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91|回复: 13

[國醫膳食之道] 阴阳相衡在西医上的解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30 1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中国哲学基本原理一样,和谐是中医的精髓之一,具体一点说就是平衡。所谓的阴阳相衡是指人体维持一个动态的稳定状态,一旦偏离稳态,阴阳失衡,疾病便应运而生。

       假设中医阴阳平衡的数学模式为1—10,4—7为年轻体壮之人的平衡点,5—6为年老虚弱之人的平衡点。凡高于平衡点的多为阳盛阴虚(上火炎症),低于的多为阴盛阳虚(寒症)。西医长于针对性治疗,但对于身体内环境的平衡状态一般束手无策,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但体检都是正常,其实是身体平衡状态的问题。

       中医另一个特点就是联系,就是常说的相生相克。以五脏为基础,肾为水,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水生木(水为母,木为子,以下类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及反克。脏腑之间具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一热俱热,一凉俱凉;血热则稀,寒则稠;热则细胞软,寒则硬(凝结)。火克金,即心上火,肺也上火。反克,肺上火,心也上火;肺凉,心也凉。这种克与反克的关系,具有先后、主次、轻重之分。木克土,供应肝部的血管在先,由此分支,远距离再供应脾,(一热俱热,一凉俱凉)肝热血供多,流速快,供应脾的血液也多,反之,则相反。水克火。

       西医属于实证科学,因此具有很好的说服力;中医是经验科学,所以很多时候显得有些玄妙。如果能用西医理论体系对中医做出合理的解释是最好不过的。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在西医上如何有何实证?现代西医发现,肾功能对肝细胞合成具有决定作用;肝能合成心肌细胞。土生金,我国东北、西伯利亚高严寒地区,肺将零下40-50度的空气,加热到37度,这需要肺泡耗费很多能量,这来源于胰腺的胰液吸收营养、胰岛转化能量,人吸入冷空气后,肺部没有感觉寒冷、不适;肺泡呼吸,直接与外界接触,如果没有脾脏分泌具有杀灭病菌、吞食不良物质的免疫淋巴T、B细胞,肺怎麽存活呢?这为中医脏器的相生理论提供了生理学的基础。

       脏腑的主要功能——注意,中医和西医对脏腑的名称虽同名但指的并非一物,而且位置也有差异。心为生命的发动机,供应各细胞、器官、系统、肢体等的一切营养,回收其一切代谢废物,而且还具有活血作用(心主血;主脑,脑为阳经之首;脑病主要责之于心,心包应归于心);脾脏、胰腺等脏器在血液的供应下才得以生存。肺具有呼吸作用(心肺之气为宗气),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一旦停止呼吸,30分钟左右人的生命就完结了;其还主身体皮毛,皮毛之病责之于肺。肾脏功能复杂,不但排泄水、钠、钾,调节体液、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是血液净化器;而且主生殖,正常人的睾丸、卵巢具有生育、性欲功能;而且主骨、主髓、主脑(脑为一身之首)、造血(红细胞和血小板由骨髓所造,血小板具有凝血止血作用)。肾应含甲状腺,因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促进新陈代谢和肌体生长发育,对骨骼和神经的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分泌的T<SUB>3</SUB>和T<SUB>4</SUB>,具有命门之火的作用,分泌少,喜热怕凉,是内寒的主要病因,分泌多,喜凉怕热,是炎症、上火的主要病因。肾还应含甲状旁腺,其分泌甲状旁腺素,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平衡。甲状旁腺素分泌减少时心肌收缩减弱,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心律紊乱,心力衰竭,手足抽搐,出现病危状况,是水克火的病理原因;分泌多时,骨痛、骨折、骨质疏松、骨量少、骨弯曲(骨病也应责之于甲旁亢)、肾及输尿管结石、钙化,甚至肾功衰。肾还应含肾上腺,其皮质也有调节水盐、糖和蛋白质代谢的作用;其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肌体处于应急状态(这也是水克火的病理原因,长期处于此种状态,是恐伤肾的病理原因;肾上腺髓质对脑、脊神经有重要作用)。肾也应含脑垂体,脑垂体中的腺垂体可分泌激素,可促进生长发育,影响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活动;神经垂体只能贮存、释放由下丘脑运来的激素,功能是使血压升高、尿量减少、子宫收缩等。脾脏是T、B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制造器官,能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病菌、异物和细胞碎片,贮存血液,参与机体免疫反应。脾脏还应含胰腺,胰腺不仅分泌胰液,使小肠吸收各种营养,而且分泌胰岛素,在血红蛋白(携带的氧气)、T<SUB>3</SUB>、T<SUB>4</SUB>等的共同作用下,将胰液吸收的营养,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及基础物质。胰腺还应含口腔腺,因为其分泌的唾液,具有消化作用。胰岛素分泌多,血糖低;分泌少,血糖高;低血糖和糖尿病主要责之于胰腺。脾主要具有活血、统血、藏血作用,胰腺主要具有消化吸收作用,肌肉病主要责之于胰腺(脾主肉的生理原因,脾还喜燥恶湿,风湿病主要则之于脾)。肝具有解毒、消化、制造血红蛋白、贮存和分解糖原、贮存血液、活血、疏泻、分泌胆汁等功能,肝主筋,筋的病主要责之于肝,筋应含血管及神经。胃具有容纳、蠕动、分泌消化液、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上牙上火痛责之于胃。小肠主要具有吸收营养的功能。大肠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下牙上火痛责之于大肠。胆具有贮存、浓缩、排泄胆汁,胆汁参与消化食物。膀胱具有贮存、排泄尿液的功能,是阳经之首,具有复杂的作用,入脑。三焦经,上焦含心肺,中焦含肝胆、脾胃,下焦含肾膀胱,可能只是指脏腑功能的补充。
       中医将人的身体主要分为阴阳12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大肠经为阳经,属表,表为阳;肺经为阴经,属里,里为阴。它们为表里关系。以下类推。阳经走身体表面,与静脉伴行,具有卫御作用,是抵抗疾病的前哨;阴经走身体里面,并与身体表面的动脉伴行,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五脏六腑的病变,必然先从相对应的经络穴位上表现出来。因此12经是中医诊病、用药、按摩、针灸等的主要依据。

       中医的基础为阴阳平衡,但是何为阴阳呢?阴阳应该说是彼消此长的一对矛盾,它的概念是很广泛的。比如水为阴,日为阳——这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基础;春夏的热为阳,秋冬的凉为阴;白昼为阳,夜晚为阴;活动为阳,静止为阴;热性食物为阳,凉性食物为阴;气温室温高为阳,低为阴;年轻气盛多阳,年老气衰多阴;体内水分少为阳,水分多为阴;食物热量高为阳,热量低为阴;补气(即补血红蛋白)药(食)物为阳,补血(即补红细胞)药(食)物为阴;补命门之火药(食)物为阳,滋阴降火药(食)物为阴。

       每一脏腑也分阴阳——肝、心、胃为阳脏,多热,易养;肺、脾、肾为阴脏,多凉,宜补。肾主髓,髓生血,血主要是红细胞,血为阴,肾阴是一切阴(寒、降)的基础;肾又有肾阳,即甲状腺分泌的T<SUB>3</SUB>、T<SUB>4</SUB>,是命门之火,是原气,属肾阳。肾阳是一切阳气(含上火炎症、升)的根源;T<SUB>3</SUB>、T<SUB>4</SUB>多就上火,低就内寒。肾为先天之本。

       肝制造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唯一载体,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是身体阳气的根本,是生命的根本。如果人休克无氧代谢时葡萄糖代谢产生的能量是1份,那么正常的有氧代谢,则可以转化的能量是33-35。o(︶︿︶)o 唉高原上的人,血红蛋白含量高,到平原上后,往往有上火(炎症)的表现。
       脾(胃)为后天之本。胰腺分泌胰液吸收营养(谷气含葡萄糖、脂肪、蛋白质,含铁、锌等微量元素及各种维生素),分泌胰岛素将营养转化为能量,营养和能量为生命的物质基础,脾胃吸收和转化功能好,火力就旺(上火),反之火力就弱(内寒)。
可以打个比方:肾阳就像汽车的点火系统,血红蛋白好比为进排气系统,食物好比汽油,脾胃好比活塞环、活塞和钢套。汽车能否顺利启动就看这些的综合了。

       血分血阴、血阳。血阴为红细胞(为血),血阳为血红蛋白(为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含谷气、宗气、原气,属于真气,行于全身,是生命、健康的基础。脏腑功能的优劣,体现在真气的优劣上。

       阳,即内热上火(炎症),气温高、穿戴多、食用热性食物多、甲状腺分泌T<SUB>3</SUB>、T<SUB>4</SUB>多、血红蛋白含量高或消化机能亢进或精神亢奋(其中可能有一种或数种),致使血液中水分蒸腾,水分减少,血稠痰生,血流减慢,容易在这些(一切节气或时辰的转折点前后,特别是夏至或冬至转折点,子时夜里11点至凌晨1点或午时上午11点至下午1点转折点,阴历初1或15的转折点)节气或时辰,容易在人体的(必然有)某一薄弱脏腑发生疾病,很可能由阴性体症转化为阳性体症,再由阳性体症转化为阳性病症,如肝、肺等炎症、肿块等。这就是阳,这就是阳性体症或阳性病症发病的原因。

       同理,阴,即内寒(喜热怕寒),原因可能是气温低、穿戴少、食用寒性食物多、甲状腺分泌T<SUB>3</SUB>、T<SUB>4</SUB>少、血红蛋白含量低或消化机能抑制或精神抑制(其中可能有一种或数种)。
人生病的原因是内因和外因的综合。相同的外因条件下,内因起决定作用。如爬雪山,阳性体症的人相对阴性体症的人有优势;而过沙漠,阴性体症则有利,因为阳性体症容易中暑。当然了,有一利必有一害,阴性体症不易得阳性病症,如肺炎、感冒等;阳性体症不易得阴性病症,如胃寒等。只有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最佳状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30 14:57:05编辑过]

发表于 2005-4-30 1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风MM不会是吧自己的论文给发表上来了吧,[em01]
 楼主| 发表于 2005-4-30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汗~~~这个不是我的,这种理论早就有人提出,我只不过整理整理写出来而已。可惜我不是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不然一定要把这个做我的课题。</P>
发表于 2005-5-1 1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拜服!好东西先收下,谢风姐姐先~~~~~[em02][em02]
发表于 2005-5-1 17: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也很讲究“平衡”,就西医理论来说,任何疾病都是致病因素打破机体平衡而使某个器官或者整体功能失衡甚至衰竭。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多在“宏观”层面,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是一门依靠经验的症状学,故中医误诊率极高,目前国内的中医院均大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提高诊断率。西医不是孤立的学科,具体来说应称为“应用分子生物学”,它是浮在现代科学上的一门学科,科学的任何领域出现新技术均可拿来应用。目前西医远远的把中医抛在后面了,主要原因它是全人类的智慧结晶,并不属于某个国家。

       西医对“平衡”的探索更加具体,它是认识在“微观”的分子水平,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这些杀人于无形的“杀手”可以被检验手段测出来,而且量化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值反映出来,临床医生在根据数值算出具体的药量给予补充,其准确性自然比中医高多了。

       目前中医走到十字路口了,面临一个去向的选择,就是将来怎么发展,那些主张抛弃中医的极端理论肯定是错误的,一个发展了两千多年的科学,凝集了无数医学家的心血的学科不是说扔就扔的,它蕴藏着很多尚待发掘的宝藏,扔了中医学也等于“自毁长城”了。

       中医的发展在医疗界也是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
       1.用西医理论重新研究和解释中医。
       2.搞中西医结合,两种理论并存。
       3.坚守中医理论阵地,不让西医理论干扰中医研究。
       请大家各抒己见,你同意哪种发展方向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3 11:15:00编辑过]

发表于 2005-5-1 2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龙兄啊,俺们可都是外行,还各抒己见呢,这个见可怎么个抒法啊,哈哈。</P>
发表于 2005-5-6 18: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 0cm 0cm 0pt">其实非医学人员也比较关心中医的,因为它涉及到每个人的保健养生问题。我发现近年来,人们比以前更加关心自己的健康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其中最关心的就是中医养生了。<p></p></P><P 0cm 0cm 0pt">我们国家在医学常识的普及工作方面做的很不够,以至社会上经常出现因愚昧无知而导致的伤亡事件,例如广东去年就发生了糊涂母亲因轻信偏方把有毒的蟾蜍给小孩吃导致四个小孩死亡的悲惨事件。</P><P>上述三个问题,我曾先后与一些同行和非专业人员讨论过,但是还是意见不一。</P><P>1.西医医生多主张用西医理论重新研究和解释中医,国内以及开始用现代药理理论研究中药,颇有成绩。</P><P>2.部分医生和非医学人员多主张搞中西医结合,两种理论并存。病人大多数要求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给自己治疗,希望这样能取得好的疗效。其实中西医结合并不是那么容易实行的。因为中西医结合不是中西医混合,因为它不是盲目的结合,搞中西医结合时必须考虑:①中西药同时应用必须考虑其结合是作用协同还是拮抗,也就是说是增加疗效还是削弱疗效;②中西药结合应用会不会产生毒性;这些工作都必须由搞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业人员通力合作才能完成。</P><P>3.中医专业的人多支持坚守中医理论阵地,不让西医理论干扰中医研究。</P><P>我个人的看法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最好上述做法都有人去尝试,互相交流,互相促进,这样才能是中医找到新的出路。</P><P> </P>
 楼主| 发表于 2005-5-7 0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结合”这个概念,我比较同意龙兄归纳的3条。我本人比较热衷第一条。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根本在于人的思维模式,比如东方趋向系统化,而西方趋向于精确化。
        所以,在医学领域里,中医和西医有时真像两种语言在对话。而翻译就很重要了。

        的确,西医对“平衡”的探索更加具体,正因为具体所以谨慎,西医属于经典的自然科学,是实证科学,严谨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中医则“大胆”得多。比如电影“刮痧”,我想刮痧这种有实效的医术在西方医学的实验室中是不可能被发明的;中医的治疗很大程度和医者的习惯有关,所采用的方法自由度很大,误诊的确自古都有——杏林大了,什么风都有嘛,悬壶济世的医者不可能皆是扁鹊华佗之类大医。
        总之,西医和中医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弱点。
        “中医和西医结合”是一件说起来轻松,实际上很麻烦的事。比说好一门外语,而且在两种语言间自如地切换要难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5-7 0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为了明天</I>在2005-5-1 22:25:13的o(︶︿︶)o 唉:</B>

<P>龙兄啊,俺们可都是外行,还各抒己见呢,这个见可怎么个抒法啊,哈哈。</P></DIV>
<P>中医没有西医那么学术专业,普通百姓都可以参与的,关于养生之道、对中医的看法、对中医发展的见解都可以见仁见智地讨论讨论,要不,咱们这个汉民族文化论坛设这个版块干吗?又不是医学论坛。说到保健养生,还是中国人在行,中国人自古就比较善于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中医擅长的内容。</P>
发表于 2005-5-7 1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蒹葭从风</I>在2005-5-7 3:56:05的o(︶︿︶)o 唉:</B>


<P>中医没有西医那么学术专业,普通百姓都可以参与的,关于养生之道、对中医的看法、对中医发展的见解都可以见仁见智地讨论讨论,要不,咱们这个汉民族文化论坛设这个版块干吗?又不是医学论坛。说到保健养生,还是中国人在行,中国人自古就比较善于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中医擅长的内容。</P></DIV>
<P>
<P>建议从风MM和阿龙兄是否可以首先介绍一些中医的基本知识先。大家讨论总要有个基础吧,不然连基本术语都弄不清,问题就没办法讨论了。</P>
发表于 2005-5-8 16: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为了明天</I>在2005-5-7 12:09:56的o(︶︿︶)o 唉:</B>


<P>
<P>建议从风MM和阿龙兄是否可以首先介绍一些中医的基本知识先。大家讨论总要有个基础吧,不然连基本术语都弄不清,问题就没办法讨论了。</P></DIV>

版块设立时我也有这样的想法,但下笔时却不知从哪里谈起,因为医学知识的面广,量大,再者我也不是中医专科的,只好以后逐步介绍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5-8 2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相衡在西医上的解释

<P>呵呵,我也是西医这边的。惭愧,惭愧,只能尽力而为了。[em04]</P>
<P>我觉得,站长既然设立这个板块,想必是认为中医理所当然是华夏文化的瑰宝之一,那么是不是应该强调一下中医的哲学意义?另外,系统地介绍一下常用的草药药性等等也是很有必要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8 20:33:04编辑过]

发表于 2005-8-10 15: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为了明天</I>在2005-5-7 12:09:00的o(︶︿︶)o 唉:
建议从风MM和阿龙兄是否可以首先介绍一些中医的基本知识先。大家讨论总要有个基础吧,不然连基本术语都弄不清,问题就没办法讨论了。


对啊,对啊。
我马上就要去上大学,学中医了。
现在只是激动,但不知道要做什么准备和要注意什么还有怎么去学这门学科啊。
各位前辈可否给我讲一讲啊……
拜谢!!
发表于 2015-7-25 21: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见老帖子就整理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8:20 , Processed in 0.1324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