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40|回复: 17

溪山琴况文集PDF下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6 17: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汉服同袍对溪山琴况文集进行的整理,溪山琴况(即天风环珮)对汉服复兴事业功莫大焉,天汉愿与万千同袍继续齐心戮力,继续推进溪山先生未竟的工作,为汉服运动持久开展提升做出更多贡献。

溪山琴况文集下载地址:

http://pan.baidu.com/s/1ntGjfXv
发表于 2016-5-30 17: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心中的“汉服运动” 文/溪山琴况 】




汉服运动是华夏文明复兴运动。


它至少有以下主题:
一、重建礼仪之大、服章之美的独特的华夏人文风貌。
二、文化全球化冲击下,中国各族群对文化命脉断流危险的应对。
三、重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再造华夏中国独步世界、无与伦比的文明创造能力。



“定位于传统礼仪文化与风俗文明的复兴,并且在其中传承和重建自尊自信、自强不息、传承 文明又勇于创造的民族精神与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文明创造能力”------或许这就是汉服运动可以寻求到的最准确的位置。
真正正确的汉服及华夏文明复兴运动,其方向不是指向历史,而是指向未来。服饰、礼仪、精神、文明,层次递进、一脉相承。它是文化多样性的捍卫,是文明的复兴与重振,是文化创造遗产的理性继承,是民族创造力的重新的勃发。 四、文明解释标准的重建。



西方解释话语霸权的解构。不再以西方文化为全球文明唯一的最高解释标准。建立和倡导“以自己解释自己”的全新的解释标准,捍卫人类文明的平等性和多样性。 五、民间力量的生长,民间智慧的觉醒。



民间力量第一次自信地、主动地介入复杂的社会博弈,成功地再定义重大的文明发展标准。不再寄空想于幻世、托希望于精英,草根的话语正在不可遏阻地上升为强势和主流,民间真正开始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六、中国人从压抑民族性、刻意回避民族性走向正确对待民族性。
“汉服”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文化概念,是时代文化思潮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汉服运动”本质上不是为了一件衣服,它在文化复兴的意义之外,也是民族自觉意识的觉醒,是一种对错误必要的反正过程,是从压抑民族性走向正确对待民族性的过程。正确认知民族性、坦然面对民族性、合理利用民族性、积极发展它所带来的强大文明,本身就是一个伟大国家的人民应有的素质和能力。也是一个族群利益共同体生生不息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源。 七、用千年汉文化的阳光涤荡民族几百年的心理阴暗。



逼迫我们这个已经变得不长进、不争气、猥琐、无能、阴暗的民族,记起祖先的阳光心态和伟大抱负,只有如此,汉民族才能真正承担起捍卫中国、团结中国、引领中国、复兴中国的历史责任。 八、汉服运动是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中国“民族和解运动”



有信仰,有坚持,有道义,有责任,真正热爱民族的人,才是当今中国和中华民族真正的维护者和捍卫者。汉服复兴者非但不是族群关系麻烦制造者,恰恰是中国真正民族和解最坚定的倡导者,民族团结最坚定的捍卫者。

因为热爱中国,我们发现了汉服 因为热爱中华民族,我们看到了自己,最大的民族,最胆怯阴暗的心理。汉民族如何肩负起捍卫中国、引领中国、复兴中国的历史责任? 知耻而后勇,所以我们要复兴汉族,复兴汉族,是了有资格、有能力肩负起团结中国、复兴华夏的重任。 虚幻的团结无益于中国的长久,表面的和谐下将是暗潮汹涌的介蒂、怀疑和自虐。这是中国族群关系最彻底最深刻的裂痕。汉服运动,就是要在中国改变空洞的族群和谐,建立真正的民族团结。 汉服运动是建立在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基础上的真正的伟大的民族和解运动,是在更高的层次和真正的意义上凝聚中华民族、凝聚这个国家,在全新的起点上传承华夏的文化、复兴中华的文明。 汉服运动者谈到了历史,而正因为敢于直面历史,汉服运动者才敢于谈论真正的和解,才有了中国最真实、最坚定、最真诚的民族和解的意愿和决心。 中国族群关系实现了两次和解: 第一次是利益攸关、政治基础上的和解,是政治家主导的和解,是短期和表面的和解。 第二次是民众了解历史、深思熟虑后的和解,是更高的文化层面上的和解,是长久和彻底的和
解。 汉服运动,就开启了第二次和解的进程。 汉服运动是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中国民族和解运动,历史将证明汉服运动者对华夏之爱、对中
国之心。 历史将证明这一点。



以虔敬的学习继承华夏的人文遗产,以复兴的精神独立地开创文明日新的前景。 华夏文明的发展与日新是永无止尽的过程。汉服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始。 汉服运动非但不是复古运动,恰恰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求新运动。


复古是文化的守旧,复兴是文明的求新;复古是懒惰的袭用,复兴是批判地继承;复古对祖先膜拜至地,心中却没有真正的敬畏,复兴是捧读先人的话语,心里充满无限的感恩。 复古,认为先人的文明不可超越,也无需超越。复兴,认为先人伟大的文明必须超越,苟日新,日日新。 复古是躲藏祖先的身后以避风雨,复兴是从祖先身后一步步走来,独立地开创文明的前景。
发表于 2016-5-30 17: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汉网搬运工 发表于 2016-5-30 17:15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心中的“汉服运动” 文/溪山琴况 】

我这里的跟贴是汉服吧搬过来的,与这个PDF文集不一定相同。
发表于 2016-5-30 17: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始自衣冠,达于博远——再论汉服运动 文/溪山琴况 】








重整“衣冠”,再兴“华夏”


历史之中,衣冠之重生,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课题。


因为衣冠往往是更宏大的复兴的先行者,衣冠的沉沦,揭示的是华夏的不再,欲重建华夏,必先重整衣冠;而没有华夏整体的再造,衣冠也没有独立复兴的可能——而这,正是汉服运动风生水起、如火如荼而又步履维艰的原因。我们要复兴的,仅仅是一件漂亮衣服么?不是,我们穿起这件衣服,是为了以此为起点,再造整个华夏。这正是千千万万汉服复兴者投身此一事业的初衷。“礼仪之大,章服之美”,是为“华夏”。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这句话,是我们时隔360 年之后重建真正的“华夏”概念的精彩启蒙。然而这只是一句最华丽的概括,却不是广博厚重的“华夏”的全部。华夏,是华夏-汉民族独立创造的一个完整、系统、深厚、博大的文明体系,是人类文明中独立的一极。华夏是我们的根脉所在,300 多年来中国的枯萎,正是因为根脉的断裂。 “华夏”究竟是什么?



—— 是华夏生活方式:华夏衣冠(综合承载华夏文明的汉服)、华夏食饮(礼俗合宜、卫生优雅的华夏饮食文化)、华夏建筑人居(清雅大度、气韵生动的汉族建筑艺术)、华夏礼仪(礼仪之邦的礼仪生活与生命礼俗)、华夏岁时节日(农耕民族重天节农时、祈福保健、和谐天人、团圆温馨的优美的节庆生活);



—— 是华夏艺术与审美:汉语文学、华夏乐舞、华夏美术、华夏戏剧、琴道、棋道、花道、弓道、武学......



—— 是华夏生产经济与科技技艺:农耕文明传统、民族科技文化、华夏医药......



—— 是华夏制度文明: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思想,军事,华夏教育思想......



—— 是华夏思想与精神:儒、释、道,诸子百家,华夏道德(超越一家的学术倡导为全民族几千年传承的民族气质、风骨与美德),华夏史观(对于华夏自身,对于中国历史的看法)


始自衣冠,达于博远。我们要复兴的,正是厚重如斯。




华夏复兴,衣冠为何先行?



“寻找传统文化真精神”,这是对当下中国文化忧患思潮一个极好的概括。很多人在寻找,而我们这个群体找到的答案,先是一袭尘封已久的衣冠,拭去血迹和尘埃以后,衣冠上显出的字迹叫做“华夏”。寻找传统文化的真精神,是在各方面同时寻找,而服饰的困惑和痛感在其中最重,“汉人服饰”的找寻与“传统文化”的寻找,两条线索在360 年前的历史中交汇,我们终于寻回了“汉族之服”——汉服。汉服揭示了一个秘密,一个“真正的华夏”的秘密,汉服—汉族之服—真正的华夏衣冠,引领我们进入了陌生而又熟悉,浩瀚瑰丽的汉文明-华夏文明的画卷。




这是一片雾霭重重、尘封已久的精神故园,天地玄纁,清新的泥土中埋藏着我们民族的魂魄。




触摸衣冠,始知华夏,华夏复兴,衣冠已然先行。




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冠整而礼仪齐。华夏衣冠历来引领着整个华夏文明的起落沉浮,华夏复兴,衣冠必然先行。




华夏即汉,汉即华夏




华夏即汉,汉即华夏,这是中华文明的事实,只需要心平气和地面对。




汉与华夏,本就是一只玄鸟啼出的两种天籁,同一山岳的不同峰面。汉,是瑰丽的银河,我们是银汉的民族,缔造华夏文明的伟大族群。不同的语境下,汉与华夏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强调的侧重不同——族群,叫做汉,他的文明,叫做华夏。




复兴汉民族,正是复兴华夏,而复兴华夏文明,正是复兴汉文明。
现时的“中国”是一副身躯,而古老的“华夏”就是它真正的精神和灵魂。这个灵魂,正是由华夏-汉民族历尽艰辛而创造,在历史的腥风血雨中不屈不挠地维护的——护衣冠而九死,虽三百年而不悔!作为华夏真正的缔造者,没有人比汉民族更懂得,真正的“华夏”究竟是什么,“中国”究竟是什么。




中国之中,华夏之于少数族群兄弟的关系,先民早给出了简洁清晰的答案:“入华夏,则华夏之”。尊重,吸纳,包容,和谐共进。只把自己当成1/56,并非包容与博大,而是庸俗猥琐的史观,是“理智”幻觉下的无知,对中华文明的不负责任。因为中国的前途,只有从华夏文明的溯源和创新中寻找答案,而非寄托于少数民族文化和西方文明。
我们是汉人,是支撑中华文明的主体,祖先带领中国创造了辉煌的过去,我们有义务引领中国创造博远的未来——引领中国复兴,舍“汉”其谁?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庞大民族,应该堂堂正正担起这一责任。中国要复兴,汉族不扛起首要责任,难道推给少数民族么?不以汉文明为基础,还能以什么为基础呢?




汉文明-华夏文明本身就是富有包容精神的开阔的文明体系,但是吸纳不等于可以异变,包容不等于可以毁损,华夏文明始终有自己最核心的精神内涵、价值取向和文化风貌——礼仪之大,章服之美,阴阳之谐,天人之和。忠义仁孝的道德哺育,崇韵尚意的审美理想,修齐治平的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用中执中的中庸之道——这正是中国安身立命的根本,正是我们所要寻找、学习和弘扬的东西。
值得强调:寻找、学习和弘扬汉文明-华夏文明最核心的精神内涵、价值取向和文化风貌,这不正是汉服复兴所指向的最根本的目的吗?




华夏复兴,是一片全球化的喧嚣中,汉民族带领数千年的文明故国,为了人类真正的幸福,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为人类贡献独特而伟大的文明财富的宏远志向和决心。华夏史观:胸中有正气,天地自浩然。一片丹心赴海幕,万点梅痕染衣冠。崖山之后,已无华夏的中国,易服剃发,亡的是文明的天
下。


56 个族群,已皆国土内的公民,但是今日与往昔,不可混为一谈。正视历史,蒙元满清是彼时中国的亡国、华夏文明的沦陷,但这丝毫无碍于当下中国56 个族群利益共同体的携手共进。
这才是真正彻底地放下历史的包袱。否则,歌颂屠杀、民族自虐、混淆黑白、反转乾坤,这样的汉民族又如何赢得真正的尊重,如何自立于中国,挺立于世界,如何真正承担起捍卫、团结、引领、复兴中国的责任?




用千年汉文化的阳光,涤荡民族几百年的心理阴暗,只有堂堂正正面对过去,才能顶天立地地面对未来。复兴华夏,也正是要重建正义、正气、有信仰、有抱负、有坚守的华夏史观。
汉服?华服?华夏即汉。汉服本就是华服,华服本就是汉服,两服之辩,千年未有。时下的国人,好称华服。对此,我们无意异议,但是,无意异议,并非赞同。“华”的厚重,并
非任何文化都可以担当。况且,言语之事,本就是约定俗成,既然几十年的俗成可以被尊重,那么几千年的俗成和华夏危亡时刻的约定,为什么不能被尊重?汉服,华夏衣冠,汉民族传承不息的千年信仰。日新华夏,华夏日新找寻之,学习之,思辨之,扬弃之,重建之,发展之,日新之。我们是华夏文明的传人,我们

从传统的华夏来,到日新的华夏去。华夏,是我们思考的本位,方式和起点。自华夏衣冠的重建始,重建华夏生活方式、艺术与审美、经济科技、制度文明、思想与精神——
寻找、学习和弘扬汉文明-华夏文明最核心的精神内涵、价值取向和文化风貌。学习然后继承,继承然后发展,发展使之日新。华夏复兴,衣冠先行,衣冠先行,正是为了引领华夏复兴。以汉服为起点,再造整个华夏。
发表于 2016-5-30 17: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运动:用千年汉文化的阳光涤荡民族几百年的心理阴暗 文/溪山琴况 】






一个吧友说,“汉服必须作为汉民族的民族服装,这是我的底线,我想也是许多善良汉族人的底线。” 是的,这是我们的底线。我们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天赋的人权也是宪法理性白纸黑字的明文。 事实从来都是最有力量的东西,即使事实令人很“害怕”。 当今的中国,一个被刻意压抑的事实是:“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公民”。 我们也有自己所属的、真实存在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是“汉”。 汉,是一个人类文明历史公认的、独一无二的伟大民族。 当代的中国,在有些人看来,不仅不允许汉文化代表中国,连汉文化也必须由其它文化来代表,才是所谓的民族团结。



一个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主体民族,被压抑摧残到了如此程度,汉文化成了洪水猛兽的代名词,汉文化的觉醒和复兴令无数“社会良心”“大惊失色”“忧心如焚”,许多伪精英在媒体上“奔走呼吁”“大声呼号”,要“阻止复古、阻止疯狂”。以健康为耻,以病态为荣,心理已完全扭曲,阴暗不见天日,我们这个民族真是病得不轻。

汉服运动的一大意义正在于此。它就是要逼迫我们这个已经变得不长进、不争气、猥琐、无能的民族,记起祖先的阳光心态和伟大抱负,学会理性面对民族性的问题。 何为逼迫,逼迫就是脱敏疗法,你越是害怕民族性的话题,越是害怕“汉”字,越是捂住眼睛,越是要让你看,让你知道,它本来就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我们以清晰的声音告诉人们,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不是“汉朝”的服装。不厌其烦地传达震聋发聩的声音,才能击穿病变的、选择性失聪的耳膜。 汉服复兴者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华夏文化的继承者,是时代文明的建设者。 因为有信仰,有坚持,有道义,有责任,真正热爱民族的人,才是当今中国和中华民族真正的维护者和捍卫者。 我们就是要用数千年汉文化的阳光照亮国人几百年沉淀下的阴暗心理,只有如此,汉民族才能真正承担起捍卫中国、团结中国、引领中国、复兴中国的历史责任。 引领中国复兴,舍“汉”其谁。
发表于 2016-5-30 17: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运动:一场“新民”的运动 文/溪山琴况 】




汉服应“新民”,它本身即是精神独立的产物,它应该重塑一群更加拥有独立精神和自主思考能力的人。

汉服应“新民”,它应该塑造一群拥有世界级文化大国气度和自信的国民。

汉服应“新民”,它应该撑起强势崛起的民间力量,实现中国前所未有的民间的文明觉醒。
《大学》中提出了“新民”的概念,汉服运动也是一个“新民”的过程。
新民的内容很多,这里只谈几点:


一、汉服运动如果不能让国人实现精神的独立和自主的思考,那么它就是失败的。
我们中国人习惯了人云亦云,少有独立的精神和自主的思考。汉服运动的过程中表现同样明显,突出的例子,比如这几年传得沸沸扬扬的“韩国端午申遗”“韩国汉服申遗”等问题。

最流行的说法是,“韩国人抢走了我们的端午节”“韩国人还要抢我们的汉服”。我对这种说法的逻辑感到非常费解。文化不是苹果,别人拿走一个你就没有了。我不明白,韩国人怎么抢走了我们的端午节?韩国人又如何来抢我们的汉服?

很遗憾,绝大多数媒体在这些问题的报道中都采取了炒作和不负责任的做法,很少有媒体指出端午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本土的端午文化如何有效延续和传承”这一要害。“韩国人抢走了我们的端午节”的说法在国民中盛行,2006年以来,“韩国人还要抢我们的汉服”的传言也在网络上不胫而走。
人们激愤的感情我完全理解,但是值得追问——韩国人怎么抢走端午节?是来抢走我们包好的粽子还是夺走我们绣好的香囊?他们又怎么抢汉服?是不是要来中国扒走谁的衣服?中国人从此不许过端午?没有韩国人批准,从此不许穿汉服?
很多人说,他们抢走了我们的端午和汉服名称,让全世界都认为端午和汉服是韩国人的了。实际上,这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非物质遗产保护事业极大的误解。

联合国的这一活动根本就不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制度设计也保证了韩国也实现不了所谓“抢走”的目标。韩国将其“江陵端午祭”申遗,也只是在联合国确认了“韩国江陵地区存在名为端午祭的一种韩国祭祀风俗遗存,因其价值,被联合国确认列入名录,韩国政府承诺担负保护和延续责任”。同样,所谓的“韩国汉服申遗”即使发生,也是如此,只是确认“韩国朝鲜民族传统服饰文化遗存”这一事实。与华夏中国的“端午节节日文化”“汉民族传统服饰文明”根本不是一回事。 退一步讲,它可以申,我们也可以申。他们申成功了之后,我们照样可以申。它取代不了我们的文化,两种文化遗产对比,谁是正源谁是分支、谁是正宗谁是效仿、内容的丰富厚重和单纯浅薄,一目了然。

所谓“申遗”,即申请将某种文化(自然、非物质)形态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自然、非物质遗产名录。其意义并不是各国抢注什么文化商标,宣布正统,申遗真正的价值在于四个确认:确认一项文化遗产的存在、确认濒危性、确认当事国的保护承诺、确认国际文化救济。

申遗根本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怎么让华夏衣冠文明、传统节日文化在母国、在汉民族心中回归,生活中重生,传承这一光耀千秋、泽被东亚、伟大的人类文明财富,这才是中国人最该做的事情。


很遗憾,国民、包括很多汉服复兴者,都在这一问题中人云亦云,轻易地就被煽起情绪,空喊“坚决不让棒子夺走我们的汉服”的口号,罕见独立和冷静的思考。 一种观点,一个说法,抛出之后,很多人就盲从,就被这种观点控制了思想、操弄了情绪,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也是国人没有实现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表现。 我们是有追求有抱负的汉服运动者,不要让别人代替我们思考,我们的头脑应该由自己来驾驭。


如果我们也人云亦云,就不会有汉服运动。因为多少年来,全中国都认为,汉族没有民族服装,如果我们也放弃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话,历史真相必然被永久掩盖,汉服断然不可能重生。这是汉服运动积累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理当坚持独立和自主的精神,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观察、用我们自己的头脑思考,如此,才能坚定不移地推进我们心中的事业。


随波逐流也是一种奴性的表现,独立的人格精神和冷静的思考能力,才是真正的公民精神。 汉服应“新民”,它本身即是精神独立的产物,它应该重塑一群更加拥有独立精神和自主思
考能力的人。


二、世界级文化大国国民的气度和自信。 我们是世界级的文化大国。 我们真正的对手,是以文化霸权统治了世界的西方文明,而不是日韩这样的文化小邦。 有人说,“孔子就要变成韩国人了”。我理解这种说法背后的忧患意识,但是不得不说,这种说法过于耸人听闻,也太缺乏自信。全球文化博弈不是过家家,不是信口开河就能改变什么文化格局的。退一步说,就算韩国人真正在处心积虑绞尽脑汁地营造“孔子是韩国人”,可是,华夏厚重的文化积累,儒家文明对东亚和世界的贡献,巨大的文明格局的布局棋子,岂是这些文化小邦搞搞小动作就能搬动得了的?


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些堂堂华夏的气度和自信呢? 是的,我们正处在文明沉沦期,但是华夏再度崛起的潜力无人可及。数百年的曲折,不过是华夏文明进程的一瞬。华夏的再度强势崛起,无可阻挡。 日韩的所谓发达只是表面,实际上从人类文明的大格局来看,他们都是只会模仿大国文化而缺乏自我原创能力的小国,这样的国家,没有真正有力和长久的文明竞争、博弈和合作的能力。


汉服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它是人类文明历史上一个傲视群雄的大国的象征。我们脱去了代表屈辱、恐惧和萎琐的,那身沦落中的祖先被强加的衣服,就应该重建起这身汉服所代表的世界级的气度、胸襟、抱负和自信。
我们是中国,我们是华夏。 汉服应“新民”,它应该塑造一群拥有世界级文化大国气度和自信的国民。


三、民间力量的强势崛起。 我曾写过,汉服运动也是民间力量生长、民间智慧觉醒的过程。它是民间力量第一次自信地、主动地介入复杂的社会博弈,成功地再定义重大的文明发展标准。民间不再寄空想于幻世、托希望于精英,草根的话语正在不可遏阻地上升为强势和主流,民间真正开始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我常看到,许多网友过于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精英们身上,这里,需要弄清一个问题: 汉服,不是“应该复兴”,而是“必须复兴”——因为这是不可阻止的民意。 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由民间来掌握,民间的力量和意志终究是不可抗拒的,我们将一步步坚定地实现这个目标。这个觉醒的时代,民间正在成为中国真正的主人,汉服复兴是正义和美好的民族事业,我们的意志必须实现。 我们要看到问题,看到危机,看到许许多多现实的困难,但是我们的信心不应动摇,汉服复兴是迟早的事,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止的事。优秀华夏文化的复兴,是时代的大势。

我们不祈求任何人。华夏文化复兴的前景,要靠我们自己坚持不懈地亲手去创造。也正因为我们精神的独立,我们才有资格和政府、和精英、和社会各界展开平等、善意、冷静、耐心和充分的沟通,建设性的合作甚至妥协,展开充分的文化博弈。

汉服运动是民间力量生长,民间智慧觉醒的过程。汉服复兴者不应一味把华夏文化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精英身上,祈求精英的理解,渴盼精英的支持——祈求“高贵的人们”能复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奴性。

精英支持,要复兴。精英不支持,也要复兴。汉服运动源自觉醒了的民间,正在强势崛起的民间,汉服撑起的,是华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正在掌握了自己和民族命运的精神一新的国民。 汉服应“新民”,它应该撑起强势崛起的民间力量,实现中国前所未有的民间的文明觉醒。
发表于 2016-5-30 17: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普普通通的汉族公民,不是什么“汉迷”“汉友” 文/溪山琴况 】




先来看这则报道:
昨日傍晚5时许,就有许多身着各色各样“汉服”的“古人”陆续来到合江亭,只见他们有人拿着团扇,有人头上插着“步摇”,甚至还有书生打扮的男子摇着头朗诵着古诗。据了解,他们都是网友,此次七夕全国的“汉迷”们都有活动,成都的网友们自然也不甘示弱,在合江亭举办了此次别具风情的“鹊桥会”。


看到没有?媒体的这种表述下,你不是复古也是复古了。 这不是汉族民众复兴汉族文化,而是复古小圈子的聚会,一群狂热的汉朝文化爱好者在举行仿古派对——恐怕公众只能有这样的感受。 我常看到很多网友喜欢自称“汉友”,包括对媒体也这样描述。我不同意。 什么叫“汉友”?什么叫“汉迷”? 这些词都会让公众有诸多的误解。


“汉迷”,在汉语的表达结构下,只能被理解为“汉朝文化迷”
“汉友”,有类似的意思,而且,俨然标示了一个弱势的、敏感的、自绝于外的小群体。而当“汉”被理解为“汉族”时,“汉友”又带上了极端主义色彩。“汉服爱好者”也不对,一个“爱好者”,绝不能表达我们做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汉族公民的抱负。




我们不是“汉友”、“汉迷”、“汉服爱好者”。我们是普普通通的汉族公民。 所以,希望有些网友不要再这样自称,也不要这样向媒体自称。 媒体,请称我们为汉族人 如果非要以一个词描述我们这个群体的话,请叫我们“华夏复兴者”或者“汉服复兴者”“汉
服运动者”。
发表于 2016-5-30 17: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兴汉服与公民意识并不矛盾 文/溪山琴况 】




汉服复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文化事件,长期以来,我听到了不少批评之声。《广州日报》报道了广州汉服复兴者的活动之后,《珠江晚报》近日发表了石之吟先生的质疑文章,《公民意识比复兴汉服更重要》。石先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确,“传统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汉服争议的核心层面。我是许多汉服活动的组织者和亲历者,愿就此问题与各界人士做一坦诚的交流。

其实,有些人士所担心的,也正是我们汉服复兴者始终高度警惕的。汉服运动从一开始,就将“扬弃”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之一。我们欲复兴的,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不是无原则地通盘继承。专制时代的等级制度、忠君思想、青天情结,已被人类社会的普适价值所淘汰,君所憎者,亦我所憎者。


去年年末,我和一些同仁设计了传统“冠笄之礼”复兴的操作建议方案,我们在武汉、北京等地进行了几次尝试实践。传统冠笄礼要求女子不得抛头露面公开行礼,且末段仪节中有拜见大夫、贵族等要求,我们认为,女子也是公民社会平等的生命个体,所以方案中将“笄者”与“冠者”同等对待;我们将加冠及笄过程中的第三加改为向国旗和黄帝挂像致敬,意在表达冠笄者理性传承文明、以公民的姿态报效祖国建设社会的决心。在我们刚刚推出的“祭礼复兴操作方案”中,我们对部分地方公权机关滥用纳税人财富、以缺乏诚敬的态度举行的过多的“公祭”提出了我们的质疑和商榷意见;在我们倡导的“民间集体祭祀”构想程序中,要求参祭者主动联系、配合监管机关认真保护祭祀场所文物、自然和人文环境遗产,注意木结构建筑文物的防火,祭后需认真恢复祭地自然与人文原貌。


自主、独立、平等、权利、法治,君所重者,亦我所重者。


以虔敬的态度学习、以自我的头脑反思、以理性的精神鉴别、以谨慎的态度扬弃,在与社会各界观点激荡、意见交流、实践反馈的基础上,努力成为当代公民社会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力量,就是我们汉服复兴者自我期许的目标。


事实上,汉服复兴者与各界人士感到的是同样的焦虑,民族文化在全球化冲击下流失、人类文明多样性受到严重挑战、我们正在集体丧失民族文化感知和延续能力。如何发扬优秀传统?如何更好地面向未来?我们面对的是同样的课题。君所虑者,亦我所虑者。


以华夏衣冠为先导和切入点,我们决心把“发扬优秀传统”这句话落到实处。汉服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始。它指向的是一个深入学习、重新认识、理性继承、谨慎创新的过程。我们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但绝非“华夏复兴、穿衣就灵”。汉服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否则人人穿汉服的古代就成了天堂盛世了。但是汉服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载体、符号与象征,与公民社会、法治社会并无本质的冲突和矛盾。欧美日韩许多民族服饰保存良好的国家也是公认的法治社会,就是力证。


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扬弃文明劣质?如何使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过程真正成为社会继续发展进步的新起点?我们期待,各界人士携手探索这一共同的、繁难的时代文化课题。我们期待,我所思者,亦君所思者。
发表于 2016-5-30 17: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淡化“同道活动”色彩,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文/溪山琴况]




我建议,今后的汉服活动重点,由“举行同道活动”转向“举行家庭活动”,把汉服活动引入每个汉服复兴者的家庭、学校、公司、单位。也即,淡化“同道活动”色彩,引向民族生活纵深。只有华夏衣冠、华夏礼仪节日生活成为每个人、每个家庭真正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复兴。

经过几年的发展,汉服复兴活动在整个中国社会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初步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但是汉服复兴也再一次遇到了新的壁垒:旁观者多,参与者少;容忍者多,接受者少;对广大公众来说,许多人已经知道了汉服,知道了汉服热,也基本能够理解,持一定程度的赞赏,但是汉服仍然与他无关。汉服复兴者举行汉服礼仪节日活动所预期的示范、带动效应没有充分发挥。这种隔阂在中年以上,比较年长的公众中更加普遍。

在汉服复兴者身边,基本上连家中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没有带动,常常是儿女在外面搞汉服节日活动,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按老办法过节,往往我们的亲人都没有和我们共享华夏节日文化的快乐。有的家庭中,家人还对儿女搞汉服活动非常反对,甚至很不愉快。
我们为什么要复兴汉服,复兴华夏文化,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复兴汉服,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中国重建和发扬华夏生活方式,让我们的亲人、朋友、同胞共享华夏礼仪、节日等带来的文化滋养和生活愉悦,共同感受华夏文化带来的生命幸福。所以,汉服、华夏文化的复兴,是属于全社会的,我们现在搞各种集体汉服活动,只是起一个探索和示范的作用,它不是终极的目标和华夏生活方式的常态。

只有汉服和华夏文化在一个个家庭、学校、社区、公司、单位,每一个组成社会的细胞中被接受,被重建和弘扬,才是真正的复兴。否则,汉服同道活动搞得再轰轰烈烈,不能真正融入社会的话,也只能是小圈子,只能是所谓的“亚文化”现象,华夏文化与公众的隔阂也永远无法打通,汉服复兴者永远是社会眼中的异数。


举例来说:


比如中秋节。中秋节的正常状态,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由母亲主持祭月,一家人一起做月饼,合家宴饮、游赏。由于时代的发展,学校的师生、公司的同仁、单位的同事,也应该成为举行中秋活动的基本单位。志同道合的汉服复兴者,从全城不同地方聚集到一处举行中秋活动,当然也是一种好的形式,但不会是中秋活动的主体。
再如祭礼复兴。同道者的集体祭祀,毕竟不可能是祭礼大量存在的主要形态,只有家祭风俗的复兴,才是华夏祭礼真正的重归。每个家庭,在与本家庭已逝亲人相关的四时祭、墓祭、忌日祭、节日祭等时刻,举行简朴肃穆的家祭仪式,是华夏祭祀文化精神滋养民族生活最令人欣慰的景象。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恰恰也需要有志于华夏文明复兴的汉服复兴者们的推动和促成。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做“示范性的同道活动”,也要切实努力,采取措施,把活动引向每个家庭、社区、单位,引向民族日常生活的深处。经过几年的“同道示范”之后,我们的重点应该转向后者。

当然,这不是说,从此不搞同道集体活动了。同道活动仍然要做,而且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并且继续争取媒体报道,保持必要的宣传力度。今后的同道活动,建议由扩张数量转向推进质量,宁缺勿滥,放慢节奏,做一个,是一个。(多说一句,建议各汉服活动团队加强自身人员素质的完善,首先组织者应带头提高品行素养,让汉服团队成为大家共同学习传统文化、增进素质修养的集体,屏蔽个别心不在文化复兴且屡教不改的人员进入)同时加强和媒体的沟通,主动干预媒体报道过程,争取媒体准确、全面、深入报道同道活动,准确传达活动诉求和意图。并且努力增加有较大公众影响力的活动。

同道的人员,重点发展中学生大学生等年轻人,使他们成为汉服同道力量增长的主体,成为推进华夏文化复兴的主要力量。

在做好同道活动的基础上,汉服活动的重点应该转向每一个家庭。诚恳、耐心地沟通、说服父母、兄弟姐妹等家人,让他们一起参加到汉服礼仪节日活动中,全家共享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生活幸福。并且多用实际行动来关爱家人,比如省些钱给父母做一身汉服礼服,多承担家庭汉服礼仪、节日活动的准备工作,等等。只要态度诚恳,方法适当,深入理解和挖掘华夏礼仪和节日的真义,相信没有人会拒绝这份衣冠的美丽、礼仪的感动和节日的温馨。

同样的,把汉服礼仪、节日活动引向身处的学校、公司、单位......挖掘华夏文化的真义,探索适应不同活动场合的做法,让华夏文化滋养不同的社会人群,为人们创造生命的深度和生活的幸福。

发而不中,当反求诸己。华夏衣冠是一件肃穆之衣、君子之服,它拒绝轻浮、嘻笑、苛刻和做秀。着衣冠当知孝悌,知仁爱,就算父母亲人一时不能接受汉服,也决不可埋怨和责怪父母,更不能和父母争吵,而应多反思我们自身的问题。只要认真反思,认真调整,耐心交流,汉服衣冠必定会被亲人逐渐地接受——虽然几百年的断裂造成的隔阂很深,但是民众对于华夏衣冠,始终有着天然的亲切和认同,因为维系华夏文明的根没有完全断裂,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

还是笑非那句话,把信仰融入生活,把知识带入人生。这是最难的事,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我们谋汉服,不是谋热闹的一时,而是谋民族的长久。把华夏衣冠人文的雨露滴入社会根系的深处,使其渗入和滋养每一个社会细胞,正是谋这种新生和茂盛的长久。
发表于 2016-5-30 17: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华人”正名—“华人”本是“礼仪优雅服饰美丽”的人 文/溪山琴况 】


真是讽刺,时代对我们这个沉沦日久的民族的讽刺。
“华人”是我们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它是什么意思呢?


贫穷、猥琐、矮小、瘦弱、野蛮、暴力、劳工、肮脏的唐人街、板牙、李小龙、辫子、马褂、扭秧歌、舞狮子、跑旱船、章子怡、巩丽、踩高翘、饺子、唐装、旗袍、二人传、请安、抱拳、做揖、姨太太、鸦片、张艺谋、茉莉花、北京欢迎你、雅典八分钟、红棉裤、花棉袄、白羊肚手巾、大红灯笼高高挂、武打、功夫明星、大腿、裹脚、女子十二乐坊、帮派、穿西装的游客、中国人吃饭象猪、请勿随地吐痰、美国偶像孔庆翔......


这就是世界眼中的“华人”。


何为华?
祖先为什么要给我们起名“华夏”?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我们在说“华人”“全球华人”的时候,是否想过它的真正意思?




“华人”,应是“礼仪优雅、服饰美丽的人”。 现在的我们,当得起这个称号吗? 华夏已不在中国,中国已非华夏。 我们继承了中国的躯壳,却早已失去了华夏的神韵。 现在的我们,已经不是“华人”,我们只是“伪华人”。 汉服运动告诉中国,穿上祖先给我们的衣服,方能找回我们失去的灵魂。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华人”。 三百年浴火重生,端正衣冠、重拾礼仪,汉服运动为“华人”正名,涤荡污浊和废墟,重建中国人的自尊和自信。 中国是一个伟大而优雅的国度,“华人”是一群自信而美丽的人。
发表于 2016-5-30 17: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古装”和“汉服”的异同 文/溪山琴况】
古装与汉服常常是同一件东西,
但在精神上却截然不同。
古装是一件衣服,古人所穿很美丽的衣服,再深一点,古代文化。
而汉服也是一件衣服,一眼看去,几乎与古装毫无二致。
但是,古装到此即止。汉服却继续向前。




汉服本质上,却不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种精神,
一种自觉意识,
民族的自觉,文化的自觉,历史的自觉,文明的自觉。




古装与汉服的区别是:
古装:古人穿,我不可穿,我怎么可穿呢?表开玩笑。
而汉服:先人穿,我亦可穿,我为什么不可穿?没人开玩笑。




古装意识,认为,那衣服与我们无关。
汉服意识,认为,这衣服与我们有关。




古装,美丽无比,却停留于历史。
汉服,初生稍显粗糙,却成功地沟通了历史,骄傲地指向未来。




古装,是我们民族记忆的辉煌,回味的忧伤。
汉服,是我们民族历史的反思,前途的追问。
发表于 2016-5-30 17: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复兴者,君子之服——再读《礼记.深衣》 文/溪山琴况 】


我们为什么要复兴汉服,为什么要穿深衣?




《礼记·深衣》只有几百个字,但每句话都有深意,它所描述的,是一件不寻常的衣服。我们所穿的深衣,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衣服?




《礼记》成书的时代,大约深衣已无制度,礼制偏废不行,所以著者追慕古时,回忆道:“古者深衣,盖有制度”,先贤制定深衣,并非单纯蔽体增饰之用,而是有其寓意。




它有五种法度,分别对应“规、矩、绳、权、衡”。它应该是长短合宜的,“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短不该露出肌肤,长不该覆盖地面。衣取蔽形,这是人与禽兽之别,“即令稍短,不得见其肤肉”,这是起码的要求。衣长也不能拖拖拉拉弄在地上,因为那样衣服必被灰土所污,污者,辱也,衣服肮脏,是辱衣更是辱人。堂堂华夏,振振君子,穿衣就要有穿衣的样子。



“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衣袖于腋下的宽度,衣袂的长短,大带系结的位置,皆应合宜,皆应应于中庸之道,肘不能不出入、不运动,所以衣袖于腋下的宽度要便于肘的运动,否则就成了紧身衣。袖子也不能太长,当取其能回挽至肘为宜,太长或太短都偏离实用和雅敬。大带下不要压在大腿骨上,上不要压在肋骨上,要正当腰部无骨的地方。“当骨,缓急难为中也”,勒在骨头上,是要做什么呢?




上衣下裳是华夏最古老的服制,华夏民族的观念讲究尊崇传统、不忘本初,深衣虽然是上下连裳,但仍然在裁制时分裁再加缝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含慎终追远之意的仪式。裳制用十二幅布,以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先人以此表达敬天法天之意。“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衣袖作圆形以与圆规相应。衣领如同曲尺以与正方相应。衣背的中缝长到脚踝以与垂直相应。它们各具其象,都有象征意义:袖似圆规,象征举手行揖让之礼时的容姿;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象征政教不偏、义理公正;下边齐平如称垂和称杆,象征志向安定而心地公平。郑玄云:“心平志安,行乃正。”




《礼记》又一次强调,符合圆规和曲尺是取它象征公正无私之义,垂直如墨线是取它象征正直之义,齐平如称垂和称杆是取它象征公平之义。




《玉藻》补充说,“深衣三祛,缝齐倍要”。也就是说裳的腰围三倍于祛围,即三倍于袖口的宽度。而下摆为腰围的一倍。深衣的缘边也有符号的意义,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父母健在就镶青边。如果是孤子,深衣就镶白边。在袖口、衣襟的侧边和裳的下边镶边,镶边宽各一寸半。




深衣就是这样一件法度严谨、饱含象征、具有“深意”的衣服。对衣服法度的要求,实际上是对社会的理想和人的品质的追求。



正当其局者,往往最易迷失,轰轰烈烈中,很容易忘却来时的初衷。汉服复兴越是往前,越是需要不断停下来,沉思,追问,我们为什么要穿深衣?我们为什么要穿汉服?所复兴者,究竟为何?




眼前所见深衣,极少真正符合定制,多是只有深衣的外形,并不能称作真正的深衣。这一方面,笑非等同道的工作令人钦佩。潜心的考据,诚恳地思索,坚守一件真正有传统、有追求、有法度的衣服,目光投向深衣的深意,这是正确的态度。如果穿着深衣或者其它汉服却戏谑调笑,心浮气躁,则汉服必定难以赢得尊重,所谓复兴也注定不为世人所容。
我们复兴汉服,仅仅是因为别人有而我们无,仅仅是因为它好看吗? 身为汉服复兴者,我们应是一个沉思的、肃穆的群体。 汉服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代表着一个古老民族厚重的根基、远去的风骨和信仰的力量。华
夏的衣冠,件件都是“深衣”,每一件都有华夏的精神和民族的理想,我们率先在中国穿起这件衣服,就是要在中国重建这种精神,这种理想。 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华夏民族对天地万物的感怀、对理想与人格的追求。 这是一件有追求、有品格的衣服,穿着它的人应时刻牢记,时刻反思自己:衣服从头到脚,




点点滴滴,究竟象征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上下分裁?为什么要短毋见肤、长毋被土?为什么对衣袼、衣袂、衣带做如此要求?为什么要“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形容端庄、公正无私、心平志安、正直如墨,我们究竟是否做到?




大国的风范,君子的精神,这是华夏,汉民族最根本的信念。 我们在中国倡导汉服复兴,就是要在中国倡导重建一种真正的大国风范和君子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们的祖先曾有过的,而我们不再拥有的浩然正气的精神,有这种风范和精神的国度,方能称为“华夏”。 汉服之伟大,正在于它是精神的衣冠、风骨的衣冠,而不单纯是一件漂亮衣裳。 我们的祖先对衣冠的传承和坚守,本质上是一种对精神的倡导和信仰的坚持,华夏民族对于衣冠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服饰”的层次,而成为文明理想和人文精神的象征,所以我们才说,衣冠之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失落了衣冠,是为丢失了灵魂,复兴衣冠,就是要重塑灵魂。



就算世人都爱戏谑调笑,我们更当坚守肃穆。行胜于言,我们应让世人看到,在中国,有一群不一样的人,有一群不苟言笑的人,有一群出现时必端庄肃穆的人,他们不畏嘲笑,他们坚持理想,他们坚守远去的传统,他们认真地求索民族复兴的道路,他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面对不解和诋毁,他们抱以微笑。他们温润如玉、坚如磐石,为了民族,他们一心一意。他们表现的,是一种令人深思的、完全不一样的精神。
以你我之肃穆,止众生之喧哗。



发而不中,反求诸己。为什么汉服复兴举步维艰,为什么国人无法接受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理念?我们已经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我们庄重了没有,我们认真了没有,我们心中,真的没有功利、没有肤浅、没有做秀?我们做的点点滴滴,我们号称的种种复兴,究竟离真正的精神再造和文明复兴还有多远?



如果我们自己轻浮、嘻笑、做秀,如何说服国人接受这种复兴?以我们之熙熙,如何止世人之攘攘?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华夏复兴,虽四字却重千钧,华夏文明究竟如何适应时代,改变时代,古老文化究竟如何萌发新芽,永远地根深叶茂,说来容易,做好却何其之难,斑斑课题,如何求解? 投身汉服运动,我们不是为自身谋名利,而是为民族寻幸福。面对批评,我们需诚恳沟通,面对怀疑,我们要以行动证明。闻过则喜,有过则改,汉服运动方可日益丰满,日渐强大。



知易行难,我们身上的劣根太多,要重塑民族的灵魂,首先要不断地反思、重塑我们自己的灵魂。越是复兴的事务繁杂,越是需要不断地停下来,静心,反躬,自问。一日三省我身:是否记得“华夏复兴”的初衷?是否向世人展示了完全不一样的气质和精神?是否在游戏、名利和小聪明中迷失,是否潜心、诚恳、一心一意?
虽难,但我们勤勉进取,一起上路。




所复兴者,是那些远去的衣冠,恍若隔世的精神。
所复兴者,所谓铁马金戈、英雄泪襟之服。
所复兴者,大国之服,华夏之服,君子之服。
发表于 2016-5-30 17: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陵何处奠心香 文/溪山琴况 】






“古柏千丛迎赤子,心香一柱祭轩辕”。这是黄陵县城里最多的一条标语。


每年清明,都会有很多人来桥山祭祖,不过对于多数百姓来说,今年的清明祭祖,也只有以心香遥祭了。华丽的祭典是官吏和名流的事,祭祖大殿前山重水复,百姓们只能翻过沮水,在对面的印台山上遥望。


丁亥年清明节,第一次去黄陵,最大的感觉是一句话:我们不是炎黄子孙,他们才是。



在山上望着祭祀广场,打电话向从风汇报我的黄陵见闻时,睡意朦胧的娘子愤愤地说:哼,炎黄子孙也分三六九等。我不知怎么说。不过,一路上密布的警察和无处不在的封锁线清楚地昭告众生:官老爷祭黄,闲杂人等不得靠近。这些密密麻麻的警察点缀了桥山的柏林沟壑,在黄陵到西安的高速公路上一路延伸。



黄陵外的广场上,警察驱赶、推搡着一位路过陵区的老大爷;一里外的祭祀大殿前,乐舞喧腾,播音员深情地吟诵着“和谐大祭”的祝文。一条巨龙腾飞而起,黄帝应该是骑在上面的,不知道他老人家看到了些什么。



到了黄陵,才知道国人对炎黄的虔诚。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爬上高高的台阶,走过长长的山路,来到黄帝像和衣冠冢前,虽然很累了,也一定要跪下来,给黄帝上香、磕头。我见过老人下跪




行礼,只与三种情形:一是给父母祖先,多是在坟前。而是拜神,拜佛。第三,就是给黄帝了。




“华夏共祖”,在黄帝的衣冠冢前,才体会到这四个字的含义。




4月5号的早晨,坐车穿过黄陵县城去陵区的路上,我看到一个政府机关的办公楼垂下一条


标语:“树高千尺有根,谁非炎黄子孙”。这话让人哭笑不得。如果说,“人人都有祖先,谁非
成吉思汗子孙”,或者“努尔哈赤子孙”,你愿意吗?在有的国家,哪个地方政府敢挂这样的标语,很可能要被起诉的。炎黄是华夏的初祖,汉人的祖先,却不是全体中国人的祖先,人家有自己的祖先。一个国家,要维持共同的国家认同,就一定要乱认祖宗吗?





黄陵是一个香烟缭绕的地方,但是香很贵,一柱要几十块钱,再加上91 块钱的所谓“旺季门票”,这样的香火不是什么人都烧得起的。我很奇怪,为什么初祖殿前的香要弄成那么大,感觉一个人烧,很浪费。但是还不够,景点自然是希望你烧得越多越好。在祭祀大殿,一些工人在搬弄祭器,我在他们脚下意外地发现一张快被踩烂的塑封的纸,上面写着烧三柱、六柱、九柱香分别能带来什么样的福气云云。


清明节的早晨,祭殿区通往陵区的山道上就站满了警察,因为官员们在献完花篮后要到黄帝墓前“拜谒”,所以墓区一早也被封锁。也就是说,就算你不看前面热闹的乐舞祭祀,只想到桥山深处的黄帝墓前祭拜一下,也不行。给祖宗上香,给黄帝磕头,要在墓园外排队,候着,等官老爷们做完秀。




大概七点多的时候,整个陵区就开始进行“清场”。警察象赶鸭子一样,推搡喝斥着把男女老少往外赶,人群退出祭祀大殿,退过殿前广场,退过人文初祖殿、轩辕庙,被赶下百十级庙前台阶,赶过轩辕桥,最后,连景区大门外的广场也不让呆,所有“闲杂人等”都被压缩到了广场前公路南侧的沮河河堤上。几万游客、村民、路人,密密麻麻地拥挤在沮河边上,这个时候,不论你是远道而来的游客,还是恰好路过的村民,人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闲杂人等,无关人员。




没人相信你有多么虔诚的祭祖之心,只要你没有能力挤出人群,戴着金色标牌大摇大摆地走向祭殿,你就是闲杂人员,你就是坏的,有问题的,居心叵测的,心怀不轨的,就是扛着导弹的,就是要捣乱的,要坏了聚光灯下的“和谐大祭”盛典的。
这是中国的国祭,而这场祭祀中,炎黄的子孙们被层层的警戒线隔在了几里之外。


公祭,一定要把百姓驱离祭祖现场吗?




让人不解的是,把百姓赶到陵门外倒也罢了,诺大的陵前广场也不让站人。广场前的道路上,豪华包车一辆接着一辆,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外交部,山东省、浙江省、云南省、四川省。 真是一个都不能少。
公祭,一定需要那么多人参加吗?




据说以前,公祭时大殿西侧的桥山山坡上还可以站人,老百姓都挤在那里看,可今年连这里也不让上了,人们只好扶老携幼到沮河对岸的印台山上去看。其实因为距离太远,根本看不到什么了。




从风说,为什么炎黄子孙在清明节没有祭祀黄帝的权力?我说有,不过,百姓的祭祀权要让位于官员的祭祀权,一切都要等官员做秀完毕。




在这一天,普通百姓被做了有罪推定,你一定是有问题的,是一定要隔离在很远的地方才能让祭祀的人安心的。想想很有意思,为什么官员会觉得清明节的老百姓是有问题的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答案:做秀的人是心虚的,造假的人是胆怯的。
如果撤掉所有的隔离线,也许会是另外一种样子。当然,主祭的地方不能象是平常惯见的街头舞台一般,不然下面仍然会是喧闹一片。




行礼者的态度往往微妙地影响着观礼者的态度,汉服复兴中的几场周制昏礼就是例证。庄严的礼仪,肃穆的气氛,让身处其中的人不敢造次。
反之亦然。当整个祭礼成为一年一度的秀场,这种做秀和轻浮的气氛也会相互感染。4月4号,这一天正是寒食,黄陵中的媒体记者们很多都在忙着录制第二天“现场直播”的画面,从新闻学的角度,这就是新闻造假,可是轻浮的做法在轻浮的环境里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九点五十分,官方敲定的“九五之尊”的良时,钟鼓齐鸣,省长读祭文,献花篮,三鞠躬,乐舞告祭。 。一如既往的空洞,形式的空洞实际上是思想和情感的贫乏。
再说说黄陵公祭时无处不在的警察。这一天,整个陵区,黄陵县,高速公路沿线到处都是警察。整个黄陵县,延安市,或者陕西省能有多少警力?这样庞大的活动,这么多的参与人员,要耗费这么多的警力,而警力被抽走的地方,清明节的治安又由谁来维护。




何止是警察呢,武警,消防,媒体。 。整个祭祀,要耗费多少公共资源?




公祭的支出更是比糊涂帐,很难知道,每年的公祭究竟花了多少钱,从动员的规模,公祭的排场,参与的人员来看,这决不是一笔小钱,这些钱究竟是谁来出的,怎么出的?
所谓“礼,与其奢也,宁俭”,“鬼神飨德不飨味也”,花费越多,越偏离礼的本义,心若不诚,典礼再华丽,黄帝也不会接受。


礼云礼云,钟鼓云乎哉。还是那句话,玉帛钟鼓,是礼之用,非礼之本。祭礼是为了当面向神主示诚与示敬,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就是说,祭祀时应忘我、忘他,心中只有神主,只有神主的音容笑貌,是发自内心地向神主表达思念的感情,而不是在摄影机和观众面前秀感情。外物,甚至礼仪的形式都是次要的,爱敬之诚才是关键。若做不到这一点,祭礼不要也罢。


祭思敬,丧思哀,而黄陵的所谓祭礼,祭祀者心里想的是什么?




没去黄陵之前,我猜想到,公祭中会有很多的问题,去了之后才真切地看到了那么多不那么"和谐"的情景。如果不来,就不知道,热闹的公祭现场几里的地方,是那么多被清理出场的百姓。他们不能参加以“炎黄子孙”名义举行的公祭,他们只能在沮河对岸默默地以心香遥祭。




而我们的媒体,究竟传达的是什么?我为他们感到羞耻。




祭义早已不在,而公祭却泛滥成灾。从黄陵回来之后,读到一篇杂志的报道,“黄陵,一场祭典和它的模式”,是啊,黄陵祭黄已经成了一种模式,被广泛复制的模式,金字塔的顶端是“国祭”的帽子,谁都想要,有的已经弄到了,有的还在挖空心思地想弄到手。
一个人以心香祭祖是不难的事,一群人的心香祭拜却不容易了。不同的人来组织,以不同的方式组织,效果也许是云泥之别。


“古柏千丛迎赤子,心香一柱祭轩辕”,祭典散了,名流们开始寒喧,汹涌的人群脚步开始散乱,恍惚中我看到,一束束祭香被光亮的皮鞋踩成了齑粉。 (看到这句话你还不痛心吗。。。)
发表于 2016-5-30 17: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月饼回归“祭品”的本义 文/溪山琴况 】




半月之后,便是中秋,月饼的话题在媒体和民间都正热闹起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小小的月饼,我们民族已经吃了一千多年。




时下,人们感叹,月饼无味、中秋无趣,“天价月饼”的禁而难绝又给本已失落的中秋增添了许多困扰和厌倦。



中秋复兴,症结在月饼,关键也在月饼。月饼无味,并非花色不够琳琅、口味不够丰富,而是因为月饼失落了其“祭”的本义。当一种祭品蜕变为单纯的食品,文化的蕴涵就会剥离,它就难以满足人们在节庆中信仰慰籍和情感表达的需要。




在华夏岁时节日文化中,月饼首先是一种奉祀月神的祭品,然后才是中秋食品。月饼首先是给我们民族的“夜明之神”(即月神)“享用”的,月“享”之后才是人“享”。在崇尚敬畏自然的华夏先民看来,不祭而食,是为失礼。



自周代开始,民间便有拜月的传统,唐宋之后,拜月的时间固定在了月夕(即“中秋”)。月夕之夜,浩月当空,家家沐浴更衣,置香案、红烛,摆上月饼、西瓜、各色水果,虔诚地奉祀月神。西瓜需切成莲花瓣,全家依次拜祭后,由主妇按人口分切月饼,每人一份、月下分食。以华夏祭祀礼仪来看,此时分食月饼其实就是祭祀礼仪中最后一个称为“餕”的环节。“餕”也叫“分胙”,华夏先民认为,当奉祀的神主(自然神或祖先)享用了祭品之后,便把福祉寄寓在祭品中,人们分食祭品,便可得到神主的赐福与护佑。也就是说,此时的月饼已具有了某种神性,人们依长幼之序分而食之,便可得到月神的福佑。这种祭月文化,是多么美好的民间信仰和多么虔诚的生命祈祷。



华夏祭祀礼仪的要义在于“诚”与“敬”,中秋祭月,并不要求祭月的人拿多么丰富和豪华的食品敬献给月神,关键是祭拜的人内心的诚意和敬意。




《谷梁传·成公十七年》说,“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朱子在《家礼》中说,“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所以,简朴适当的祭品、庄重得体的仪程,几个月饼、几颗水果,简简单单的祭品即可,这种朴素而温情的祭月仪式在民间的中秋之夜绵延了千百年。旧时的中秋,因为“祭月”的存在,清丽、温馨而动人。



中秋文化,以祭月为核心,游赏、观灯等都是祭月衍生的习俗。合家祭月、游赏,团圆之义蕴涵其中。中秋的失落,根本的症结在于月饼祭祀功能的丧失,在于民间祭月风俗的失传。激活中秋,有赖月神祭祀文化的重建。当中秋回归“华夏祭月节”“华夏月神节”的本位,美好的月夕就有望重新鲜活、灵动起来。






中秋祭月并不难,我们汉服复兴者已经整理出了祭月的仪式,并将在即将到来的中秋穿着汉服,尝试进行实践。我们希望,朴素而诚恳的祭月仪式,能够重新回到人们的中秋生活中,使国民同胞的中秋过得更有意义,为美好的节日增添趣味、温馨和欢乐。



中秋祭月风俗的重建,也可从文化上协助“天价月饼”的消除。当民间重建了“朴素荐月、诚敬祭祀”的中秋文化信仰,“天价”“奢华”自然成为不诚的表现、无趣的象征——因为月饼首先是一种诚恳奉祀月神的祭品,所谓“鬼神飨德不飨味”,奢华却无敬的祭品,月神是拒享的。违背民族祭祀文化本义,羞辱华夏中秋节日文明的金粉之物,无聊无味、人神共弃
发表于 2016-5-30 17: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夜宴》表明了什么? 文/溪山琴况 】




冯小刚先生说要为中国文化拨乱反正,表现真正的汉族文化。想法是好的,不过,真正的汉文化不是谁都有能力去表现的。这不是喊一句口号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冯小刚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对真正的华夏文化相当陌生,隔膜很深。他们所理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迎合西方审美观对本民族文化进行“设计”的产物——连“改造”都谈不上。



冯先生以表现汉文化为目标,耐人寻味的是,偏偏选择了五代时期为故事的历史背景。实际上这里有一个被普遍忽视的问题:五代时期究竟是不是能叫汉文化?这本身就是存疑的。



五代前后短短53年,梁唐晋汉周五朝,至少有三个(有人说四个)朝代都是沙陀人建立的王朝,沙陀属西突撅,标准的胡人,这些实际上就是突撅王朝。这些皇帝的汉姓,有的是唐朝赐的,如李国昌父子,有的是自己改的,如儿皇帝石敬塘。虽说他们都向往汉文化,官制礼仪都说要照搬唐朝,但是五代短暂,每朝都短命,打仗还来不及呢,所谓继承唐制基本都是空话。新旧《五代史》中连舆服志、礼仪志都没有,50年的乱世换了五朝十几个皇帝,都城迁来迁去,基本没有象样的宫殿营造。



五代时究竟有多少汉文化,是可疑的。所以用这个时期涂做故事的底色,体现“正宗的汉文化”,搞“拨乱反正”,似乎并不明智。当然,写的好的话也是可以的,但是那需要很高的“提炼”的功力,对汉族文化真正捻熟才行。
遗憾的是,影片的制作者所表达的东西基本与汉族文化无关。
不得不说,这个片子基本上是失败的。当然,周迅唱的一曲《越人歌》除外。



片中的电影元素,呈现了强弱两极的格局。强的很强,弱的至弱。如《越人歌》,其音韵之美,可圈可点。弱的如皇帝宫殿、礼仪、服制,等等,其对中国文化的背离,触目惊心。
夜宴象很多东西,象《无极》、象《英雄》、象《埋伏》,视听元素、故事结构、表达取向,都象很多东西。如果大家愿意,可以继续罗列下去。
但是很可惜,夜宴惟独不象自己。



冯先生的失策在于,如果他老老实实告诉观众,自己在拍一个展现自己想象力的舞台剧,剧中元素皆是自由创造,与中国历史文化“如有不同,纯属正常”,那么,这将是一部皆大欢喜的优秀的舞台话剧作品。但是冯先生草率地打出了“为中国文化拨乱反正”“表现真正的汉文化”这样的旗帜,问题就来了——因为这已经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公共代言权力问题,成为一个公共事件,不再是艺人的创作自由那么简单。
成亦此言,败亦此言。冯先生此片的人气和骂名皆来自于此。



实际上,冯先生并不是“表现非清代文化”的先驱,张艺谋先生在多年前就在打秦朝牌。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电影作品中,非清代文化的展现也已经并不鲜见。无意识的“汉族文化”的展现,早已经“繁花似锦”,可惜的是,繁花满目却无多少春色,这些影片表现的基本未出“伪中国文化”的范畴。繁而美,是为盛。繁而伪,是为乱。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敢于发出“为中国文化拨乱反正”口号的导演,必须有非常深厚的华夏文化功底和卓然不群的见解才行,否则,即是妄言。其努力只能成为一种“拨旧乱致新乱”的无效甚至添乱的劳动。



冯先生说,中国文化是“高贵的寂寞”,从此言可知冯先生与中国文化之间隔阂的厚度。中国文化是什么,我不敢说,但是随手翻翻中国之书,我找不到“高贵的寂寞”藏在哪一页。至于影片中籍以表现“高贵的寂寞”的电影语言,观之则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中国电影业者热衷于中国符号的挖掘和表现,这表明,我们很想表达自己。 但是诸多影片证明,我们还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夜宴以“拨乱反正”的旗号豪迈地出发,又豪迈地掉进同样的陷阱,再次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文化是什么,我们不知道该表达自己什么,我们不知道又该如何表达自己。
隔阂太深。找到真正的民族文化之根,绝非易事,更非不肯枯灯苦读者力所能为。



在不知不觉中,“华夏”之外的“中国文化符号”一个个被中国人自己所否定。即使是汉服复兴的反对者,其感知和判断也不得不被一种神秘的文化本能所牵引——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血液中的文化力量。




我相信,国人终有一天能够逐渐逼近一个正确的方向。




作为汉服复兴者,我坚信,真正的民族之根、“中国”之魂,就是“华夏”二字所指向的方向
发表于 2016-5-30 17: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汉服吧对于“国学热”及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上 文/溪山琴况 】




目录: (一)有原则地赞成国学复兴 (二)关于儒学与儒教 (三)关于祭孔 (四)关于祭祀人文先祖 (五)关于“高考状元” (六)关于一般国学教育 (七)关于少年儿童读经 (八)关于私塾 (九)关于孟母堂等教育形式 (十)关于汉字繁简争议和汉语方言问题 (十一)关于易经、风水问题 (十二)关于中医中药 (十三)关于民族文化遗产申遗 (十四)关于民族传统节日法定 (十五)关于汉服复兴与国学热、传统文化热




我们是汉服复兴者,以复兴汉服、复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和己任。我们和社会各界人士一样,十分关注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现象,对于国学热及相关问题,我们汉服复兴者的看法和意见是:


(一)有原则地赞成国学复兴 我们有原则地赞成国学复兴。 我们的原则是: 1、复兴真国学,而非伪国学; 2、真正复兴国学,而非以国学为作秀和牟利工具; 3、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而非无原则地通盘继承; 4、反对等级思想和蒙昧意识,认同自由、平等、民主与法治的文明发展成果和普适价值。


我们提倡,在深入和耐心的学习、继承、辨析的基础上再审慎地划分精华与糟粕,反对草率定性和急于作出结论。不带有色眼镜和对母体文明仇视心理的、诚恳的再学习、再认识,是判定精华与糟粕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反对对待母体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双重标准。 我们认同,文化解释系统的重建,是民族复兴的前提。只有基于中国原生文明基础上的建构和更新,才能真正实现文明发展与日新、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景。 我们并不认为,国学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灵丹,是包治百病的神药。我们愿倾听国学复兴反对人士的声音。提倡各方进行长期的、耐心的对话,提倡相互吸收思想的正确成分,提倡公开、平等、理性的诉求表达和博弈,各方以“促进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价值实现和幸福达成”为共同的目标和原则共识,共同寻找真正的社会生命价值的实现路径。


(二)关于儒学与儒教 首先,儒学思想只是国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学复兴也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们赞成重新认识儒学思想,赞成深入发掘儒家思想的文化价值,赞成儒学为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发挥重要的、建设性的作用。 我们不赞成“儒教”的提法和有关实践。 我们反对以儒学构建国家政统。反对垄断儒家文化遗产,进行不正当的牟利经营。


(三)关于祭孔 全社会对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孔子,应有真诚的尊重和敬意。 我们赞成以诚恳、庄重的态度,以适当的礼仪形式,对孔子表达追怀和敬意。 提倡诚敬、节俭、适度的祭孔仪式。应以具有真正的华夏人文内涵的民族祭祀仪式进行祭祀。 我们反对盲目的祭孔,反对过多过滥、缺乏实际意义和价值的祭拜。 公权力机关举办祭孔公祭,其定位应该是向华夏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敬意,不应做过度的阐释。祭祀应精简、适度、节约,合法使用纳税人财富,接受预算约束和社会监督。仪式应避免虚假、空洞。反对作秀。


(四)关于祭祀人文先祖 政府应对各地过多的公祭人文先祖活动的必要性进行评估。 祭祀人文先祖,应以民间为主。公权力机关参与应慎之又慎。 我们反对滥用纳税人财富,举行过多过滥的公祭仪式。 我们反对乱用民族文化符号,以缺乏内涵的、空洞的仪式对人文先祖表达敬意和怀念。 在公权机关确有必要以适当形式参与公祭时,应节约、适度、庄重、得体,祭祀仪式主角应是受祭的人文先祖,而非官员和社会名流。反对作秀。 我们同时认为,对于祭孔、祭祀人文先祖,应由谁来祭,如何祭,政府是否应该参与等问题,需要社会各界认真地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不反对公祭对于地方经济和旅游的发展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反对经贸和旅游喧宾夺主。应该始终把“诚恳地表达怀念和敬意”放在第一位。


(五) 关于“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是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产物,是应试教育的符号,不应宣扬和炒作。 我们反对组织高考状元进行“穿状元服”“拜孔”等活动,不论其穿什么样的服装,包括汉服。


(六)关于一般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应与国学研究并重,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审慎地在社会各个层次进行国学的普及和教 育。大致可以分为专业和通识两个层次。 国学教育应贴近民间、扎根民众。国学教育应是平易的、平民的教育,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国学的核心价值和积极意义。 我们坚决反对昂贵的、奢华的、天价的国学教育形式,我们认为,这严重背离了国学真正的价值精神。对一些教育机构以国学教育为名牟取暴利,有关部门应进行制度预防和行政干预。 我们赞成在国民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加大有关国学和传统文化内容的比例,这种教育应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


(七)关于少年儿童读经 我们赞成在适当年龄段的少年儿童中进行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本的诵读教育。 少儿读经文本的选择应审慎,以传统蒙学和公认的中国文化经典读本为主。不赞成盲目地阅读一切传统文化文本。 少儿读经应以传统文本的记忆为主,以传统文本本身的力量自然地感染、启发少年儿童,同时引导少儿对传统价值进行适当程度的自主思考。总的原则是将传统文本与少年儿童之间打通,让下一代自己从传统文化中自主思考、感悟和体会,给下一代自主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精神预留空间和可能,避免过多结论的灌输。 我们不赞成让少儿进行传统经典文本的过量记诵、倒背等缺乏实际意义的训练和表演。 我们反对以少儿读经作为作秀的手段。




(八)关于私塾 我们谨慎地支持复兴私塾这种传统教育形式。同时赞成私塾的素质和私塾教育的实效应由实践来检验的观点。 私塾教育应平民化,不应做高昂的收费。 私塾教育应注重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切实提高。 我们赞成私塾教育中穿着合适的汉服,但穿汉服并非国学教育中的必须。 我们认同“国学教育关键在于内容与精神实质,而非服饰外形”的观点,亦提倡以汉服作为适当的符号象征、感染载体和切入形式。 如果需要穿着汉服,我们不赞成诸如让儿童穿戴成人款“深衣”(一种汉服形制)和“幞头”(一种成人冠帽)等违背民族传统服饰着装原则、也容易引起公众误解的做法。


(九)关于孟母堂等教育形式 我们理解有关部门依据现行法律对孟母堂等教育形式进行干预的做法。同时认为,有关教育法规仍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我们认为,孟母堂等教育形式是为了维护而非侵犯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应该允许多元的教育形式的探索,理解、尊重和实现公民对子女受教育形式的选择权利。 应该允许孟母堂等偏重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形式的合法存在和发展。


(十)关于汉字繁简争议和汉语方言问题 我们认为,繁体字是汉字的正体,是汉字应有的本来面目。 我们认可公权机关出于尽快扫盲的良好初衷而对汉字进行简化的做法,承认简化汉字是当前国家法定文字的现实。应对汉字简化的得失、利弊进行重新评估与全面权衡,由公众进行深入讨论。 公权机关欲对正体汉字这一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更动时,应提交充分的更动理由,经过公民讨论,履行规范的法律程序。汉字规范化的远期目标应是恢复正体汉字的主导地位,同时,以简化汉字方便实用书写,实行繁简并行的双轨制。相应地,我们提倡适时在国民教育中逐步增加正体汉字的教学比重。 我们赞同国家推行汉语普通话。同时反对人为过度限制汉语方言的使用,反对对部分地域方言的歧视性做法。 政府有保护汉语方言这种民族文化遗产的义务。 我们认为,广韵等汉语形态应予重视,相关问题有深入探讨的价值。


(十一)关于易经、风水问题 我们赞同“民族复兴应基于解释系统重建”的理念。 对于易学理论和风水理论,应以学术界的深入研究为主。应以耐心、探讨的态度,对待有关争议问题。 易经、风水等理论的再学习、再认识、再思辨,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同时,我们承认易经、风水等理论必然有其错误和局限性,不赞成将其神化。 一切易经、风水理论的教育教学,应实事求是、严肃认真。 我们坚决反对以易经、风水理论教育和传播为名,进行夸大其词、牟取不正当利益的培训、服务。
发表于 2016-5-30 17: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汉服吧对于“国学热”及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下 文/溪山琴况 】






(十二)关于中医中药 我们认为,“中医是伪科学”是一个具有逻辑语病的判断。此处所谓“科学”是建构于近代西方科技文明的理论系统,是与中医文明思维体系并立的两种不同的思维结构方式。 华夏医药与西方医药应是并立、平等关系,西方医药理论无权做其它文明形态下的医药学术的裁判标准。 检验一切医学理论系统的唯一标准只能是长期的医药卫生实践。 同时,我们承认,华夏医药与西方医药一样,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双方应平等对话、相互取长补短。 我们对“中医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持保留意见。 政府有维护民族医药理论体系独立性和尊严、促进民族医药传承和发展的义务。




(十三)关于民族文化遗产申遗 文化遗产申遗的意义并不是各国抢注文化商标,宣布正统。申遗真正的价值在于四个确认:确认一项文化遗产的存在、确认濒危性、确认当事国的保护承诺、确认国际文化救济,申遗,立意应该是抢救和保护。 我们反对异化的申遗。反对一些地方本末倒置,将申遗作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谋取文化遗产经济利益的手段与工具。 我们提倡首先促进民族文化遗产在民间的有效继承和延续,提倡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首先应在民间发挥其促进文化发展、增进生活幸福的价值。 我们不赞成将韩国“江陵端午祭”与华夏端午节简单等同,不赞成“韩国抢了我们的端午节”的说法,不赞成媒体的误导性宣传。我们认为,端午节问题的关键在于节日本身能否在中国民间得到有效继承和延续。 我们反对文化遗产景区的过度商业化。遗产景区应逐步实现公益化,政府有责任持续加大对遗产景点保护的投入,逐步实现低价和免费参观的目标。我们反对遗产景点以各种理由、通过不规范的听证形式任意提高景点门票的价格。反对“铺膜”等违背基本环境生态规律、擅自变动遗产及其环境原貌的做法。




(十四)关于民族传统节日法定 我们支持公众对于传统节日法定的呼声。我们希望,政府能顺时应势,切实加快推进传统节日法定化的进程。 除了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的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六大传统节日以外,我们建议,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增进国民生活幸福的目标,国家应在适当时增加寒食、上巳等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 传统节日法定(远期)目标,我们的具体建议是: ·
小除夕——正月初十(放假十二日)、
立春节(放假一日)、
正月十四——上元节(放假2日)·
花朝节(放假一日) ·
上巳节(放假一日) ·
寒食节——清明节(放假2到3日) ·
端午节(放假一日)
·七夕节(放假一日) ·
盂兰盆节(放假一日) ·
八月十四——中秋节——八月十六(放假3日) ·
重阳节(放假一日) ·冬至节(放假一日) 共约28天。 (




十五)关于汉服复兴与国学热、传统文化热 汉服复兴与国学热等问题,并非同一事物、同一文化现象。 汉服复兴者与国学家、国学班举办者、儒学者、儒教主义者、私塾业者、商家等社会人群,是各自持有独立观点和系统见解的不同的人群。 对于许多媒体和公众批评的国学热炒作现象,与汉服运动的追求无关,我们也持否定和批评态度。 许多国学热炒作现象,虽然从形式上借用了汉服,但我们汉服复兴者并不认可。我们不会无原则地支持一切穿着汉服发生的社会行为。许多现象,并不属于汉服运动。


我们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理念,但绝非“华夏复兴、穿衣就灵”。汉服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它只是复兴华夏文化的一个切入点。汉服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始。 我们认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繁难的过程,单纯穿上汉服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我们将“扬弃”作为汉服运动基本指导思想之一。 我们认同自主、独立、平等、权利、法治的普适价值。 我们认同,应该坚持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扬弃文明劣质。 我们认为,汉服运动与公民精神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过程应该成为社会继续发展进步的新起点。 我们汉服复兴者愿与社会各界一道,努力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华夏文明的复兴与社会幸福的达成。 百度汉服吧 。 2006年9月
发表于 2016-5-30 17: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一些礼仪的方案,在天汉网已经有了,不转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2:38 , Processed in 0.07178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