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60|回复: 24

[转帖]道教信仰与汉民族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5 19: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class=PageTitle>一、「道教」怎样成了宗教名称</DIV>
<DIV class=PageTitle></DIV>
<DIV class=Content>
<P>「道教」这个词,在中国东汉以前诸子百家都用,诸子百家无不将其思想理论称之为「道」。以其「道」教人,称之谓「道教」,如儒家宣扬孔子「以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教天下」。西汉初崇尚黄老清静无为之道,形成大倡「黄老道」思想。到了东汉,由于人们对黄帝,老子的崇拜、神化,「黄老道」己逐渐向神秘的宗教化转化。东汉顺帝时(125-144)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必习经典。张鲁撰成的《老子想尔注》中说「真道藏,邪文出,世间常伪使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汉灵帝时(168-188)张角以《太平经》为主经创立「太平道」,宣扬「以善道教化天下」。此亦是以其思想理论之「道」「教」人,并没有把他们的信仰群众和宗教化了的教团名称称为道教,「五斗米道」的信仰者,只是称作「道民」罢了。到了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明本》中才说:「惟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才把信仰以「太上老君」为核心的「五斗米道」教团,贯上了道教专称。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自称太上老君授给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和天师之位,并说太上老君要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P>
<P>因老子是道家思想集大成者,是道家学派思想的创始者,加之东汉对老子的神化、五斗米道对《老子五千文》的宗教思想解释,定为教民必修经典,遂以尊崇老子之道、信奉老子之道的五斗米道即天师道,称为道教。自信仰老子之道的教团组织称为道教以后,历史上诸子百家也不再见用「道教」这一词了。</P>
<P>信仰道教的宗教徒称曰「道士」。道士这一称谓,古时是有道之士的简称,《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有「古之道士」,《老子指归》(亦称《道德真经指归》严君平著)有「道士之与赤子同功」,但皆不是指道教徒。然而道教的信仰是神仙信仰,神仙信仰来自方仙道,信仰和宣传方仙道者称为「方士」,方士于两汉之交时亦称道士,方士西门君惠,就称为道士,《汉书·王莽传》「先是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后汉书·第五伦传》有「所过辄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此皆是把方士称作道士。道教徒除全盘接过道家哲学思想为教理教义外,也全部接受了方仙道的神仙信仰。这样,就把信仰这些体系的组织教团,正式正名为道教,道教出而道家、方仙隐,原因就在于道家思想和方仙道的神仙方术皆为道教所继承了。我们说道教精神涵盖中华民族古文化,也就不难理解了。
</P></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5 23:22:4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9: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TR>
<TD class=Heading colSpan=2></TD></TR>
<TR>
<TD class=Details></TD></TR>
<TR>
<TD>
<DIV class=HorizontalRule> </DIV></TD></TR>
<TR>
<TD colSpan=2>
<DIV class=PageTitle>二、对老子的「神化」</DIV>
<DIV class=PageTitle></DIV>
<DIV class=Content>
<P>对老子的神化,不在道教创立之后,而是在道教创立之前;不是「五斗米道」神化老子为教祖,而是神化了的老子给「五斗米道」送来了教祖。此说可据一些史传资料证明之。</P>
<P>老子是道家思想集大成者,《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总结,属道家哲学思想着述,本非宗教神学著作,所以汉初老子只是黄老道家学术治世之道。由于汉武帝时董仲舒宣扬儒家的「天人合一」说倡兴和谶纬学的兴起,以及阴阳五行学的衍化,汉初用作「南面术」治世的黄老道,到了东汉逐渐演变成了宗教化的「黄老道」。汉初神化的黄帝和老子都是人,到了东汉都成了神。推尊老子神化为神的最早文献,是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作过重泉令和元和年间(84-86)作过益州太守的王阜所作的《老子圣母碑》,碑文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太初」、「太素」之名见《列子·天瑞篇》:「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王阜说老子就是道,那未,道,是什么呢?我们看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中「黄帝四经」的《道原》是怎样说的:《道原》说「恒先之初,迥同大(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古(故)未有以,万物莫以。…………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刑(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唐代吴筠在《玄纲论》中说:「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这和《原道》之意是一致的。</P>
<P>称老子为「老君」,见于《后汉书·孔融传》:(孔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老君」是对老子神化后的尊称。</P>
<P>东汉末出现的《老子想尔注》中说:「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P>
<P>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楚王英的诏书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后汉书·楚王英传》也说「英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后汉书·桓帝纪》和《后汉书·祭祀志》都记有桓帝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165)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P>
<P>《隶释》卷三,记有桓帝(147-167年)时历任显官,后又「入拜尚书令」的边韶所作《老子铭》,《铭》文说:「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口,降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榘三光,四灵在傍,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度世,自羲皇以来,世为圣者作师。」</P>
<P>我们知道,张道陵在东汉顺帝时(125-144)在四川鹤鸣山修道,永和六年(141)作道书二十四篇创「五斗米道」;张鲁于初平二年(191)才取得汉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地区性政权,近三十年。根据上引资料和年代考证,人们对老子的神化或在「五斗米道」出现之前,或在同时而稍早一些。这就说明,道教把老子奉为教祖,奉为「道」的化身,信仰老子之「道」,不是道教徒为「抬高」自己拉来的,而是顺从人们对老子的崇拜、由人心所向而来的。</P>
<P>有学者说:道教的形成是受佛教的影响,是学习佛教。这种说法,只能是对道教没有研究,对民族文化心理也没有研究的一己臆断和对后世道教中出现的一些与中国化了的佛教形似的现象的偏见。道教在东汉形成,自有他的历史原因,也有他的社会原因。道教一开始就是以华夏民族的风俗礼仪和西南少数民族的习俗演成自己的宗教仪范,坛,靖之设,是道教徒进行宗教活场所,坛、靖中只设木主或悬挂神像。在教义上也没有地狱、轮回之说,而是认为人死后「气化清风肉化泥」,魂升天界,魄入黄泉,即上游碧落下入黄泉。至于「因果报应」,也只讲「承负」关系,不讲「报应」。唐以后道教才普遍讲地狱轮回、报应等说,这是吸收佛教学说的宗教导人向善的「外为中用」。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是依附道教的,「菩提」汉译为「道」,佛教徒也不称「和尚」,而是称作「道人」。道教精神始终维护著华夏民族文化的尊严,宣扬民族文化高于任何外来文化,但是道教并不闭关自大,而是以其博大的容纳性和溶化性吸收外来文化为己所用。</P></DIV></TD></TR></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5 19:06:5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9: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PageTitle>三、道教的宗教哲理是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DIV><DIV class=PageTitle></DIV><DIV class=Content><P>先秦道家学派思想集中表现在黄、老、庄等著作中。黄帝留下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有《黄帝四经》。《黄帝四经》早己失传。解放后从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四篇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的佚书,有些学者认为就是已失传的《黄帝四经》。我们姑不论它是不是《黄帝四经》,只就其内容看,是道家学派著作,当是没问题的。尤其第四篇《道原》与《老子》相较,精神完全一致。如果这四篇佚书真的是《黄帝四经》,那就对汉初「黄老道家之学」这一提法是不可置疑的。</P><P>关于黄帝的事迹,从《史记》和一些古籍记载,黄帝是个超凡人物,做出过很多神异事情,他一方面到处访仙求道,一方面治理国家,最后「骑龙升天」成了神仙。老子是个「西渡流沙莫知所终」的存疑人物,所著的《五千言道德经》又被认为「辞称微妙难识」,很多词旨可为修仙炼养者藉作理论依据。《庄子》这部书是老学的继承和发微著述,书中有很多故事,如:黄帝去崆峒向广成子问道,藐姑射之山的仙人,壶子几次变易面容戏弄郑巫季咸,「缘督以为经」的长生炼养法,列御寇的「御风而行」等等,都可成为通过自身炼养能够达到长生久视,易形成仙的神仙信仰佐证。齐国邹衍,人称「谈天衍」,他把《洪范》五行,推演成「五德终始之运」,创立阴阳五行学派。邹衍的学说,为燕、齐方士(方仙道)们找到了修仙的理论依据。方仙信仰除北方外,南方的楚国也有著众多的神仙说,认为人通过一定的方术修炼可以长生、成仙。如楚人先祖陆终所生六子中的第三子彭祖,至殷末已活到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他的《楚辞》中除列举众多的神仙之外,还在《远游篇》详述了修仙途径,阐发修仙法则。无怪有学者说:「屈原著作的精神说,也可说是为道教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料」。并说「黄老之学,到了汉末,终于成了道教」。</P><P>出土的《行气玉佩铭》、《却谷食气篇》、《导引图》等是在道教立教之前,道家修炼长生的「丹」法。《太平青领书》即《太平经》,出现在「五斗米道」之前,这部经列为道教早期经典,据《后汉书·襄楷传》云:「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注云:老子西入夷狄,始为浮屠之化)……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从整个《太平经》的精神来看,是上承老子的遗教,经中所尊崇的「后圣李君」应是老子的化身。</P><P>再从《汉书·艺文志》所著经籍来看,汉初有道家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大旨都在于「去健羡,处冲虚」。另有神仙十家二百五卷,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西汉时道家、神仙家有所区分,到了东汉就逐渐溶汇到了一起,以次包括于道教之中了。</P><P>道教是由黄老道家衍绎而来的黄老道、太平道、天师道,及两晋南北朝出现的北天师道、上清道、灵宝道、帛家道、楼观道等道派发展整合统一起来的,各道派创造出的道经、道典,奠定了隋、唐以后道教的宗教理论基础和斋醮科仪。这些著述涉及面很广,几乎函盖了诸子百家及各方面传统文化,但总的精神和中心思想由一总线贯穿著,这条总线即道家思想和神仙信仰。道教神仙信仰所进行的「外丹」烧炼,「内丹」炼养,医药研究,为我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人民作出了光辉的贡献,火药的发现就是其中之一,健康长寿的方术,亦为世界人们所公认。</P><P>由于道教文化是上承黄老下纳百家,所以有著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主要表现在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气节方面。热爱中华祖国和维护民族利益,是道教的优良传统。道教是「黄老遗风」、「老庄家风」,这话一点也不牵强,更不附会。如果我们翻一下国家正史中的《艺文志》和《经籍志》及其它有关志乘与历代《道藏》,就会明显地看出道教与道家的血缘关系了。金、元时代出现的道教全真派思想,就更能说明以上问题了。</P><P>鲁迅先生说得好:「中国根抵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鲁迅是伟大的爱国者,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文化的心理特征。鲁迅的治学精神是严肃的,他从不随便作出肯定和否定。胡适这个人也说过一句比较有见地的话,如他在1937年2月20日的日记中就写道:「全真道教的兴起,含有保存人民文化的意义,元好问、姚遂诸人都能明了此意义。故金、元道教史应作为金、元史的一个大题目」。</P><P>这里附带谈一下历史上的「佛道斗争」,历史上的几次佛道斗争都是在少数民族统治时期道教失败了。这种无谓的宗教斗争,不在佛道教宗教关系,而其根在于民族矛盾下的抑制民族意识的斗争,正像日本统治台湾时期在台湾施行的「送道教神上天」那样,是为漠灭台湾炎黄子孙的民族意识服务的。</P><P>追根溯源,道教是道家的继承,是对道家的宗教化。
</P></DIV>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9: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PageTitle>四、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DIV><DIV class=PageTitle></DIV><DIV class=Content><P>前边已说过道教的哲学思想和神仙信仰的修持理论,起源于黄帝集成于老聃。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等真人,是老子思想的阐微者。道教形成正式宗教是从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开始的,在此之前的各种道派,只能说是道教形成前的「教前派」,这些道派都于道教形成正式宗教有著直接的思想、信仰关系。实事求是的说,道教的形成是很早的,就以《太平经》的出现划线,在西汉已有了雏形。「五斗米道」经张鲁的建设,把《老子》定本为五千字(实际字数是四千九百九十九字,其中「三十辐共一毂」是三十作「卅」)为教民必读之经。《老子想尔注》是以宗教观点作注的,在此之前的《老子河上公注》是我们所能见到注《老子》的最早本,河上公本是以「长生炼养」观点作注的。所以道教兴起之后「黄老之道」的哲学精神便在道教中绵绵相传下来。以至在社会上凡致力治国修身之道者,无不崇拜老子;探求隐逸全真之道者,无不效法庄子;追索神仙变化者,无不根据《列子》,道教之所以能屹立于社会近二千年,根源就在于它丰富而精深的教理、教义之深入人心,遍及社会各阶层,适合人民群众的需要。</P><P>道教的根本教理及根本信仰,即宗教化了的老子说讲之道,就是太上老君所降授的「道」和「德」。道教认为,老子之道,博大宏深,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以「无为」之治治国,则国泰民安;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则修身;以「致虚极,守静笃」则「深根固蒂」,「谷神不死」可以长生久视。故此,道教深信人通过一定的方术修炼,是能够返本还原与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而处于永恒存在。故道教徒深信「道」通过自己的努力是能够得到的。虽然信仰道教之士多如牛毛,得道成道者少如麟角,但历朝历代总有有「特异功能」的修道者出现,所以道教对修道的信仰从来不有怀疑。</P><P>道教对老子阐发之「道」,在早期道教经书《太平经》中就已贯穿于经义之中,「太」、「一」、「元气」等名,皆指「道」而言。如《太平经》说:「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这里是把《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作了阐发。《老子想尔注》说:「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入在天地间,而且往来人身中。又说这个「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认为老君就是「道」的最高存在和体现,「道」是宇宙的本源。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但谛念老君真形,老君真形现,则起再拜也。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魏书·释老志·寇谦之传》说他曾见「太上老君下降,赐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金·泰和三年上命王玉阳于「亳州太清宫两主普天醮事,度民为道士者千余人。万鹤翱翔于醮坛,太上现于云中,面赭于日」。王玉阳曾作诗云:「圣感传宣出洞天,金门演教庆无边,东方云海玉阳子,特受皇恩第四宣」。</P><P>从道教养生理论方面,也可看出,道教的养生哲理和方法是从《老子》一书中发挥出来作为根据的。如号称「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东汉末魏伯阳所著),书中的「引内养性,黄老自然;无平不陂,道之自然;施化之道,天地自然;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就是从《老子》「道法自然」这一最高教义而来。书中的「以无制有,器用者空」,是从《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而来。书中还有「反者道之验,弱者道之柄。含德之厚,归根返元,抱一毋舍,可以常存。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知白守黑,神明自来,先天地生,巍巍高尊」等等,这些句子无不都是从《老子》中来。宋代张紫阳的《悟真篇》同是道教的一部最有影响的「丹经」,其精义也是由《老子》中来,如书中七言绝句第十首云:「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守取满堂金」。就是来自《老子》「虚其心,实其腹」和「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其绝句第十二首:「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即来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绝句第三十七首,「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是来自《老子》「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从上引文得证,道教「金丹道」功法原理是从《老子》中来,是以《老子》之「道」为旨圭。这也就进一步说明,道教所谓的「修道」,就是修的老子之「道」,所根本信仰的道,也是老子之「道」。</P><P>道教不单信仰老子之道,同时还重修老子所讲的「德」,故「道」「德」并称,尊道而贵德。「德」之义又是什么呢?《道教义枢·道德义》说:「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老子》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一为」,「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道生之,德畜之」,都讲的是道德一体而二义。那么「德」在修道中究竟怎样与「道」是一而不二呢?《自然经》作了说明,《自然经》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序文说得更清楚,他说:「道之在我就是德」。道和德的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社会人际关系中也常常碰到,如人们把有德行的人称之谓有道之士等。道教人士常说:「德为道之基」,就是说:要想得道,必须积德。所以「道」和」「德」同为道教的教理教义原则,是信仰和行动的总准则。道教教义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清静」、「自然」、「寡欲」、「柔弱」、「慈、俭、让」、「抱一」等等,无一不是从「道」「德」中引申而来。</P><P>总之,道教的根本教理和信仰是老子之道。道教把《老子》哲学理论从整体宇宙观出发,然后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修身之道,三者归纳于一个共同的自然规律中。所以道教在处世中,既不同于儒家的全讲「入世」法,也不同于佛教的全讲「出世」法,而是「出世」、「入世」兼用,这种出、入世兼用法,也是直接上承老子思想而来,《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老子对孔子说:「君子得时则驾,不得时则蓬累而行」。就是道教出世、入世兼行的思想根源。道教讲「守雌」、「不争」,有人批评说是道教的消极堕性,这是根本不懂道教精神的文字表面浅识。道教讲「无为」,讲「自然」,不是消极的无所是事,而是要人「为,无为」而后达到「无不为」,是要人顺应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因势利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应。水,我们知道性质最「弱」,装在方器中方,装在圆器中圆,和污秽混合在一块,它自己去慢慢澄清,可以说是「不争」,至「柔」至「弱」了,然而这种性格却是「上善」的,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但是,水又是「至坚」的,所以又说「天下之至柔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得出「柔胜刚,弱胜强」的辩证总结。道教正是运用这种精神,处逆境而不馁,处顺境而不骄。道教创造出的《太极图》就是以图式来表现这一哲理的。《太极图》中的黑白鱼,就是表现的「物极必返」的道理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亦即「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由此引申出的道教宗教道德和为修这些道德而范围身心的清规戒律,都可以从道家思想和民族传统道德中找到依据。故此,我们说,弘物道教文化也就是从不同角度弘扬民族文化。
</P>
</DIV>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9: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PageTitle>五、道教信仰特点</DIV><DIV class=PageTitle></DIV><DIV class=Content><P inter-ideograph; 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justify; mso-pagination: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tab-stops: 18.0pt">从服饰上看。道教徒满发大领衣、高筒白布袜,宛若古典剧装。其实,这就是道教徒的素行装束,这种装束是华夏民族固有装束,是民族服饰。这种服饰是从唐代一直流传下来的。元代统治时期,多著「胡服」,明代统一后,朱元璋下令恢复唐制服装。清代统治时期下薙发令,让全国百姓剃发留辫子著满服,道教徒没有改变,故此在太平天国时把一些道士误认作「长毛」被杀害。民国以来,道教徒依然保留著清代以前的民族服饰,这是对民族传统服饰的保留。


</P><P inter-ideograph; 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justify; mso-pagination: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tab-stops: 18.0pt">道教徒服色尚青蓝色。这是沿袭传统文化五行、五方、五色说和道教「贵生」思想演化形成的。在五方五色五气中,东方属青色,为青阳之气,东方主生,在四季中主春,春天万物发生。东方也是道教信仰中的「十洲三岛」所在方,是道教向往的归宿之所,故此,道教服色尚青。蓝是海水和天空的自然色,《庄子》说「天之苍苍其正色也」。道教最重的大礼服尚紫色,这是以「紫气东来」衍出的紫为祥瑞征兆之色,历代封建帝王赐道士真人服多用紫色,故称「赐紫道士xxx真人」。
</P><P inter-ideograph; 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justify; mso-pagination: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tab-stops: 18.0pt">
神仙信仰与方术是道教炼丹术和医药学的直接来源,长生成仙是道教的核心信仰。道教认为人只要专心致志,通过一定的修炼方法能够化形成仙脱壳飞升。故认为人身难得,今既得人身,就是有很好的「根基」,今生一定不能错过,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来生或死后升入西方「极乐世界」或死后灵魂升天,必须在今生就要修炼成仙。修仙的方法是修性和修命,修性是修炼心性,使性与「道」合;修命是以生命物质作为「丹药」进行「锻炼」,这个丹药,道教称为「大药」或「上药」,即人赖以生存的精、气,神。修仙首先须要精力充沛、神气旺盛,就能使身体健康,延长寿命,所以道教「贵生」、「重生」。修仙须得自己去做,不是借外力能得来的,也不是凭幻想能达到的。所以道教说「仙道贵实」。道教正是由神仙信仰去进行人体功能的科学实验,由对人体功能的科学实验达到成仙的结果。这种「贵实」思想,与世界任何一种宗教都不一样,道教不但不反对科学,而且对人身健康、长寿、乃至肉体飞升,一直在做着科学实验和因人而异的探讨工作,对这方面的工作,历代道士写出了不少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书,道教称之谓「丹经」。道教的神仙信仰可谓是「重科学的神秘宗教」信仰,这是道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一个突出特点。实际上对人体功能的探索,现代医学科学也在进行著。</P><P inter-ideograph; 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justify; mso-pagination: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tab-stops: 18.0pt">
儒家经学在汉代出现了神学经学,道家经学被道教演绎成道教宗教哲学和神仙经学,从而继承了道家思想。道教把道家思想分为「出世法」和「入世法」两方面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道教也是道家的继承和发展。道教讲究「务实」,重视现实,就是从道家思想一脉相承下来的。</P><P 0cm 0cm 0pt"><FONT face=新宋体>
道教是华夏民族文化形成的宗教。在宗教活动和宗教仪范中保留了很多古老民族宗教信仰,如巫祝、祈祷、天神、地祗、祖先、神圣、仙人崇拜等。有人讥讽道教是「多神教」,道教对此从不讳言,因为道教认为这正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我自崇拜我们民族的老祖先,我们就是有这么多老祖先可让人崇拜,管什么多神不多神。试看道教庙里所奉祀的神,除了历代封建王朝列入祀典的神外就是些为人们所崇拜的民族贤哲,没有一个外国人,都是中华民族自家人,这也是道教信仰上的一大特点。</FONT></P><P inter-ideograph; 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justify; mso-pagination: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发源地,无一不打有该民族文化的烙印。世界上所有宗教所崇拜的教祖无一不是人,死后被其信仰者推崇之为神。释迦牟尼(如来佛)、穆罕默得、耶稣基督、老子(太上老君)在生都是人,也都是各自的民族先圣先贤。外国的民族先圣先贤,信仰他的后人能冀求得到默佑,中国的先圣先贤,信仰他,也同样能得到默佑。从民族文化传承看,中国有五千多年不间断的文化传承,形成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这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中国的先圣先贤为我们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这是作为中国人值得骄傲的。道教是具有民族自尊心,根植于中华土壤发展于中华土壤的古老宗教。相信外国神能保佑信仰他的人,中国神也能保佑信他的人。分布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多把家乡信仰的神带到外国供奉,求其保佑,以之为一种精神凝聚力,且世代相传对祖国的倾向心。这不能不是道教信仰在民族心理上的一大作用特点。</P><P inter-ideograph; 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justify; mso-pagination: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tab-stops: 18.0pt">
道教爱祖国维护人民利益思想。道教理想和追求的除健康长寿成仙外,还有「至治」的世俗现实社会,即建立一个极大公平,人人安其居,乐其俗,美其服的和平王国,使人各安生理,乐享太平,竟其天年,像「华胥氏之国」那样美好。《太平经》有此理想,太平道的黄巾起义为此作过革命,张鲁在汉中施行政教合一治理近三十年,虽被赞美为「民便乐之」,但终是昙花一现。道教希求人类能和平共处、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众暴寡,反对人压迫人,反对人剥削人,《太平经》把剥削者称作「太仓中的老鼠」,说这老鼠占有太仓之粟还不许输粟者动其一粟。道教反对战争,认为兵是不祥之器,有道的人是「不以兵强天下」的,认为「大兵之后必有凶年」,为不义暴发的战争结果是广大百姓遭灾。但是道教对用兵也主张「不得已而用之」,那就是受到不义战争的侵略,只有用正义战争去消灭战争。清代嘉庆年间有个道士叫董清奇,在他著的《除欲究本》一书中有一首俚语诗写道:「一只手里端的香,一只手里拿著枪。该当烧香就烧香,该当使枪就使枪。这话岂不搅乱道,那个圣人留世上?有人若要深信此,胡涂痴迷最平常」。抗日时期有个老道长叫周明岐,当时在西安八仙宫住,帮助西安地下党做工作,他的一个朋友的儿子要跟他出家学修道,他说:「在此民族存亡之期,修什么道,等打完仗再修道。」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有不少道教徒或直接参战,或为掩护红军作出极大贡献甚至牺牲了性命。道教徒的不盲目反对战争精神,是直从道家《老子》思想承下来的。道教对o(︶︿︶)o 唉不堪救药的社会,不是听天由命的消极对待,而是投身到革命列,推翻旧统治,建立新政权,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每次改朝换代,推动历史前进,都有道教人士参与。</P><P inter-ideograph; 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justify; mso-pagination: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tab-stops: 18.0pt">
道教不相信「人生寿夭皆由天定」的天命说,提出「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说。儒家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道教说「夺天地之造化,与天地同寿」。道教认为人生所走旅途中的老、病、死,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也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个人不懈的修炼,积极地和自然作斗争,对延长生命是「回天有术」的。道教的这一信仰,确实是「顺其自然」而又「逆天行事」。道教「丹经」和养生求,都是基于这种精神。</P><P inter-ideograph; 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justify; mso-pagination: none;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tab-stops: 18.0pt">
道教从宗教信仰出发,认为万物有灵。宇宙空间有神,人身四肢百骸也有神,而且人身之神又与自然界之神息息相通。故此道教徒倡导「不亏暗室」,要人正大光明,不做瞒心昧己的事。因为所做的事别人虽不知,你自己身中之神是知道的,做了坏事,身中之神就不得安宁,你自己的精神也不安宁,况且身中之神还要向上天「司过之神」打报告,司过之神根据你过犯大小给予你应得征罚。这虽是宗教说教,但确能起到规范人心的作用,可能孙中山先生所说「宗教可以补助国家法律之不及」道理正在这里。故此,凡是虔诚的道教徒都是爱国守法,为人正派的道教徒。</P></DIV>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9: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信仰与民族文化  

世界各大宗教的形成,没有不与该宗教发源地的民族文化、原始宗教信仰无关的,都带有著其本土文化和本土民族性。道教也不例外。道教是华夏民族文化形成的民族文化综合宗教。它土生土长在中华大地,既有中原文化为主干,也有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其教理教义、宗教哲学,全部是由黄老道家思想而来;其伦理道德、社会道德,是继承五帝三王流衍下来的民族伦理道德和社会道德;其鬼神崇拜、神仙信仰,也是上古先民遗绪和集先民信仰形成体系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方仙」信仰。故道教可以说是集华夏民族各种文化、信仰综合形成的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宗教。道教重现实、重生、贵生、重科学实验,为人类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是丰富多彩的。道教是神仙信仰宗教,这种既积极于社会贡献又神秘的思想,其基础就在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道教如果没有这一民族的文化心理基础,道教也就不能传衍以至向世界传播了。道教在今天科学世界中能引起国际学者们的重视,正是从道教思想中能探讨出中国民族精神的一个特殊重大窗口。鲁讯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胡适也说:「全真道教的兴起,含有保存人民文化的意义,元好问,姚燧诸人都能明了此意义。故金元道教史应作为金、元史的一个大题目。」(《胡适的日记》1937年2月20日记)。这正说明道教思想与民族文化有著不可分的关系。道教是民族文化尤其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宗教信仰表现。试看道教的仪礼、习俗,无一不是华夏民族所固有的。下边就民族传统的「敬天尊祖」思想、道教修道成仙思想、道教崇尚自然思想、道教文化的包容性,道教仪礼的民族性五个方面来作以简略概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5 19:10:1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9: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PageTitle>一·道教对民族传统「敬天尊祖」思想</DIV><DIV class=PageTitle></DIV><DIV class=Content><P>敬天和尊祖,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和道德观。敬天,有报答天地覆载之恩和对风、雨、雷、电,山、川、河、海敬畏心理和给予人们以休养生息恩德思想。先民出于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报恩,遂在思想意识上产生出「万物有灵」的信念。这种「灵」,表现为超自然、具有人格和意志的力量。对这种力量,《易·系辞》说:「阴阳不测之谓神」,「注」语说:「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形诘者也。」道教承袭了这种敬天信仰,用宗教信仰形式,演出众多的自然神加以崇拜信仰。如对天、地、日、月、星宿,风、雨、雷、电,山岳、河海等等天神、地袛和水神,并加以天尊、大圣等圣号,歌其功,颂其德,冀其给人以保佑。</P><P>尊祖,是对祖先的崇拜。「慎终追远,化民风于敦厚」,这是华夏民族自远古流传下来的美德。正是这种「慎终追远」祖先崇拜美德才引发出祖根渊源的眷顾,才得以形成世界炎黄子孙对祖国的向心力和民族精神凝聚力。对祖先崇拜的「尊祖」意义内涵中,还有对民族先贤先哲的神化信仰,认为先贤先哲在天之灵和他们在世时的浩然正气,永远存在,永远能庇佑生民。这种对祖先信仰思想不只在于追思,而在于确认为有灵。《楚辞·国殇》云:「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说的就是德行高超,有功于国,有德于民,死则祀之之精灵。也就是《大戴礼·曾子问》所说的「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道教继承了这一思想信仰,所以在道教神团里有著众多的历史人物神。如尧、舜、禹之为天地水三官大帝,关羽、岳飞之为天神元帅,妈祖之为航海保护神且封之为「天上圣母」、「天后娘娘」,郑成功被台胞奉为「开台圣王」等等。还有不少地方「社神」如城隍爷、土地公,也都是生而聪明正直,死而被奉之为神明者。
</P></DIV>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9: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PageTitle>二·道教修道成仙思想</DIV><DIV class=PageTitle></DIV><DIV class=Content>修道成仙是道教徒的基本信仰。道教的根本信仰是老子降授的「道」。成仙,就是得了「道」。得「道」的核心修持在「重积德」。故道为之体,德为之用,唐玄宗注《道德经》说:「德者,得也,得道之妙本即是德」。神仙是有德于人而又通过「道术」修炼、具有神通变化长生不死的人。道教最崇拜的「神仙」是我们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说轩辕黄帝得广成子传授之道,且战且修道,最后功成道备乘龙登仙飞升。轩辕黄帝由民族英雄领袖到骑龙飞升的神仙,是道教先贤们演化成的,正是道教出于对中华始祖的崇拜,把远古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创造发明多归功于黄帝,以通俗、生动有趣的故事广为宣传,才使黄帝形象得以入人心。儒家之学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孔子;而道家之学,则是祖述黄老。道教是继道家之学而立教,故先秦道家先贤也都是道教的祖师、真人。说道教是「黄老遗风」或「老庄家风」这是不错的。道教不但宣扬黄帝、老子,对伏羲、神农,也认为是神仙,是天上人间永远活著的民族大圣人。试到道教「三皇」庙中就会看到伏羲、神农、黄帝端坐在神台上受人顶礼膜拜的盛况。道教的神仙信仰,除对民族祖先崇拜外还有认为通过「道术」修炼而能长生久视甚至白日飞升的「成仙」信念。成仙的基础在于广行方便,积功累德,没有大功德是不能得道成仙的。以道为体,以德为用,道德具备,则仙道可成。道教注重「尊道贵德」,这不只是人格美,而是达到成仙的实用,早在东晋时的葛洪就说过「德之不立,虽服金丹大药亦不得长生」,又说:「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二百善」,可见作为一个修道者是多么重视德行的修持!全真道教自王重阳创教时就大力倡导内功外行修持法则,也就是道、德并重的修持法则。所谓「内功」,即内修心性金丹大道:所谓「外行」,即苦己利人积功累德。道教把修道成仙基础建立在「尊道贵德」之上,这一思想也是从继承中华传统文明道德观来的。
</DIV>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9: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PageTitle>三·道教崇尚自然思想</DIV><DIV class=PageTitle></DIV><DIV class=Content><P>「道法自然」,是《老子》哲理名言,道教崇尚自然思想即根源于此。道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道」演化出来的,植物的春华秋实,动物的胎卵繁殖,皆是其自然。宇宙间有毒虫猛兽,就有毒虫猛兽的天敌,这都是自然。由于这种「自然」才保持了生态平衡。自从「人」有了「人本主义」,就想着法使所有生物为人所用,无休止的破坏自然。万物不能奈人何,人却自己在破坏自然中破坏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带来了生存危机,人自己惩罚了自己。道教早就认识到对自然的破坏,是有害于人自身的,所以在「戒律」中就规定了「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探巢取卵」是种罪恶,烧山毁林是造孽行为等等,希望人们能「法自然」,不要人为的去破坏自然。要顺应自然因势利导,人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才能幸福生存。</P><P>道教崇尚自然,在宗教意识上也体现著自然观。道教自古以来就有著「信仰自由」思想,从不以国家力量和经济力量把道教信仰强加于别人。道教也从不有意识地强行往外国渗透,而是自自然然的,谁愿信就信,愿带走就带走。道教以自己博大精深的教义,苦己利人的修持,身体力行,搏得信仰者自愿信仰,在宣传自己时,从不贬低别人,这种胸怀,也可说是中华民族精神体现。道教的存在和发展,一方面是道教的精湛教义,一方面靠有根深蒂固的坚实民众基础。从表象看,真正住在庙里的出家道士并不多,但信仰道教到庙里进香拜神的信众却难以统计。道教信仰深植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里和生活中的这一根基是没有任何力量能与动摇的,更是消灭不了的。历史已经说明了这一问题。</P><P>当今世界交通运载工具的先进,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已不可能作自我封闭,道教文化已有不少国际学者在扣其神秘之门,道祖老子的哲学思想已被一些国际学者接受和传播。道教「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思想,将为世界人们健康长寿而造福。道教文化将随著振兴中华民族文化而为国内外学者加深其认识。</P></DIV>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9: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PageTitle>四·道教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信仰</DIV><DIV class=PageTitle></DIV><DIV class=Content><P>道教文化和道教信仰,是以中原文化、齐鲁、荆楚文化为主干,溶汇了华夏民族原始宗教信仰和燕齐方仙信仰及西南少数民族信仰,而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宗教文化和信仰。道教对中国历史、政治、哲学、天文、地理、医药、化学、文学、艺术、民俗等等,以及对华夏民族心理的构成,都有重大影响。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献通考》的马端临说道教「杂而多端」,加以贬斥。殊不知正是这种「杂而多端」才正是道教没有门户之见的博大胸怀,才能把被儒家排挤、与佛教无关,而与道家思想有渊源的古典著作收容在道教丛书之中。如《道藏》中收入《墨子》这部著作,就是个典型例子。《墨子》是赖道教文化丛书完整保存下来的,今天我们能全面研究墨家思想,应是道教的贡献。也有人用外国宗教模式批评道教是「多神信仰」「没有独尊的一神」,甚至说道教不是宗教,中国没有自己的宗教。我认为发这种奇谈怪论的中国人,不但不了解中国文化、不了解国情民情,更是忘记了自己是个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只知道外国圣人是神、有灵感、能保佑人;不知道中国圣人也是神、也有灵感、也能保佑人。说道教「没有一神信仰」「没有独尊的一神」,那是受了外来宗教宣传的影响,忽视了本民族的民心倾向。道教信仰的神,既有宗教予以神化的宇宙观,也有民族感情神。神是什么?神是对崇拜对象至高的尊称。一个民族对自己民族先贤崇拜,用至高的情感尊敬之为神,用俗以成规的仪式去祭祀、去追思、去跪拜,正是一种心理表现。有人说道教所奉「偶像」对之顶礼膜拜是「迷信」。我认为这是一种偏见,是自相矛盾的。试问世界哪里个宗教没有对所崇拜者的偶像,就是原始的图腾标志,严格来说也是一种偶像。为什么中国人对外国偶像跪拜不是迷信,而对中国偶像跪拜反而是迷信呢?这不是很矛盾吗?道教有「独尊的一神」,这就是「唯道独尊」的「道」,就是太上老君。早在公元前,中国人出于对黄帝、老子的崇拜,神化了黄帝、老子。公元初也就是东汉初,人们对老子的神化已是深植于民间了。到了东汉永平年间(58-75)作过重泉令和益州太守的王阜作过一通《老子圣母碑》,文中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王阜说老子是「道」,那么「道」是什么呢?马王堆出土帛书《道原》中说:「恒先之初,迥同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古(故)未有以,万物莫以。……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刑(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这就是说,道生天地万物,无形无名而功用无穷。东汉时的《老子想尔注》中说:「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早在公元前中国人已把「道」独尊了,公元初,「道」已成了老子(太上老君),「道」化形为老子、为太上老君,这就是「天上地下唯道独尊」的道教独尊的「一神信仰」。道教尊黄帝为民族始祖,尊老子为道祖,这既是道教信仰精神,也是中国民族精神。</P><P>综上所述,道教文化包容著中国固有文化,道教丛书《道藏》保留著一些古佚书,为研究古典文学思想的珍贵资料。道教信仰有著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性。
</P></DIV>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9: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PageTitle>五·道教仪礼的民族性</DIV><DIV class=PageTitle></DIV><DIV class=Content><P>道教仪礼原于中华传统古礼仪,至今仍常行的礼仪有拜、稽首、顿首等仪式。拜,据《荀子·大略》说:「平衡曰拜」,即磬折头与腰如衡之平。也就是打躬作揖礼。隆重的礼仪为稽首,顿首礼。这是中国古代的跪拜礼,《周礼·春官·大祝》「辩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稽首,谓头至地多时,即头至地稽留之意。后世道士把抱拳举向人,表示礼貌也称作稽首,如元·马致远《陈抟高卧》剧中说:「只打个稽首,权充拜礼」,就是这种礼。顿首,以头叩地即举,贾公彦谓:「顿首者,为空首之时引头至地,首顿地即举,故名顿首」。空首,谓拜头至手,即所谓之「拜手」,贾公彦谓:「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是谓空首。以其头不至地,故名空首。」以上三者为「九拜」中之正拜。稽首、顿首,这种形式,也可称之谓「五体投地」,即双脚,双手,头皆著于地也。道教行叩拜礼,就是这「三拜」形式的遗续。道教叩拜仪注,有一叩、三叩、九叩之别。一般见面行「抱拳举手」表示礼貌的「稽首」礼,这如同今之握手。躬身拜,俗谓之「作揖」礼,这是稍示敬意的礼义。叩拜礼有一揖一叩首再一揖,谓之「一礼」,这比作揖较重的礼。一揖三叩首再一揖,也叫「一礼」,这是更进一步的重礼,一般在烧香敬神和对师尊行此礼。这样的礼连行三遍,叫「三礼九叩」这是最隆重的大礼,只在对尊神行祝寿、庆贺大典时行此礼。稽首、顿首、空首三种叩拜形式,在道教的叩拜礼中均能体现出来。不过大多是「空首」拜形式,即双脚双手至地头磕至手背上。这种仪式在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卷十四记载说:「朱文公云:『古者男子拜,两膝齐屈,如今之道拜』。道拜,道士跪拜也」。这正是今天道教全真道士叩拜形式。</P><P>我见过不少到庙烧香拜神者,尤其是台湾回来者,他们跪拜时叩头,而作揖则是「合十」,这样的仪礼,真成为「中外合壁」型的了。擎拌恭手即抱拳作揖,是中国传统礼仪形式,合十是印度民族礼仪形式。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了印度的合十礼。中国人应行中国礼,中国的恭手礼,我认为是最文明的,比接吻,拥抱、握手都文明。中国人对中国神行中国礼,祖先有灵,一定会很赏识。中国人信仰佛教行教的合十礼,我们不能非议,非佛教徒行合十礼,就有点不妥贴了。我们有时在接待有佛教信仰外宾时,人家合十,我们也合十,这故然是对客人表示敬意,我以为这也大可不必,为什么人家行人家的礼,我们不能以自己固有的礼还礼呢?一个民族各有其礼俗,保持其民族礼仪风俗,正体现著自己的民族性,大而言之是一种民族自尊心的表现,是民族礼仪文化,不能认为是小节而不拘。元初,成吉思在西域诏见丘长春,当进见时丘长春提出:「道人从来见帝无跪拜礼,入账折身叉手而已」。可见丘长春对当时蒙古族大汗在礼仪上的矜持气节。
</P></DIV>
发表于 2007-8-1 14: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宋体 size=3>万物皆有"道"呵!</FONT></P>
发表于 2007-8-4 00: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本土文化 頂一下
发表于 2007-8-5 01: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在北方的影响力不如南方大,而且有点太超脱的感觉,呵呵, 不如和尚那般积极传教
发表于 2007-8-10 12: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2>在下即笃信道术!!!</FONT></P>
发表于 2007-8-10 18: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笃信道术, 为何以禅为名?
发表于 2007-8-10 22: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P>老齐 这个话问的有点(偶说不上来)  所谓禅"不煮文字 直指人心" 你一问就失去了立场 他更不会回答你</P>
发表于 2007-8-11 15: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想听听他的意见,呵呵,有句话说道教只得了道家的皮毛,而佛教则得了道家的灵魂,禅宗尤为如此。
发表于 2007-8-12 16: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P>文字还是要煮煮的,不过文字无法尽意,道可道,非常道也。所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此之谓也。</P><P>佛家剽窃我道家太刻意,已失道之玄远</P>
发表于 2007-8-12 19: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P>道教是汉民族本土诞生的宗教,但了解道教的人太少,是否与道教的传教不积极有关呢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18:51 , Processed in 0.0778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