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具体地说,有出自周朝姬姓之王,有出自虞舜妫姓之王,有出自商朝子姓之王,还有少数民族中的王姓及赐姓、冒姓王氏。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多数是以爵为氏的。
<P> 周文王姬昌第15子毕公高的后裔,本来就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京兆(今陕西西安)、河间(今属河北)等地。
<P> 周灵王姬沁心,在位二十七年,他的儿子姬晋曾对他提出批评劝谏,结果被废为庶民,居住在当今山东省胶南县一带。因为姬晋及其后裔的先祖是周天子,当时人们便称他们为王家,自此以王为姓。
<P> 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国所灭,子孙分散各地,因为他们出于王侯,世人皆称这些人为王家。
<P> 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即魏昭王之子无忌,其孙在秦国灭魏国后逃至山东泰山,后来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召信陵君的后代入朝作宫,封为兰陵侯,当时人们以他出身王族,谓之王家,延以为姓。以上种种,都是出自周朝姬姓的王氏。
<P> 公元前386年,姜姓齐国君权被田氏所夺,田氏是传说中帝王舜的宗族后裔,妫姓。齐国于公元前221年被秦国所灭,由于田氏各支先祖先宗为帝王诸侯,人们称为王家。这是出自妫姓的王氏。
<P> 还有出自子姓的王氏。子姓为商朝国姓,末代帝王纣,暴虐淫乱,他的叔父比干多次进行劝谏,纣恼羞成怒,将他杀死,剖腹验心。子姓之王氏就是比干之后。
<P> 古代有许多少数民族的部族首领、政权君王的后代也以王为姓的,其原因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如隋朝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氏,入中原后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是乌丸氏,属鲜卑族。又如蒙古高原克烈部酋长翰里勒汗,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改名王罕。
<P> 历史上被赐以王姓的也不少。公元8年,为王莽篡刘汉王朝之位,建立新朝,赐战国时燕太子丹的后裔为王。朱明王朝赐许多元朝蒙古人姓王,此为赐姓之王。这样又为原本就源出多,分布广的王姓队伍增添了新的属员。
<P> 从历史上看,王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王氏迁往江南,始于西晋末年。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随行者有三位王姓将佐在那 落户。唐僖宗时,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一些王氏族人随其入闽。从明末开始,王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明清之际起,王姓开始移居海外,遍布欧美、东南亚名地。(资料来自中华文化信息网)</P>
王、游、沈、叶是一家
<P> 古老相传,王、游、沈、叶是一家,今天福建仍有王游沈叶不结亲的习俗。
公元885年,农民出身的兴州固始(今属河南)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带领一支起义军远征福建,所向披靡,八年后即荡平福建全境。四年后,王审知被唐朝迁任命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封琅邪王,有了正式的名号。从此,便名正言顺地称霸八闽地区。这便是五代十国之一闽国的由来。
闽国在开国四十七年年的内忧外患中被南唐灭掉,王审知的后裔也遭到入侵者的血腥屠杀。当时的王公贵族虽有"愿作太平犬,不生帝王家"之叹,但谁又能自己安排自己的命运!史称闽国灭亡以后,除末帝王延政因受优待而留有后人以外,很多王姓子弟,犹如惊弓之鸟,纷纷改姓避祸。在新改的姓氏中,以游、沈、叶三姓为最多。
原来,三姓的来源都与王姓和王审知、闽国有关:
王姓改游姓,是王氏子孙自认国亡家破,犹如水中之鱼,游来游去,居无定所;
王姓改沈姓,是取"沈"与"审"谐音,表示是王审知的后代,子子孙孙不忘其祖;
王姓改叶姓,是谓犹似树叶飘零,不知所止。
所以从那时起,东南沿海一带便有了"王、游、沈、叶是一家"之说。后来,随着这一部分人飘居海外,这种说法又传到了南亚、东南亚和台湾岛上。
如今,福建仍有王、游、沈、叶不结亲的习俗。在台湾西南部的嘉义县,有王游叶沈宗亲会,便是,上当年闽国王公贵族的后裔们组建的。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7 11:40:1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