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85|回复: 8

唐宋时代的饼茶与茶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0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一直发展至今,成为了我国的国饮。

    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  “尝百草曰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其中“荼”即“茶”。可见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茶即被发现和利用。当时,茶并非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药用和食用,从有关文献和支料记载来看,茶作为日常饮料大概应在秦汉时期,那时,人们把新鲜的茶叶摘下’煮汤作饮料,不经过任何加工。这样,茶汤中免不了有青草气和苦涩的味道,因此,把茶和其它如:生姜、大葱、枣、盐等一起煮汤饮之。

    随着饮茶风尚曰益传播,运输和贮存茶叶,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首先想出了把夢叶制成饼烘干的方法,以解决这一问题。而这时期并没有专门作为饮茶的器具,它应该是和酒具、食具共用之。

    茶叶制成饼,并在技术上和质量上有所突破,应在我国的唐代。根据唐代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记载,唐代制作饼茶有“采”、“蒸”、“捣”、“拍”、 “焙”、 “穿”、 “封”这样七道工序。具体的做法是:在春季的晴天十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露水未干的时候,采下茶叶,放进甑釜中蒸尸下,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压)制成团饼,最后将饼穿起来焙干,封存。唐朝拍制茶饼,使用一定的模具,这模具叫作“规承”。“规”为铁制,圆型或方型; “承”也称“台”,一般用石头做成。

    用现代的标准来看,唐代的饼茶是一种蒸青紧压茶。它最主要的工序,实际上是蒸茶,制饼穿孔。贯串烘焙。饼茶经过了蒸青、烘焙,饼茶的味道比鲜叶好多了。</P>
<P>至于如何饮用和使用什么茶具,陆羽在《茶经》中也作了详细讲述。原来加入葱、姜、枣等添加物,用以调味,陆羽认为此茶犹如“沟渠间弃水”不可取。他提倡的方法重在煎。在碾茶之前,先要烤茶,使其“炎凉”“均匀”变软后用纸包好,以保其香.冷却后,再碾成细末,通罗(筛)后贮于合(盒)中。煎茶时当用风炉和複。煮水时当有“鱼目”气泡,“微有声”,即烧水至一沸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以使茶叶纯正。待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烧水到二沸时,舀出一瓢,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茶末,到水泡如“腾波鼓浪”,即水烧到三沸时。若继续煮,则水则“老”不适饮用,此时应加进二沸时舀出的一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时华,这进荼则可以饮了,至于整个过程所需之茶器,唐代陆羽开列出了28种之多,这种茶具,大致分为八大类。

    1.生活用具:风炉、灰承、茗、炭和火荚五种。

    风炉:陆羽亲自设计。状如古鼎,三足两耳,炉用铁。铜铸造。炉内为泥壁,炉腹有三具窗口,用以通风,窗孔上分别铸有“伊公”、“羹陆氏茶”字样,连起来为“伊公”、 “羹陆”、 “氏茶”。伊公即伊尹,是商代开国贤相,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首先发明用鼎煮饭:陆氏则是陆羽本人。陆羽把自己和伊公相比。

    炉脚上分别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 “体均五行去百疾”和“圣唐灭胡明年铸”二十一个古文字。按《周易》解释,坎主水,巽主风,离主火, “坎上”一句的意思就是,煎茶之水放于上,风从下面吹入,火在中间燃烧。 “五行”一句的意思是,茶能使五脏调和,百病消散。“圣唐”句是指制作年代。另几件是辅助工具。灰承;有三只脚的铁盘,供承灰用。炭荚:六角形铁棒,长一尺,以使炭通火。火荚、铁刷、火筷,可以夹烧红的炭。

    2、煮茶用具:钹、交床:是大口锅,用来煮水煎荼,用生铁制成,内光外粗,耳呈方形。交床:是十字交叉的支架,上有搁板,中间剜个圆孔,以便放锅。

    3、烤、碾、量茶用具: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六种。

    夹:用小青竹或铁铜制成,长一尺二寸,供烤炙茶叶时翻用。纸囊;用产于剡溪的剡滕纸双层缝制。用来贮烤好的荼,可以“不泄其香”,碾;用木制,内圆外方,里面放一个车轮状带轴的堕,亦即碾轮,能在圆槽来回转动。将炙烤过的饼荼碾成碎末。拂末:用羽毛做成,清掸茶末。罗合:即罗筛,罗用竹制成,弯成圆形,绷上细纱或绢。则:用贝、蛎、蛤的壳充当,铜铁竹制成匙,小箕之类,供量茶用。
</P>
<P>   4、水具:水方、漉水囊、瓢,竹夹和熟盂等五种,贮盛开水,陶做瓷成,可盛水二升。竹用木帛优,长一尺,两头包银,用以搅水。

    5、盐具:鹾簋和揭鹾簋:放盐用的瓷制品,圆形为主,直径四寸,也有盒形等。揭:竹制品,取盐用、饮茶用.陆羽认为越瓷最好,因越瓷为淡青色,能与绿色的茶汤相映生辉。札:形似笔状,供饮茶时调茶用。

    6、饮茶用品:碗和札。碗:瓷制品、饮茶用。

    7、清洁用具:涤方、滓方和巾。涤方:用木制成,用盛放洗涤后的水。滓方:用木制成,盛放茶滓。巾:粗绸制成,长二尺,做两块交替使用。用来擦干各种茶具。</P>
<P>8、藏陈用具:畚、具列和都篮三种。畚:用白蒲草制成,呈长方形,用以盛放烹茶用的全部茶具,便于携带。

    以上茶具,饮茶时并非一一具备,必要时,可省略若干件.在唐代的茶具中,还应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宮出土了成套的饮茶器具,则为世人提供了唐代茶具的实物证据,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这些茶具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宫廷系列茶具实物。这些大内茶器,主要有三类:金银茶器、秘色瓷茶器、硫璃茶具等。在此我们不再一一介绍。

    各种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发展,推陈出新,茶也不例外。
   
    唐人的饼茶到了宋代质量上又有很大提高。饮用方法也由原来的煎茶法改为点茶法。茶具也随点茶的流行而更新。
</P>
<P>自唐及宋,饮茶风所日渐高涨,特别是宋代宮廷禁苑和地方官吏,文入学士的崇茶、尚茶、以品茶为雅的做法,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著《茶录》、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一个官居宰相,一个贵为皇帝,他们也参与茶事,撰写茶书,这在中国饮茶史上是仅见的。在这种氛围下,终使茶叶成了举国之饮。

    不过宋人饮的仍然是饼茶、茶叶加工除了更加精细的外,变化不大,饮茶方法唐代的煎茶法被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更有趣的是宋人斗茶之风盛行。上至帝王将相,骚人墨客。下至浮浪哥儿、市井细民,都热衷于斗茶。

    斗茶,又称“茗战”、“点茶”、“点试”,即通过烹制、品尝茶叶,比赛茶的质量和烹茶技艺。斗茶的操作过程大致有三,即调膏。煎水和点茶。

    调膏:就是将茶末放一茶盏中,注入开水调成糊状,如同膏油,调膏前的茶盏,必须要开水预热,用注入沸水煎茶。所以宋人的煎茶,并不煎茶只煎水,实际上已经开了瀹茶的先声,只不过比明朝以后的冲饮复杂得多,仍属“煎茶”系统。   </P>


<P>  来源:《茶界》 作者:李学昌
</P>
发表于 2007-12-5 02: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究啊,太讲究了[em07][em07][em07][em07][em07]
发表于 2007-12-10 22: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在的……我是实在不喜欢这种碾成末的茶饼……怎么着都感觉怪怪的……
发表于 2008-3-17 11: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普洱这样的茶饼还有遗风。
发表于 2008-11-3 14: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有图就更好了~[em31]
发表于 2009-4-30 22: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茶道,花道,都是中国历史传统,结果到了现代,却是在日本兴盛,太有点讽刺意味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丢失了好多,让人心痛!
发表于 2009-7-14 15: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喝茶还有那么多讲究啊!
中国古人真不简单!
发表于 2009-7-30 19: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尝百草曰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其中“荼”即“茶”。??荼不是茶吧?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艸,余声。本义:一种苦菜)
2. 同本义。苣菜属和莴苣属植物 [a bitter edible plant]
荼,苦菜。——《尔雅·释草》
谁谓荼苦?——《诗·邶风·谷风》。传:“荼,苦菜也。”
3. 又如:荼蓼(荼是苦菜,蓼是辛菜。皆是秽草。也用以形容处境的艰辛);荼荠(荼、荠皆菜名。荼味苦,荠味甘,因以“荼荠”喻小人与君子)
4. 白色 [white]
荼首之孙。——《管子》
5. 刘绩补注:“荼首,白首也。”
6. 茅草、芦苇之类的小白花 [the white flower of congongrass,reeds,etc.]。如:荼火(形容军容壮盛。荼是白色茅花,火是红色,此指白、红相间的戎装。今以“如火如荼”形容声势盛大);荼首(发白如茅花。喻白发老人);荼白(如荼之白色);荼锦(荼茅草的白花)
7. 杂草 [weed]
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诗·周颂》
8. 用同“涂”。烂泥。比喻苦难 [mud]。如:荼苦(艰苦;苦楚);荼毒生灵(荼毒生民。残害人民);荼棘(比喻遭遇极坏);荼酷(惨重的苦难)
9. 通“涂” [mud]
况在秦陇荼炭之余,直是老臣尽效之会。——《魏书·卢水胡沮渠蒙逊传》
天子悼兆民之荼炭。——东魏《敬史君碑》
10. 又如:荼炭(比喻极度痛苦。
发表于 2009-9-27 10: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的帖子,做成茶饼是有原因的

传统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直接蒸压而成,此新茶因茶性强烈性微寒,当年生饮有伤脾胃,所以,云南民间大多习惯烤饮或经数月甚至隔年存放(当地俗称“发汗”)后饮用。茶叶经历了自然后熟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陈质。故普洱做成茶饼的比较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4:16 , Processed in 0.1738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