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88|回复: 7

饰品通览——事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3 20: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事佩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腰佩。古人对佩饰十分重视,在一条腰带上,往往系佩着许多饰物,这些饰物有的无实用价值,仅用于装饰,如玉璧、玉珩、玉璜之类,古称“德佩”;有的则兼具实用价值,如觽、刀、削、挑牙、香毬、纷帨之类,古称“事佩”。

觽:是一种锥形佩饰,最初以象牙或牛角为之,故字形从“角”;后来也有用玉石制作者。其状头锐尾阔,与牛角相似。本来专用于解结,是一种实用的小型工具。中国早期服装不用纽扣哦,领襟之间则以绳带系结之;另外,全身上下包括冠帽、裤裙、蔽膝、鞋履等服饰也无不借助于绳带相维系,觽的用处很大。使用完毕,一般多将其佩于腰际,时间一长,觽便演变成一种佩饰,不分男女,均可系佩。但有一个条件,必须是成人。只有两种人可不受此限:一是年幼的太子;一是年龄虽小,尚未成年但已完成婚配者,也可像成年男女一样佩挂这种饰物。


现在能见到的觽大多以玉制成,时间以商周为早。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就出土一件。春秋战国时期的玉觽也有不少发现。湖北当阳曹家岗5号春秋楚墓和安徽寿县朱家集战国墓都有出土。汉代玉觽以动物形居多,东汉以后佩觽风气渐不流行,但有时被视为“解烦治乱”的象征,佩在身边用以自警,有时则出于怀古的心理,佩在身边以增雅趣。


刀:古有佩刀之习。根据文献记载,汉代所佩之刀,都是小刀,与武士所佩大刀不同。但这种小刀和砺石(磨刀石)系佩在一起,显然是实用之物。佩刀实物在考古发掘中常被发现,仅河北满城汉墓即出土数件,均以铁制,有的装以银首,有的错镂金银,有的还加有刀鞘,刀柄上部都被制成环形,以便系佩。类似的佩刀在四川成都天回山汉墓也有出土。那是一把金错铁刀,长约18厘米,环柄鎏金,在刀身的两面分别以金丝嵌出隶书铭文和图案花纹。据铭文得知,这是汉灵帝光和七年的遗物,和这件金错铁刀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批陶俑,其中有一尊簪花女俑,腰间系束一带,带上就悬挂着一把环柄小刀。《后汉书·舆服志》:“佩刀,乘舆黄金通身貂错,半鲛鱼鳞,金漆错,雌黄室,五色罽隐室华。诸侯王黄金错,环挟半鲛,黑室。公卿百官皆纯黑,不半鲛。小黄门雌黄室,中黄门硃室,童子皆虎爪文,虎贲黄室虎文,其将白虎文,皆以白珠鲛为钅剽口之饰。乘舆者,加翡翠山,纡婴其侧。”可见当时不同身份的人所佩之刀形制各异,连刀鞘的颜色也不一样。

       除了这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小刀以外,古代男女也佩容刀。所谓容刀,实即假刀,仅具刀形,没有刀刃,故不能使用,只能作为一种佩饰。这种容刀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发现,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三件,均为角质,环首细柄,长度分别为20.2厘米、15.5厘米及10.4厘米,出土时盛放在妆奁之中。
       佩刀之中又有书刀,或称“书刃”,商周之世称之为“削”。这是一种在甲骨、竹木筒上削刮修改笔误错字的文具,古代文人为图便利,常将其佩在身边,由此演变为佩饰。这种书刀在山西运城邱家庄战国墓、湖北江陵凤凰山楚墓、广东广州麻鹰岗汉墓、广西贵县风流岭汉墓均有出土,有的和简牍笔砚同出,可确定其用途。此外,在四川成都青杠坡汉墓出土的画像砖上,还见有腰佩书刀的文吏,书刀的样式与出土实物完全相同,可资比证。
       香球:香球是一种用以焚香的微型熏炉,古代妇女佩在身边,既可燃香除秽,又可兼作饰物。通常以金、银、铜等金属材料为之,作圆球状,球身遍体透空,并镂饰精美的花纹。香球的内部结构较为复杂,一般在球体腰部对剖成两半,以便开合。上半球的顶部,装有一个鼻纽,并缀以链条小钩,以备佩挂。球体内部则装有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环,环上装有活轴,大环的活轴与球体内壁相联,小环的活轴则装在大环活轴的上下两端。在小环活轴上,还装置着一个半球体小盂,使用时将香料点燃后放置在小盂之中,即可熏炙。由于小盂是装在两个活轴上的,所以重心在下,不论球体怎样翻转,只有两个环形活轴在随之转动,而小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盛在小盂中的香料不会将衣服燃烧。这种平衡装置的结构,完全符合科学原理。直至今天,航空、航海中使用的陀螺仍用这种原理。
       目前各地保存的熏炉实物,大多是唐代以后的产物,而文献方面的记载则比此要早得多,汉代《西京杂记》即有记载,里面所说的香炉虽然是放在被褥中的,但结构和熏炉是完全一致的。
       唐代将熏炉称为“香球”,是根据其外形特征命名的。一般多佩挂在身边。这个时期的香球实物也有大量出土,西安沙坡村唐长安长乐坊遗址、西安何家村唐长安兴化坊遗址、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都出土有香球,日本奈良正仓院也有收藏。这些香球的造型特征基本一致,惟纹饰、结构稍有差异。
       宋代妇女也用香球,焚香时或持于手中,或置于袖内,使用完毕则即佩于腰际。元明时仍有使用者,其形制如唐宋之旧。
       除了圆形香球,宋代以后的熏炉还有作成香囊式者。如福建福州南宋墓出土的一件,即成心形香囊状。还有部分香球,虽然也用于熏香,但里面不设活轴装置,使用时火星容易溅出,故只能当香囊使用,不能焚熏。
       三事:三种随身佩戴的卫生之具,如挑牙、耳挖、镊子等。挑牙用于剔除牙垢,由今牙签;耳挖用于挖耳;镊子则用于清理毛发。这些工具除具有实用价值外,还常常被穿连在一起,成为一种佩饰。有时还兼有用于情人之间、主仆之间的馈赠之物。因为这些用具能接触人体,有特殊意义。具体名称视质料而别,以金制成者称“金三事”,以银制成者称“银三事”。这种三事在民间还有遗存。
       帨:是一种佩巾,古代男女通用。既可以用以拭物,又可佩挂在身边。后来两者各有分工:拭器用纷,擦手用帨,纷帨两物则不再合称。

用以擦手拭面的帨,自汉以来又称手巾。手巾有多种质料,有的用罗,有的用绢,有的则用棉布。现存古代手巾,有两件保存得比较完整:一件是战国中期的遗物,出土于湖南长沙左家塘楚墓。整块手巾以纱做成,单层平纹组织,上有稀疏的方孔,略呈正方形。出土时手巾的对角缚一小结,以便系佩。另一件是东汉时期的遗物,以棉布为之,出土于安西都护府民丰汉墓,与长沙楚墓出土的纱罗手巾相同,手巾的一角,也缚有一结,并续有布带,显然也用于系佩的,当即为“佩巾”。


手巾在汉代以后,还有几种别称:一谓“鲛绡”,相传以“鲛人”所织的轻绡制成,故名。实际上就是所说的纱罗手巾。此外,还有罗巾、罗帕及首帕等名称,散见于各种诗文笔记。


宋代以后的手巾,一般多比较宽大,除用来拭手外,还可以代替腰带。这种手巾,在江苏泰州市郊的一座明墓中还有出土。

清代妇女平常家居,也喜佩挂手巾,所佩地位各从其便,有的挂在衣襟,有的佩在腰间。命妇穿着礼服,则佩一种采帨,以彩帛为之,制为条状,整个造型上窄下宽,底部作成锥形,以色彩及织绣纹样区分品秩。这种采帨实际上是古代纷帨的遗形,清代命妇佩系于身,仅存装饰意义,并无实用价值。《清史稿·舆服志》:“(皇后)采帨,绿色,绣文为‘五谷丰登’。佩箴管、縏袠之属。绦皆明黄色。”以下各有差异,如妃子采帨,绣文为云芝瑞草;皇子福晋采帨用月白色,不绣花纹等。这种采帨在北京、台北两地的故宫博物院还有遗存,传世的清代帝后像上还有描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8-12-23 23: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宋朝鸡心香囊,我感觉是个霞帔坠子~~~
金银三事,五事,七事一直到民国还有佩戴,卖古董银器的经常看见,有时候就是一个袁大头上面打了几个洞,穿上链子
说道这些东西,我想起《儿女英雄装》里的那个迂腐的安老爷,在何玉凤新婚第二天,遵照古礼,赏给媳妇一堆什么火镰,线绕板,粗细布手巾~~~~~
发表于 2010-7-6 20: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人真聪明
发表于 2010-7-7 21: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发表于 2010-8-16 17: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ddddddddddd
发表于 2010-10-23 21: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看过唐代花鸟纹鎏金银香球的介绍 觉得那是我这辈子看过最精致的东西。。。
发表于 2010-11-29 21: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古人的饰品讲究些
发表于 2010-12-4 18: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想到了驮侯夫人辛追的衣服和配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16:27 , Processed in 0.0767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