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23|回复: 27

二胡算不算是汉族的传统乐器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4 12: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color=#000000>网上查找资料得:</FONT></P>
<P><FONT color=#000000>二胡始于</FONT><a href="http://bk.baidu.com/view/6527.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唐朝</FONT></A><FONT color=#000000>,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FONT><a href="http://bk.baidu.com/view/36693.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奚</FONT></A><FONT color=#000000>琴”。</FONT><a href="http://bk.baidu.com/view/23604.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宋朝</FONT></A><FONT color=#000000>学者陈蜴在</FONT><a href="http://bk.baidu.com/view/1084966.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乐书》</FONT></A><FONT color=#000000>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FONT><a href="http://bk.baidu.com/view/7566.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岑参</FONT></A><FONT color=#000000>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FONT><a href="http://bk.baidu.com/view/9360.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琵琶</FONT></A><FONT color=#000000>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FONT><a href="http://bk.baidu.com/view/140724.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事林广记》</FONT></A><FONT color=#000000>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学者</FONT><a href="http://bk.baidu.com/view/2124.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沈括</FONT></A><FONT color=#000000>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FONT><a href="http://bk.baidu.com/view/184676.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教坊</FONT></A><FONT color=#000000>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后来沈括在</FONT><a href="http://bk.baidu.com/view/24031.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梦溪笔谈》</FONT></A><FONT color=#000000>中又记载“</FONT><a href="http://bk.baidu.com/view/133225.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马尾</FONT></A><FONT color=#000000>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FONT><a href="http://bk.baidu.com/view/10783.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元朝</FONT></A><FONT color=#000000>《</FONT><a href="http://bk.baidu.com/view/158366.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元史</FONT></A><FONT color=#000000>·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FONT></P>

<P>于是心生一问: 二胡算不算是汉族的传统乐器呢?  该怎么看待其历史地位?</P>
发表于 2007-9-14 12: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文化算什么文化呢?
发表于 2007-9-17 10: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宋体>
<P>
<P 12pt?><FONT face=宋体>以二胡为代表,衍生出了一个胡琴家族,有二胡、板胡、高胡、中胡、革胡、四胡、京胡、京二胡、坠琴、椰胡等等,分布在全国各地。在音乐会中、在戏曲舞台上,在爱乐人的手里,那接近人声的旋律呜咽着所倾诉的是中国人的心声。那么,二胡是何时出现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部中华乐史里,二胡是如何一步步的发展起来,走向成熟的?却是要在中外典籍中去搜罗爬梳一番。</FONT><BR line-break?><BR line-break?>



<P>
<P 12pt?><FONT face=宋体>首先,二胡的这个“胡”字,就说明它不是由汉族代代传承的血统纯正的汉民族乐器。而是与少数民族密切相关。宋朝陈旸的《乐书》中记载了一种和二胡相似的乐器“奚琴”并附有插图,从插图看,奚琴没有千斤,二个弦轴与今天的二胡方向相反,琴杆上节点突出,好像是用竹杆制成。琴筒与今天的二胡基本相同,琴筒上蒙的是蟒皮还是木板,从插图上很难判断,但琴码俨然在目。这是目前能找到的关于二胡最早的文字记载和图片资料。陈旸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轨之,至今民间用焉。”在这里陈旸说明奚琴在演奏时是用竹片摩擦二弦发音,而不是今日的二胡用马尾弓子演奏。从上述材料看,奚琴当是今日二胡的前身。著名音乐学家杨荫荫浏先生从陈旸《乐书》关于奚琴记载的考证得出结论,“可能是唐代已有”。其根据是从《乐书》的行文习惯来考虑的,或者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的诗《池亭诗》中的的两句“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过”。</FONT><BR line-break?><BR line-break?>
<P>
<P>
<P 12pt?><FONT face=宋体>而陈旸所说的奚琴是“奚部所好之乐也”,这个奚部又是哪一个民族?查阅相关史籍,得知“奚部”是一个历时千年,几经兴衰的民族。它最早见于史籍为</FONT>388<FONT face=宋体>年(北魏登国三年),北魏道武帝“北征库莫奚,大破之。”它源出于鲜卑族或东胡,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看法。他们生活在我国北方,在北魏时已有几十万人。与北魏、隋、唐等朝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过密切的交往。唐玄宗还两次以宗室女为公主,和亲到奚部。唐宋间契丹人强大后,对奚人采取了残酷的屠杀政策,奚族逐渐失去独立地位。女真人的金政权灭辽后,对奚族也是采取残酷的屠杀政策,至</FONT>12<FONT face=宋体>世纪后,奚人被女真人同化和与汉族融合。在宋朝之后,这个民族就在中国的历史上消失了。但凭着奚人的乐器“奚琴”所逐渐演变而成的二胡,奚人的灵魂融进了动人心魄的音乐里。欧阳修有诗:“奚琴本出奚人乐,奚虏弹之泪双落。”我们今天在欣赏二胡时,应知道,二胡所诠释的深邃乐思中,有着一个被灭亡了的民族在向你倾诉他们满腹的幽怨。</FONT><BR line-break?><BR line-break?>
<P>
<P>
<P 12pt?><FONT face=宋体>而就是这个奚琴,到了宋朝却被改称“嵇琴”或“稽琴”。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稽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稽琴格。”南宋末年陈元靓的《事林广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二弦,以竹轨之,其声清亮。”这里的“稽琴”和“嵇琴”,沈括和陈元靓都提到了是二弦的乐器,陈元靓更是说明“以竹轨之”,显然,它们与奚琴是同一种乐器,因为同音而产生的不同名称。奚人在宋朝与汉族、契丹、女真进行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奚人的乐器</FONT>“<FONT face=宋体>奚琴</FONT>”<FONT face=宋体>以它独特的音色和动人的旋律,打动了汉人、契丹和女真人,被吸收进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

<P></FONT>
<P>
<P 12pt?><FONT face=宋体><B>陈元靓所说的“嵇琴本嵇康所制”,完全是中国古人的附会托古习惯,三国时的嵇康是玩古琴大家,一曲《广陵散》留下千古佳话,但与嵇琴却是风马牛不相及。“嵇琴”一说有可能是各地语言发音的地域差异导致最终以讹传讹,(如“鸦片”的发音最早为“阿片”,后来因为地域差异最终念“鸦片”了)。同时又为了提升二胡的历史地位而因此杜撰出来的。因为魏晋时期玄学盛行,而嵇康本人深受老庄思想影响颇深,且有笃好黄老之道,生平事迹均离不开一个“琴”字。著有《琴赋》和《声无哀乐论》,嵇康的性格生受古琴曲《广陵散》影响颇深。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古琴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古籍曾载“众乐之中,琴为乐统”,说的是在所有的乐器中,古琴是所有乐器的统帅,其他众乐器均为臣妾。且典籍中也曾多次反复提过古琴一直被视为华夏正统之乐。琴在八音中为八音之首。嵇康的古琴造诣是历史公认的,古琴的审美观受儒道两家影响极深,胡乐与古琴的审美刚好背道而驰。试问嵇康怎么可能是胡琴的发明者?!!!同时,若以一个姓氏来草率判定嵇康是胡琴的发明者,这是缺乏历史依据的,同时可见这种治学态度是极不严谨的!宋代深受程朱理学影响极深,治学态度应该极为严谨,若将此作为一种猜测还情有可原,若是因此以讹传讹就罪无可恕。因为古时“琴棋书画”为文人必修课程,况且古琴在宋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对于这样的失误,真是让人啼笑皆非!治学应学太史公的精神,大胆设想严谨求证。对于陈来说,这是其治学的一个败笔。

<P></B></FONT>
<P>
<P 12pt?><FONT face=宋体>上文中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提到的教坊伶人徐衍应被看做是二胡发展史上的第一位二胡演奏家,首先,徐衍是在宫庭宴会中为帝王演奏,属重大演出场所。其次,他技艺高超,当断了一根弦时,徐衍临危不乱,沉着应对,用一根弦完成了演奏,被称为“一弦稽琴格”,在当时,可以说是神乎其技,当然是一举成名,自成一家了。从徐衍能用一根弦完成演奏分析,这时稽琴的演奏应当有了换把技术,否则徐衍就不可能完成“一弦稽琴格”。另外,从这则史料中还可看出,北宋时稽琴已经进入宫廷,成为当时统治集团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了。</FONT>

<P>
<P>
<P 12pt?><FONT face=宋体>历史上,二胡曾在清初遭禁。是因为二胡上的两根弦--老弦、子弦亦称二(儿)弦,犯了当时朝廷嘉庆乾隆二皇帝共政的忌讳。更有甚者,若是在演奏二胡的过程中断了老弦或者子弦,那是要遭杀头的大祸。于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二胡被禁止,一直到晚清各种矛盾激化,朝庭无暇顾及时,梨园艺人手中方才响起二胡声。唐代的时候因为文化的空前发展,加之大唐开放的胸襟气度,使得各种异域文化在大唐的国土生根发芽最后本土化。</FONT>
<P>
<P>
<P 12pt?></P></FONT>
<P>
<P>最初传入大唐的胡乐旋律不似我们今天听到的那样,的确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胡风。随着各种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很多异域的文化都逐渐为我们儒家和道家文化所影响,逐渐演变发展,于是产生了本土化的佛家,音乐同样受汉文化影响而汉化倾向逐渐明显。我们现在听到的二胡音乐其旋律完全已经跟过去的不同。所以无须刻意追求其起源。我们国家的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均以儒释道为基础,如果要很刻意的区分,恐怕永远没有清楚的时候。</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7 10:59:36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17 10: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古代,中原的汉族人惯将居住在我国北方和西域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胡人,因此,对凡是来自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乐器,都一概统称为胡琴。而今天我们习惯只指二弦的弓弦拉奏乐器为胡琴了。胡琴的产生、流传和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P>  根据史料和杨荫浏先生考证,早在唐代就有用竹片在两条弦中间拉奏摩擦发音的奚琴,亦称嵇琴,是胡琴的前身。</P><P>  宋代陈肠《乐书》云:“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由此可知,它是为我国当时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奚族”所创造,故曰奚琴。</P><P>  有人认为,当是奚琴并非拉弦乐器,而是弹奏乐器,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就有诗曰:“奚琴本书奚琴乐,奚虏弹之双泪落。”可见这种乐器还有其感人的力量呢!但奚琴是今天胡琴的前身和雏型的论点,却是大家—致公认,没有非议的。</P><P>  奚琴也称作嵇琴。盂浩然《池亭诗》曰:“竹引嵇琴人,花邀戴客过。”《事林广记》云:“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二弦以竹轧之,其声清亮。”</P><P>  说嵇琴者良可能是“嵇”、“奚”同音误传,理应为奚琴。说是“嵇康所制”证据不足,乃属之推理,不过是伪托古人的—种说法。因为嵇康其人是魏末晋初著名的音乐家,又善琴技,是当时非常出色的古琴演奏家,嵇康还是作曲家,创造了不少有名的琴曲。所以,人们以奚琴为嵇琴,可能与嵇康的音乐生平有关。</P><P><B>西域胡琴天地间</B><B>     </B><B>中原音乐广流传
  </B>从史料记载看来,它当时虽然仍使用竹片擦弦发音,但演奏技巧和乐器构造都有了飞跃的发展,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演奏家。

宋代沈括《补笔谈》记载了这样一故事:
  熙宁年间(1068—1077年),有一位名叫徐衍的教坊乐工,善拉嵇琴,在—次由文武百官参加的宫廷宴会上,他独奏嵇琴时突然断了—根弦,但徐衍为了不影响听众的情绪,并没有因此停下来更换琴弦,而是在仅剩的另一根弦上坚持将乐曲演奏到结束,他高超的演技受到人们的称赞。从此,这种独特的演奏方法为大家所承认并流传下来。</P><P>  到了宋代,以马尾为弓的马尾胡琴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到中原—带。这时,胡琴—名基本已成拉弦乐器的专用名,奚琴一名便渐渐地被胡琴二字所替代。</P><P>  胡琴指弓弦乐器,最早见于《元史·礼乐志》(卷七十一):“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以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之所以改竹片为马尾,显然是跟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分不开。在游牧生活中,马尾随手可取,远比竹片来得容易。马尾弓的使用丰富和加强了胡琴的艺术表现力。</P><P>  它的基本形状和我们今天的胡琴样式已相距不远。现在民间通称的胡琴,是琴杆上部设有木轸,下部有琴筒,蒙蛇皮、蟒皮、薄木板等做共鸣膜,膜上置马,左手按弦,右手持马尾弓拉奏的乐器。</P><P>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自作《凯歌》:“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辞源》155页胡琴条云:“乐器,以竹弓张马尾,纳两弦间,轧之发音。”</P><P>  《马可·波罗游纪》也生动地写道:“鞑靼人又有—种风格,当他们队伍排好,等候打仗的时候,他们唱歌和奏他们的二弦琴极其好听。”这些史料说明丁元代,胡琴已在军队中和全国各地广泛流传。</P><P><B>指在弦上滑</B><B>    </B><B>情在曲中悠
</B>  在明清时期,胡琴随着各民族、各地区音乐的不断发展。又经过历代无数演奏者的实践和不断改进,演变成多种形制的拉弦乐器。如二胡、高胡、中胡、大胡、板胡、京胡、坠胡、椰胡、马头琴,艾捷克等等。大大丰富丁我国民族弓弦乐器的种类和色彩。</P><P>  在各种胡琴类乐器中,以二胡最普及,最喜闻乐见,它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擦弦乐器。二胡发音淳朴自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它的低音区厚实;中音区柔和,有—定明亮度;高音区较纤细;最高音区发尖,较少应用。在二胡上能自如地奏出全音、半音级讲及跳进音程,转调方便;运用左右手技巧,能表现情绪复杂、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对于抒情委婉的乐曲更能刻划得细致入微。</P><P>  二胡能从一个伴奏乐器的地位升到独奏乐器的行列。这要归功于现代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1895—1932年)。刘天华先生首倡二胡采用固定音高定弦,吸收了西洋乐器小提琴的某些演奏技巧,并对二胡进行了若干改良。他所创作的10首二胡曲,大大推动了二胡艺术的发展。</P><P>  其它胡琴类弓法、指法、换把和演奏风格均与二胡基本相同,相互间的差异主要是艺术性能不尽—致,在技巧运用上各自有所侧重或发挥。</P><P>  高胡以演奏抒情、活泼、华丽的曲调见长,滑音的运用比二胡广泛;板胡以表现欢快、热烈、泼辣、奔放的情绪见长。使用长滑音和快滑音较多;中胡的音色饱满、浑厚、宽广,辜重使用二胡的慢速演奏法。这些乐器无论独奏合奏和伴奏都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P>  现在,胡琴被广泛应用于地方戏曲伴奏和民间音乐合奏、歌舞伴奏和独奏。由于它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深受我国广大民群众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誉。
发表于 2007-9-18 09: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算!</P>
发表于 2007-9-18 14: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P>如果我没记错……</P><P>琵琶和笛子好像也都是胡人那边传过来的……</P>
发表于 2007-10-25 16: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草色烟光</I>在2007-9-18 14:48:04的o(︶︿︶)o 唉:</B>

<P>如果我没记错……</P>
<P>琵琶和笛子好像也都是胡人那边传过来的……</P></DIV>

笛子不是
发表于 2007-10-25 21: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复兴汉风</I>在2007-10-25 16:03:19的o(︶︿︶)o 唉:</B>


笛子不是</DIV>
<P> 横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5 21:50:21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0-26 19: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草薰轻寒</I>在2007-10-25 21:47:37的o(︶︿︶)o 唉:</B>


<P>横笛

</P></DIV>

笛子不都是横的吗?
发表于 2007-10-29 00: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复兴汉风</I>在2007-10-26 19:41:02的o(︶︿︶)o 唉:</B>


笛子不都是横的吗?</DIV>

笛子若都是横的,便不会加一“横”字了
发表于 2007-10-29 08: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横吹笛子竖吹箫
发表于 2007-10-29 12: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P>以前不是现在是.</P>
发表于 2007-10-29 18: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P>闻听的广东那边仍习惯将低音笛称之为“横箫”,有广东那边的朋友的话可以打听一下,要问此道中人哦</P><P>“横吹笛子竖吹箫”一般地这样讲没有错,但要看讨论什么问题,牵涉到历史就要还原到历史中去谈,就不可一概而论了</P>
发表于 2007-10-29 18: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横笛”这个名字出现时,同时是必有竖吹之笛的,宋、明时,我们现在所说的“箫”是被称作“长笛”的。
发表于 2007-12-8 15: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起源印度``公历纪元前后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丁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既然是由印度传入中国``我认为....佛教应该属于印度文化.[em04]
发表于 2007-12-8 16: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P>严格来讲汉族的传统乐器应该是编钟.</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FONT></P><P><FONT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FONT></P>
发表于 2007-12-11 02: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P>根红苗正的传统乐器很多很多啊,不只是编钟</P><P> [em01][em01][em01][em01][em01][em07][em07][em07][em07][em07]</P>
发表于 2008-7-17 23: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源不是我们的,但既然吸收进汉族文化里了,说是我们的乐器也并没什么错吧?至少在所谓的“胡人”的后代看起来,这些乐器是汉族的乐器。
发表于 2008-9-16 10: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能算是引进加改造的了
发表于 2008-9-16 18: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啊胡啊胡啊胡啊胡啊胡啊胡啊胡啊胡啊
……小时候学的……半途而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20:49 , Processed in 0.0728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