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29 22: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淺論漫談成語中的漢服文化-『首服』-视而不见 和 充耳不闻
2007-12-07 00:25
(4)
shì ér bù jiàn
成語:視而不見
【解釋】:指不註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作沒看見。
chōng ěr bù wén
成語:充耳不聞
【解釋】: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出處】:《詩經·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
上面既然說到冠冕,那必定要說這兩個成語了。
冕冠的組成,大致分冕板和冠兩部分。冕板上前後都有垂下用五種不同顏色的彩色絲線串成的五種顏色的珠玉,這五種顏色就是五行正色:白、青、黑、赤、黃,象征五行生克和歲月運轉。其中,彩色絲線名為:“藻”或“繅”,被串聯起來的珠玉名為“旒”,合稱“玉藻”或者“冕旒”。《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謂雜采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雲玉藻也。”。《後漢書·輿服誌·冕冠》:“冕冠,垂旒,前後邃延,玉藻。”。據史籍資料可知,天子的冕冠上垂下的冕旒是前後各十二串,每一串十二顆五色玉,每顆玉石之間還要打兩個結固定,兩結之間稱之為“就”,這些冕旒垂在冕冠前,正好擋住了戴冠者的視線,表示君主目不視邪,不視不正之物,即使看到也當沒看到,所以由此衍生出“視而不見”的成語。
與之相關的成語就是“充耳不聞”,它在現代是作為一個帶貶義的成語來使用的。但是最初卻是非貶義的。
“充耳”是冕冠上的裝飾物,又稱“瑱”或”黈纊“,是從冠上的玉笄兩端下來垂在耳朵兩旁的。
《漢書·東方朔傳》有載:“冕而前施,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大戴禮·子張問入官篇》所講的“黈纊塞耳,所以弇聽也。”,所說的就是充耳。《詩經。國風·衛風。淇奧》有記載:“ 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漢毛亨傳;“充耳謂之瑱。琇瑩,美石也。”;《弁師》:“玉瑱玉笄。”,鄭玄註:“玉瑱,塞兒者。”;按制,天子用的是玉瑱,諸後用石。充耳的象征意義就是表示天子不能輕信讒言,偏聽則暗,兼聽則明。由此可知,古代“充耳不聞”的含義與現代的含義是大相徑庭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