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18|回复: 3

清代衙门潜规则:上下交结,官官相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 17: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清代衙门潜规则:
<B>上下交结,官官相护 </B>
</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FONT color=#999999>------------------------------------------</FONT></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left height=251>  《清代衙门图说》(作者林乾中华书局出版)一书从细节入手,对清代衙门种种隐蔽的潜规则做了较为深刻的阐释,揭示出清代衙门风气日益卑劣化的制度性根源。摘录片断如下。
  衙门自有一套运行规则,但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关系链”。下属没有上司的保护不行,封疆大吏必须有更硬的o(︶︿︶)o 唉做后台才能坐得稳,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说白了就是做官必须有靠山,因此上下交结、官官相护成为衙门精神的要义。乾隆时最会“办供品”的两广总督李侍尧就对他的下属们公开讲,看我做总督风风光光,实际我也要送礼、要进贡,不然的话,台面倒了大家都不好办,因此,我也需要大家来帮衬。话说得再明白不过。

  <B>十分精神,七分用于交结</B>

  顺治时有一位给事中,叫任克溥,他谈到当时的官场风气是:官员十分精神,只有三分办政事,七分都用来奉迎上司。按说,送往迎来本来是小事情,但有的下级官员往往因为招待不周而受到上级的羞辱;o(︶︿︶)o 唉与地方官交结,拜谒纷纷,这本来是朝廷屡加禁止的,但有的官员因为疏远上司而被谴责;馈送礼物更在严禁之列,但上司往往以交往的疏密、送礼多少来定下官的优劣。官员精神有限,竭尽心思、奉侍上官还唯恐不周,哪有时间处理政务呢?顺治皇帝也承认,下级官员把所有精神都用到钻营结纳上,“大僚之好尚,惟有乎位高多金”。
  乾隆八年(1743年),陈宏谋任江西巡抚时,当时官场风气还不像后来那样卑下,但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也说:“官场陋习,上下衙门终日忙迫,究竟实在及民者甚少。下属只求上司刮目看顾,不问自己能否尽职,此官场人鬼关头。”“一遇民事,惟思迎合上司喜怒如何,至于小民利害,则前后更不暇计。”由于时代的不同,我们无法确切清楚陈宏谋所说的“鬼关头”是何意,大概是不可救药的意思吧。

  <B>不求有功,但求无过</B>

  清代防范官员的法律、条例越来越严密,为了少受处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就成了最普遍而又最无奈的官场风气了。
  冯桂芬在《校庐抗议·省则例议》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条例制定之初也是为了治天下。但后来订立的条文越来越细,有的与本意若声若合,后来简直风马牛不相及,与立法的宗旨大相背谬。说到底,这些多如牛毛的条例本来是防范官员欺饰,结果不但“导其欺,且以逼其欺”,对治天下有害无益。
  曾国藩也说嘉道以来,官场有四大通病:o(︶︿︶)o 唉的两大通病是退缩、琐碎。退缩就是互相推诿,不肯承担责任;琐碎就是不顾大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外官的两大通病是敷衍、颟顸。敷衍就是装头盖面,剜肉补疮,只顾眼前,不问明天;颟顸就是外面完全,心已溃烂,章奏粉饰,语无归宿。这四种病加在一起,成为一种风气,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他预见说,将来一有艰巨,国家肯定会有缺乏人才之患。

  <B>做官要会说“官话”</B>

  清代官场有“多磕头、少说话”的“宰相明训”。这对于已爬上高位的比较适合。而对于那些正在官场金字塔上艰难爬行的人,就不能少说话,而且必须嘴要甜,口齿要伶俐,要会说官话。
  勒保是嘉庆朝名臣。任四川总督时,有一次觐见,嘉庆帝与他拉起家常,问道:“你们做督抚的,僚属中间哪一等人最讨便宜?”勒保不假思索,回答得十分干脆:“能说话者最讨便宜。”嘉庆帝对勒保的回答深表赞成,说:“是啊。工于应对,有才能的人更能表现他的长处;即使没有才能的人,也因为口才好掩盖自己的短处而展示长处,虽然事后觉察,但当前已被他蒙混过去了。再者说来,政事不依赖上奏、汇报就不能畅达,有极好的事,往往会被不善词令的说坏。这就是圣人所以设有言语一科啊。我每当遇到那些朴实无华的官吏,一定让他们把话说完,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勒保回来后,还将嘉庆帝的这番话到处宣扬。
  会说话更多的时候意味着不能讲真话,要说假话,做官样文章。据《庸闲斋笔记》记载,同治六年(1867年),陈其元代理南汇县令时,先与道员商谈掩埋暴露各处尸骸的事。正在此时,巡抚、布政使司接连发文要陈其元办这件事。陈尽心尽力,亲自到南汇所属的城乡远近各处,直接经办。历时3个月,共埋葬4万多棺,但因故还有1万多具尸体没有掩埋。陈其元将实际情况向巡抚、藩司作了上报。同时另有一县,仅掩埋1700棺,上报时却说“境内悉数葬尽”。后来藩司下文,认为掩埋1700棺的县令o(︶︿︶)o 唉认真,为此记了大功;而南汇县因为还有1万余棺没有下葬,陈其元被申饬一番。当初,陈上报时幕友本来粉饰其词,以“掩埋净尽”作为初稿,陈却十分认真地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下一年就不能再办,这1万多尸柩最终将暴露在外。”经历这件事以后,陈其元终于相信“公事不可不作欺饰之语”。(沈寅标转摘自《中外书摘》第3期) </TD></TR></TABLE>
发表于 2007-4-2 19: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有哪朝哪代不如此呢?
发表于 2007-4-7 00: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轩辕箫歌</I>在2007-4-2 19:04:48的o(︶︿︶)o 唉:</B>
又有哪朝哪代不如此呢?</DIV>

包括现在。
发表于 2007-4-11 18: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P>是啊,所以权势人家从小的家教其实就是教育小孩,你要是想做大事,就要明白o(︶︿︶)o 唉的道理</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17:50 , Processed in 0.0630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