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68|回复: 0

[國學問道] 《召南·采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1 18: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阅读全诗:
请把全诗先阅读几遍。
第一章:于以采蘩(烦),于沼(找)于沚(止)。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第二章: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第三章:被(必)之僮僮(童),夙(肃)夜在公。被(必)之祁祁(齐),薄言还(环)归。
二、《诗序》讲解:
  《毛诗序》: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
1. 王后“采荇”,夫人“采蘩”:
天子之妻,叫做“后”;诸侯国国君之妻,叫做“夫人”;公卿大夫之妻,叫做“妻”;庶民之妻,叫做“妇”。统称之为“妻”。
《周南·关雎》之中,王后亲自去采摘荇菜,为的是用来祭祀;此诗之中,夫人亲自去采蘩,也是为了祭祀。“蘩”,也可以写作“繁”,指的是一种可以当菜吃的草,名叫白蒿。
《关雎》所写的是天子与后妃的德行,王后采摘荇菜,是为了祭祀天地祖先;《采蘩》所写的是诸侯国国君与夫人的责任,夫人采摘蘩草,不是为了祭祀天地,而是为了祭祀祖先。
为什么《诗经》之中,王后采荇菜,而国夫人则采蘩草呢?不是说天子后妃祭祀的时候不用蘩草,但是,诸侯国国君则可能在祭祀的时候不用荇菜。分别说采荇菜和采蘩草,是体现出尊卑之礼。
荇菜和蘩草的象征意义有何不同呢?《毛诗正义》没有说到它们的象征意义,但是,我们从“荇”和“蘩”这两个字的写法和读音,再根据其它经典去探求,或许不会违背《诗经》的宗旨。
荇者,行(四声)也,亦即以德而行(一声)。天子与王后所要侧重的是德行,德符合于道,然后可以成王;德符合于道,然后可以导民以德、齐民以礼。
德从何来?只要是人,生来就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认识到上天所赋予自己的“人”的使命,这是德的“根本”,是修道的前提;进而扩充、完善,而使之达到仁义礼智,这是尽心尽性,然后可以率性;遵循正道,从而达到心性与言行一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也就是德符合于道了。
《大学》所讲的是从本心之善达到至善;《中庸》所讲的是从本性之诚达到至诚。本心之善,毫无恶意;本性之诚,毫无虚伪。克己复礼,趋于至善;存理灭欲,趋于至诚。至善之善,无所不善;至诚之诚,德合天地。
蘩者,繁也,亦即繁衍而繁多,诸侯国国君和夫人所要侧重的是子孙的繁衍、百姓的繁多、国家的繁荣。天子和后妃当然也是如此,不过,天子和后妃可以从“德行”而言,国君和夫人则不能从“德行”而言。因为“蘩”应该有这种寓意,所以,我们不称之为“白蒿”,却称之为“蘩草”。
为什么国君、夫人不说“德行”呢?不是说国君、夫人不需要重视德行,而是国君、夫人是要遵循王道而行教化,而不是以私德私行去行教化,也不能以有德自居。
相对于天道而言,天道是君,天子是臣;师之与士,以道辅天子,天子不可以臣待之。相对于天子而言,天子是君,国君是臣;君为臣纲,臣行君令,不可自专。
2.天子、天王、王与“大一统”:
是不是天子就是道德标准的化身呢?不是。中国文化认定的是,人类是天地所生之子女,所谓“天子”,本来意思应该是“天地之子”。
但是,天下(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中国)之人,总要有一个人作为“代表”去祭祀感谢天地,遵奉天地之道去保民,这个人事代表所有“天地之子”的,这样一来,“天子”渐渐成了这个人的专有名称。
这就好比一个家族,总要有一个代表家族的人去敬拜家族祖先、统筹家族事务,这个人就是族长。
“六经”所载的,都是正道,都是从正面来说,由此而行教化,这是与史部、子部、集部以及民间的著作不同的关键之所在。“四书”基本上也是如此,所以才是“六经之阶梯”。
在“六经”和“四书”之中,说到“天子”的时候,首先是像子女遵从父母正道一样,天子必须遵从天地之道,否则便是“不肖子孙”。
进一步来说,天子能完全遵奉天道,才符合天子的标准;不过,经典之中所说到的“天子”,未必都符合了天子的标准,但有期望之意。天子德行符合天道,则可以称之为“天王”;天子德行完全符合天道、地道、人道,则可以称之为“王”。
如果不遵循天道而自称为“王”,则是“僭(件)称王”;如果天子把自己凌驾于天道之上,则叫做“天子僭天”。
《春秋公羊传》中有“大一统”之义。“大”是强调的意思,“一统”是用“一”来统摄。天道、地道、人道三者,由大道统摄,在人间体现为王道;君必须遵从王道,然后可以统摄臣民。
君如果不遵从王道、天道,则不可能尽人道,那就是霸道。按霸道而行,既不是敬天,也不能保民。孔门弟子,五尺童子也羞言霸道。
“一统”和“统一”是不同的,“一统”是用“一”来统摄,这个“一”不是某一个人,而是“道”、“太极”,是“正”字上面的那一横;如果按照《道德经》的说法,这个“一”必须是由“道”所生的那个“一”。
3.朕、寡人、孤家、不谷:
在秦始皇之前,任何人都可以自称为“朕”,《说文》在“舟部”,解释为“我”。按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说法,把“朕”解释为“我”,是“妄人”所补,而此字的本义是“舟缝(四声)”,引申为微小难见的缝隙。
段玉裁说:“赵高之于二世,乃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比傅朕字本义而言之,遂以亡国。凡说文字不得其理者,害必及于天下,赵高、王安石是也。”由此可知,字义的理解是否符合正道,是关系到天下之事,不可不极为慎重。
从秦始皇开始,“朕”字变成了所谓的“皇帝”专用的名称,任何其他人都不能使用了,而且此字的本义也几乎被人遗忘了。这种做法本身就违背了中国文化正道。
而且“皇帝”或“帝”字被误用两千多年之久,也是不符合中国文化正道的。孔子之后两千余年,中国未曾出现尧舜文武那样的“圣王”,与此不无关系。
按照“六经”之文,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为五帝,商汤、夏禹、周文王为三王。嬴政自称为皇帝,本身就是自比于三皇五帝,而且自认为功德超过三皇五帝,更超越三王,因此,对圣人的尊敬之心不见了。
越是在上位之人,其责任越大,越要谨慎而谦逊,其一言一行有偏差,便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君子必须“谨言慎行”,因此,君主要知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秦代之前,国君自称为“孤家”,是“孤德之家”的意思;自称为“寡人”,是“寡德之人”的意思;自称为“不谷”,是“不善之人”的意思。虽然说那些国君未必做到了,但是,毕竟这些意思还有提醒之用,等到诚“朕”、称“皇帝”的时候,不仅没有了提醒的作用,而且有了“自专”、“自傲”之意了。
4.关于“夫人不失职”:
夫人之职,在于“奉祭祀”,昼夜都对此事保持诚敬之心。能做到这样,不能说就是“尽职”了,却可以说是“不失职”。毕竟夫人、妻子的职责不仅仅是“奉祭祀”。
为什么“奉祭祀”如此重要?因为祭祀所表达的是对天地与神灵的感谢与敬畏,是对祖先和圣人的敬畏和感谢。
不敬畏天地与神灵,不敬畏祖先和圣人,必然存心与利益,而不会存心与仁义。《大学》中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放于利而行,多怨。”
为什么夫人、妻子必须“奉祭祀”然后能“不失职”呢?因为既嫁为妇,便意味着“生为夫家之人,死为夫家之鬼”,也就是说,活着的时候生活在丈夫家,死后也埋葬在丈夫家,由丈夫家的后人按礼祭祀。
嫁为人妇,便有了赡养照顾公婆、辅助丈夫、抚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不能以诚敬之心祭祀祖先,那么,即使对公婆、丈夫、子女都很好,也难免是出于私心私情,不可谓“心地淳厚”。
在反传统思潮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下,当今的男女绝大多数人,只要听到“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只要听到“三从四德”,便不假思索地产生排斥和厌恶之情,足见中国文化传统被歪曲、被割裂的严重程度。
不承认女子出嫁之后,“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是不承认事实,进而是破坏大家族,而使中国社会成为一个一个的小家庭,如今的中国还有“钟鸣鼎食”的大家族吗?没有了。
不仅如此,如今的小家庭也快成了数人合伙过日子,不仅夫妻与老人分开单过,而且就连夫妻之间也很多快成了商业合同一样的关系,夫妻争吵繁多,离婚率越来越高。
这样一来,长辈养老的问题从富有亲情和保障的养儿防老,已经或即将变成完全商业性的养老院养老;随之而来的,还有儿女对祖父母、外公外婆的孝心极大减弱;
单亲家庭以及再婚家庭的孩子,有很多在心灵上受到一些伤害,有的则成了扰乱社会之人。这是个人的不幸,是家庭的不幸,是国家的不幸,总之,是人生的不幸。
5.关于“三从”:
“三从”是指什么?我们从《仪礼·丧服·子夏传》中的原文来看。
“《传》曰:女子子适人者(已经出嫁的女子)……为【位】父何以期【机】也(给娘家的父亲为什么守丧只是满一年)?妇人不贰斩也(出嫁的妇女不同时守两次为期三年的丧【桑】)。”
“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没有“专用”的、始终不变的道理,因为女子一生有三个阶段的变化,促成了女子一生没有完全固定不变的礼仪规)。”
“故未嫁从父(未出嫁的女子跟随着父亲生活、服丧【桑】),既嫁从夫(已出嫁的女子跟随着丈夫生活、服丧),夫死从子(丈夫死后跟随儿子生活、服丧)。”
“故父者子之天也(女子在未出嫁时,以父母为天,也就是说有什么饥寒危难问题,由父亲负主要责任),夫者妻之天也(已出嫁之后,以丈夫为天,意味着有什么饥寒危难的问题,由丈夫负主要责任)。”
“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不能贰尊也(妇女不守两个三年的丧期,就好比说妇女不能同时有两个最尊贵的上天)。”
具体说来,也就是说,已经出嫁的妇女,不仅生活在丈夫所在的大家庭之中,而且死后也要葬在丈夫所在的大家庭中,由儿孙祭祀她的灵位;如果有饥寒危难之类的问题,要由丈夫和儿子担当主要责任,生身父母所能做的也只是帮助;
既然已经出嫁,那么,生身父母的赡养责任就主要由她的兄长和弟弟负责,她自己对生身父母的的照顾当然是在尽孝,但在事实上也是帮助她的兄弟。
总之,就是已经出嫁的妇女,以赡养公婆为主,以赡养生身父母为次,这样,在正常情况下,一对夫妻会有儿有女,也就都得到了很好的赡养,同时,又不让儿女为照顾两家的老人为难,在穿戴丧服以及守丧长度上也因此而有不同的礼数了。
6.关于“四德”:
关于“四德”,来自《周礼·天官·九嫔》,所指的是妇女应该修养的四种品德,即妇德、妇容、妇言、妇功。
“妇德”是指:“幽闲贞静(为人谦逊不张扬,坚守贞节不妄动)守节整齐(行事有礼且有节,秩序井然事事宁)行己有耻(去除私心知羞耻),动静有法(进退均依法则行),是谓妇德。”这是女子的德行修养问题。
“妇容”是指:“盥【灌】浣【换】尘秽(洗手洗衣除尘土),服饰鲜洁(服饰干净而整洁),沐浴以时(按时洗澡防病患),身不垢辱(身上无垢万事和),是谓妇容。”这是女子在身体和服饰方面的仪容修养问题。
“妇言”是指:“择辞而说(说话用词须审慎),不道恶语(恶言恶语口不说),时然后言(合乎时宜再讲话),不犬于人(莫像犬吠莫啰嗦),是谓妇言。”这是女子在言语方面的修养问题。
“妇功”是指:“专心纺织(纺线织布须专心),不好戏笑(戏言玩笑害斯文),洁齐酒食(酒食洁净而齐备),以供宾客(接待宾客诚待人),是谓妇功。”这是女子在女红(功)和待客方面的修养问题。
这是女子的“四德”,男子以及男女通用的基本“四德”是“孝悌忠信”,更高的“四德”则是“仁义礼智”。
如果大家认为“妇德”是对妇女的束缚或伤害,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问一句:我们难道应该提倡妇女要张扬、妄动吗?应该倡导妇女要无礼无耻吗?应该倡导妇女要大胆妄为吗?其它三个方面也可以如此反问。
更何况,“四德”的提出,是期望人们修养提高自己,对女子则期望她们按照淑女的标准去修养提高自己,对男子则期望他们按照君子的标准去修养自己,这是礼义,而不是给人们订立的法律法令。礼义靠的是自我节制,法律法令则要强制执行。
三、第一章讲解:
第一章:于以采蘩(烦),于沼(找)于沚(止)。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1.在困难与危险面前:
“于以采蘩”的“于”,是“往”的意思;“于沼于沚”的“于”是“在”、“到”的意思,“沼”指水池,“沚”指水中的小块儿陆地。此句是说,一路前行采蘩草,来到水池之中的小块儿陆地上。为什么是在陆地上呢?因为蘩草不是水草。
到水池之中的陆地上去采摘蘩草,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要采摘到蘩草,会有困难,甚至会遇到危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易经》卦爻辞里,“利涉大川”都有“可以渡过危险”之意;“坎卦”有“水”之象,又与“险”、“陷”相对应。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可能会有困难和危险,只是程度或几率的不同而已。即使是喝水吃饭,也有可能会呛着或者被噎着。
自己应该做到的事,就需要去做到,如果因为有困难和危险就退缩,那是无法担当重任的。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我们敬佩《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须知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需要凭借修养和学习。如果有朝一日,你我跟众人在一起,在生活或工作之中遇到了诸葛亮遇到的事情,你我能不能有诸葛亮那样的忠诚和智慧?如果不修养,不学习,身边又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人,那么,你我即使想要自救救人,恐怕也办不到吧?
采摘蘩草是一件小事,但是,这件小事做不好,却会影响祭祀祖先这件大事,不让祭祀受到影响,这就是诚心和敬意的体现。能对祖先怀有诚心和敬意的人,也一定会对所有的事情都怀有诚心和敬意。
2.妻子对夫家祖先的认同:
“于以用之”的“于”是“在”的意思;“公侯之事”是指公爵或侯爵那样的诸侯国国君之事,此专指祭祀祖先之事。
为什么祭祀祖先就成了“公侯之事”了呢?首先,夫人采摘了蘩草之后,要到朝廷的宗庙之中用蘩草进行祭祀。其次,因为诸侯国国君祭祀祖先,不仅仅是个人尽孝的问题,而且是国民的表率。孝道体现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国君如果不孝,何以使国民尽孝?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妇女生长于自己的娘家,对父母的生养之恩和天然亲情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忽视的,所以,在出嫁之后,对夫家的祖先认同是有很大难度的,尤其是在百余年反传统之后的今天,不仅女子比较难以接受,而且连一些男子也难以接受。
妇女对娘家的亲情,出自真情,出自亲情,出自恩情;对夫家则是出于礼义。不过,生为女子,早一点懂得礼义,则能早一点让娘家的父母放心,早一点使夫妻、家人和谐安定;生为男子,做了丈夫之后,就应该知道女子出嫁意味着什么?
按照“出嫁从夫”来说,一旦男子娶妻,也就意味着丈夫要从此理解妻子的苦衷、角色转换带来的心里感受、人际关系变化带来的感情适应过程,为妻子做一个表率,甚至要用生命去保护妻子。
天地之间,完美的男人很少,完美的女人也很少。男人不应责备妻子,而应该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女人不应责备丈夫,而应该注重自身修养,真情相待。怨恨对方,永无和谐的可能;感化对方,才是希望之所在。
按照人的标准来说,真正的强者,是帮助和保护弱者,而不是欺凌、胁迫弱者;真正有地之人,是感召和保护德行不够之人,而不是歧视、利用德行不够之人。
四、第二章讲解:
第二章: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1.不惧艰险,不凭兴趣:
诗中所说的意思是,夫人前去采摘蘩草,到那深深的山涧之中。采摘的蘩草用来举行祭祀,拿到国君的庙堂之中。所谓“公侯之宫”,指的是国君的庙堂,更具体地说,是指朝廷的宗庙。
如果说前一章所说的到水池中的陆地采摘,是意味着有困难和危险,那么,这一章所说的到山涧去采摘,就意味着艰辛和劳苦。因为山涧意味着远离都城,而且在深山之中,路途遥远而且艰难。
采摘蘩草,是为了用来祭祀,不是出于功利目的,更不是出于兴趣。有志于君子淑女之人,是因为应该做的事就去做。
做事,不在于是否愿意做、喜欢做,而在于是否该做。凭借愿意或喜欢而去做事,一旦不愿意、不喜欢的事就不做,那是不能担当重任的。
所以,《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不说“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意思是说,我们向圣贤君子去学,然后把所学来的落实到自己的身心言行之中,然后自然会有发自内心的喜悦。
兴趣是难以保持长久的,尤其是我们的人生当中需要做的事绝不可能都是自己有兴趣的,更不可能都是让自己喜悦的,因此,如果我们凭借兴趣和喜悦做事,那么,遇到自己没有兴趣的、不喜悦的事情,那能做不好吗?做不好就会影响自己,更影响他人。
2.符合道义的事情就应该去做: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毋适也,毋莫也,义之与比”。对此,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理解,其中的相同之处在于,始终都要坚持道义。
第一种,按邢昺《论语正义》中的理解,读作“无适(shi4)”和“无莫(mo4)”。君子对于天下的人,无论富贵还是贫贱,无论亲密还是疏远,都根据仁义之道与之相处。
第二种,按朱子《论语集注》中的理解,读作“无适(di2)”和“无莫(mo4)”。君子对待人和事的态度应该是,不要自专、自主,也不要固执地排斥、攻击别人、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要始终站在道义的高度对待所有的人与事。
第三种,按刘宝楠《论语正义》中所引郑玄的理解,读作“无适(shi4)”和“无莫(mu4)”。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不要采取敌对的态度,不要采取贪恋羡慕的态度,而是把道义作为处世为人的原则。
总之,君子与淑女说话做事,必须坚持道义,不能对人和事有敌视与贪慕之心。因为一旦有敌视之情,一旦有贪慕之心,间难以保证是否还能坚守道义,如果说还能坚守道义的话,那也只是说明威胁或诱惑的程度还不够。
懂得道义,才能知道自己所应当担当的责任以及如何担当起责任,才能知道应该如何对待人和事。另一方面,不断发现自己的敌视和贪慕之心并注意不断去除,这就是自我修养的过程,是逐渐接近道义的过程。
三、第三章讲解:
第三章: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1.敬业与男女分工:
所谓“被之僮僮”,“被”是个通假字,通“髲(bi4)”,是用头发编成的一种首饰。“僮僮(tong2)”,是庄严高耸的样子。总起来说,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夫人头上所戴的首饰整理得端端正正,显示出庄严的样子。
为什么如此庄严呢?因为祭祀必须要有诚敬之心,诚敬之心必然体现在仪容、言行之中。如果没有外在表现,诚敬之心难以体现;只有外在体现而没有诚敬之心,那就是虚伪。
所谓“夙夜在公”,是说在祭祀之前的一夜,到祭祀之日的早晨,夫人都在公侯祭祀的地方,在那里看着洗涤祭品、加水斟酒、制作食品,可谓尽心尽力地对待祭祀之事,而不仅仅是采摘蘩草。这是敬业和恒心的体现。
在祭祀的时候,男女是有分工的,参祭的方式不同。在《关雎》之中,祭祀的时候,男子在庭院之中,女子在大堂里面;无论是在《关雎》之中,还是在《采蘩》之中,都是由后妃和夫人准备祭品。
有分工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男女分工,做好各自所擅长的事情,这是对男女的尊重,也是把事情做好的前提。《礼记》中说:“男女无别,大乱之道也。”
近百年来,我们受西方影响,再加上当时战争的特殊情况,对中国以及外国那种历史悠久的“男主外,女主内”生活方式大力破坏,这是有情可原的,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时至今日,出现的问题却很多。
男人和女人一起参与家庭和社会上的各种工作,许许多多的家庭几乎快成为旅馆了,家庭的穿衣吃饭、养老育儿几乎都社会化了,家人的亲情在很大程度上淡漠了。家庭不像家庭的时候,国家也难以安定。
对于妇女来说,妇女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加大了,对公婆父母的照顾被迫减少了,生儿育女与工作的冲突加大甚至极大地影响了生儿育女,经期、产假、更年期以及体力等方面给女子找工作带来的困难折磨着女子的身心。
男女都是人,任何一方都不能歧视另一方,好比天地之间没有任何彼此之间的歧视。但是,毕竟天地对人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而且无法互相替代。男女之间,夫妻之间也一样。不过,这是在“常态”之下的情况,天下事都会有“非常态”的情况;这是倡导,不是强制。
以上所说的这些观点,估计很多朋友一时难以接受,毕竟百余年的实际行动和舆论的影响,给我们的思想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所以,如果大家不接受,是很容易理解的。
不过,如果对每个人、对国家民族、对人类来说,回归正道都是必需的,哪怕路途是漫长的。关键在于是不是正道,而不应该事先考虑人数的对比和最终的成败。假如抗日之初,中国人就先先考虑中日力量对比和最终成败,那我们还会有抗战的胜利吗?
2.“敬”字的涵义:
“敬”是什么意思?不敢有丝毫的苟且。这需要我们先要自我鞭策,没有自我鞭策,就会招致外来的鞭打。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不能有任何苟且之心。
如果没有敬业精神,那么,什么事也做不好。任何事情都不仅仅关系到自己一个人,因为必然会联系到别人,甚至联系到国家、人类。
大家都愿意接受所谓的“蝴蝶效应”这样的词语,可是,我们也应该知道,我们所喘出的一口气都会飘散到世界各地,只不过是密度的大小和时间的早晚而已,难道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也是这样吗?
可能我们自己会认为,我所说的话,我所做的事,只是一两个人听到、看到,会有什么影响?这么一想,也就是在放松自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这也就是给自己画地为牢、固步自封,从此也就自己断绝了上进之路。
一盏油灯,照不亮天下,但可以照亮一室;家家都有点亮油灯,天下之人都可以在黑夜得到光明。太阳出来的时候,那才是天下真正而且自然的光明。
3.“恒心”是成功的保障:
夫人对待祭祀,始终如一,不仅是敬业,而且是恒心。有敬业之心,如果没有恒心,事情怎么能成功?
《易》有《恒》卦,由下卦巽风、上卦震雷构成。《彖传》说:“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雨),巽而动,刚柔皆应(硬),恒。”
“恒”字,从“心”,意味着因为心不变而有事不变。《诗经·大雅·荡》中说:“靡(米)不有初,鲜(显)克有终。”相当于说,一般人做事,大多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你我是否能始终如一呢?
所谓“刚上而柔下”,是说震卦为雷而在上卦,雷性刚烈;巽卦为风而在下卦,风性柔韧。知刚知柔,然后能知进知退,进退合宜。刚在上而柔在下,是以柔为基础,以刚为统率。
所谓“雷风相与”,是说震雷动于上,巽风随于下,好比国君要行祭祀之礼,夫人随之相助。
雷动则万物发生而成长成熟,这是各个具体生命的生成过程;风动则万物相从而散播繁衍,这是每个具体生命的延伸和延续。
每个具体生命的生长成熟、延伸、延续,使“生生不息”、“生生不已”、“周而复始”得到了保障。采蘩助祭,是这个道理和实践的一个重要体现。
所谓“刚柔皆应”,是说震卦上中下三爻(摇)的阴阳恰好与巽卦上中下三爻的阴阳相互呼应,犹如夫唱妇随、有唱有和(贺),和谐有序,上下齐心。
能够如此,然后能“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震雷好比国君的政令,足以使庶民生生,政令需要刚正;巽风好比夫人的教化,足以使天下风从,教化需要柔从。
《周易·恒·九三》爻辞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意思是说,如果不能永恒地保持自己的德行,就可能会蒙受羞辱。
古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战国策·秦策五》所引用诗句。直接的解释是,一百里路走到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后面的十里更难。
孟子说:“有为者,辟(譬)若掘井。掘井九轫(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有恒心,才能有始有终,才能到达终点。
“恒”是什么意思?长久而坚持不懈。如何能坚持不懈?凭借外在的强制,难以长久;凭借强制自己,犹如树木无根;发自内心,然后能长久不懈。
4.用心做事不觉累:
所谓“被之祁祁,薄言还归”,这里的“祁祁”是舒缓而不疲倦的样子;“薄言”是“我”,指的是夫人。此句说的是夫人在祭祀完毕之后,首饰舒缓了,意味着身心舒缓了,然后回归居住之地。
诗歌写夫人的严肃庄重以及舒缓不倦,是通过夫人的首饰来说,没有直说。不直接写夫人的仪容相貌,是出于对夫人的敬重。
祭祀是容不得半点疏忽的,所以,严肃庄重是礼所应当。那么,舒缓不倦是怎么回事呢?夫人为了采摘蘩草而跋山涉水,不惧艰险,不辞辛劳;为了保证祭祀不出任何差错,一天到晚检视祭品准备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不敢怠慢,不敢松懈。这样,一般说来,应该不会不倦,那么,夫人为何不倦呢?
问题的重点,大概在于,身体的劳累不可怕,身体的劳累只要休息一下就可以解决;内心的劳累才可怕,内心的劳累,如果造成内心劳累的事情得不到解决,就无法缓解。
夫人的心事,就是系在祭祀这件事上。所以,在祭祀没有完成的时候,夫人一心一意准备祭祀;当祭祀活动圆满完成之后,夫人才放心地离开。这个过程,不是夫人心烦的过程,而是夫人表达诚敬之意的过程,所以,她的舒缓是自然而然,不是懈怠疲倦,因此仍然是威仪的体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6:32 , Processed in 0.0602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