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5-13 10: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 从驱兽到驱傩
“傩起源于原始狩猎活动”的假说,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这种假说认为,它有一个从驱兽到驱傩的发展过程。
狩猎,是人类延续了几百万年的生产项目,再驱赶中猎取动物是一种基本的技能。经历了旧石器时代长期的狩猎实践,人们不断观察和摹仿动物行为,在狩猎之余也会手舞足蹈,以表达狩猎成功的喜悦和对动物的喜爱,并力求摹仿得逼真。这便是原始驱赶式群舞,一种最接近自然状态的艺术。
稍晚,发明了面具狩猎法,人们靠着面具伪装,接近和袭击野兽变得比较容易,狩猎成功率大为提高。人们便以为面具本身具有某种力量,因而产生了崇敬甚至敬畏面具的心理,早期的狩猎面具是假形和假头。在原始假面驱赶式群舞与原始巫术结合之后,逐渐演变成原始假面式巫舞;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驱赶巫舞逐渐转向以农耕为主题,成为农业社会的驱赶式巫舞。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早期人类,本来就有相对不同的生活状况。私有财产的出现,促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在我国,就有定居的旱作农业、稻作农业、半定居农业、草原游牧业、高原农牧业等不同经济类型同时并存。最迟到青铜时代,便形成了中原史官文化、南方巫官文化、北方萨满文化等不同文化形态。至少在考古学上,它们之间有着质的区别。进而造就了许多不同形态的假面驱赶巫舞。在中原,则形成原始傩仪。
这种原始傩仪应当有这样一些特点:最初是随意、杂乱无章的,没有整齐的步伐,摹仿的是追捕动物时的速度和效率。没有程式,无需继承,每次的舞姿可以不同。但是,少不了“驱逐状“这个基本形态语言;要披兽皮(准假形)或戴兽皮假形面具,跟真狩猎时一样做动物打扮,并且力求摹仿得逼真��
傩与阴阳学和等级制
上古傩与原始傩的最大区别在于:第一,有了宗教理论——阴阳说;第二,等级更加森严,历史上称其为“血缘宗法等级制”(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前,这就是中国统一的国教)。
西周的一年之中,什么时候举行傩礼,什么时候不举行?什麽时候驱傩要磔禳,在几个宫门磔禳,什么时候不磔禳?全都依阴阳说安排:一季春(阴历三月),阴(寒)气尚存,但阳气正在东方上升。所以只磔南、西、北三面的九个门,让东三门的阳暖之气充满各方,使万物感气而生;二夏季阳(暑)气过剩,驱之反会有害,所以不傩也不磔;三仲秋(阴历八月),因阳(暑)气尚未衰退,但阴气将至。采取中和的对策,只傩不磔;四季冬(十二月),阴(寒)气极盛,必须全民皆傩,四旁十二门都要磔禳。
磔禳,分裂牲体以祭神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在方相氏率百隶已将鬼疫赶出宫门,傩礼结束之后,紧接着,磔裂牲体以祭宫门之神,要宫门之神守好大门,不让鬼疫重新窜入宫内。
阴阳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观,体现人的主观努力,一种技术,迷信成分还很淡薄。战囯时期的阴阳家邹衍等人,融合阴阳、五行两说,创造了阴阳五行说,人们才用其相生相克理论来解释傩礼,与星象、祸福、鬼神等思想联系起来,才开始有了神秘色彩。
上古礼制始终贯彻着血缘宗法等级制的原则。上古的社会结构就像一座金字塔。[图1 ] 以周代为例:一族内分为贵族和自由民。贵族又分大宗和小宗,大宗系王族,住京城,最高统治者便是天子——上帝之子;小宗(又称宗子)派到外地为诸侯;下面又有大夫,大夫之下又有士,大夫和士又分上、中、下三等;自由民则从事劳动生产,服兵役。二族外是被统治者,主要是农奴和奴隶。[图2 ]
傩礼也必须遵照血缘宗族等级制原则,在西周一年三次傩礼中:一秋傩是专为保证天子健康安排的,诸侯以下都“不得傩”,等级最高;二春傩其次,是为天子、诸侯这些“有国者”安排的;三冬末大傩地位最低,傩从天子到奴隶都参加。傩礼始终以天子为中心,连季冬大傩也要先以占梦(一种官职)向天子献吉梦为先导,然后才能举行傩礼。同时,由于季冬大傩有天子参加,加上规模特别大,所以,它毕竟是腊月里重大的岁时活动��
荆楚腊八菩萨傩
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逐疫,就是驱傩。我们称它“荆楚傩舞”。胡头和金刚力士,都是佛教特点,腊八也是佛教节日。可见,这是一种佛教傩队或者佛教性质的傩仪。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局大动荡,思想大解放,文化大交流,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可能是西北的佛教文化大举南下,带来了民间佛教文化。荆楚傩舞应当是佛教菩萨与江南“吴地”傩舞结合而成的驱傩活动。
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的百济国艺僧味摩之,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曾在中国吴地学习荆楚傩舞,隋末回国传授此舞,称为“伎乐舞”。百济武王十三年、隋炀帝大业八年、日本推古天皇二十一年(612),他又去日本在樱井向一些少年传授此舞,称为“伎乐”。味摩之是把荆楚傩舞当着佛教艺术,而不是当着傩舞来传播的。所以,称“乐”而不称“礼”。后来,此舞成为日本的佛教艺术精品。日本《令义解》(833年成书)说:“伎乐谓‘吴乐’,其腰鼓亦为吴乐之器也。”日本《教训抄》(1233年成书)卷四“他家相传舞乐物语· 妓乐”也证实伎乐源自中国吴地。日本现代学者野间清六《日本假面史》认为,伎乐是在行进中表演的舞蹈,与荆楚民间傩仪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我国戏剧史专家张庚、郭汉诚称, 日本平安时代的伎乐,与我国的荆楚傩舞很相像。
据《教训抄》记载,平安时代伎乐有多个假面形象,包括狮子、吴公、吴女、[图1—3]迦楼罗、[图4] 金刚、[图5] 波罗门、昆仑、力士、[图6] 孤(翁面)和醉胡。[图1-3] 看来,原先荆楚傩舞有很多人物,宗懔只提到主角金刚力士,其它则以“胡头”二字一笔带过。到了日本,又增加了治道等角色。
日本至今还保存着古老的伎乐面具,法隆寺收藏的七世纪初直接从中国传去的《吴女》(一说是吴国公主)面具, 额鼻已有朽缺,很可能就是味摩之本人带去的。八世纪中叶奈良时代木刻家基永师仿刻的《吴女》面具,则有时另一种风格。
荆楚傩舞在我国也传承了很长时间,民国版《寿春岁时纪》记载说:“各乡人击鼓扮神。神曰金刚力士,舞流星以逐疫,《论语》曰‘乡人傩’。此盖傩之流派也。”说明“吴地”也不光是指苏南古吴国,而是东吴之地��
|
|