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80|回复: 12

[原创]汉风轻舞,一首让你心醉的汉乐,过耳难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6 19: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扬琴与现代乐器的完美结合,民族音乐全新的演绎,文件有点大  建议网速慢的朋友直接下载来听,一定不会让各位失望的!</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19: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首次发帖成功.....自贺一下
发表于 2007-3-20 02: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
发表于 2007-4-2 18: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早就听过的,是黄雅诗的
发表于 2007-4-3 08: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好听~~~</P><P>偶鄙视中国所谓的流行音乐~~~</P><P>一点文化内涵都米有~~尽唱些垃圾~~~</P>
发表于 2007-4-3 22: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P>扬琴似乎是来自西方的!严格地说,嗯</P>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16: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P>       中国传统扬琴起源为外来“洋琴“,那么中国现代扬琴的出现完全出自中国人独创的,它的发明人是中国公认扬琴大师、民族乐器改革家杨竟明先生,他生前总想以其扬姓为中国扬琴冠名,这正如中国的“阮“是用创制人阮咸的姓定名一样,因为扬竟明老师发明的扬琴一直到现在,全国厂有及使用者均用其发明原理制做的琴,海内外的演奏家是受益者,全国的乐器厂家是受益者,音乐院校是受益者,所以我建议乐器领导部门应予正式考虑冠名,曾寻先生在杨竟明先生艺术成就谯会上建议取名为志式401型扬琴A、B、C……型号,这是对发明人的尊重和纪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是中国人非常引为自豪的事。
   我们说扬琴(中国扬琴)它是中国人独创的,是因为世界各地的“洋琴“中没有“变音扬琴“也没有多排码并列形制和分层滚轴板,也不能把传统扬琴的两排码并列和现代扬琴的三排码并列看作是仅仅为“一排码之差“(59年生产了三排码小转调)这一码之差是新旧两代扬琴兴亡的关键,这项发明是中国扬琴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迅速发展到现代扬琴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从“洋琴“传入中国,经过数百年“民族化“的演变发展到中国传统扬琴,而传统扬琴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演变发展到“中国现代扬琴“,因此可以说它们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发展方向是(1)洋琴—外国进口;(2)传统扬琴—民族化乐器;(3)现代扬琴—民族现代化国产乐器,这就是全部中国扬琴起源和发展简史。杨先生改革扬琴的思想起源于1939年,在重庆前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出现了一支35人的民族乐队,当时这支乐队演奏的曲目为“风云际会“。是由张定和先生黄锦培先生合作创作的,描写二战时反侵略战争为内容的作品,扬琴分谱除很少的单音主题的旋律外都是各种双声部和音、对位及琶音,分解和弦等技法,当时的双八音后来的双十型扬琴,很难达到演奏要求,当然主要是乐器的问题。从1939年到1959年这二十年中曲于扬琴的落后(不能转调,调音复杂、音域窄)给扬琴界赞成了很多困难,老同志们都深有体会。当时扬琴也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所以杨竞明先生从 40年代即开始着手改革扬琴,当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只是纸上谈兵而已,但他仍然先后制图。</P><P>  1949年这六位演奏员调到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筹建一支民族管弦乐队,杨竟明先生被任命为乐器改革小组组长,全面改革民族乐器(降扬琴以外的其他民族乐器的改革从略)当时人力、物力、财0力都有充分保证,从1953年开始,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1954年建立了新型民族管弦乐队,乐队中的扬琴首先用了试制的横半纵二鼎立式,经过试用演奏很不方便,并增加了演奏的难度,后来这台琴在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做为一件乐改资料展览,不久北朝鲜艺术团访华时参观并记录下此琴……</P><P>  1955年杨竟明先生以横五纵二列式为重点纳入研究计划,并试制必须明确解决转调问题,扩大音域问题,恢复传统扬琴音阶纵列式。如果再将音阶横列式扩大一组就可达三个八度,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扬琴音阶纵横结合的发展是可行的,如何处理和发展纵横结合式,是我国扬琴革新成败的关键。</P><P>  明确了以上一系列的革新目标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细节的改革。杨先生在他从事扬琴专业之前毕业于重庆高级工业党校机械专业,他运用所学知识对民乐的各项均有独创精神,从二胡的机械轴到排笙 (获奖)致民族排鼓、云锣、低音乐器、木琴等均做出突出成绩,可以说重新武装了整个民族乐队。</P><P>  杨竟明先生感到扬琴的总是不解决,民族乐队即不能完整,在改革扬琴的艰苦岁月里,他经历了设计试制,实践失败,再设计,再试制,再实践,直至成功的系统反复,所废木料等装满了一个房间,终于在1958析底区得成功,成功的内容为(1)五二多码并列式;(2)分层滚轴板;(3)转调半音槽。这三项发明是中国扬琴史上划时代的重大突破。1978年国家科委、广电部颁发了奖状,并在奖状中列上其三项发明。</P><P>  1959年2月25日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乐器改革展示会上杨竟明先生第一次公开向社会展示了他在扬琴改革上的三项发明,从此带来了全国扬琴第一次大换代(三排码扬琴),称为小转调;杨竟明先生通过小转调扬琴在乐队中的使用实践发现从音域上从音量上在大型以民乐队中仍不满足,他立即从事四排出码扬琴(称之为大转调)随后带来了全国扬琴第二次大换代。</P><P>  1970年某出国团要求杨竟明先生设计一台外观、音质、音量更好的琴,大概范其富、丁国舜、魏铁柱比较清楚。而正好也是对大转调扬琴进行全面高速的时期,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北京民族乐器刘丰厂长的重视,并召开了有技术股、生产科及有关师傅及订货单位等十余人参加会议,会上听取了杨竟明先生对目前变音扬琴的十项改进方案—调整音衬,提高音质,调整面板及结构,扩大音量及厚度,改右码为十音码,右二码为九音码,统一转调手法,并音位排列,左右琴头加盖,全琴用桃木包厢,改黑的刘进兴师傅制做,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制做一台新型的变音扬琴诞生了(变音三型扬琴)这第三代扬琴的出现又喧来了全国扬琴的第三次大换代。</P><P>  杨竟明先生除乐器改革的成功外,对于“扬琴“的演奏方法,早有研究,演奏方法直接反映音色,力度、灵活性及乐曲表现,他首先发明了三指持键,指腕结合,这是非常科学的演奏方法,一直到80年代初期全国音乐院校,文艺团体的扬琴演奏者均效仿此方法,从50年代至今都以流派为标准,这北京流派即杨竟明学派,我们在纪念杨竟明先生逝世五周年的今天,重新估价这位大师是有深远意义的,可以说没有杨竟明就没有中国扬琴!就没有今天中国扬琴事业的大发展。愿他的精神永存,他永远鼓舞我们从事民族音乐事业的人们奋发向上。中国扬琴的未来会更美好。
</P>
发表于 2007-4-24 09: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P>敢问兄台,此曲为何名?</P>
 楼主| 发表于 2007-4-24 10: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雅诗 &lt;弦上漫步&gt;
发表于 2007-4-26 20: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P>民族融合才是正途</P>
发表于 2007-5-3 22: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听听
发表于 2007-6-6 21: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P>真好听呢!</P>
发表于 2007-6-13 18: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弦如心,,心似音.转千回,只此一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03:44 , Processed in 0.1368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