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46|回复: 8

[國醫膳食之道] [转帖]中药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8 2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b>前言</b></P>
<P>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有了简单的医疗活动,人们在寻觅食物时,常常会误食一些东西而致病、或中毒。也有时会因偶然吃了一些东西,使原有某种病状减轻,甚至消除。于是,人们逐渐发现了药物。以后,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从偶然发现逐渐进入主动寻找药物。人们经过长期的积累丰富了药物知识。由于太古时期文学未兴,为了使巳知药物知识和治疗经验保存下来,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口耳相传,在师承口授中,前人为加深后人的印象,不仅单一传授药物性能,往往连同药物发现的过程和有关经历也一并讲述出来。甚至通过艺术想象和虚构,加入一些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的传说还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样长期流传和不断丰富的结果,形成了传说故事。<FONT color=#f3f6fa>)</FONT></P>
<P>从药物学的角度看,中药传说显然不能当作考究药物起源的依据,也不能当做实际应用的药典。因为它流传中不断经过艺术加工形成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传说故事在解释各种特定药物的药性及其如何被人们发现的过程时,往往是符合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药物的发现离不开生活实践,最先发现某种药物的必然是经常接触它的人。诚如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所说:“藕皮散血起自疱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P>
<P>自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FONT color=#f3f6fa>(</FONT></P>
<P>【中药传说】搜集了民间流传的有关中药知识的故事,并以趣味性,又有知识性地分类介绍了常用中药的功能、主治及配伍运用的常识,使读者通过有趣的传说,了解有关中药知识。</P>
 楼主| 发表于 2005-5-8 2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b>中药传说一 :藜芦</b></P><P>金元时期名医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记载有这样一故事,有一妇女自幼得了风痫病,并日渐加重。严重时每天要犯十几次。有一年遇上了荒年,只好到地里挖野草充饥。她在田野中见有一种好象大葱的草,就采回蒸熟饱吃了一顿。到后半夜忽然感觉腹中难受不安,吐出许多粘稠如胶样的痰涎,接连几天,吐出的东西大约有一二斗。同时浑身出汗如水洗,非常困倦,自认为难以活命了。谁知三天后,不仅身体渐觉轻健,多年所患之病也好了。她拿所吃的“葱”去问别人,别人告诉她说这叫“憨葱”,就是药书上的“藜芦”。</P><P>俗话说:“怪病多生于痰”。这则故事中的病历,虽属一次不自觉的偶然巧合,但从中可以看出中药藜芦对于治疗痰饮所致的怪病是有一定奇效的。</P><P>藜芦,为双子叶植物药百合科植物黑藜芦的根及根茎。 </P><P>【性味归经】:苦辛,寒,有毒。归肝、肺、胃经。</P><P>【功 效】:涌吐风痰、清热解毒、杀虫。</P><P>【应用】用于中风痰堕, 喉痹不通癫痫等症,油调外用治疥癣,秃疮。</P><P>【用法用量】0.3-0.9克;外用鲜根适量,捣烂或晒干研粉患</P><P>【注意】体虚气弱及孕妇忌服。</P>
 楼主| 发表于 2005-5-8 2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b>中药传说一 :藜芦</b></P><P>金元时期名医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记载有这样一故事,有一妇女自幼得了风痫病,并日渐加重。严重时每天要犯十几次。有一年遇上了荒年,只好到地里挖野草充饥。她在田野中见有一种好象大葱的草,就采回蒸熟饱吃了一顿。到后半夜忽然感觉腹中难受不安,吐出许多粘稠如胶样的痰涎,接连几天,吐出的东西大约有一二斗。同时浑身出汗如水洗,非常困倦,自认为难以活命了。谁知三天后,不仅身体渐觉轻健,多年所患之病也好了。她拿所吃的“葱”去问别人,别人告诉她说这叫“憨葱”,就是药书上的“藜芦”。</P><P>俗话说:“怪病多生于痰”。这则故事中的病历,虽属一次不自觉的偶然巧合,但从中可以看出中药藜芦对于治疗痰饮所致的怪病是有一定奇效的。</P><P>藜芦,为双子叶植物药百合科植物黑藜芦的根及根茎。 </P><P>【性味归经】:苦辛,寒,有毒。归肝、肺、胃经。</P><P>【功 效】:涌吐风痰、清热解毒、杀虫。</P><P>【应用】用于中风痰堕, 喉痹不通癫痫等症,油调外用治疥癣,秃疮。</P><P>【用法用量】0.3-0.9克;外用鲜根适量,捣烂或晒干研粉患</P><P>【注意】体虚气弱及孕妇忌服。</P>
 楼主| 发表于 2005-5-8 2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b>中药传说一 :藜芦</b></P><P>金元时期名医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记载有这样一故事,有一妇女自幼得了风痫病,并日渐加重。严重时每天要犯十几次。有一年遇上了荒年,只好到地里挖野草充饥。她在田野中见有一种好象大葱的草,就采回蒸熟饱吃了一顿。到后半夜忽然感觉腹中难受不安,吐出许多粘稠如胶样的痰涎,接连几天,吐出的东西大约有一二斗。同时浑身出汗如水洗,非常困倦,自认为难以活命了。谁知三天后,不仅身体渐觉轻健,多年所患之病也好了。她拿所吃的“葱”去问别人,别人告诉她说这叫“憨葱”,就是药书上的“藜芦”。</P><P>俗话说:“怪病多生于痰”。这则故事中的病历,虽属一次不自觉的偶然巧合,但从中可以看出中药藜芦对于治疗痰饮所致的怪病是有一定奇效的。</P><P>藜芦,为双子叶植物药百合科植物黑藜芦的根及根茎。 </P><P>【性味归经】:苦辛,寒,有毒。归肝、肺、胃经。</P><P>【功 效】:涌吐风痰、清热解毒、杀虫。</P><P>【应用】用于中风痰堕, 喉痹不通癫痫等症,油调外用治疥癣,秃疮。</P><P>【用法用量】0.3-0.9克;外用鲜根适量,捣烂或晒干研粉患</P><P>【注意】体虚气弱及孕妇忌服。</P>
 楼主| 发表于 2005-5-8 2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b>中药传说二:紫花地丁</b></P><P>从前,有两位花郎,常在一起沿村讨饭,日久天长,两个人感情渐渐深厚,即结拜为兄弟。他俩白日讨饭,夜间同宿于破古庙中。一天,弟弟手指突发疔疮,疼痛难忍,红肿发亮。哥哥焦急如焚,心想若不及时诊治,手指有烂掉危险。于是,他带其弟前去寻医。离此不远有座东阳镇,有一家“济生堂”药铺,既治病又卖药,有一种自制治疗疔疮外用药。老板见是花郎讨花,就以先拿五两银子再给药为借口,将两个花郎拒之门外。无奈俩弟兄离开东阳镇,来到一片山坡地,弟弟疼痛难忍。这时,太阳快落山了,满天霞光照在山坡上,有一种紫草花在眼前耀耀生辉,哥哥顺手掐了几朵放在嘴里嚼嚼,觉得苦丝丝的,便又吐在手心里。此时弟弟的手指头火烧火燎心难受,哥哥顺手将刚刚吐出来的花瓣按在弟弟的手指头上。过了一会儿,弟弟感到手指头凉荫荫的,比刚才舒坦些了,又过了一个时辰,弟弟的手指头竟不痛了。他们又采一些带回庙中捣烂糊在手指头上,并用紫花草熬水喝了下去,安安静静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肿痛果然消了。过了二天后,疔疮竟奇迹的全部好了。</P><P>后来花郎就根据这种草秸梗笔直,象一根铁钉,顶头开几朵紫花的形象取了“紫花地丁”的名子。</P><P>紫花地丁,堇菜科植物光瓣堇菜的干燥全草。</P><P>【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心、肝经。<FONT color=#f3f6fa></FONT></P><P>【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痈。</P><P>【应用】<FONT color=#f3f6fa></FONT></P><P>1、治疗外感热病:以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双花各15g,天葵子6g,随证加味,水煎服,每日1剂。<FONT color=#f3f6fa></FONT></P><P>2、本品辛散苦泄,性寒清解,为解毒消痈要药,对疔毒肿痛功效尤良,内服外用均可。用于痈肿疗疮,乳痈肠痈,丹毒肿痛。本品苦泄辛散,寒能清热,入心肝经血分,故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为治热血雍滞,红肿热痛,痈肿疮毒的常用药物,尤以治疗毒为其特长。用治痈肿、疗疮、丹毒等,可单用鲜品捣汁内服,以渣外敷。也可配合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之品,如五味消毒饮;用治乳痈,常与蒲公英同用,煎汤内服,或以渣外敷,均有良效;用治肠痈,常与大黄、红藤、白花蛇舌草等同用。</P><P>3、用于蛇毒咬伤。本品兼可解蛇毒,用治毒蛇咬伤,可用鲜品捣汁内服,亦可配雄黄少许,捣烂外敷。<FONT color=#f3f6fa></FONT></P><P>此外,还可用于肝热目赤肿瘤,常与菊花、蝉蜕等药用。<FONT color=#f3f6fa></FONT></P><P>【用量用法】 煎服,15~30g。外用适量。<FONT color=#f3f6fa></FONT></P><P>【注意】 体质虚寒者忌服。</P>
 楼主| 发表于 2005-5-8 2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药传说三:马齿苋</P><P>马齿苋,老百姓叫“马齿菜”,原来只作为野菜食用,后来才逐渐成为中药的。</P><P>据说古时豫西地区有个郎中,因医术精湛、“刮富济贫”而闻名乡里。邻居有一位小伙子,很想向郎中学一手,可无从开口,因此经常于深夜在郎中窗外偷听。有天夜里,听见断断续续的声音:“马齿菜治痢多了,要多收些钱......”,“马齿菜还能治痢疾!”他终于学得了一个妙方。</P><P>其实,老郎中讲的这话是教儿子行医作人的道理。村里有个名叫刘寨的财主,横行乡里,乡亲们恨之入骨。因其一脸麻子,所以外号“麻子寨”。这天,老郎中对儿子说的话是:“麻子寨吃利多啦,看病要多收些钱......”。邻居的那位小伙子因一门心思想“药方”、“治病”,便听走了调,也无意中发现了一种经济、实用、有效的治痢良药。</P><P>本品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切碎用)。 </P><P>【性味与归经】酸,寒。归心、大肠经。</P><P>【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治痢。</P><P>【应用】</P><P>1.用于湿热或热毒引起的痢疾。马齿苋为治痢疾要药,可单用本品煎服,也可配合辣蓼等药同用。</P><P>2. 用于热毒疮疡。 本品功能清热解毒而消痈肿,可用于热毒疮痈,单味煎汤内服,同时 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P><P>【用法用量】煎服,3~5钱(鲜者2~4两);或捣汁饮。外用:捣敷、烧灰研末调敷或煎水洗。</P><P>【注意】《本草经疏》:“凡脾胃虚寒,肠滑作泄者勿用;煎饵方中不得与 鳖甲同入。”</P><P>【按语】马齿苋为治菌痢的要药,以用新鲜者效果较佳。本品在近年来应用范围有所发展,如用治百日咳、肺结核及化脓性疾患等。</P><P>  由于本品原可做蔬菜食用,即使大量应用也很安全,故是一味值得重视的药品。</P>
 楼主| 发表于 2005-5-8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药传说四:地龙</P><P>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不久,因劳累过度,饮食起居缺乏节制,竟患了“缠腰蛇丹”,其宿疾哮喘一并发作。医官们绞尽脑汁,但无回春之术。有人荐举河南商丘一位民间医生张清理为其医治,太祖下诏请张入朝。</P><P>张清理察看太祖的患处,见环腰布满大豆状的水泡,累累如患珠,认为有把握治愈。他打开所带药罐,从里面取出几条活生生的蚯蚓放入盘中,撒上蜂糖,使其立时溶成水液,然后用棉花蘸些水液涂在太祖患处,太祖自觉有一股清凉之感泌入心脾。接着,他又捧上另一盘蚯蚓的液汁,请太祖服下。太祖惊问:“此是何物?外用复能内服!”张清理恐太祖见疑反不肯服,就随机应变道:“陛下是神龙下凡,民间俗药岂能奏效?此药唤作‘地龙’,取以龙补龙之意。”说得太祖无比兴奋,仰首把蚯蚓液饮了下去。7日之后,太祖疮疹落,哮喘止。</P><P>从此“地龙”的名声大震,用地龙疗疾也逐渐传开了。</P><P>本品为次常用中药,原名"白颈蚯蚓","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地龙之名始见于"图经本草"。市售品分广地龙及土地龙两种。广地龙的原动物为参环毛蚓,一般认为品质较好;土地龙品种很多,各地不一,但以缟蚯蚓为最多见。</P><P>【别名】蚯蚓。</P><P>【性味归经】 咸,寒。归肝、脾、膀胱经。</P><P>【功效】清热,镇痉:通络,平喘:</P><P>【应用】</P><P>1.清热止痉 本品能清肝热,定惊止痉,可治疗高热、抽搐、惊风。</P><P>2.祛风活络 治疗痹证肢体屈伸不利,中风半身不遂。</P><P>3.解痉祛谈 治疗支气管哮喘、痰多。</P><P>外用涂丹毒、漆疮等症。</P><P>【用法用量】煎服, 3~9克。</P><P>【注意】  非实热不宜。</P><P>[说明] 本品咸寒清热,质滑通利,其性走窜,既清肺、肝之热而平喘、息风,又能利膀胱、通经络,为肺热、肝风、淋痛、痹证所常用。</P>
 楼主| 发表于 2005-5-8 2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药传说

<P><b>五:苍术</b></P><P>许学士,是人们对宋代医道高明的大医学家许叔微的尊称。相传青年时代的叔微异常勤奋,每天攻读至深夜才上床入睡。许学士有一个睡前饮酒的习惯,大概是取民谚“睡前一口酒,能活九十九”以用酒养生之意吧!几年后,他时时感到胃中漉漉作响,胁下疼痛,饮食减少,每过十天半月还会呕吐出一些又苦又酸的胃液来。每到夏天,他的左半身不会出汗,只有右半身出汗。这到底是种什么怪病?许叔微陷入深思并四处求治。谁知遍求名医却总不见效,他心中十分苦恼。于是,许学士摒弃了“医不自治”的信条,开始自已解救自己。他对自己的病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自己的病主要是由“湿阻胃”引起的。于是,他按照自己“用药在精”的一贯学术思想,选用苍术一味为主药,用苍术粉1斤,大枣15枚,生麻油半两调合制成小丸,坚持每天服用50粒。以后又逐渐增加剂量,每日服用100-200粒。服药数月后,他的怪病逐渐减轻,直至获得痊愈。</P><P>为什么一味苍术有如此效力,对于许叔微的怪病有这样奇特的治疗效果呢?原来,许叔微素嗜饮酒,伤及了脾胃,脾虚不运则水湿不化,脾与胃互为表里而致“湿阻胃”,从而出现了胃中漉漉有声和夏天左半边身躯无汗而右半边有汗及呕吐胃液等内湿症状。脾属土,土爱暖而喜芳香。苍术气味芳香,性辛、温而味苦,归脾胃二经。药证相合,气味相投。苍术为芳香之品,善能醒脾化湿,湿邪属阴之气,得温则化。许叔微辨证准确,选药精当,一味药而收神功。还要认识的是,许氏坚持长期用药,且不断加大用药剂量的方法也是有良苦用心的。他深知湿邪性粘腻而滞,不易速去。只有坚持长期服药并逐渐加大剂量,才能增加药力在体内的积蓄,最终攻克湿邪。</P><P>苍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根茎。前者主产于江苏、河南等地,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好,故名芭苍术。后者主产于内蒙古、山西、辽宁等地。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残茎,晒干。水或米泔水润透切片,炒微黄用。</P><P>【别名】茅术、南苍术、穹窿术、芭苍术。</P><P>【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经。</P><P>【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P><P>【应用】
   1.用于湿滞中焦证。本品善燥脾湿,对湿胜中焦,脾失健运而致脘腹胀闷,呕恶食少,吐泻乏力,舌苔白腻等症,最为适宜。常与厚朴、陈皮等配伍,如平胃散;若湿热、湿温证,则配清热药同用,以化湿清热;若痰饮或湿溢水肿等证,亦可用之。</P><P>2.用于风湿痹症。因其辛散基燥,长于祛湿,痹证湿胜者尤宜,常配独活、秦艽等同用;若湿热痹痛,配石膏、知母等,如白虎加苍术汤,亦常与黄柏合用,即二妙散,更可用于湿热痿臂,下部湿浊带下、湿疮、湿疹等。</P><P>3.用于外感风寒挟湿之表证。或风寒湿邪袭表,而致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等,本品能发汗解表、胜湿,多与白芷、细辛等同用,如《局方》神术散。</P><P>此外,本品尚能明目,用于夜盲症及眼目昏涩。可单用,或与羊肝、猪肝蒸煮同食。</P><P>【用法用量】煎服,5~10g。</P>
发表于 2006-2-5 00: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多谢楼主,收藏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23:23 , Processed in 0.0743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