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为什么不断更新体式?
世界上的文字,都有随其性质的变化而改变其体式的现象。语音单载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有表意图符文字---表音象形文字---表音符号文字---表音拼音字母文字,性质一旦确定后,其体式就不再变化了。而语音多载的汉语所对应的汉字,除随其性质变化而出现形体变化外,在其性质确定下来以后,其体式仍然还会不断地变化: 表意图符文字---表意象形文字---表意符号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体、草书、行书、楷体、宋体。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汉字具有以下5个不变的特点:1。方块形;2。以形表意,意异形异;3。直接表意,间接表音;4。不表语法;5。以字组字的法则。 因为,方块形的文字比线形文字识别率高;语音多载的汉语,决定了汉字就必须是“以形表意,意异形异”的 ;在没有发现拼音原理之前,把汉字建成“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是实现字体最简的唯一办法;不表语法,这是由汉语的单词性能决定的。这“5点”是为适应汉语的特性而来的,只要汉语不变,汉字的这些特点就必然存在。这“5点”不变,也就保证了汉字的特性不变。所以,人们把从象形字到宋体的各种字体都叫做“汉字”。另外,在没有发现拼音原理之前,“以字组字的法则”,就是在保持系统性不变的前提下,最好的扩字办法。所以,从甲骨文到楷体,它们共同的扩字法则,都是用“以字组字的法则”。 这些特点为什么就导致汉字不断出现体式变化呢?且看下面的分析: 为了方便学习,每一种体式的汉字,都必须具有规律性。要使之具有规律性,就必须在结构上具有系统性。要具有系统性,就必须在笔画形式、字形、构字规则、书写方式等方面,具有同一性,以便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字体系。所以,汉字的每一种体式,都自成体系。每一种体式在初创时,都是先创造最简笔画的字,当最简笔画的字的数量达到无法再增加时,再增加汉字的数量,怎么办呢? 在维持文字的系统性不变的前提下,在拼音原理未发现之前,采用以字组字的方式来创造新字,是唯一最好的办法。所以就用现有的最简字通过“二字结合”、“三字结合”、“四字结合”。。。。。的方法创造新字了。 这样,就出现了如下矛盾: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出现,汉语单音词就不断增多,那么,表示汉语单音词的汉字就随着增多。字数的增多,导致多字结合字增多,这就出现了汉字笔画数随字数增加而增加的结果。所以,从汉字系统内部看,汉字是不断“繁化”的。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必须记录的事情就增多,就要求书写速度加快。而不断“繁化”的汉字,反而使书写速度下降。当这一矛盾发展到人们不可容忍的时候,就必须对汉字实行“简化”了。怎么简化呢?在现有的系统内部,要保持文字的系统性,创建不出比已有的简化字更简化的字了。如果不顾文字的系统性,随意造简化字,必定破坏系统性,虽然使少数的字书写快了一点,但是严重地毁坏了文字的系统性,丧失了规律性,极大地增大了学习难度。得不偿失,此法断不可行。所以,就选择了创建新汉字系统,替换旧汉字系统办法,来解决这个矛盾了。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停地发展,新字的继续增加,新汉字体式系统最后又遇到它前一系统同样的矛盾,所以,也必须用比它更新的系统再取代它,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因此就相继出现了象形体、篆体、隶体、楷体(严格说来,楷体与隶体同属一个新体系)的依次更替的现象。 由以上分析可见,“以字组字的法则”是导致汉字体式不断更新的原因。 两种字体系统的更替,会不会出现新、旧字的文盲呢?肯定会的。今天认识楷体简体字人,有几人能读1950年以前的楷体繁体字的书的?所以,可以推断,当年认识篆体字的人,绝大多数不可能又认识象形字;认识隶体字的人,绝大多数也不可能又认识篆体字。 既然这样,前人是怎么实现新、旧字体转换的呢?因为前后两种字体虽然不同,但是都保持了上述“5点”,因此两种字体,可以互当异体字混用,由此就实现了“无缝”转换。 保持“方块形;以形表意,意异形异;直接表意,间接表音;不表语法。这四点不变,也是今天改进汉字楷体必须遵循的原则。否则,新体汉字就不能取代楷体汉字。 但是转换完成以后,还是会出现前后两种字体的文盲的。这样会不会出现历史文化断层呢? 人们为了不免出现历史文化断层,就及时修改和补充汉字字典,把前后两种字体对照起来注释;同时,国家历代政府都设立文书档案和管理机构,以保存好历史文书等等。所以,中国从来没有因为汉字的变革出现过历史文化断层。所以,今天的人们,也不是通过读孔子及其弟子用大篆写的书,才知道《论语》的。
汉字楷体字,在唐朝后期,学习和书写的难度,就已经达到不可忍受的程度了,就应该创造比楷体更优越的新体来替换它了。不过,此时人们发明了刻板印刷术,后来又发明了活字排版印刷术,就缓和了这一矛盾。到了近代,楷体不仅表现出难学难写的缺点,而且陆续表现出6大缺点和6大问题,所以早就必须用新体替换楷体了。现在又面临着世界语言文字竞争的局面,汉语汉字已经败给英语英文了。汉语汉字出现了逐渐被中国人自己冷落的趋势,随时都有被抛弃的危险。再不尽快更新体式,就很可能被淘汰了。所以,100年来,凡是看到这种危机的爱国人士,都赞成改进汉字。
一些语言文字“学者”,虽然没有掌握正确的汉语汉字的理论,但是根据现实情况,对于改进汉字楷体,也并不反对,却提出如下要求:“不能造成新、旧字体的文盲;不能因此出现历史文化断层。” 可以说,这种要求是半对半错的。在新旧两种字体的转换期间,是不能出现新旧字体的文盲的,不然就不能实现“无缝转换”,不能“无缝转换”,就不能实现新、旧两种字体的转换。而实现这一条并不困难,只要让新体汉字保持前面所说的“5点”中的前4点不变,就可以了。 从前历次两种字体的转换完成之后,都必然地出现了新旧两种字体的文盲,却并没有因此出现历史文化断层;现在,楷字简体在大陆实行后,大陆出现了99%的繁体字青年文盲,大陆也并没有因此出现了历史文化断层。所以说,“专家”的要求只对了一半。 可以说,今天大陆实行的“简化汉字方案”,就是这种“要求”的产物。另有一些设计新汉字方案的人,由于不懂正确的汉语汉字理论和汉字发展史,就相信了这一“要求”,在设计新汉字方案时,幻想在不改变楷体系统的前提下,创造一种“新、旧字混合汉字系统”,以避免出现“新、旧汉字的文盲”。例如,有的创造新汉字方案的人说:“可以尝试的办法就是拼音与汉字相结合,象日本文字那样,不过拼音要用英文字母,向世界“书同文”靠近。拼音要赋予它表义的内涵。以达到音形义统一的效果。这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 其实,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文字的系统性原则。同时也不能将楷体所凸现的6大缺点和6大问题完全彻底地都解决。 况且,如果世界能实现“世界书同文”的话,在100年前柴霍夫斯基创建了“世界文字”以后,至今早就实现“世界书同文”了。“世界文”的推动会议不知开了多少次世界会议了,别说全世界,就是欧洲也没实现“书同文”。为什么? 1.
文字不同于一般的符号。文字是表示语言的单词的符号系统,它通过语言间接地表示事物,因此,它受到语言的制约,不能通行于世界各国;而一般的符号是直接表示事物的,它不需要系统性,也不受语言的制约,所以可以通行于世界各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