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59|回复: 2

[转帖]中国风动:新传统主义之龙池凤沼:再续绝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31 19: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size=4>古琴艺术,是中国第一批获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它之所以获得这项殊荣,恰恰因为古琴已越来越淡出中国人的生活,亟需保护。在日趋浮躁的社会中,琴音之清越反而打动了许多人,音乐终于在喧哗声中重又归附人们的心灵。</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4><b>龙池凤沼:再续绝响</b></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4><b>文/陆慧</b></FONT></P>
<P><FONT size=4>古琴,又称七弦琴,最初的名称叫琴,五四以后为了和扬琴胡琴等乐器有所区别而改称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正行四器之首,琴器本身便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相传琴为太古伏羲所制,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弦最初为五根,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别与土、金、木、火、水五行相应,后文王和武王各加一弦,成为现在的七弦。</FONT></P>
<P><FONT size=4>琴身由上下两块木板相合而成,面板为弧形,多以桐木制成,亦有衫木和松木,取其松透,象征天。底板是平的,一般选用较为坚实的木材,如梓木、楸木等,象征地。不管制作何种琴,择材的“松透”和“坚实”各有其分寸,天地交泰、阴阳和合而非隔绝,所以一般不用紫檀、酸枝等硬木做琴的底材。但如果是做琴桌,紫檀等红木类硬木则非常合适,需要注意的是,桌面板须有一定厚度,云石做琴桌桌面亦佳,因为坚实,所以不乱琴声。而古人于膝上抚琴,得琴之真声。</FONT></P>
<P><FONT size=4>琴的形制在汉代已基本定型,无论伏羲式、焦叶式还是流传最广的仲尼式,都类似人形,喻天地人合一。琴面外边有十三个标记琴音的徽位,喻一年十二个月外加一个闰月。琴首有一条高起琴面四五分的硬木,称为岳山,象征山川,琴弦象流水,自山上流下,经过尾部的龙龈流入底部足池。琴置案上时,琴面是不平的,就好象土地山川是不平的,而弦是平的,正如水是平的。好的琴声应象水一样纯净圆润。</FONT></P>
<P><FONT size=4>弹琴的指法亦分阴阳,不同手指力度不同,先人谱曲随其造化,而不是象西方的乐器如钢琴要求统一标准,小指练到和食指同样力度。中国文化一脉相承,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说苏州顾二娘的石砚,不拘形式,随意制之,与西方艺术形式不可同日而语。左手不同的手指按弦亦阴阳有别,在此不一一细述,值得一提的是大指按弦时手不要太侧,借用手自身的重量按弦比较好,如果左手刻意加力,声音也会不自然。就象打高尔夫,击球前一定是放松的,球杆顺势下来击球的一瞬间如果另外刻意加力,球就打不远。</FONT></P>
<P><FONT size=4>作为华夏文明唯一一种流传至今并有着清晰传承脉络的古乐器,琴自有其独特的生命力。而琴运仍不免随着国运的变迁而变迁。古琴原有三种传统演奏形式,即独奏、合奏(琴箫合奏,取其一丝一竹,一清一浊,如君子和而不同。)、琴歌(边弹边唱,琴不掩歌,歌不掩琴)。近三百年来,大多数琴人只习于独奏,而合奏与琴歌因为时运的变迁几成绝响。追其原因,大概是今人的思想行为,不是西风压倒东风,便是东风压倒西风,不知君子和而不同。另外,因为国运变迁,古代汉语被同  化为现代国语,原来的琴歌都用古语来吟唱,琴和歌音韵相合,而今的语言非彼时的语言,古语中的入声字等消失殆尽,琴歌不再能家弦户颂。唯现今一些南方方言尚余古音。让人欣慰的是,这些年来,合奏和琴歌均在恢复中,有不少琴家致力于此。此外,很多古琴曲只有琴谱流传至今,而无人会弹,如今有琴家开始打谱恢复这些曲子。国运即琴运,现在提出了和谐社会一说,让人感叹不已。</FONT></P>
<P><FONT size=4>经历曲折之后总会有反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事例。比如有一个做丝弦的老师叫黄树志,住在加拿大,有感于古琴丝弦的销声匿迹、濒临失传,花几十万去苏州找到丝弦传人方裕庭的后代,买3A级的高价丝做了许多丝弦送人,后来又用6A级的真丝制丝弦,每副弦的成本大约500元,他只卖50元一副。</FONT></P>
<P><FONT size=4>许多学过琴的人都会深深感到琴和其他乐器的不同,古人说琴器高于众器之上,诚不余欺也。琴是天地人合一之器,人秉天地之气而生。琴音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之分。泛音清越,如天籁之音,汉代以前的琴基本只有散音和泛音,并无左手按弦,所以更无从说起“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这种古琴音乐形式。而按弦后左手吟猱绰注其实就是人的声音,记得有一次听了一首清代的曲子,满曲吟猱加花,和清代的雕花家具如出一辙,只能感叹世风如此,独重“人声”,不知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失去根本,只能往下走。只好寄希望于华夏气质的全面找回,也许只有一颗澄静安然的心,才能承载这属于天地的空灵之音。</FONT></P>
<P>
</P>
 楼主| 发表于 2007-1-31 19: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风动:新传统主义》是网友天涯在小楼策划的,这篇文章是节选自这个里面的。
发表于 2007-6-27 22: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帖子竟没人会,唉,今人不多弹啊!沧海遗珠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23:55 , Processed in 0.0610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