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79|回复: 6

浮皮潦草 易中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5 22: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出处大汉网  发表者 东海老人   2009-3-13 16:20  

转贴】转贴声明:本帖观点 不代表转贴者的观点。




浮皮潦草 易中天
http://www.hanian.com/viewthread.php?tid=2403&extra=page%3D1

一位朋友是易中天粉丝,送来易中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让我学习。浮皮潦草略翻两页,感觉兹人兹书比李零及其《丧家狗》强一点,但仍浮皮潦草得很。

例如他定位孔子为「学人」,理由是孔子好学博学活学;否认孔子为圣人,理由是孔子自己说过「若仁与圣则吾岂敢」的话,都很可笑。孔子当然好学博学活学,可古今中外好学博学活学的学人多得很,几人能够做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几个条?


翻到第一章之一「夫子何人」末尾,看到下面这一段话,不禁失笑。易中天写道:

「孔子的治学箴言里最重要的一次谈话是:不要以为知识多、记性好,就一定是大学问家,还要看他有没有「一以贯之」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基本观点(看法),也可以是基本方法(逻辑)。如果没有,所谓学问云云,不过是一地鸡毛。」

不论是视为基本观点(看法),还是看作基本方法(逻辑),都足以说明易中天对这个「一以贯之」的东西缺乏基本把握。



儒家的道德有三层蕴意。

一、指外在道德规范,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因特定的社会制度或风俗习惯而形成。这种规范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可以与时偕进的。例如职业道德就属于这种规范,它因人而异,教师与军人的职业道德有所不同,不同职业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地而异,非洲与美国的各种职业道德有所不同;因时而异,古代与现代的各种职业道德有所不同。

二、指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修养,由于生存、教育环境和各种学习、实践活动的不同,不同个体内在修养的高低是不同的。

三、指生命本性和宇宙本体,这是道德在最高最根本的的层面,形而上的层面。「道体」在天为本体、为道,在人为本性、为德(得乎道之谓德),所以就人的角度而言也可以泛称为道德。它是个体生命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

三重道德,有联系又有区别,「级别」不一样。低一层道德可以成为高一层道德的基础、可以通向高一层道德,但是不能包容、涵盖和「开出」高一层道德,高一层道德则可以包容、涵盖和「开出」低一层道德。致得良知、识自本性者,自然内在修养高;内在修养高,自然会遵守外在良法良规的约束。

儒家用一个仁字贯通了形上形下、形内形外,也就是将道德的三个层面贯穿在一起了。孔子说「予一以贯之」(《卫灵公》)、「吾道一以贯之」(《里仁》),这个「一」或者说这个一以贯之的「道」,就是仁。

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之言,虽得「仁」的要义,其实仍不确切。「仁」之道须借「忠恕」以行,所谓「忠恕违道不远」(《中庸》)、「强恕而行,求仁莫近」(《孟子·尽心上》)但「忠恕」不是「仁」、不是一以贯之的「道」。「忠恕不可谓之道,而道非忠恕不行。」(吕大临:《蓝田吕氏遗著辑要》礼记解)。


如能读懂上面这段枭文,就不难看出易中天的肤浅了。这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是生命的本性、万物的根源、宇宙的本体,就是孔子的仁,易中天仅仅视为一种观点和方法,简直是隔靴搔痒。易中天认为,中国的学术界多的就是鸡零狗碎、少的就是一以贯之,他自己何尝不是鸡零狗碎浮皮潦草一学人?

那些反儒的门外汉离题万里,普通知识人都能知其无知,易中天之类学者谈儒论道,总是象油星浮在水面,虽少见大错,却偏差不断,很容易产生误导。此辈于普及传统文化不无功劳,但其误导作用、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所以,易中天如日中天,可喜,又可悲。可喜的是中华文化渐受欢迎、影响日增、复兴有望;可悲的是易中天不自知其肤浅偏漏,以致广大民众和知识分子都把浮皮潦草的东西当作珍宝、当作中华文化的精华了,呜呼!2009-3-10东海老人

.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22: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

出处西祠胡同  发表者 麻瓜   05-12-22 19:10
http://www.xici.net/b5293/d33336038.htm

转帖】转贴声明:本帖观点 不代表转贴者的观点。




买了易中天的书,上当,批之







  帝国的惆怅有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变法帮了-_-|||的忙》,读了几页,就发现错误,如蝇在饭,不吐不快。


  易中天为了说明宋神宗作为之无能,说他「变法一再受阻,节节败退,对西夏用兵更是次次惨败」。好,你既然这篇文章是来说变法的,那你不会不知道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动机之一,是要他抵御外族的侵扰(西夏、辽),「用功开边,复中国旧地,以成盖世之功」(见华沅《续资治通鉴》卷七十七)。如果真的宋神宗对外用兵屡战屡败,那么变法有那么顺利吗,他的底气在哪里呢?事实上易说的与事实不符。
  
  熙宁5年(1072)王韶败木征,苏轼得知洮西大捷时写道:「汉家将军一尺佛,诏赐天池八尺龙。露布(紧急文书)朝驰玉关塞,捷书夜到甘泉宫。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牧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放春容。见」(《闻洮西捷报》)
  
  熙宁六年 王韶再征吐蕃,前后行军五十四天,跋涉一万八千里路,平定五州之地,招抚吐蕃诸部无数。自宕州临江寨北达安乡关,幅员二千里,包括熙、河、洮、岷、叠、宕六州之地全被北宋收复,恢复了安史之乱前由中原王朝控制这一带地区的局面。王韶取得的胜利,是北宋王朝在结束了十国割据局面之后,八十年来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军事胜利。这次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弥漫于北宋王朝的因循苟安、逸豫懈怠的政治空气,为改革派赢得了极大的政治声誉。
  
  熙宁七年,王韶自朝重返西军,取得了极具战略意义的熙河之役的胜利,保住了胜利果实。
  
  看清楚了吗,正是这些胜利激励了改革派,为他们赢得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如果要狡辩说你说的只是西夏,那么
  
  元丰4年(1081)种谔率兵深入敌境,破杀西夏六万余人,获马五千匹。苏轼得知这一消息,为收复失地而非常兴奋:「闻说将军取乞躢,将军旗鼓捷如神。故知无定河边柳,共得中原雪絮春。」(《闻捷》)
  
  这可都是宋神宗时代的胜利。诚然宋对西夏胜少败多,但你不能抹杀先贤的功绩。这不知道暴露出他的无知呢还是暴露出他为了文章不惜胡造论据呢?我倾向于后者,因为苏轼的诗我相信他还是读的,而且他为论证自己观点而乱说的地方还多呢。

  就是这篇文章,后来大部分都是他在翻译古书,什么食货志,王安石传。他的分析全是别人观点,自己用出来的还不精辟。什么「民众的生活也渐渐奢侈,财政岂能不成问题」。没听说过老百姓生活好了,国家反而财政枯竭了。讲财政问题只知道翻译,根本没有提到重要因素吃空饷,厢兵日广无用。王安石早期矫情令人作呕的事迹为了维护他的形象没提。吕惠卿是小人出卖不假,为什么不提他当时已入狱为了自保的事实。将欧阳修与韩琦对变法态度的重要性颠倒,以后世的文名而定座次。将献流民图后落雨是史书所载视为小说家言,姑妄听之。迷信不错,但也应视为巧合,不应这么轻薄。说王安石得势便说他配享孔庙,成第三圣人,那你怎么不说他后来失势连配享神宗庙而不可得呢?
  
  王安石残民害国,他死后四十年就发生了靖康之难,北宋衰微为新法所累史有定言,更不要提他当权一意孤行时多少生民为之所累。新法实在是为蝗灾、旱灾上雪上加霜。纵王安石动机好,为人操守好,但以结果看问题的话,他实是罪孽深重。但因为他实行的是早期的国家社会主义,强中央集权,实中央财政,弱地方。这真是专制王朝的最爱,难怪他死后新党还一再得势,也难怪今天他还受到这么高的评价。我突然想到王安石与现在已退的某位领导人很象。自宋理宗以来王安石都是受到批判的代表,也就是从20世纪开始才逐渐给他翻案,当然这也有列宁导师一句「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圣言之功,更有文化大革命时候的儒法斗争批判,他有幸成了红色代表的缘故。
  
  我觉得有耐心看易中天这篇文章的人,想深入不怕烦的看史书。想趣味浅显的不妨看看《金瓯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网上《新宋》也还可以,总是比这篇有趣多了。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帝国的惆怅中这一篇,我刚开始看的时候简直是带着七分敬佩、三分不解来读的。因为在这本书里,易中天先生让我看到了各个名家,就是没有看到他自己。现在终于等到易中天先生不落世俗,露出自己独家见解的时候了。
  
  第一节开宗明义,读夏坚勇先生的名篇《湮没的辉煌》有感,兼踩一下余秋雨先生。剩下全录原文不表。第二节易先生开始立论了,认为夏先生所认为明末的抗清斗争是由于文化驱动不对。「但我对于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向来很怀疑」。这时我就敬佩了,能在这问题上抛弃前人所见真不容易。易先生开始论述:
  
  原因一 「当真如此,当汉民族政权交替之时,是不是就没有死节之事了呢?」,以下列举方孝孺等例子。我这就看不懂了,为了文化死节于为了宫廷政变死节不矛盾,不是非此即彼的事啊。况且这个纲常也是文化传统之一呀,这怎么能反证夏先生的论点是错误的呢?
  
  原因二 易先生又以洪承畴、钱谦益的例子来说,「如果说他们不钟爱中国文化肯定不通」。我更奇怪了,总有人热爱生命甚于文化传统的,怎么反证别人不会为文化而誓死抗争呢?
  
  原因三 易先生以阎应元、孙兆奎没有文化说明他们不是为了文化而抗争的,而是「他们不想大好河山落入异族之手....不关文化什么事情」

  那我就要请教易先生了,文化是什么?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吗?不是!它是实实在在在我们身边的东西,衣食冠冕皆文化。你说他们没有文化已经值得商榷了,那「异族」是什么,是身体构造差异吗?

  他又说「若他们是为文化而死,那后来事实证明清尊重中华文化的,他们不是死得冤枉,死于自己的误会」

  那我来告诉你,易先生。在当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血的事实下,在留发不留头的血腥政策下,他们会看出清后来的尊重文化吗?为什么江南抗清最为频繁?他们为信念,为文化而战,你能说他们死于自己的误会?你的这种言论和将岳飞否定不是民族英雄的言论何其相似?枉你一个堂堂教授。
  
  易先生论证到此,自认为功德圆满,完全将所谓谬见打倒在地,下面开始收割易家的果实了。可是,我以为谬误抚育出谬误,他的三个证据一个也站不住脚。
  
  再看第三节,易先生亮明了观点,「认死理」才是正果。当然,这只是一个代表,以后易先生还会以「认死理的精神」、「霸蛮」、「士气」等等不一而足的概念来代表它,就看哪一个更好用了。在给易先生弄晕之前,我们一一来了解这些概念。「认死理」「理」是什么呢,易先生支支吾吾,最后来了个例证「比如纲常伦理」。呵呵,纲常伦理是不是文化呢?其实易先生已经解答了,请看易先生的原文「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屡遭毁坏却又绵延不绝,原因之一就是几千年来总有人认死理」。文化的传承靠认死理,这理是什么不是呼之欲出了吗?认死理的精神不是由理的坚持驱动来给它注入能量吗?

  其实这节最让我感到可笑的是易先生以明神宗立储来举例,认为大臣与皇帝的立储之争「实在无谓甚至无聊,凭什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长子就一定好,次子就一定坏吗?如此云云。我看到这实在要笑了,笑易先生的替古人担心。易先生,古人比你聪明的比比皆是,你不用义愤。「立长不立贤」虽然偶尔会打破,但还是一直传千年,有它颠扑不破的道理。正因为它,才是使多少朝代免于争位,邦本不致动摇,少了多少的刀兵。贤是什么,每个人不认为自己是贤的吗,有什么标准?要是都依易先生,嘿嘿,可想而知。只是我不知道如此浅显的道理,易教授会不明白,您不是历史学家吗。
  
  第四节,易先生以标题阐明论点「自掘坟墓是乾隆」。他以乾隆大兴文字狱,扼杀思想来证明缺乏了认死理的精神是多么危险。例如「不到一百年,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就认准一个道理,只有推翻清王朝,才能救中国」,原来要近一百年大家才能认准这个道理啊。有人说了,不是文中说不到一百年吗?那你算算,从乾隆死了算起,不到一百年,岂不正是曾左李胡,同治中兴的时候吗,他们总不能算不是有志之士吧。

  同样为了证明这点「因为书生意气...,所以才有反清义举」,乾隆的手真长啊,书生意气真厉害啊,隐忍百年多后,终于反抗出来了。易先生的逻辑,反清是因为思想被扼杀的反抗。您自己信吗?反正我不信。正如我所知,清末恰恰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候,各种思潮都有。连刺杀摄政王的汪精卫都杀不了头呢。以下就好理解了,「革命党起义、袁世凯逼宫怎没有史可法、阎应元啊」,正是因为思想的活跃传播,帝制的不得人心,世界潮流的浩浩汤汤,才不会出现这些人,而不是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朝一路的压制思想。最后几段生拉硬拽,不值一驳。
  
  第五第六节两者可合一,都是易先生的吹捧湖南言语。从这里面可以看出他有严重的湖南情节。易先生不是厦大教授吗,难道是湖南人?这里多的就是「认死理」的变种。什么霸蛮。有趣的是,易先生论证曾国藩的功业时说「比霸蛮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是「士」」。呵呵,还有比霸蛮更重要的,然后在第六节又说「士气就是霸蛮之气」。这就好比无极里那个马蹄形的山谷,绕绕又回来了。

  这两节同样让我有受不了的地方「士气只存在于湖南这样没有污染的土地上,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的地方是没有的。」易先生,你如果只是一个人梦呓没有人说你,但是你写到文章里去YY,就别怪人看了不爽骂您。湖南近代是人才辈出,为诸省冠不假,但唯楚有材?江南无士?南社,巾帼不让须眉的秋瑾,太多太多的先贤。希望你下次行文稍微悠着点,毕竟是要出书的。
  
.

[ 本帖最后由 一止 于 2009-8-25 22:1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22: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  

  易中天先生一直对诸葛亮不太感冒。例如他说三国里最有智慧的贾栩而不是某人,又一如帝国的惆怅中《治世与乱世》此文所讲。当然了,我很能理解易先生的想法,名教授吗,FANS多多,魅力很大,MM很多(这是易教授自称啊),当然不能与凡人同。我呢,一向是从众的,既然易教授要驳倒古人的智慧,当然要看上一看。

  易先生在这文章里,既满足了打倒诸葛亮这座神像的目的,又成功衬托出谢安这朵红花来。短短两页半纸,不容易啊。还是来看看易先生的说法吧。

  「谢安显然比诸葛亮更圆滑也更沉着」。例子《魏氏春秋》,诸葛亮「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矣」。于是司马懿说「亮将死矣」。后 果不其然。

  这里圆滑挨不着边,易先生显然想说明诸葛亮的不沉着。可是我怎么就看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事必躬亲的这种精神呢。原来易先生以为有责任感的人都是不沉着的,勤勉是要不得的,是你不沉着的表现。名家就是名家,我辈俗人只以为这种人遇事会更沉着一点,他们更有处事经验。

  易先生接着捧谢安。「谢安的风格却完全两样」。理由是淝水之战谢安竟然自己不去亲临指挥,照样老人家能下棋。最后来句「小孩子们已破贼军」,显着倍儿酷。沉着吧?沉着!我怎么就以为谢安放弃指挥战斗是他不懂军事的表现呢。而且想必初中程度的人都知道下面还有一句呢,下完棋,入室的时候「不觉屐齿之折」。这也是他沉着的表现?只怕是他矫情的表现吧。后世的人喜欢他,是基于对魏晋风度的向往。

  还有呢「实际上谢安的为人处世是极其老练的,已达到几乎无人可以效法的地步」。是啊,又能隐,又能出山,还极尽辉煌。最重要的是死的正是时候「正当他功高震主,差一点会兔死狗烹的时候,恰到好处地仙逝了」。

  我忍着看易先生由着性子写,但看到最后那句文人无知的幻想--终于圆了易先生一个英雄的梦时,我终于忍不住要打破你的神像了。

  要了解谢安的所为,先要看看谢家的发迹史。

  谢氏家族历史,据《晋书》卷四九《谢鲲传》,其先世只能上溯两代。开始出身寒微,所以诸葛家族的后人诸葛恢拒绝将女儿嫁给谢家主。永和元年(345年)诸葛恢死。其时庾氏势力骤衰,谢氏、桓氏家族乘时而起,地位渐重,所以谢衷子谢石始得娶诸葛氏小女。此时说明谢家已经不再是二流门户了。谢安前,谢氏家族地位迅速上升。穆帝永和以后,谢尚兄弟久在豫州,谢尚为豫州刺史,谢奕、谢万继之,谢氏遂得列为方镇,在桓温与朝廷抗争的过程中培植了自己的力量,并且成为屏藩东晋朝廷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取得举足轻重之势,使谢氏成为其时几个最有实力的家族之一。

   魏晋人物以不出仕为荣,本是传统。谢安之隐,也属寻常。《世说新语.赏誉》注引《续晋阳秋》,谓谢安「六七年间徵召不至,虽弹奏相属,继以禁锢,而晏然不屑。」晏然不屑,好个高傲姿态!但《谢安传》说,安妻刘氏「既见家门富贵而安独静退,乃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安掩鼻曰:『恐不免耳。』」这就是说,谢安在屡辞徵辟的同时,已在观察政局,随时准备出山。所谓高卧东山,只不过是一种高自标置的姿态而已。矫情早已有之。
  
  所谓为易先生津津乐道的「东山不出,奈苍生何」却是时辈责难、讽刺谢安之言,怕是要让易先生失落了。 《世说新语.排调》「谢公在东山」条谓谢安出仕,中丞高崧送于新亭,乘酒戏安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于卿何?」谢安笑而不答。同书同篇「谢公始有东山之志」条桓温问谢安,远志何以又曰小草,「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
  
  那么谢安出仕是因为他自己的能力吗?当谢尚等在豫州之任时,谢氏门户有靠,无陨越之虞,谢安自可矜持不出以图名誉。谢万被废黜后,谢安为门户记,不得已又出仕。他年已四十,以前有什么才能呢?没听说过,只不过能谈玄论道的本事而已。他如何能出仕得高位呢,不过是门户之荫罢了。如何能比得上诸葛亮出身于寒微??
  
  接下来谢安的得掌大权除了门户、资历、自身努力之外,还相当程度上靠掌握的北府兵。刘牢之老爸就是谢家的旧将,这也是要靠相当的谢家以前资源吧。好了,谢安辉煌的顶峰到了,淝水之战。那么我请问淝水之战与谢安有什么关系呢,淝水之战是谢玄、谢石、刘牢之他们打的,他连个后勤都不做,下着棋子侄们把功劳送到他手上,这也未免太容易了吧。论军事,诸葛亮再差也比他不知道强到哪去了。多少人猜想过,若淝水之战输了,谢安只怕从此成了清谈误国的典范了。一战划分了天堂地域,赢得了后世名,还不是他自己打的一战。自古著名人物未有如谢安者。

  打完仗不到一年,政治天才谢安就被逐出了中枢,然后再过一年生命结束了。而且谢安死后,谢家一直被司马道子压制者。这就是「政治上无人可以效法的」谢安所为?

  而易先生最后一句什么功高震主,兔死狗烹,分明就是文人想像。东晋是什么时代,是「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是皇权极其衰微,全仰仗着高门大姓的时代。这个时候的一流门阀除了谋反的外,有过其它诛戮吗?压根不可能有这种动作。易先生的想当然圆了自我的英雄梦,可是也想催眠别人未免有些自不量力了。

  总之谢安不得不出,出且必显,相当程度上不是由他个人决定的。他才应是最被高估的人物。
  接下来易先生为了贬低诸葛亮,硬说孔明先生的名气是「炒作出来的」。例子呢?没有。结论倒是立刻给出了「可见,诸葛亮不好算是出处成功的范例的」。很可笑的是易先生连三顾茅庐也不打算承认。三顾茅庐见于《三国志》以及《出师表》,易先生估计另有创见。请看他的用词「大约是真的,或有影儿」。对于一些史书上的事情,易中天先生最喜欢趣说了。我在这里只看到易中天先生的轻薄为文。还有个例子,易先生怀疑屈原的死因。「依我看,是被人谋杀」,为了趣说,「装在麻袋里捆得像粽子一样扔进泪罗江」这就是后人吃粽子的原因。易先生一句话,笑着抹杀了屈大夫的万世风骨,尽显名士本色。看到这里,我只有痛心。相信以后在易先生的趣说里,还将有不少先贤不安于地下。

.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22: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

出处兼愛論壇  发表者 南方在野   2009-04-29 19:22
http://www.mojia.org/forum/read.php?tid=448&fpage=2

转帖】转贴声明:本帖观点 不代表转贴者的观点。




易中天论墨子  硬伤显而易见


《易中天断章取义,歪曲墨子了》在网易发表后,赞同鼓励者有之,漫骂讥讽者也不少。南方在野以为,学术自由,百家争鸣,观点不同,本属正常,不必人身攻击。所谓兼爱,必有道相教,有理相商。易中天教授虽为大家,岂曰不可批评?今日有言:易中天论墨子,硬伤显而易见。兹再举两例:

一、  兼爱岂是大公无私?

(正确理解: 兼爱≠大公无私 ; 兼爱=公私兼顾)

易中天说:「墨子认为,爱,是无私的。」 易中天这个论断是错误的。
墨子的兼爱究竟是什么意思?《墨子-经上》有注:「体,分于兼也。」兼,就是兼顾整体的各个部分的意思。兼爱,并非只爱己而不爱人,也并非只爱人而不爱己。兼相爱,是自尊与相互尊重的统一,是自爱与相互友爱的统一。兼爱的第一要义,是平等地爱己与爱人。《墨子-大取》明确地指出:「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己在所爱,爱加于己。」 墨家兼爱,显然也提倡爱己。

墨家的自尊与自爱的高明之处在于:人们只看到自己与他人的矛盾,而墨家却深刻洞悉自己与他人的统一。时有人语「他人就是地狱」,此种论点无限夸大人际冲突,宣扬极端个人主义,而没有看到在这个整体世界中人人之间的密切联系。极端个人主义,将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恶行必导致恶果,其行为未必能达到利己的目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杨朱虽「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但亦说「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实际上,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善于将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相结合,善于将爱护自己与爱护他人相统一。如当代墨学推广者姚剑先生所言:「不要统治别人,也不要被别人所统治。」 兼爱是平等之爱,公私兼顾之爱。

二、  兼爱岂是无商量的强制?

(正确理解:对于普通人而言,兼爱底线须强制执行,但超越道德底线部分时,兼爱是可选择项)
「爱,有没有商量?」易中天说,「墨子认为『没商量』。」易中天的这个论断也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细读《墨子》就会发现:墨子说兼爱,主要意图在于强制天子国君;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兼爱底线须强制执行,超越道德底线部分时,兼爱是可选择项对于普通人而言,兼爱的底线在哪里?读一读《墨子-兼爱》上中下三篇,很清楚。比如墨子所说的「窃异室以利其室」 ,「贼人以利其身」,「乱异家以利其家」,「攻异国以利其国」,「以强执弱」,「以众劫寡」,「以富侮贫」,「以贵敖贱」,「以诈欺愚」之类,都打破了兼爱的底线,墨子是主张采用强制手段来制止的。


对于普通人而言,墨子鼓励其践行崇高道德,兼爱天下。但并不强制平民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所谓大公无私之类的崇高兼爱,墨子的意见是:我自己可以这样做,但不能强制要求别人也这样做。——兼爱在这里成了一种志愿者精神。

墨家的价值观是否认为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墨子-大取》有言:「杀一人以存天下,非杀一人以利天下也。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利天下。」(杀,是损害的意思,如「杀富济贫」,并不是真的将人杀死。)——值得注意的是:「杀己以利天下」,在墨家视野里是可以肯定的选择项;但「杀他人以利天下」,在墨家思维中并不具有合法性。显然,墨子已经对高尚道德的志愿性有清醒的认识。墨家认为:自甘奉献舍己救世,是一种志愿者精神,可以责己,而不可责人。

舍己救世,是一种志愿者精神,只可责己,不可责人。春秋战国,天下无道,战乱频繁,何人能独自成佛?!墨子兼爱天下,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将天下之整体利益与自己之局部利益放在一起权衡轻重,墨子愿以舍小我成大我为志。在墨子那里,如果舍弃自己局部之利可以维护天下整体之利,那是一宗非常划算的买卖。正如陆贾所言,「墨子之门多勇士」,乃「化之所至」。历史上的墨家,就是由一群民间草根结成的志愿者社团。他们以一种任侠的勇气与商人的冒险精神去维护世界的和平推进社会的进步,「除天下之害」,推进兼爱、非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墨家志愿者为了天下,可断指可断腕,可生可死。


易中天:爱,有没有商量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4/01/content_745928.htm
易中天断章取义,歪曲墨子了http://nanfangzaiye.blog.163.com/blog/static/116031948200932751718429/

.
发表于 2009-8-28 20: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

看不太懂文章也,呵呵呵===
发表于 2009-9-15 12: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神韵啊,不太懂!~~~~~~~~·
发表于 2009-9-21 14: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受启发
觉得国人都应该有儒家的一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3:05 , Processed in 0.1620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