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12|回复: 3

正本清源:駁“楚非諸夏”論【轉載,略有修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5 18: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关于夏夷之辨

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以来,所谓学术权威对华夷之辨的普遍解释是“文化高低之辨,文明野蛮之辨”,个人认为,这种说法肯定是不完全正确的,尤其是其中完全忽略了族群身份的问题。按照这些权威的解释,只要用了华夏文化,只要文明程度高的就是夏,不以华夏文化为主流的就是夷狄。

而事实上,华夷之辨血缘和宗法是重要的基础。中国的封建制始于西周,西周开始分封诸侯,拱卫京畿。所封之诸侯均为夏商周后裔宗室,也就是诸夏姓氏,包括楚国。这样就形成了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炎黄后裔子孙为诸侯、通过血缘相连结的广大诸夏地区。

所以,华夷之辨,首先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然后才有文明野蛮之辨,在先秦,文明的标准就是以《周礼》为核心的礼乐制度。从此,礼乐代表文明、象征华夏。所以《左传》称“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整个世界历史至今,只有我们的祖先找到了“礼乐”这把开启文明的钥匙。

观东西周二朝,一直都在和诸夏血緣之外的戎狄做斗争。西周因内乱亡于北狄,春秋时,诸侯纷争,导致各路山戎犬戎纷纷骚扰诸夏,此类事件在《春秋》的记载中层出不穷。至战国,北方各路诸侯纷纷建起了防御匈奴的长城,后来的秦长城就是在战国长城的基础上连接独立各段并延伸而成。

《春秋》亦借助记事来褒贬诸侯抒发大义,但这只是托事明义,比如齐襄公攻打纪国,本为觊觎土地财物假托为祖复仇,《春秋》为张复仇之义,掩其过而大其义。《春秋》中为微言大义也不乏非常可怪之语,犹如屈原饱受冤屈后在诗中斥楚为南蛮一样。

二、楚国是否为诸夏?

由上而知,楚是黄帝后裔、诸夏之姓、周王分封,楚当然属于诸夏,楚国宗室的主流文化和当时的中原文化也是一脉相承。楚国虽僭称为王,在史料中多次被贬为夷,但如上所述,并非楚国就真的成了夷狄了,相反,楚国为华夏民族扩张生存空间立下了不世之功勋。任何民族的生存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生存空间的拓展。

而且在《春秋》中,楚也因其行为符合“礼制”复进为“华夏”。《春秋》常采用不同的人称指代来对不符合大义的行为进行褒贬进退。例如,称诸侯为“人”就是贬称,谓其国乱无君,视为禽兽,常见的有称楚君为“荆人”;如果称其爵称则是褒扬,如“楚子入陈”一段是褒楚君能讨陈国乱臣夏征舒,故有君也(楚为子爵)。

要说曾被贬为“夷”,先秦诸侯中不止楚国一家,包括吴国、中原的晋国都被贬过。晋楚邲城之战中,晋师就因违背道义而被《春秋》贬为“夷”。

所以,《春秋》对属于诸夏的邦国所进行的“夏夷进退”是“据事而言”,非永久性定义。楚国也非始终被贬为“夷狄”。

按照《春秋》的标准,到了战国,不单是楚国、所有诸侯都不再属于诸夏了。总之,史书对属于诸夏的诸侯所作的褒贬进退只是一种手段,希望起到张大义理的作用。就像父母责子女盛怒之时会说不认某某为其子一样,被贬者也并非真的就成了夷狄。

三、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华夷易位”?

常有人引用“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退于夷狄则夷狄之”,如此论调实际存在较大争议。

首先,这话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说的。孟子只说过“臣闻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者也”。

“入夷则夷入夏则夏”的真正出处乃是效力于蒙元的伪儒许衡为论述蒙元政权的合法性而发明的,其核心论述即“拥有华夏这篇土地延用华夏制度”的“无论是否具有华夏民族血统”都承认它的合法性。

我们很容易看出两者区别,孟子所言是建立一种以华夏民族为中心的世界管理秩序,而不是为了让周边族群融合进来。用夏变夷是手段,有效管理非华夏的周边族群是目的。

许衡的论调则是典型的服务于异族统治的“用夷变夏、无君无父”的伪理论,实质就是“有奶便是娘”。而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出现过非华夏族群能用华夏典章治国的例子。

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华夏人不用华夏典章治国的情况,但只能说是华夏逆子时期,贬之为“新夷狄”,是怒其不争也!时机成熟,逆子终将回归华夏正统。若野蛮征服文明、夷狄僭越中国,无论其表面如何,其实质终为为外敌入寇侵略中国。历史证明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夷狄之政人面兽心。所以,从来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华夷易位”,华夏永远是华夏,只有孝子逆子之分,而夷狄永远是夷狄。

总结

个人认为:华夷之辨首先是一种民族身份认同,然后才是文明野蛮之辨,而文明的标准就是“礼乐”。同时“华夷之辨”还是一套世界秩序管理体系即中华世界体系的核心观念。

华夷之辨,内中国外夷狄,贵中国贱夷狄。体系的中心是炎黄血统的华夏民族,体系的基础是强大的物质与军事力量,对周边族群用华夏礼义来实现“用夏变夷”,使四夷臣服,事中华以忠。

[ 本帖最后由 飒踏如流星 于 2009-4-26 18:2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8: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謂“華夷之辯”,首先是在“華”與“夷”族群確立之後,“辯”其族群特性而已。而不是在沒有確立族群之前,“辯”出那些人是“華”,那些人是“夷”。

個人認為:族群是共同血緣的家族組成的,並通過衆多家族的不斷繁衍把血緣繼承下去,據有長時期的穩定性,並非是通過“華夷之辯”“辯”出來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也自然形成了維護這一血統繁衍的傳統,使族群血統特色長期保持不變。華夏族的血統繁衍傳統就是以父系傳承的,至今不變,並非通過所謂的“華夷之辯”確立的。

對於整個華夏民族而言,依照華夏民族幾千年來的一貫傳統,以華夏民族男性血統傳承的後代,就是整個華夏民族的後代,華夏民族的後代就是後來的漢民族!!!

華夏民族與華夏文化的關係:華夏民族是華夏文化的載體,而華夏文化卻不是華夏民族的載體。

個人認為:任何非華夏民族群掌握了華夏文化並且竊取了華夏民族的國家政權,都不能稱爲“華夏民族 ”以及“中國”、“中華”或“華夏”。而華夏民族無論掌握何種文化,都改變不了華夏民族這一屬性,但華夏民族如果失去了華夏文化、華夏傳統以及華夏民族的國家政權,將不再是傳統意義的“中華”或“華夏”,因爲“中華”和“華夏”都帶有濃重的傳統華夏文化、華夏傳統與華夏民族國家政權的内涵。

華夏民族,即使暫時的失去了華夏文化,但並不意味永遠失去華夏文化,只要華夏文化得到恢復,仍然是真正意義的“中國”、“中華”或“華夏”。

只有華夏民族繼承了自己祖傳的華夏文化、華夏傳統,而且是華夏民族統治下的中國,纔是真正的“中華”或“華夏”(無論國土領域大小)。

現中國與“祖國”的關係:關鍵看現中國事否繼承了華夏民族祖先的文化、領土、傳統等,而且由華夏族政權統治下的國家——華夏族是國家民族的國家,而不是所謂的“多民族國家”。如果符合這些條件,我們完全可以稱現中國為“祖國”或“中華”以及“華夏中國”,如果沒有繼承或者不完全繼承,那麽就不是“祖國”或者不是完全意義的祖國。也就是只有真正意義的“中華”、“華夏中國”才有資格稱爲“祖國”。

個人認為:只有華夏族政權統治下的國家、領域、資源、國民,而思想、文化、傳統等都不是祖傳的,就只能稱這個國家為現實的“中國”,而不是“祖國”。如果這個國家即使是華夏人政權,而維護的不是華夏族利益,而是非華夏利益重於華夏族利益,那麽這個國家從實際意義上講,連“中國”都不是,而是“名義中國”,是“偽華夏ZQ”。

我們說華夏族人是“炎黃子孫”,也就是說我們華夏族是由古老的炎黃部落發展至今,其血統是炎黃部落遺傳下來的。有些人認爲所謂“炎黃子孫”是由炎帝和黃帝兩個家族發展起來的,這種觀點個人認為是錯誤的!

【同為轉載,有所修改】

[ 本帖最后由 飒踏如流星 于 2009-4-26 18:20 编辑 ]
发表于 2009-4-26 15: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野蛮渐渐发展成文明的,无所谓优劣,只有发展程度的不同而已
发表于 2009-4-26 18: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虑到此话题在此处的敏感性,在下对本帖文章内容有所修改。如表述观点时改为“个人认为”,敏感词汇改为代用词等,但主要内容基本保留了原作观点,有冒昧处请楼主见谅!

[ 本帖最后由 飒踏如流星 于 2009-4-28 14:4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03:14 , Processed in 0.0719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