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94|回复: 2

古曲《梅花三弄》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8 21: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古曲《梅花三弄》赏析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山园小梅》  

诗中梅花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气质风韵,在古曲《梅花三弄》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梅花三弄》,琴曲。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相传《梅花三弄》原是笛曲,为东晋桓伊所作。桓伊,字叔夏,东晋后期名将。《晋书?桓宣传》记载:“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素不与徽之相识,伊于岸上过,船中客称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据说这次演奏的就是后来被移植为琴曲的《梅花三弄》。现在能见到这首乐曲最早的琴谱,载于明初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清代1820年刊行的《琴谱谐声》中,有此曲改编为琴箫合奏的曲谱。本文所选取的,即为琴箫合奏曲——《梅花三弄》。(选自《箫的世界——张维良独奏专辑》,中国唱片总公司,1997。演奏:箫/张维良,古琴/苗晓云。)  



从传统的审美心态上看,“乐”(Le)是衡量乐曲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它直接体现了人作为主体对音乐的感受。而审美的感受,又从文化上与物质带给人的感觉相联系,体现了人们对于主观感受的客观表达。春秋时期,五味、五声、五色同属审美对象,所谓“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表明美味、美色、美声在审美时是互通的。因此,聆听《梅花三弄》时,能感到冬日的严寒、看到雪中的红梅、闻到飘来的暗香,就不足为怪了。  

《神奇秘谱》中记载了乐曲的十个段落:  

一. 溪山夜月  
二. 一弄叫月,声入太霞  
三. 二弄穿云,声入云中  
四. 青鸟啼魂  
五. 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  
六. 玉箫声  
七. 凌云戛玉  
八. 铁笛声  
九. 风荡梅花  
十. 欲罢不能  

单从这十段的标题上,我们便可感受到乐曲那不凡的韵味。《梅花三弄》的第一部分包括前六段。主要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勾勒出梅花的静态形象。  

乐曲开始是一小段引子,箫在低音区奏出气氛肃穆深沉的曲调,宕开了一幅与其说是雪夜,倒不如说是霜晨的画卷。苍茫大地,万木凋零,唯有梅花铁骨铮铮、迎寒傲立。一股清新寒冷的,带着初升朝阳气息的山风,伴着轻盈虚飘的琴音,扑面而来。那清幽的琴音,将听者带入一个恬静、安详、远离凡尘的境界。箫在此以其深沉的穿透力,使乐曲犹如破空而来的天籁,直入人心。引子的音乐精炼的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征:优美而庄重。  

随后,清越的箫音与古琴的泛音一唱一和,生动的描绘了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形象。第二、四、六段是循环再现的第一主题。清亮的音色、轻巧的节奏、简洁的旋律,使乐曲柔中带刚,勾画出“风荡梅花,轻轻舞玉翻银”的景象。而在此重复出现三次的完整泛音,便是“三弄”。“弄”在我国古汉语中意为小曲。“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徽云尔。” “三弄”的曲调基本相同,但由于音区和演奏手法的变化,产生了类似古代歌曲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梅花的音乐形象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构成了该曲最为动人的韵律节奏。难怪《律话》有语云“故有处处三叠阳关,夜夜梅花三弄之诮”。  

从第七段开始,乐曲进入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中的“三弄”形成鲜明对比。旋律节奏急促刚健,整段乐曲十分不稳定,大起大落,跌宕多姿,勾画出梅花于风雪中昂首挺立,临风摇曳的动态。古琴散、泛、按三种音色不断变化,时而刚劲浑厚,时而圆润细腻,与箫的急徐清秀、悠长飘逸,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大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深邃意境。  


2 【琴曲赏析】《梅花三弄》  

第九小段音乐再现了这一主题,旋律移至低中音区,浑厚有力。梅花坚强高洁的性格再一次得到强调和深化。紧接着的第十段,速度减慢,旋律带有感叹的意味。尾声处箫弱奏的余音,袅袅不绝,轻盈舒缓地结束在宫音上,给人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感。一曲奏罢,回味无穷。  



如果说“乐”是古乐文化给予人审美情感最本质的感受,那么“和”则是古乐审美意识中最为人崇尚的理想境界。  

演奏《梅花三弄》所使用的箫和琴,体现的是音声之“和”。箫是中国古老的气鸣乐器,竹制单管直吹。发音清幽内含,音色圆润柔和。自古便有“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的美誉。箫亦被称为“书斋里的吟诵”,因此具有浓厚的书香气息。琴是最具古典风味和文人情调的一种弹拨乐器。“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 箫与琴的合奏,表达出的是一种深远的意境和淡雅古朴的韵味。清人袁枚曰:“箫来天霜,琴生海波”,说的就是箫、琴这两种乐器合奏时所传达的非凡意境和美感力度。如果说在乐曲中,箫代表了乾,那么琴就代表了坤。琴箫的合奏,体现的正是乾坤、阴阳、天地的交汇与融合,这也正好符合了乐曲所要表现的音声之“和”。  

另外,演奏者对乐曲的表现及听者对乐曲的理解,体现出乐与人“和”。演奏者将自己的感受通过乐曲诠释给听者,而听者又用个人对生活、对社会的态度来理解乐曲。二者通过音乐这一纽带,进行了心对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达到了心灵上的和谐,体现为人藉着音乐活动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谐和关系。  

当人在音乐审美的精神体验中上升到了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更高境界时,天人之“和”便成了感悟乐曲的一种最高美学境界。其乐其和,有情而不拘于情。超越了生命本体而达到无拘无碍、和乐自得的境界。  



用道家思想体会《梅花三弄》的内涵,有其独到之处。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给人的感觉是“道”恍惚而迷离无定,神秘而虚无飘渺。那到底如何把握“道”,进而理解乐曲呢?老子又云:“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就是说人在排除感性经验,依*内心修养,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后,便能于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把握住道。  

由此再看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老子的“大音希声”,我们便可略有所悟了。“大音”尽管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对象,但仍是可以由心灵给予把握和认识的。在聆听《梅花三弄》中,有时会进入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而沉醉于超乎音响之上的意境。不知是由乐引发了象,还是由物表现了乐。人在其中已不重要,虚无的与乐融为一体,进而化在乐所描绘的象中,忘“我”了。在中国古老的道家思想中,要达到“忘我”这一超凡脱俗的境界,是要通过个人不断的心性修炼来实现的。以乐教人,修身养性,音乐所起的道德教化作用,正是此曲与中国古代哲学融合的最好表现。  

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为人们所喜爱。作为中国古典器乐作品里的一株奇葩,必将弥久愈香,长开不败.



  
作者: 松弦青桐  

发表于 2007-5-1 11: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
发表于 2007-5-23 16: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03:56 , Processed in 0.06257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