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4-29 17: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9〕“……人类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遇上太平盛世:或者是那些正确而真诚地奉行哲学的人获得政治权力,或者是那些握有政治控制权的人在某种上天所作安排的引导下成为真正的哲学家。”Thirteen Epistles of PlatIntroduction,Translation and Notes,ed.by L.A.Post,Oxford,1925,the Seventh Epistle,325d~326b.
〔11〕元代李世弼语,见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民国考选委员会1936年版,第384页。
〔12〕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5页。
〔13〕《资治通鉴》语。
〔14〕(宋)章如愚:《山堂考索·别集》卷十九《士门·科举》。
〔15〕《论学堂》,《申报》光绪廿九年正月十九日。
〔16〕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页。
〔17〕严复:《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东方杂志》1916年2月。
〔18〕鲁迅:《鲁迅全集》(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5页。
〔19〕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一册,辽沈书社1993年版,第80页。
〔20〕见《死》,《且介亭杂文末篇》,《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1〕[美]林乐知:《中国教育之前途》,《万国公报》第三十九册,总24014页,华文书局影印本。
〔22〕《高考状元碑背后的科举幽魂》,《南方都市报》2004年9月15日。
〔23〕中国科举制对西方产生影响可追溯到十六世纪。1569年,葡萄牙传教士克路士的《中国志》率先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以后的三个世纪间,西方文献大量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并进行实地考察,直到十九世纪,英美率先效仿中国科举制建立独立于政党政治之外的政府官员的“考选制”。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的科举制。曾任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的艾伦·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时曾说:“当我接收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24〕见网上多处刊载的署名文王的文章《重建科举制度的重大意义》。文中认为,走西方的道路,搞多党政治,搞投票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需要从实际出发,探索一条自己的路。科举政治是取代投票政治的方案之一。重建科举制度对今天中国有重大意义:一、可以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化道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二、修正中国的指导思想,引导民族魂回归,为中华民族顶天立地做准备;三、克服难以克服的全局o(︶︿︶)o 唉和官僚o(︶︿︶)o 唉。<a href="http://jqrh.top263.net/topics/1-4.htmhttp://www.dcqf.com/zhawen/html/ns000210.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261cdc>http://jqrh.top263.net/topics/1-4.htmhttp://www.dcqf.com/zhawen/html/ns000210.htm</FONT></A>。
〔25〕萧功秦文《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见人民书城网学术理论版,<a href="http://www.wsjk.com.cn/gb/paper18/6/class001800003/hwz44130.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261cdc>http://www.wsjk.com.cn/gb/paper18/6/class001800003/hwz44130.htm.</FONT></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