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70|回复: 6

奥匈帝国和民族主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 2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末出洋考察各国宪政的大臣端方在1901年9月1日的一份密折中曾将满汉关系比作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的关系,两族之间的争斗危及哈布斯堡王朝的统一。 但实际上,奥匈帝国所面临的问题,远比端方想象的复杂。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匈帝国是四大帝国中结构最为松散的,它不仅被奥地利-匈牙利的二元统治结构撕裂,更受到更小的民族主义势力的冲击。
  奥匈帝国诞生于1867匈牙利贵族与哈布斯堡皇室的协议。1866年,匈牙利贵族抓住哈布斯堡皇室在普鲁士-奥地利之战中失败的时机,与皇室达成了一个妥协:除了军事与外交归于哈布斯堡皇室之外,匈牙利王国取得充分的自治权。哈布斯堡统治者兼任奥地利皇帝与匈牙利国王,两地分别建立议会。从总体来说,帝国统治的法理基础完全建立在王朝原则之上:哈布斯堡皇室通过继承、婚姻与结盟,统治着一堆小王国与贵族领地。德意志人在帝国总人口中占到23%。尽管皇室的文化是德意志式的,但俾斯麦统治的德国已经捷足先登抢到了对德意志民族的代表权,因而一种泛德意志主义无益于哈布斯堡皇室。天主教作为一种跨民族的文化,对帝国的整合有一定作用,但随着世俗民族主义的兴起,它对整个帝国整合力也处于衰减之中。
  奥地利和匈牙利的二元统治结构使得哈布斯堡皇室无法实质插手匈牙利事务。1866年的奥匈协定本身就是匈牙利马扎尔人民族主义的胜利。在匈牙利,有产阶级垄断了选举权,这对占匈牙利人口一半的少数民族极为不利。马扎尔人试图同化其他民族,在教育体系中推广使用马扎尔语。只有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因历史上的王国地位而从匈牙利获取一定自治地位。不仅如此,马扎尔贵族甚至强烈反对哈布斯堡皇室将权力下放给奥地利的少数民族,以防止奥地利的先例在匈牙利引起连锁反应。
  在奥地利,讲德语的居民在行政官僚与军队中占主导地位。在有一定自治权的加里西亚(系哈布斯堡皇朝吞并的波兰领土),波兰人主导地方政治与官僚机构;但在东加利西亚,乌克兰农民又是最大的族群,同时大城镇和城市又被波兰人与犹太人占据。加里西亚东北的布科维纳(Bukovina),居住着乌克兰人、犹太人、罗马尼亚人、德意志人与其他民族,没有一个民族占据多数。帝国西北部分的波希米亚(Bohemia)与摩拉维亚(Moravia)是捷克人的故乡。在后来被称为苏台德的波希米亚山区部分居住着许多德意志人。奥地利德语区的东南是南斯拉夫区,住着斯洛文尼亚人(Slovenes),克罗地亚人(Croats),塞尔维亚人(Serbs), 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的穆斯林,还有其他一些民族:包括斯洛文尼亚的施蒂利亚部分居住的德意志人,达尔马提亚海岸居住的意大利人,南蒂罗儿(South Tyrol)地区混居的德意志与意大利人,等等。
  这些民族之间积累了复杂的矛盾。比如说,加利西亚的地主认为它们应该统治该省,因它们历史上是波兰立陶宛王国(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统治精英,但该地区的乌克兰人不服。捷克社会与政治精英认为它们的祖国波希米亚应取得与匈牙利一样的自治地位。但一旦哈布斯堡皇朝对捷克人作出让步,就引起波希米亚的少数民族德意志人的抗议。奥地利讲德语的精英认为它们自己代表了中欧的高等文明,认为给予非德语居民更多权利阻碍了文明进步,但这种民族主义对族群关系起到了很大的撕裂作用。当然,最大的民族问题是奥地利与匈牙利的行政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引起的问题甚至扩展到帝国的边疆地区。南斯拉夫地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区被匈牙利控制,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则由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控制。但这一地区民族、语言与宗教情况高度复杂,属于同一民族的,往往具有不同的语言、宗教与历史归属。由此出现了不同的民族主义方案。哈布斯堡皇室与奥斯曼帝国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引发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哈布斯堡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其夫人被一名波斯尼亚地区的塞尔维亚青年刺杀)出现在这一地区,并不令人意外。
  奥匈帝国兴起的民族主义有的诉诸于历史上的统属关系,有的诉诸现代的人民主权与民族自决理论,但常见的是将二者混合在一起。因为人民主权与民族自决可以论证人的结合,却往往无法对领土要求进行正当化,在后一方面,历史上的人地关系往往能提供补充先例。比如说,捷克人要求波希米亚与摩拉维亚自治,但又压制当地的德意志人的政治要求;波兰人要求加利西亚自治,但对当地的乌克兰农民进行压制。
  19世纪,帝国境内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持续推进,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当经济社会分层与民族边界出现重合时,弱势的民族就会发展出对强势民族的怨恨。如乌克兰与斯洛文尼亚小农与佃农对波兰与马扎尔地主出现很大不满。国家官僚机器的扩展,在那些与行政官僚们语言不同的民族那里,也同样引发了疏离效应。受霸权文化教育的人在社会流动中有更多机会,这就引发其他民族不满,纷纷寻求本民族的文化与政治自治。学校教师和教区牧师在大众中广泛散布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但经济上获益的民族也并不因此其经济成功而满足。一个民族资产阶级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人阶级政治意识的觉醒,都会导致提高对自治的期望。比如说,工业化的波希米亚的捷克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极力要求帝国下放行政权力,但哈布斯堡皇室担心权力下放会造成捷克人对这一地区的德意志居民的压迫,因此不愿批准。在1890年左右,这一地区捷克人和德意志人的街头冲突比比皆是,甚至帝国议会中的捷克议员和德意志议员也经常发生激烈冲突。
  在20世纪前,帝国用以整合各民族的意识形态主要是哈布斯堡王朝主义与天主教。但到了二十世纪,两种意识形态都出现了很大的缺陷。奥匈帝国和德、英、法等发展迅速、实力雄厚的成功国家靠得太近,臣民们难以避免作国际对比,从而推出哈布斯堡皇室统治能力低下的结论。天主教原先在帝国的整合上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但到了20世纪初,世俗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发展,迅速降低了这一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哈布斯堡皇室为增加统治的合法性而引入的宪政改革也并没有弱化帝国内的民族冲突,甚至为民族冲突提供了新的舞台。1907年,奥地利引入成年男性普选制度,但选举制度只是进一步强化了民族对立。所有的政党在事实上都以民族和地区忠诚为基础,在议会中的政党又以民族为界组成党团。甚至在议会中力量最强的社会主义党团内部也存在民族冲突,比如说,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中的捷克成员就在1911年脱离该党,自立新党。两个民族政党往往为对抗共同的不喜欢的民族政党而结盟,但在议会中不可能形成一个多数,推进奥地利的共同利益。匈牙利政府一直要求维也纳给予更多权力,哈布斯堡皇室在1905年威胁要在匈牙利建立成年男性普选制度,吓退了匈牙利政府的要求。因为这意味着匈牙利政府必须给予占匈牙利人口一半的其他民族以政治权利,从而稀释了马扎尔人的统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民主宪政并不能解决帝国内的民族问题,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帝国内原本就存在的地方主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虽然奥匈帝国境内民族主义风起云涌,但多数民族仍然没有主张脱离奥匈帝国而独立,它们感兴趣的是在帝国的框架下实行某种地域性的政治自治或者非地域性的“文化自治”。一战的爆发,使得帝国境内的各民族加速政治化,最终导向了帝国的崩溃。举例来说,帝国军队在巴尔干半岛的作战,致使当地居民进一步离心;帝国站在德国一方与协约国作战,致使境内的捷克人认为哈布斯堡皇室已经成为德意志人压迫他们的工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大战末期,奥匈帝国陷入内乱和民族矛盾中。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协议,倡导奥匈帝国各民族独立。1917年俄罗斯帝国爆发的共和革命以及帝国境内各民族的相继独立,对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也产生了很大影响。1918年10月14日,末代皇帝卡尔召开议会,接受十四点协议,同意建立有各民族自治政府的联邦制国家。但改革很快失控,各民族自治政府纷纷宣称完全独立,并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四大帝国中,奥匈帝国是工业化、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其发达地区与西欧相比毫不逊色;维也纳一直以中欧文明的代表自居。然而局部地区的先进拯救不了整体的失败。在一个同质化统治成为力量来源时代,帝国的高度混杂的民族状况与分散的政治结构,都成为致命的弱点。哈布斯堡皇朝推进国内整合的努力,因原有行政结构的阻碍而举步维艰,在奥地利引进的民主化改革实际上引发了更大的民族对立。一战加速了帝国的崩溃,分裂出了众多的王国与共和国。1919年,奥地利建立了共和国,匈牙利也曾短暂地建立共和国。奥匈帝国终于“走向共和”,但从此世上再无奥匈帝国
发表于 2014-5-2 09: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没有主体民族的大国的悲剧......
发表于 2014-5-2 09: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霜晚琴川 发表于 2014-5-2 09:37
一个没有主体民族的大国的悲剧......

点赞。。。
发表于 2014-5-4 13: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霜晚琴川 发表于 2014-5-2 09:37
一个没有主体民族的大国的悲剧......

欧洲的政治版图一直在变化
说不上悲剧吧?
发表于 2014-5-4 15: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轩辕箫歌 发表于 2014-5-4 13:32
欧洲的政治版图一直在变化
说不上悲剧吧?

是啊,欧洲的国家界限似乎总在变,民族差异也并不算大。
尤其是各国王室贵族的普遍通婚,
在历史上公主们当作嫁妆的封地就不停地转化着国籍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6: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铁甲飞鹰 于 2014-5-4 14:09 编辑
卧云斋 发表于 2014-5-4 12:31
是啊,欧洲的国家界限似乎总在变,民族差异也并不算大。
尤其是各国王室贵族的普遍通婚,
在历史上公主 ...


各国王室之间经常通婚,所以外族血统非常多,很多国家的王室都是外国人,比如西班牙是波旁王朝,葡萄牙是卡佩王朝的分支勃艮第公爵的后裔,后来又加入了韦廷家族的血脉,罗马尼亚是霍亨索伦王朝,英国自从18世纪起国王都出自德意志,如果将来苏格兰独立搞君主立宪制,王室也是巴伐利亚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出身,就连沙俄身上的德意志血统也比斯拉夫血统多。
但这种继承基本上是通过联姻继承的,而且文化基本上差别不大,并且很多外来国王是依靠本国贵族统治(中世纪西欧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而且很多王室在异地扎根已久,早已本土化。

很多欧洲都有罗马情结,就连立陶宛那种国家都要和罗马扯上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4:29 , Processed in 0.2721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