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57|回复: 1

漫谈打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8 13: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谈打谱——作者:白眉大侠

当我们翻阅几十年前的古琴文献时,我们会发现当时有很多琴家都在呼吁要大力挖掘古代的传统琴曲,而且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弹出了很多失传已久的古谱。管平湖先生、姚丙炎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手下脍炙人口的曲目如《欸乃》、《酒狂》等都是如今琴人们经常演奏的。但是很奇怪的现象是,到了今天,尽管弹琴的人越来越多,“打谱”却似乎反而越来越成为一件很稀奇的事了。我们不仅很少能够发现某人对某曲的打谱被琴坛广泛接受,甚至连新的打谱作品都很少能够听到,各种场合充斥着的大多都是所谓的传统曲目,一首比一首让人熟悉。

这种现象是好是坏?我不知道,但想来总未必很好。这倒不是说我热切盼望着新作品的产生(老实说,现在新打谱的作品大多也并不入耳),也并不是因为我已经厌烦了传统的琴曲(老一辈琴家的出色演奏总是百听不厌的),而是听如今的琴人们弹琴,一出手便往往就是那几首一听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曲子——即使模仿得像,那也不如回去慢慢细品老琴家的录音;大多数情况还并不是自出新意,而是画虎不成——那就往往让人在听琴时如坐针毡了。
细细想来,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也许是因为这样一些原因:

首先,这是一个没有标准或标准太多的时代,是一个以耳食为资本的时代。不仅在琴界,学术界、艺术界,什么界都一样。换作二十年前,一篇学术文章写出来,至少还会有人认真读一下,即使写得不好,还有被骂两声的机会;而现在,又有谁会认真看书看文章?弹琴也是如此。有多少弹琴的朋友能够拍拍胸脯说,我至少认真听了当代大多数著名琴家的大多数录音,并能够稍微谈谈自己在听录音之后的感受?我所接触的弹琴的朋友中,很多人都只是每周或每月跟着老师学一些曲子,能够把一个曲子弹出来就觉得已经满足——这往往已足以证明自己属于某一派某一家的门下——要他品评一下自己喜欢的琴曲呢?或者人云亦云说管平湖先生好刘少椿先生好,或者干脆摇摇头,没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怎能奢求新打谱的曲子得到琴界的接受?
其次,这是一个热闹的时代,是一个不耐寂寞的时代。打谱是一件需要坐冷板凳的工作,必须一个人冷冷清清地长时间对着琴谱反复琢磨。其实,习惯这种状态之后,自然会得到一种静中之趣——这种趣味不仅是弹琴打谱,也是欣赏各种文学艺术时的乐趣。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在优游从容的心态中品味生活了。大多数人只是争先恐后地想尽办法超过别人,于是对于弹琴来说,既然韵味是无法量化衡量的,比赛力度、速度等等便成了必然的选择。而既然是比赛力度速度之类吧,总得有个大家都能够一目了然的媒介,以便作出高下衡量,于是少数的传统曲目自然就得到了广大琴人的青睐。

第三个原因呢,或许就和琴家琴曲有关了。老一辈琴家打的谱,大多节奏明确容易模仿,而新一代琴家打的谱,哪怕是非常出色的琴曲——如吴文光先生的《幽兰》、《列子御风》,成公亮老师的《孤竹君》、《凤翔千仞》等——也往往个性过强,或是琴曲意蕴比较抽象,不太容易学。但是我个人以为,吴文光、成公亮两位老师的打谱水平整体上是超过老一辈琴家的,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从他们的打谱作品中反而更能寻找到该如何打谱的方法。


二、

如何打谱?

以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失语》,谈到如果要打谱,那掌握的各种流派的指法和对曲谱的处理方式越多越好。这并不是说我们学琴曲要刻意求多,而是我们应该借助拓展视野而打破面对一个新的曲谱时先入为主的各种成见。对于很多老琴家而言,由于流派之间的交流不是很方便,所以往往就以本派的一些固定思维模式来处理各种曲谱,而使打谱的成果难免有单调重复之嫌。(如果遇到正好和自己的风格相当对路的琴曲,那就会产生非常出色的作品,如管平湖先生的《秋鸿》、姚丙炎先生的《乌夜啼》,但是管先生的《潇湘水云》、姚先生的《秋月照茅亭》则并不很成功。)这一问题在当代的几位琴家那里虽然仍然存在,但是表现得就并不是那么突出了。比如说听成公亮老师的琴曲,《文王操》就是《文王操》,而绝不会混同于《桃园春晓》。这样的打谱,就有可能突破琴人本位,而走向琴曲本位。

第二个关键是,在吴、成等先生的打谱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听出他们已经从节奏本位走到了气息本位,或者说,他们的打谱充分体现了以气息定节奏的原则。听他们打谱的曲子,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乐句、乐段之间的气息转换——这种转换在老一辈琴家的演奏作品中也可以听到,但是并不是非常明显,这就往往会使习琴者胶柱鼓瑟,拘泥于老琴家们的节奏,而使琴曲变得僵硬刻板。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要练书法,那自然应从楷书入手;但是倘若练习时仅仅注意一笔一划的结构位置,而不注意笔画之间的牵转映带,那就很难从楷书转向行草的学习,于是也就很难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韵味。(因此如果要学习书法的话,那不妨在写楷书的同时多看行草,真正看进去了,楷书自然也会写得活了。)

以气息定节奏并不是很玄乎的事情,其实只要能够反复哼唱一些乐句和乐段,哼唱得顺了,自然就会在句中和句间的经重缓急上作出一些调整。弹琴如是,打谱也如是。就我个人的打谱经验来看,我在不弹琴的时候下的功夫比弹琴的时候还多。每每在等车等人之类的鸡肋时间里,我就会在心里哼唱正在打谱的曲子,有时突然就会感觉一句原来怎么也弹不通的乐句一下子顺了,回家马上在琴上弹出来,便会有很得意的感觉。

当然,在这里或许还可以提出一个“警句”的观念。我打谱的时候,就是选了一个谱,然后从头到尾先一个个音串弹,如果弹到最后还是没有什么味道,那就暂时放弃;但是很多情况是,突然会发觉这一连串音组织在一起特别好听,然后就想办法把这一句的味道先弹出来,接下来再设法寻找该乐曲中是否有其他好听的乐句。慢慢的,就会发现好听的乐句越来越多,句和句之间的脉络也越来越贯穿,然后就汇总成一个曲子了。(这和古人作诗的过程是一样的:古人写一首律诗,绝不是一句一句按顺序的写,而是先得“秀句”,然后再以秀句为中心组构全诗。)

所以,如果要打谱的话,不妨从寻找谱子中的警句入手,如果能够真正把一句乐句弹出味道了,那么再弹其他乐句也就更容易找到感觉。倘若一首曲子让人听下来,没有任何让人拍案叫绝的地方,那就算不上真正的打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13:17 , Processed in 0.0614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