷、戚继光等人都参加了这次战斗。直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一月,岑港残寇终于被肃清。一年后,王直于杭州被斩。</FONT></P><P><FONT face=Verdana>  嘉靖年间横行海上的倭寇海盗集团首领除了王直以外,位居其次的就是徐海。徐海也是个有几分传奇色彩的人物。徐海,徽州歙县人,少时曾经是杭州虎跑寺的和尚,法名“普净”,又称“名山和尚”或“明山和尚”。后来随其叔徐惟学以及王直等人从事海上贸易。有一次,徐惟学将徐海抵作人质,向倭寇贷了大批银两,后无力偿还被杀,徐海走投无路,被迫与倭寇勾结,开始了烧杀抢掠的海盗生涯,并逐渐组建了一支数万人的海盗集团。</FONT></P><P><FONT face=Verdana>  早在此前,徐海已与王直分裂。徐海的身边是陈东、麻叶等力量稍弱的海盗头目。在胡宗宪刚任浙直总督不久,曾率领明军与徐海等倭寇进行过激战。这次激战让胡宗宪认识到以武力剿灭徐海等倭寇难度不小,于是另图他谋。胡宗宪的幕僚徐渭很了解他的心思,及时向他推荐了太学生罗龙文去招抚徐海。</FONT></P><P><FONT face=Verdana>  罗龙文和徐海是歙县同乡,在接近徐海之后,按照胡宗宪的事先安排,离间徐海与陈东、麻叶之间的关系,迫使三人力量分散。随后,胡宗宪再予以各个击破。</FONT></P><P><FONT face=Verdana>  胡宗宪曾派人给徐海送去招降的书信,徐海的回信言辞得体,胡宗宪感到很意外,说:“想不到海寇中还有这样才华出众的人。”就把送信的人叫过来询问。原来,徐海的身边有一个很有才情的人——王翠翘,她是徐海的爱姬,原是金陵名妓。这回信就是王翠翘代写的。她本是官宦人家的女子,因父亲获罪,卖身救父,后来流落青楼。王翠翘的容貌和才情都称冠一时。当时到过金陵的士大夫都争相一睹芳容。徐海慕名而去,两人一见如故。徐海便派人将王翠翘迎娶回来。王翠翘才思敏捷,徐海军中的大小文书,她写起来真是又好又快。徐海对王翠翘非常宠爱,不仅生活上锦衣玉食,而且还非常敬重她,军中的事务多听从她的意见。胡宗宪正无计可施,了解了这些情况,如获至宝。他认为招抚徐海,王翠翘是关键人物。</FONT></P><P><FONT face=Verdana>  胡宗宪为表示招抚的诚意,送给徐海大量的礼物。此外,还准备了许多精致的珠宝玉器、发钗耳环等礼物,特意送给王翠翘。同时,又派一个老妇人私下对王翠翘说:“徐将军如果早上投诚归顺,晚上就是大官了,你受到朝廷赏赐的诰命,衣锦还乡,难道还不如在海上为寇吗?”王翠翘心动了,力劝徐海归顺,并让徐海设计将陈东和麻叶等倭寇头目捆绑起来献给胡宗宪。徐海听从了她的话。其实,他这么做等于自翦羽翼,已无路可退。</FONT></P><P><FONT face=Verdana>  嘉靖三十五年(1556)八月,徐海入平湖城向胡宗宪请降。城中的官员和百姓听说徐海进城都吓得惊慌失措,惟胡宗宪镇定自若。徐海向胡宗宪谢罪,胡宗宪走下大堂,用手摸着徐海的头顶说:“你为害东南很久了,现在既然归顺,朝廷暂且赦免你,不要再做坏事了。”其后,徐海率众屯于平湖城外的沈庄。徐海虽然名义上归顺了,但数千倭寇屯于城外,胡宗宪知道这还是很大的隐患。胡宗宪一边稳住徐海,一边加紧部署兵力。这时,已经投降的陈东秉承胡宗宪的命令,率领其党攻击徐海部。徐海仓惶出逃,途中负伤。第二天,官军又将徐海团团围住,徐海暗呼:“翠翘误我!”经过一场激战,徐海投水而亡,王翠翘被俘。</FONT></P><P><FONT face=Verdana>  传说,王翠翘被俘后曾向胡宗宪请求埋葬徐海,胡宗宪不许;请求去做尼姑,还是不许,而是要将她许配给一个小兵。王翠翘对胡宗宪说道:“你诛杀归顺的人,你把天道放在什么地方了?”她面对大海痛哭,喊道:“明山,我辜负了你呀!”遂写诗一首,投水而死。她的诗写道:</FONT></P><P><FONT face=Verdana>  建旗海上独称尊,为妾投诚拜戟门;十里英魂如不昧,与君烟月伴黄昏。</FONT></P>
发表于 2007-6-30 15: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Verdana>关于王翠翘临死前的这段传说不知是真是假,但后世曾有人认为,胡宗宪最终也没得好结局,大概就是对他言而无信的报应。值得注意的是,王翠翘与徐海的悲剧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同情,被写进了许多戏曲、小说中。到康熙年间,有人据此铺写成一部长达二十四回的长篇通俗白话小说《金云翘传》,流传广泛。这个故事甚至流传到了日本和越南。越南有一部著名的古典长诗《金云翘传》就是讲述王翠翘的传奇故事,风靡一时。这部长诗对越南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FONT><P><FONT face=Verdana>  胡宗宪擒王直、杀徐海,两浙倭患暂告平息。</FONT></P><P><FONT face=Verdana>  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渐次平息浙江的倭患,并开始剿灭福建的倭寇。在经历多年的血雨腥风之后,大明王朝的海疆终于有望恢复往日的平静了。</FONT></P><P><FONT face=Verdana>  可这也应了那句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胡宗宪作为可以节制数省军务的封疆大吏,如果倭患平息了,他手中的重权反倒使他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与胡宗宪多年抗倭斗争相伴的是他多次遭到弹劾,但因其抗倭有功,世宗又想保全他,所以,每次他都是有惊无险。可是,如果他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前景就不是那么美好了。</FONT></P><P><FONT face=Verdana>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内阁首辅严嵩被罢官,其子严世蕃被逮。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的举荐而屡屡升迁的,在朝中很多大臣的眼里,他属于严党。赵文华已死,严嵩失宠,胡宗宪的处境也就岌岌可危。这年年底,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就以o(︶︿︶)o 唉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时人王世贞曾说:“我知道绩溪(胡宗宪)的功劳,可他被华亭(徐阶)所压制,不能表白他的冤屈。”看来,这一切都是新任内阁首辅徐阶直接操纵的,胡宗宪自然无力与其抗衡。</FONT></P><P><FONT face=Verdana>  很快,世宗就下令将胡宗宪的一切职务悉数罢免,并将其逮捕押解进京。此时,胡宗宪已经站在了悬崖的边缘。陆凤仪弹劾他时所列举的罪名,任何一条都能定他个死罪。胡宗宪到京之后,世宗念其抗倭的功劳,改变了主意,降旨道:“宗宪不是严嵩一党,自任职御史后都是朕升用他,已经八九年了。而且当初因捕获王直而封赏他,现在如果加罪,今后谁为我做事呢?让他回籍闲住就好了。”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为胡宗宪网开一面,再次给了他一条生路。但是,胡宗宪的仕途终于到此为止了。嘉靖四十二年(1563)春天,胡宗宪带着无尽的委屈和不甘心回到了绩溪县的龙川故里。</FONT></P><P><FONT face=Verdana>  胡宗宪本打算从此不问政事,在故里安享晚年。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胡宗宪想全身而退,他的政敌们却不想就此罢手,他们在等待机会。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就在胡宗宪回乡快两年的时候,灭顶之灾从天而降。事情的起因还是离不开严氏父子。曾经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龙文犯罪被抄家,在对罗龙文抄家时,御史意外发现了胡宗宪被弹劾时写给罗龙文贿求严世蕃作为内援的信件,信中附有自拟圣旨一道。假拟圣旨,这次就是老天爷也救不了胡宗宪了。果然,世宗闻听此事后大怒,对胡宗宪降旨问罪。这年十月,胡宗宪再次被押赴至京。在狱中,胡宗宪写下洋洋万言的《辩诬疏》,为自己进行辩解。可是《辩诬疏》递交上去后,却如同石沉大海,迟迟没有结果。胡宗宪彻底绝望了,十一月初三日,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FONT></P><P><FONT face=Verdana>  胡宗宪的死,虽然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但是这也是他自己亲手埋下的祸根。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谷应泰评论其“才望颇隆,气节小贬”。困扰明王朝多年的倭患终于在胡宗宪的手中得到控制,这对胡宗宪的才干来说是最大的肯定,但他的为人的确不够光明磊落,而且还有几点致命伤。</FONT></P><P><FONT face=Verdana>  首先,胡宗宪与赵文华及严氏父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世宗亲口说胡宗宪不是严党,但是言官们弹劾胡宗宪是严嵩、赵文华的死党也绝不是空穴来风。赵文华赴浙江祭海时,对总督张经的战略部署胡乱指挥,遭到张经的坚决o(︶︿︶)o 唉。赵文华因此怀恨在心,不顾当时抗倭战争的大局,也不顾张经在王江泾大捷中刚刚立下的赫赫战功,上疏对张经构罪陷害。再加上严嵩推波助澜,忠臣张经很快被治罪问斩。胡宗宪在这件事情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胡宗宪身为浙江等处的巡按御史,不能秉公办事,竟然追随赵文华也上疏弹劾张经。在这道奏疏中,胡宗宪对张经极力诋毁,而且对浙江巡抚李天宠也进行陷害。胡宗宪这种助纣为虐的做法,反映了他在道德上的缺陷。胡宗宪踏着这些忠臣的尸骨,从此青云直上,步步高升。</FONT></P><P><FONT face=Verdana>  在赵文华死后,胡宗宪又结好严嵩,馈重金进行贿赂。在严嵩被籍没家产时,其中就有胡宗宪所献的大量珍宝。投桃报李,胡宗宪的一掷千金自然讨得严嵩的欢心。在胡宗宪被弹劾时,严嵩屡次帮他化险为夷。胡宗宪最后的下狱,就是因贿求严世蕃作为内援的信件而引起。要说胡宗宪不是严党,谁会相信呢?</FONT></P><P><FONT face=Verdana>  其次,胡宗宪侵吞军饷、生活奢侈,这是不争的事实。胡宗宪通过在浙江加派“提编”等额外税赋和请求留存浙江盐银等手段,聚敛了数额巨大的钱财,有“总督银山”之称。其中,有一些花费是用在招抚倭寇上。很早就有人对胡宗宪的o(︶︿︶)o 唉行为提出弹劾,胡宗宪上疏自辩称:“臣为国除贼,用间用饵,非小惠不能成大谋。”这固然说出了一部分实情,但在帝制时代,这种非正常的行为最终会给他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实际上,这些钱财中的大部分还是供他自己挥霍的。据传,有一次,胡宗宪宴请织造太监和李子元等人,居然用两百名侍女陪饮,到了晚上,这名太监拿出五两金子表示感谢,胡宗宪冷笑一下,不予理睬。李子元仅赏了一两金子,被胡宗宪当场扔到了水里,还笑着说:“您这是在羞辱我吧!”还有一次,胡宗宪迎春宴客,张灯结彩,绵延数里,鼓乐之声震天,侍女跪地迎送客人,极尽奢华之能事。再有一次,严嵩的义孙锦衣卫严鹄路过杭州,胡宗宪自然大肆铺张,盛情款待,而且还推荐丽妓让其留宿,严鹄推辞不就,胡宗宪就说:“你这是为难我吗?那我就先行了。”胡宗宪竟然拥着别的丽妓先睡了,直到第二天天亮才走。这些虽然都是笔记杂谈中记载的传闻,不能全信,但也不能不信。以胡宗宪微薄的俸银根本无法维持如此奢糜的生活,他的所作所为自然会引起朝中大臣们的非议。胡宗宪成为众矢之的,也就不足为怪了。</FONT></P><P><FONT face=Verdana>  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是他人生中的亮点。他所表现出的胆略和智谋的确可圈可点,称得上是一位能臣,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他交结权贵、趋炎附势、挥霍无度,也使他的人品备受争议。一个有才无德的人能不能得到重用呢?世宗的为人行事一向不能以常理来推断,他给了这个问题一个简单干脆的答案,就是:能重用,但对曾经做错的事也要付出代价,尤其是触犯皇权的行为,更要严惩。世宗对胡宗宪屡次保全,让他尽展其才。胡宗宪大功告成之日,也就是他的厄运降临之时。</FONT></P><P><FONT face=Verdana>  最后还要说说胡宗宪的著述。胡宗宪进士出身,擅长诗文,留与后人的著述有十余种。其中,不能不提到《筹海图编》这本书。《筹海图编》是一部研究明代海防和抗倭斗争的著作,极为重要。多年来,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其作者是胡宗宪。实际上,这本书是胡宗宪的幕僚郑若曾所撰,由胡宗宪资助予以刊刻。万历年间,胡宗宪的曾孙胡维极为颂扬胡宗宪的功绩,在此书重刻时,将其篡改为胡宗宪所著,混淆视听。其实这真是一段不该有的公案。胡宗宪带着无尽的怨恨和冤屈死于狱中,他又怎么会在乎一本书到底是谁写的呢?功过自有后人来评说吧!</FONT></P></FONT>
发表于 2007-6-30 15: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发表于 2010-6-19 21: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喜欢看的是汉武大帝和贞观长歌...看我汉家兵马四面出击,大获全胜..
发表于 2010-6-25 20: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武大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14:17 , Processed in 0.1711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