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76|回复: 37

[转帖]大型怀旧盘点:80一代的十大绝版幸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8 23: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size=3>??题记:我们80一代所生活的这20几年是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最快的20几年,很多记忆中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闪了一下便成为了历史,有些甚至还来不及让我们记住就已经永远退出历史舞台了,蓦然回首,忽然发现我们已经在不经意间遗失了太多的美好。我想,在我们走出校园,彻底与童年告别的时候,该是认真盘点一下这些纯真年代的时候了。有人说我们80一代是垮掉的一代,也有人说我们80一代处处遇上时代的尴尬,是苦命的一代,这些都对。那我们今天不妨从80一代所经历的十大绝版幸运入手,盘点下那些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过的记忆。
  
  1、有更多更天真的玩乐活动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电脑,连闭路电视都不太发达,于是我们只能自己“研发”和模仿更多玩乐游戏的方式,要不然这盼着长大的童年还真没办法过。而这些游戏的成本一般都不高,有些甚至是零成本,而且还锻炼身体。现在我们就来大致盘点一下这些游戏:
  
  捉迷藏:零成本的游戏,在我们宜昌这边方言叫“躲蒙蒙墙儿”。其中一个抓人的人蒙着眼睛对着墙从1数到30,其他人赶紧各自找地方躲起来,抓人的人数到30后便开始四处搜人。其他人这时候便可以躲开抓人的人,找机会到达刚才那个人数数的地方就算赢了,相反被抓住就输了。这个游戏只有在老居民区特别是农村才能玩,如今的住宅小区是没法玩的,不被保安和物业的当贼抓了就不错了。
  
  斗鸡:零成本的游戏,这个游戏当然跟“鸡”无关。两个人每人都把一条腿绕到另一条腿上,用手抱住,一条腿站立,然后互相碰撞,谁被撞倒就输了。最近这个草根游戏的比赛居然堂而皇之地上了中央五套了,开始还觉得不可思议,不过想想也对,卡巴迪那样的比赛都可以进多哈亚运会,那么斗鸡上个央视有何不可?
  
  打架:打架咋是游戏咧?其实小孩打架跟我们现在成年人打架是不同的,人长到我们现在这么大,都成熟了不会随便打架了,何况以我们现在的力量,要是真打起来而没人拉的话,把人打死打残是很快的。小孩就不一样,打架纯粹就是扑上去扭在一起,最多额头打出个包,衣服弄脏了回去让妈妈洗而已,小孩的力量很难打出人命,愤怒嘛,来的快去的也快(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和一个同学打得难解难分,一节课后就笑着拥抱在一起了),对他们来说,打架其实就是个特殊时刻以特殊形式进行的游戏。这个“游戏”很少有人会刻意去玩,不过很少有男生童年没玩过。本人现在看起来相当文弱,但在小时候可是个狂爱打架的主。那时候幼儿园每年都要重新分班,我进班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找每个男生先打一架,好让别人不敢欺负自己,那时候除了有个个子很高的男生(他老爸据说是开“飞车”的,我到现在也不知道“飞车”到底是个什么东东)不敢打之外,基本被我打遍了。还有个很清秀的家伙也没打成,因为他老不愿意跟我PK。开始我一直都不明白他为什么拒绝跟我PK,后来才发现——“他”居然是个女的!(汗死!李宇春跟我同龄,谁能帮忙确认下她有没有在宜昌读过幼儿园)
  
  跳关:还是零成本,又叫跳马,跳拱。一个人蹲在地上把头低在胸前,一排人从他头上跳马一般的跳过去,每跳完一轮然便升高一点也就是站起一点,直到这个人完全站起来,谁要不是不能从这个人的头顶上跨过去就输了。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先助跑然后冲起来跳的,因此跳不过去的人经常把当马的人撞得人仰马翻,这个游戏是禁止胖子玩的,理由就不必说了,当马的人谁都不愿意被泰山压顶,姚明小时候肯定也是被禁止参加的,除非有人练过轻功。
  
  三个字:这个游戏的要求是要有一个比较大的空场地。玩法是一群人中一个人抓,其余人躲。在躲的人要被抓时可以大喊一声“三个字”,然后就暂时不能动也不能被抓了了。抓人的人就只能去抓别人了。在场上可以活动的其它被抓者只要跑过来,在这个不能动的人身上用手一碰,称为搭电,就把这个人救了,这个人就可以又动了。如果被抓者在被抓时来不及喊“三个字”,那么就归他来当抓人的人了。还有几种情况也算输,一是喊了三个字的人自己又动了的,二是最后一个喊三个字的人。我小时候体质很差,这样耗体力的游戏玩得比较少。
  
  跳房子:依然零成本。在地上画一栋楼,中间分层,最下为一层,最上为天,拣个石头扔一层,单腿跳一层,再拣起来扔下一层,再跳……一直跳到天。我小时候腿短手短,从来不占优势,因此很少玩。
  
  滚铁环:一根铁棍,前面有个弯钩;一个铁环,然后用棍子前面的弯钩推着铁环走,或者跑。这游戏现在想起来不知道有啥意思,还哐啷哐啷地制造噪音,但童年却很喜欢玩,这一套东西还是哭着找老爸好不容易要到的。
  
  抽陀螺:陀螺大家都见过,形状跟倒立的蒙古包差不多,一般都是木头或者尼龙棒做的。抽打的工具是一根栓着牛筋或者其他绳状物的棍子,陀螺转得越圆越快说明抽得越好,这个游戏可谓老少咸宜,很多老人也爱玩。不过那时候我虽然爱玩却技艺不佳,总甩不好那牛筋绳子,经常可以听见棍子与地或者陀螺撞击的硬邦邦的声音,有时候陀螺在我的暴力之下干脆直接飞了出去,砸到了其他的小朋友(幸亏唐僧不在,要不然……),我爸说我不是在抽陀螺,而是在打陀螺……
  
  沙包:沙包就是在布包里面装上沙或米(在90年代初装米有糟蹋粮食之嫌),玩法有两种,夹沙包和扔沙包。夹沙包是两人隔十米左右分别站一边,中间画条线,然后把沙包夹在两脚间,猛地跳起利用双小腿的爆发力把沙包甩出去并且甩过线,然后对面一个人再同样地甩回来,若干回合之后谁没过线就输了。扔沙包就是隔十来米两边各站一个人,然后中间站一大帮人,两边的两个人死命地往中间人堆里扔沙包,你砸过来,我拣起来再砸过去,中间的人谁被砸上谁就下了,直到剩下最后一个人。那个时候我个子很瘦小,动作又很快很灵活,玩这个游戏几乎就没输过。
  
  打弹弓:我自己曾经做过一个弹弓,但是我力气太小拉不太动(我小时候掰手腕连女生都赢不了)。玩了几年从来没有把鸟打下来过,唯一的一次小石块好不容易费力地飞到了树梢,“砰”地一声打中了一只鸟的肚子,而那鸟却只是原地转了一圈连飞都懒得飞(耻辱啊)!更气人的是这只鸟接着还唱起了歌,要是搁在现在我非大骂一句:“你得意个鸟!”不过幸好那时候没有能力把鸟打下来,现在的我连蚊子都不忍心打,如果童年有杀鸟的经历,那现在的自己还不得天天忏悔念大悲咒啊?
  
  跳皮筋:玩这个游戏的基本都是女生,如果有男生颠着小脚在那跳的话,不知道会不会被人骂东方不败人妖变态(幸亏那时候没人会这些词,因为——我玩过……),这个游戏就不做介绍了,大家应该都见过。
  
  踢毽子:这个游戏也基本都是女生玩,不过我还是扎在一堆小辫子里玩过(我用行动证明了“生男生女一个样”,同时证明了我的兴趣爱好涉猎广泛)。但我还是踢不赢轻盈柔韧的女生。后来又有了毽球,不过这已经是初中的事了,中国人好做水货的习惯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有了苗头——一个并不便宜的毽球经常在我脚上抡不了几下便断成两截了,不过后来我成了足球健将。
  
  过家家:这个也基本是小女生玩,小男生也有玩的,当个爷爷爸爸什么的,具体的我没玩过,感觉跟演话剧差不多。
  
  翻手绳:这个游戏已经很久没听说和看见过了,小时候央视1套午间的《做与玩》栏目还连续做过好几期相关的节目。玩法是把一根绳系成一个绳圈,然后套在双手不同的手指上,不停地翻可以翻出各种形状和图案,有的要一个人做,有的要两个人才能做。现在的小孩恐怕都没听说过这种既简单又复杂的游戏。
  
  板洋画:这个游戏有点赌博的性质。在我们湖北和四川的很多地方,把板状的物体往地上摔的动作叫做“板”,洋画在宜昌话里叫“嘎儿”,就是一张小摊贩卖的一张张5毛钱的大纸壳,上面有一张张方型MP3大小的图案,一大张大约50小张,一小张成本才1分钱,内容以《变形金刚》、《忍者神龟》之类的卡通为主,我们回去再把这些图案用剪刀一张张裁开。玩的时候就一人扔一张在地上,“进攻”的时候拿起自己的洋画,使劲往地上板,利用洋画与地面接触时气流的力量,把别人的洋画掀翻过来就算赢了,并且可以赢走这张洋画。如果掀不翻对方就换对手来板,这时有些人还要在自己的洋画上拼命踩上几脚,踩得灰尘漫天的,恨不得让其陷到地里去,为的是能让自己的洋画与地面贴的结结实实的不被别人气流掀翻过来。也有人不用洋画而用纸叠成一个厚厚正方形,然后互相板,不过这个比较费纸,有些人甚至撕课本来叠,我就见过一个四年级的学长把语文书撕得几乎只剩封面了。洋画还有两种玩法,一种是拍,一种是扇。拍就是放桌上,一巴掌轻轻地拍在桌上,利用手拍出的气流把洋画掀翻,有些人手都拍得快抽筋了都舍不得罢手,可见其瘾之大。扇就是放在地上,然后在洋画的上面或是者侧面抡起胳膊一巴掌扇上去,利用带起的风把洋画掀翻。这个游戏带有赌博的性质,但却是很多80男生童年必玩的。不过我却很少玩——我从不做没有把握的赌博,而且不在乎赢更不愿意输,哪怕只有一分钱。
  
  弹珠子:同样带有赌博的性质。玩的一般都是跳棋里面的珠子,以至于有些男生家里的跳棋珠子所剩无几了,而有些男生家里连棋盘都没有,珠子却暴多。玩法有两种,一种是像打台球一样,轮流滚起来撞别人的,被撞到就算输了,珠子归别人;还有一种跟高尔夫差不多,泥地上挖几个坑,一个坑一个坑地依次滚进去,谁先滚到终点谁就赢了。这游戏我还比较喜欢,但只限于玩而不赌珠子,否则绝对不玩,现在想来,大概我不玩麻将不打牌就是从那时候养成的习惯,而玩过以上两个游戏并且赌输赢的,现在多半都会用麻将和扑克打打钱。
  
  挖沙坝:这是生活在大江大河边的小孩专利,也是我们80一代专利。我的“工地”当然是在长江边。那个时候每到秋天和春天,长江沿岸的气候都会比较暖,而江边的沙滩也会裸露在外,于是住在江边的我便会跑到江边,在沙滩与江水的交汇处先筑起一道围堰,可全围也可半围,然后用手或者小工具在围堰里面刨出一个大坑,而有船经过的时候,或者不远处的葛洲坝放水的时候,江水又时常会突然涨起来那么一点点,把围堰围起来,看见围堰外面全是水而围堰里面却几乎没有水,在年幼的我们看来着实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只要你有想象力,你还可以用沙和江水弄出更多的玩法。不过现在长江边的小孩子却没福气玩这个了,如今的长江虽然因为严重缺水有了更好的“筑坝”条件,但现在的长江里却总是弥漫着一股机油的味道,江水更是经常被一些油污覆盖着,谁敢把白嫩的小手伸在这样江水里面?如果长江的水质不改善,那挖沙坝这种游戏就只能在我们80一代的手中成为绝唱了。
  
  电子游戏:家用游戏机对很多80一代的童年来说,意义是非比寻常的,因此家用游戏机将在后面单独进行回忆。除家用游戏机外,另外还有街机和手掌机。街机游戏币最开始是3毛一个,后来变成1块钱4个。不过也有1块钱6个或7个的,但程序更难,挂得更快。街机的经典游戏包括名将、三国志、恐龙岛、街霸、民国教育委员会、麻将及各种打飞机游戏等。网吧出来后,街机游戏厅已经基本没人去光顾了。手掌机最经典的当然是坦克打飞机,那时候60多块钱一个,有能力买的人不多。我小时候一直很想玩,却只能看别人玩。现在的手掌机有的十块钱都不到,不过基本都是俄罗斯方块之类的游戏。
  
  其它游戏:乒乓球、羽毛球、强手及能手游戏棋、丢手绢、算24(扑克)……
  
    10岁的时候我接触到了最喜欢的足球(踢足球是很多人年少时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于是大多数玩乐的时间都放在足球上了,一直到后来成为市少年队的队长,参加湖北省的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并且在其中一场比赛中击败了省足校……
  
    相信全国各地还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玩乐的花样,这里只能记述一些我见过并且还记得还怎么玩的。不过遗憾的是,这里面的大多数已经没人玩了,甚至已经失传了,现在的小孩更多的是在网络一端的虚拟世界中度过自己的童年,真不知道网络这东西是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了,还是变得更远了。而对于我们80一代来说,我们已经肯定成为了玩这些老游戏的绝版一代了。喧嚣高楼里的孩子们是不太可能去玩这些“没科技含量”的游戏的。
  
  
  2、吃到了很多现已绝迹的老零食
    现在的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如此严格,却还经常听闻某某宴会又放倒了一大堆人,某某食物又添加了苏丹红,今天果子狸惹出非典了,明天福寿螺又吃出人命了……总之,今天的我们已经不知道究竟什么东西能放心地吃了,而在我们最贪吃的童年,那么些看起来并不卫生,甚至是小摊贩自制的食物,我们吃起来却是津津有味,甚至基本没有出过安全问题。
  
    记得1989年我刚上小学的时候连钱都不会使用,甚至都不太认得钱,后来过了很长时间学会用钱了,身上一般也只带一毛两毛钱,遇到身上带着六毛七毛的款爷,基本上就算很明显的贫富差距了。而那时候的校园门口充满了一两角钱的小零食,像什么豆皮啦(就是腌过的一大张千张皮,又香又辣,我很喜欢吃)、小袋的腌蚕豆啦、绞丝糖啦、搅搅糖啦、冰棒啦等等之类的,统统一毛钱,遇上有人吃两毛一块的糕点的,就算得上是阔少了。这些东西一般都是小摊贩或者学校小卖部自制的,尽管没有经过什么复杂的卫生检验,但也很少吃出问题,而且味道绝对好,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做事都是讲良心的,小摊贩也不例外。后来校门口有了更多的手艺人,有卖打粑糖的(好象是米做的,类似于奶糖,白色的很甜很粘牙,不知道湖北以外的地方有没有),有雕糖稀的(用粘稠的暗红色糖汁在板上滴成一个孙悟空猪八戒什么的,很薄很脆很透明很甜),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网友总结的棉花糖、老鼠屎、无花果、爆米花、花脸条等等,以上讲的这些东西有些已经很难见到甚至已经绝迹了,毕竟利润太低,市场太小,卫生又没什么保障,而现在社会的生活成本实在太高,小皇帝和家长又太挑剔,这些老零食已经基本没有生存的空间了。也许我们这代人是最后一批吃到这些看起来廉价不干净,但又吃不死人还很美味的小零食的人。
  
    不能忘却的当然还有方便面。小时候我们宜昌自产的方便面只要4毛2分钱一包,分鸡汁和麻辣两种味道,后来还开发出三鲜的。汤料只有一个量很足的粉包,尽管那时候的方便面如此简单,但泡出来的味道却是极其地鲜美(商场里甚至有单独出售一大袋这种方便面汤料供主妇打汤用的,可见其味道之鲜)。遗憾的是,这种朴实的方便面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了。现在国内的几家方便面寡头虽然绞尽脑汁开发各种味道,油料包蔬菜包粉包一应俱全,但却怎么也做不出当年那种让人恨不得当饭吃的味道了。大学里面几个哥们都曾感叹,方便面这东西都是别人吃的时候闻起来香,自己吃的时候就不那么香了……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23: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3>    麦乳精、顶顶糕(也叫蒸糕,据说是宜昌特产,不过外地应该也有)、汽水(开始3毛,二氧化碳挺多喝了还打嗝,味道跟健力宝差不多,后来o(︶︿︶)o 唉,纯粹是糖精兑水,喝了连嗝都没得打了)、
  
  3、有幸看到很多经典老动画片、老读物
    我们小的时候电视台不多,在装有线电视之前我家甚至只能收4个台:中央1台、湖北台和两个宜昌台。但就是这么有限的几个台,却为我们奉献了不少经典的节目,对于那个时候的我们来说,以动画片为主的少儿节目自然是最喜欢的。印象中那时候中央一台中午的新闻节目只有十来分钟,然后就是二十分钟的儿童节目,主要是国产动画片(其实准确来说应该叫美术片或者木偶片),印象中比较经典的有《神笔马良》、《曹冲称象》、《猴子捞月》等等实在太多。长篇的则有《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阿凡提》、《动物王国窃案》、郑渊洁系列等等同样很多,《天书奇谈》则拍得跟电影似的,一集就是一个多钟头,这部老片比后面耗巨资吹得天花乱坠的《宝莲灯》各方面都强多了,后者我只记住了张信哲的《爱就一个字》。而每天下午6点半的地方台也是播放动画片的时候,内容则几乎全是海外的尤其是日本和美国的。这个时段也是我们这代人最怀念的一个时段,80年代众多经典的回忆都是在这个钟点产生的,这里面包括《聪明的一休》(我童年的最爱,很多人童年的智慧启蒙师)、《变形金刚》(拥有一个“六神合体”是很多人童年的梦想)、《圣斗士》(纱织是很多80一代的第一个梦中情人)、《忍者神龟》(几只海龟的名字让我很早便知道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以及爱因斯坦)。另外一直风靡到现在的《机器猫》最早则是在中央2套每周六的下午6点半播出,一个星期才一集,到现在还记得“阿蒙”和“康夫”分别是刘纯燕和藤腾配的音。至于《米老鼠与唐老鸭》、《最后一只恐龙——丹佛》、《猫和老鼠》之类的迪斯尼系列动画片,则是在中央1台周日的下午的6点半播出,同样一周一集,一播就是好几年。小学读完以后我便不看动画片了,现在偶尔转到放动画片的频道,怎么看都觉得惨不忍睹,真正看着顺眼的,还是过去那几部,可惜很多老片子已经不再重播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很不错的老节目,如今很多也早已变成历史了,比如《天地之间》、《做与玩》、《凯丽阿姨讲科学》等等,甚至也包括《人民子弟兵》(片头尾声一个兵哥哥握枪在胸前的样子很帅,那时候我经常模仿),就连《经济半小时》那时候我都很爱看。
  
    还有很多记忆中的杂志书籍,很多也已经早就不知去向了,比如启蒙性质的《小朋友》、《小蜜蜂》、《大灰狼》(那时候好象我还没上小学,基本看不懂书,订杂志的最大意义在于不让手空着,也算是“手不释卷”吧^_^);科普类图书是我比较爱看的,这里面包括《少年科学》、《少年科技画报》等等,既有趣味性,又能了解很多科学方面的知识;故事类的则包括《故事大王》、《童话大王》、《少年文艺》等等,这些书对于开发小孩子的想象力是很有好处的,可惜那时候我的很多同学宁愿在外面撒野也不愿意静下来看会儿书;其他比较经典的丛书类包括两套共24本《十万个为什么》(小孩子能把这套书读完,那知识面就非常强悍了,不过我小时候还真的就没事坐下来翻,愣是把这24本书感兴趣不感兴趣都全部看完了!),其他当然还包括郑渊洁各系列,比如《12生肖故事》系列,《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舒克和贝塔》系列等等。郑渊洁这个人一个人写一本月刊还不间断地写其他各种小说,其产量和想象力实在是太变态了。别忘了还有《上下五千年》跟《世界五千年》,一套讲中国历史一套讲世界历史,看完就算粗通历史了,但要看完也是需要兴趣和毅力的,幸运的是我也都看完了。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各种各样的365夜系列,这类书太多,我往往都是在别人家借着看的。差点忘记了小人书,那一本一本的图文并茂小册子一般都是革命题材或者历史及武侠故事,现在这类书已经成为收藏品了。而现在的小孩子看得口袋书则着实让人很难接受,尽是日本的无聊漫画,有些甚至还充满了艳情甚至黄色情节。
  
    以上这些少儿节目和书籍有些在今天依然是存在于生活中的经典,有些则早已消失在了我们的记忆里,甚至连记忆都已经变得模糊,但无可否认,我们在最需要接触新知的时候和童心最纯真的时候接触到了这些经典,我们是极其幸运的。相比于我们,现在的小孩子网络、数字电视、光盘啥都不缺,但这个社会却早已利益化、浮躁化了,大量文化和精神垃圾充斥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童年沐浴在今天,真的就比我们“贫乏”的童年更加幸运么?
  
  附:80一代童年少儿节目全记录
  
  国产单集动画片:
  《小蝌蚪找妈妈》、《真假李逵》、《渔童》、《丁丁的故事(丁丁战猴王)》、《老狼请客》、《哪吒闹海》、《小黄鹂学唱歌》《九色鹿》、《小马虎》、《小鲤鱼跳龙门》、《猴子钓鱼》、《猴子捞月》、》《过猴山》、《等明天》、《淘气的金丝猴》、《火焰山》、《人参果》、《娇娇的奇遇》、《神笔马良》、《熊猫百货商店》、《小熊猫学木匠》、《差不多》、《狐狸打猎人》、《人参娃娃》、《张飞审瓜》、《猪八戒吃西瓜》、《醉酒》、《济公斗蟋蟀》、《蟋蟀》、《天才杂技演员》、《常胜将军》、《骄傲的将军》、《三个和尚》、《摔香炉》、《好猫咪咪》、《小鸭呷呷》、《三只狼》、《鹬蚌相争》、《半夜鸡叫》、《红军桥》、《山伢子》、《善良的夏吾冬》、《崂山道士》、《长发妹》、《没头脑和不高兴》、《小红和小蓝》、《过河》、《曹冲称象》、《一夜富翁》、《愚人买鞋》、《草原英雄小姐妹》、《路边新事》、《小哥儿俩》、《松鼠理发师》、《老虎学艺》、《母鸡搬家》、《喵呜是谁叫的》、《刺猬背西瓜》、《大名府》、《水鹿》、《假如我是武松》、《金币国游记》、《斗鸡》、《大扫除》、《眉间尺》、《长发妹》、《火童》、《鹿与牛》、《八仙与跳蚤》
  
  国产连续剧和系列剧:
  《大闹天宫》、《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大盗贼》、《天书奇谭》、《陶陶的故事》、《葫芦兄弟》、《葫芦小金刚》、《邋遢大王历险记》、《小龙人》、《小灵通》、《舒克和贝塔》、《封神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七七号巡洋舰》、《动物王国窃案》、《海尔兄弟》、《皮皮的故事》、《魔方大厦》
  
  进口动画片:
  《华斯比历险记》、《兔子,等着瞧!》、《鼹鼠的故事》、《米老鼠唐老鸭》、《蓝精灵》、《巴巴爸爸》、《忍者神龟》、《大力水手》、《超级玛利》、《猫和老鼠》、《机器猫》、《阿拉蕾》、《龙子太郎》、《聪明的一休》、《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堂吉科德》、《佐罗》、《花仙子》、《咪咪流浪记》、《小飞龙》、《最后一只恐龙——丹佛》、《绿野仙踪》、《OZ国历险记》、《西游记》、《七龙珠》、《圣斗士星矢》、《天空战记》、《魔神坛斗士》、《狐狸列那》、《小红帽》、《白雪公主》、《丑小鸭》、《木偶奇遇记》、《三个小猪盖房子》、《海的女儿》、《天鹅湖》、《青蛙王子》、《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阿拉丁》、《快乐王子》、《功夫小子》、《铁臂阿童木》、《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百变雄师》、《太空堡垒》、《大白鲸》、《特种部队》、《恐龙特急可塞号》、《太空学校》、《方舟二号》、《电脑娃娃》、《蓝色的咪姆》、《宇宙的巨人——希曼》、《宇宙的公主——希瑞》、《黑星》、《布瑞斯塔警长》、《大笨狗》、《莫非警长》、《孤胆奇侠》、《奇探加杰特》
  
  4、能够从款式最古老的游戏机一路玩过来
    记得小时候(大概87、88年的样子)老爸的一个同事花99块的“天价”买来一个游戏机,从楼下经过的时候说是可以借我先玩下,于是我连香喷喷的红烧鸽子肉都不吃了,等着老爸把线接好了玩游戏机。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游戏机是个什么概念,只是觉得能控制黑白电视机里的人,肯定会挺好玩。那叔叔接好了线,一拍脑门说“磁带”忘拿了(其实应该叫游戏卡),我顺手就抄起一盘《聪明的一休》磁带塞给了他……那个游戏机结构很简单,手柄就是一个小方盒,上面只有一个按钮一个摇杆,游戏也很简单,有一个叫警察抓小偷,几层楼要爬上爬下的把小偷抓住;最经典的是打飞机,一个飞机随着画面从下往上走,要把迎面而来的所有飞机都干掉;还有一个游戏是两个人面对面站在屏幕两边,中间隔着一块隔离墙,互相开枪看谁先把谁给毖掉(这大概是格斗类游戏的鼻祖)。尽管这些游戏都很单调,但在那个年代仍然很吸引人,甚至有不少人直接在街边露天摆个摊,几角钱让人玩一个小时,这大概是最原始的游戏室。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大概92年的样子,老爸从广东带回一个属于我自己的8位红白游戏机。而这款游戏机对于我们整个80一代来说,恐怕不只是一个玩具那么简单,我们这代人都是计划生育的产物,没有兄弟姐妹,住在楼房里面的我们通常也没有什么玩伴,于是这款游戏机便成了我们很多人假期里唯一的朋友,贯穿了我们几乎整个童年。魂斗罗、三国志、超级玛利、忍者神龟、双截龙、冒险岛、热血系列等游戏曾经被我们一遍又一遍的玩过,让我们这些孤独的独生子女安稳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假期。不过这个“朋友”也有他不近人意的地方——大多数人买得起游戏机却买不起游戏卡。那个时候的游戏卡通常都要一两百块钱一盘,而我爹妈的工资拢共才几百块钱,买游戏机就像现在的人买车,买得起玩不起。
  
    90年代中后期游戏卡开始降价,这时候的游戏机市场也由8位红白机的一统天下变成了PS机、超级任天堂等各种机型的群雄并起,一直到现在的PS3、XBOX等能够与PC电脑一争高下的游戏机,无论是音面质量、3D效果、可操作性等方面,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俩人隔着墙互相开枪的游戏机所能比的了。
  
    我们80一代真是很幸运,在自己玩性最浓,又最缺玩伴的时候接触到了游戏机,在自己玩性尚未泯灭的时候又拥有了可以免费下载很多游戏的电脑和互联网,少数人甚至拥有了集游戏、电影音乐播放等时尚功能于一身的索尼PSP,可以说,游戏机这东西有限度的填补了我们这代人孤独的童年。
  
  
  5、能够见证还带有计划经济时代内容的课本
    记得上小学1、2年级的时候学数学,经常会涉及到买卖东西或者粮食产量的应用题,而题目的的主角除了生产队就是人民公社,虽然那个时候的我们并不知道生产队和人民公社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不知道到了几年级,主角又变成了一个大水池子,问一边开水龙头加水,一边拔开塞子放水几个小时可以把水池子放满(无聊!)……总之题目看不懂,却能够算出答案的数学题几乎伴随了整个童年。而作文,则老是那么几个内容,什么拣钱包、让座位、打雪仗之类的,以致于现在的大部分大学生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从小到大都被约束着只写那么几件事,老师认为不对的就是错的。
  
    值得顺便一提的还有鲁迅、冰心、巴金等等几个人,我的童年对他们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他们写的东西几乎全部要背,而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到底为什么非要背他们的东西,背他们的东西有什么用。我的记忆力十分之差,背他们的长篇大论是非常要命的,但却依然耗去大量时间去背,我的童年因为他们,以及《思想政治》的存在而变得沉重不堪。
  
  
  6、在初中接受英语和计算机的启蒙
    计算机和英语基础学习的最佳时期是什么时候?其实就是初中。计算机如果学得太早的话,人用笔书写的能力就会受到极大影响。又因为电脑打字一般都用五笔或者拼音等输入方式而不是一笔一划地书写,因此时间长了就算是大人也会变得提笔忘字,更莫说正在学习认字写字小孩子了,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等他们需要拿笔一笔一划地写字的时候,他们只记得字大概的样子却想不起来具体该怎么写,这对蕴涵了大量中国文化的汉字的传承是很不利的,毕竟汉字的底蕴跟键盘上的英文字母比起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此在汉字基本的读写能力具备以后的初中阶段再学计算机,应该是最好不过的。何况现在的互联网实在太发达,什么东西都可以下载,过早地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使用网络,对学生创造力的伤害也是很大的。英语就更严重了,现在大多数地方从小学阶段就开英语课,甚至建双语小学,这纯粹是自毁文化根基行为,要知道英语和汉语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过早学习英语只能使学生的汉语能力受到压制。在英语的喧宾夺主下,80一代,尤其是稍微小一点的80一代的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国学为何物了,甚至就连中国最基本的文化传统,很多人也未必弄得清楚。很难想象一个年轻人在用自己的母语写个请假条都写不通顺的情况下,还要耗费大量精力义无返顾地去冲英语四六级;很难想象清晨的大学操场上,如此好的学习时间,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抱着外语书大声的“疯狂”着,而置真正的学问于不顾。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浮躁和功利的社会空气中已经变得越来越孱弱。
  
    我们很幸运,我们在初中的时候接触到了刚刚进入课堂的电脑,并且没有影响到我们对于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即使是只学学DOS,有很多同龄人依然在后来成为编程大师或软件精英;我们很幸运,在对汉语及其文化体系有了全面的认识之后,我们接受了英语的启蒙教育,尽管在日后,我们这辈人还是在英语四六级的围追堵截中痛苦不堪。虽然生存在中国教育下的人从来都是痛苦的,但相比于早一些和晚一些的人而言,我们还算是相对幸运的。</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23: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3>  
  
  7、什么方式都可以成名,什么东西都可以当职业
    小时候我们受的教育是不好好学习就会去要饭,没想到很多好好学习却赶上扩招的人,读完大学的处境一样跟要饭差不多。同样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不热爱劳动的孩子将来会没饭吃,但同样没想到的是,现在很多人大学毕业了,很想劳动挣钱却没有劳动的机会。更没想到的是,很多80后的人们没有按照学校教育那一套去认真“学习”,如今在却有着别人羡慕,甚至是在过去看来不可思议的职业。过去在我们眼里,打台球的一般不是混混就是不良少年,没想到丁俊晖那小子几杆子捅出个世界冠军,捅出个国家骄傲;过去玩电子游戏从来就是玩物丧志最典型的例子,学校和家长都视之为洪水猛兽严厉打击,没想到现在很多“玩物丧志”的人都去做了职业玩家,出省出境打各种比赛,既能当饭吃还能成为一个群体的偶像。放在过去,这的确有些不可思议。当然还有韩寒这样的人,人家就是坚定地觉得高中和大学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用处,选择了退学写书,一样成为了80后写手的领军人物。新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新给予了他们剑走偏锋的机会。除了职业,80后一代同样可以选择以各种各样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出名。比如靠博客成名的ACOSTA,靠被别人PS照片成名的小胖,靠o(︶︿︶)o 唉出名的胡戈,当然还有那一大帮超女好男儿,以及那些芙蓉水仙石榴之流,虽然他们有些人的成名方式饱受非议,有的甚至有些BT,但无可否认的是,他们成功了!在这个遍地研究生,满世界都是强人牛人的年代,谁能搏出位赢得关注,谁就是胜利者。我们80一代在自己最有活力的年纪,幸运地赶上一个最需要想象力的时代。
  
  
  8、见证大批港台歌星的崛起、没落和逝世
    70年代的那辈人赶上了港台音乐闯入内地,对他们来说,录音机里的罗大佑、谭咏麟与苏芮等少数几位歌手代表了他们生命中的一个时代。而对于我们80年代的人来说,不仅在四大天王、小虎队、草蜢、李克勤、BEYOND、陈慧娴等巨星最辉煌的时刻被打上了追星族的标记,同样也亲身经历了张信哲、周华健、任贤齐、徐怀钰等一代偶像由崛起到退居二线的整个过程。在这个偶像泛滥的年代,我们可以在MP4里自由地选择谢霆锋、TWINS、S.H.E、潘玮柏、蔡依林的新歌,甚至可以在论坛里把话题多多的超级女声和一大堆说不准能红几天的网络歌手拿出来热炒,但真正能给这个混沌和浮躁的歌坛带来革命性东西,并且每张专集发售前都能引来各方强烈关注的,恐怕也就仅有能把各种文化因素都柔和进五线谱的周杰伦了。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在我们怀揣着远大理想的时候,有一些曾经的偶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梅艳芳、张国荣、张雨生、黄家驹、罗文,他们那些带给我们忧郁和激励的声音,在这个浮华年代中依然是永恒的经典!
  
  
  9、能够经历现代足球最红火的十几年
    如果你是一个足球迷,如果你出生于80年代,那么你是幸运的。从90年代初开始,世界足球奉献给了我们无数经典的回忆——经典的比赛、经典的时刻、经典的进球、经典的技战术、经典的球星组合,经典的联赛……
  
    90年代初,央视的足球赛事转播让中国的足球迷骤然增多了起来,这个时候的各大联赛依然实行的是胜一场得两分,世界足坛被保守的战术思想笼罩着,即便是这样,精彩的场面仍然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屡见不鲜的上演着。从94年世界杯开始,3分制在德甲以外的联赛中推广开来,对于取胜的渴望使很多球队撒开手来打对攻,世界足球也逐渐迎来了最精彩的几年。而球星们的转会费记录也在一轮又一轮的刷新着,从古力特的880万美元到伦蒂尼的1300万美元,从希勒的1500万英镑到德尼尔森的3350万美元,从维埃里的的5000万美元到齐达内的6440万美元,转会费一路飙升,这反映出一个可怕的信号,现代足球正在被商业化、利益化、功利化不断地侵蚀着。而卡佩罗、里皮、穆里尼奥等一批以整体足球、实用足球为信条的教练的走红,更使如今的足球变得乏味了,程序化了。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年幼的我每当有足球节目的时候都会练金钟罩似的钉在电视机前,从头看到尾,而现在却少了,因为现在欧洲联赛的比赛场面经常带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为追求结果而展开的对抗早已没有了过去的洒脱和奔放,取而代之的是沉重和沉闷,这些功利化的产物即便是90年代初的以防守为主的意甲也没有的。虽然如今的巴塞罗那、阿森纳、国米、A米等少数几支球队仍然能在地面上为我们带来赏心悦目的配合和华丽的技战术,但在我们80一代的球迷看来,这与当年的百花齐放还是相去甚远了。现在的我们仍然习惯于回忆当年不羁的三剑客,习惯于回忆刚毅的三架马车;习惯于回忆奥维兰的千里走单骑,习惯于回忆克林斯曼的鹰击长空;习惯于回忆巴乔的忧郁,习惯于回忆巴蒂的雷霆万钧;习惯于回忆96年奥运会半决赛巴西对尼日利亚20几个年轻人毫无停顿的疯狂对攻,习惯于回忆98/99冠军杯决赛曼联和拜仁悬念丛生惊世骇俗的斗智斗勇;回忆点球点前巴乔失落的背影,回忆96年比埃尔霍夫打进历史上第一粒金球后黄健翔歇斯底里的怒吼;回忆什么矛都刺不穿的AC米兰,回忆什么盾都挡不住的桑普多利亚和斯图加特,以及号称造星工厂的阿贾克斯;回忆进球如拾草芥的德甲,回忆小世界杯般的意甲……
  
    说到意甲,他对中国球迷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从地理上来讲,与黑龙江面积相仿的意大利并不算大国,但这样一个与中国毫不相干的国家却为中国培养了数以亿计的超级球迷,自身也在中国拥有了庞大的球迷群体,这不能不说是世界体育史和电视史上的一个奇迹,以至于黄健翔在2006的德国之夏用海啸音喊出了“意大利万岁”的惊世之声。当然这一切都得归功于中央电视台,以及一直作为嘉宾解说意甲的张路和张慧德两位老师。那时候的意甲直播节目包装得也好,片头是最早是一段非常轻快的音乐,后来换成了节奏较慢的鼓点,但没有改变的是意大利风格的悠扬和浪漫。比赛开始之前有积分榜射手榜之类的栏目,甚至还有电话连线意大利并介绍最近跟意甲有关的各种新闻。中场休息的时候则安排了意大利的球星(我清晰地记得古力特那集叫辫子帅,巴乔那集叫斑马王子)、球队、城市、文化之类的专题节目。比赛结束后还安排了配有o(︶︿︶)o 唉音乐的射门集锦。整个节目的包装不亚于今天的天下足球,而这只是一场普通的联赛!90年代初的意甲号称小世界杯,几乎所有球队都拥有几名世界级球星,大球会更是几乎云集了当时所有世界顶级巨星,称得上群星荟萃的球队多达7、8支,即便是克雷莫纳、布雷西亚、福贾、热那亚这样的下游球队,也能拥有拉杜乔尤、哈吉、罗伊、斯库赫拉维这样的大牌,若是在今天,就相当于阿斯科利、卡塔尼亚这样的队拥有了特维斯、德科、巴罗什、穆图这样球星。这个时候的意甲虽然防守之风盛行,但因为有了大量球星的存在,依然活力四射,风景这边独好。随着90年代中期博斯曼法案的生效,以及00-01赛季对于外援上场名额限制的全面放开,使意甲各球队更加肆无忌惮的烧钱搜罗顶级球星。正所谓物极必反,意甲的下坡路也从这时候开始了。豪门寡头的烧钱竞争严重破坏了意甲各球队的经济结构,白热化的联赛竞争也使参加欧洲赛事的几支球队疲于应付,欧战成绩每况愈下,随着01/02赛季齐达内以天价转会皇马,揭开了意甲球星持续流向西班牙和英伦的序幕——意甲经过10多年的辉煌后,在到达顶峰之际开始没落了。到今天,我们翻开意甲参赛队的花名册,已经充斥了太多闻所未闻的球员,甚至大量几年前还是铁板替补的球员,在能力没有多大长进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一些老牌球队的铁打主力了,往年买个替补球员都肯一掷千金的意甲球队们,如今却经常买个百十来万美元的球星还要讨价还价,相当数量的转会则以交换的形式完成,关于球队的话题则早已由“七姐妹”变成“意甲八穷”,曾经的豪门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卡维纳吉们流向俄罗斯和土耳其这样联赛……这还是我们80年代的老牌球迷们曾经熟悉的意甲吗?
  
    现在的意甲已经今非昔比,小世界杯的辉煌早已一去不复返了,而央视对于意甲的重视程度也早已沧海桑田——经常是比赛开始好一会才从乒乓球甚至赛车的转播中切过来,中场休息放会广告,比赛结束就结束了……而最近甚至传出了央视打算停播意甲的消息,这怎能不让我们这些由意甲伴随着成长的年轻人心痛?
  
    暮然回首,今天的传媒业飞跃了,经济也全球化了,自己也长大了,而曾经令我们目不转睛的精彩足球,却已经在不经意间渐渐凋零了。稍感欣慰的是,至少我们在童年经历了世界足球尤其是意甲最辉煌最纯粹最跌宕起伏的几年,而比我们晚一些的那些球迷,更多的是从当今的报纸上读到关于小贝肥罗们的花边新闻,或者少数几家豪门寡头的高层震动……现在的足球已经不那么纯粹了……
  
  
  10、最后一批感受老生活用品、老口号、老观念,拥有纯真梦想的人
    还记得三转一响吗?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现在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余热,但这热量已经非当年生活三大件可比拟了,收音机也还有用——主要体现在英语4、6级考试,以及部分大学生收听万峰的伊甸园信箱节目。还记得五屉柜吗?我奶奶家还有一个,几十年了,还是那么经久耐用,非当今的组合家俱质量可比。
  
    还记得五讲四美三热爱吗?那时候天天背,压根都没想过自己背的东西到底是啥意思。还记得雏鹰行动吗?那时候好像声势挺浩大的,又是拍电视剧又是做专题宣传片的,我们还发个小册子,里面还分好多章,什么远足章(那时候我不知道远足是啥意思所以单单记得这一章)之类的,完成一件就贴一张不干胶,我很努力却仍然没全部完成,而有些干什么都没积极性的人却贴满了,看来做假账这东西也是有传承的。还记得四个现代化吗?科技、农业、国防、工业的现代化。按“计划”四化应该是在上个世纪末实现的,现在没人提了,也不知道四化到底算不算实现了。还记得“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吗?不知道这眼保健操跟革命能扯上啥关系,只知道我初三时,班里62个人有四五十人都戴眼镜,看来我们都是o(︶︿︶)o 唉了……还记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吗?那个时候每当我们想高呼一声宣泄一下心情的时候,无论是什么事,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句,就跟条件反射似的,过后买电器一样还挑三洋、东芝、索尼的。现在喊这口号的少了,但很多人都开始自觉拒绝日货了,当然也包括我……
  
    还记得我们“自愿”交钱参加补课吗?大家都“自愿”了,还有人不自愿的话老师脸色会难看,同学会鄙视,于是我们也“自愿”了,我甚至曾经“自愿”在高强度中连上六星期的课而没有半天的休息时间,当然也包括所有周六周日的早晨下午与晚上,上得脑髓都快抽筋了。还记得我们动不动因为一点小事就被勒令抄书多少遍吗?真奇怪那时候我怎么会对一些既变态又没有意义的处罚没有抵抗的意识。还记得我们那时候总以为,老师打学生甚至体罚学生都是天经地义的吗?我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曾经专门买过一把尺子,用来打我们的手掌心,尽管我们都哭得眼泪哗哗的,但却居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现在的老师打人的少了,强奸的报道倒是多了,如果是搁在那个时候,估计我们也会觉得是“天经地义”的……还记得我们狂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的情景吗?我初中班里的规矩是放学以后留下来挨个背书,不背完不许走。我记忆力非常之差,结果经常在放学后“把老师留到很晚”走不了,考试成绩自然也没高过。但似乎过去那些《思想品德》“考”得非常好的人(品德这东西居然是考出来的),现在却没几个像我一样从不闯红灯,从不乱扔垃圾的了。
  
    还记得英雄少年赖宁吗?那时候我总是把他喊成“列宁”,“列宁”可算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偶像,并且总是想找机会成为跟他一样见义勇为的少年英雄。在社会呼唤英雄,媒体塑造英雄的今天,真正的英雄却似乎越来越少了,人们在别人的危险面前开始集体变得冷漠了……还记得自己童年的梦想吗?医生、警察、教师、科学家、作家、歌星影星、导演、记者、教授、球星……多美好的梦想啊!可现如今呢?医患关系紧张到医生要戴头盔上岗了,警察立案立不过来了,教师走下神坛了,科学家开始学术造假了,作家集体用下半身写作了,歌星影星集体“潜规则”了,导演变成捣眼了,记者变成妓者了,教授变成叫兽了,球星嘛,就更别说了……社会风气变成这样,现在的新一代还能像我们80一代的童年一样,拥有一份纯真的梦想吗?
</FONT>
发表于 2007-3-28 23: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P>那个 去年还是前年</P><P>我为了买到麦乳精高兴了老半天...</P>
发表于 2007-3-29 00: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幽兰</I>在2007-3-28 23:54:14的o(︶︿︶)o 唉:</B>

<P>那个 去年还是前年</P>
<P>我为了买到麦乳精高兴了老半天...</P></DIV>

发表于 2007-3-29 02: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P>弹弓被没收,因为闯祸不少,过家家老演爸…………皮筋毽子不会,拍洋画一流,最大张的那种豪赌都赢了好多次</P><P>羽毛球大爱,每次都打那种不设网一股要把对方抽死了那劲直线来去的狠球,好在我妈单位会发文体用品,否则球的开销不小……</P>
发表于 2007-3-29 19: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P>小时候曾经跟男孩子一起玩攻山头,结果衣服被撕个口子,回家我老妈好一顿打...[em01]</P><P>我们的童年比现在的孩子丰富多了~~~</P>
发表于 2007-3-30 00: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丰富啊,不过当时我闹大了点,去玩有个伙伴从树上掉下来摔伤了腿,结果素偶把Y背下山的,让一起玩的所有人掏兜里零花钱,直接背去骨科检查~~后来那哥们一直对我有点小崇拜~~哦呵呵
发表于 2007-3-31 20: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P>作者是宜昌人么?我也是宜昌人~</P><P>我是90年代的,我感到比前人幸福多了</P><P>我2岁家里就有电脑了~上幼儿园时就在玩电脑了~</P>
发表于 2007-3-31 20: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了十年了,和我们不是一代人了…………
发表于 2007-3-31 20: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P>电脑啊~~~不是好东西...小女孩更要注意,长时间面对电脑副射,对皮肤不好!容易长色斑,起痘,影响视力..</P>
发表于 2007-3-31 21: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在我们小时候还没电脑,更多时间都在户外玩。
发表于 2007-4-3 22: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P>小时候不是用弹弓射到女同学的眼,就是用石头砸坏男同学的脑袋</P>
发表于 2007-4-4 20: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P>你这祸也闯太大了,我只有飞镖射到过人家的PP,并且第一时间逃遁</P>
<P>飞镖材料,橄榄核,鸡毛,打磨过的细铁钉………………</P>
<P>或者是扫把上的麦杆,大头针,鸡毛</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4 20:47:36编辑过]

发表于 2007-6-27 19: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看了小龙人的大结局  有意思哈
发表于 2007-6-28 10: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茶韵书香</I>在2007-3-31 20:28:40的o(︶︿︶)o 唉:</B>

<P>作者是宜昌人么?我也是宜昌人~</P>
<P>我是90年代的,我感到比前人幸福多了</P>
<P>我2岁家里就有电脑了~上幼儿园时就在玩电脑了~</P></DIV>
<P>居然和那个喜欢臭美一天云碎同城</P>
发表于 2007-6-28 22: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怀念那时的童年~~
发表于 2007-6-29 09: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P>貌似弹弓最普及啦</P><P>洒家还做过不少攻击性武器</P><P>好玩儿</P>
发表于 2007-6-30 01: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P>懷念。。</P><P>現在真得很想玩玩以前玩過的遊戲呢!</P>
发表于 2007-6-30 18: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错,都是咱儿时的玩意,哈哈!</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12:48 , Processed in 0.1701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