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5-13 1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4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3 商代马的军事使用讨论
3.1 夏商两朝用马历史
夏人发源于山西南部和河南中部一带, 商人发源于黄河下游河南东部一带, 属于以鸟为图腾的东夷部落.
中国有独立于印欧人的用马历史. <尚书.五子之歌>:"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但由于该篇的真实性尚不能保证. 考古的证据中, 山东龙山文化(2600BC-2000BC, 相当于传说中黄帝到夏初, 早于印欧人大迁徙)里就已经有驯化马的遗迹.城子崖遗址(章丘市龙山镇)出土的动物遗迹就有大量的马, 数量甚多, 这说明夏朝中国已经有马,只是尚不确定是否是本土驯化的. 又, 同一地区更早的大汶口文化(4040BC—2240BC)中就没有马的发现, 可能马的驯化也不是很早的事.
《世本.作篇》说“相土作乘马”(发明马车), 相土是商人的第二代族长, 相当于夏初(前二十世纪), 和印欧人崛起的时间大致相当.甲骨文中也有"马"字(见题头图, 详参<中国古代社会第四章 畜 牧 >),在殷墟出土有马车, 这是商朝有马的明确证据, 其时间相当于赫梯帝国时代(1750BC-1200BC).
和游牧人不同, 商人虽然也用马, 却主要不是用来骑, 而是拉车. 中国历史上首见战车据说是商灭有扈式的甘之战中商汤率良车70辆. 商代的车马坑就有完整的马拉车的遗迹(右图是安阳孝民屯南地晚商的两马车坑). 学会建立骑兵, 却要到公元前四世纪末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了.尽管如此, 中国的以马拉战车为核心的军队却足以抵抗游牧骑兵 .
3.2 商朝是否将马广泛用于军事但是有证据表明商后期马的军事使用可能并不是长期的和广泛的, 它是由于对新兴游牧民族(鬼方等)的战争而发展的.
商代的军事制度发生过多次变化. 武丁(1250BC-1192BC,依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果)及其以前, 关于战争的卜辞多有“登人”若干和“步伐”的记录, 说明商朝前期步兵仍是主要兵种. 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一带的商朝后期祭把坑, 往往10坑一排, 每坑8—10人, 表明步兵编制基本上是十进制, 有十 人、百人、千人等不同级次的区分.卜辞中的“行”可能是百人单位, “大行”则为千人单位.
晚商遗址中车马坑和战车实物的集中发现 , 显示出商朝后期战车愈益增加, 车兵逐渐成为主要兵种. 一般一车驾两马(两服), 或左右各再加一马(两骖).车上3人, 在前驾驭马为御者, 左部持弓者为主将, 右部持戈者为护卫.有时5车横列一组, 25车为一大组.随车的兵士3人为一组, 曾发现10组30人(商代社会诸问题的研究 ). 据甲骨卜辞所记, 武丁时至 少拥有战车300辆如果该记载属实, 则武丁时期的车战力量已不输于武王伐纣的军事力量.可能武丁时期的主要作战对象是鬼方和羌方.《易经·既济》九三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马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考古的证据对此也提供了其他的观点.
首先, 商朝军队中的马可能是从外来引入的. 殷墟中证据如下(Kwang-Chih Chang张光直, Shang Civiliza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0):
1- 甲骨文中关于狩猎的记载, 500次以上的有驯鹿, 獐, 鹿, 100次以上的有野猪和野牛,虎 , (a larger deer)和其他未知动物出现小于10次.这种记载和考古动物遗骸的发现是一致的.这说明商代殷统治中心地区大型野生动物以偶蹄类为主, 并没有野生马.
2- 在祭祀和墓葬中发现有狗, 牛, 羊, 马, 猪和鸡, 但是其他动物均在垃圾中有发现,用于食用, 马未发现有食用迹象, 可能只用于拉车.相比之下, 牛的使用惊人, 一次祭祀的用牛量可达1000头.
3- 甲骨文中有关于马的进口的记载(胡厚宣, 武丁时期五种记事刻辞考)
显然商人是比较珍惜马的, 这和大规模养牛养马的游牧民族不同.可能当时中原地区还没 有大规模养马, 仅通过战争或朝贡获得少量马匹. 这样维持一只大规模用马的军队, 是国家经济的一个很大负担. (即使到1000年后的汉朝, 中原地区仍然是缺少马匹的, 汉武帝以倾国之力, 一次出征不过才能用十几万匹马, 而同期匈奴一次就可以调动40万骑兵)
其次, 随着鬼方的平定和主要作战对象改为东方的东夷(特别是晚商的纣时期,《左传》昭公十一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战车建设可能被忽视, 马车更多用于贵族礼仪.
张光直在<军事力量>一节(p194)详细描述了殷墟出土车马的情况, 并指出主要的武器出土是在车马坑中, 但也指出这些马车均装饰以青铜和和宝石, 车体绘以动物图示.则可能这些马车是用于礼仪用途的, 配套出现的成套兵器也可能是权力象征, 因为传统上中国有用成套车马兵器作为权力象征赐于大臣或陪葬的礼仪, 如加九锡(《韩诗外传》:诸侯之有德, 天子锡之, 一锡车马, 再锡衣服, 三锡虎贲, 四锡乐器, 五锡纳陛, 六锡朱户, 七锡弓矢, 八锡鈇钺, 九锡秬鬯, 谓曰九锡.出<艺文类聚>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殷墟出土的马羁饰 (from 殷墟网站,见右图)到是精致, 全部以海蚌及高品质的玉器装饰, 但是明显不是用来打仗的.
商朝后期武丁的妻子妇好, 是一个重要的女将, 曾领兵攻打鬼方, 在甲骨卜辞中出现多次.1976年 发现了她的墓, 保存完整, 没有被盗过, 随葬兵器甚多, 包括象征兵权的大铜钺, 可是却没有与马有关的军事用具出土(不过有马玉雕).如果商朝的军队中骑兵或马拉战车是制式装备的话, 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高级将领的墓中没有马刀, 马车, 马鞍出现.如果确实没有, 只能说明当时马在商朝军队中作用不是很突出.
马拉兵车在农耕和商业民族在游牧民族接触前, 不是一种重要的战斗力量, 因为没有发展的必要(希腊罗马的战车使用都不很发达, 主要靠步兵和骑兵).毕竟长期靠进口马匹来维持军马使用是代价高昂的. 所以当鬼方威胁解除后, 商朝军队中马的使用可能大大消减了.
此外, 在文献中商朝有关马的记载也很少. <诗经.商颂>中描述商朝的先王武功, 只有一处间接提到马,
武丁孙子, 武王靡不胜.龙旂十乘, 大糦是承.
比较<周颂>(见第4节), 马和战车的频率明显较低.
在夏商时期, 中国的主要生产工具还是石器, 金属主要用于礼器和酒器. 夏王杼以坚中甲、长矛装备军队就已经算正规国防军的配置. 那时候武器主要还是石头和木头, 金属使用都很少, 更谈不上战车了. 即使在商朝后期(殷), 金属的使用依然是不如石器.当时的大多数农具还是石制的, 青铜的不多. 所以怀疑商朝有没有把马拉战车广泛用于军事.
商的马的军事使用普遍性问题, 我的看法是还是要比较商后期的殷墟和其他早商文化遗址, 如二里岗, 盘龙城, 潞王坟, 台西村等诸遗址, 如果发现有大量兵器出土但未能发现车马, 则可支持商代军马数量稀少, 仅用于王室礼仪及中央军队的假设.
4 周朝马的军事使用
4.1 周人的起源和迁移
周人发源于黄河上游的陕西中部和甘肃西部, 是一个和西北其他氏族部落混居的民族. 《史记周本纪》: 不窋以失其官而儆戎狄之间. 由于周所处的地方接近游牧民族, 一直不断受到"戎狄"的侵扰, 先是在公刘时期迁居于豳地(今陕西栒邑或邠县), 恢复从事农业,"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周本纪). 周族在豳地住了“三百有余岁”(《史记·匈奴列传》),再次受到"戎狄"的压力, 迁居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两扶凤). 到文王时期, 再东迁到丰邑(今长安县沣河以西). 文王的儿子武王东进最后消灭了商朝.
我们可以看到从武丁起, 商人和周人都受到了来自西方和北方"戎狄"的压力, 周人的迁移就是受到这一压力的结果. 这种压力, 很有可能是来自那些民族学会了用马. 考虑到印欧人的东支月氏人分布在离周人很近的甘肃中部一带, 我们有理由相信是月氏人或它稍西的吐火罗人将大规模的骑兵或战车技术带到了中国, 引发了一轮新的民族迁徙. 而那些受到这种压力的农耕民族, 也和从喜克索斯人那里学到用马的埃及人一样, 主动或被迫地学会将马大规模用于军事.
4.2 周人的大规模军事用马
和商人不同的是, 周人本来就处于西戎之中, 对用马民族的挑战反应更敏锐, 更多地习惯了在军事和经济生活中使用马.
<大雅.绵>回顾周的早期历史说:
古公亶父, 来朝走马.率西水浒, 至于岐下.
<史记周本纪>也说:"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 而营筑城郭室屋, 而邑别居之" 这是太史公婉转的说法. 其实周的先人本来就是戎狄. 后来虽然定居务农了, 但是受中原教化未久, 可能还是保留了比较多的戎狄作风.特别是马在周人生活中有重要影响. <大雅.大明>说:
殷商之旅 其会如林
矢于牧野 维予侯兴
上帝临女 无贰尔心
......
牧野洋洋
檀车煌煌 驷騵彭彭
则早在灭商的时候, 周军就靠马拉战车武装起来了.<周礼>中讲兵制的一节就称为<夏官司马>.周制, 一辆兵车配72名步兵, 3名甲士, 人车比75:1, 和美军陆军现在的战车士兵比例也差不远(49万人, 主战坦克约8000辆, 约60:1). 武王伐纣的时候(前十一世纪)有车三百乘:"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而"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史记周本纪)
<易>中有"坤:元, 亨, 利牝马之贞","屯, 六二:屯如□如, 乘马班如", 等多例.
周颂和鲁颂(鲁是周公封国, 周最嫡系的诸侯)中, 则有"有客有客, 亦白其马", "駉駉牡马, 在坰之野", "有駜有駜, 駜彼乘黄","其马蹻々, 其音昭昭" , 几乎每篇回忆先王的作品都要提到马了.<鲁颂.閟宫>说:
公车千乘, 朱英绿縢.二矛重弓.
公徒三万, 贝胄朱綅.
烝徒增增, 戎狄是膺,
荆舒是惩, 则莫我敢承!
这是说周公东征的时候(灭商后十余年)军队的配置 , 千乘可能夸大, 但几百乘还是有的, 实在是可怕的力量, 所以打的东方的夷人"荆舒""莫我敢承".
周朝中后期仍然面临着游牧人的威胁, 特别是猃狁, 也就是后来的匈奴. <诗经 小雅 出车>说:
"天子命我, 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 猃狁于襄",
就是讲周宣王(827BC-782BC) 的时候, 南仲平定猃狁的战争. 靠什么力量呢?反映同一时期事件的<小雅.采薇>说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 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 玁狁之故
......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 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 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 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 玁狁孔棘
分明是说和猃狁的战争是以马拉战车为核心的, 而且是一种重装的四驾马车(注意商马车一般是双驾), 可能是这种技术优势导致或加速了"一月三捷"的结果.
周军具体用何种战术和猃狁作战不得而知, 但无疑比单纯的步兵战斗力强多了.战车在进攻中可以快速穿插逐杀敌人, 在防守中可以围成一个圈快速组建据点(在捷克胡司战争中胡斯党人就靠战车堡垒打了二十年.西部片中对付印第安人也是用这个法子).如果没有马, 倒很难想出更有效的办法能对付游牧骑兵的进攻--正如埃及人面对喜克索斯人时那样.
从语言构成的角度, 周族应该是属于汉藏语系, 和商同宗, 但相对于商, 周是蛮族, 文化很落后, 经济不发达, 因为其在与游牧族(河西的印欧语系或河套的阿尔泰语/汉藏语部落)接触的过程中, 逐渐建立了一个以马拉战车为核心的军队, 军事上反而大大超越了商., 这样的半蛮族进攻中原, 加上商朝又已经腐朽, 结果就象金灭北宋一样, 摧枯拉朽.以这样的军事优势对商朝的军队, 加上政治措施得当, 难怪周人能以落后战胜先进, 入主中原了. <p></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