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07|回复: 29

淡化“同道活动”色彩,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9 00: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建议,今后的汉服活动重点,由“举行同道活动”转向“举行家庭活动”,把汉服活动引入每个汉服复兴者的家庭、学校、公司、单位。也即,淡化“同道活动”色彩,引向民族生活纵深。只有华夏衣冠、华夏礼仪节日生活成为每个人、每个家庭真正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复兴。
       经过几年的发展,汉服复兴活动在整个中国社会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初步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但是汉服复兴也再一次遇到了新的壁垒:旁观者多,参与者少;容忍者多,接受者少;对广大公众来说,许多人已经知道了汉服,知道了汉服热,也基本能够理解,持一定程度的赞赏,但是汉服仍然与他无关。汉服复兴者举行汉服礼仪节日活动所预期的示范、带动效应没有充分发挥。这种隔阂在中年以上,比较年长的公众中更加普遍。
在汉服复兴者身边,基本上连家中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没有带动,常常是儿女在外面搞汉服节日活动,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按老办法过节,往往我们的亲人都没有和我们共享华夏节日文化的快乐。有的家庭中,家人还对儿女搞汉服活动非常反对,甚至很不愉快。
我们为什么要复兴汉服,复兴华夏文化,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复兴汉服,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中国重建和发扬华夏生活方式,让我们的亲人、朋友、同胞共享华夏礼仪、节日等带来的文化滋养和生活愉悦,共同感受华夏文化带来的生命幸福。所以,汉服、华夏文化的复兴,是属于全社会的,我们现在搞各种集体汉服活动,只是起一个探索和示范的作用,它不是终极的目标和华夏生活方式的常态。
       只有汉服和华夏文化在一个个家庭、学校、社区、公司、单位,每一个组成社会的细胞中被接受,被重建和弘扬,才是真正的复兴。否则,汉服同道活动搞得再轰轰烈烈,不能真正融入社会的话,也只能是小圈子,只能是所谓的“亚文化”现象,华夏文化与公众的隔阂也永远无法打通,汉服复兴者永远是社会眼中的异数。
       举例来说:
       比如中秋节。中秋节的正常状态,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由母亲主持祭月,一家人一起做月饼,合家宴饮、游赏。由于时代的发展,学校的师生、公司的同仁、单位的同事,也应该成为举行中秋活动的基本单位。志同道合的汉服复兴者,从全城不同地方聚集到一处举行中秋活动,当然也是一种好的形式,但不会是中秋活动的主体。
       再如祭礼复兴。同道者的集体祭祀,毕竟不可能是祭礼大量存在的主要形态,只有家祭风俗的复兴,才是华夏祭礼真正的重归。每个家庭,在与本家庭已逝亲人相关的四时祭、墓祭、忌日祭、节日祭等时刻,举行简朴肃穆的家祭仪式,是华夏祭祀文化精神滋养民族生活最令人欣慰的景象。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恰恰也需要有志于华夏文明复兴的汉服复兴者们的推动和促成。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做“示范性的同道活动”,也要切实努力,采取措施,把活动引向每个家庭、社区、单位,引向民族日常生活的深处。经过几年的“同道示范”之后,我们的重点应该转向后者。
       当然,这不是说,从此不搞同道集体活动了。同道活动仍然要做,而且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并且继续争取媒体报道,保持必要的宣传力度。今后的同道活动,建议由扩张数量转向推进质量,宁缺勿滥,放慢节奏,做一个,是一个。(多说一句,建议各汉服活动团队加强自身人员素质的完善,首先组织者应带头提高品行素养,让汉服团队成为大家共同学习传统文化、增进素质修养的集体,屏蔽个别心不在文化复兴且屡教不改的人员进入)同时加强和媒体的沟通,主动干预媒体报道过程,争取媒体准确、全面、深入报道同道活动,准确传达活动诉求和意图。并且努力增加有较大公众影响力的活动。
       同道的人员,重点发展中学生大学生等年轻人,使他们成为汉服同道力量增长的主体,成为推进华夏文化复兴的主要力量。
       在做好同道活动的基础上,汉服活动的重点应该转向每一个家庭。诚恳、耐心地沟通、说服父母、兄弟姐妹等家人,让他们一起参加到汉服礼仪节日活动中,全家共享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生活幸福。并且多用实际行动来关爱家人,比如省些钱给父母做一身汉服礼服,多承担家庭汉服礼仪、节日活动的准备工作,等等。只要态度诚恳,方法适当,深入理解和挖掘华夏礼仪和节日的真义,相信没有人会拒绝这份衣冠的美丽、礼仪的感动和节日的温馨。
       同样的,把汉服礼仪、节日活动引向身处的学校、公司、单位......挖掘华夏文化的真义,探索适应不同活动场合的做法,让华夏文化滋养不同的社会人群,为人们创造生命的深度和生活的幸福。
       发而不中,当反求诸己。华夏衣冠是一件肃穆之衣、君子之服,它拒绝轻浮、嘻笑、苛刻和做秀。着衣冠当知孝悌,知仁爱,就算父母亲人一时不能接受汉服,也决不可埋怨和责怪父母,更不能和父母争吵,而应多反思我们自身的问题。只要认真反思,认真调整,耐心交流,汉服衣冠必定会被亲人逐渐地接受——虽然几百年的断裂造成的隔阂很深,但是民众对于华夏衣冠,始终有着天然的亲切和认同,因为维系华夏文明的根没有完全断裂,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
       还是笑非那句话,把信仰融入生活,把知识带入人生。这是最难的事,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我们谋汉服,不是谋热闹的一时,而是谋民族的长久。把华夏衣冠人文的雨露滴入社会根系的深处,使其渗入和滋养每一个社会细胞,正是谋这种新生和茂盛的长久。

发表于 2007-8-29 08: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风说的好多话真是……让我百感交集啊!我父母就不理我这茬儿,甚至一度达到我穿汉服就不跟我说话的地步,虽然现在不至于不说话了,但还是拒绝的态度。
       关于家祭,在我家就基本行不通,家父宁可花三个小时批判我,也不会愿意花三十分钟做家祭,呵呵。这个不提。我有一点疑惑,观传统节日复兴方案,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有可以祭的,或是祭天地神灵,或是祭英雄伟人。如何能够避免将传统节日的传统习俗只剩下一个“祭”?因为现在的传统节日已经被俗化到只剩一个“吃”字了,而若是不突出传统祭祀的真正精神内涵,很可能会导致“祭”的迷信化和简单程序化。
       我倒是觉得,“家礼”是很值得推广的,而且很合时宜,也比较容易做到,更容易赢得人心。
       现在的孩子在家基本都跟个宝贝儿似的,从小被父母长辈娇宠,有些人简直很不象话,有些人虽然表面上还可以,回家就是飞扬跋扈了。这种现象好象不是个别,而是挺普遍的。要求大家首先做到对自己的父母长辈,从语言上开始改变,多用敬语,还有态度上的,行动上的等等。在把自己变成一个懂得尊重别人,对人谦和的人之后,再逐渐引入一些传统家礼。比如对长辈的晨起问安,照顾他人,多承担家务等等这些。然后再逐渐引入类似家祭这样的活动,大概就更容易了吧?
       做个“彬彬有礼”的人,似乎还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发表于 2007-8-29 09: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P>争取社会认同,首先争取家庭认同。要影响社会,首先影响家庭。</P><P>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级差扩大,向来是我们华夏文化的独特魅力。</P>
 楼主| 发表于 2007-8-29 09: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意腊肠妹妹说的,"突出传统祭祀的真正精神内涵".的确要注意这个问题.
       我感觉,传统节日的风俗基本上都包含祭俗,食俗,娱俗这几部分,我在整理传统节日资料的时候发现,华夏节日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呈现礼退俗进的特点.到后世,实际民间过节都以保健娱乐为主,礼不占主要内容.
       现在的问题是,满清以后尤其是近代以来,节日祭俗,娱俗不断退化,到现在几乎只剩下了食俗.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重建节日中应有的,也是原本就有的祭俗和娱俗,使节日既有礼的深度,又有食的愉悦和娱的多彩,使三者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最后达到滋养心灵,抚慰情感,快乐生活的目的。
       在节日方案的过节建议部分,基本上都是祭/娱/食三者都有安排,就是这个考虑.所以我觉得如果全面实施的话,应该不会出现"过节只剩下祭"的情况。
       “祭”的迷信化和简单程序化,这个问题,我想需要我们不断深挖祭祀文化的内涵,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祭,为什么要祭,我个人认为祭就是示敬,由示敬表达敬意和怀念,同时反思自己."凡祭,主于爱敬之诚而已",但是祭是华夏文化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思考恐怕只是破题.
       我以上提出的把汉服引入家庭,引入民族生活深处,肯定是难度很大,要比组织同道活动难得多.但是我觉得应该是一个长远的方向.尤其是,万事开头难,但是只要态度诚恳,方法适当,我相信会找到办法。
       这个工作应该也需要一些经验的积累,需要一些策略和规划,具体怎么做,我以后也会试着提出一些类似礼仪节日方案的引入方案,给大家做个参考。
       腊肠最后说的,我觉得属于日常礼仪的建设,常礼需要规范,需要慢慢化为习惯,常礼的建设其实是最难最复杂的,也是最重要的。象笑非曾提出的《常礼脚本》,我觉得就是很好的探索。
      也同意风行兄所说,层层递进、润物无声,从最基础的地方推动华夏文化真正的复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9 9:30:25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29 09: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P>祭就是示敬,由示敬表达敬意和怀念,同时反思自己</P><P>…………说的好,收藏进脑子了,再有人问祭祀跟迷信的关系有的答了。</P>
 楼主| 发表于 2007-8-29 09: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只是我一家之言,我觉得祭的问题是需要我们长期反复思考的,它是一种民族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文化形态,更是一种生命艺术,思维方式,生存哲学.它和礼一样,内涵很丰富.</P><P>祭礼的问题,可参考祭礼方案的概括. </P><P><a href="http://www.tianhan.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73&amp;ID=18437&amp;page=1" target="_blank" >http://www.tianhan.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73&amp;ID=18437&amp;page=1</A></P><P>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我相信就能逐渐接近祭义真正的价值.</P>
发表于 2007-8-29 10: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记·祭义》曰:天下之礼,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义也,致让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
致鬼神,以尊上也。
致物用,以立民纪也。
致义,则上下不悖逆矣。
致让,以去争也。
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礼也。虽有奇邪,而不治者则微矣。
又曰:乐也者,动於内者也;礼也者,动於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发表于 2007-8-29 13: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的还好!!家长立场:不支持,不反对,不干涉!!</P><P>哇哈哈</P>
发表于 2007-8-29 21: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P>对父母的礼仪应该首先重视
对父母长辈的尊敬是汉民族的首要一点</P>
发表于 2007-8-29 22: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P>同道组成家庭,并有了第二代,才有家祭复兴的可能,改造目前的习俗几乎是不可能的。</P>
发表于 2007-8-30 11: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来,这种事情是急不得的。
发表于 2007-8-30 11: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汉服的深入发展是要全方位,但绝不能沦落到旗袍的状态,不要让"小姐"等服务业者工作期间着汉服.
发表于 2007-8-30 13: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P>很不容易做得到啊</P>
发表于 2007-8-31 08: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山谷</I>在2007-8-29 13:01:47的o(︶︿︶)o 唉:</B>

<P>我的还好!!家长立场:不支持,不反对,不干涉!!</P>
<P>哇哈哈</P></DIV>

三不政策,同。[em15]
发表于 2007-8-31 12: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P>家长支持不支持实则是一种社会文化思维惯性问题,这一点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社会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需要不急不躁,讲究方法,持之以恒。</P>
发表于 2007-8-31 19: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舍藏室</I>在2007-8-29 22:50:34的o(︶︿︶)o 唉:</B>

<P>同道组成家庭,并有了第二代,才有家祭复兴的可能,改造目前的习俗几乎是不可能的。</P></DIV>
<P>说的是。很多的家长走过几十年的人生路程,有着自己的人生看法和生活习惯。某一天自己的孩子突然对自己说我们应该如何如何行礼、如何如何过节,少数特别开明的家长或许会接受,一部分开明的家长或许只是一笑而过,更多的恐怕是觉得不可接受吧。
<P>同道活动组织起来确实不难,可是要把汉服引入日常的生活,让大家都在节日庆典中着汉服,我觉得还是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的。首先,在很多人面前面不改色地穿上汉服对于很多人来说就要经过很长时间的适应。
<P>复兴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P>不过天风GG提出的“<b>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b>”理念很好,毕竟咱们复兴的是整个民族的东西,不能只是搞同道的聚会,否则脱离群众了。o(︶︿︶)o 唉当年搞革命不也是紧密联系群众才成功的么。
<P>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考虑如何将汉服运动融入到大众中去。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回答,那么咱们的复兴运动就向前了一大步。</P>
发表于 2007-8-31 20: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过一段时间,在座的诸位将成为新一代的家长……呵呵呵呵,若论持久战,是对我们有利的。坚持就是胜利。[em01]
发表于 2007-8-31 21: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 twffan="done"><B>以下是引用<I>山谷</I>在2007-8-29 13:01:47的o(︶︿︶)o 唉:</B>

<P>我的还好!!家长立场:不支持,不反对,不干涉!!</P>
<P>哇哈哈</P></DIV>
<P>我老妈也是 三不 政策</P>
发表于 2007-9-10 07: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不政策已经不错了,呵呵
发表于 2007-9-16 21: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住说的,但是汉服什么时候穿最合适呢? 很喜欢汉服,但却不知什么时候穿,在哪有买?怎么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3:18 , Processed in 0.0793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