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64|回复: 11

浅谈汉民族服饰衰落之原因——驳斥“汉民族服饰自然衰落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9 12: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了几篇文章,其观点为:汉服是和满服自然融合,逐渐衰落的,把汉服的衰落全部归结于清代统治者极端政策有失公允。在这里,我想阐述一下自己浅薄的理解。我特意注意了一下措辞,强调汉服是衰落而不是消失,因为僧道、优伶等的服饰一直沿袭汉制至今。

    首先我想明确,我对任何民族没有偏见,暂时没有满族朋友,和几个蒙族朋友关系非常好,不希望引起民族之间的矛盾。我和大多数汉文化复兴者一样,尊重满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同胞,只是希望每一个人都正视满清入主中原后那一段让汉人屈辱的历史。有些朋友说每一个封建王朝都会有一些极端政策以维护统治,话是不错,但我们从来不认为这些极端政策是正确的,也不会试图为任何一种极端政策开脱。

    我们选择记住耻辱,忘记仇恨。记住耻辱,时刻提醒自己要发奋图强,振兴本民族文化,找到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忘记仇恨,因为仇恨会蒙蔽人的双眼,让人看问题不客观,也对和平发展有不良影响。我们明白,换个角度思考的话,我们的先人很可能参与义和团杀戮外国传教士,如果他们的后人因此仇视我们,我们虽然不会推脱那段历史,也会颇感委屈和无奈,所以我们大多数汉族人正视“剃发易服”这段屈辱的历史,却不会因为这段屈辱的历史仇视今天的满族同胞。

    我和大多数汉文化复兴者一样,尊重满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同胞以及他们的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说的比较通俗一点,我们的国家就像是一个大花园,每一种不同的文化就像一种美丽的鲜花,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如同爱花园里每一朵不同的鲜花,自己的文化就像自己的祖先自己长期栽培的花朵,对她自然会多偏爱一些,这是人之常情啊!偏爱自己种植的花朵,维护好自己种植的花朵,不代表会铲除其他种类的鲜花,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多姿多彩的花园。
 楼主| 发表于 2012-10-9 12: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满清入关,剃发易志历史我也想不说的过分煽情(有些人说网络上这些文字极其煽情,是汉服商家派出的写手,根本目的为了让汉服商家获利,我一个普通学生,胆子实在太小,不敢造次。)只好看一看清代的文献,拜读一下前辈不带感情色彩的论文著作以及清代文献,尽量得出一些客观的结论。我会在文章末尾标明参考文献的。我只是用材料说话的普通学生,力求不偏激,做到尽量客观,我毕竟是汉族人,潜意识里会站在本民族立场多一些,如有不妥之处,还望海涵。如果大家有新的材料欢迎查漏补缺,但一定要用材料和事实说话,切忌主观臆断和断章取义。

   顺治元年(1644)四月二十二日,清军进入山海关,即“令山海关城内军人各薙发”。五月初三日,在北京,多尔衮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薙发归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军民免其迁徙”,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尊本朝制度”。这是清军进入北京后正式下达的剃发易衣冠令。多尔衮在顺治元年五月讲到剃发令时说:“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 所以说,在满清统治者眼里,汉人若尊令剃发,就表示投降了,当顺民了。反之,不剃发,就是怀念明朝,不愿做清朝的臣民。

   由于京东三河等地民众反对剃发,举行暴动,于是清廷采取了一些妥协制度他们允许明代官员保留明代服制“我朝初入中国也,衣冠衣一承汉制,凡中朝之臣(指明朝遗臣)皆束发顶进贤冠(即明代梁冠),为长袖大服,分为满汉二班”;五月二十四日,多尔衮改变政策,取消剃发令:“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如果单看以上资料,完全可以断章起义,误导史料读的比较少的同胞,认为清廷是做了很大妥协的,所以我有必要列出下面的资料。
顺治二年(1645)五月,占领弘光政权的都城金陵之后,清政府把剃发易衣冠法令重拾起来,而且连续下令,强制贯彻实行。六月初五日,给在江南前线的豫亲王多铎下达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薙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十五日,指示礼部,通告全国军民剃发:“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薙完。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该地方官若有为此事渎进表章,欲将朕已定地方仍存明制,不遵本朝制度者,杀无赦。”同时也谈到易衣冠问题,谓“衣帽装束,许从容更易”。但仅仅过了 20 多天,就鉴于服饰改易进展迟缓,清廷重申前令,宣布:“官民既已薙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责令礼部“即行文顺天府五城御史,晓示禁止。官吏纵容者,访出并坐。仍通行各该抚按,转行所属,一体遵行”。

    满族统治者的o(︶︿︶)o 唉措施不但没有征服汉人,反而大大激化了汉人和满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了汉族人的武力反抗斗争。尤其在新占领区和将要归附的地方,清朝政府推行剃发易衣冠令显得非常困难。

    顺治二年闰六月初七日,苏州府发出告示,限 3 日之内,军民人等一律剃发,改服满式衣帽,才准归降,于是常熟百姓异常愤怒,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难道剃了光头在家做和尚不成?”绅士中也有的表示以死相争,决不剃发。初十日,绅衿平民齐集城隍庙,向主簿提出不剃发易衣冠的要求,请他向上司传达:如万不得已,只可在衙门各役和守城士兵中执行剃发令,而不要强迫民众。但主簿毫不通融,以“薙发改装,兴朝新令,谁敢违抗”威胁民人。于是群情激愤,当即打死主簿,组织乡兵,保卫地方,抵抗清军。常熟人民战斗到九月份,方在清兵屠戮下无奈剃发当了顺民。与此同时,江阴、嘉定、镇江等地人民也为反对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进行了斗争。江阴百姓请求留发,遭到拒绝,乃杀死知县,武装抵抗,时守城者回答清军的招降说,改朝换代,“尚不改易衣冠文物之旧,岂意薙发一令,大拂人心,是以城乡老幼,誓死不从,坚持不二”。
反剃发武装斗争,很快遭到清军的血腥镇压,民众被迫改变发式和衣装。官员中有异议的也被处以极刑。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大学士宁完我参奏同寅陈名夏,说他“痛恨我朝剃发,鄙弃我国衣冠”。据揭发人讲,陈名夏宣言:“要天下太平,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宁完我在奏本上还进一步强调自己的态度,认为“我国能一天下,以衣服便于骑射之故也。近名夏欲宽衣博带,是计弱我国也。”陈名夏也因此落个绞刑的结局。

     入关前直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清统治者屡屡颁行有关服饰方面的规定。另据有关学者统计,仅自顺治元年至十八年,清廷更订衣冠制度,前后共达 21 次之多。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据《明熹宗实录》记载,明末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全国户口有51655459人;又据《清世祖实录》记载,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全国户口降至19087571人。这两部书都是经过清廷的严格审核的,应该是具有说服力的。

   清兵入关后,强行推行剃发易衣冠令,但是由于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致使清廷被迫采纳了明朝遗臣金之俊提出的“十从十不从”的建议,“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婚姻不从、国号从官号不从”其中第一条便是“男从女不从”,即汉族男子必须遵从满洲的习俗,剃发留辫,着箭袖长袍,而汉族女子仍可以穿着明代女子的服饰。这种变通之法,使得明代妇女服饰风格在清初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9 12: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了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历代服饰研究》上面有这样的图:


      这是清初的焦秉贞绘制的《康熙耕织图》上摘录下来的。我知道已经有人把这幅图当做当时没有强迫消灭汉族服饰,汉族服饰是自然消失的证据,我不想逃避,决定把此图拿出来说个清楚。沈从文先生研究表明,南宋楼璹所绘《耕织图》因为有石刻传世,明刻《便民图纂》便以此作为依据而绘成,清代焦秉贞绘制的《康熙耕织图》也是沿袭楼璹的作品。内容近似的还有《雍正耕织图》的彩绘本。我觉得这是可信的。《康熙耕织图》和《雍正耕织图》在昵图网上都能搜到,所以不想贴出更多图。附上网址:
http://www.quanjing.com/imgifo/414-yx3857175266.html《康熙万寿图》
http://soso.nipic.com/show/ba/d1 ... d645d_0______1.html《雍正耕织图》
   
    我坚决不会犯断章取义的毛病,所以必须老老实实指出,沈从文先生还说,这里面的衣着近似明末农民的装束,这种晚明农民的形象,在乾隆以后的绘画作品中很少出现。沈先生也指出,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乾隆南巡图》、《康熙万寿图》中也有这种明末的装束。沈先生在承认满清统治者进行“剃发易志”压迫汉族人的基础上认为,清代大部分南方、北方山区乡野广大百姓的服饰以及江南一带的平民仍然效仿明制,甚至辛亥革命年间,有些装束还有明显的明末特征。我们吧里面有朋友和我说过她的奶奶说他们年轻时候穿汉服,这是可信的。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沈从文先生的原文(沈从文《中国历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585页—590页)。

   沈从文先生的结论,已经成为汉服“自然衰落论”的证据,但是各位同袍不要激动,不要急着骂我高级黑,待我慢慢把话说完。已经有人拿这类图和沈从文先生的言论说事了。http://tieba.baidu.com/p/997859017?pn=2这个帖子的好处就是在双方争论时给我们提供了详尽的资料。有兴趣的话可以耐着性子看一下这个帖子,最好不要用过激的言语驳斥他们,免得论坛成为被攻击的对象,而且发帖的满族同胞应该也读了不少书,而且固有观念很难说服。
   
    把沈从文先生的结论当成汉服“自然衰落论”的证据,我认为非常片面。首先,沈从文先生确认“剃发易志”是事实,而且只是说了山区乡野村夫的服饰以及江南地区的平民沿袭明制。山区乡野村夫的服饰以及女性服饰沿袭明制,可能是因为偏远山区与外界接触少,受影响小,政府也难以统一管辖,这个我认为是有可能的成立的,但是江南地区的城镇平民的服饰沿袭明制我觉得还是有争议,值得商榷的。《康熙耕织图》和《雍正耕织图》我认为还是仿古之作(主要防南宋楼璹所绘《耕织图》以及明刻《便民图纂》),从前面的文献资料来看,顺治二年五月,清政府就通告全国军民剃发:“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薙完。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该地方官若有为此事渎进表章,欲将朕已定地方仍存明制,不遵本朝制度者,杀无赦。”不可能有那么多平民不剃发的,清政府也不可能大肆宣传这种发型,沈从文先生也在文中指出了,这种画卷册子,只有宠臣大官才能看到,所以我认为把这幅图当做汉人未剃发的证据不可靠。我看了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乾隆南巡图》、《康熙万寿图》,不知道是我的资料不全还是图太小,我看见这些图中描绘的男士平民都是剃发的,也有极少类似明末的服饰男性装束,仔细分析大多是戏装,女性穿明末服饰的很多,还有僧人、道士穿明代服饰的,如下图。如果大家有清晰的资料欢迎补全。

以上是《姑苏繁华图》局部,几乎看不出有穿汉服的平民男子(论坛无法上传高清图,网上《姑苏繁华图》的高清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一下)



以上是《康熙万寿图》的局部,其中的城镇同样难寻穿汉服的平民男子的踪迹


《康熙万寿图》中的汉服男子,这个场景是康熙去泰山封禅,那些穿汉服的男子是道士。


《康熙万寿图》中局部,这些男子很明显是戏剧演员。


《乾隆南巡图》中的乡村,难寻汉服的踪迹


《乾隆南巡图》中城镇服饰,女性服饰依稀可见汉服的影子,但也已经满化了。


《乾隆南巡图》中的汉服,其实仔细看可以发现,这个类似亭子的建筑是一个戏台,台前有一群身穿满服的男子围着看戏,后面的院子是戏台的后台,挂着不少汉式衣冠,是戏剧演员的戏服。

    就算我们姑且认为“山区乡野村夫的服饰以及江南地区的平民沿袭明制”是对的,也这不足以证明汉服自然衰落。平民的服饰不是礼服,只是劳作的时候穿的常服,这样的服饰,即使保留又如何,根本不能体现华夏服饰的深刻的礼法制度和思想理念。要知道汉族服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文人士大夫的衣冠上,并非只是一类服饰简单加和,而是具有汉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核的有机体系, 反映的是传统的礼法制度、哲学观念和思想理念。在清代,“官从而隶不从”拿朝廷俸禄的人大部分不允许穿汉服的,小隶不是国家的上层阶级,其实也和平民无过大差别;“儒从而释道不从”,所以读书人也在此列,况且“十从十不从”是清初颁布的,到了清代中后期小隶早已穿上满族服饰了(这个不是我主观臆断,大家看看清代画卷便知)。既然代表社会精英文化的文人和官员的服饰已经被强制杜绝汉制遵照满式,那么汉服衰落是注定的了。

    其实我们看一看《姑苏繁华图》、《乾隆南巡图》、《康熙万寿图》,上面很多男性平民的服饰已经是满式的了,到了清代中后期,除了非常偏远的山区,大部分平民身上已经看不到汉族服饰了。老百姓没有多少文化,经过几代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穿的是祖先的服饰,只是羡慕文人和官员的服饰,认为那才是有地位的人穿的,自然就会仿效他们的服饰,慢慢的,明制平民服饰也衰落了。

    明代妇女服饰风格在清初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那为什么汉族服饰中的女装,最终还是彻底的从汉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呢? 这个论证在《接触汉服的同胞应该了解的一段历史:我们的民族服饰是怎么消失的?》一文中的,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
“剃发易服,虽然仅仅换掉了男性的衣冠,但这却是占汉族社会生活主导者的服饰。汉人认为“定礼之大,莫要于衣冠”,中国历来就有“衣冠之制”之称,所以衣冠是汉族礼法制度的根基,而汉服男装又是这一根基的主导。汉服男装的消失,使汉族社会原有的礼仪制度也随之解体,汉族服饰不再受原有汉族传统法度的约束。同时,满清剃发之时,杀人立威的做法着实吓倒了那些活下来的汉人(有“留发不留头”气节的人都杀光了),在人的基本生存权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汉族原有的“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理念早就被“好死不如苟活”的思想所是淹没。最重要的是满清统治者成功的淡化汉人对华夏民族的认同情。通过剃发易服的直接而暴力的方法,制造出华夷类同的现象,利用科举收买拉拢部分汉族士绅,再配合文字狱、禁海令等等彻底断绝一切使汉人可能回忆起自己民族属性的途径。汉人对本民族传统习俗的坚持淡化了,更多的却是对统治阶级优越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模仿(就如同今天一些人向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一样)。失去了的汉文化根基,失去了民族认同的精神内核,残存下来的汉族女装,向满装变质实是早已写定的结果。”

    以上结论是建立在汉族男性衣冠改易的基础上做出的论述,清代男性衣冠的改易,我认为是存在的,前面说过,即使尚存平民男性衣冠,但是代表汉族精英文化的男性衣冠一定不可能被容许存在,汉族服饰中所涵盖的汉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无疑遭到毁灭性打击,所以“残存下来的汉族女装,向满装变质实是早已写定的结果”。
满族女性曾经效仿汉族女性的服饰,在乾隆嘉庆以后被清廷禁止。客观上说,由于汉族女装被保留,满族的女装也受到了汉族女装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把窄袖改为宽袖,汉族妇女喜欢穿比甲,被满族服饰吸收,成为旗装外的马甲。但是大家可以明显的看出,成熟的清代女性服饰中,还是满族服饰的特征更加得到强化,汉族服饰的特征非常弱。所以不能说满汉女子服饰就是相互吸收相互认同的,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汉族女装向满装变质,满族女装吸收了一些汉装特点,但是根本形制风格仍然是满制。

    所以综上所述,满清统治者通过“剃发易服”的极端政策,强行改变汉族的男子的发式衣冠,导致通过汉族服饰直接和间接体现的汉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核的有机体系、包括传统的礼法制度、哲学观念和思想理念等随之消失,继而在清初得以幸存的汉族女子装束也因统治阶级文化的影响而满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2-10-9 13: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献:

现代著作:
沈从文《中国历代服饰研究》585页—59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
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制式》222页—223页,253页 百花文艺出版社
陈娟娟 黄能馥《中国服装史》336页—338页 中国旅游出版社

现代论文:
竺小恩 《论清代满、汉服饰文化关系》发表于《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04期

古籍资料:
【明】《明实录13•明熹宗实录》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之四卷7 (鲍思陶点校)
【清】王先谦《东华录》•顺治朝卷 4 •顺治二年六月丙辰条。
【清】《清世祖实录》卷 5、卷 17、卷 19、卷 34、卷 72
【清】《清太宗实录》卷 28、卷 32
【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卷 103 •舆服二




   以上是鄙人愚见,如果大家有新的材料欢迎提供,鄙人也尊重质疑的声音,无论您对鄙人的观点是肯定还是否定,衷心希望您完整阅读鄙人文字,如果提出的疑问和质疑在鄙人文中已经有论述,则不一一作答。
    本文平铺直叙,略显枯燥,感谢所有耐心读完的朋友们。

另外,有人把这具清代尸体当做未剃发易服的证据,已经有了研究结果,我不另作讨论了。
http://www.policephoto.com.cn/index/wdetail?id=52310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9 13: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因为天汉网无法发发大图,如果需要看图,可到我的百度相册去看http://xiangce.baidu.com/picture ... 4e3d32140d96efcd500
发表于 2012-10-10 17: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留言
后看帖[em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0 22: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轩辕箫歌

多谢!
发表于 2012-10-10 23: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
满清的剃发易服   与汉民族结怨甚深
直至孙文革命时  仍打出“驱除鞑虏”的口号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11: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轩辕箫歌

我认为要我们要复兴汉文化,一定要多读书,要不那什么和别人去说呢。努力成为社会精英,那样力量会更强一些
发表于 2012-10-11 12: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话对
否则就会成为偏执狭隘的人
发表于 2012-10-11 12: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话对
否则就会成为偏执狭隘的人
发表于 2012-10-13 11: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一篇论文吧,写的很有深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16:16 , Processed in 0.2924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