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04|回复: 21

死亡也含有福分——我们不熟悉的基督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9 11: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舍藏室 去世了。看来治疗了也好像有些时日了。最后去世,作为天汉的一名客人,心里是相当惋惜的。谨在此感谢 舍藏室对汉服和天汉的贡献,也向其家人致以敬意。

在基督教里,去世叫做“回归主怀”,换成俗话可能就是等同我们说的回到大地的怀抱吧。当然主怀不是地怀,这大家都是知道的。换成佛教用语,就是融入法界。我们圣公会和别的教会一样,虽然说是安息主怀,还是会有伤感的,所以有点像追悼会,回想、庆祝、感恩逝者的一生。

舍藏室 年纪不老,头脑清醒,也不是无征兆猝死,这是很大的福分。什么福分呢?就是被“炼过”的福分。

我们国家的教堂很多,相对修道院就比较少。个人来说我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教堂的系统大家是比较熟悉的,从使徒时期到现在,快两千年了。这个系统有神职,神职也有高低从属。修道院系统是没有神职祭司和职称高低的。修道院系统岁数稍微小一点,也有快一千八百年了。当时罗马帝国的疆域内,是信徒教会为主的,而日尔曼民族的地方,不列颠群岛,以及后来容易受维京海盗侵袭的地方,修道院就多一些。

毕竟,有罗马帝国罩着的地方,治安有保障,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后,教众聚会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而在容易遭海盗烧杀的地方,好不容易有几个信众,维京人一来就全都没了。怎么办呢?在偏僻的山区或海岛上修个小碉堡,大家躲在里面好好修道,没什么不好。

在使徒行传里面,说信众一受洗,就有圣灵降下来,我受洗的时候他们给了我一根蜡烛代表圣灵。我问了,说怎么古今这么大区别?教堂里的没有愿意回答的,只是说接受圣灵是死后才可以,要先安息主怀。

我爱人去教堂参加活动,什么活动呢?叫 Contemplative Prayer,什么意思呢?就是坐禅。坐禅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有朝一日觉醒过来,与圣灵一起走生活的道路。

活着的时候就要领受圣灵,这就是修道院系统。

是不是很像大乘佛教/汉传  和 小乘佛教/南传 的区别?

教会系统说死了之后才能有圣灵,如同大乘佛教 要转生西天才能成佛。
修道院系统要现世圣灵常住,如同南传佛教的现世见法。

修道院里面是个什么样子呢?院长是一个已经领受圣灵的人,他/她要帮修士修女也能今生得道。得道的,作下一任,继续帮助同修。

组织北美各地各派别教会里面搞坐禅的,是一名今天都九十多岁的修道士,叫 Thomas Keating,他经常提到的一名古时圣人,叫做 十字架的圣约翰,Saint John of the Cross。约翰写了本书,叫做 登加尔梅山,Ascent Mount Carmel,描述的就是修行证道的历程。

这位修道士说,圣灵明明是在的,可是大家欲望太多,有围墙看不到。(比较一下:佛教的有十结要破)

我们的眼耳鼻舌,时刻地追逐乐欲,追逐到了,就要更多更好更稀有的。(“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如果追逐不到,眼耳鼻舌身意 就是空旷的。这个空旷,就是众生的苦。(比较:寂静 = 佛/阿罗汉 的涅磐 = 众生的苦)

[空旷是原本就有的,只是世人不能领会“寂灭为乐”,等得道了,寂静就恢复了其真常的本颜,不再是苦了。因此这个“得到”的涅磐,真的是“实无所得”的啊……]

如果能够抛弃这些,那么人心就开始追逐虚空,认为如果能够刻意抓取虚空,那么圣灵就能被抓到。于是,苦又来了。(比较:对于无色界的贪)

如果对虚空和灵魂的抓取也能抛弃,那么一个人就会面对自己的 Self-esteem (自尊/我慢)和 False Perception (无明)

等这两个也破除了,一个人就会与圣灵通行,走上真正的人生道路
(比较:“渐入真道”,和 佛教的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也就是说,道教的得道、佛教的开悟、基督教的与圣灵同行,这是多么地相似啊!

------------------------------------------

如果活着的时候没有得道,按着修道院系统的理论,死亡是一大礼物。为什么呢?

这位修道士(非常主流哦,不是什么搞怪的人)说,死亡的过程能够让人放弃物欲,放下自我,临死的一刹那,放下自己虚妄的自尊和认知,就得道了。这和释迦牟尼讲三果的人临死一刹那成佛是多么相似啊~~

他说,人生就像毛毛虫,死亡的过程就像茧,死亡之后,人回归主怀,成为完人,如同蝴蝶。————第一次感到“羽化”的传神,向先辈祖师们致谢!

----------------------------------------------------------------------------------------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惟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

“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不就如同佛教讲的破除“欲界贪嗔”么?

“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不就如同破除“色界贪”么?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就是破除“无色界贪”啊!

“湛然常寂”——心神清澈的“湛然”,“常”破除了掉举,“寂”没有我慢和诸界羁绊——这是完整地描述“涅磐”的呀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与圣灵同行同在,人生就会这样。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佛教也是说,要先证阿罗汉,然后才能真正地走上“八正道”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佛教也是这样,基督教的圣人们也是这样指点后人。

-----------------------------------------------------------------------------------------

佛教和基督教嬗变了两千年,以至于“成佛”要等“三大阿僧祇劫”(大约六十亿年),以至于当初直白的“领受圣灵”要等到审判日。道教的丹鼎、符箓、法术也成了道教的标志,因此十分感谢北方道教,从寇谦之以来一直秉承内修心神的道家传统。在此感谢道德经、庄子和常清静经,帮助大家澄清心神,直到今天。

作为正在学习《杂阿含经》的受洗基督徒,作为道教家庭的孩子(上海道教协会),谨在此感谢一切善缘。
发表于 2014-8-29 13: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看看西藏生死书  是讲关于死亡以及中阴身历程的。   我一向是认可  西方有圣人  东方有圣人  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的。虽有别同,但根源处,小而讲 儒道佛 三教一如。大而讲,东西方文明一如。   和朋友们读  先秦儒家经典时,经常有懂西学的朋友拿 柏拉图  苏格拉底  的思想 话语来相互印证,也是受益蛮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02: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行水上 发表于 2014-8-29 13:17
推荐看看西藏生死书  是讲关于死亡以及中阴身历程的。   我一向是认可  西方有圣人  东方有圣人  人同此心  ...

学密教的人,有没有解脱的?肯定是有的。

但是释迦牟尼当年警告过了,说咒语/真言 和 瑜珈/手印 是畜牲的智慧,人是不可以学习的。

什么意思呢?

人要解脱,就要领会“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这样就能到达“涅磐寂静”。

现在加上了咒语和姿势,到达的,仍然是那个“涅磐寂静”。

无常和无我就像人的两条腿,帮助我们走到涅磐寂静。

现在多了咒语和手印,就好像胳膊,有着腿不走,偏偏要用胳膊来爬,匍匐前进。

要是学习无常无我的人,也学习有常有我的手印和咒语,就好像一个人用四肢爬着走。

不像人那样走路,却要像牲畜一样爬行,释迦牟尼说:这是不可以的。这样做的人应当忏悔。

---------------------------------------------------

虽然爬比走来的慢,爬得到爬不到?

肯定有爬到的!

爬到的人值不值得尊敬?值得!佛果无高下。

正在爬的人值不值得支持?值得,因为他们叫“向初果”,一样是“四双八辈”。

但是,走路的人要不要学习怎么爬?

不要。不必。不可。

----------------------------------------------------

非常感谢风行向我推荐这本书,如果有因缘,我会看的。



正在努力现世见法的人,不用挂念中阴,因为这是十四无记,本应该说不清楚,没有答案。

学佛的人,不用读那浩如烟的文字海,《杂阿含经》,《金刚经》,《心经》就相当够了。

(提一提金刚经和心经是为了照顾照顾咱们汉传佛教。)

------------------------------------------------------

佛陀说:看见我手中的土石了么?

答:看见了。

问:看得见大雪山么?(即喜马拉雅山脉)

答:看得见。

问:我手里的土石多呢?还是大雪山土石多呢?

答:当然是大雪山,多了百万千亿倍呢!

佛陀:世间的法门如同大雪山,百万千亿。而真正能够到达涅磐寂静的,[不过是无常无我,] 只有我手中这一点点啊!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02: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藏生死书 适合什么人来读?

个人认为:有重病,快去世,却还没有成为“四双八辈”的。即:还不知道路要怎么走、往哪里走的?

这样的人,需要读这样的书。
发表于 2014-9-1 19: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司胡同 发表于 2014-8-30 02:14
学密教的人,有没有解脱的?肯定是有的。

但是释迦牟尼当年警告过了,说咒语/真言 和 瑜珈/手印 是畜 ...

虽云西藏生死书,但主要也是讲佛理的。涉及到的咒啊,密法啥的,很少。本来也是一本畅销书么。畅销很久啦。前两年又重新热了下。关于藏密,我不怎么了解,各种说法的都有,争议很大。不过作为一个有那么悠久传承的东西,必定有自身存在的道理。 另外,佛也说  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只是看根器,看机缘,找到适合自己的法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1: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行水上 发表于 2014-9-1 19:38
虽云西藏生死书,但主要也是讲佛理的。涉及到的咒啊,密法啥的,很少。本来也是一本畅销书么。畅销很久啦 ...

多写写自己的想法。这有争议的帖子越多,天汉回暖的机会越大~~~~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01: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行水上 发表于 2014-9-1 19:38
虽云西藏生死书,但主要也是讲佛理的。涉及到的咒啊,密法啥的,很少。本来也是一本畅销书么。畅销很久啦 ...

前几天向妻子解释五上分结,结果“无色界贪”不会翻译。读Thomas Keating 的书时,读到“Spiritual Glutony”一词,唉呀,就是这个意思。读基督教的书,看见它和佛教在共述五上分结,当时十分喜乐,可说疑结立断。

又读到基督教修行中“不作心”的重要性,唉呀,佛陀说的“无为法”、有为法实为“以慢断慢”,就是这个意思。

可惜我对大乘佛教不甚了了,也许是诸般佛典书卷太长吧。请问您对哪些传承比较了解?大乘僧人一般是修什么?怎么修?

同问卧云斋,北方道教一般是修什么?怎么修?
发表于 2015-1-4 17: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尔文认为新约旧约在形式上有几个不同,但区别不是实质的。大致有以下几点 :

1、新约比旧约更多的清晰性,特别是对于不可见的事。旧约充满了可见的,可感知的事,这可能遮蔽了隐含其中的不可见的目标,盼望和价值观。比如加尔文举迦南为例来说明这一观点。旧约倾向于把这份地上的产业本身视为终极目的,而新约则把它看作是一种反映,它反映了上帝为使徒所预备的将来在天国里的产业。
2、旧约与新约对比喻采取了明显不同的处理方式。加尔文认为,旧约的比喻是现实的表征,它通过各种各样的言辞比喻和视觉形象,使人可以间接地与真理相遇。而在新约中,人们可以直接应验真理。旧约显现的“只是真理的象,...是真理的影子而不是真理的本体”,使人们可以“预先经验将要清楚显明的智慧。”而新约则在完满的意义上直接显现真理。
3、两约的律法和福音的区别,或者说是字句与灵意的区别。旧约缺乏圣灵所赋予的活力,而新约则能够传送这种能力。因此律法能够命令,禁止和承诺,却缺乏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性的必要资源,而正是要实现人性的改变,才首先使律法成为必要。福音能够‘改变或纠正天生存在于人里面的邪恶’。
4、加尔文接着阐述了两约的第四点区别,这是前三点区别的发展。那就是:律法和福音唤起不同的情感。旧约引起恐惧和颤栗,使良心受捆绑;新约则产生自由和喜乐。
5、旧约启示针对的是犹太民族,新约启示针对的是普天下所有人。加尔文认为旧约针对的是以色列人;耶稣的降临,废除了犹太人与希腊人,受割礼者和未受割礼者的区别,打破了以色列人与外帮人的隔墙。
发表于 2015-1-4 17: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幸福生活 于 2015-1-4 17:51 编辑

想起《辛德勒的名单》,欧洲基督徒对于犹太民族的怨愤想是由来已久的。犹大是犹太人吧?记得因为犹大的出卖才导致耶稣的受难。
当人群处于受难者的旁观角度时,一方面由于受难者本身的毛病,一方面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可能会出现麻木的血腥与冷酷。
但耶稣也是犹太人啊……
好复杂……
发表于 2015-1-4 17: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司胡同 发表于 2014-12-24 01:24
前几天向妻子解释五上分结,结果“无色界贪”不会翻译。读Thomas Keating 的书时,读到“Spiritual Gluto ...


胡同给幸福拾掇拾掇。
搜来的片段难以准确总结、归纳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解释。
有劳胡同。: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8: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生活 发表于 2015-1-4 17:53
胡同给幸福拾掇拾掇。
搜来的片段难以准确总结、归纳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解释。
有劳胡同。 ...

网上看的那些,好比是说佛教有多少世的佛,多少罗汉、菩萨、护法、金刚、天女、协侍……多少部的经,多少条的律,多少辈的祖师,多少篇的论,多少块儿的净土……

这不是佛教的重点。

原始的佛教,就是

1)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2)除欲界贪,除色界贪,除无色界贪,最后破尽十结,开悟证果成佛。

况且两条还是一样的,算我多说了一回。

如果说基督教就是多少辈的先知,多少字的经,多少条的律,多少的圣人,多少篇的论,多少种的仪式,多少派的神学……

也同样不能就此等同基督教。

所谓基督教,就是

假我要死掉,凭着信心在静默里等,直到豁然开朗,照见神与真我同在、不分,自此一切事非我自做。肉体虽会朽坏,但又无有生死,永永远远与神同在。
就是“我生已尽,……所做已做,自知不受后有”

————————————————————————————————————————————

假我怎么才能死呢?不靠打,不靠压,靠心灵的静寂来把假我烦闷死。

因此,小乘佛教,我知道是要修什么的,也知道怎么修。基督教,我也知道是修什么的,是怎么修的。禅宗的圆、顿,也是能知晓的。

道教,我是不知道的。大乘佛教的经行、持咒、持戒,我也是不知道的。
发表于 2015-1-5 12: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幸福生活 于 2015-1-5 12:45 编辑
本司胡同 发表于 2015-1-5 08:10
网上看的那些,好比是说佛教有多少世的佛,多少罗汉、菩萨、护法、金刚、天女、协侍……多少部的经,多少 ...


“凭着信心在静默里等,直到豁然开朗,照见神与真我同在、不分”……
“靠心灵的静寂来把假我烦闷死”……
好高深。
而在我这样的无知者看来,
所有的宗教都是要靠修为压抑人性中最强大、最原始的本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01: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所谓“照见五蕴皆空”的意思

用的是“照”,不是“想”,也不是“学”,也不是“看”

用自己的头脑思维,学习开悟,顶多了只能慧解脱。心没办法解脱。到头来还是没办法开悟。

坐禅时,顶顶倒霉的,就是好不容易禅定,结果脑海/心中不由自主来一句“可算一心了!”

立刻全完。@_@|||

虽说功不唐捐,但是十几年、几十年如此,很多人就“有退”了。干脆临死接引算了,省心省事。

靠修为来压抑,叫做“有为法”,有修有证,好比拜忏。也是只能慧解脱,心没辙。

“照见五蕴皆空”,是无为法,无修无证,所以才能“度一切苦厄”。

但是《道德经》通篇都是无为,我却可望而不可及。不知道要怎么办。所以才问卧云斋。

所以要无为顿悟,却必须要有为渐修。

读经书就能开悟,当我有阿若娇陈如的底子啊?想找人帮帮带带,却难上加难。

所以,我这样的倒霉吧?
发表于 2015-1-12 12: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Ajnata-kaundinya?
记得风行水上喜欢用“科普”一词,向大家普及某些领域的知识。既是科普,就应该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不该夹杂有大量的专业名词和术语。对幸福这样的门外汉(管平湖是自谦门外汉,幸福是真)而言,这样专业的解释幸福依然得不到要领,似懂非懂呢
发表于 2015-5-15 21: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生活 发表于 2015-1-4 17:49
想起《辛德勒的名单》,欧洲基督徒对于犹太民族的怨愤想是由来已久的。犹大是犹太人吧?记得因为犹大的出卖 ...

如果 真如耶稣在最后一夜所行 对教会最大贡献的 既不是保罗 也不是约翰 正是犹大 因为他成就了基督 也就成就了新教会
忍辱负重 不是不可以的 但一切皆出于 神 ,这是真的
因着背叛和出卖 再大的狠 也非不可
因着成就和隐忍 再大的爱 也不为过
我们不记念人 我们的心里 只有神 也只能有神
他看见一切 他安排一切 他成就一切
为他看见 遵他安排 助他成就 否则 怎能自夸与他同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05:11 , Processed in 0.1903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